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无论多么黑暗、混乱,都会有那么几个人的表现可圈可点,即使没有英雄,也会有枭雄,实在不济也不会给自己生活的朝代丢面子,出些奸雄之类的人物。唯独五代十国,几乎可以说是清一色的流氓、浑蛋。人们喜欢把五代时期头号浑蛋的帽子叩在朱温头上,理由是他在滥杀无辜、荒*无耻方面的表现极为突出。具体细节可以参见小朱同志的个人“奋斗史”,这里就不详细表述了。其实在五代中,名次排在最后的流氓也不能说和第一名就不在一个档次上,可谓没有最坏,只有更坏。朱温的故事固然是千古一绝,我等泛泛之辈只能遥想,不能观摩,和他同时期还有一个人的混账程度和他有得一拼,此兄就是桀燕国的建立者刘守光。
刘守光是深州(今河北深州)乐寿人,乃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之子,算是标准的高干子弟。唐末节度使是雄踞一方的割据势力,是地方的土皇帝。既然是土皇帝,按照惯例,就有了欺压百姓、唯我独尊的资格和权力。刘仁恭也不例外,好在他的爱好只有两个,一个是喜欢享受荣华富贵,另外一个就是喜欢结交一些道士炼丹,期望能够长生不老。据《新五代史》记载,刘仁恭“骄于富贵。筑宫大安山,穷极奢侈,选燕美女充其中。又与道士炼丹药,冀可不死。令燕人用墐土为钱,悉敛铜钱,銮山而藏之,已而杀其工以灭口,后人皆莫知其处”。然而五代时期,军阀混战,民间女孩个个面黄肌瘦,毫无姿色可言。刘仁恭不挑不拣,用数量来弥补质量的遗憾,后宫人满为患,妻妾住房紧张程度堪比今天那些蜗居者。喜欢女色我不奇怪,毕竟是爷们儿么,但我实在不明白他哪儿来的那么多精力,可真够难为这老爷子的了。
和刘仁恭妻妾数量不成比例的是,他的儿子不多,而且质量都不高,比较笨。看来制造后代和雕琢工艺品一样,下什么样的功夫出什么样的活儿。笔者以前还对“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祖训深表怀疑,后来史书读多了,方明白老祖宗的每句话都是由无数次的实践得来的,虽然不能说明全部,但绝对可以代表大多数。有了父亲做榜样,刘仁恭的两个儿子也都不是省油的灯。他的次子刘守光玩腻了自己的那些妻妾,就把目光瞄准了老爷子的。刘仁恭有个爱妾罗氏,“生得杏脸桃腮,千娇百媚”,于是一天刘守光就趁老爷子不在把罗氏给“烝”(烝,古代指与母辈*乱)了。从伦理学来说,这叫**,但刘守光要的就是这个,图的就是新鲜和刺激。
刘仁恭知道后鼻子都气歪了,虽然这种事情他也能做得出来,但轮到自己当乌龟,而且是当自己儿子的乌龟,那是无论如何都忍受不了的。他立即下令把刘守光抓来,一通乱棍痛扁,“逐之”。这不像是父亲教育儿子,倒像是对付情敌用的招数。如此不体面的事情发生以后,刘仁恭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富贵生活,绝不允许别人动了他的奶酪。不过刘仁恭能这么做是因为他还是有点能力的,尤其是在打仗方面,非常有一套,作战时擅长挖地道攻城。这招不得了,若干年后中国人改进此法攻打装备精良的日本鬼子也很有效果。然而没过多久,他的老对头朱温趁其不备的时候派大将李思安领兵去攻自己的老巢幽州。李思安“营于石子河,仁恭在大安山,(幽州)城中无备”,当时正在逍遥的刘仁恭听到这个消息后顿时慌了手脚。
正当刘仁恭束手无策的时候,他的儿子刘守光已经领兵疾奔幽州,抢在李思安军队前面先进了城。经过一番周旋,李思安败退。刘仁恭知道后很是欣慰,这小子虽然作风不检点,但娃还是个好娃,不记仇,知道我危险了还能第一时间来支援,不像某些人每到关键时刻跑得比兔子还快。谁知正当刘仁恭欣慰的时候,另一件事却让他料想不到。刘守光自从搬进幽州城后,就再也不肯挪窝了,甚至宣布由自己来担任卢龙节度使,不声不响地罢了父亲的职务。刘仁恭知道后又把鼻子气歪了,算上上一次把鼻子气歪,这回刚好能把鼻子扶正了。气急之下的刘仁恭正准备纠集军队的时候,刘守光的军队已经送上门来了。这群将士先打败老爷子的军队,然后再把刘仁恭捉回幽州。刘仁恭终于还是回到了自己的老巢幽州,不过这回他住的是他以前用来关押犯人的地方。
刘守光当上幽州城的老大后,父亲那一套娱乐设施可以说是物尽其用,后宫那些高矮胖瘦的妻妾他也是不挑不拣,照单全收。在以后看来,这实在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在当时也没有什么,因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见多也就不怪了。老百姓个个都能看得开,唯一看不开的是驻守在沧州的刘守光的哥哥刘守文。刘守文之所以光火估计主要原因是他没有捞到好处。按照遗产继承的规则,父亲的东西应该有他的份儿,而且是一大份儿。出师需要有个由头,刘守文的由头就是说刘守光大逆不道,甚至动情地说父母把他们抚养这么大不容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再怎么著也不能将老爹关起来啊。他的动情演说获得了将士们的强烈支持,表示愿意攻城。刘守文看到后很高兴,这个社会有良心的人毕竟还是有的。但他估计不知道,将士们想攻城是为了幽州城内的花花世界和大姑娘。那年头,良心不被狗吃的人也早已被社会污浊的空气给腐蚀了,因为纯真就意味著傻。
打仗可不是谈经论道,谁有道理谁就赢了,全凭实力和智慧。在智慧方面,刘守文和刘守光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蠢得不分上下。所以只有比实力了,刘守光实力强一些,所以他获胜了。无奈之下,刘守文只好向契丹和吐谷浑求援,援兵四万人到达后才帮助刘守文打败了刘守光。打胜后,刘守文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良心还是大大有的,“阳为不忍,出于阵而呼其众曰:‘毋杀吾弟!”你说平时你作秀也就罢了,战场上你还要体面,只能说是蠢得无可救药了。刘守光的一个下属正好趁此机会,在刘守文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袭击,结果活捉了他。刘守光见状,精神顿时焕发起来,指挥手下反败为胜。刘守光和刘守文虽然智商都不太高,但也有不同,就是刘守光要做就把事情给做绝,让你没有话说。于是,他在打败刘守文后又率领军队去攻打沧州。沧州的守卫是孙鹤,这个人是那个时期少有的不是白吃饭的。他知道情况后,就拥立刘守文的儿子刘延祚为首领,率领将士坚守沧州。
这一坚守就是几个月,沧州“城中食尽,米斛直钱三万,人相杀而食,或食墐土,马相食其骏尾”。文弱的书生外出,常常被长得粗壮的人杀掉当粮食吃。无奈之下,刘延祚、孙鹤只得投降。孙鹤为刘守光效力。沧州攻下之后,刘守光毫不犹豫地把哥哥刘守文杀死了,因为他深知一个道理:世上不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只有一种人,那就是死人。囚禁父亲,杀死哥哥,世上该做绝的事情他都做了。这时他将幽州和沧州全部纳入自己的统辖范围,势力范围扩大了许多。时间久了,刘守光也逐渐有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觉,无聊的他就需要找乐子。可是普通的乐子无法刺激他的神经,他就开始把自己有限的创造性思维用在刑罚上。他为了惩罚犯人,很舍得进行基础性建设的投入,在牢房里,刑具极富特色,设备齐全,其中有铁笼子和铁刷。“每刑人必以铁笼盛之,薪火四逼,又为铁刷劀剔人面。”让人免费体验生不如死,效果据说比凌迟处死还要好。
