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的主要作用力是什么?

褶皱的主要作用力是什么?,第1张

回答你的问题如下:

褶皱的主要作用力是:增大与其接触面间的摩擦力。

例如:根据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f=μN可知,表面的褶皱,增大了摩擦系数μ的值,因而,增大了滑动摩擦力。

补充知识:

△ 产生摩擦力的原因:目前,摩擦力产生的原因科学上还没有定论。摩擦力产生的原因一直以来是科学家们探索的课题,因此,提出了种种科学假说:摩擦的凹凸说、摩擦的粘附说、新的摩擦粘附论等。(注:摩擦力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摩擦力是一种接触力);

△ 注意:目前,还是沿用较早的摩擦的凹凸说,其大意是:与物体接触的表面粗糙不平,有的物体人眼看起来很光滑,其实也不平,当物体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凹凸部分会对其产生阻碍作用。

1、地层的接触关系主要有哪三种?它们代表的地质意义是什么?在野外平面图、剖面图上有什么表现?

2、野外确定沉积岩地层新老关系(正常或倒转)的主要方法有哪些?举 例说明怎样确定?(至少每一方面举2--3例)

3、根据莫尔--库伦理论说明剪裂角小于45°的原因。

4 、阐明岩石变形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5、 确定纵弯褶皱作用的概念及作用方式,确定其存在的主要标志有哪些?

6、 滑褶皱作用与弯滑褶皱作用概念及两种作用的区别

7、MJRickard褶皱分类依据和七类褶皱的名称是什么?任举两种类型 并作赤平投影

8、如何识别叠加褶皱?(含变质岩和沉积岩

9、简述褶皱形成的机理。(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10、简述兰姆赛褶皱分类依据, 及平行褶皱与相似褶皱的区别,并附图

11、简述剪节理的概念及其特征。

12、张节理和剪节理的概念及其区别

13、以一期变形形成的逆断层为例,如何确定断盘相对运动方向(至少列举三条依据)?并绘图说明

14、试用伴生张节理,擦痕和断层效应分析横断层的性质(包括正、逆、左行平移、右行平移15、四种断层并绘图说明)?

16、简述逆断层的主要特征。(定义及分类,地质特征,应力状态,地质背景

17、简述断层的研究要从哪几方面下手

18、简述正断层特征和形成机制。

19、绘一图并说明侵入岩体与围岩的几种接触关系,并说明侵入体与围岩及断层形成的先后关系

20、举例阐明变质岩区识别叠加褶皱构造的标志

21、什么是面理?劈理概念及其与大构造的关系怎样?

22、 晚于褶皱形成的面理和线理,具有何种几何特征?在赤平投影图上如何反映?

23、试各举二例论述早于褶皱所形成的面理和线理在褶皱变形前后的几何特征。

24、例举五种断盘相对位移方向的标志,每种标志如何用来确定位移方向

25、如何利用断层所伴生的张节理来判定各类(正、逆、平移、顺层)断层两盘移动的实际状况,试绘立体图说明

26、 在一条走向滑移(平移)断层附近,可能出现哪些次级(派生)构造?如何根据这些次级(派生)构造确定断层相对运动方向

and so on 好好看书才是王道,地质上的论述题只要理解了然后把握要点就OK了

我们测井老师说学地质的最能瞎掰活了,相信你能考的好成绩。><~~~~

弯滑作用主要特点有如下几方面:(1)各单层有各自的中和面,而整套褶皱岩层没有统一的中和面。各相邻层面相互平行(形成平行褶皱),褶皱各部位之厚度大体相等。(2)相邻岩层的层间滑动方向为各相邻上层相对向背斜转折端滑动,各相邻下层相对向斜转折端滑动。(3)坚硬岩层之间的塑性层,在弯滑作用下(坚硬层的相对滑动),常形成不对称的层间小褶皱。弯流作用的主要特征是:(1)大都发生在脆性厚层之间的塑性层内(如泥灰岩、盐层、煤层、粘土岩层等);(2)层内物质流动方向一般是从两翼流向转折端,形成顶厚褶皱或相似褶皱(横弯褶皱作用时相反);(3)当软硬互层的岩层受到顺层挤压时,硬岩层仍形成平行等厚褶皱,软岩层因流动而形成顶厚褶皱。这样出现顶厚与等厚两种褶皱同生共存的现象。

