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演奏的手形姿势
二胡演奏的手形姿势是什么呢大家知道吗下面是我分享的二胡演奏的手形姿势,欢迎大家阅读!
二胡演奏的手形姿势
左手持琴是以“虎口”骑在琴杆上,拇指略微弯曲,不可竖直地向上翘起,也不可向下弯曲紧捏琴杆。掌心应成悬空状,尽量减少虎口与琴杆的接触面积,这样有利于按指的准确,也有利于换把动作或其它技巧练习的敏捷。整个左手应放松,小臂自然下垂,与琴杆大约构成45度左右的角度。有些初学者持琴时往往把手臂抬得老高,整个左手几乎与肩构成平面,这样不仅难看,而且手臂陷入僵硬状态,按弦、换把等显得非常被动、死板,运指技法难以提高。
右手持弓的手形近似于“拿筷子”,基本原理也有些相似。整个右手既不要紧张僵持,也不要松松垮垮。持弓的具体手形是:手腕自然端平,掌心向左,五指微屈,食指与拇指在弓根处捏住弓杆,中指和无名指并列于弓毛与弓杆之间,小指则放在弓毛的下边。拇指与食指主要牵引弓子作左右运行,并掌握整个弓子运行的平衡,中指主要是顶弓杆拉外弦,无名指主要是扣住弓毛拉内弦。
当然,中指与无名指放在弓杆与弓毛之间,只是对一般情况而言。如果在外弦上较长时间的奏快弓、碎弓等弓法技巧,不如将闭着的无名指暂时退出来,整个运弓的右手倒显得更为灵活、自如。不过,也有这样一些初学者,他们不分具体情况,持弓时习惯于只留中指或无名指在弓杆与弓毛之间,内外弦都由这一指来“一指包干”。这样的换弦有明显痕迹,发音生硬。
有些初学者虽然将中指和无名指插入弓杆与弓毛之间。但持弓处都移到了接近弓子中段的地方,这样大大浪费了完全可用的弓段。按杠杆原理,动力臂越短,越不易使上劲。向左移动了持弓点,等于缩短了动力臂,有碍于二胡演奏技术的充分发挥。
练琴时还要注意培养良好演奏习惯。演奏时动作要敏捷、准确,举止要满洒、利落,神情要自然、大方,力求通过演奏者熟练的演奏动作和恰当的面部表情来帮助听众理解乐曲内容,使演奏者的琴声和听众的心声形成共鸣。但不要故弄玄虚,或无意识的`前俯后仰,喜怒无常,不要一边拉一边哼哼,也不要边拉边用脚踏拍子,切忌衔着烟卷或旱烟管拉二胡。
二胡运弓
运弓是变换二胡音色、揭示乐曲内容的主要手段之一。运弓时必须动作协调,手形自然,运行有轨道,走弓要主动。运弓要成一条直线。
运弓是二胡演奏基本功的一个重点训练项目。二胡琴声的长、短、快、慢、轻、重、缓、急乃至抑、扬、顿、挫,很大程度取决于运弓的右手。因此,运弓是变换二胡音色、揭示乐曲内容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有些初学者对运弓不大注意,以为拉二胡主要靠左手的按指,指按活了,也就能把调子拉出来了,故在他们运弓时大臂紧夹腋下,单纯地用小臂带动弓子左右甩动;有的运弓时甚至小臂、手腕基本僵持,完全由大臂作大幅度的运动,带动弓子在琴筒上作无规律的推拉。这两种形式的运弓都只依赖于右手的局部动作,造成了其它部位的紧张、僵硬,使运弓动作摇晃不定,颤抖不止。即使左手的按弦动作比较熟练,发出的声音仍然会模糊不清。
要使二胡发出优美、统一的声音,运弓的右手必须动作协调,手形自然,运行有轨道,走弓要主动。运弓要平直,弓毛在琴筒上留下的运行痕迹基本上是一条直线;这时弓毛的擦弦力度与琴弦的振动需要相适应,发音自然圆润流畅,
弓子运行的“一条线”,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是很容易的事。以拉弓来说,正确的运弓动作应是;大臂以肩关节为轴,向外作轻微的旋动,肘部略向右前方移动,小臂在大臂的支配下,带动手腕向右作匀速运动。随着弓子的徐徐移动,弓毛擦弦点与持弓点的距离逐渐拉宽,手腕逐渐向右凸起,手指也逐渐伸直。这样,右手在各个相连部位的协同动作下,把弓子从弓根平稳地拉到弓尖(靠近持弓点的一端称作“弓根”,与持弓点相对的一端称作“弓尖”)。
如果接着转向推弓,其运弓程序与拉弓恰好相反。具体动作是:大臂略微向内旋动,肘部稍向左前方平行移动,手腕在大臂和小臂的作用下,牵引着弓子由右至左地匀速移动。随着擦弦点逐渐向持弓点靠近,大臂与小臂构成的角度逐渐变小(右半弓后稳定为直角),手腕逐渐伸直,手指也逐渐弯曲。从表面看,运弓的推、拉动作似乎是手腕与手指的交替屈伸,实际上是右肩关节、大臂、肘、小臂、腕关节、手腕、手指等的联合动作。
协调统一的运弓,并不意味达到了发音的基本要求。采用这种外在的运弓动作,尽管运弓路线是“一条线”,由于弓毛擦弦点与持弓点的距离在不断改变,弓毛对琴弦的摩擦力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故有可能弓根部分的发音浑浊刺耳,弓尖部分的发音轻飘暗淡。所以还要注意从内在的擦弦力度去加以控制,即根据弓毛擦弦点与持弓点距离的远近来随时调整弓毛的擦弦力度,擦弦点在向弓尖移动时,逐渐加重擦弦力度,在向弓根靠近时,逐渐减轻擦弦力度。这样,就使得每一拉弓或推弓的发音首尾一致,圆润饱满。
;左手各手指自然弯曲,呈空握状。拇指伸直用指肚托住琴颈后部的中线部位,做为左手发力的支撑点。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各关节要能灵活运动、伸展。
注意左手掌、虎口处不要贴住琴颈,更不要采取“一把抓”的方式来持握琴颈,因为这样会降低左手移动的灵活性(注:左手拇指需按弦时所采用的“抓握”琴颈按法除外)。左手手指的着力点放在拇指和中指上,使两指前后相对地捏住琴颈。