他所管辖的地区,只要是能跑的,前面哪怕是火坑也会毫不犹豫地跳下去。土皇帝就是好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刘守光不满足,老认为名分很重要。他经常穿著赭黄龙袍,顾谓将吏曰:“当今海内四分五裂,吾欲南面以朝天下,诸君以为何如?”说完这话,下面群臣没反应,看来都对这个土鳖实在看不过去,连话都懒得回。最后问的次数多了,原来他哥哥手下的那个孙鹤终于忍不住了。此君虽然是个贰臣,但为人还算比较端正,最起码在吃猪头肉的时候没有用油把良心给昧了。他劝阻刘守光说时机还没有到,如果称帝的话容易给别人留下口实来进犯我们。比起称帝,当下更重要的是整顿军队、储存粮草和安抚百姓。一席话把刘守光的兴致全扫了。
刘守光暂时没有称帝,并不是说他的这一英明决定就能让愚蠢离他远去。这世上就是有这么不开窍的人,浑蛋还不够,非要向别人证明自己是笨蛋。刘守光没有当上皇帝,就写信给河东的李存勖让他推举自己做北方的盟主。李存勖将计就计,于是联合其他割据势力尊称他为“尚父”。在古代,“尚父”是相当尊敬的称呼,意思是像父亲一样值得尊敬的人,获此称呼的人有姜子牙、吕不韦等人。虽然是尊称,但要看用在谁身上,董卓也被人称作“尚父”,在后人看来,却多少有点讽刺的意味。刘守光的这个“尚父”,翻译成现在的意思就是皇帝干爸。但是眼下大唐皇帝早就死了,大梁皇帝朱晃比他爹刘仁恭还大,也不知他想当谁的干爸。因此可以说此时的刘守光绝对是官迷心窍,其实就是再给他戴个玉皇大帝的帽子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但是人家就爱这口,谁也没有办法。而所有的这一切,连他自己都是糊涂万分,一直以为他们那些人已经答应自己当皇帝了。等后梁和河东的使者到了后,刘守光的手下官员便用唐朝太尉的礼仪来准备他的就职典礼。刘守光不解地问:“这礼仪当中怎么没有改年号和行郊祀礼呢?”梁使回答得也很直接:“尚父虽尊,犹是人臣。”
这话对刘守光绝对够刺激,他听后大为光火,说:“方今天下鼎沸,英雄角逐。朱公创号于夷门,杨渭假名于淮海,王建自尊于巴蜀,茂贞矫制于岐阳,皆因茅土之封,自假帝王之制,然兵虚力寡,疆场多虞。我大燕地方二千里,带甲三十万,东有鱼盐之饶,北有塞马之利,我南面称帝,谁如我何!今为尚父,孰当帝者!”意思是好像除了他能当外,别人都不配似的,这家伙绝对没有撒过尿照照自己是什么货色。这回孙鹤是真的看不下去了,没有犹豫就劝正在气头上的刘守光说不可。刘守光也就没有上回那么善良了,直接让手下把孙鹤剁碎了——老虎不发威你还以为我是病猫啊。孙鹤死后自然没有人去反对他称帝了,于是刘守光在公元911年8月搞了个盛大仪式,宣布自己为大燕皇帝,改年号为“应天”,甚至把两个大梁来的史臣硬逼著封了正副宰相。有几个不知好歹的部属还在拼命阻拦,他脖子一梗,统统把脑袋给削掉,图个耳根清净。
在刘守光称帝的那一刻,李存勖的时机也就成熟了。于是他派大将周德威领兵出战,联合镇州和定州兵夹击幽州。刘守光陷入孤立境地,方发现自己当上皇帝后真的成为孤家寡人了。他向后梁和契丹求援,但他们都不愿再帮助这个朝秦暮楚的小人。可见人无论多么发达都要注意树立好的口碑。反抗不成,他就只好乞求周德威宽恕。周不许,他又用金银锦缎去贿赂,周德威和自己的工资收入换算一下感觉还比较合算,就把他的意思传给了李存勖。李存勖来了,对躲在墙头上的刘守光大骂,说他不仅没有复兴大唐江山,反而效仿朱温称帝。刘守光哭丧著脸说只想求得一命,最后李存勖断弓发誓,说他如果投降,一定保他性命。谁知刘守光的一个手下李小喜却劝他不要投降,让他再等几天观看一下形势变化。刘守光一想也对,认为自己实力也不弱,鹿死谁手还指不定呢,这样要是投降了实在太窝囊了,于是就采纳了这个建议。
然而比较搞笑的是,当他拿定主意回头一看,却发现那个劝他不要投降的李小喜在当天晚上就投降了。李存勖也感觉自己被捉弄了,第二天就下令攻城。城破,最后将刘仁恭的亲属三百余口全部抓获。然而刘守光却逃脱了,原来城破的时候他和自己的大老婆李氏、小老婆祝氏和三个儿子化装混出了城。由于不是背包旅游,他们“沿路寒疮足踵,经日不食”。到“燕乐县,匿于坑谷,令妻祝氏乞食于田父张师造家”,结果因为太细皮嫩肉了,很快被人认出来,终于还是被抓回了幽州。和刘守光一样,作为流氓的李存勖是无论如何都不会饶过自己的对手的。在流氓的世界里,仁慈就意味著自掘坟墓,况且他老爹李克用在临死之前还特别嘱咐他一定要宰了刘仁恭父子为他报仇。因为刘仁恭当年曾做过对其背信弃义的事情。冤有头债有主,刘守光与他老爹早就恩义两绝,但债还是要替他还的。尽管刘守光知道自己难逃死命,却还是鼻涕一把泪一把地求李存勖饶了他。李存勖嫌他聒噪,直接用刀切断他的那些废话,使他身首异处。至于刘守光的老爹,则被李存勖押到雁门祭父。
陈圭是父亲,陈登是儿子,二人介绍如下:
一、陈珪
陈珪,一作圭,字汉瑜。徐州下邳(治今江苏睢宁西北)人,广汉太守陈亹之孙,太尉陈球之侄,吴郡太守陈瑀(一作陈璃)、汝阴太守陈琮的从兄,陈登、陈应之父。
陈珪出身士族名门,与袁术都是公族子孙,从小便有交情。其祖陈亹,官至广汉太守;从父陈球,汉灵帝时官至太尉。陈珪最初被察举为孝廉,担任剧县令,后离职。
二、陈登
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东汉末年将领。为人爽朗,性格沈静,智谋过人,少年时有扶世济民之志,并且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二十五岁时,举孝廉,任东阳县长。虽然年轻,但他能够体察民情,抚弱育孤,深得百姓敬重。
建安初年向曹操献灭吕布之策,被授广陵太守。以灭吕布有功,加伏波将军。又迁东城太守。其子陈肃,魏文帝时追陈登之功,为郎中。
扩展资料:
陈圭陈登父子图取吕布
兴平元年(194年),陶谦病死,陈登主持由刘备继任徐州牧,倾心拥戴。
建安元年(196年),吕布赶走刘备,袭夺徐州,自称徐州牧。陈登在名义上改属吕布,但对吕布为人深恶痛绝,思有以报之。
建安二年(197年),陈登及其父陈珪设法解除了吕布与淮南袁术之间的联姻,削弱了吕布的力量。随后,陈登出使许都,向曹操面陈破吕布之计,深得曹操嘉许,被任命为广陵(原治今江苏省扬州市北)太守。
陈登就任广陵太守后,移治于射阳县(治今江苏省宝应县)。他明赏罚,重威治,使广陵松弛的吏治为之一振。为了筹划一支精兵策应曹操,他恩威并济,成功化解薜州武装,转为己用。
同时,陈登很注意安抚民众,发展生产,不到一年,便使广陵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百姓深服陈登之治政,对他既敬畏又拥戴,在当地树立起崇高的威望。
建安三年(198年)冬,曹操挥军东出,进剿吕布。陈登事先获知消息,由广陵出发,亲率精兵为曹操先驱,围吕布于下邳城。吕布以陈登三位弟弟作人质求和,为陈登所拒绝,反而包围下邳城得更加紧迫。
-陈珪
-陈登
张作霖(1875-1928)生平事迹:
张作霖奉系军阀首领
1928年6月4月晨5时许,张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 专列驶到皇姑屯附近的 京奉、 南满两铁路 交汇处桥洞时 ,被日 本关东军预先 埋好的炸弹 炸毁,这位乱世 枭雄 身受重伤,当日逝世,时年53岁。
张学良生平事迹:
张学良(1901-2001) 字汉卿,辽宁省海城人,一级陆军上将,长城抗战时为陆海空副总司令,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张学良的父亲为东北军领袖张作霖。张作霖为了培养儿子将来承位,光宗耀祖,在张学良很小时,就聘请专人教他文化和科技知识。
