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养生方法概述:归潇峰

葛洪养生方法概述:归潇峰,第1张

葛洪养生方法概述:归潇峰

道教作为一个重生贵生的宗教,对生命洋溢着极大的热情,为了实现长生成仙的终极目标,延年度世成为历代高道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葛洪作为魏晋时期道教理论的集大成者,对养生方法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著有《抱朴子》内外篇、《肘后备急方》、《神仙传》等。葛洪不仅是神仙道教的奠基人,作为一名“兼修医术”的道教代表,对后世的中医学、药物学、免疫学、传染病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启迪。本文主要通过梳理《抱朴子·内篇》中的养生方法,力图从另一角度来呈现葛洪对道教养生学的贡献。

葛洪作为“兼修医术”的道教学者,不仅撰写了《肘后备急方》、《玉函方》等医学著作,更希望借此方便百姓治疗疾病,这种思想体现了他对社会大众的深情关切。葛洪认为,人的身体是易伤难养的,一旦有所损伤就很难及时康复,因此如何“养身”就显得尤为重要。葛洪从“治未病”的角度出发,希望通过“不伤身”来减少疾病的发生。因此他提出了“生活养生”的观点,而“不伤”、“适度”则成为葛氏“生活养生”的基本原则。葛洪指出: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沈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早亡非道也。(《内篇·极言》)

如果一个人去做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或是过度的喜悦悲哀,就会有所损伤。平时饮食过饱、饮酒过度,或是睡觉休息不适时,也容易损伤身体。因此,葛洪认为,只有懂得养生、摄生的人,才会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才会懂得调节筋骨的方式, 知晓调和营卫、预防疾病的方法,明白节宣劳逸的重要性,了解“忍怒全阴”、“抑喜养阳”的道理。只有如此才能减少疾病的产生,从而减少对身体的伤害,也就更易于实现“尽享天年”的人生理想。

如果只避免这类“伤因素”来预防疾病、保重身体是远远不够的。“伤因素”可以避免,但日常中的许多必要行为却无法避免,其中有些行为还会对人身体造成的伤害。养生应该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据《内篇·极言》所载:

是以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至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伤者,亦不便觉也,谓久则寿损耳。(《内篇·极言》)

对大众而言,日常的养生法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衣着要随气温的变化及时的更换,做到寒凉增衣,暑热解衣;其次,不能到极饥极渴时才去饮食解渴,而饮食时又不能过饱,解渴时又不可过多;第三,食物的口味方面,应注意五味的搭配,不能过度偏好。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肝属木,其味为酸;心属火,其味为苦;脾属土,其味为甘;肺属金,其味为辛;肾属水,其味为咸。若过度偏好一味,则导致五味不平衡。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这“五味之伤”正是遵循着五行五脏之间的生克化制而产生的病理表现。因此五味一旦有所偏颇,便会产生五脏互伤的情形,最终导致神离精散、阴阳决离。第四,行为上要掌握“适度”的原则,凡事不可过度,否则必有损伤。这里所指的唾、行、听、视、坐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必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行为。如果长时间的行步、视听、坐卧而不注意休息,那就很容易产生疾病。《内经》中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论》)这里的久视、久卧、久坐、久立、久行,就是行为过度劳累的表现,因此任何行为只要持续过久便容易积劳成疾,伤及人身。可以说,过度劳累是疾病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葛洪从“不伤”、“适度”两个基本原则出发,力图描绘出一个饮食有节、起居有度、不伤不损、劳逸结合的“摄生者”的形象,希望通过“摄生者”的养生原则,以此来强调生活养生的两个原则对人身保健的重要性。葛洪对“生活养生”的细致说明,一方面是为了强调过度或者持久的行为都可能对人体造成损伤。另一方面是劝诫我们要注意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有良好的习惯,才能有强健的身体,最终才能祛病远疾、养生延年。

葛洪不仅从生活上来指导百姓如何养生,作为神仙道教的奠基人,他更多的从修行方法上来论述养生方法。纵观《抱朴子·内篇》所记载的养生术式,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行气与导引。

“行气”这个词是葛洪首先提出来的,根据任继愈先生的定义,“行气”亦作“食气”、“服气”、“炼气”,指呼吸吐纳及导引等养生方法的内修功夫。因此,葛洪所述的“行气”之法,实际上就是指呼吸吐纳的方法。据《内篇》所载:

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吐之,及引之,皆不欲自耳闻其气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

夫行气当以生气之时,勿以死气之时也,故曰仙人服六气,此之谓也。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其从半夜以至日中六时为生气,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气,死气之时,行气无益……又行气大要,不欲多食,及食生菜肥鲜之物,令人气强难闭。又禁恚怒,多恚怒则气乱,既不得溢,或令人发欬,故鲜有能为者也。(《内篇·释滞》)

这里所介绍的是关于行气的准备工作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首先,饮食情绪方面应该少食生冷不洁、肥厚油腻、鲜美可口的食物,同时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不愤不怨,不恚不怒,否则就容易导致气机不畅而难修行气。这就要求我们行气之前应该“不多食”、“禁恚怒”、“ 多静少躁”。其次,修习时间方面,应在“半夜以至日中六时”,中医认为,午夜子时至日中午时,是阳气渐生渐长之际,属于“生气”之时,对行气者而言,此时行气能吸纳天地的阳气,对身体大有裨益;而“日中至夜半”为“死气”之时,即使行气也无功效。如果已经做好了前期准备,那么之后便开始学习行气之法。修行者先以鼻吸气而后闭气,心中默数,然后缓慢的从口中吐出。呼吸时应该注意气的轻、缓、匀、长,遵循吸多呼少,细腻无声的原则。对于行气的功效,根据《内篇·至理》所述,可分为两方面,内可以“养身”,能治百病、辟饥渴、延年命,外可以“却恶”,能入瘟疫、禁蛇虎、止疮血,即总结为“内以养身、外以却恶”。功效中的“延年命”是行气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养生所要追求的人生目标。葛洪说:“今导引行气,还精补脑……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内篇·至理》)通过行气将人体内外之气相互交汇,实现以气养心、以气养形,最终实现延年益寿的理想。

