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正统明明是魏国,为什么后世都更加偏爱蜀汉?

三国正统明明是魏国,为什么后世都更加偏爱蜀汉?,第1张

因为《三国演义》看多了。后世多偏爱蜀汉,是因为受到小说《三国演义》和众多影视作品的影响,小说和影视作品基本上是虚构的,并且尊蜀贬魏,但却是普通人最易接触到的宣传作品,无疑影响众多人的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曹丕的魏朝是汉献帝禅让而来,而汉献帝是正统的东汉末代皇帝,禅让制又合情合法,从法理上看,汉献帝是主动终止汉朝,而禅让于曹丕,曹丕就是合法的继承人。

从正史上看,魏代汉为正统,二十四史之的正史《三国志》也是以魏为正统的,所以魏国皇帝的传记称为‘’纪‘’,如曹操的传记为《三国志武帝纪》,而刘备的传记是《三国志先主传》,是有区别的,历史上皇帝的传记一般都是‘’纪‘’,由此可见,陈寿心中谁是正统,谁是割据。另外从地域来看,魏朝基本承继东汉,天下十三州独占九州,三分天下有其二,并且两汉的都城都在魏朝控制之下,而且魏朝首都和东汉一样,都是洛阳,魏朝一向以中国自居,都表明了魏为正统。

那刘备的汉在历史上怎么来的呢?从刘备自称汉中王开始,刘备就开启了篡夺东汉江山的程序,西汉是非刘不王,但也并非是刘就称王,而东汉更是极少封王,除了皇帝极其亲近的皇亲,一般很难封王。东汉开始到灭亡,就封了两个异姓王。一个是魏王曹操,一个是汉中王刘备,好歹人家曹操的魏王是汉献帝封的,有名义,而刘备的汉中王是自已封的,法理不足,况且当时汉献帝还活着,并未给刘备封王。包括后来的称帝,曹丕是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合理合法,刘备却又是自封的,显得法理不足。

之所以后世同情偏爱刘备是因为:1、刘备有个汉室宗亲的身份,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而两汉辉煌四百余年,仍让人怀念,人们或多或少希望刘备能再创辉煌,如同光武帝刘秀中兴汉朝那样。2、刘备宽厚仁义,礼贤下士,优待百姓。在那样一个乱世中,能够活着己属不易,而能够体面的活着更是奢望,如何才能体面的活着,就是像刘备这样仁义的君主统一天下,就能体面的活着。

3、小说,影视作品把刘备的蜀汉创作为正义的化身,而曹操领衔的魏朝却被创作为邪恶的力量,我们从小都知道正义要战胜邪恶,也难怪后世偏爱蜀汉了。

东晋的许多知识分子都称赞蜀汉,但是由于东晋和南晋都来自西晋,西晋来自曹魏,曹魏来自汉朝的西安皇帝,西晋和后来的南晋只能承认曹操为正统,否则,西晋、东晋、南朝从何而来?三国末年为金朝,西晋官吏以魏晋为正统,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后人说,勇将被称为张观。西晋皇帝时期,诸葛亮深受蜀、关中、荆襄、南中的喜爱,逐渐受到吴朝主流的推崇。汉武帝“废百家争鸣,尊儒学”,后世儒学日益强大,逐渐成为“学术垄断”。世界上所有的学者都是孔子的学生,罗贯中也不例外。在三国时期的浪漫主义中,充满儒家和伦理价值观,尊重最弱小的蜀汉刘备是正常的。有许多君主处于混乱之中。

这就是儒家所承认的“君主”吗?有一个正统的理论。第一个选择是延续帝国秩序的政党。例如,东周王朝早已衰落。孔子仍然将周王室视为正统,并支持“恢复周礼”。当然,三国时期,刘姓后代刘备建立的蜀汉王朝是正统的,而曹操和孙权坚则是反盗贼和叛军。

这符合儒家的价值观。以刘备为正统群体,刻意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儒家道德和价值观的人物,反对那些不符合儒家中心思想的人。我们可以看到,以“忠义zxavbf”为代表的关羽有着千里迢迢的财富可以独自驰骋,诸葛亮可以取代主的自给自足,但“献身于死”,赵云和赵子龙拒绝娶他们的兄嫂,张飞和张继德,这是不相容的“三姓家奴”。