九一八事变前
1918年张学良17岁,即被任命为卫队旅营长,以后又送他进东北讲武堂学习军事。1920年,19岁的张学良晋升为少将旅长,以后又兼任了航空学校校长,筹划建立了空军和海军,严格选拔和训练各种人才,为东北军的振兴打下了基础。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以第三军军长的身分,率部一直打到了天津。1928年,蒋、冯、阎、桂联合北伐,张学良以京汉线总指挥身分率军与之对抗,结果连遭失败,张作霖只好下令撤退。6月4日当张作霖乘坐的专列行驶到沈阳皇姑屯时,被日军炸弹炸毁,张作霖受伤身亡。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司令,他不顾日本的威胁利诱,为了维护祖国统一,毅然决定易帜,接受南京政府的领导,随后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官。1930年5月,蒋、冯、阎的中原大战爆发,两派都派人联络张学良,张学良权衡再三,出兵帮助蒋介石打败了冯、阎联军,蒋封张学良为陆海空副总司令,并把华北大权交给他。
九一八事变后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沦丧,华北受侵,张学良判断失误(同时也为保存自己的实力)面对日本的侵略下达不抵抗的命令。蒋介石为了平息全国民众的怨情,逼张学良引咎自辞,张学良只得于1933年3月11日通电下野,出国去疗养,蒋介石安排何应钦接替了张学良北平军分会代委员长的职务。1934年1月张学良被蒋介石从国外召回,先后任他为鄂豫皖三省“剿总”副司令,西北“剿总”副司令,代理总司令职务。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逼他答应抗日。在中国***的帮助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但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后,却被秘密软禁起来,由大陆到台湾,几十年失去了自由。
1 文言文举是什么意思
“举”在文言文中可表示举起、拿、起身、推举等意思。
①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译文: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
②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译文:我不能拿着整个吴国的地盘和十万人口被别人管制。
③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举。”
译文:像兔敢奔跑,像野鸭急飞。
④推举;推荐。《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译文: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
⑤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文:现在逃跑被抓了回来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选择)为国而死好吗?
⑥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译文: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地、蜀地。
⑦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举生之。”
译文: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
⑧全;都。《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译文:大家都非常高兴,面带有喜色,奔走相告。
2 文言文翻译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原文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孟子像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乎?”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yuè)之音,举疾首蹙頞(è)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注释 ①庄暴:人名,齐国大臣。
②见(xiàn)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③乐(yuè):《说文》:“五声八音总名。”
《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礼记·乐记》:“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天地之和”“德之华也”。
可见,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和谐境界的途径。
④庶几:差不多。朱熹《集注》云:“近辞也,言近于。”
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⑤变乎色:改变了脸色。
朱熹《集注》云:“变色者,惭其好之不正也。”赵注则说是宣王恼怒庄暴把他“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⑥直:不过、仅仅。⑦独乐乐:独自欣赏音乐的快乐。
前一个“乐(yuè)”,名词用如动词,指欣赏音乐;后一个“乐(lè)”,名词,快乐,乐趣。⑧钟鼓之声,管龠之音:这里泛指音乐。
⑨举:皆、都。⑩疾首蹙頞(cù è):疾,《说文》:“病也。”
蹙,《说文新附》:“迫也。”引申为聚也。
赵注云:“疾首,头痛也;蹙 ,愁貌。”王夫之《四书稗疏》云:“疾首者蓬头不理,低垂丧气,若病之容耳。”
頞,《说文》:“鼻茎也。” ⑾极:《说文》:“栋也。”
《通训定声》按:在屋之正中至高处。引申为极致,极端。
⑿田猎:在野外打猎。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
由于它要发动百姓驱赶野兽,各级地方官员都要准备物资和亲自参与,所以古人主张应该在农闲时候有节制地举行,以免扰乱正常的主产秩序。⒀旄:旄,《说文》:“幢也。”
通“毛”。古代用牦尾装饰的旗子,这种旗子为前军所持,故曰“前旄”。
⒁诸:相当于“之乎”,“之”是代词,代之前的“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 译文 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
