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舞蹈有那些特点?

裕固族舞蹈有那些特点?,第1张

  裕固族与蒙古、藏族相邻,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除了受蒙古、藏族舞蹈影响外,和所有游牧民族一样,具有相似的精神风貌和舞蹈特点。裕固族舞蹈在迁徙融合过程中大多已经失传,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流传下来的舞蹈样式主要主要有这样几类:一是劳动舞,主要体现裕固人民勤劳朴实的民族性格,来自日常生活场景,比如剪羊毛、捻毛线、擀毡子、割草等;二是欢庆舞,主要是喜获丰收、欢庆节日、朋友相聚时表演,这种形式相对自由随意,尽情发挥,大多在篝火和猎物周围,节奏由弱到强,充满气势和激情,在集体呼号声中围圈跳舞;三是宗教舞,主要是“护法舞”,大多在寺院祭祀鬼神时跳,驱魔祛邪、消除病魔,表演者头戴牛、马、鹿等十二种面具,手持法器跳各种动作。裕固族人民喜欢借舞抒情,歌舞是生活中十分重要的表达和娱乐方式,在基本形体动作方面,主要接近藏族舞蹈和蒙古族舞蹈,比如膝关节做重拍向上的屈伸、泼跳步、退踏步就类似于藏族舞,比如粗犷、豪迈、典雅的特点,以及男性动作刚健有力,女性动作灵动柔和,擅长用腕、肩、臂,还有马步动作,都类似于蒙古舞。综合裕固族历史和舞蹈特点,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在精神品格上乐观开朗、刚健向上,同时带有一丝的忧伤和追怀,尤其是辉煌之后长久颠沛的沧桑感,以及如何重建精神世界的困惑和希望;在舞蹈样式方面,主要是生活场景、节庆活动和宗教祈福,与整个裕固族生活世界相关;在舞蹈元素上,最主要受藏族和蒙古族舞蹈影响,具有相似的特点,但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不能因为相似而简单归于藏族舞或蒙古舞的大类之中;在舞蹈动作方面,最典型的动作是身体直立、挺胸立腰,上体是右手在上的顺分旗位,或手掌心向上、向下,中指稍向里收,好像按着帽顶,左手掌心向前,这几个动作主要是为了按住帽子。