以上就是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关于诸葛亮,他的事大家都很熟悉了,他的一生,都献给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他最好的总结和评价。然而不少人对这位千古名相有着误解,动辄大肆批判,这对诸葛亮是不公平的。

诸葛亮是伟大的,至于有多伟大?不妨来看看正史上的诸葛亮,了解他的一生,再来评价。

诸葛亮早年躬耕陇亩,刘备第三次拜访时,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明确、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这就是隆中对。此后,刘备按照这个蓝图,建立了蜀汉。

紧接着曹操下江南,刘备急急如漏网之鱼,关键时刻,是诸葛亮凭一己之力,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使孙刘联盟,一举大败曹操。然后刘备又平定荆州四郡,拿下益州,并在221年登基称帝。

可以说,没有诸葛亮,刘备是不可能与魏吴鼎足三分的。至少,在周瑜和鲁肃眼里,无论是三分天下还是两分天下,都是没有刘备的。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到工作上,安抚百姓,选贤任能,开诚布公,大力发展经济,使得蜀国的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平定南中后,诸葛亮紧接着便北伐,很多人批评诸葛亮连年北伐,穷兵黩武。

首先,诸葛亮是在国力、民力充足的条件下发兵北伐,所以《三国志》里没有百姓抱怨的记载,如果国内民怨沸腾,他想出兵也难,攘外必先安内。

其次,必须打。蜀国人口少,人才也少,如果长时间耗下去,与魏国的实力差距会越来越大。到时候真的就是坐以待毙了,所以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也说“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举个简单的例子:对面平均ADC一分钟补6个兵,而你只有2个,你能跟人家耗下去吗?越耗下去差距越大。

陈寿评价说诸葛亮“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个“非其所长”是和他本人的治国水平相比的,诸葛亮军事能力比不上自己的治国水平,但比其他人却高。

蜀国人口不及三国十分之一,在诸葛亮时期基本是压着北魏在打,曹魏在前线堆了十二万人,还不停从中原调兵调粮。以司马懿之能,也得由衷的说一句:“天下奇才也!”纵观当时和后世,有几个人能有这种评价?

诸葛亮的治国水平同样厉害。即便在他死后,蒋琬、费祎等人按照他的制度,蜀汉依旧能挺30年。

还有,诸葛亮在个人成就上也相当高,尤其是文学方面。

妄自菲薄、作奸犯科、苟全性命、不毛之地、察纳雅言、感激涕零……这些成语熟悉吗?他们出自《出师表》。事实上,《出师表》全文只624字,成为后世的成语有18个。

至于历代学者对其评价: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仅这一句就够了。

还有千古名篇《诫子书》,不到百余字,道尽了诸葛亮作为父亲对儿子的良苦用心,此文已经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还有一篇《诫外甥书》,开篇一句就是“夫志当存高远”,玩过英雄杀的人肯定知道。

后世不乏以厚黑学来点评历史人物的人,时至今日尤甚,个人认为:

关羽的失败和死和诸葛亮没关系,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当时都有刘备;子午谷奇谋不靠谱,风险太大;魏延之死是与杨仪争权有关,诸葛亮遗言没说杀魏延……

最有争议的是马谡,这确实是诸葛亮的错,但人无完人,再说,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到今天也依旧很对,诸葛亮看重他并非无缘由,何况当时诸葛亮都为他安排好了一切,谁能料到这个平时的乖学生一下不听话了呢?

再看看与诸葛亮同时代及后世名家赞美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及赞美的诗词文赋,无一不说明诸葛亮之伟大。而到现在,一代名相却被许多人怀疑和批判,不知道是这个时代的悲哀,还是一些人的悲哀。

诸葛亮完全可以算得上三立完人了!