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 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只要君王(果真)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当今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宣王)说:“(这个道理)可以说来听听吗?” (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宣王)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而快乐,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回答:“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于是孟子又)说:“请让我给君王谈谈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箫、笛的声音,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
’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您的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打猎,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您)不肯和百姓同欢乐啊。
假使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君王钟、鼓、箫、笛的声音,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君王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美,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因为您能)和百姓同欢乐啊!如果现在君王能和百姓同欢乐,就能统。
3 举尔所知文言文翻译原文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诫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请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若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选自《世说新语》)
译文
许允任吏部郎的时候,任命的官吏大多数是他的同乡,魏明帝派武士去逮捕他。许允的妻子出来告诫许允说:“对英明的君主可以用道理去取胜,但是难于用感情求告。”拘押到后,明帝审问他。许允回答说:“‘举荐你所了解的人’,臣的同乡,就是臣所了解的人。陛下可以调查,核实他们是否称职?如果不称职,臣愿意接受惩罚。”调查核实结果,各个职位都用人得当,于是就释放了他。
4 文言文翻译原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4)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⑤,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9)于虑,而后作;征(10)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注释
①畎(quǎn)亩:田间,田地。②傅说(yuè):殷武丁时人,曾为 刑徒,
在傅险筑墙,后被武丁发现,举用为相。③版筑:一种筑墙工作, 在两块墙
版中,填人泥土夯实。④胶鬲(gé):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盐为生,
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⑤管夷吾:管仲。士:此 处指狱囚管
理者。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他 一起逃到鲁
国,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而把管仲押 回自己处理。
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结果齐桓公用管仲为宰相。(6)孙叔敖:
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 (宰相)。(7)百
里奚举于市:春秋时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 用五张羊皮的价格
把他买回,任为宰相,所以说“举于市”。(8)曾:同 “增”。(9)衡:
通“横”,指横塞。(10)征:表征,表现。(11)法家拂 士:法家,有法
度的大臣;拂,假借为“弼”,辅佐;拂士即辅佐的贤士。
常见译文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 选 ,
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
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
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
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
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
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普遍观点
原文中先列举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 奚六人出身下层,
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云云,令人很容易想到意
志的磨练方面,最后一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奋图
强的浓厚悲剧意识。这种解释一般为后人接受,看似并无大碍。
5 文言文翻译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没有县令,你认为谁可以胜任?”祁黄羊说:解狐可以。 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他回答说:您是问我谁能胜任而不是谁是我的仇人。晋平公说:好。就用他做县令了,全国的百姓都称赞祁黄羊。
过了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太尉,你认为谁可以胜任?”祁黄羊说:午可以。晋平公说: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说:您是问谁可以胜任而不是谁是我的儿子,晋文公说好。又任用了。全国的百姓都称赞祁黄羊。
孔子听说后,感叹道:“唉,祁黄羊做的是对的,他荐举别人,大公无私啊!”
