推举和推选的区别

推举和推选的区别,第1张

推举

释义介绍,推荐。介绍好的人或事物希望被任用或接受。

推选

释义推举选任,推荐选用。是上级选下级。

如:“全班同学( 推选)她参加数学竞赛。”“老师(推举)她为班长候选人。”

举重分为抓举和挺举,抓举先进行,随后进行挺举,有你所说的“推举”但是在1896年的奥运会上,推举被取消了,推举是运动员头朝上,身子躺在地上,用双手举起杠铃。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很多人在锻炼肩部肌肉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选择用推举这个动作。而杠铃肩上推举是几乎所有人都会练的动作。

这个动作的好处是,它可以提高我们的肩带部分的肌肉的协调性,可以增强肩部的肌肉力量,让我们的肩膀变得宽大好看,练出气质去来。

一般来说,做肩上推举的时候,都是将杠铃推起到双臂伸直,但是手臂不锁死。杠铃向下的时候,将杠铃放在颈部高度。

推起的时候,主要发力的肌肉是三角肌的中束。而三角肌的前束这个时候发力比较少,相当于辅助发力的作用。这个时候主要锻炼的就是三角肌的宽度。

但是现在却有很多人,觉得用颈后的肩上推举练三角肌中束,更加有效果。这实际上是大错特错了。

相对颈前的推举,颈后的推举更多的其实是三角肌前束在发力,而这个时候中束发力少之又少。所以想用这个动作去增加肩部的宽度,是无法做到的。

我们的三角肌前束发达,可以让我们的肌肉从体前看起来更加饱满,让胸大肌和三角肌前束链接,整个体前看起来就非常漂亮了。

中束发达,可以让我们的肩部宽度更好,肩宽的人会更有气质,并且只有肩部宽了,才能拥有好看的肩腰比例,让腰部显得更细。

做颈前推举的时候,双手宽握距,让杠铃向下的时候,小臂可以垂直于地面,并且这个时候,我们的手臂尽量在身体两侧运动,充分发挥我们三角肌中束的力量,达到刺激的目的。

这样一来,可以保护我们的手肘,避免肘关节遭受过大的压力,并且可以充分的锻炼肌肉的力量和围度。

但是,当我们做颈后的推举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让我们的大臂向后旋转一定角度,这样一来,我们的三角肌前束会在颈前的基础上,再收缩一些。

进行推举的时候,三角肌前束就会变成肩部三个部分最紧张的一个部分,收缩发力也是最充分的一个部分。所以达到的锻炼效果也是最充分的一个部分。

用这个动作锻炼肩部肌肉,这个部分最容易疲劳的,它疲劳之后,这一组动作也就结束了。更不要提还没有充分锻炼的中束肌肉了。

所以用颈后推举这个动作,不是不能做,而是说,这个动作锻炼的部位不要搞错了,以免达不到锻炼想要的效果。如果搞不清楚自己在练什么,那么就不要练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

 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

 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

 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

 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

 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ang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

 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jian

 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

 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

 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

 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

 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推举近义词有:推选,举荐,选举,推荐。

推举造句:

1这位大儒对西方洋人的奇技*巧相当鄙夷,更不说推举他们的政治主张。

2 群龙无首,不好办事,一定要先推举一个人来领导。

3 你是大家推举出来的组长,我们当然是以你马首是瞻,任凭调度差遣。

4 水星会在你的友谊宫和事业宫逆行,所以你很可能与推举过你的人或现在正面试你的人一起工作过。

5 早上我做深蹲,抓举或挺举,推举,腹肌

6 马衡是西泠印社为数不多的`早期社员,还曾经被推举担任过一任社长,其与印社的历史渊源长达半个多世纪。

7 我向朋友推举你担任这个职务,结果第一天你就喝得醉醺醺地去上班,你真把我坑苦了。

8 全县没有比他更好的人了,要不军营里怎么会推举他当尉官呢

9 大家要推举一位将才出来指挥战斗

10 海基会将于下月召开会议,推举新任董事长、副董事长与监事

11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推举。我晓畅此次推举对于非洲裔美国人的特别意义,感受到了现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12 造物主推举最公正无私的一位神祗来担当这个世界的主宰,那位主宰者,就是后来为各界的神祗和人们所称颂的冥界之王,简称“冥王”。

13 同时让孩子推举几个代表,和文灿一起去,最后高宏根,高占磊,高石磙,以及豆腐师傅高长生家的老三高国政被选为代表,和文灿一起去长社县城。

各种练习方法都可以刺激到一定的部位,至于哪种方法更好,要看练习者的水平到了哪一步,对于一般的锻炼者大众的练习方法就很好,而对于练习到精深精细部位的健美运动员就要求更高了,就会考虑哪种方法更能刺激一定的部位。还有就是不同的人练习到一定程度,能更深刺激到一定部位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自己亲自尝试一下,就能感觉出来了!阿诺德 自创的方法可能很好,尤其对他自己,但对所有人不一定!