有一句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是来源于《三国演义》中《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一回。从这个歇后语中的“收买”两字中可以看出,它的感情色彩是带有一些贬义的。这大概是因为《三国演义》中塑造出来的“长厚而近伪”的刘备的形象,有些过于仁善。摔阿斗的行为也不符合人之天性,有作伪的嫌疑。历史上刘备收买人心,如果褒义的感情色彩就是凝聚人心,绝非用这种违背天性、用力过猛的伎俩。那么历史上的刘备是如何收买人心的呢?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曹操、刘备、孙权三个人在收买人心上有各自的手段和优势。曹操掌握了汉天子这一张政治上的王牌,能够给予人才更高的合法的待遇,这是曹操的优势;江东集团则用授兵、复客、奉邑这些实在的利益来招揽人才,收买人心,维护统治。相比之下,刘备实在没有太多的资源可以利用,所以只好打出道义的大旗。虽然很多人以此认为刘备是个虚伪的人物,但是小编认为刘备这种做法也是现实所迫。他没有能力争取汉天子,也没有父兄留下来的基业,只好凭借汉室宗亲的名号,加上做出的“宽”、“仁”、“忠”的态度,来迎合人才的心理上的诉求。

利益重要还是心理重要,每个人有不同的标准,不过至少心理诉求确实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尤其古代受儒家经学影响的士大夫阶层更是重视这一点。在经过东汉末年两次“党锢之祸”后,士人对汉室的忠心大大降低,但是在曹操控制的许都和邺城仍然分别爆发过叛乱;陈宫为什么会背叛曹操?很大程度原因上是因为曹操处死了陈留名士边让,而非利益得不到满足;糜芳、孟达分别投降江东、曹魏,也是受到关羽、刘封的欺辱。所以满足人才的心理诉求也是一个重要的事情。

刘备以汉室宗亲自居,以兴复汉室为旗号,将自己摆在绝对的大义上,诸葛亮就是刘备用兴复汉室的旗号请出山的,这也是后来蜀汉政权的立国之本;刘备宽以待人,礼贤下士,无论是真心或者是作伪,最起码赢得了人才的倾心,甚至避免了一次刺杀(感动了刺客);在曹军南下的时候,刘备不惜拖慢行军速度,携带十万人一起行军。这十万人为什么宁可抛家弃业追随刘备呢?或许是因为曹操屠杀徐州的恶名,让他们心生恐惧。刘备以性命为赌注“携民渡江”,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极大提升了个人名望。可以说刘备在创业时期,“宽”、“仁”、“忠”或多或少都做到了,也起到了收买人心的作用。

身在行间,寝不脱介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被塑造成一个仁弱的形象,经常用哭的手段博人同情。然而试想一下,在东汉末年的乱世当中,跟一个软弱无能的主公,做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事业,人才会感到安心吗?显然刘备并不是这样一个人,他可以说是一时雄主。明代兵书中记载有几种古代剑法,其中就包括刘备所创的“顾应法”。这种剑法的真伪小编不敢保证,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刘备身上带着一种尚武之风,也亲历战场与敌人搏杀。

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但是东汉末年的汉室宗亲不计其数,刘备的父亲早死,也不能给刘备带来足够的入仕的资源。刘备聚合少年,以讨伐叛军的军功入仕,在过程中与敌人短兵相接,甚至还有在战场上装死才活下来的经历。如果说这是在创业初期不得已的行为,那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身在行间,寝不脱介”;在“汉中之战”中“亲当矢石”则足以证明,在实力可以一战的时候,刘备还是能够亲冒白刃正面应敌。虽然这种做法会受到士人的不认可(比如被廖立贬低);也有可能翻车(比如孙权在“逍遥津之战”、曹操在“潼关之战”亲自断后面临危险),但刘备在这些战役中的表现无疑能够提升自己的威望,赢得武人的尊重。

府库百物,孤无预焉

上面所说的都是刘备营造出来的个人魅力,固然可以吸引人才,但是如果要长期拉拢人才,稳固人心,还是需要利益的维系。上面小编说到孙权给自己的部下以私兵、奉邑、复客,形成一种特殊的制度,归根结底是用让利的手段。刘备作为一个统治者,也要用利益来维护部下的忠诚,而非单纯的空口白牙。