没有规定是哪根手指的。
:
1、手小的人要选择小一点的吉他,例如弦长短一些的琴,指板的厚度宽度都要小一些,弦间距也要窄一些。
2、左手的手腕在演奏当中任何时候都是保持松驰的感觉,这样手指才会灵活,可以通过身体的调节达到这个目的。
3、吉他教程通常都要我们左手指尽量垂直指板按弦,这的确是最省力的方法(勾击弦时尤其明显),但不是任何指法我们都要尽量垂直指板,这个取决于按弦手指间的互相拉扯力要尽量减到最低,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是几个手指同时按弦,要选择一个角度令到各个手指按弦的力度感基本一致。
4、要懂得使用左手大关节的“惯性”,可以从左手的敲击弦上找到这种放松的感觉,左右手原理基本一致,都是大关节发力,只不过左手无需经常拨弦,只有勾弦时才象右手那样拨一下(勾弦的发力原理与右手拨法原理基本一致,也是有个触弦、压弦、绷弦、放弦的过程)。
5、左手在换指法时,空余的手指要事先在空中做好准备,随着音乐节律而动,不应该有突然的动作(极少有突然转换的指法)。
6、吉他是用左右手配合演奏的乐器,所以左右手的协调是关键。
参考资料:
常用按摩手法的种类很多,学派不一,动作不同,据之有几十种甚至达百余种,但一般常用的不过二三十种。这些手法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规律。按其作用力的方向可分为如下类型。
推揉类
指平面用力手法,有推法、揉法、摩法、擦法、抹法。
推法
[定义]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穴位或按经络的循行方向进行单方向的直线移动。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指推法又分为单指推法、双指推法和三指推法;掌推法又分为全掌推法和掌跟推法。
[动作]操作时指、掌或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而均匀。根据体质、性别因人而宜。
[应用]在人体各部位使用,指推法适用于各科疾病,掌推法适用于四肢、腰背、运动障碍,肘推法适用于腰臀、股骨部。能增高肌肉的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疏泄积滞、宣化壅塞的作用。
揉法
[定义]用手指或手掌面在身体某个部位做回旋揉动。
[动作]揉法的作用力一般不大,仅达到皮下组织,但重揉时叫作用到肌肉。频率较慢,每分钟50~100次,一般是由轻到重再至轻。此种手法较温和,多在疼痛部位或强手法刺激后使用,也可在放松肌肉、解除局部痉挛时用。操作时手指和手掌应紧贴皮肤,与皮肤之间不能移动,而皮下的组织被揉动,幅度可逐渐扩大。根据按揉的部位不同做可分为拇指揉、大鱼际揉、肘揉、掌揉等等。
[应用]揉法的主要作用是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消积理气,助消化等。
摩法
[定义]本法分掌摩或指摩两种。
[动作]掌摩法是用掌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指摩法是用食、中、无名指面附着于一定的部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掌、指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本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微屈曲(120度~145度),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
[应用]本法刺激轻柔缓和,是胸腹、胁肋腰背用手法。掌摩适用于胸腹、胁肋腰背部,指摩适用于头面、腹部。对脘腹疼痛,食积胀满,气滞及胸胁迸伤等病症常用本法治疗。具有和中理气,消积导滞,活血祛瘀,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
抹法
[定义]用手指或手掌平伏按于按摩部位后,以均衡的压力抹向一边的一种手法。
[动作]其作用力可浅在皮肤,深在肌肉。其强度不大,作用柔和。一般常用双手同时操作,也可单手操作。根据不同的部位有指抹、掌抹、理筋三种方法。抹法不同于推法,它的着力一般较推法为重,推法是单方向的移动,抹法则可根据不同的治疗位置任意往返移动。抹法的频率也较推法慢。
[应用]抹法的主要作用是开窍,镇静,清醒头目,扩张血管和增加皮肤弹性等。
擦法
[定义]是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上来回摩擦的一种手法。
[动作]其作用力浅,仅作用于皮肤及皮下。其频率较高,达每分钟100~200次。对皮肤引起反映较大,常要擦到皮肤发红,但不要擦破皮肤,故在操作时多用介质润滑,防止皮肤受损。此法可单手操作,根据不同的部位有指擦和手掌擦。
[应用]擦法的主要作用是益气养血,活血通络,加快血液循环,消肿止痛,祛风除湿,湿经散寒等。
按拍类
按有指按法、掌按法和肘按法,拍则指用虚掌拍打体表。一般有按法、掐法、拨法、振法、弹法、拍捶法、踩跷法、滚法。
按法
[定义]用拇指端或指腹按压体表,称指按法。用单掌或双掌,也可用双掌重叠按压体表,称掌按法。用肘尖按压体表,称为肘按法。