推荐和推介的区别如下。

两个词的意思不同推荐多用于介绍人,举荐的意思;推介按照字面的意思来说就是介绍的意思。

两个词语用的语境也不同,推荐用于举荐人;推介的话就是介绍某种事物。

有些词尽管意义相近,但是适用于不同的对象和情况。领略与领会都有理解、体会、认识的意思。但前者着重指情感上的体验、欣赏,可以连接风味,风光等;而后者着重指理性上的了解、体会,适用于抽象的事物,可以连接内容、道理等。

部首:扌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五笔86:RWYG 五笔98:RWYG 仓颉:QOG

笔顺编号:12132411121 四角号码:50015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3A8

基本字义

1 手抵物体向外或向前用力使物移动:~车。~搡。~拿。~倒。~敲。顺水~舟。

2 使用工具向前移动进行工作:~头。~土。

3 使事情开展:~广。~行(xíng )。~动。~销。

4 进一步想,由已知之点想到其它:~及。~究。~导。~论。~测。~事。

5 往后挪动(时间上):~延。~移。

6 辞让,脱卸:~让。~却。~委。~辞。

7 举荐,指出某人优点:~许。~重(zhòng )。~举。~崇。

8 让出,献出:~恩。~心置腹。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手,隹( zhuī)声。本义: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

2 同本义 [push]

推,排也。——《说文》

推,軵也,前也。——《仓颉篇》

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孟子·万章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左传·成公二年》

推堕附马河中。——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始欲着推字。——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作推敲之势。

3 又如:推毂(推动车轮轴,使车前进);推抢(推拥抢夺,争抢);推沟(推下沟);推行(推动物体向前);推引(推动;推拉);推天抢地(形容乱推乱搡);推转(推出处死)

4 使工具向前移动进行工作 [push forward]。如:推磨;推豆腐;推米面;推头;推草坪;推子

5 推移,变化、移动和发展。按顺序更换 [shove]

与世推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推赤心于天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6 又如:推革(推移变易);推次(相推以次第);推换(推移变换);推遇(随着遭遇而推移变迁);推涉(推移;更易);推变(推移变化);推荡(推移);推嬗(推移演变)

7 寻求;探索 [seek]

旁推交通。——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8 又如:推求;推索(推求寻索);推迹(根据迹象推求);推极(推求穷究);推详(推究详察);推纠(推究纠察);推原(从本原上推究);推案(考查推求);推讨(推究探讨)

9 推行,推广施行 [force]

推其所为。——《孟子·梁惠王上》

10 又如:推销

11 荐举;推选 [recommend]。如:推士(推举贤才);推功(推举功勋;按照功劳);推借(推许荐引);推致(推荐延请);推补(荐举补缺官员);推擢(推荐提拔)

12 推测;推断 [infer]

推此志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3 又如:推言(推断论说)

14 计算;推算 [calculate]。如:推讲(推算演讲);推命(推算命运,算命);推造(推算命相);推计(估计;考虑);推策(推算历数);推历(推算时历)

15 审问。推究 [interrogate]。如:推剥(追求);推劾(追究审问其罪状);推囚(审问犯人);推检(审问追查);推尽(详细审问);推列(推问列状);推按(推究审问)

16 推脱;推诿 [shirk]。如:推搪(推托搪塞);推咎(推诿过错);推颓(推诿于衰败)

17 推崇;推重 [erect]。如:推许(推崇赞许);推服(推重佩服);推奖(推崇奖励);推激(推重赞赏);推立(推戴拥立);推先(推尊);推扬(推崇颂扬);推任(推重信任)

18 拒绝;辞让 [refuse]。如:半推半就;推称(推辞);推阻(推辞拒绝);推免(推辞);推挹(推辞揖让);推谦(推辞谦让);推调(推托,推辞)

