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计算机为什么又叫电脑?

电子计算机为什么又叫电脑?,第1张

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和器械,这些工具和器械其实就是人的各种器官的“延伸”。例如:锄头、锤子、挖土机等是人手功能的延伸;汽车、火车、自行车等是人腿功能的延伸;放大镜、显微镜、传真机等是人眼功能的延伸;电话机、收音机等可以看作是人耳功能的延伸……计算机就可以看作是人脑的延伸。计算机能代替人脑又快又正确地完成复杂的计算工作。计算机还具有很强的记忆存储和逻辑推理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由于计算机依赖电能“生存”,所以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将它称为电脑,把微型电子计算机称为微电脑

小 资 料: 第一台机械计算机

1834 年,查尔斯·巴贝奇制造了一个庞大的机械动力的“分析引擎”, 这是第一台机械计算机。它像公共汽车一样大,可以在存储器中储存和检索计算信息。巴贝奇花了40 年的时间制造这台机器, 但却没有完全成功,因为那个时代的工具和材料并不像他天才的发明那样先进

电脑在中国的专业名称是电子计算机,在英语中叫COMPUTER,以前的计算机功能单一,现在的计算机功能越来越来多,也就越来越先进,现在很多产品都是源自计算机技术,也是所谓的数码产品,电脑是用途最广泛的电子计算机,将COMPUTER翻译成电脑最早来自台湾和香港,可能当时台湾和香港人见到大型电子计算机可以能够简单地做一些智能事,觉得好象是人脑一样功能的电子产品,而且计算机在英语里不是这样叫,所以就翻译成电脑

第二代罗金汉侯爵出生于1730年5月13日,出生时姓名本为查尔斯·沃森-文特沃斯阁下(The Hon Charles Watson-Wentworth),父母分别是第一代莫尔顿勋爵(1st Lord Malton)及玛丽·芬奇贵女(Lady Mary Finch)。沃森-文特沃斯一家本姓沃森,先祖原居于北安普敦郡的罗金汉堡,祖上曾于英国内战时期效忠保皇党,至于他的曾祖父第二代罗金汉勋爵(2nd Lord Rockingham,1630年-1689年)娶第一代斯特拉福伯爵(1593年-1641年)的女儿安妮·文特沃斯贵女(Lady Ann Wentworth)为妻,查尔斯·沃森-文特沃斯的父亲后于1695年继承其舅公第二代斯特拉福伯爵的大笔遗产,家族姓氏遂由“沃森”改成“沃森-文特沃斯”。

沃森-文特沃斯在家中十名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也是家中第五名男丁,不过也是家中唯一活到成年的男丁。沃森-文特沃斯少时在南约克郡罗塞蓝(Rotherham)的家族宅第文特沃斯林屋(Wentworth Woodhouse)渡过,在1733年,沃森-文特沃斯的父亲获晋封为第一代莫尔顿伯爵(1st Earl of Malton),他遂在1739年从早逝的兄长继承得礼节性头衔海恩子爵(Viscount Higham),成为父亲贵族爵位的法定继承人。在1738年,他入读伦敦的西敏公学,惟旋因患病而于同年休学,后来升读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

坎伯兰公爵在1745年,年仅15岁的海恩子爵以上校身份加入一个由父亲组成的义勇军团,最初负责驻守庞蒂弗拉克特(Pontefract),以防范试图觊觎皇位的美王子查理(Bonnie Prince Charlie)入侵。翌年4月,海恩子爵的父亲再获晋爵为第一代罗金汉侯爵,他遂进而获另一礼节性头衔莫尔顿伯爵(Earl of Malton),同年冬天,他单人匹马只身前往卡莱尔,会同布防当地的坎伯兰公爵(Duke of Cumberland)追剿美王子查理,深获坎伯兰公爵赏识。莫尔顿伯爵在剑桥大学的日子并不长久,很多时也身在外地,并在1748年至1750年花两年时间游历欧洲,到1750年12月因父亲逝世而返国,并世袭成为第二代罗金汉侯爵(2nd Marquis of Rockingham),时年仅20岁。罗金汉在世袭父亲的侯爵爵位前,亦在同年9月17日获封属于世袭贵族爵位的莫尔顿伯爵,但由于此一爵位属于爱尔兰王国贵族爵位,因此不能自动成为大不列颠的上院议员,但可成为爱尔兰的上院议员。 罗金汉侯爵继承父亲爵位时未满21岁,按当时规定不能晋身上议院,因此他一直到1751年5月13日生日才获资格加入上院,并于同年11月获选为皇家学会院士。与他的先父一样,罗金汉在上院加入了辉格党阵营,而且获得乔治二世的信任,使他在1751年7月获委为约克郡西瑞丁郡长(Lord Lieutenant),翌年继而领寝宫侍臣衔,1755年再荣任约克郡海军中将,任内在1756年平定谢菲尔德发生的粮食暴动。在1760年2月,他获乔治二世颁授属最高荣誉的嘉德勋章。虽然从政经验尚浅,但罗金汉早年在约克郡具一定声望,当地的辉格党会所更在1753年易名“罗金汉会”(Rockingham Club),反映出他在当地具政治份量。