根据杨玉辉教授《道教养生学》的说法,导引是指通过肢体的锻炼为主要形式,同时与意念、呼吸等方法相结合的修炼方法。葛洪的《内篇》基本总结了所有的导引术式,如伸屈、俯仰、行卧、倚立、徐步、吟息等,同时还提出了如熊经、鸟伸、龟咽、鸢飞、蛇屈、猿据等新的导引术,但未记录具体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导引是动静相合的养生术式,在练习时应结合行气之法,两者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以呼吸吐纳的行气为“静功”(属心神),以肢体锻炼的导引为“动功”(属身形)。形神相依,动静相和,因此导引之动便能通利关节,强壮筋骨;导引之静便能收纳身心,调理气机。

抱朴子云:“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内篇·微旨》)通过行气吐纳、屈伸导引,达到以气养心、以气养形的“形神统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能够收心纳意,强健体魄,培育正气,祛病远疾,延年度世。

如果说,行气导引属于外在的物质性养生,那么宝精守一便是内在的精神性养生。所谓“宝精”就是珍惜自己的精气,使精气封固而不泄;“守一”是指将自己的意念集中在某个部位,相当于全神贯注在一个地方。宝精和守一是葛洪养生方法中内在精神性养生术式的典型。关于“宝精”的问题,散见于《内篇》中,抱朴子云:

人复不可都绝阴阳。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惟有得节宣之和,可以不损。(《内篇·释滞》)

又患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人不可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善其术者,则能却走马以补脑,还阴丹以朱阳,采玉液于金池,引三五于华梁,令人老有美色,终有所禀之天年。(《内篇·微旨》)

精气神是人体的基本物质,早在《太平经》中就提出了通过对人体内部精气神的修炼,达到治身养生的目的。中医认为:“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中构成人体的部分称为“生殖之精”,又称“先天之精”, 是生殖的根本,具有繁衍后代的功能;维持生命活动的部分是“水谷之精”,也称为“后天之精”,是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这些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和机体代谢所必不可少的。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先天是后天的根本,后天又能充养先天。因此,古代的中医名家都十分注重保护人体之精,葛氏也不例外。

葛洪认为宝精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方面是过度重视宝精的问题,而断绝一切房事。如果阴阳不交,那就违背了人的正常生理需求,便会导致气血壅滞,使疾病产生而不能长寿,这样对健康反而有害;另一方面,过度轻视宝精的重要性,一味的恣情纵欲,纵欲不节,使真精耗竭,最终折损年命。所以,宝精的关键就在于做到“节宣之和”,才能还精补脑,阴阳互补,终享天年。

宝精的养生法是葛洪从中医角度提出的,而作为另一个内在的精神性养生法—守一,则更多的从道教教义的角度来阐释。葛洪认为“玄”或“一”是与“道”相对等的,它们都是天地万物的始祖,都能孕育天地,生养万物。正如庄子所说:“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庄子·在宥》)这里庄子就提出了“守一”的观点,“守于一处”使得体内阴阳之气的处于和谐的状态,而葛洪的守一方法则更多的强调形神关系。葛洪说:

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根竭枝繁,则青青去木矣。气疲欲胜,则精灵离身矣。(《内篇·至理》)

葛洪为了说明“形是神的物质基础”,通过堤与水、烛与火两个比喻来说明形与神的关系。如果堤岸不固、蜡烛不存,会导致水不能留,烛火不能燃;反之,若只有堤岸、蜡烛而无流水、烛火,那二者也会变的黯然失色。因此葛洪十分重视形与神的辩证关系。葛氏认为形体的过度劳累会导致神散气竭,肯定了形体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道教对生命的重视和身形的关怀。同时更应注意到无形的之物—神。神是生命的核心,是一切生命活动主宰,因此如何调和形神关系,真正实现“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这是葛洪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此,葛洪关于“神与形”的养生方法也随之产生,即曰:守一。

守一是指将自己的意念精神集中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从定义来看,守一似乎更侧重精神对形体的作用,而并非注重形神的相互作用。葛洪所谓的养生其实包括了外在的形体养生和内在的精神养生,而大部分的养生方法,都是以外在的形体为衡量标准。这里的守一是以内在精神性养生为出发点,通过“形须神立、形者神宅”的辩证关系来达到形神共养、内外兼备的目的。

《抱朴子·地真》云:

守一存真,乃能通神;少欲约食,一乃留息;白刃临颈,思一得生;知一不难,难在于终;守之不失,可以无穷。

玄一之道亦要法也,无所不辟,与真一同功。吾内篇第一名之为畅玄者,正以此也。……守玄一,并思其神,分为三人,三人已见,又转益之,可至数十人,皆如己身,隐之显之,皆自有口诀,此所谓分形之道。(《内篇·地真》)

这里涉及到“一”的概念,所谓“一”,意即从无形之道中派生出来的混沌之气,与“道”相似。天师张道陵在《老子想尔注》将“一”直接定义为“道”,曰“一者道也”。所以“一”就是道,“一”是道的别名。葛洪受玄学的影响,将“玄”、“一”与“道”直接对等,认为它们是天地万物的始祖,都能孕育天地,生养万物。