19 排除,除 [get rid of]

则不可推。——《诗·大雅·云汉》

20 又如:推陈致新(推陈出新。排除陈旧的,生出新的来)

21 推翻 [overthrow]。如:推亡(推翻行亡道之国)

22 推让;让与 [decline]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史记》

23 刺;杀 [assasinate]

曲刃钩之,直兵推之。——《晏子春秋》

24 演绎 [deduce]。如:以一推十;以此类推

25 从事娱乐活动 [play]。如:推牌九

26 夺去生命;处死 [kill]

哥哥,你只好推了这牛子休。——《警世通言》

27 借口,推说 [use as an excuse]。如:推调(托辞,耍花招)

常用词组

1 推本溯源 tuīběn-sùyuán

[ascertain the cause;trace the origins] 比喻推求根本,追溯来源

2 推波助澜 tuībō-zhùlán

[add fuel (oil) to the fire;set the heather on fire;make a stormy sea stormier] 从旁鼓励,以增加声威和力量

3 推测 tuīcè

[infer;conjecture;guess;suppose] 根据已知的测度未知的

推测后果

从效果推测动机

4 推阐 tuīchǎn

[study and explain] 推究阐明

5 推陈出新 tuīchén-chūxīn

[put forth new ideas;weed through the old to bring for the new] 新谷登场时,推去仓中陈米,换储新米。借指事物的除旧更新

6 推诚相见 tuīchéng-xiāngjiàn

[deal with sb in good faith;treat sb with sincerity] 以至诚之心与人相处交往

7 推迟 tuīchí

[put off;postpone;defer] 把预定的时间往后移

推迟几小时开演

8 推斥,推斥力 tuīchì,tuīchìlì

[repulsion] 物体分子间的相互斥力,大小与分子间距离成反比

9 推崇 tuīchóng

[hold in esteem;praise highly] 尊崇,推重崇敬

10 推出 tuīchū

(1) [recommend]∶向人们介绍某人或某事物并希望接受,当前用于广告居多

我们为推出这部作品,作了不懈努力…

该厂最近推出了一批新产品,在订货会上受到好评

(2) [elect]∶推举或推选

新任理事们第一次行使自己的权利,便推出他们所敬仰的这位文学前辈

11 推辞 tuīcí

[decline] 拒绝;辞谢

再三推辞

12 推戴 tuīdài

[support sb assuming leadership] 拥护举荐

13 推宕 tuīdàng

[put off] 推托;拖延

14 推导 tuīdǎo

[derivation;deduction] 根据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定律等经过演算和逻辑推理而得出新的结论

15 推定 tuīdìng

(1) [estimation;infer and judge]∶推测判定

有人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2) [recommend and decide]∶推举决定

推定负责人

16 推动 tuīdòng

(1) [advance;push forward;promote;accelerate;expediate;facilitate;impel;spur;give an impetus to;push along;push and pull]

(2) 使劲地推向前或摇动

推动货车

(3) 使工作展开

推动工作

17 推断 tuīduàn

(1) [infer;deduce]∶根据事实或前提推论

我们看到烟就推断有火

(2) [judge]∶判断

推断国家命运

18 推度 tuīduó

[infer;guess;conjecture] 在不了解或常常是无法了解有关情况的条件下形成关于…的判断意见

仅能推度这种研究会有什么最后结果

19 推恩 tuī'ēn

[extend favours (kindness)] 施恩惠于他人

推恩足以保四海。——《孟子·梁惠王止》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20 推翻 tuīfān

(1) [overthrow;overturn;scrap;topple]

(2) 把竖立之物推倒

推翻桌子

(3) 用武力打垮原来的政权或社会制度

推翻清朝

推翻殖民主义的统治

(4) [demolish;repudiate;cancel;reverse]∶根本否定

合同谁也不能推翻

21 推服 tuīfú

[esteem and admire] 赞许佩服

22 推估 tuīgū

[estimate] 推测,估计

据推估,加拿大工业区每年向美国吹送近五十万吨硫化物

23 推故 tuīgù

[make a pretex for] 借故推辞;推托

谁也不许推故不来

24 推广 tuīguǎng

(1) [popularize;spread;extend]∶推衍扩大

何不推广成书

(2) [extend]∶扩大应用或施行范围

盎格鲁-撒克逊人推广了犁的使用

25 推后 tuīhòu

[advance] 向后推,往后放

现代的学术成就证明作品的年代不是公元一世纪,而应推后到二世纪

26 推及 tuījí

[spread to] 推广到;类推到

推及各处

27 推己及人 tuījǐjírén

[treat other people as you would yourself;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 others;be considerate as to put oneself in the place of another] 用自己的心思来推想别人的心思;替别人所处的境地设想