乔治三世在1760年10月,乔治二世驾崩,由孙儿乔治三世继位,

辉格党内的政治权力分布亦开始出现变化。乔治三世登位后有意分化辉格党,并宠信乔治·格伦维尔及贝都福公爵一派的辉格党政要,不少拒绝投靠的辉格党政治家则支持首相纽卡斯尔公爵及年纪尚轻的罗金汉侯爵,使辉格党开始出现分裂。到1762年5月,乔治三世任命他相当宠信的托利党政治家标得伯爵出任首相,下野的纽卡斯尔公爵、罗金汉及其他辉格党政要深感不满,并在国会动员投票反对通过标得为英、法草拟的七年战争和约,试图迫使托利党政府垮台,但不成功。结果,罗金汉与其他有份参与计划的人士失去乔治三世的信任,并失去所有公职,史称“无辜的佩勒姆党人屠杀”(Massacre of the Pelhamite Innocents)。其中,罗金汉在1762年停任所有的郡长职务,而且不再领寝宫侍臣职衔。尽管如此,由于纽卡斯尔公爵这时年事已高,因此纽卡斯尔的支持者转而奉罗金汉侯爵为领袖,组成所谓的“罗金汉辉格党人”(Rockingham Whigs)。此外,他又在1763年4月获邀出任其母校西敏公学的信托人,后更在同年10月击倒对手乔治·格伦维尔,获选为查特豪斯公学总裁。 在1763年4月,标得伯爵因失势而卸任首相,乔治三世遂改召乔治·格伦维尔接任组阁,不过,格伦维尔在议会的支持度始终有限,而政府又于1765年通过对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引入《印花法案》,引起很大争议,后来格伦维尔因故失去乔治三世信任,最终促使他在1765年7月遭撤换。乔治三世撤换格伦维尔前,曾授意皇叔坎伯兰公爵组阁,但坎伯兰公爵只愿当名义上的内阁领班,有鉴于他和罗金汉侯爵交情非浅,而且又在下院拥有最多支持,因此他向乔治三世推荐由罗金汉任第一财政大臣(即首相)。尽管乔治三世并不希望由罗金汉组阁,但最后仍予以首肯。

虽然罗金汉在国会拥有不少支持,不过他始终未曾在内阁供职,所以经验有限。另一方面,罗金汉不获威廉·老皮特(后为第一代查塔姆伯爵)及其追随者支持,而他又不愿拉拢标得及格伦维尔的派系,使组阁出现一定困难。经一番努力后,他成功招揽亨利·西摩·康韦将军(General Henry Seymour Conway)及格拉夫顿公爵等人入阁出仕可是,罗金汉政府一开始就备受前任留下的《印花法案》困扰。根据这份在1765年3月通过的法案规定,自同年11月开始,原本只适用于英伦的印花税将在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开征,届时当地所有报纸、法律文件、牌照、骰子、扑克牌及官方文件都要征税。有关法案在北美的殖民地引起轩然大波,当地民众更在1765年10月于纽约发起印花法案大会(Stamp Act Congress),呼吁抵制英国货,以示不满。

格拉夫顿公爵面对北美殖民地的反英情绪日益高涨,再加上抵制英国货的行动对英商构成商业损失,罗金汉在1766年4月宣布撤销《印花法案》,从而平息北美民众的不满。另一方面,为了平衡利益,他又同时通过《声明法案》,指英国国会有权力就任何事务为北美殖民地立法。虽然如此,不少拥护《印花法案》的政客如乔治·格伦维尔和贝都福公爵等等仍然对此加以批评,指罗金汉向殖民地的“叛乱份子”施恩退缩,而尽管罗金汉成功平息了北美的反英情绪,惟事件仍为日后的美国独立战争埋下一大伏笔。