  裕固族不仅在建国获得固定的名称,而且裕固族文化的挖掘整理、裕固族舞蹈的发展等方面,都真正走上了健康的道路,创编的《隆畅河畔春光好》、《迎亲路上》、《奶羊羔》、《甜甜的泉水》、《裕固婚礼》、《欢腾的祁连》等等,大多源自裕固族日常生活和劳动习俗。但是,这些创编舞蹈大多为小型舞蹈,是对某一方面的呈现,对于民族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尤其对于裕固族这样人口极少、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的甘肃特有少数民族,急需推出一部大型综合性舞剧。据悉,甘肃省民族歌舞团正在以裕固族历史上最著名的东迁为背景,以史诗《西至哈至》为原型,创排一部大型史诗性舞剧,全面梳理裕固族舞蹈元素和精神内涵,结合当代审美特点,运用现代舞台手段,这对弘扬裕固族文化,定型裕固族舞蹈语汇,都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灿烂悠久的文化艺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的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独特的风格韵味,在表现自己民族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理想愿望和生活方式中,舞蹈乃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段。民族民间舞蹈就是产生于本民族生活的沃土之中,是抒发人们内心的真挚情感、寄托自己的理想而生产在人民之中的,这种艺术形式也就是人民所喜闻乐见的。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的把流行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自娱和半自娱表演的业余群众舞蹈活动,同在表现形式和动作形式上吸取和借鉴民间舞素材,以反映新的时代生活内容并作为剧场表演艺术的创作舞蹈,都一概笼统的称之为民族民间舞。在说细点,民族舞蹈,指包括汉族舞蹈在内五十六个民族的舞蹈。每个民族又有他们本民族的古代舞蹈、宫廷舞蹈(有过地方政权的民族)、民间舞蹈以及其他形式。民间舞蹈,则指仍在流传的各种民间舞蹈,使用时应冠以民族的称谓,以示区别。如汉族民间舞蹈,蒙古族民间舞蹈等。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民族民间舞蹈,那为什么我们能够将各个民族民间舞蹈分清楚呢?是因为各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传统、舞蹈形式和生活的地区地域,所以他们各自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味都不尽相同。这里所指的风格韵味即“味儿”。 就拿葫芦笙舞来说吧!彝族葫芦笙舞,主要流传于云南楚雄、大理两个自治州的彝族聚居区,两地风格韵味也有不同。楚雄地区以大姚、姚安一带,名为“跌脚”(彝语称作“古则”)的形式最独特。表演时,以一葫芦笙为伴奏,舞者牵手,周旋踏歌,上身无动作,步伐单一古拙,大跳、大跺为其特色。服饰中尚有披羊皮,羊皮末端留其尾,无尾的,也要用彩线黑布缝上一条,以为美;尚有头上插羽尾的古俗,带有原始狩猎生活的遗风。大理地区的巍山、弥渡、祥云等地的打歌,较前者大有发展,舞者已不牵手,可以甩臂、拍掌、腿部抬高重踏,而且各有不同名称的步法组合,如“三跺脚”、“羊撕打”等。当地尚保持着定期到“本主庙”打歌祭祖祈年的习俗。拉古族葫芦笙舞的表演形式中,自娱性舞蹈和彝族的生活形式相似,而吹奏葫芦笙的各种表演,却很有特色。表现劳动生活时,舞者左手执笙吹奏,右手作喂鸡、撒种、割谷的功能动作;或用脚做内侧“扫腿”,向外“蹁腿”,表现收割谷物。傈傈族葫芦笙舞中“鸟喝水”、“穿山甲爬岩”等表演都很别致,还带有古代狩猎生活的痕迹。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当中,用舞蹈来传达思想感情、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喜、怒、哀、乐是他们主要的表现形式。而在舞蹈表演中,常常使观众激动不已,赞不绝口的,乃是演员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但是,若没有掌握好舞蹈的风格韵味的话,那么观众也不会真正的激动起来。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贾作光老师,就是怀着对蒙古人民的热爱,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及特有的艺术表演和强烈内在情感表现来打动广大观众的,但如果他没有对蒙古族舞蹈风格韵味的掌握,没有那股“味人”,那么他也不会被蒙古人民称为“马乃”贾作光,就是因为贾老师融入到蒙古人民之中,因而对蒙古族舞蹈的“味儿”把握到了“火候”,所以贾老师才被誉为“草原之子”。现在有许多编导为了创新,为了标新立异,把大众舞蹈、新潮舞蹈的一些语汇、技巧,不经消化、盲目吸收、信手拈来,穿上民族服装,便堂而皇之的称为民族舞蹈,其实这时民族舞蹈已失去了它的意义,失去了它的民族“味儿”。 进一层,舞蹈所表现的内容应该是本民族文化的反映,是一个民族主体精神的展示,但这种展示要有实在的生活内容,而舞蹈又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写照,舞蹈艺术应具有很强的隐喻性和写意性特征。舞蹈的抒情特征使这种“反映”和“展示”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尽管如此,只要真正深入到本民族的实际生活中去搜集、积累创作素材,在这个层次上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民族“味儿”便是不难做到的。 最深层的民族“味儿”表现在神韵上,一个舞蹈从动作、姿态、韵律到结构的启承转合乃至演员的一颦一笑,都应该传达出本民族的精神气质,在鲜明的时代精神中表现鲜明的民族风情。这一层虽比较难以捕捉,但也并非玄妙莫测,如果编导和演员能够长期深入民族生活去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惯、心理,以及其观照人生的方式,受到潜移默化的熏