守一之法又分为“守真一”和“守玄一”。守真一能使修炼者进入思神存真、与神相通的状态,得长生之根。长生之根的要义在于“少欲约食”。少欲是指减少欲望,可使我们变得清静质朴,淳朴至善;约食是指适度饮食,能保证身体健康,疾病不生。守玄一是引导修炼者进入“玄览”内观的状态,得分形之道。分形之道就是“金水分形”。道教认为,通过“金水分形”可以见到自身的三魂七魄,如果修炼者不被魂魄所制,则可不衰不老,所以分形之道就是统摄魂魄之术。分形之道关键的在于“三一”,即从形体(一)分形而见魂魄(三七)。通过守玄一就实现了从“一”到“三”的转变,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终不受魂魄所制约,不衰不老。不论是长生之根的“守真一”,还是金水分形的“守玄一”,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追求“百害却焉,年命延矣”。

葛洪从中医理论和道教哲学两个角度出发,分别论述了宝精、守一两个内在的精神性养生方法。通过对形神关系的重视,一方面希望通过形神之间的转换将内在的养生功效外显于形体,进一步肯定了内在养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内在养生的强调,以此告诫人们要注意养护形神,只有形神俱健,才能真正实现“内修形神,使延年愈疾,外攘邪恶,使祸害不干。”(《内篇·微旨》)葛氏通过形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内外统一,最终进入了形神兼修的养生佳境,实现了延年度世、终享天年的养生目标。

道教作为一个传统宗教,养生方法的构建始终围绕长生成仙而展开。为了实现得道成仙的终极目标,历代高道做了许多尝试性的探索。葛洪作为一名神仙道教的理论家,一方面从“忠孝和顺仁信”等儒家纲常出发,希望通过引导群众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使提高修养成为得道成仙的通路;另一方面通过服食丹药来直接实现长生成仙,因此金丹药饵为历代修炼者所尊崇。金丹药饵作为独特的养生方术,葛洪正确的认识到了二者的特殊性,故在《金丹》、《黄白》、《仙药》等篇中做了不同程度的阐述。他说:

余考览养性之书,鸿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极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内篇·金丹》)

如果金丹不能实现长生成仙,那么古往今来就不会有神仙存在,因此服食金丹是成仙的重要方法。葛洪认为,这些矿物药石通过长时间的加热会产生变化,而且烧的越久变化就更加奇妙,同时所提炼出的物质(金丹)是不会腐坏的。葛氏从类比推理的角度出发,将物质的属性推及到人,认为人服用了这种不腐的金丹,最终也会不老不死,永葆身形。正基于此,葛洪十分注重金丹的特殊性,故在《内篇·金丹》中存留了许多金丹的文献史料。第一,丹法的记述,所谓丹法是指金丹大药炼制的方法。这里记述了赤松子丹法、石先生丹法、崔文子丹法、墨子丹法、玉柱丹法等三十余种,而且有的还介绍了原料、炼制时间以及制作过程。第二,丹药的说明,是指对丹法所炼出的丹药进行解释说明。如《金丹》篇中记载的饵丹、柔丹、伏丹、寒丹、九转之丹、九光丹等。这些丹药由于原料、制作工艺存等方面的不同,最终导致功效也不尽相同,但都可以“服之得仙”。

葛洪在梳理这些丹法与丹药的同时,记录下了炼丹过程中发生的化学现象。如《内篇·金丹》云:“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这里的丹砂其实就是硫化汞(HgS)。因此它的化学反应是:

HgS+O2→Hg+SO2      Hg+S→HgS

丹砂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银(Hg)和二氧化硫(SO2),由于水银有亲硫性,因此与硫磺化合形成硫化汞(丹砂),此时的丹砂呈黑色,由于丹灶却属于密闭容器,黑色的丹砂随着温度的变化就升华为晶体状的硫化汞,此时的硫化汞(丹砂)便呈赤红色,外观与原先的丹砂并无区别。

又如《内篇·黄白》中说:“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外变而内不化也。”曾青就是硫酸铜(CuSO4),那么这个化学反应是:

CuSO4+Fe→FeSO4+Cu

通过曾青与铁的化学反应,将铜从硫酸铜(曾青)中析出,使铁取代了铜,因此铁表面会镀上一层红棕色的铜。由于铁表面已经是铜,所以这个置换反应就中止了,但内部还是铁,故曰“外变而内不化”。

葛氏对金丹术的梳理,体现了道教对长生成仙的不懈努力与追求。通过葛洪对炼丹著作的整梳,一方面详密的记载了许多丹法与丹药,收集了失传的炼丹著作,为研究炼丹术的发展提供了文献史料;另一方面通过整理丹书,将形而上的丹道理论转化为形而下的炼丹技术,为丹药的炼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推动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葛洪从类比推理的角度出发,宣扬金丹是长生成仙的捷径。由于逻辑上的不严密造成了荒谬的主观推论,最终导致金丹养生的不科学性。作为一名医药学家,葛洪在诊断疾病和整理文献时,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用药习惯,构建了一种以草木药物为主的养生方法,称为“服饵”。所谓服饵就是指服食由草木药物所组成的药饵。抱朴子云:

理中四顺,可以救霍乱,款冬、紫苑,可以治咳逆,萑芦、贯众之煞九虫,当归、芍药之止绞痛,秦胶,独活之除八风,菖蒲、干姜之止痹湿,菟丝、苁蓉之补虚乏,甘遂、葶苈之逐痰癖,括楼、黄连之愈消渴,荠苨、甘草之解百毒,芦如、益热之护众创,麻黄、大青之主伤寒。(《内篇·至理》)