此外,罗金汉与其追随者拥戴光荣革命的理念,支持议会至上的原则,又认同人权及宗教容忍,因此乔治三世始终对罗金汉政府有所保留。相反,当时托利党则拥护君权、国教及宪法,并支持君主有权任用皇家特权,故而获得乔治三世的信任。到1765年10月,年仅44岁的皇叔坎伯兰公爵去逝,自此罗金汉政府与皇室的关系愈见疏离,同时内阁的派系不和亦愈益明显,格拉夫顿公爵到1766年5月更决定退出内阁,对政府构成打击。罗金汉本身也不再热心出席国会辩论,闲时主要花时间于文特沃斯林屋,不少施政决策都是他在那里进行赛马活动时决定的。在1766年7月,他获悉乔治三世正私底下与查塔姆伯爵商讨筹组新政府的可能,罗金汉遂自行宣布辞职,至此他在任首相前后仅一年。但值得一提的是,乔治三世赏识罗金汉任内的管治能力,所以在1765年9月重新任命他任约克郡西瑞丁郡长。 罗金汉侯爵卸任后长年花时间于反对派阵营,亦未曾获邀到内阁供职。在1769年,下院大选进行期间爆发了米德尔塞克斯选举争议(Middlesex Election Dispute),在事件中,原本在该选区高票当选的激进派候选人约翰·威尔克斯(John Wilkes),因为被法庭裁定拖欠债务罪成而不获政府承认当选。罗金汉一派认为,政府真正目的是要在议会内排除异己,因此对威尔克斯作出声援。在罗金汉带头发起下,英国各地在1769年发起一连串“请愿运动”,敦促首相格拉夫顿公爵尽快解散国会,并重新举行大选。由于罗金汉在约克郡及地方具有相当势力,所以到1769年尾的时候,全国多达18个郡及13个城市先后向首相发出同一请愿,但全部被格拉夫顿拒绝。

在1770年,托利党在诺斯勋爵带领下再次上台执政,而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则继续成为国会的辩称焦点。随着1773年波士顿倾荼事件发生以后,当地局势不断恶化,后更在1775年正式爆发美国独立战争。在议会中,罗金汉与其支持者对英军出兵北美殖民地予以反对,并对北美十三州民众加以同情,认为他们只是追求应有的人权。尽管罗金汉在上、下两院拥有稳固的反对势力,但由于他口才普通,议会辩论主要由他的党友埃德蒙·伯克及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等等负责。

在议会外,虽然罗金汉侯爵反对出兵北美,但他仍热心资助爱尔兰地区的威克洛义勇军(Wicklow Volunteers),防范法国趁机对爱尔兰进行突袭;而作为约克郡郡长,他亦负责维持当地治安及稳定,并在1776年再度出任约克郡海军中将,参与防守侯城及英格兰东岸地区,抵抗约翰·保罗·琼斯从英伦海峡对当地作出攻击。另一方面,罗金汉在爱尔兰亦拥有大批田产,在野期间,他乐于向天主教徒以长期合约租出土地,又向陷入经济困难的佃户宽免租金,并不时向他们的居所及基本生活设施提供维修和改善工程,因而颇获称颂。至于罗金汉在自己居住的文特沃斯林屋内,不计在附近庄园工作的佃农,也聘请上百名家仆,并时常关注他们的需要与生活状况,再加上他动用上85,000英镑为林屋加建马房,使得当地居民长年获得聘用,不至失业,从而积极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在1782年3月,诺斯勋爵领导的政府终于因为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大败而垮台,乔治三世惟有转而向辉格党招手,寻求组阁的可能性,而在野16年的罗金汉侯爵因为一直主张反战,遂成为出任首相的唯一合适人选。在得到亲乔治三世的谢尔本伯爵穿针引线下,罗金汉侯爵正式于3月27日第二度出任首相。由于新政府并非金汉主动牵头成立,以致内阁要分别由亲皇室人士及罗金汉党人合作筹组,使政府受到皇室掣肘。

不过,罗金汉却成功讨价还价,让一些乔治三世痛恨的人,诸如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等等入阁供职,此外,乔治三世又答应不会否决新政府所作的任何决定,确保政府政策能够顺利推行。在筹组内阁时,罗金汉还对内阁职务进行重大重组,当中新政府将原本的北方大臣及南方大臣改成内务大臣及外务大臣两职,并分别由代表皇室利益的谢尔本伯爵及主张制衡君权的福克斯出任,福克斯另外兼任下议院领袖,但两方关系始终并不融洽。

