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全集《宋及楚平》原文赏析与注解

左传全集《宋及楚平》原文赏析与注解,第1张

宋及楚平

(宣公十四年、十五年)

题解

楚军围宋,宋即求救于晋国。晋国派解扬向宋国传达“晋师悉起,将至矣”的消息,以鼓励宋军坚守到底。然而解扬落入楚军之手,一波三折,解扬以自己的智慧完成了晋侯的使命,并逃出楚国。然而宋军没有得到晋国的支援,心生恐惧。华元受命潜入楚营,威逼子反就范,楚遂撤军三十里,订盟而去。

原文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216]。”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217],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218]。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219]。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楚子闻之,投袂而起[220],屦及于窒皇[221],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

注释

[216]假道:借路。无假道,即不打招呼,径趋而过。

[217]昭:眼明。此与下聋借指处事方法,言郑国解事,懂得权衡利害,宋国则否。

[218]见:引见。

[219]鄙我:以我为边鄙县邑。

[220]投袂:即奋袂,甩衣袖。

[221]窒皇:从堂到宫门的甬道。此句意为侍从送鞋的追到前庭才追上楚王。

译文

楚庄王派申舟到齐国访问,说:“不要向宋国借路。”同时,楚庄王又派公子冯到晋国访问,也不让向郑国借路。申舟因为在孟诸打猎时得罪了宋国,就对楚庄王说:“郑国是明白的,宋国是糊涂的;去晋国的使者不会受害,而我却定会被杀。”楚王说:“要是杀了你,我就攻打宋国。”申舟把儿子申犀托付给楚王后就出发了。申舟到了宋国,宋国就把他扣留了。华元说:“经过我国而不向我们借路,这是把我们的国土当成了楚国的边鄙县邑。把我国当成楚国的边邑,这是视我为被灭亡之国。杀了楚国的使臣,楚国一定会攻打我们。攻打我们也是亡国,反正都是一样亡国。”于是便杀了申舟。楚庄王听到申舟被杀的消息,甩袖起身便跑,随从人员追到寝宫甬道上才送上鞋子,追到寝宫门外才送上佩剑,追到蒲胥街市才让他坐上车子。这年秋天九月,楚庄王派兵包围了宋国。

原文

冬,公孙归父会齐侯于谷。见晏桓子,与之言鲁乐[222]。桓子告高宣子曰:“子家其亡乎,怀于鲁矣[223]。怀必贪,贪必谋人。谋人,人亦谋己。一国谋之,何以不亡?”

注释

[222]鲁乐:在鲁的快乐。

[223]怀:留恋宠信。

译文

宣公十四年冬季,公孙归父在谷地会见齐襄公。见到晏桓子,和他聊起在鲁国的快乐。晏桓子告诉高宣子说:“归父恐怕会逃亡吧!他留恋鲁国。留恋必然贪婪,贪婪必然算计别人。算计别人,别人也算计他自己。一个国家里的人算计他,怎么会不逃亡?”

原文

孟献子言于公曰:“臣闻小国之免于大国也[224],聘而献物,于是有庭实旅百[225]。朝而献功[226],于是有容貌采章[227],嘉淑而有加货[228]。谋其不免也。诛而荐贿[229],则无及也。今楚在宋,君其图之。”公说。

注释

[224]免:免罪。

[225]庭实旅百:指所献的礼物。

[226]献功:献治国征伐之功。

[227]容貌采章:指充作装饰的羽毛齿革等物品。

[228]嘉淑:美好。加货:额外的礼物。

[229]诛:受到责备。荐:进。

译文

孟献子对鲁宣公说:“臣听说小国能免罪于大国,是去聘问又进献财物,因此就有庭中陈列的礼物上百件;去朝见并进献功劳,因此就有各色各样的装饰品,美好而且加之以额外礼物,这是为了谋求免除不能赦免的罪过。当大国加以责罚后再进奉财货,就来不及了。现在楚国正屯兵在宋国,君王应该考虑一下!”鲁宣公很高兴。

原文

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230]。’川泽纳污[231],山薮藏疾[232],瑾瑜匿瑕[233],国君含垢[234],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235],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236]。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237],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238]。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霣[239],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240]。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241],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注释