在创业前期,刘备一穷二白,当然不能有太多的利益来犒赏部下。在取得益州之后,刘备终于有了本钱。益州地理环境封闭,受战争影响较小,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府库充盈。刘备承诺可以将益州府库中的所有财物赏赐给众人,导致整个军事集团的财政出现了危机。刘备不得不用刘巴的建议铸造大面额的钱币投入到益州的市场,导致通货膨胀,与民争利。另外在《云别传》中记载,刘备还想将成都内外的田舍分给有功的将士。赵云认为为了益州的安定,应该把田舍归还给当地人进行生产。这一点得到了刘备的同意,没有实行。

除了物质的奖励之外,刘备对一些特殊的部下也给予了超过标准的政治待遇。比如法正这个人心眼比较小,利用职权“擅杀毁伤己者数人”,但是并没有被处罚,原因就是刘备的庇护,连诸葛亮也不能干涉;比如糜竺和黄权,糜竺的弟弟糜芳在“襄樊之战”中投降江东,黄权在“夷陵之战”中投降曹魏。在三国时期有一种质任制度,将士在外有投降或者反叛的举动,作为人质的家眷会受到牵连。这一点在曹魏和东吴都明确存在,蜀汉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从黄权投降后“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糜芳投降后糜竺“面缚请罪”的情况来看,似乎也有这种制度。而刘备则赦免了黄权家眷和糜竺。刘备铸造直百钱对于益州人来说显然不算善政;对法正等人的纵容也破坏了法律的公正性,但是在这些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起到鼓励、收买人心的效果。

总的来说,小编认为刘备的御人之术是以心理的迎合和利益的维系两个方面为基础,前者为主,后者为辅,比曹操集团和江东集团更加全面一些。蜀汉这个政权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因争权而发生的流血事件相较于曹魏和东吴来说也更少一些,或许也是因为刘备打下来的基础吧。

蜀汉其实是后人的称呼,刘备他们自己定的国号是“汉”,仍以汉室正统自居,但后世不承认,仅认为蜀汉是一个割据政权,所以为了区分开就加一个“蜀”字,那为啥蜀汉就不能是汉呢?其实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是蜀汉自身法理不足,因为汉朝到了汉献帝的时候已经实际崩盘了,汉献帝禅让给曹丕,魏朝代汉,这是合法的程序,而且曹魏的势力也不是蜀吴两家能比,魏国可以说是占天下十之七八,比吴蜀两国加起来都大,所以史家一般认为魏国才是正统。而且刘备称帝其实理由也不充分,他的血统和东汉皇室几乎没有关系,和西汉皇室也只是远亲,他自立为帝实在是有些僭越。

第二是成王败寇,蜀汉这个政权带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所以一直也被后世尊重和同情,但是无论如何,历史事实是蜀汉即使是鼎盛时期也仅仅是占据了益州和荆州的一部分,绝大多数情况下,蜀汉不过是龟缩于西南一隅,北伐大业毕竟未成,所以说从实际上考虑,蜀汉也仅仅是割据势力。

第三则可以说是更关键的原因——“并尊二帝”,这可以说是压倒蜀汉正统性的“最后一根稻草”,什么是“并尊二帝”呢?这指的是公元二二九年孙权称帝后,蜀汉表示承认,不仅如此,还说好了以后灭魏后如何瓜分疆土……

三国演义主演是谁?

蜀汉

为什么三国演义选蜀汉来作为主角?

首先我们来看作者所处时代一一元朝末年。元朝末年爆发了一次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农民战争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起义阶层的全面程度都是空前的。自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人心思汉,很多现实原因导致作者把自身带入到作品里来。“拥刘反曹”隐射朱元璋起义与元朝异性统治,并且因文人身份而受压迫,因此作者借刘备隐喻汉族统治者的朱元璋的起义军,曹操则代表着元朝政府,所以拥刘反曹是作者支持汉族统治的正统地位。

其次,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作者依据《通鉴纲目》而非正史《资治通鉴》,《三国志》等,因此《三国演义》有很强的个人喜恶色彩。

最后,作者罗贯中本身就有做“圣人之师”的愿望,刘备身边的诸葛亮正好符合圣人之师的人物设定,三顾茅庐等情节反应了在创作中,作者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诸葛亮身上,渴求得到刘备一样的明君赏识。

0K,我们回归主题,为什么蜀汉来当主角?