6 文言文翻译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原文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孟子像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乎?”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yuè)之音,举疾首蹙頞(è)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注释①庄暴:人名,齐国大臣。
②见(xiàn)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③乐(yuè):《说文》:“五声八音总名。”
《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礼记·乐记》:“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天地之和”“德之华也”。
可见,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和谐境界的途径。
④庶几:差不多。朱熹《集注》云:“近辞也,言近于。”
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⑤变乎色:改变了脸色。
朱熹《集注》云:“变色者,惭其好之不正也。”赵注则说是宣王恼怒庄暴把他“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⑥直:不过、仅仅。⑦独乐乐:独自欣赏音乐的快乐。
前一个“乐(yuè)”,名词用如动词,指欣赏音乐;后一个“乐(lè)”,名词,快乐,乐趣。⑧钟鼓之声,管龠之音:这里泛指音乐。
⑨举:皆、都。⑩疾首蹙頞(cù è):疾,《说文》:“病也。”
蹙,《说文新附》:“迫也。”引申为聚也。
赵注云:“疾首,头痛也;蹙 ,愁貌。”王夫之《四书稗疏》云:“疾首者蓬头不理,低垂丧气,若病之容耳。”
頞,《说文》:“鼻茎也。”⑾极:《说文》:“栋也。”
《通训定声》按:在屋之正中至高处。引申为极致,极端。
⑿田猎:在野外打猎。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
由于它要发动百姓驱赶野兽,各级地方官员都要准备物资和亲自参与,所以古人主张应该在农闲时候有节制地举行,以免扰乱正常的主产秩序。⒀旄:旄,《说文》:“幢也。”
通“毛”。古代用牦尾装饰的旗子,这种旗子为前军所持,故曰“前旄”。
⒁诸:相当于“之乎”,“之”是代词,代之前的“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译文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
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只要君王(果真)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当今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宣王)说:“(这个道理)可以说来听听吗?”(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而快乐,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回答:“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于是孟子又)说:“请让我给君王谈谈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箫、笛的声音,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
’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您的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打猎,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您)不肯和百姓同欢乐啊。
假使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君王钟、鼓、箫、笛的声音,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君王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美,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因为您能)和百姓同欢乐啊!如果现在君王能和百姓同欢乐,就能统一天下了。”。
寒庭花挺虐的,不过很好看,猎爱兄弟文 年上 霸道哥哥,缠伪兄弟,年下 霸道弟弟,恶魔的牢笼重生,攻囚禁受 爱过头啦,枫无涯强烈推举,天子的宠臣丞相受 英俊皇帝攻,重生之兄弟情深兄弟 重生 好看,暴君风弄的 强烈推举,失踪霸道攻 直受。 这些都是我收藏的 不知道有没有你想看的耽美文 ~~