28 推挤 tuījǐ

(1) [push and squeeze]∶又推又挤

人群推挤得你喊我叫

(2) [squeeze out]∶排挤

不好辞让,不敬礼节,而好相推挤,此乱世奸人之说也。——《荀子》

29 推见 tuījiàn

[imagine] 由推论而想见;推测出

从这些生活琐事上,可以推见其为人

30 推荐 tuījiàn

[recommend] 介绍好的人或事物希望被任用或接受

推荐这种药

31 推介 tuījiè

[recommend] 推荐,介绍

32 推襟送抱 tuījīn-sòngbào

[be sincere in dealing with others;treat each other with perfect harmony as intimate friends] 比喻推诚相见,毫无保留地说出心里话

33 推进 tuījìn

(1) [recommend]∶举荐

夫人性不妒忌,多所推进,故久见爱待。——《三国志》

(2) [push on;carry forward;advance;promote]∶推动前进

推进工作

34 推究 tuījiū

(1) [examine;study]∶审问查究

推究他是怎样犯错误的

(2) [inquire into and study]∶推求研究。仔细探索和检查 [原因、道理等]

推究事理

35 推举 tuījǔ

(1) [elect]∶推选,举荐

与会者一致推举他为主席

(2) [clean and press]∶举重运动的项目之一,利用推力将重物举起

36 推拒 tuījù

[decline] 推却拒绝

她说这话并没有推拒的意思

37 推理 tuīlǐ

(1) [examine and put in order]∶推究整理

辞趣过诞,意旨迂阔,推理陈迹,恨为繁冗。——南朝梁· 肖绮《拾遗记》

(2) [speculate]∶通过对一主题或材料的再三考查,而且通常不经实验证明或引入新资料而引申出概念或理论

(3) [inference;reasoning]∶逻辑学名词。通过一个或几个被认为是正确的陈述、声明或判断达到另一真理的行动,而这真理被相信是从前面的陈述、声明或判断中得出的

直接推理

38 推力 tuīlì

[thrust;vis a tergo] 从后面所施之力

推力由心脏给予并通过动脉传送

39 推聋装哑 tuīlóng-zhuāngyǎ

[pretend to be ignorant of sth;pretend to be deaf and dumb] 装聋作哑,比喻装作一无所知的样子

40 推论 tuīlùn

[infer] 推详论述

予为之往复推论,始得豁然。——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

41 推论 tuīlùn

[inference;deduction;corollary] 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推理

从自然规律而来的人类法律的合理的推论

42 推拿 tuīná

[massage therapy;chiropractic massage] 即“按摩”

43 推敲 tuīqiāo

[weigh; deliberate] 斟酌字句。亦泛指对事情的反复考虑

推敲字句

44 推求 tuīqiú

[inquire into;ascertain] 以知道的条件为据,推究、探索未知

推求义理

45 推却 tuīquè

(1) [refuse;decline]∶拒绝接受

推却就职

推却礼物

(2) [refute]∶拒绝承担、参与或遵守…

搜寻到英国舰队,可是它推却应战

(3) [deny]∶推辞,拒绝

46 推让 tuīràng

[decline] 逊让;推辞

谁坐上席,客人们互相推让

47 推三阻四 tuīsān-zǔsì

[make all sorts of excuse;decline with all sorts of excuses;give the run around] 推三推四。找出种种托词,多方推诿

非是我推三阻四,这事情应难造次。——《元曲》

48 推搡 tuīsǎng

[push and shove] 使劲推;推抢

他被卫兵推搡着,来到这间屋子里

走到门口,姑娘们互相推搡着,谁也不肯先进去

49 推事 tuīshì

(1) [judge]∶旧时法院的审判员

(2) [recommend and wait on]∶推尊侍奉

50 推说 tuīshuō

(1) [use as an excuse] 〈方〉∶推辞,找借口

(2) [deduce]∶推论

推说花粉引起哮喘的机理

(3) [discuss in detail]∶推详论述

推说其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822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