褶皱的千姿百态与其成因的复杂性密切相关。褶皱成因分析是地质构造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目的在于了解主应力、岩石的力学性状、变形环境等诸多因素在褶皱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它对指导地质找矿有着现实意义。下面叙述几种常见褶皱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一、纵弯褶皱作用

受顺层挤压应力作用导致岩层弯曲而形成褶皱的作用称纵弯褶皱作用。其最大特征是岩层垂直轴向发生缩短。地质学界共识,地表运动是以水平运动为主导,正因如此地壳中的多数褶皱是由纵弯褶皱作用形成的。

(一)纵弯褶皱的应变状态

当一岩层(或一整套岩层黏结很牢时)受到顺层挤压应力的作用发生弯曲变形时,层面弯曲的外凸一侧处于顺层拉伸状态,而内凹一侧处于顺层压缩状态,两者之间有一既不拉伸也不压缩的无应变的中和面或中性面(图4-20)。值得指出的是,随着压力的增大,弯曲的曲率会增大,并造成中和面的位置逐渐向核部迁移。

图4-20 纵弯褶皱作用的应变特征

(据Ramsay,1967)

(二)纵弯褶皱方式的识别

一套层状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形成纵弯褶皱时,岩层面会通过弯滑作用和弯流作用方式形成褶皱。

1弯滑作用

多层岩层通过层间滑动而弯曲的褶皱作用,称为弯滑作用(图4-21A)。

图4-21 弯滑褶皱(A)和弯流褶皱(B)

纵弯滑作用的主要特征是:岩性单一以脆性岩层为主时,其岩层弯曲前后的厚度基本不变,且各层保持平行状态,即表现为平行(等厚)褶皱;在褶皱翼部发生剪切作用,形成剪节理(旋转剪节理、同心剪节理(图4-22);在褶皱转折端处易发生滑脱(虚脱)(图4-23),形成一个很好的低压区,是有利的储矿构造。如贵州万山汞矿、湖北大冶铁矿都是储集在褶皱转折端虚脱部位而形成的鞍状矿体;褶皱顶部产生楔形的纵张节理,褶皱翼部的层面上发育有垂直于枢纽方向并朝褶皱顶部滑动的擦痕(图4-24)。

图4-22 弯滑褶皱中的节理

图4-23 由弯滑作用在转折端形成的虚脱现象和鞍状矿体

图4-24 弯滑褶皱中发育的层面擦痕

2弯流作用

纵弯褶皱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时,不仅发生层间滑动,而且某些不能干岩层的内部还会出现物质流动现象(图4-21B)。其上下能干岩石的层面会对褶皱层内物质的流动起着控制作用。

纵弯流作用的主要特征是:主要发生在受压的刚性流层间塑性较大的岩层内(如泥岩、页岩、膏盐层、煤层等),层内物质发生流动,流动方向是从两翼向转折端。即褶皱两翼的软弱物质向转折端拥塞,形成顶厚褶皱或相似褶皱。在这些褶皱翼部的塑性岩层中可形成线理、劈理等小型构造,并常形成“Z”形或“S”形层间小褶皱(图4-25),其小轴面与层面的锐夹角间指示相邻岩层运动方向。

图4-25 纵弯褶皱的弯滑作用形成的层间小褶皱

箭头表示顺层滑动方向

弯曲滑动和弯曲流动作为调节弯曲岩层内部应变的一种方式,不仅可以发生在纵弯褶皱作用过程中(后文介绍),也可以发生在横弯褶皱作用过程中。但在横弯褶皱作用过程中,弯曲滑动和弯曲流动对褶皱的形成与发育、褶皱样式的影响,明显要逊色于纵弯滑褶皱所产生的影响。

(三)层状岩层力学性状在褶皱发育中的作用

在纵弯褶皱作用过程中,层状岩层单层厚度及层间力学性状的差异在褶皱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岩层中的各向异性是褶皱形成的基础,而各向异性的物质在变形期间的失稳是导致褶皱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般说,在单层岩层褶皱中,厚的岩层形成宽缓褶皱,而薄的岩层易形成紧闭褶皱。在多层岩褶皱系统中,一套强弱相间的岩层所形成的褶皱,其形态不仅与各层的能干性有关,而且也取决于相邻强硬岩层(或能干层)的互相影响程度,后者又取决于强硬岩层间的距离及褶皱应变带的宽度。