葛洪根据百家医著作中出现的且方便易得的药物进行了部分罗列,同时与病症一一对应。通过对药物的简单罗列,不仅方便了自己对药物的记忆与学习,而且也方便患者对药物的选择与使用。这种行为体现了葛氏严谨的医学态度。在《肘后备急方》中葛洪将这种严谨的态度发挥的淋漓尽致,第一,注重“辩证论治”是指对同种病症的进行分类,通过区分病证以增强药物治疗的针对性。如在治寒热诸虐方中,将疟疾分为温虐、瘴虐、劳虐等并附方剂三十余首;第二,注重“多方对证”是指多首方剂针对同一病证,实行多方剂治疗,扩大了疾病治疗的途径。如治患胸痹痛方,方剂六首;治卒大腹水病方,方剂十七首。

《抱朴子·仙药》云:

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役使万灵,体生毛羽,行厨立至……中药养性,下药除病,能令毒虫不加,猛兽不犯,恶气不行,众妖并辟。(《内篇·至理》)

道教学者葛洪一方面通过药物来治疗疾病,另一方面为了实现终极目标,对药物划分了等级。葛氏根据《神农四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即上药可飞升成仙,中药能修心养性、下药可除疾治病。从长生成仙的角度出发,他认为仙药之上者为丹砂,其次为黄金、白银、石桂、石英等,再次是茯苓、地黄、麦冬、黄连等。因此在《仙药》篇中对天门冬、黄精、五芝、云母、雄黄等十五种药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了形态特征、产地品质、入药部分以及功效作用都做了记载和说明。由于金丹养生术所存在的问题,葛洪对丹药的重点从金丹转向了药饵,通过对草木药物的整理与归纳,知晓药物的药性以及适应症,以希望实现祛病养生,长生成仙。

抱朴子云:“虽服草木之叶,已得数百岁,忽怠神丹,终不能仙。”(《内篇·仙药》)金丹与服饵是葛洪养生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追求长生成仙。但如果单用金丹或是药饵,仍然是不能成仙得道的。葛洪指出,服饵作为长生之方术,金丹作为成仙之捷径,两者只有相须为用,才能协同增效,以期仙道。值得注意的是,金丹与药饵虽然是古代的养生方法,但由于大量主观的臆断的充斥,认为服之即可得仙,虽然最终未能实现终极目标,但却对化学、药学等领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对金丹而言,这种探索性的炼丹推动了后世化学技术的发展;对药饵而言,对药物的辨别与运用对后世药物学的重大突破给予了启迪。

葛洪作为东晋时期“兼修医术”的道教学者,对道教和医学两个领域都有极为深入的研究,要实现健康长寿、长生成仙的目标,养生成为最佳途径。葛洪以成仙得道的宗教理想为最终目的,结合了以健康长寿的医学理想为主要手段,寻找到了医道之间的共同点,将二者有机结合,并以此为基点实现了医道相通。葛洪通过对养生方法的整理和归纳,实现了长寿与成仙的相统一。通过行气吐纳、屈伸导引外在的养生方法,达到舒活经络,强健筋骨,增强体魄的目标;通过宝精、守一内在的养生方法,使形神相互统一,进入了形神兼修的养生佳境,实现了延年度世、终享天年的养生目标;通过金丹服饵的成仙之法的捷径,最终将长生成仙的终极目标变为可能。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包含了一种较为完整的道教养生学的学科理论结构,可以是道教养生学真正形成的标志。

外治法是指损伤后局部治疗的方法,在中医骨伤科治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方法很多。包括外用药物、手法(理筋手法,接骨手法,复位手法),夹板固定、牵引、手术疗法、练功疗法等,其中手法最重要。

 一、外用药物

 敷贴药

 ① 药膏:如生肌膏。膏药如麝香追风膏。药散如提毒散。

 ② 涂擦药:酒剂如活血酒。油膏与油剂如万花油、红花油。

 ③ 熏洗湿敷药:如骨科洗药。

 ④ 热敷药:如热敷灵。

 二、手法

 手法在临床上应用范围很广,如骨折、脱位及伤筋均需要应用手法,而手法对骨折、脱位的治疗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不用手法去正骨复位则无法纠正其畸形错位。

 手法的分类,早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就将其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现在习惯称之为“正骨八法”。解放后经过整理已成为一套比较完整具体的手法,如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端提挤按、夹挤分骨、折顶回旋、按摩推拿等。

 施手法是要遵循早、准、稳、巧、快的原则。早:指手法治疗越早越好;准:指施手法时用力要准确,恰到病位;稳:指手法要稳妥不能粗暴;巧:指手法轻灵没有拙笨之感;快:指动作轻快、迅速不拖泥带水,非常熟练。

 三、夹缚固定

 夹缚固定适用于骨折、脱位、急性伤筋等,是治疗伤科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如骨折复位后应妥善固定在良好位置上,直到骨折端愈合;关节脱位复位后为使肌肉关节囊修复并防止再脱位,也需要进行固定,如肩关节脱位,膝关节脱位。

 1 外固定夹板固定

 石膏固定:根据需要可采用不同的石膏类型如石膏托、石膏夹板、石膏裤、石膏管型、人字石膏、“U”型石膏等。

 2 牵引疗法牵引是整复和固定的方法之一,常用方法有:

 手法牵引:适用于骨折脱位的复位,对于一些单纯骨折脱位可用徒手牵引,而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脱位常需悬吊牵引,以补手力的不足如髋关节脱位、腰椎骨折等。

 持续牵引:既是复位方法也是固定方法,可以克服肌肉的收缩力,矫正骨折重叠移位和肢体挛缩。常用皮牵引、骨牵引、布托牵引等。

 3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即手术疗法)