[230]高下在心:谓处理事情高下屈伸,都在乎心中有数。意为劝晋侯忍耐谨慎。

[231]污:污垢。

[232]薮:草野。疾:指毒害人的虫蛇。

[233]瑾瑜:均为美玉。

[234]含垢:忍受耻辱。

[235]楼车:装有望敌楼的兵车。

[236]致:传达。

[237]制命:制定发布正确的命令。

[238]信载义:以信实去承受道义。

[239]霣:同“陨”,毁弃。

[240]禄:福。

[241]考:成。考死,谓完成命令而死。

译文

宋国人派乐婴齐去晋国告急求援,晋景公想救助宋国。伯宗说:“不可以,古人说过:‘虽鞭之长,不及马腹。’上天护佑楚国,不能同它争斗。晋国虽然强盛,能够违背天意吗?俗话说:‘处理事情高下屈伸,都在乎心中有数。’河流湖泊能容纳污秽,山林草莽隐藏着毒虫猛兽,美玉中也隐匿着瑕疵,国君也要忍受耻辱,这是上天的常规,君王还是等一等吧。”晋景公便停止了出兵救宋。晋国派解扬到宋国去,告诉宋国不要向楚国投降,解扬对宋国说:“晋军已经出发,快要到宋国了。”解扬路过郑国时,郑国人囚禁了解扬并把他献给楚国。楚庄王用重礼收买他,让他对宋国人说相反的话。解扬没有答应。楚庄王再三劝说,他才答应了。楚庄王让解扬登上楼车,对宋国人说晋军不来救宋国,但解扬借机传达了晋君要宋人坚守待援的命令。楚庄王要杀解扬,派人对他说:“你既然已经答应了我,却又反悔,是什么缘故?这不是我不讲信用,而是你丢弃了它,快去接受你该受的刑罚吧!”解扬回答说:“臣听说,国君能制定正确的命令就叫道义,巨子能奉行国君命令就叫信用,信用贯彻了道义然后去做就是利益。有谋略而不丢失利益,以此捍卫国家,这才是百姓的主人。道义不能有两种信用,信用不能接受两种命令。君王收买臣下,就是不懂“信无二命’的道理。我奉国君之命出使,宁可一死而不能废弃命令,难道可以用财物收买吗?我之所以答应君王,是为了有机会完成我国君赋予我的使命。即使死了,能够完成使命,那也是我的福分。我们国君有诚信的臣下,臣下又能死得其所,还有什么可求的呢?”楚庄王赦免了解扬,放他回去

原文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242],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243],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244],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245]。”

注释

[242]筑室:建筑房舍。反耕者:叫回耕田的农民。这样做表示楚国将长久留在此地。

[243]病:困境。

[244]有以国毙:宁可让国家灭亡。

[245]虞:同“诈”,欺骗。

译文

夏天五月,楚国军队要撤离宋国,申犀在楚庄王的马前叩头说:“无畏明知会死,但不敢背弃君王的命令,现在君王您食言了。”楚王无法回答。申叔时正为楚庄王驾车,他说:“修建房屋,把种田的人叫回来,宋国必然会听从君王的命令。”楚庄王听从了。宋人害怕,派华元在夜里潜入楚军营地,上了子反的床,叫他起来说:“我们国君派我来把宋国的困难告诉你,说:“敝国人已经在交换孩子杀了吃,劈开尸骨烧火做饭。即使这样,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的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如果你们撤兵三十里,宋国就唯命是听。’”子反很害怕,就与华元定了盟誓,并报告了楚庄王。楚军退兵三十里,宋国与楚国讲和。华元当了人质。盟誓上说:“我不欺你,你不骗我。”

评析

楚庄王轻视宋国,使者过境而不借道,为宋所杀。楚庄王为此兴师围宋。宋人求救于晋景公。当时正值楚国国力强盛,又天方授楚,虽晋之强,能违天乎?且有古人言“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又“高下在心”,望“国君含垢”。于是晋景公暂时放弃了出兵救宋的打算。

晋国虽然没有派兵为宋解围之意,但希望宋国能够坚守到底。于是派解扬前往宋国,传达宋兵将至的消息,以鼓舞宋军士气。然而解扬却落入楚人之手,楚君赐以厚礼希望对宋人传达相反的消息。在楚君的再三威逼之下解扬只能佯装同意。然而当他向宋军喊话时,却传达了晋君的意旨。楚庄王大怒欲杀之。解扬则认为自己所受之命应是晋侯之命,既已受命,有死而已;所说的信,应是对晋侯的忠信。解扬临危不惧,誓死捍卫晋侯之使命,这着实让楚王感动,于是舍之以归。