如果两强硬岩层相隔很远,超过接触应变带的范围,则两层各自弯曲而互不影响,各自形成具有与自身厚度和与基质黏度差相关的特征波长的褶皱,并由此构成不协调褶皱。如果强硬岩层之间的距离很近,以使各层周围的接触应变带互相重叠,则可能出现两种类型的几何影响:各强硬岩层厚度和距离大致相近,而且强弱岩层的黏度差相似,则形成协调褶皱;如果各强硬岩层的厚度不同或强弱岩层韧性差明显不同,则各个强硬岩层很可能使其自己的特征波长影响总的褶皱形式,形成多种波长的褶皱复合岩层,称为多级协调褶皱。

(四)压扁作用及其影响

岩层在发生褶皱的过程中,引起平行于主压应力方向的压缩和垂直于主压力方向的伸长,称压扁作用。褶皱岩层内各点应变状态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如图4-26所示,随着纵弯褶皱作用增强,压扁作用也相应增强,褶皱层内各点应变椭球的长轴逐渐旋转到褶皱轴面平行的方向上。压扁作用越强烈,应变椭球越扁,整个褶皱也就越紧闭。

图4-26 褶皱的压扁作用

兰姆赛(Ramsay,1967)等认为:压扁作用始终贯穿于整个褶皱作用过程中,按褶皱发育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前褶皱压扁作用、同褶皱压扁作用和后褶皱压扁作用(图4-27)。

(1)前褶皱压扁作用:系指褶皱形成之前,即岩层受力但尚未弯曲时的压扁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是,岩层均匀缩短而厚度增大。一般认为,岩层间的韧性差较小而平均韧性较大时,前褶皱压扁作用显著。很显然,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前褶皱压扁作用所产生的效果要大得多。

(2)同褶皱压扁作用:系指岩层弯曲褶皱的同时出现的压扁作用。岩层内部各点的应变状态也随之发生变化,褶皱岩层内部各点的应变椭球不断压扁,其长轴方位也逐渐旋转到与轴面平行的方向上。在近平行于褶皱轴面方向上,形成轴面片理。同时,随压扁作用的增强,褶皱层翼部的岩层越压越薄,转折端的岩层则越来越厚,从而使整个褶皱由等厚向顶厚褶皱发展转化。

(3)后褶皱压扁作用:系指出现于褶皱晚期阶段的压扁作用。该阶段岩层不再发生弯曲,取而代之的是形成平行轴面的轴面劈理或低韧性岩层(较刚性岩层)被拉断形成石香肠构造和无根钩状褶皱。这类的褶皱压扁作用现象,在中深变压岩系中比比皆是,如河南嵩山(见图9-2)、河北迁安等地。

此外在褶皱作用过程中,压扁作用的影响效果还受岩层的流变学特征(或力学性状)和变形环境控制。如地壳浅部褶皱岩层整体上呈刚性(低韧性),压扁作用的效果不明显。地壳深部褶皱岩层整体上呈韧性,则压扁作用表现出十分显著的效果。

图4-27 强烈压扁作用对褶皱的影响

S0—原始层理;S1—片理或流劈理;f—无根钩状褶皱

二、横弯褶皱作用

垂直层理上拱作用力形成褶皱的作用,称横弯褶皱作用。地壳物质的垂直升降运动,如岩浆的上升顶托;岩盐、石膏或黏土岩等低黏度、低密度、易流动物质的上拱穿刺,基底断块的升降等都是造成横弯褶皱作用发生的重要因素和必备的地质条件。由横弯褶皱作用形成的横弯褶皱一般特征是:

(1)横弯褶皱的岩层整体处于拉伸应力状态,其应力状态与纵弯褶皱截然不同,各层都不存在中和面。

(2)横弯褶皱作用往往形成顶薄褶皱(图4-28)。

图4-28 横弯褶皱两翼层间内小褶皱与劈理发育示意图

(据Dennis,1987,有修改)