在东汉末年,中央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到处都是叛军,地方长官必须有足够的自治权利,才能及时处理各式各样的烂摊子。在刘焉的劝谏下,东汉朝廷重设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完全凌驾于郡守的州牧。刘焉这样劝说是有目的的,他也如愿以偿地成为益州牧。益州和荆州相邻,是南方的两个大州。荆州牧刘表经常被人们视为没有野心的“坐谈客”。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刘表和刘焉父子之间的摩擦。
刘表和刘焉父子的仕途
刘表单骑入荆州
刘表是汉室宗亲。当然汉室宗亲经过长时间的开枝散叶,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支了。汉室宗亲确实给刘表带来的好处,但是他能够成为荆州牧并非全是汉室宗亲的功劳,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刘表的名声。
在东汉末年,名士这个群体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他们操控着基层的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官员的仕途。而且名士们都是好名的,在当时宦官当政,与宦官斗争就是一个获得名望的好途径。于是名士和宦官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就产生了“党锢之祸”。朝廷对名士们进行严酷的打压和杀戮。刘表也是一个名士,他被称为“八俊”(也有说法是“八顾”、“八友”,总之就是各个名士互相标榜吹嘘的产物,众多“男子天团”的其中一个),而在“党锢之祸”中也是被追捕的对象。不过刘表跑得快,溜走了。后来“黄巾之乱”爆发,为了拉拢这些士人,东汉朝廷不得已接触党锢。刘表终于可以继续入仕。
《后汉书·刘表传》:“诏书捕案党人,表亡走得免。党禁解,辟大将军何进掾。”
在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各路军阀举兵讨董。其中有一路比较厉害,就是长沙太守孙坚。孙坚在行军过程中是一片腥风血雨,杀死了荆州刺史王睿。荆州刺史空缺了出来。按照刘焉的建议,是用“清名重臣”出为外镇,名义上还是希望凭借道德来约束地方长官。刘表作为名士,符合这个条件,被出为荆州刺史,接替王睿的位置。
《后汉书·刘表传》:“初平元年,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睿,诏书以表为荆州刺史。”
刘表到任之后,利用个人的名望,与荆州的一些世家联合,剪除了荆州内部的大大小小的豪帅宗贼,初步控制了荆州。在这个期间,刘表和曹操联合,对抗、驱逐袁术,暂时扫除北方的威胁;后来又平定张羡的叛乱,总而言之,刘表对荆州的控制还是很牢固的。
《三国志·魏书·刘表传》:“羡病死,长沙复立其子怿,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
刘焉割据益州
刘焉也是汉室宗亲,并且在文化事业上也有名声。他向东汉朝廷提出设立州牧,并且以自己的名声和身份成为益州牧。刘焉能够初步控制益州,也是借助益州本土大户的力量。是益州从事贾龙率军消灭益州黄巾余部马相、赵祗,迎接刘焉入蜀的。
《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州从事贾龙领兵数百人在犍为东界,摄敛吏民,得千馀人,攻相等,数日破走,州界清静。龙乃选吏卒迎焉。”
而后刘焉的策略就与刘表不同了。刘表重用荆州士族,刘焉却琢磨着打压益州大户,加强对益州的控制。益州这个地方四面环山,受中原战乱的波动比较小,于是有很多关中人和荆州人逃到益州避难。这就给刘焉一个打破困境的机会。这些人在益州无根无蒂,又没有姻亲关系,要想得到比较高的待遇,与益州本土大户争夺利益,只能依附于刘焉。刘焉就以这些人组成“东州士”,打压益州本土,这也是后面蜀汉中东洲集团的前身。而后刘焉又与益州宗教领袖张鲁联合,让张鲁在汉中截杀汉朝使者,让益州成为半独立的小王国。
《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时南阳、三辅民数万家避地入蜀,焉恣饶之,引为党与,号“东州士”。遣张鲁断北道。枉诛大姓巴郡太守王咸、李权等十馀人以立威刑。”
后来刘焉去世,益州大户出身的赵韪等人觉得刘璋比较暗弱,如果他上位的话,自己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于是他们推举刘璋上位,继承刘焉的益州牧的位置。这就是刘焉父子的仕途的一个概述。
《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
刘焉父子与刘表之间的矛盾
刘焉当然有野心,要不然也不会提出废史立牧,并为自己争取州牧位置的建议;刘表看上去没有野心,其实这是片面的。他对外扩张的地方主要是南方,比如交州、扬州还有益州(这也是本文的主题),对北方的争霸兴趣寥寥,所以看上去像绵羊一样。两个有野心的人都掌握了差不多一个大州的资源,两个州又相邻,他们的摩擦无疑是不可避免的。
刘表弹劾刘焉
刘焉的野心昭然若揭。他让张鲁占据汉中,借口与朝廷不通,其实在刘焉时期,张鲁虽然具有一定独立性,但还是听从刘焉的号召的。刘焉断绝汉使,利用“东州士”打压益州本土,并且效果还不错。他俨然成为益州的土皇帝,并且开始往真皇帝的方向走,制作很多车马舆服。