[动作]按法操作时要紧贴体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做一掀一压的动作,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到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
[应用]按法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应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指按法可用于全身各部位穴位;掌按法、肘按法常用于腰背和腹部、四肢、肩背,本法具有放松肌肉,开通闭塞,通经活络、活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胃脘痛,头痛,肢体痠痛麻木等疼痛病症常用本法治疗。
掐法
[定义]是用拇指、中指或食指在身体某个部位或穴位上,做深入并持续的掐压。
[动作]掐法刺激较强,常用于穴位刺激按摩。操作时用力须由小到大,使其作用为由浅到深。掐法用在穴位时,可有强烈的酸胀感觉称“得气”反应。掐法也可称指针法,是以指代针的意思。另与掐法近似的一种指切法,是用一手或两手拇指做一排排轻巧而密集的掐压,边掐边向前推进。这一方法一般用于组织肿胀时,将其向前方推散,而使肿胀散开。
[应用]掐法的主要作法是刺激穴位,疏通经脉,消肿散瘀,镇静安神,开窍等。
拨法
[定义]是将手指端嵌入软组织缝隙中,然后做横向的拨动。
[动作]拨法的刺激很强,局部可有酸胀反应,用的力更应以病人能忍受为度。另有一种称刮法,也是用手指端摸到软组织有肥厚或硬结处做刮拨的手法。刮拨的方向可根据病变部位走向而定。
[应用]拨法和刮法的主要作用是缓解肌肉痉挛,松解组织粘连,舒筋通络,滑利关节,消肿止痛等。
振法
[定义]用指端或手掌紧压身体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做持续震颤的一种手法。
[动作]操作时主要依靠前臂和手都的肌肉持续用劲发力,使力量集中于指端或手掌,形成震动力,使按摩部位随之而发生震颤。操作时要着力实而频率快,使其有向深部渗透的感觉。有些部位的穴位振法,用手振比较累,可以使用电振器做治疗。但最好个做头、面部的电动按摩器治疗。通常每个穴位可做1分钟左右。振法可单手操作,也可用双手重叠操作。根据治疗部位不同可分为指振法、掌振法、电振法三种。
[应用]振法的主要治疗作用是放松肌肉,调节神经,解痉止痛,消除疲劳等。
弹法
[定义]用手指背面弹打身体某一部位的方法。
[动作]弹时用拇指或中指扣住食指,然后食指发出拨动滑脱,使食指指背在思部着力弹打。弹打的强度需由轻而重,着力也要有弹性,以不引起疼痛为宜。此手法多用单手操作,适用于关节部位,弹时可沿关节周围进行。
[应用]弹法的主要作用是通利关节,放松肌肉,祛风散寒,消除疲劳等。
拍捶法
[定义]用手指或手掌轻巧地拍打身体某一部位的方法,叫拍法。
[动作]用空心拳或拳侧面捶击身体某部位的方法为捶法。拍法着力较轻,多用于胸廓、背部及表浅的关节部位;捶法作用力较重,可达肌肉、关节与骨骼。捶法轻而缓慢的操作可使筋骨舒展;重而快速的捶击可使肌肉兴奋。不论拍、捶在操作时要以腕发力,由轻而重,由慢而快,或一阵快,一阵慢交替操作。动作要协调、灵活,着力要有弹性。可单手操作,也可双手操作。根据病变部位不同而分别选用拍、捶的治疗方法。拍法可分为指拍、指背拍和掌拍。捶法可分为直拳捶、卧拳捶和侧拳锤。
[应用]捶法的主要作用是行气活血,放松肌肉,祛风散寒,消除肌肉疲劳,缓解局部酸胀等。
踩跷法
[定义]也称脚踩法,是用脚掌踩踏人体某一部位并做各种动作的一种方法。
[动作]可以脚同时踩按,也可两脚交替踩按。在踩踏时以脚掌前部着力于治疗部位,一松一踩,力量要适宜,切不可过力。频率要慢,做腰部治疗时应与患者呼吸相配合,切忌迸气。在治疗时,若病人不愿配合或要求停止治疗,决不能勉强。此法多用于腰骶部及四肢的近侧部。一般常用于腰椎间盘病变的治疗。踩跷法是按、压、揉、推几种手法的结合,且按摩强度较大。
[应用]临床常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本法刺激量大,应用时必须谨慎,对体质虚弱者或脊椎骨质有病变者均不可使用本法。
滚法
[定义]以患肢体为轴心,使肢体做被动环转运动的手法。
[动作]医生一手握住被摇关节近端,以固定肢体,另外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然后做缓和的环转运动。做逆时针或顺时针的摇动。摇法动作要缓和,用力要稳,摇动方向及幅度须在患者生理许可范围内进行,由小到大,由慢到快。
[应用]滚法主要作用是舒筋活血,解痉止痛,强筋壮骨,滑利关节,缓解肌肉,筋膜的痉挛,消除疲劳。
捏拿类
一般有捏法、拿法、搓法、捉法。
捏法
[定义]有三指捏和五指捏两种。
[动作]三指捏是用大拇指与食、中两指夹住肢体,相对用力作一紧一松挤压。五指捏是用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夹住肢体,相对用力作一紧一松挤压。在作相对用力挤压动作时要循序而下,均匀而有节律性。
[应用]本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四肢及背脊,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