 主要是通过手术切开对骨折、脱位等进行复位、固定,包括接骨板、髓内钉、三翼钉、克氏针、钢丝丝线和筋膜修补等方式。内固定之后常需配合外固定。

上篇基础篇

第一章按摩推拿学基础

第一节按摩推拿的起源

一、按摩推拿起源于日常生活

二、商代有关按摩推拿的文字记载

三、按摩推拿发源于黄河中游地区

第二节按摩推拿学发展简史

第三节按摩推拿学名称的演变

第四节按摩推拿治疗疾病的作用原理

一、按摩推拿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

二、按摩推拿治疗伤筋的作用原理

第五节影响按摩推拿疗效的因素

一、手法的性质

二、手法的刺激量

三、治疗部位的特异性

第六节按摩推拿的禁忌证

中篇手法篇

第二章成人按摩推拿手法

第一节总论

一、手法的概念

二、手法的基本要求

三、手法操作时形体的基本要求

四、手法操作时呼吸的基本要求

五、手法操作时用力的基本原则

六、手法的作用

七、手法的分类

第二节放松类手法

一、一指禅推法

二、〓法

三、揉法

四、缠法

五、拿法

六、拨法

七、牵拉法

八、搓法

九、击法

十、弹法

十一、梳头栉发

十二、摩掌熨目

十三、踩跷法

第三节温通类手法

一、摩法

二、擦法

三、推法

四、捋法

五、抹法

六、扫散法

七、点法

八、捏法

九、捻法

十、掐法

十一、振法

十二、拍法

十三、推桥弓(扫桥弓)

十四、鸣天鼓

十五、刮法

第四节助动类手法

一、摇法

二、背法

三、抖法

四、屈伸法

第五节整复类手法

一、按法

二、拨伸法

三、扳法

第三章儿科推拿手法

第一节总论

一、儿科推拿的特点

二、儿童年龄分期

第二节儿科推拿基础手法

一、推法

二、揉法

三、按法

四、摩法

五、掐法

六、捏法

附运法擦法挪法搓法摇法捺法撮法拈法捻法刮法扯法牵拉旋转复位法

第三节儿科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方法

一、攒竹(天门)

二、坎官

三、太阳

四、天柱骨

五、腹

六、脐

七、丹田

八、脊柱

九、七节骨

十、龟尾

十一、脾经

十二、肝经

十三、心经

十四、肺经

十五、肾经

十六、大肠

十七、小肠

十八、胃经

十九、四横纹

二十、板门

二十一、内八卦

二十二、二扇门

二十三、外劳官

二十四、三关

二十五、天河水

二十六、六腑

二十七、耳后高骨

第四章古今按摩推拿手法选

第一节《黄帝内经》中的手法

一、确立“按摩”为手法治疗之总称

二、阐述手法的作用机制

三、按压动脉的手法

四、其他方面

第二节《肘后备急方》中的手法

一、抄腹法

二、拈脊骨皮法——捏脊法

第三节《太清道林摄生论》、《备急千金要方》中的手法

一、自按摩法

二、老子按摩法

附《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的“老子按摩法”

第四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的伤科八法

一、手法总论(原文)

二、手法释义(原文)

第五节《按摩经》中的手法

一、丹风展翅

二、黄蜂出洞

三、双龙投海

四、催兵布阵

五、遍处寻贼

六、烧山火

七、透心凉

八、乎土放承

九、风卷浮云

十、彻底澄清

十一、顺水行舟

十二、摇动山河

十三、踏破双关

十四、金鸡独立

十五、足下生风

十六、移山倒海

十七、二龙戏珠

十八、开笼放鸟

十九、双蛇吐信

二十、左右开弓

二十一、飞结积气

二十二、推倒泰山

二十三、拔树寻根

二十四、脚踏火轮

第六节儿科按摩推拿复式手法

一、二龙戏珠法

二、凤凰展翅法

三、苍龙摆尾法

四、黄蜂入洞法

五、黄蜂出洞法

六、打马过天河法

七、水底捞月法(水中捞月、水里捞明月、水底捞明月)

八、双凤展翅法

九、揉耳摇头法(捧耳摇头法)

十、老汉扳缯法

十一、猿猴摘果法

十二、丹凤摇尾法

十三、凤凰单展翅法

十四、孤雁游飞法

十五、取天河水法

十六、引水上天河法

十七、飞经走气法

十八、飞金走气法

十九、天门入虎口法

二十、按弦搓摩法

二十一、摇肘肘法

二十二、肘肘走气法

二十三、乌龙摆尾法

二十四、双龙摆尾法

二十五、赤凤摇头法(丹凤摇头法、赤凤点头法)

二十六、凤凰鼓翅法

二十七、老虎吞食法

二十八、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法

二十九、开璇玑法

三十、按肩井法(总收法)