这个动向被刘表侦查到了,于是刘表向朝廷上表,“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子夏是孔子的一个学生,名字叫卜商,孔子去世后,他在西河居住讲学。刘表用这个表文影射刘焉有僭越的心思。当然汉王朝都已经衰败了,张鲁都公然截杀汉朝使者了。刘表的表文充其量也就是恶心一下刘焉,未来真的与刘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自己也能站在大义上。而刘焉也意识到刘表的威胁,州吏赵韪驻军在朐忍,随时准备对刘表的战争。
《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荆州牧刘表表上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后汉书·刘焉传》:“先是荆州牧刘表表焉僭拟乘舆器服,韪以此遂屯兵朐{月忍}备表。”
刘表策反刘璋部下
刘焉的儿子刘范因为和马腾等人对抗李傕被杀,刘焉非常痛心;这个时候又发生一场大火,把刘焉造的车舆烧个精光。刘焉急火攻心,就病死了。刘璋因为仁弱被支持上位,估计他在刘表眼中也是这样。而且这个时候新旧领袖交替,也会对益州带来一定的动荡。于是刘表终于对益州下手了。
刘表令自己的别驾从事刘阖与刘璋的部将沈弥、娄发、甘宁等人联合,诱使他们反对刘璋。这些人也举兵造反了,但是没有成功。其中甘宁逃到荆州,之后又投奔江东的孙权,并且在江东大放异彩,其他人也逃亡荆州,但后面的情况不太清楚。
《英雄记》:“荆州别驾刘阖,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反,击璋不胜,走入荆州。”
这件事也引起了刘璋的怒火,刘璋又让赵韪驻军朐忍,打算对刘表发动进攻。不过一则从益州打荆州,进攻容易撤退难,风险太大;二则益州的情况非常复杂,北有张鲁的威胁(张鲁在刘焉去世后就与刘璋决裂了),内有“东州士”和益州本土大户的尖锐矛盾;三则刘璋确实仁弱。总而言之这次战争没打起来,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以韪为征东中郎将,率众击刘表。”
刘表和刘璋的覆灭
刘表是自然死亡的,在他在世的时候还算能够勉强抵挡曹操的进攻,在他去世之后,原先重用的荆州士族再也弹压不住了。刘表的继任者刘琮是被荆州士族支持上来的,缺乏个人权威,荆州人也不愿意为他卖命。曹操的大军压境,这些荆州士族就直接绑架着刘琮投降了。
刘璋因为益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荆州和汉中的屏障,受到的威胁较小。但是内部的矛盾重重,刘璋根本无法平衡“东州士”和益州本土之间的轻重,另外他的性格也确实难以服众。所以内部出现了法正、张松、孟达等叛徒,竭力促成刘璋和刘备的联盟,并且说服刘璋放刘备入益州。刘备兵不血刃进入西川,然后和刘璋撕破脸皮,同时荆州的诸葛亮等人也入川配合刘备的行动。刘璋就被刘备消灭掉了。刘表和刘焉都充满野心,彼此也有摩擦和吞并对方的野心,但最终都做了他人的嫁衣了。
我们得先明确父子国的定义,才好罗列 我想楼主所谓父子国的含义,首先排除了君主制国家,人家是法定家族继承的其次是应该排除了家族晚辈靠自己本事赢得政权的情况,不论是自己打天下的,还是靠政治打拼通过选举执政的情况因此,父子国应该指明显靠家族前人威望继承统治地位的国家 据此,我们可以排个队: 一等父子国: 朝鲜:老金打天下时,小金还吃奶呢,国内开国元勋多得是,小金能执政百分百是靠家天下的封建传统。 叙利亚:老阿萨德连续执政30年,其子小阿萨德上大学时就被指定为继承人,35岁时就以旅长身份继任总统,说它父子国半点不冤枉。 二等父子国 印度:尼赫鲁家族出了三位总理,累计执政38年,超过印度独立后历史的一半以上时间。而其它时间也基本上是该家族推举出的傀儡。后两位主要是靠家族影响,特别是拉吉夫的职业是飞行员,40岁当总理时刚从政3年,也是火箭式提拔的干部。更搞笑的是他LP索尼娅是意大利人,家庭主妇,连印第语都不会说,现居国大党主席,是幕后操纵印政局的慈禧太后。所以印度不仅是父子国,连祖孙国都够了。但考虑到毕竟还有许多外姓当过***(虽然多为其家奴),比不上朝叙根本不让外姓染指,评二等吧。 斯里兰卡:班达拉奈克家族也了不得,丈夫、妻子、女儿、女婿在总统上总理职位上轮流转。评二等理由同前。 还几个沾点儿边但称不上父子国: 巴基斯坦:巴的“世袭度”不仅印度一半。布托家族只当过两代,而且政权多数时候落在政敌手中。 印尼:梅加瓦蒂虽然沾了父亲苏加诺点光,但政权被人夺了,她已经是“苦出身”了,在推翻苏哈托独裁统治及其势力的政治斗争中做出重大贡献。 菲律宾:理由同前,阿罗约她爹当总统都哪八辈子的事儿了,势力早没了,只是稍借点名声而已。 还有几个大家提到的国家肯定不能算: 古巴:小卡(其实都快80岁了)是和老卡一起打天下的第一代革***,从来就是古巴革命的二号领袖,地位比格瓦拉等人高,两人相当于在中国毛与朱的关系,继任理所应当,一点儿没靠兄弟关系(他们还一大哥是农民)。何况小卡也是全民选举上去的,我记得最近一次他得票比老卡还多点儿。 另外,像美国这类有家族血缘但在完全公开的选举中当选的也没法算,这种情况说起来太多了,估计有上百个例子。他们与印度情况的关键差别是:他们所属的政党是否家族党,他们的政治资历够不够格,选举是否公平透明等等。
天命十一年(1626年)农历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同年农历九月一日,作为努尔哈赤第八子的皇太极在大政殿即汗位,很多人想不通,努尔哈赤儿子众多,汗位之争十分激烈,为何是皇太极脱颖而出,继承了汗位呢?