拿法
[定义]用拇指和其余四个手指的罗纹面对称用力提起并捏揉的手法。
[动作]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劲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缓和而由连贯性。
[应用]拿风池穴:具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的功效;拿肩井:具有祛风散寒、调和气血的功效;拿颈项部:具有祛风散寒、开窍明目的功效;拿上下肢:具有疏通经络、松解痉挛的功效。
搓法
[定义]是用双手在肢体上相对用力进行搓动的一种手法。
[动作]其作用力可达肌肉、肌腱、筋膜、骨骼、关节囊、韧带等处。强度轻时感觉肌肉轻松,强度大时则有明显的酸胀感。频率一般每分钟30~50,搓动速度开始时由慢而快,结束时由快而慢。搓法有掌搓和侧掌搓两种。
[应用]搓法的主要作用是疏散经络,调和气血,通利关节,松弛肌肉,消除疲劳等。
提法
[定义]提法是指医者用双手对按而向上提,或双手按于施治部位使劲向上(反方向)提,或垂手拿起的手法。
[动作]在临床分为顿提法和端提法两种。一是顿提法:患者正坐。医者立于患例,嘱患肢抬举过头并伸直(手心向内),医音的左手握食指、拇指,右手握无名指、中指、小指,先缓慢导引放松局部,再使劲上提3次,每提1次关节可发出1次弹响。但操作时避免使用暴力;二是端提法:患者正坐。医者立于患者背后,双手虎口置于患者同侧耳垂下,拇指于耳后高骨处,食指于下颌角缘,置准贴实后,双手同时用力向内合立并向上提。但施本法时,必须注意双手虎口必须对准患者同侧耳垂下后侧,并将患者头部卡于两手之中,同时应严密观察患者,切勿压及颈总动脉,造成危险。
[应用]解除粘连,顺理肌筋。滑利关节,醒脑安神。疏风止痛,聪耳明目,调和阴阳,补益气血。补肾气,强腰脊,调和气血阴阳。
牵抖类
一般有抖法、引伸法等。
抖法
[定义]是抖动身体的一种方法,也是属于被动运动按摩。
[动作]操作时握住患者远端,在牵拉的同时做上下,或左右的抖动。即象抖动绳子一样用柔劲来抖动肢体,使肢体随着抖动的力量似波浪样的起伏。根据不同部位、不同疾病,抖动的次数也不同。抖法一般多应用于腕、上肢、下肢和腰部。
[应用]此法的力量作用于肌肉、关节、韧带,具有舒展筋骨、滑利关节,消除疲劳、整复和恢复解剖位置的异常。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常采用抖法来进行治疗。
引伸法
[定义]是在肌肉放松时被动地牵伸关节的一种方法。本法属于特殊的被动性运动按摩。
[动作]此种方法的作用力,可使关节发生一时性超过正常生理活动幅度的运动。这种操作技巧较难,要顺势而行,使引伸的动作有劲而不蛮,幅度大而不野,达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程度。引伸法可有上肢引伸、下肢引伸、腰部引伸等多种。
[应用]引伸法的治疗作用,是牵伸关节挛缩,纠正关节错位,增强肢体的活活动能力等。
运动类
一般有屈伸法、摇法、板法、背法。
屈伸法
[定义]是对有活动障碍的关节,帮助其伸展和屈曲波动活动的一种方法。
[动作]屈伸法也可称展法或伸展法,属于被动运动按摩。此法必须顺其势,不可用暴力,伸展力要作用在引起关节挛缩的软组织上,以克服其牵拉力,利用反向作用力而使关节活动范围加大。运动的方向要按各关节正常的运动方向和角度进行。在活动时一定要用缓慢、均衡、持续的力量慢慢加大其可能屈伸的幅度,并在此幅度范围内连续活动,使其逐渐增加同伸活动的角度。当屈伸到最大角度后要固定1~2分钟,然后再慢慢放松还原。如此反复数次。此法在操作时要注意病人的体位,应置于能使被运动的关节达到充分活动,并保证被按摩者不会因疼痛的闪躲而发生异外的体位。
[应用]伸展法适用于人体各个关节。屈伸法的作用是松解粘连,滑利关节,增加肢体活动能力等。
摇法
[定义]是以关节为轴心,做肢体顺势轻巧的缓慢回旋运动。
[动作]本法属于被动运动按摩。在施术时要将体位安置合适,摇动的动作要缓和稳妥,速度要慢,幅度应由小到大,并要根据病情,适可而止。同时也要注意被运动关节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摇法常用来预防和治疗各种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双轴和多轴关节都可做环绕运动治疗,如腕关节摇动等等。
[应用]摇法的作用是松解粘连,滑利关节,增加肢体活动能力。恢复体力等。
扳法
[定义]又称搬法,可以在人体几个部位应用,如肩、髓、腰、颈等。
[动作]是用一手压住人体某一部位,另一手扳动其他部位,两者使用力量相等、作用相反的外力,使关节旋转或伸展。扳法也属于被动运动按摩手法,常用治疗四肢关节的功能障碍及脊椎小关节的交锁与错位等症。故此也可以认为是正骨干法的一种。扳法不是一个大幅度的被动运动,在施术时必须将要扳动的关节极度伸展或旋转,在保持这一位置的基础上,再做一个稍微加大幅度的运作。扳动时一定要因势利导,了解正常关节活动范围,不可超出生理功能。根据用力方向和施行方法的不同,有侧扳、后扳、斜扳等几种。
[应用]扳法的主要作用松解粘连,帮助复位,滑刮关节,缓解痉挛,消除疼痛,牵伸肌肉、韧带之作用。
背法