陶,让这种民族“味儿”浸透自己的心灵,创作中便会自然融进作品,融进舞台上的表演中。民族“味儿”,是构成民族民间舞蹈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民族“味儿”需要的是自然,本色,却又不可流俗。 可以这样说,“味儿”是情感表现的前提基础,没有“味儿”情感表现是苍白无力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民族“味儿”是广大观众欣赏民族民间舞蹈时最起码的审美心理需求。 舞蹈艺术的灵魂存在于舞蹈的表现本体,人的内心情感中。舞蹈与人的各个外在的感觉器官去表现,在表现中人要以自己的内心感觉、理解,去支配外在动作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舞蹈以人自身为工具和手段,它能最直接地体现人内在的情绪、情感和思想的内容。这种情绪上的感染可以推动观众情绪的产生,及达到有一种要舞蹈的欲望。可想而知,舞蹈在传达人民感情冲动和艺术感受时,是一种最为简便、直接的手段。 在生活中,我们把表现人的各种情感和情绪的动作,称为“表情动作”。舞蹈中的表情性动作,主要是以生活中的表情动作为主,经过艺术的提炼、组织、美化、加工而来的。我们一般所谓的表情动作,是指那些与人的情感和情绪状态相联系的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变化,如面部的表情动作称为面部表情,身体各部分的表情称为身段表情。人的表情动作及为丰富多样,这是由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多种多样与繁复变化所形成的。人的各种情感,不管是人的初级情感还是人的高级情感,舞蹈都可以充分、深刻、淋漓尽致的予以表达。可以说,没有任何人的情感领域内容是舞蹈不能表现的。如著名的蒙古族舞蹈家敖登格日乐所表演的《蒙古人》,恰到好处的运用了蒙古舞特有的风格韵律,集民族舞蹈的各种动作与性格于一舞这中,借女性之躯,高度概括的表现了蒙古民族历史气魄与英雄气概和那宽阔的心胸与顽强性,这是一个难得的概括力度较强的舞蹈,尤其结尾强悍奔腾着的蒙古小伙子们,簇拥着一位雕塑般神圣的蒙古母亲,在激情奔放与深沉大度的动与静的强烈对比中,民族升华为母性的光辉,母亲成为民族的象征,感染力极强,感人至深。敖登格日乐的表演,体现了蒙古舞所具有的内在感觉和情感特点,从而也丰富了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内容,她富有激情的表演,说明她所表演的舞蹈,不管是从面部表情还是身段表情来说,都是本人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的直接表现,从而具有了艺术的感染力。所以无论蒙古舞还是其他少数民族民间舞,在造就一个演员走向成熟成为其特有的表演风格,没有这种深深的内在感觉和内在情感的体现和表现,是不可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 我们的舞蹈艺术发展到今天,它作为人类自身纯洁、纯美灵魂的物化形态,作为人的自由本质感性直观的外化显现,它就应当闪烁着真、善、美的理想灵光,它把人的自然生活情感提炼、熔铸为舞蹈的审美情感,进而在舞蹈中表现出来。我们大家都熟知的青年舞蹈家杨丽萍,她所表演的《雀之灵》,通过手指的孔雀头造型和手腕、手臂、肩、胸、腿部的灵活秀丽的舞蹈动作所呈现出来的孔雀的寻觅、展翅、跳跃、旋转、飞翔以及吸水的舞蹈意象而得到充分体现。《雨丝》中,她的两手在头上、面前,手指向下微微的颤动,音乐的音符好象就从她的指尖缓缓流泻出来,她的手指又似迷朦的水帘或不停的雨珠``````清凉、温柔的雨丝浸润着她的面颊,湿透了她的全身,她缓慢的行进在弥漫的雨中,婀娜的舞姿倩影,就如一股清新浓郁的诗沁人心脾。她的表演细腻优美、纯真生动,从中我们明显的感受到,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关键取决于演员高超的表演艺术风格和打动人们心弦的情感表现力。 我们的舞蹈艺术家大多是来自于人民,他们对生他们的地方和养育他们的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是那些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家,他们对那里的人民和民族的感情用言语是难以表达的,他们所感受到的如同母亲在抚育婴儿一样,是人民的乳汁在哺育他们成长,这种发自内心所体验到的强烈感情,他们便用自己掌握的舞蹈艺术进行了充分的表现,所以这些舞蹈家们所表演的舞蹈才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民族民间舞在内在情感的表现,还需要有广泛的生活基础和较高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通过这些知识的综合,我们才具有高度的想象能力和较好的感觉能力,从而产生创作和表演的欲望,来帮助我们深深的感受作品内容,从而更好的把舞蹈的意境

