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重臂屈伸和卧推换算

负重臂屈伸和卧推换算,第1张

负重臂屈伸和卧推都是常见的力量训练动作,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使用的肌肉群和动作形式。负重臂屈伸主要锻炼肱三头肌、胸肌和肩部肌肉,是一种以手臂为主要驱动力的动作;而卧推则主要锻炼胸肌、三角肌和三头肌肌肉群,是一种以背部和臀部为主要支撑点,利用全身力量推举重量的动作。

将负重臂屈伸和卧推进行换算,需要根据两者的重量、组数和次数来计算。一般来说,负重臂屈伸的重量比卧推要轻一些,因为负重臂屈伸主要锻炼的是手臂肌肉群,而手臂的肌肉强度相对较小。一般建议将负重臂屈伸的重量设置为卧推的60-70%左右,即将卧推的重量乘以06-07得到负重臂屈伸的重量。

例如,如果你可以卧推100公斤,那么负重臂屈伸的推举重量应该在60-70公斤之间。如果你的卧推训练计划是3组10次,那么你可以将负重臂屈伸的训练计划设置为3组12-15次,以达到相同的训练效果。当然,具体的换算比例还要根据个人情况和训练目标来进行调整。

前屈后伸。

屈伸一般就是前屈后伸,比如低头就是颈椎的屈,仰头就是颈椎的伸。弯腰是腰椎的屈,后仰是腰椎的伸。体会到没有,对于脊柱,往前弯就是屈,往后弯就是伸。同理,肩关节,髋关节也是往前是屈,往后是伸。

肘关节,膝关节,夹角变小就是屈,夹角变大就是伸。这里的夹角我们是看小于180度的那侧。

腕关节,踝关节的话,向背面运动就是伸,向掌面那边运动就是屈。通常,腕关节就说背伸和掌屈。踝关节的背伸又常称为足背屈,掌屈又常称为足跖屈。

杨式太极拳40式竞赛套路

01、起势

02、揽雀尾

03、单鞭

04、提手上势

05、白鹤亮翅

06、搂膝拗步

07、手挥琵琶

08、搬拦捶

09、如封似闭

10、斜飞势

11、肘底捶

12、倒卷肱

13、左右穿梭

14、左右野马分中

15、云手

16、单鞭

17、高挥马

18、右蹬腿

19、双峰掼耳

20、左分脚

21、转身右蹬脚

22、海底针

23、闪通背

24、白蛇吐信

25、右拍脚

26、左右伏虎势

27、右下势

28、金鸡独立

29、指裆捶

30、揽雀尾

31、单鞭

32、左下势

33、上步七星

34、退步跨虎

35、转身摆莲

36、弯弓射虎

37、搬拦捶

38、如封似闭

39、十字手

40、收势

  丹顶鹤在禽类极为罕见,常被人们称为仙鹤,寓意长寿,在我国有很重要的文化价值,广受人们的喜爱。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仙鹤饲养的方法,一起来看看。

  仙鹤饲养的方法

1 雌雄配对

开始可将几只幼鹤饲养在同一笼舍中,最初可能有打斗现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养,彼此就能和睦相处。随着时间的推延,雌雄个体发育成熟(一般3岁左右性成熟),通过平时的感情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炫耀后,鹤会确定各自的配偶。配偶关系一旦确定,往往会出现对鸣、对舞的现象,还会出现一对配偶驱赶同一笼舍的其它个体。此时便可确定配对成功,应将配对鹤转移到繁殖笼舍单独饲养,给其创造一个隔离的环境。实践显示,应让配对鹤彼此看不见对方,否则会相互干扰,影响正常的交配和产卵,也易导致配对鹤欲相互驱赶对方而破坏笼舍的拦网。

2 交尾

繁殖期间的丹顶鹤羽毛格外丰满且有光泽,头顶裸出的皮肤也特别大而红,此刻的雄鹤也特别活跃。丹顶鹤的交尾一般在晴朗的清晨和傍晚,在夜间、雨天则很少有交尾现象发生。交尾前,雄鹤首先做出各种诱发性的动作,如不断的屈伸颈部,上下起伏,拍展双翅围着雌鹤奔跑、跳跃等,随后雌鹤也有反应,亦做出类似的动作。接着,雌鹤展开双翅,同时保持半蹲姿势,并发出“Gea,Gea”的鸣叫声。然后雄鹤从其后方跳跃上背,进行交尾(泄殖腔孔相对),交尾时间5~10s。在交尾过程中,雌鹤亦会发出上述类似的鸣叫。交尾结束后,雌雄鹤都会表现的比较兴奋,往往发出对鸣,最后以修羽结束全部动作。