[定义]一种常用于治疗急性腹扭伤、腰椎间盘病变、腰肌劳损等的按摩方法。
[动作]医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医者两肘屈曲挽住患者肘弯部,然后弯腰屈膝,以臀部着力顶住患者腰部,将患者背起,使其双脚离地。做左右方向的摆动和上下方向的抖动,使腰部有牵动感。在施术时要注意肘部勾紧不要滑脱,嘱患者不要打挺。
[应用]本法可使腰记载住及其两侧伸肌过伸,促使扭错只小关节复位,并有助于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对腰部扭闪疼痛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常用本法配合治疗。
滚奏是我国琵琶演奏中的右手技法之一。 其它 的指法多是由这些基本指法演变而来,基本技巧的养成除了需要老师的专业指导之外,更需要学生课外持之以恒的不断练习,那么琵琶滚奏技巧有哪些下面我整理了琵琶滚奏技巧,供你阅读参考。
什么是琵琶滚奏
滚奏 方法 通过控制鼓追均匀密集的击奏形成一定的速度才称知为滚奏。(滚奏的概念在国外一些教材上对滚奏的解释是单击和复击通称滚奏,但要求了单击的速度和复击的速度,有些则分开论述,但到最后还是一个速度问题。)加强单击和复击练习是滚奏得以实现基础。滚奏并不是完全的腕子,有时手指也能起到很大辅助作用,甚至有时手指的功劳更多。
琵琶滚奏技巧
长滚与短滚
(1)长滚:用来表现具有表情的旋律,其动作在弦上的变化,最直接的结果是音质与音色的改变。
(2)短滚:即节奏时值短暂的滚,通常称为“撮”,短而有力,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密度与强度。
滚奏不仅可以用在一根弦上,而且可以滚双弦、三弦、四弦它们都是通过手指运行,幅度适当加大,进一步扩大了滚一根弦的作用,扫与拂之间不宜出现明显的空隙,这二者的入弦深浅、过弦的速度和力度、食指与大指的触弦角度都要尽量一致,扫和拂的动作幅度不宜过大,幅度过大会造成扫和拂之间声音的间断,会使声音出现不连贯,这类滚奏用于演奏多声部的强奏,用于演奏带有混声色彩的多声部旋律,用于声部递增递减,用于左手带有较复杂音位变化的演奏中。
臂滚奏与指滚奏
(1)臂滚奏:采用小臂前端的微转动作为动态的功能部位,手指没有主动的动作。这种滚奏用于演奏分滚(即食指和拇指各弹一根弦,食指位于下方弹外弦,拇指位于上方挑里弦,保持交叉分离,手指对抗力稳定),或者有特殊音响要求的扫拂滚。音响特征是:音线由厚润、圆实、均匀的音点构成。第一弦的弱奏有特殊的效果,其线条若隐若现、若即若离。
(2)指滚奏:采用手指关节的屈伸动作作为动态部位的功能,这种演奏主要用于上位触弦,演奏特殊音响的短线条。
手指屈伸动作在改变音点特性方面有优势。在右手动作中,采用手指屈伸功能完成的滚奏,其感觉信号简单、稳定、动作幅度小,手指弦上动作积极、灵敏,由清晰的细点连缀而成的线条相当轻柔。指滚奏在动作连接和转换方面,在触弦位置变化方面都具有非常强的优势。但是,指滚奏在表现功能方面受到音强变化幅度的制约,受弦序增加的制约,在一定的音强条件下,同时又会受到耐力的制约。指滚奏的音响特征:自然清晰、颗粒细小、轻灵圆脆的音点构成线条。
复合功能的滚奏
最常用的动作形式为符合功能的演奏,是臂滚奏与指滚奏的基础上构成的。在实际运用中,采用复合功能的演奏也有明显的优势:他的音响具有较大的适应性;复合功能滚奏的基本动作,是右手动作中最自然的,易于与其他动作进行连接或转换。
总结
以上是对滚奏类型与技术方式的论述,不论何种滚奏,在音响特征上,技术方式和运动感觉方面,都应当遵从以下基本规则:音响的线条感,动态功能部位的动作幅度宜微宜小,复合功能的滚奏只能采用靠近腕部的微旋转与手指动作相复合。琵琶随着岁月的推移,经历了历代诸多演奏家不断实践积累,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演奏技法,而滚奏成了琵琶众多技法中的常用技法之一。滚奏要求保持动作的稳定、流畅、积极、灵巧和持久,具有相当高的难度。作为一种技巧,它能够保持肌体的灵敏和良好的技术水平,促使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演奏心理状态的稳定,在使用和训练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琵琶演奏的常见问题
建议在弹奏琵琶时,最好能对着镜子练。这样,就可以看清自已演奏的姿势,指法是否有错,便于纠正,可使我们少走弯路,在相同的时间内,更有利于演奏水平的提高。
1、按弦中常见问题
按弦是左手最最基本也最最重要的指法。在按弦中,最容易出现按弦不实、不准的现象。尤其是初学者,因手指无力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按弦时,左手四指关节应自然弯曲呈孤状,不宜作平直的姿势。尤其中指和名指三个指关节,在按弦时必须要向外突出,不可作平按作平凹状。在按弦时指端触弦的部位也应严格要求:食指的按弦触点在指端中部的偏下侧,中、名、小指在指端中部的偏上侧,拇指按弦触点在指甲的右侧。这样,在按弦时方不至于碰到相邻的弦而发出杂音。