三十一、龙入虎口法

三十二、运水入土

三十三、运土入水

第七节夏锡五的提法

一、背提法

二、搭提法

三、背提法

第八节曹泽普《按摩实用指南》中的手法

一、开导按摩法

二、放通按摩法

三、收抚按摩法

四、补助性按摩法

五、和络按摩法

六、顺循按摩法

七、推动按摩法

八、拿复按摩法

九、揉和按摩法

十、捶击按摩法

第九节俞天农的挤拧疗法

一、拧法

二、挤法

第十节王文、王雅儒《脏腑图点穴法》中的手法

一、《脏腑图点穴法》的九种基本手法

二、胸腹部及任脉点穴法

三、胸腹部专用手法

四、腰背部及督脉点穴法

第十一节《刘寿山正骨经验》中的手法

一、接骨八法

二、上骱八法

三、治筋八法

四、治疗腕部伤筋的八面缝手法

第十二节曹锡珍《中医按摩疗法》

一、阳型刚术

二、阴型柔术

第十三节董好魁《脏腑经络按摩》

一、疏皮疗法常用的几种力

二、疏皮疗法常用的几种手法

下篇治疗篇

第五章成人按摩推拿治疗

第一节伤科病证

一、颈椎病

附颈椎读片要点

二、落枕

附胸廓出口综合征、寰枢椎半脱位

三、胸胁屏伤

四、肋软骨炎

五、腰椎间盘突出症

附腰椎读片要点

六、腰部软组织劳损

七、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

八、退行性脊柱炎

九、腰三横突综合征

十、隐性脊柱裂

附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

十一、梨状肌综合征

十二、肩关节周围炎

十三、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十四、冈上肌肌腱炎、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

十五、肩峰下滑囊炎

十六、肱骨外上髁炎

十七、肱骨内上髁炎

十八、桡侧腕伸肌腱周围炎

十九、三角软骨盘损伤

二十、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附腕管综合征

二十一、腱鞘囊肿

二十二、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

二十三、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

二十四、膝关节韧带损伤

二十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十六、半月板损伤

二十七、髌骨软化症

二十八、胫骨结节骨骺炎

附l膝关节滑膜炎

二十九、踝关节软组织损伤

三十、跟痛症

第二节内科病证

一、头痛

二,失眠

三、胃脘痛

四、便秘

五、泄泻

六、半身不遂

七、面神经炎

八、高血压

第三节男科病证

一、阳痿

二、前列腺炎

第四节妇科病证

一、痛经

二、乳痈(急性乳房炎)

附篇练功篇

八段锦,顾名思义,是由八种不同的动作组成的健身功法。由于这种健身功法可以强身益寿,祛病除疾,效果甚佳,做的过程中就如同展示一幅绚丽多彩的锦缎,因此才被称为“锦”。八段锦功法源远流长,早在南宋时期就已有《八段锦》专著,而且为了便于流传,还有人将其编成歌诀。并且做八段锦不受环境场地的限制,随时随地可做,简单易学,是老少皆宜的养生功法。

八段锦它以肢体的导引动作为主,配合呼吸吐纳,有着不俗的养生保健效果。我国历史上东晋名医葛洪说:“明吐纳之道者,则为行气,足以延寿矣,知屈伸之法者,则为导引,可以难老矣。”意思就是说明白呼吸吐纳和肢体导引的方法,就能够益寿延年,这是做整套八段锦所能起到的作用。而其发挥养生保健作用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能够有效的调理全身的阳气,能起到很好的养阳效果。活动肢体可以舒展筋骨,疏通经络;与呼吸相合,则可行气活血、周流营卫、疏通气机,古代医籍《老老恒言》中说:“导引之法甚多,如八段锦……之类,不过宣畅气血、展舒筋骸,有益无损”。宣畅气血、展舒筋骸就能使人体的阳气充沛,变得神采奕奕,不容易为致病因素所伤,从而远离疾病,益寿延年。

八段锦包括八节连贯的健身法,这八式动作分别是: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需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学习指导

 学时安排:本章为10个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脱位的定义、病因病理、分类、临床表现、并发症和辨证治疗等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应把脱位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作为重点。除掌握脱位的一般症状外,应抓住脱位的特有体征,只要具备三大特有体征之一,且能排除骨折和先天畸形,便可诊断脱位。脱位的治疗要掌握手法复位的时机、适应症、方法和步骤。对脱位的分类和并发症也要全面了解。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容,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概论

   凡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的位置,发生关节功能障碍者称为脱位。

脱位多发生在人体活动范围较大的关节,临床以颞、肩、肘、髋关节脱位较常见。

病因病理

1 外因:关节脱位多由外伤暴力所致,以间接暴力致伤多见,如跌仆、挤压、扭转、冲撞、坠堕等损伤,均能使构成关节的骨端超出正常范围,引起脱位。由于外力的方向和作用力的性质不同,引起关节脱位的类型也不相同。

2 内因:关节脱位与年龄、性别、职业、体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年老体弱、筋肉松弛者易发生颞颌关节脱位。小儿因关节韧带发育尚不健全,常发生桡骨头半脱位。由于工作、活动的环境差异,成年人脱位多于儿童,男性多于女性,体力劳动者多于脑力劳动者。此外,关节先天性发育不良、体质虚弱、关节囊周围韧带松弛者,亦易发生脱位。

关节本身的病变:如感染、结核等病引起关节破坏,如在轻微外力或负重时可产生病理性脱位。某些疾病如小儿瘫痪和半身不遂等,由于患肢关节周围的肌肉与韧带松弛,可引起肩关节或髋关节半脱位或全脱位。

关节脱位与关节的解剖特点有关,如肩关节的肩胛盂小,肱骨头大,关节囊的前下方松弛和肌肉少,加上关节范围大,活动机会多,故肩关节易发生脱位。

脱位的分类

1 根据脱位的原因分类

外伤性脱位:因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关节的结果。临床最常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病理性脱位:关节本身病理变化之结果。由于关节破坏,关节囊松弛,轻微外力或无损伤史即可发生脱位,如髋关节结核导致关节破坏,形成病理性脱位。

先天性脱位:由于关节先天发育不良,关节松动,而引起脱位,如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就是由于髋臼后上缘未充分发育所致。