诸贝勒共同推举,皇太极继承汗位
满族先人女真像很多其他游牧民族一样,汗位的继承并没有实行嫡长制,努尔哈赤生前为了巩固权位,先把亲弟弟舒尔哈齐幽禁至死,又杀死了长子褚英,因此努尔哈赤生前并没有明确公开继承人。
在《满文老档太祖》中记载,努尔哈赤颁布的《汗谕》,有一项重要内容,在“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
虽然努尔哈赤没有确定继承人,但是生前确立了汗位继承制度,那就是: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推举新汗和废黜大汗的制度。
也就是说汗位的继承制度要遵照努尔哈赤生前《汗谕》,新汗既不是由先汗指定,也不是自封,而是要由八和硕贝勒共同会议推举产生。
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有十六个儿子和两个侄子,共有十八人,在这十八人当中,当时参与商议汗位继承会议的共有十二人,四大贝勒为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小贝勒中为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其他贝勒为阿巴泰、德格类、杜度、硕托。
在诸位贝勒中,最有希望继承汗位的就是努尔哈赤生前最信任以及最器重的四大贝勒,以四大贝勒的权势最大,地位最高,这四大贝勒分别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这四大贝勒中,皇太极的座次和年岁都列第四位。
这四位贝勒中,二贝勒阿敏是舒尔哈齐的儿子,是皇太极的堂兄弟,舒尔哈齐被努尔哈赤囚禁至死,阿敏本身也犯下大过错,而且属于旁支,因此自然阿敏没有资格争夺汗位继承权。
三贝勒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五兄,努尔哈赤的第五子,但是他有勇无谋、生性鲁莽、军力较弱,也不适合争夺汗位。
也就是说当时承嗣汗位竞争者主要是皇太极、代善和努尔哈赤宠妃所生的多尔衮,努尔哈赤死时,多尔衮年仅十五岁,但是因为努尔哈赤生前的偏爱,多尔衮和弟弟多铎领有正白、镶白二旗,势力较大。
在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为了彻底铲除多尔衮争夺汗位的力量,联合其他三位贝勒,逼多尔衮母亲阿巴亥殉葬,阿巴亥成为天命遗位争夺的牺牲品。
阿巴亥死后,多尔衮和多铎以及阿济格兄弟三人年幼失去依靠,便没有力量与皇太极争宠汗位了。
如此一来,汗位的继承,主要在皇太极和代善二人之间角逐,代善本来是最有资格继承汗位的,代善为大贝勒,齿序居长,有贤能,而且军功众多,但是代善曾经被告发和阿巴亥有私情,使得代善的威望大降,已经无力再争夺汗位。
最后来看,皇太极在大位争夺中处于了最有利的地位,汗位的继承者,首选为皇太极,努尔哈赤生前主张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推举新汗和废黜大汗的制度,因此贝勒们也召开了推举新汗的商议,代善与他的儿子岳托及萨哈廉,以及其他贝勒们都拥皇太极继承汗位。
代善的长子贝勒岳托和三子贝勒萨哈廉,对诸贝勒大臣说出了拥戴皇太极的原因:“才德冠世,当速继大位”。
诸王贝勒贝子们都聚集在朝堂之上商议推举新的大汗, 代善将父子三人商定的意见告诉了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以及其他贝勒们,其他人都表示赞同,没有发生争议就达到了共识。
由于身为长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众贝勒乃合词请上嗣位”皇太极“辞再三,久之乃许”,被拥举为大汗。
在天命十一年农历九月一日,皇太极举行登极大典,终于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次年为天聪元年,当时的皇太极三十五岁。
皇太极本身实力出类拔萃
皇太极继承汗位,不仅仅是因为各大贝勒推举,同时皇太极的阅历、军事、政治才能以及自身实力在诸多贝勒中,都是出类拔萃的。
年少丧母,自小跟随父汗,才智出众
皇太极生母那拉氏是叶赫部落贝勒扬佳努的女儿,称孟古格格,孟古嫁给努尔哈赤的时候年仅十四岁,在二十九岁就撒手人寰,皇太极在十二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
皇太极少年丧母,也没有同母的亲兄弟姐妹,可以说是孤苦伶仃,而他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大家庭,他有十五位同父异母的兄弟,他并不是最受父亲努尔哈赤喜欢的一个。
因为少年丧母,皇太极从小只能跟随父亲身边,常随父亲外出狩猎,跟随父汗,学习了才能,尽管他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艰难困苦,但他养成了谨言慎行的性格,同时也磨炼了他顽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力。
《清太宗实录》说皇太极从小“一听不忘,一见即识”,可见皇太极天分很高,皇太极从十二岁生母病逝后,因为从小就具有非凡的才能,在少年时期就开始管理家务,相比其他贝勒们算是才智出众的一位。
勤于学习、精于谋略
史书记载皇太极“性嗜典籍”在《清太宗实录》等书记载并且涉及到皇太极学史、讲史的至少五十余处,皇太极喜欢看兵书以及历史书,尤其喜欢阅读《三国演义》,长期读兵书和史书让他从中学习了智慧,再者皇太极胸怀大志,长时期的读书让他更加精于谋略,使得他在跟随努尔哈赤征战途中,出谋划策、明暗兼施,奠定了政治基础。
颇有军功,勇敢坚毅
《清太宗实录》记载皇太极年满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随努尔哈赤出征乌拉部落,并在第二年跟随努尔哈赤再征乌拉,一举攻占乌拉城,灭亡乌拉,取得了全胜,皇太极跟随父汗努尔哈赤,四处征战,通过激烈又严酷的实践,渐渐变得勇力绝伦,颇有战功。
皇太极二十岁到三十五岁的十五年间,经历了建州女真史上划时代的转折时期,也是他一生事业最重要的奠基时期。
皇太极从二十岁开始出征以来,在努尔哈赤统帅下,驰骋疆场,勇敢打拼,参与了十次重大的战役,分别是哈达之役、辉发之役 、乌拉之役 、叶赫之役、萨尔浒之役、抚清之役、开铁之役、沈辽之役、广宁之役和宁远之役。
上述十次重大战役,是皇太极重要的人生机遇,同时在众多战役中,皇太极英勇拼搏、足智多谋,他在这十五年的戎马生涯中,得到了众多将士的拥护以及超高的声望,成为了众多人心中的文武兼备的后金大汗,同时也为后来被诸贝勒推举成为新大汗准备了条件。
结语:
综上所述,在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能够脱颖而出,成为这场政治角逐的最大赢家,并非偶然,皇太极本身实力强大,胸怀大志、有帝王之才,不论是文治还是武功,显然都比其他贝勒更出类拔萃,因此皇太极能够脱颖而出,得到众多贝勒们的推举,继承汗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