按弦的准备动作是“抬指”。抬指是以指根关节为基点,将按指迅速抬至一定高度,然后向按音点用一定的垂直弹性冲力打在弦上,将弦按实称为落指。落指的位置即触弦点必须准确,正确位置应在紧挨相、品的上方,远了则弦不易按实,音准也难以把握。若直接按在相、品上端或下端,则发出的是一种不明亮的而带“木”的音色,就不是乐音了。落指时左手指所用的力度(按力),不宜过重或过轻,也不可将弦向左拉或向右推。按力过轻时,弦不易按实,由于弦未与相品密切接触而会产生噪音;按力过重或向作拉按或推按时,由于弦身与相品位按触后又作了向内的“纵起”,或弦身离开了原来的垂直弦位,弦身都已增加了一定的紧张度,&127;弦音会相应地增高,乐音就不准了。
子、中、老、缠四条弦的粗细并不一样,它们的张力亦不相同。子弦最细,张力最小;缠弦最粗,张力最大。所以按力在每条弦上各不相同,由子弦到缠弦张力相应要增大。
在按放动作上,应注意左右手的合作关系,一般应在右手弹弦前瞬间,左手指先将弦按好;又在下一音的右手弹弦前之瞬间,左手指方可离弦。在按弦后,应根据所按乐音的长度,来决定应在什么时候离放。如所按乐音的长度较长,按指按在弦身上的时间亦须较长;反之则短。因在按弹发音之后,按指仍然将弱按在品或相位上进,会有余音流出。如果不管所按匀音的长度如何,都是按后即放,就会使所按的乐音都变成断音,而且还会带出轻微的空弦音来。
按指要求左手各指关节的活动非常灵活有力,无琴时可作模拟练习:即先把左手腕部固定在桌面或大腿上,然后将左手各指次第作打下、提起的动作,动作须慢用力须强。还有,在换把、跳把时,很容易产生按音不准的现象,平常练习时应多作换把、跳把的练习。
严格的按弦需从抬指落指、指端触弦点、触弦点同相、品正确位置三方面去认真训练。但是在演奏中要使按弦得到良好拨弦音质的重要关键还在于左手按弦与右手拨弦在时间上能否做到同步配合。即左手的按弦准备与右手的拨弦准备能否在同一瞬间完成。左右手的互相配合只有在同步进行条件下,严格正确的按弦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
弹挑常见问题:
弹挑是右手指法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指法,琵琶二字的命名,亦出自弹挑。“推手前曰枇(即弹),引手却曰杷(即挑)”。右手的某些其它指法与汇组指法均由弹挑衍变而来。
初练弹挑时,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弹出时前臂向下移动,挑进时前臂向上移动。一弹一挑前臂的活动一上一下形如切菜,既难看又弹不好,对弹挑在演奏中的运用和发挥局限极大。另外对弹挑的派生指法会产生联锁反应,后患无穷。
练习弹挑指法时要注意手形姿势:手腕背面呈小量外突,手背面与面板呈斜状即小指侧处的腕关节作向外前方稍稍抬出(这时为了使拇、食指甲与弦身接触时,在横的角度方面易于相仿之故);拇、食两指的指甲尖端要一般齐(拇指短而食指长,要使两指一般齐,食指须呈微弯);不要把食指放在下面作左下方弹、拇指放在上面作向右上方挑(这种姿势叫“鸡眼”,两指发音量与音色差异很大),而要把拇、食指端捏成“凤眼”,因为用凤眼姿势演奏弹挑时,易于使拇、食两指指甲端在弦身的同一点上触弹,发音量及音色易于一致。
练习弹挑时,保持手形基本不动,初练时,尤其不要用前臂及腕部运力,而仅靠拇指和食的指关节运动。所以弹挑时必须首先练好拇、食指的指关节的运动与用力。因为弹挑时是用指甲尖端来触弹弦身,指关节离指甲尖端较近,手指的运动幅度较小,每作一次弹或挑所耗费的时间可以缩短,易于作快速的弹挑。同时,在练好指关节的用力方法后,也能在动作非常快速、运动幅度极小的情况下作出强弱的变化来。特别是“滚”指,是在弦上作连续而均匀迅速的弹挑,产生一种类似长音的效果,对弹挑音色、音量的一致性要求非常严格,所以在初练弹挑时,一定要做到音量一致,节奏均匀。
轮指常见问题:
轮指是右手指法中另一重要指法,几乎没有一个曲子不用到它。由轮指汇成的指法特别多,如带轮、扫轮、满轮等。白居易《长恨歌》中所叙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并非艺术夸张,指的就是轮指的演奏效果。在演奏和音时,轮指更是发挥了它独特的作用。
轮指较其它指法来说,相对要难练一些,因为它要克服我们手指生理上的种种局限。有很多人放弃琵琶,大多是因为轮指难练。练好轮指,对表达一个曲子的内涵至关重要,初学者则要在一接触琵琶就要开始练轮指。
在吉它演奏中,有不少技巧与琵琶类似,其中之一便是轮指。只是吉它的轮指一般是三指轮(即用食、中、无名指),半轮时方加入小指,且用的是“勾”,大拇指一般不参与轮,只用来弹低音以求得和声效果,所以吉它的轮指相对要容易些。
琵琶轮指是用五指轮流去触弦,共得五声,且要求这五声发音量相仿,节奏均匀。我们五个手指的长短、粗细、掌指关节间的宽度等都不一样,而且在触弦时,它也不象平常我们习惯的把手指向内勾,而是要一个一个地把手指向外弹出去,且触弦的部位要集中在五市分内。所以,练好轮指是要费一定的功夫的。
轮指常见的问题是各指发音不均匀,不连续。一般是大、食指音重,中、名、尤其是小指发音轻;大指、食指之间,大指、小指之间不连续;轮的整个间量较弱;轮的发音伴有较大噪声等。
轮指主要是靠手指的关节运动发声的。而我们的手指一般大、食指关节较粗,力度大,而中、名、小指相对要细些、力量也小,尤其是小指,更是如此。所以,可先将中、名、小三个手指的指关节作频繁的屈伸动作,以使增强各指关节的运动灵活度与力度。中、名小三个手指指甲在与弦身接触时所成横的角度要小些;弹弦时各手指尽可能向面板方向作内压。