楚国对宋国的长期围困,使宋人大为恐惧。华元受命潜入楚营,以咄咄逼人之势迫使子反退兵,说即使城内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也不会接受城下之盟,屈膝投降。于是楚军便后退三十里,订立“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之盟。

1、楚国的屈景昭三家。

2、楚国屈景昭三族是什么意思。

3、屈景昭三家与楚王。

4、楚国屈景昭三族。

1据考证,楚国一直受周王室影响颇深,历来注重门阀家族,在春秋时朝政一直由斗、成、屈、蒍(wěi)四大公族把持。

2这从春秋时期楚国的三十一位令尹中,除王子、王弟外,余者则几乎被斗、成、蒍三氏瓜分,屈氏仅屈建一人可知。

3公元前605年,楚庄王“灭若敖氏之族”(斗氏、成氏是若敖氏分支)。

4若敖族失势后,庄王、共王、康王三代先后重用蒍氏,蔿吕臣、蔿敖(孙叔敖)、蔿子冯(孙叔敖之侄)先后任令尹。

5蒍氏的强势遭到灵王忌惮,公元前543年,王子围(即楚灵王)杀大司马蒍掩(令尹蒍子冯之子),蔿氏没落,并重用薳氏(wěi薳为大宗,蒍为小宗)。

6及至战国七雄并立之时,薳氏已没落,由新兴的贵族昭氏、景氏取而代之。

7迄宣王、威王时期,昭、景坐大,基本上把持了楚国朝政。

8至怀王初年,为了强王权,转而重点扶植屈氏。

9但丹阳一战,屈氏遭遇重创。

10嗣后怀王,包括顷襄王不得不彻底放弃屈氏,继续用昭氏、景氏,直至楚灭亡。

11一昭姓昭奚恤:楚宣王令尹。

12昭鱼:或作“昭献”。

13楚怀王令尹。

14昭扬:或作“昭阳”。

15先后任楚怀王司马和令尹。

16昭雎:楚怀王臣。

17昭盖:楚怀王臣。

18昭翦:楚怀王臣。

19昭应:楚怀王臣。

20昭鼠:楚怀王宛公。

21昭常:楚顷襄王司马。

22二屈姓屈宜臼:楚威王臣。

23屈原: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

24屈盖:亦作“屈匄”。

25楚怀王大将军)。

26屈署:楚怀王臣。

27三景姓景舍:楚宣王将,疑是宣王司马。

28景翠:楚怀王将。

29景鲤:楚怀王将。

30景阳:楚顷襄王将。

31景差:楚顷襄王臣,著名辞赋家(《汉书·古今人表》作“景瑳”)。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屈原列传》

司马迁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2、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6、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7、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第子兰为令尹。

8、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祸也。

10、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1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12、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翻译

1、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2、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3、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肯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4、屈原已(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于一带六百里地方。”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许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难。  

          

5、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情愿了。”张仪听说了,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当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到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终于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6、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唐眜。

      

7、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会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

        

8、楚国人全抱怨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未回来;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一旦觉悟,楚国坏的习俗一旦改变。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于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后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了。

             

9、做君王的无论愚昧的、聪明的、贤良的,不贤良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做好国君,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但是亡国破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治国的君主好几代都没见到过,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应尽的职责本分,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自己远离故国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识人的祸害了。

       

10、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马上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出去。

         

11、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12、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1、韩信胯下之辱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2、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

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

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

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

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

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

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

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8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

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3、孙膑装疯卖傻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庞涓后来出仕魏国,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魏国后,庞涓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

挖去了孙膑的膝盖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孙膑假装发疯,躲避了杀身大祸,后来,孙膑逃回齐国,齐威王很佩服孙膑的才能,对他大加重用。 

4、刘邦拱手相让

秦朝末年,刘邦与项羽一起打败了暴君秦始皇,项羽一心想要当皇帝,便自封为“西楚霸王”,项羽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便册封刘邦为汉王,刘邦无可奈何,只好接受册封。

刘邦在回自己封地的途中,把入蜀的栈道都烧了,表示自己无意向东扩张,也防备别人偷袭。在这,刘邦得到了大将军韩信。

于是,韩信建议“暗度陈仓”帮助刘邦打败了章王,也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试想,如果刘邦拒绝项羽的册封,便会以“欺君之罪”处死。很显然,刘邦的让步是明智的选择。