2 按脱位的时间分为

新鲜脱位:脱位时间在3周以内者。

陈旧脱位:脱位时间在3周以上者。

3 按脱位程度分为

完全脱位:脱位后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完全脱离者。

不全脱位者:脱位后组成关节的各骨端关节面仅部分互相脱离者。

单纯性脱位者:只有脱位表现,不合并其他损伤者。

复杂性脱位:脱位合并骨折或血管神经损伤。

4 按脱位的方向分为:前脱位;后脱位;上脱位;下脱位;中心性脱位。

四肢以远侧骨端移位方向为准,脊柱脱位则依上段椎体移位方向而定。

5 按脱位关节是否有创口与外界相通分为开放性脱位;闭合性脱位。

诊断要点

 1 脱位的一般症状

疼痛和压痛:多在局部及其附近,疼痛较剧烈,尤其在移动患肢时疼痛明显。

肿胀:脱位后由于损伤性水肿及破裂出血,关节附近很快出现肿胀,同时伴有瘀血。尤其肘关节脱位更明显。

功能障碍:因为脱位后,关节面的相对位置破裂,加上疼痛及关节周围肌肉反射性痉挛所致。

2 脱位的特有症状

关节畸形:关节脱位后,其正常的外形被破坏,附近的骨性标志也随着改变,因而出现了特有的畸形,如肩关节脱位后的“方肩”畸形,肘关节脱位后的“靴状”畸形。

关节盂空虚:关节完全脱位后,由于一端骨骼脱离了正常位置,造成关节盂空虚,表浅关节比较容易摸清,如肩关节脱位后,肩峰下关节盂空虚,摸之有凹陷,故而形成“方肩”。

弹性固定感:由于脱位后,其周围肌肉有反射性痉挛,将脱位的骨端保持在异常的位置上,无论对脱位的关节试行什么运动,均可感到有一种弹性阻力感,这种现象称为弹性固定感。

根据病史、体征、x线检查,通常不难作出诊断。x线可协助了解脱位的方向、程度和是否合并骨折。

脱位的并发症

脱位的并发症,是因为构成关节的骨端移位而引起的其他损伤。分为二种:

1早期并发症 :与脱位同时发生的,如合并骨折、血管神经损伤、感染等;

2晚期并发症 :脱位时并未发生,而是在脱位整复后逐渐出现的症状。如 关节僵硬、骨的缺血性坏死、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等。

脱位的治疗

1对于新鲜外伤性脱位的治疗

麻醉:可减轻患者的疼痛,使痉挛的肌肉松弛,有利于手法的复位,尤其是对于体格健壮之人。

2复位:早期、正确、无创的复位可收到较好的效果,预后好;延迟或治疗不当则效果差。手法复位时,应根据脱位的方向和位置,采用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等手法,利用杠杆原理进行复位,并结合理筋、按摩推拿,达到解剖复位。手法复位失败后应找出失败原因,不能用暴力强行复位,否则会加重关节囊或肌腱的撕裂,甚至发生骨折,神经、血管的损伤。因此必要时可考虑手术切开复位。

① 手术切开复位的适应症 

 1 有肌腱、关节囊、骨折块阻挡者。

2 脱位并发严重的血管、神经损伤者。

3 脱位并发骨折、韧带、肌腱断裂,复位后可能产生关节不稳定者。

4 开放性骨折脱位者。  

② 脱位的固定   

 关节复位后,必须将伤肢固定于功能位或关节稳定的位置,这样有利于破裂的关节囊及损伤的软组织的修复,防止发生习惯性脱位。可采用胶布、绷带、三角巾、托板或石膏固定。固定时间按部位及并发症程度而定,一般2周~3周即可,过长易造成关节僵硬,过短不利于关节囊的修复。

复位固定后,未固定的关节就应开始作主动活动锻炼,受伤关节附近的肌肉也应作主动的收缩活动。解除固定后逐渐锻炼受伤关节的活动。练功的目的在于避免发生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同时可防止关节粘连,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切忌粗暴地被动活动,可配合适当的按摩。

   

③ 手法复位的适应症

 青壮年患者,关节脱位不超过3个月以上者,脱位后的关节有一定的活动度,且无骨折,无骨质疏松,无损伤性骨化性肌炎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可考虑在短期(一周左右)持续牵引后,试行手法复位。

年老体弱的患者,虽脱位的关节有一定的活动度,也不宜采用手法复位,以防其疏松的骨质断裂,若局部有酸痛症状,可用药物熏洗等方法治疗。

④ 药物治疗   

 对于新鲜脱位,药物治疗应以气血、筋骨、脏腑、经络辨证、内外用药相结合,三期辨证施治的原则是:

早期:伤后1周~2周内,关节周围的筋肉与脉络受损,血离经脉,瘀积不散,经络受阻,气血之道不通畅,肿痛剧烈。

此期应活血化瘀为主,佐以行气止痛为主。内服可选用桃红四物汤、活血止痛汤、云南白药等;外用药可用活血散、五虎丹、消肿化瘀散等。

中期:伤后2周~3周。此期疼痛、瘀肿消而未尽,筋骨尚未修复,应和营生新,续筋接骨为主。内服壮筋养血汤,外用活血散等。

后期:超过3周者,解除外固定之后。此期虽筋骨续连,肿痛消退,但因筋骨损伤内动肝肾,气血亏损,体质虚弱,应养气血,补肝肾,壮筋骨。内服六味地黄丸、健步虎潜丸等,外用以熏洗为主,如骨科洗药等。

陈旧性外伤性脱位的治疗:关节脱位后,因诊治延误,时间超过3周以上者。由于脱位日久,关节囊内、外血肿机化,关节囊与周围软组织形成粘连,瘢痕组织充填于关节腔内,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发生挛缩,而造成复位困难。在处理陈旧性外伤性脱位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脱位的时间、临床表现、解剖特点,严格掌握手法复位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⑤ 手法复位的步骤  