各指发音的时值不均匀,中、名、小三指弹弦速度较快而音量小,可将中、名、小三个手指用极慢的速度和较强的音量,使其纠正太快的习惯。拇指挑与食指弹这音的时值较其它指之间长,大都由于在轮的开始时只会用食指起轮之故,可改用拇指起轮的方法。而对于大、小指间时值长的现象,则多是因为只会用拇指起板之故,可改用食指起轮的方法。
轮的整个音量较弱,多是因为手指不灵活,力量小。平时要加强手指的灵活性及力量的练习。可随时将各指作单独而频繁的屈伸运动,以增强各指关节的灵活性与力度。在轮的过程中,要注意用各指的关节来运动。
轮的发音伴有较大噪声,尤其是拇指挑时噪音特别大,在练习时,先将拇指的两个关节的运动都练得非常灵活;次将拇指养成运转到名指处然后挑弦的习惯;再注意拇指甲与弦身在触弦时的时间要愈少愈好,触弦面积要愈小愈好。
统而言之,在轮指练习中,要特别注意手指的灵活性与力度。一开始练轮指时,可默念“一二三四”的节奏,每一节奏开头要重弹,由慢速开始练,到练到一定程度时,手指自然会加快,长此以往,轮指就练成了。
为了加强指关节的灵活度,在不练琴时,也可进行模拟练习,方法如下:
把腕关节固定在桌面上,即手掌根部与腕关节相连的部位靠在桌面上(手背向上),将要练习的手向手掌方向弯屈,再将弯屈着的食指向前方用力弹出。在作上述的伸出运动时,须强迫第二、第一指关节运动和用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作伸出运动时,先将指甲用力抵靠在桌面上,然后用力伸出
1 琵琶滚奏技巧
2 琵琶轮指技巧
3 如何提高琵琶轮指质量技巧
4 琵琶弹挑指法
5 琵琶演奏中快速弹挑的技巧
6 怎样学琵琶
繁多的手势语
手是人身体上活动幅度最大、运用操作最自如的部分。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忘不了它。事事处处离不开它。即使在社交场合也要尽情发挥它的功能。于是五彩缤纷的手势语也就应运而生。手势语是人体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无声语言。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人们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世界不同的国别或相异的民族,同一种手势语表达的意思可能大体相同或相近,也可能截然相反。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手势语:
向上伸大拇指:这是中国人最常用的手势,表示夸奖和赞许,意味著“好”、“妙”、“了不起”、“高明”、“绝了”、“最佳”、“顶呱呱”、“盖了帽了”、“登峰造极”。在尼日利亚,宾客来临,要伸出大拇指,表示对来自远方的友人的问候。在日本,这一手势表示“男人”、“您的父亲”。在南朝鲜,表示“首级”、“父亲”、“部长”和“队长”。在美国、墨西哥、荷兰、斯里兰卡等国家,这一手势表示祈祷幸运;在美国、印度;法国,则是在拦路搭车时横向伸出大拇指表示要搭车。在印度尼西亚,伸出大拇指指东西。但在澳大利亚,竖大拇指则是一个粗野的动作。
向下伸大拇指:世界有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都使用这一手势,但含义不尽相同。在中国,把大拇指向下,意味著“向下”、“下面”。在英国、美国、菲律宾l,大拇指朝下含有“不能接受”。“不同意”、“结束”之义,或表示“对方输了”。墨西哥人、法国人则用这一手势来表示“没用”、“死了”或“运气差”。在泰国、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拇指向下表示“失败”。在澳大利亚,使用这一手势表示讥笑和嘲讽。在突尼斯,向下伸出大拇指,表示“倒水”和“停止”。
向上伸食指:世界上使用这一手势的民族也很多,但表示的意思不一样。中国人向上伸食指,表示数目,可以指“一”,也可指“一十”、“一百”、“一千”……等这样的整数。在日本、南朝鲜、菲律宾、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墨西哥等国,食指向上表示只有一个(次)的意思。在美国,让对方稍等时,要使用这;手势。在法国,学生在课堂上向上伸出食指,老师才会让他回答问题。在新加坡,谈话时伸出食指,表示所谈的事最重要。在缅甸,请求别人帮忙或拜托某人某事时,都要使用这一手势。在澳大利亚,在酒吧、饭店向上伸出食指,表示“请来一杯啤酒”。在墨西哥、缅甸、日本、马来西亚,这一手势表示顺序上的第一。在中东,用食指指东西是不礼貌的。
向上伸中指:两干多年来罗马人一直称中指为“轻浮的手指”。事实上,单独伸出中指的手势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不意味著好事情,普遍用来表示“不赞同”、“不满”或“诅咒”之意。在美国、澳大利亚、突尼斯,这种手势意味著:搞那种关系”,表示侮辱。在法国,表示行为下流龌龊。在沙特阿拉伯,表示恶劣行为。在新加坡,表示侮辱性行为。在菲律宾,表示诅咒、愤怒、憎恨和轻蔑。在中国,表示对方“胡扯”或对对方的侮辱。不过,在缅甸和尼日利亚,向上伸出中指表示“一”,在突尼斯表示“中间”之意。