1—弧形隆起基底;2,3,4—泥质岩层

(3)在横弯褶皱作用中,如果岩层呈低韧性状态,褶皱顶部的岩层则由于顺层拉伸而断裂,易在背斜顶部形成地堑。若是穹形隆起,则可形成放射状、环状张节理或正断层。

(4)在横弯褶皱作用过程中,也可发生弯滑和弯流作用,但与纵弯褶皱作用相比,滑动方式相反,其不能干岩层所形成的层间褶皱都是轴面向外倾倒的平卧或斜卧不对称褶皱(图4-28),其小轴面与主褶皱面所夹锐角间亦指示相邻岩层的运动方向。

自然界中横弯褶皱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底辟构造,它是地下深处的高塑性物质(岩盐、石膏等)。底辟构造是地下韧性岩体如岩盐、石膏、黏土或煤层等,在构造力的作用下,或者由于岩石物质间密度差(盐轻岩重)所引起的浮力作用下,向上活动并挤入或刺穿上覆岩层而形成的一种构造。底辟构造要素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底辟核(盐核):由高塑性物质组成的底辟核,核内物质往往呈现复杂的塑性变形。②核上构造(盐上构造):在地表常表现为穹隆或短轴背斜,底辟或盐丘的顶部易受侵蚀,在地形上常形成盆地。③核下构造(盐下构造):根据地球物理探测资料推断,其核下构造变形轻微、构造简单。

当底辟核为岩盐时,称为岩丘构造,典型的盐丘直径达3~5km,影响深度可达5~8km。内部构造通常十分复杂,大量发育紧闭陡倾伏褶皱、重褶皱、揉皱等复杂褶皱现象。盐丘本身就是岩盐大仓库,并常有钾盐,亦是储油构造,因此,世界各国都重视对盐丘构造的研究。

如果底辟核是侵入岩,岩浆上升侵入围岩,并使上覆岩层上拱形成穹隆,这种作用过程也称岩浆底辟作用。岩浆底辟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地质作用,它可导致广泛的沉积岩层发育地区出现以岩浆岩为底辟核的穹隆形成,另外,太古宙高级变质岩区发育的典型构造样式“卵形构造”或称“片麻岩穹隆”,也多认为与岩浆底辟作用有关(Ftetcher,1972;傅昭仁,1983;刘先文,1992)。此外,岩浆底辟作用也是一些造山前伸展体制的构造型式的基本动力(杨振升,1987)。

三、剪切褶皱作用

沿着切层劈理和顺层劈理面产生不均匀剪切而导致褶皱形成的作用,称为剪切褶皱作用。根据剪切作用面的剪切方向与层理的关系,可把剪切褶皱作用分为两类:切层剪切褶皱作用与顺层剪切褶皱作用。

(一)切层剪切褶皱作用

切层剪切褶皱作用即传统意义的剪切褶皱作用,也称滑褶皱作用(图4-29),系指沿着一系列垂直或斜交岩层层面的密集劈理或破裂面发生差异性剪切使岩层层面错动弯曲而形成褶皱的一种作用。原始层理在这种褶皱作用中不起作用,仅作为反映滑动结果的被动标志,又称为被动式褶皱作用。

(二)顺层剪切褶皱作用

顺层剪切褶皱作用是指平行于面状构造(层理、片理、糜棱叶理等)的简单剪切而导致早期面状构造发生褶皱的一种作用。顺层剪切褶皱作用的主要变形特征是:

(1)所形成的褶皱往往局限于某一固定的岩层或某一岩性层中,或者单个零星发育,或者呈数个褶皱组合的形式发育,并在纵向上或横向上延伸不远即消失。规模较小,常为手标本规模(几厘米)或露头规模(几十米、上百米)。

(2)褶皱常为一翼长、一翼短的不对称非圆柱状褶皱。轴面往往与褶皱周围的岩层层面等面状构造斜交。鞘褶皱是顺层剪切褶皱作用的典型褶皱型式。顺层剪切褶皱作用所形成的褶皱或者作为纵弯褶皱的内部小构造赋存于强硬岩层之间的软弱岩层之中,或者产于大型韧性剪切带之中。近年来随着对韧性剪切带内褶皱构造的研究,这种顺层剪切褶皱构造的样式和成因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图4-29 剪切褶皱作用模式