5、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因李陵一事,汉武帝以司马迁“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

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 想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

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吕不韦被贬属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世。韩非被囚秦国,作《说难》和《孤愤》,《诗》三百篇,大概都是贤士圣人发泄愤懑而作。 

终于,在那个“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时代,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至此,司马迁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对极刑而无怯色。 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

1 屈原(文言文)

《渔父》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 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2 文言文中的屈有什么意思

动词形声。

字从尸,从出,出亦声。“尸”意为“不动的人体”。

“出”指出门。“尸”与“出”联合起来表示“身体卷缩折叠着被抬出门外”。

本义:身体卷缩折叠着被抬出门外。引申义:身体卷缩,四肢折叠。

(身体)弯曲。(1)同本义 屈,拗曲。

《广韵》 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正字通》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易·系辞》 猬缩蠖屈。马中锡《中山狼传》 不可屈伸。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安能屈豪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屈膝叩首。

清· 方苞《狱中杂记》 不当屈。(2)委屈;冤屈。

《三国志·诸葛亮传》 大书一屈字。——明· 高启《凫藻集·书博鸡者事》 求一屈己。

清· 刘开《问说》 被诬负屈。清· 张廷玉《明史》又如:屈官司(冤枉官司);屈致(随便招请,使人受到委屈);屈事(冤枉事);屈驰(委屈);屈气(怨气);屈漾(屈央,屈恙。

冤枉);屈厄(委屈困顿)。(3) 屈服 屈人之兵。

——《孙子·谋政》 屈人之兵而非战。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4)治理,收 顺彼长道,屈此群丑。《诗·鲁颂·泮水》(5)压抑 如:屈抑(压抑);屈束(压抑约束)。

(6)缠绕 如:屈蟠(盘曲);屈郁(盘结、旋绕) 。(7)理亏 理屈词穷。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名词(1)古邑名春秋晋国屈邑,在今山西省吉县,产名马。晋献公时,其庶子夷吾,受封于此。

《春秋·左传·骊姬之乱》:“夷吾奔屈。”《春秋·左传·宫之奇假道》:“请以屈产之乘假道于虞。”

(2)姓氏春秋楚国屈邑,在今湖北省秭归县,楚武王熊通之子瑕之封地。王逸《离骚注》:“(楚武王)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

林宝《元和姓纂·屈》:“楚公族,芈姓之后,楚武王子瑕,食采于屈,因氏焉……”屈原之姓,源于此。形容词1、假借为“崛”。

高起,突出 。而得屈起在此位者也。

——《汉书·叙传上》假借为2、“倔”。直傲不屈。

3 文言文中,“去”有哪几个意思

1、离去;离开。

《岳阳楼记》:“便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文:独自离开了国都,十分怀念家乡,但是又担心谗言和讥讽。

2、距;距离。

《五人墓碑记》:“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译文: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只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3、前往;到……去。

《孔雀东南飞》:“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译文:刘母对女儿说,你可以前往答应他。”

4、除去;去掉。

《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

译文: 可以除去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

5、舍去;舍弃。

《五蠹》:“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译文:舍去偃王的仁义,废弃子贡的机变,凭借徐国、鲁国自己的实力,用来抵抗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那末齐、楚两国的欲望不可能在徐、鲁两国得逞了。

4 文言文中的屈有什么意思

屈qū

1、弯曲。《核舟记》:“屈右臂支船。”《送东阳马生序》:“手指不可屈伸。”

2、屈服。《阎典史传》:“挺立不屈。”

3、使……屈服。《五人墓道》:“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4、委屈;冤屈。《海瑞传》:“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

5、受委屈。《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6、亏;短少。《刘东堂言》:“理屈词穷,怒问。”

屈jué

7、竭尽;用尽。《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5 屈在古文里什么意思啊

①<;动>;弯曲。《核舟记》:“~右臂支船。”《送东阳马生序》:“手指不可~伸。”

②<;动>;屈服。《阎典史传》:“挺立不~。”又<;动使动>;使……屈服。《五人墓道》:“安能~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谋攻》:“不战而~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③<;名>;委屈;冤屈。《海瑞传》:“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者。”又<;动>;受委屈。《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④<;动>;亏;短少。《刘东堂言》:“理~词穷,怒问。”

jué

①<;动>;竭尽;用尽。《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078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