向上伸小指:在中国,这一手势表示“小”“微不足道”、“最差”、“最末名”、“倒数第一”,并且引伸而来表示“轻蔑”;在日本,表示“女人”、 “女孩”、 “恋人”。在南朝鲜,表示“妻”、“妄”、“女朋友”。在菲律宾,表示“小个子”、“年少者”、“无足轻重之人”。在美国,表示“懦弱的男人”或“打赌”。尼日利亚人伸出小手指,含“打赌”之意。但在泰国和沙特阿拉伯,向对方伸出小手指,表示彼此是“朋友”,或者表示愿意“交朋友”,在缅甸和印度,这一手势表示“想去厕所。”
伸出弯曲的食指:这一手势是英美人惯常用的手势,表示招呼某人过来。这个手势在中国表示“9”;在缅甸表示“5”;在斯里兰卡表示“一半”;在墨西哥表示“钱”或“询问价格”;在日本,表示“小偷”或“偷窃行为\在南朝鲜表示“有错”、“度量小”;在印度尼西亚,表示“心肠坏”、“吝音”;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表示“死亡”。在新加坡,伸出弯曲的食指,还表示(拳击比赛的)“击倒”。
大拇指和食指搭成圆圈:将大拇指和食指搭成一个圆圈,再伸直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这一手势在美国和英国经常使用,相当于英语中的“oK”,一般用来征求对方意见或回答对方所征求的话,表示“同意”、“赞扬”、“允诺”、“顺利”和“了不起”。在中国,这个手势表示数目“o”或“3”。在法国,表示“零”和“一钱不值”。在泰国,表示“没有问题”。在印度,表示“对”、“正确”。在荷兰,表示“正在顺利进行”、“微妙”。在斯里兰卡,表言谈礼仪示“完整”、“圆满”和“别生气”。在日本、南朝鲜、缅甸,表示“金钱”。在菲律宾,表示“想得到钱”或“没有钱”。在印度尼西亚,表示“一无所有”、“一事无成”、“啥也干不了。”。在突尼斯,表示“无用”、“傻瓜”。在希腊、独联体,这个手势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举止。另外,有些国家用这一手势来表示“圆”、“洞”等。
伸出食指和中指:在欧洲绝大多数国家,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常常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比划作“V”形表示“胜利”,“V”是英语单词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传说,“V”字形手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一位名叫维克多·德拉维利的比利时人发明的。他在1940年底的一次广播讲话中,号召同胞们奋起抵抗德国侵略军,并动员人们到处写“V”字,以表示胜利的信心。从此“V”字手势不胫而走。尤其要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一次游行检阅.中使用了这一“V”形手势,使这个手势迅速地广泛地流传开来。不过,做这一手势时务必记住把手心朝外、手指朝内,在英国尤其要注意这点,因为在欧洲大多数国家,做手背朝外、手心朝内的“V”形手势是表示让人“走开”,在英国则指伤风败俗的事。在中国,“V”形手势表示数目“2”“第二”或“剪刀”。在非洲国家,“V”形手势一般表示两件事或两个东西。
伸出食指和小指:在欧洲大多数国家,人们向前平伸胳膊,再伸出食指和小指做成牛角状,用来表示要保护自己不受妖魔鬼怪的侵害。在非洲一些国家,这种手势若指向某人,则意味著要让那人倒霉。在拉丁美洲许多国家,把伸出食指和小指的手竖起来,则表示“交好运”。但在意大利,这一手势表示自己的老婆有了外遇。
中指和食指交叉相叠:在中国,中指和食指交叉相叠表示数目“10”和“加号”;在香港,这一手势则表示“关系密切”。在英国、美国、法国、墨西哥、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这一手势表示“祝愿”、“祈祷幸运”。在澳大利亚,表示“期待”、“期盼”。在斯里兰卡,表示“曲折”和“邪恶”。在印度,表示“结束”、“完成”。在荷兰,表示“发誓”、“赌咒”,或指“对方撒谎”。在尼日利亚,表示东西或数字“相加”。
屈伸手指:在拉丁美洲、英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突尼斯以及亚洲、非洲部分地区,人们伸出下臂,稍微抬起,手心向上屈伸手指,表示“让人走过来”。但这一手势在中国是用作招呼动物或幼儿的。中国人招呼人的手势是:将手臂前伸,手心向下,变动所有手指。然而这一手势在英美等国又是招呼动物的。
摆手:在欧洲,人们见面时习惯用“摆摆手”来打招呼。其具体作法是:向前伸出胳膊,手心向外,但胳膊不动,只是用手指上下摆动。如果欧洲人前后摆动整只手,则表示’“不”、“不对”、“不同意”或“没有”。但是美国人打招呼时总是摆整只手。在世界许多地方,摆手表示让人走开”。在希腊和尼日利亚,在别人脸前摆动整只手意味著极大的侮辱,距离越近侮辱性越大。在秘鲁,前后摆动整只手则表示“到这儿来”。
搓手:在欧美国家,摩搓双掌,表示“完成了所作的事”。在非洲,人们常用“搓手”这一手势来表明自己与某件事毫不相干、没有关连。其具体搓法是:先用左手手心搓右手手背,从手腕一直搓到手指尖。
双手拇指相绕:在英美等国,双手大拇指不停地有规律地互相旋绕,表示“无事可做”、“闲极无聊”之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