四、柔流褶皱作用

高黏度岩层(体)受到不均一力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蛇曲状流变褶皱,这种作用称柔流褶皱作用。柔流褶皱作用的特征:在深埋地下变质岩系中,由于温度、压力增大,变质岩系呈高塑性状的流体,其受力后不易传播,会产生自身变形(如树脂变形),表现柔流褶皱在厚度、产状上复杂多变,叠加多,对找矿意义大;又如在煤层中,经受强烈的弯流褶皱作用时,煤层发生柔流,突破层面的限制,在褶皱向斜的翼部或核(轴)部常形成肠状褶皱致使煤层加厚。

图6-3 反映了湖南主要构造运动褶皱强度变化的特点。

武陵运动(造山)及其具有继承性的雪峰运动(造山为主),褶皱作用均是北西强、南东弱,褶皱波动由北西向南东推移(图6-3a)。反映出变形应力为自北西向南东的挤压,且应力强度由北西向南东,由武陵至雪峰逐渐减小(图6-3b)。

图6-3 湖南主要构造运动褶皱强度演化示意图

(据湖南省地质学会,1996)

加里东运动期间,扬子块体与华南块体拼贴、聚敛,省境内褶皱强度由南东往西北逐渐减弱,即地应力强度由南东向北西减弱,显示出华南块体主动向扬子块体汇聚的特点,这与湘中为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的观点相一致(图6-3c)。此次活动导致雪峰隆起的形成,但升幅有限,其边缘的泥盆系缺少磨拉石建造,以后又接受了石炭系、二叠系的超覆沉积。

印支运动是最重要的转折期,结束了湖南海相沉积,使沉积盖层发生褶皱。这次构造运动可能与太平洋板块开始对亚洲板块碰撞挤压有关。褶皱强度仍是南强北弱,在湘西形成线状褶皱,湘中形成箱状褶皱,湘西北仍具造陆性质。故印支期具有陆—陆碰撞的性质(图6-3d)。

燕山运动强烈改造湖南的构造格局,褶皱作用十分强烈,波及全省,使一度沉寂的湘西北地区地层也全面褶皱(图6-3e),北东、北北东向断裂非常发育,地壳差异活动强烈,形成盆—岭构造。此时的应力为扬子块体与华南块体间的陆间碰撞所引起,碰撞带位于城步—桃江断裂与茶陵—临武断裂之间。

可见,湖南地区从元古代至新生代大体经历了武陵、加里东、印支、燕山四次明显的造山作用。

第一期造山作用以武陵运动为主,冷家溪群与板溪群呈不整合接触为其主要识别标志,大致沿武陵复背斜的东南侧、雪峰复背斜和安化复背斜北西侧出现。但发展不均衡,各地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湘西、湘西北多为高角度不整合,如芷江鱼溪口、古丈沙渔溪口;湘中北部及湘东为中—低角度不整合—假整合,局部见高角度不整合,如宁乡夏铎铺金马桥;湘东北(岳阳、临湘)冷家溪群与五强溪组呈中—低角度不整合。这种不整合面上下地层间的角度化表现出西北地区高,往东南变低的特点,反映了武陵运动北强南弱的特点,即构造运动发生、发展于扬子古陆之东南缘,据益阳沧水浦冷家溪群顶部的火山集块岩Rb-Sr年龄1043Ma,大致可以确定该期构造运动发生在1050Ma左右。构造运动的结果是冷家溪期紧闭褶皱带的形成,从而构成了我省北部最古老的湘西北地体(或雪峰弧形构造块体)。

图6-4 邵阳县西寨口中泥盆统跳马涧组与下奥陶统白水溪组不整合关系素描图

O1—下奥陶统浅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条带状板岩级变质砂岩;D2—中泥盆统厚至巨厚层状砾岩