除了作者生处环境以外,从创作角度来讲,曹魏和东吴都太过于普通了,没有当主角的价值。曹操,荀彧,司马懿,孙权,周瑜,陆逊怎么就普通了呢?曹魏的普通在于首先没有完成统一,其次是权臣夺政,东吴的剧本内容是一群代表各个世家的人之间的权谋杀伐,这种剧本放到南北朝五代十国那是一大堆,毫无亮点。蜀汉虽然也没有统一,但是蜀汉的特别之处在于核心团队的理想主义色彩。刘玄德携民渡江,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张翼德据水断桥,赵子龙两扶幼主,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刘备之孙刘谌反对投降,斩妻杀子最后太庙自杀,赵云之子赵广掩护姜维战死,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黄权之子黄崇在一战之中全部战死。这种看似魔幻,甚至理解不了的剧本才更能够扣人心弦。随着读者人生阅历的累计,帝王将相争权夺利的故事往往没那么有趣了。

蜀汉之仁义让人可敬!

而在正史当中蜀汉的缔造者刘备在乱世中立足,一定程度上来讲是靠打出理义和树立人望。刘备集团再到蜀汉政权一直标榜信义,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也指出:将军即为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但是信义是非常抽象概念,还需要实践。历史上,刘备在当阳兵败之际始终不忍心抛弃十万余追随者,并说出:“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这句为人所动容的话,把自己所奉行的信义具体化以人为本。除身为君主的刘备,蜀汉其他任务也不乏信奉以人为本的理义,例如赵云。平定益州后,刘备曾一度将益州田宅赏赐给部将们,赵云则是站在益州人民立场上据理力争,最终刘备听取了良言规劝。

再到诸葛治理蜀,《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由此可见蜀汉政权上下确实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也由是后世逐渐把刘备,刘备集团以及蜀汉政权的以人为本演化成一种更为人所接受的和推崇的,即对人和民生的重视。

蜀汉之坚韧让人可佩!

《出师表》中:庶竭鸳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等,这种理想主义散发出的光辉真正和人心达成共鸣,直接击中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蜀汉作为三国中实力最为弱小,却始终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坚持斗争并创造出一个个传奇故事。《三国志,先主传》:评价刘备“权机干略”不如曹操,却折而不挠终成霸业。以刘备为首的蜀汉人物形象都是十分坚韧的,大多出身低微,居无定所,却越挫越勇,信念不灭,这种坚韧之志更加引发大众共鸣。在困境中坚持,在坚持中斗争,并且这份坚持又经历了传承,从刘备到诸葛亮,从诸葛亮再到姜维,虽然短暂,但是令人动容,热泪盈眶。不喜欢蜀汉的人,往往都说刘备无能,诸葛短命,屡战屡败,以及别人喜欢蜀汉,我偏不喜欢这种反向心里。这些我都理解。

蜀汉真正的魅力不在于能不能赢,而在于不以成败论英雄,不放弃,不抛弃,他们是一群坚持到最后的人,以理想之光辉照耀后人,这就是蜀汉精神。

插一句:写到这让我想到了多年以前看到的一步电视剧《士兵突击》,里面有一些台词让我记忆犹新:不放弃,不抛弃所以我们叫钢七连。这是钢七连的生存逻辑,七连改编之前,所有七连的兵用这个自勉,七连改变之后所有老七连的兵用这个坚持。

蜀汉精神便是:理想与坚持!六百多年前到至今,所有理想,奋斗,坚持,一直都是畅销小说的主旋律,也是热门影视的主旋律,更是我们中国人精神的内核之一。我想,理想与坚持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过时。最后以我最喜欢的球星的一句话来结尾:真正梦想不是到达终点而是享受旅途,你会发现在努力的过程中,你的梦想或许会实现,或许不会,但总会有一些更伟大的事情随之而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526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