在第二度出任首相期间,罗金汉侯爵率先正式承认了美国的独立,并且废除了他于1766年引入的《声明法案》。除了确认美国独立外,他更连带废除了爱尔兰国会在1494年制定的《波伊宁斯法》(Poynings' Law)及大不列颠国会在1719年通过的《爱尔兰声明法案》,使爱尔兰国会近300年来首度重新取得独立地位,不再从属于大不列颠国会,使立法职能大增。另一方面,罗金汉与埃德蒙·伯克还以削减政府开支为名,计划通过废除40个支薪但无实质工作的虚职,而这些虚职原本全部都是由君主作私人委任的,因此有关行动连带削弱了皇室在议会内的影响力。 罗金汉侯爵出任首相仅两个多月后,突然在1782年7月1日因流行性感冒卒故于伦敦温布顿,

死时仅52岁,遗体在7月20日安葬于约克座堂内。罗金汉生前虽代表英廷承认美国独立,但仍未正式签约确认。英、美两国后来到1783年签订《巴黎条约》才正式标志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束。另一方面,罗金汉突然去世后,乔治三世改以亲信谢尔本接任首相,结果引起福克斯与其他罗金汉党人相当不满,并且相继从内阁辞职抗议。未几,在1783年4月,福克斯与前托利党首相诺斯勋爵合组的“福克斯-诺斯联盟”成功使谢尔本政府垮台,继而推举罗金汉派系内另一德高望重的辉格党领袖波特兰公爵名义上出任首相。然而,这个政府仅维持一短暂时间,旋于同年12月垮台,此后托利党的小皮特上台掌政,英国政坛一时的混乱局面才渐渐平稳下来。

Tiffany 蒂芙尼,“钻石之王”,世界上最著名最昂贵的银制品。

Tiffany & Co1837年创建于美国纽约,刚开始是以银制餐具出名,在1851年推出了银制925装饰品而更加著名。1886年,蒂芬尼推出了最为经典的Setting系列钻戒。它的六爪铂金设计将钻石镶在戒环上,最大限度地衬托出了钻石,使其光芒得以全方位折射。“六爪镶嵌法”面世后,立刻成为订婚钻戒镶嵌的国际标准。到19世纪末,蒂芬尼的实力已经与欧洲珠宝商不相上下,它的顾客中包含有欧洲王室与富豪,创始人查尔斯·蒂芬尼则被美国媒体称为“钻石之王”。 1960年好莱坞著名女星奥德莉赫本就出演过《Breakfast at Tiffany's》。 Tiffany,美国设计的象征,以爱与美,罗曼和梦想为主题而风誉了近两个世纪。它以充满官能的美和柔软纤细的感性,满足了世界上所有女性的幻想和欲望

1837年9月,查尔斯·蒂芙尼和约翰·扬在纽约百老汇大街259号创建了“蒂芙尼—扬”商店,专卖文具精品。这家店的所有商品都用价签标价,不允许顾客讨要折扣,这在当时算是新的经销方式。同年,商店更名为“蒂芙尼”,并开始使用独特的蓝色包装盒。直到今天,蒂芙尼的购物袋、商品手册、广告招贴等一切促销品上仍然使用这种蓝色,蓝色随即成为了蒂芙尼的品牌专用色。

1851年,蒂芙尼推出设计精美的银器,引起广泛关注。此后,它率先使用925银,这在后来成为了美国银制品的标准。1861年,蒂芙尼受邀为林肯总统就职典礼设计纪念水罐,林肯当时送给妻子的一套珍珠首饰也是蒂芬尼产品。美国内战期间,蒂芙尼为北方军队提供剑、旗帜和外科手术器械,后来又为格兰特将军和谢尔曼将军制作过嵌宝石的配剑。

1867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蒂芙尼因其精美的银器成为美国第一个获得博览会大奖的品牌。4年后,它推出了以日本自然风景画为设计灵感的Audubon系列银餐具,这一系列至今仍是蒂芙尼最畅销的产品之一。