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我们知道民族民间舞产生于人民之中,人民用舞蹈来反映生活,所以我们必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我们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以达到我们所感受到的艺术想象境界。这就证明,以生活为基础加之融合各种知识给予我们想象能力,通过感性认识转化到理性认识,通过我们的形象思维和艺术创造力,加强我们所要表现的舞蹈内容,使之较全面较细致的掌握民族民间舞的风格韵律,以达到从内心深处所产生的舞蹈艺术感受来,这样,在表演中才能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情感。 我们所讲到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在情感表现,就是生活和广泛的知识促使你产生内在情感,而内在的情感才会使你孕育出感人的艺术表现力。现在有些演员,在表演民族民间舞时,只注意到了外在动作,而对舞蹈的内在感情、感觉、韵味没有重视,使观众看完这样的演出,感到象喝白开水一样,平平淡淡、索然无味。所以民族民间舞蹈的表现,不仅仅是外表的动作而已,关键取决于演员的内在感受所产生的艺术表现力,而这种表现力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得到的。 首先,需要较长时间的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生活方式,在广泛的深入生活过程中,与那里的人民建立深厚的感情,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化为艺术表现,再通过长期艺术实践,逐渐的掌握民族民间舞所具有的内在感受,只有在这种内在感受的烘托下,才能够产生出民族民间舞所具有的内在情感的表现力来,从而才能取得完美的艺术效果,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 有丰富广泛的文化知识内涵再加上高超的语言艺术的教师,能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挖掘学习者的智能和体能,使学生兼受各种知识的培养,从而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舞蹈表现能力。在我们学习跳蒙古舞时,老师用文学语言来启发我们:眼前是辽阔、美丽的草原,眼睛要放远些,情绪要奔放些。一些神情呆滞的学生理解了该舞的意境后,表演情绪逐渐活跃起来。这主要在于通过启发,调动了他们已有的关于草原及蒙古风情的印象,使他们深入意境,张开想象的翅膀。又如藏族舞动作中膝盖的屈伸、颤动,往往不容易掌握。这时我们就可以想象一下,西藏位于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空气比较稀薄,加上鞋是用皮制的,较沉重,藏民又习惯于背东西上山,走起……

来源于弓上的箭,后来被去除尖锐的箭头,来演义舞蹈,筷子是加引号的,那不不是真正的“筷子”

‘“筷子舞”因用筷子伴舞而得名,多在喜庆宴会上由男子单人表演.表演时,舞者双手各持筷一束,和着众人的歌声和各种敲击声,在跪、坐、立等姿态中,随着腿部的屈伸、身体的扭动,用筷子击打手、臂、肩、背、腰、腿、脚等部位,间以击打地面动作,边打边舞。动作敏捷,干净利落,节奏感强。

“筷子舞”流传于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乌审召旗,原是婚礼、喜庆节日欢宴时,在弦乐演奏及人声伴唱中,由男艺人表演的单人舞蹈,表演者右手握一把筷子,用它敲打手掌、肩部、腰部、腿部等处,击打的同时肩部环绕耸动,腕部灵活翻绕,敲打声轻脆,节奏鲜明,情绪热烈。后来,专门把筷子的一端用小绳穿起来,又缀以红绸,遂成为精美的道具,可单手或双手持之表演,从而增强了表现力遂广泛流传开来,并成为经常上演的舞台节目。

伊克昭盟人民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平步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慢舞稳 重深沉,快舞则飘洒矫健。情绪高昂时筷子绕身飞舞,可在各种动作上击打身体的各部位,场面轻松热烈。筷子舞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提高少儿舞蹈教育质量的方法

 随着舞蹈教育的快速发展,少儿舞蹈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比较重视的一项教学。由于少儿独立思考能力的限制,导致他们很容易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面是我搜索整理的关于提高少儿舞蹈教育质量的一些方法途径,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您喜欢!。