 1牵引松筋

成人用骨牵引,儿童可用皮肤牵引,同时配合舒筋活血的中药熏洗每日3次,每次1小时,可配合局部推拿按摩每日1次~2次,每次15分钟~30分钟,使挛缩的软组织逐渐松解,直到脱位的骨端牵引到关节臼附近,摄片了解复位情况,为手法复位做好充分准备。

2活动解凝

在麻醉下,先拔伸旋转,反复摇晃,然后进行关节的屈曲、伸展、回旋等各方向的活动,使关节与周围软组织的粘连松解。施行手法时,由于杠杆作用原理,长管状骨的关节端所受应力较大,加之粘连未完全松解,以及骨骼长期废用脱钙,如操之过急,则可能造成骨折,故应耐心操作,这是复位的关键一步。

3手法复位

 在第一、第二步之后,患处筋肉粘连已松解,关节活动较充分,即可按不同关节脱位采用适当的手法进行复位,动作要轻柔,不能使用暴力。手法复位不成功者,则考虑手法切开复位或作关节成形术等方法治疗。

4手法复位成功后,固定、练功、药物治疗基本同新鲜脱位的治疗。

  

⑥ 手法复位的禁忌症

 1 年老(超过60岁)、体衰、有严重疾病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

2 关节脱位时间长(超过3~6个月),x线片显示有明显的骨质疏松者。

3 脱位的关节活动度极小且异常僵硬,x线片显示脱位关节周围有软组织广泛的钙化或骨化阴影者。

4 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如骨折、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开放性损伤、感染者。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中风患者按摩应该以刺激穴位为主,因为患者患了中风以后,会让行动非常不便,所以我们应该通过按摩的手法刺激穴位,让气血更加流通,这样患者虽然不便于运动,但是也同样可以达到与运动近似的效果,所以就起到了保健的作用。如果我们是业余的情况下,那么我不建议大家盲目的去按摩,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按摩,或者直接找专业人员进行按摩。除此之外,中风患者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多活动关节

首先中风患者应该多活动自己的关节,因为活动关节本身就对于气血畅通有着辅助作用,患者的家人,应该帮助患者从下到上依次活动身体的每一处关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活动的时候手的力度千万不要太大,因为过大的话会导致患者疼痛。

2、平时多活动

患了中风以后的患者,平时也应该多活动自己,也就是说自己也要主动的去多做一些事情,当然这些事情必须是我们力所能及的,比如说做一做简单的家务,倒一倒垃圾,扫一扫地都可以,但是做这些家务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安全,尽量不要摔倒,或者干一些过累的活儿。

3、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经常在家里的话,我们也可以试着培养自己的一些兴趣爱好,这对于我们恢复也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比如说有些患者喜欢画画,喜欢养花,喜欢打太极拳等等,这些兴趣爱好长期坚持的话,不仅会培养我们的情操,而且会加速病情的好转。

理筋手法名称繁多,有些手法相似却名称不一,有些名称相似手法却有很大差异。临床常用的手法约有十多种。

①按摩法。按法和摩法的合称,按是用指尖、拳尖、手掌、肘等部位在患处垂直用力,按法作用较深,以局部感觉胀痛为度。摩法是用手在局部回旋移动,作用轻柔而浅,速率较快。按摩两法临床使用最普遍,明代以前作为理筋手法的总纲。

②推拿法。推法和拿法的统称,推法是用指、掌等着力于人体一定部位或经络、穴位上,沿某一方向向前推行;拿法是用双手或单手,以拇指与其他手指相对捏拿某一部位或穴位,徐徐用力捏紧,并不时揉拿。推法因操作部位不同分成指推法、大小鱼际推法、掌根推法等;拿法分成三指拿、四指拿、五指拿等。推拿法是常用手法,故又是手法的统称。

③揉法。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上压着作轻轻回旋揉动的手法,操作时手不离开皮肤,使该处的皮下深部组织随揉动而滑移。

④点穴法。又称指针,是用指端、指间关节、拳尖、肘尖等部位在体表经络、穴位上垂直点压,使患者产生得气感,是常用的治疗性手法。

⑤滚法。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或前臂,附着于施术部位作连续滚动运动。

⑥叩击法。叩法和击法的合称,叩法较轻,用空拳或指端;击法较重,用拳、掌或器械。叩击法操作时是以腕部活动带动手部叩击,快速有节奏,用力又有弹性。

⑦摇晃法。依据被摇晃的部位,持拿肢体远端,相对固定肢体近端,以关节为轴,使肢体作被动的回旋、环转及屈伸活动。

⑧牵抖法。用双手或单手持握肢体远端,轻轻向远端做牵拉,然后发力快速上下抖动,使肢体产生小幅的上下连续颤抖。

⑨扳动法。用双手向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用力,使关节被动伸展或旋转至极限,然后再突然用巧力,使关节产生一关节弹响。扳法主要用于颈、腰、胸椎及关节筋伤,手法技巧性极高,使用不慎可能出现意外,故须慎用,严格掌握。

⑩弹拨法。弹法和拨法的合称。弹法用拇指与其他手指相对捏拿肌肉筋腱,用力向上提拉迅速放手,使筋腱回弹;拨法用指端按压于穴位上或某一部位,做与肌筋纤维垂直方向的来回拨动。

屈伸法。用手持握关节两侧的肢体,根据关节活动的方向和范围,做关节被动的屈伸活动。

捋顺法。用双手或单手贴放在肢体上,沿肢体长轴方向来回推动,用力宜均匀,动作要连续。常是治疗的结束手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243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