1886年,蒂芙尼推出了最为经典的Setting系列钻戒。它的六爪铂金设计将钻石镶在戒环上,最大限度地衬托出了钻石,使其光芒得以全方位折射。“六爪镶嵌法”面世后,立刻成为订婚钻戒镶嵌的国际标准。到19世纪末,蒂芙尼的实力已经与欧洲珠宝商不相上下,它的顾客中包含有欧洲王室与富豪,创始人查尔斯·蒂芙尼则被美国媒体称为“钻石之王”。

1902年,查尔斯·蒂芙尼去世,其子刘易斯·康福特·蒂芙尼接班,并成为公司首位设计总监。小蒂芙尼本人是位珠宝设计家和玻璃工艺大师,他设计的蒂芙尼灯饰自成一派,获得极大成功。此时,蒂芙尼已成为美国工艺品的杰出代表,其质量与设计堪与欧洲同行抗衡。

二战期间,蒂芙尼总店搬到了名店云集的纽约第五大道。战争结束后,该品牌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黄金期。60年代初,奥黛丽·赫本主演的《蒂芙尼早餐》风靡全球,成为美国**中的经典之作,而蒂芙尼在片中的出现,也使其品牌名望传遍了全世界。

蒂芙尼一直以纽约为基地,1963年才在旧金山开设了纽约以外的第一家分店。1972年蒂芙尼走出国门来到东京,1986年在伦敦开店,从此进入欧洲市场。1987年,蒂芙尼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为纪念蒂芙尼创建150周年,当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品博物馆等分别举办了蒂芙尼银器与珠宝回顾展。

蒂芙尼的不断创新使它一直在全球珠宝界居于领先地位。1999年,它推出最新款订婚钻戒Lucida,这个词的拉丁文意思是银河的星星。Lucida的钻石呈方形,线条简洁迷人,钻石冠部的分层切割使得钻石更具层次感,不仅内外散发夺目光芒,且移动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光泽。

如今蒂芙尼不仅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珠宝商,它在纯银器皿、瓷器、水晶和手表等方面的工艺和设计也享誉国际。世界各国博物馆和收藏家,均把蒂芙尼的大师级作品视为珍藏。

蒂芙尼的设计崇尚经典,从来不跟风、不媚俗,完全凌驾于潮流之上,因此每一件作品都有着永恒的魅力。

查尔斯·蒂芙尼

美国康涅狄格州一位磨坊主的儿子查尔斯·刘易斯·蒂芙尼(Charles Lewis Tiffany),于1837年来到纽约百老汇,开设了一家不起眼的小铺子,经营文具和织品,后转为经营珠宝首饰。想不到丑小鸭长成了白天鹅,简陋的小商店几经变迁,最后成了美国首趋一指的高档珠宝商店--蒂芙尼珠宝首饰公司,其实力堪与欧洲的珠宝王朝一争高下,名声超过了巴黎的名牌卡地亚。到十九世纪末,蒂芙尼的顾客中包括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意大利国王以及丹麦、比利时、希腊和美国众多名声显赫的百万富翁。查尔斯自己则赢得了“钻石之王“的桂冠。 

查尔斯·蒂芙尼确实是一位天才的生意人。当年美国穿越大西洋的电报电缆中有一根因破损需要更换,他得知这个消息后,毅然买下了这根电缆。人们还在以惊异的目光看着他买下这根电缆到底想派什么用场之际,他已经在自己的蒂芙尼商店里,把电缆截成2英寸长的一小段一小段,作为历史纪念品出售,就这样赚了一大笔钱。另一次,他买下了欧仁妮皇后珍奇的鲜**钻石,但并不急于出手,而是从容地在纽约举办了一个展示会,从全球各地蜂拥而至急于一睹这件稀世珍宝风采的参观者身上赚进了几十亿美元。

路易斯·康福特·蒂芙尼

查尔斯·蒂芙尼的儿子路易斯·康福特·蒂芙尼(Louis Comfort Tiffany)生于1848年。他虽不具备父亲独有的销售魄力,但同样富有创造精神。蒂芙尼的首饰设计工艺在他的手里得到了发扬光大。他到巴黎学习后,成为一名玻璃制品专家,创建蒂芙尼工作室并发明了独一无二的螺旋形纹理和多面形钻石切割工艺,使钻石闪烁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他设计的灯饰也大获成功。蒂芙尼成为美国新工艺的杰出代表,并使美国工艺品成为风行一时的商品。

蒂芙尼创立不久就设计出了束以白色缎带的蓝色包装盒,成为其著名的标志。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蒂芙尼品牌首次使用不锈钢首饰盒,强调要银色,不要金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916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