 一、少儿舞蹈教育的任务

 少儿舞蹈教学主要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教 哺 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解疑答问,学生学习。少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接受各种事物能力最好的时期,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是刚起步,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少儿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学,科学合理安排好每一节课的内容。少儿舞蹈教学要从舞蹈的基本出发,例如基本动作、基本能力和基本技巧等。少儿这个阶段的孩子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它不像有思维的学生那样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学习到的知识大多数都是靠兴趣支撑获得来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学之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提高少儿舞蹈教育质量的具体途径

 1激发学生舞蹈的兴趣

 少儿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少儿对舞蹈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初步感受到美,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融入快乐的旋律,锻炼学生的即兴表演能力。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要想提高少儿舞蹈教育质量除了兴趣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每段舞蹈都要能够让少儿看得懂,要能够理解舞蹈的内容和思想。因此,教师在编排舞蹈时要尽量贴近少儿生活,少儿在快乐 的时候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情感,手舞足蹈起来,最能让少儿接受的舞蹈就是既形象又有情趣的舞蹈,这种舞蹈完全符合孩子们的心理。另外,在少儿阶段的孩子们内心是比较脆弱的,尤其是在现阶段被家长加倍呵护的孩子,他们的自信心很容易受挫,因此,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对兴趣的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奖励,少批评,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让孩子们在舞蹈学习时尽量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

 2以民族舞蹈教学为先导

 目前,少儿舞蹈的舞风都是以抒情舞、叙事性舞为主,随着儿童舞蹈题材的扩展,舞蹈体裁和形式也就多样化,因此目前的少儿舞蹈应该以民族舞蹈教学为先导,使儿童舞蹈更加丰富多彩。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在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一门课程,民间舞是伴随着群众的生活与风俗信仰,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和理想愿望。例如,东北秧歌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俗特点。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东北秧歌的音乐特点与舞蹈特点是一致的,既有火爆热烈的特点,又有欢快俏皮风趣和优美抒情的特点。东北秧歌很能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及掌握动作的分寸,体现放与收、动与静、强与若鲜明对比的能力。再如,蒙古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以集体舞、三人舞、双人舞、独舞等不同形式来表现。在学习时,动作做到位后再去找感觉,比如步法的训练:膝部的屈伸保持身体的平稳,让动作流畅自如,学生还必须合理运用呼吸,找到蒙古舞蹈的感觉,才能表演,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在表演的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眼睛里能够看到茫茫草原,牛羊成群。心里有了,表演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观众也会被感染。

 3少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少儿舞蹈教育中经常都是教师在上面教,学生只是简单、机械的模仿教师的动作,这种机械的模仿使得孩子们的思维也停留在了模仿上,而无法培养创新能力,即无法发挥出其创造力。传统的舞蹈教学过分的强调少儿舞蹈的技能,而注重模仿,但是现在,少儿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舞蹈教学的重点,因此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模仿,通过舞蹈教育开发少儿的创造力。也就是说,少儿舞蹈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的技能型教学,提倡思维创造型教学。

 4教学方法的选择

 少儿舞蹈教育的主要方法有示范教学法和启发性教学法。(1)示范教学法。任何动作及技术技巧的方法,教师都必须注重自身的示范,或者安排柔韧性较好的学生逐一将动作摆到位来做示范。教师认真细致地将示范过程讲解清楚。此外,低级别、年龄小的班级,教师更要不断加强示范,带着学生一起做。例如:在教第四级的“波浪”练习中,教师先做一遍示范动作,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先将手上波浪的动作、要求仔细讲解清楚,并进行单一练习;在手的动作完成后,再加上脚下的步伐,这时教师带着学生们一起做小鱼游泳的游戏。这样,既好玩又可以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将动作记得更好,同时教师的情绪也感染了学生,让学生在充满美感的学习过程中,产生浓厚的舞蹈兴趣,陶醉在舞蹈世界里。(2)启发性教学法。启发性教学:主要强调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求知欲。强调学生的'正确学习目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和探索精神。还是以第四级的“波浪”为例:在教学生怎样呼吸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运用,于是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小鱼在水里吐泡泡的感觉,让小鱼跟在鱼妈妈的身后一张一吸不用嘴,而是用鼻子吐泡泡,很快学生就明白怎样呼吸了。在这个教学过程里,老师自然就是鱼妈妈了。教师对具体的动作要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启发学生对动作本身的理解和感悟,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通过联想,更快地掌握所学的动作;且对动作表演的感染力也有非常大的帮助。无论是示范教学法还是启发教学法都是非常重要的舞蹈教学法,他们虽然方法不同,但是在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时,都是先用专业术语进行教学,从而使少儿的专业素养有所增加,并且也使少儿的学习习惯由此养成。教学方法是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但是也不是所有的教学方法都能够通用,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少儿舞蹈教师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时,首先要根据少儿的不同年龄、少儿的舞蹈基础等级、舞蹈类型等来进行选择。