加里东构造是发生在早古生代末的一次强烈造山运动,其主要识别标志中泥盆统跳马涧组与前泥盆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加里东运动在湖南表现强烈,泥盆系由南往北大致有三条岩相界线;第一条在全洲、宁远、燕山一线以南,下泥盆统源口组以高角度不整合于寒武系之上,源口组与中泥盆统半山组一般呈渐变关系,局部为假整合,但局部地段发现中泥盆统棋梓桥组或上泥盆统佘田桥组有超覆现象,如道县后江桥、其昌岭等地;第二条大致沿雪峰弧形带东南缘至湘东茶陵潞水一线以南与第一线以北之间的广大地区,半山组与跳马涧组大部分为整合接触;第三条大致沿雪峰弧形带西北缘至湘东浏阳古港一带与第二线以北之间的广大区域,跳马涧组、棋梓桥大部分以高角度不整合于前泥盆系及其岩体之上(图6-5);第三条线以北,包括武陵地区,八面山区,中泥盆统云台观组与下伏中志留统小溪组,普遍呈假整合接触。上述现象表明源口组、半山组、跳马涧组由南往北栉比超覆,反映了加里东运动的不均衡性,即第三条线(雪峰山西北缘——浏阳)以南构造运动表现强烈,具造山运动性质,以北明显减弱,为振荡运动性质。

图6-5 道县其昌岭棋梓桥组与加里东期花岗岩体不整合接触关系

1—接触界线;2—二长花岗岩;3—花岗质砂砾岩;4—含砾花岗岩碎屑;5—含砾石英长石砂岩;6—含砾长石石英细砂岩

印支运动始于早三叠世未,终于晚三叠世晚期,为显生宙以来湖南经受的第二次重要构造运动,它在地史发展上是一重要转折。本期地壳运动在武陵山区属升降运动,表现为上三叠统小江口组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岩浆活动微弱;在雪峰山—湘中、湘东、湘南广大区域为褶皱运动。构造活动表现较强,表现在上三叠统三丘田组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关系(图6-6),并伴随有较强烈的岩浆活动,此后基本结束了海相沉积的历史。在此阶段,雪峰山全面隆起成山,构成以加里东褶皱层为基底,印支褶皱层位盖层的较稳定的构造格局。即印支运动不是单纯盖层的褶皱运动,而有加里东基底不同程度卷入褶皱作用的基底和盖层褶皱作用。

图6-6 浏阳县火烧辛上三叠统三丘田组与上二叠统长兴组不整合接触

1—接触界线;2—砾岩;3—灰岩夹薄层硅质岩

燕山构造运动是湖南确知规模最大的地壳运动,广泛而强烈,使全境褶皱隆起,并伴有强烈的多期次的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内生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等。燕山运动为主要发生于中侏罗世阳路口期末。构造运动的结果是使位于武陵山区,幕阜山区以北地带武陵褶皱基底上的巨厚沉积盖层全面褶皱;雪峰山、湘东南等地,加里东褶皱基底上的构造形变发生分化,隆起与凹陷相间排列,大型断裂构造及岩浆活动强烈,构造期末或期后,受中国大陆东缘中生代碰撞造山过程产生强大的水平挤压应力的影响,一方面使印支期以来的挤压型盆地向西迁移;另一方面,无论属隆起区还是拗陷区的盖层都继承性地向西逆冲推覆、滑脱,形成不同规模的推覆构造和滑覆构造,最终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

纵弯褶皱作用(buckling)是岩层受纵向压缩作用因力学失稳而弯曲的褶皱作用。一般假定岩层褶皱前处于初始水平状态,所以纵弯褶皱作用多是岩层受水平挤压的结果,所形成的褶皱构造称为纵弯褶皱或简称弯褶皱。纵弯褶皱纵弯褶皱及次级构造作用引起岩层的弯曲方式可简化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由岩层的切向长度变化而成的单层弯曲,类似于一平板梁于两端加压而成的弯曲,层的外凸侧受到顺层拉伸而内凹侧受到顺层压缩,两者之间有一个无应变的中和面,所以称中和面褶皱作用;另一种是由平行层面的剪切作用来调节层的弯曲,如果剪切应变集中于层面之间,表现为层间滑动,则称为弯滑褶皱作用,所形成的褶皱称弯滑褶皱;如果剪切应变透入性地散布于整个层内,剪切作用发生于晶粒或晶格尺度上,宏观上没有明显的滑动面,则称为弯流褶皱作用,所形成的褶皱称为弯流褶皱(flexural flow fold)。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023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