 总而言之,少儿舞蹈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它需要通过深入思想和具体分析来选择合适的舞蹈教学方法、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

  基本体态:膝盖松弛,膝部有规律的颤动、屈伸;身躯微前倾,曲背;扣胯;五指自然并拢;脚位(小八字位、丁字位)

  基本动作特点:颤、开、顺、舞袖(撩、甩、摆、晃、抛)

  舞蹈也有其一致的规律性。如:膝部有规律的颤动、屈伸,是各藏区舞蹈的共性。

  藏舞的基本体态:身躯微前倾,扣胯,身体的交叉感以及所有舞蹈和流动过程中的髋关节都随重心下懈,形成其沉缓、凝重的形体语言特色。

  步法强调重心向下,有沉和拖的感觉,动作组合常有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四步回转等规律。

  由膝部的颤动、屈伸和脚下重心的移动来带动上身的左、右靠动。

  手臂也随着脚下的节奏做甩、撩、摆袖等舞动而形成一种流动的造型美。

  其动作特点是:颤、开、顺、舞袖。

  颤:舞蹈时膝关节松弛,既柔又富弹性的均匀的颤动,是藏舞脚下动作的主要动律。

  开:舞蹈时,双脚自然外开,动力腿多系自然勾脚。

  顺:是指手臂与脚的动作配合上同出一侧,同时向一个方向所形成的“一顺儿”。这种“一顺边”的美,是高原农牧文化型民间舞蹈的主要特征之一,它融会在各种民间舞蹈的动律和舞姿之中,形成别致的舞蹈美。

  舞袖:是藏族各类舞蹈中必不可少的上肢基本动作和表现手段。多用撩、甩、摆、晃、抛等舞袖动作来表达舞者的内心情感、烘托舞蹈气氛。

  藏族踢踏舞——最初为宫庭舞。跳舞时,脚穿硬底皮鞋,通过踏出有变化的节奏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由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节奏由慢而快,往往在达到最高潮时嘎然而止。

  弦子舞——藏族称“谐”。流行于四川、云南等省藏族地区及西藏自治区昌都一带。舞时围成圆圈,领舞者边歌边舞,拉着弦子(藏族一种拉弦乐器)伴奏,余者随之,时而向圈内聚拢,时而散开,双手甩动长袖,动作优美,曲调丰富,每个不同的曲调都配以不同的舞蹈。歌词内容也很丰富。

  觉得可以请采纳!!!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藏舞体态动律特点是膝关节分别有连续不断、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绵柔韧的屈伸,而颤动或屈伸的步法形成重心移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使手臂动作多系附随而动,不能有丝毫的主动。如:踢踏舞中的第一基本步和踢踏步、弦子舞中的平步、靠步和拖步。体态动律练习可结合基本舞步进行练习。 羌族舞蹈中手臂动作较少,腿部的动作较多,小腿灵活、敏捷,并形成:“胴体的轴向后转动韵律和上身倾斜转动的拧倾韵律”。这种舞蹈动律是随舞者移动重心,胯向两侧斜前方顶出中形成的,重心在出胯一侧的腿上,膝部微屈、相靠、腰胯以上至肩部(胴体)作轴向的环动,上身微拧倾,从而形成“S”型的优美体态。这种别致的动态和韵律,即前述羌族特有的“一顺边”之美。它贯串于所有的舞蹈形式之中,尤以“萨朗”表现得最为突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860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