交尾的发生与天气、气温、时间、光照呈一定的关系。据笔者观察晴暖或多云天比寒冷、阴雨天多,黎明与上午多于下午,光照适中情况下交尾也较频繁。

3 营巢

交尾后,营巢是雌雄鹤的共同任务,此时经常向笼舍中投一些芦苇供营巢所需,同时也可刺激雌鹤产卵。实践证明,丹顶鹤对营巢要求不高,只要向笼舍投一些巢材,其即可自行筑巢。筑巢时,鹤用喙衔住芦苇,再借助大的木柱等固定物,把芦苇折断,然后把折断的芦苇放到选定的巢位上。巢位紧挨笼舍的一侧。丹顶鹤营巢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一做好就自行破坏掉,然后再营巢,直到做成令其满意的成形巢。一般经过2~3d的共同努力,通常一巢径约115cm×110cm,高约15cm的成形巢在平地上即可建成。丹顶鹤成形巢一旦做成,不需再向笼舍内添加巢材。另外,丹顶鹤虽然对做巢要求不高,但一旦将巢做成,护巢性极强,不让任何人动其一根巢材。

4 产卵

巢做成后几小时到一天内,雌鹤将产卵。野生鹤每年在繁殖季节通常只产一窝卵,一般1~3枚,以2枚占多。笼养条件下的丹顶鹤可采用补充光照以及每产一枚卵后立即拿走的方法,以刺激产卵。这种方法使得盐城自然保护区1997、1998年有多对繁殖鹤产2~3窝卵,每窝之间间隔6~18d不等,大大提高了产卵数。 产卵对雌鹤体质消耗特别大,且产卵前两天,雌鹤食欲表现不佳,不断叼草修巢,然后伏下一段时间,再站起修巢,如此反复。此刻雌鹤也变得非常凶猛,不让任何人接近巢区。一般两枚卵产下后,雌鹤体质明显下降。此时应注意饲料营养成份的充足,及时补料。另外,在鹤多产的情况下,其间笔者穿插运用了人工授精技术,以确保增产卵有较高的受精率。

5 孵化

孵化可采用亲鸟自孵、义亲代孵和人工孵化。

51 亲鸟自孵即利用亲鸟自身的抱性来孵出雏鸟。雌鹤产完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化,且是雌雄鹤轮流换孵。一只鹤孵卵时,另一只鹤在其附近巡回警戒。此时两只鹤都非常凶猛,护卵护巢性极强。即使最亲近的饲养员进笼舍喂食时,也同样会遭到鹤的驱赶和攻击。亲鸟自孵时,应避免在下雨时喂食,同时应尽量排除其它外界干扰,给其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任其孵化即可。

52 义亲代孵是在产卵鹤不能自孵,或将鹤卵取出以促其多产卵的情况下采用的方法。义亲可用家禽以及其它丹顶鹤等。但到目前为止,采用丹顶鹤以外的义亲代孵出小鹤的报道并不多。1994年盐城自然保护区曾用家鹅进行代孵试验,也未获得成功。说明这一项技术还有待完善。近年来,盐城自然保护区采用了用其它丹顶鹤代孵进行尝试,总结发现,使用这一方法的前提条件一是义亲只产一枚卵且正在入孵;二是义亲抱性强;三是放入代孵卵时原巢及巢中卵不能改变其形状,否则都将导致代孵的失败。

53 人工孵化 人工孵化即机械孵化,一切有人工控制。整个孵化期可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中期的温度为378℃,湿度为50%~55%,后期温度为368~37℃,湿度为55%~60%,前中期每隔2h翻卵1次,角度要达到90°,翻卵时凉卵3~5min,雏鸟开始啄壳时将其移入温箱出壳。

上述三种方法在盐城自然保护区都已进行过实际运用,且均获得了成功。但从孵化效果来看,仍以亲鸟自孵最好。

6 育雏

育雏一般分为亲鸟育雏和人工育雏。亲鸟育雏只要把笼舍建好,不让小鹤有机会跑出来,其余的保护、训练吃食等任务均由亲鸟来担负。但在笼养条件下,这种育雏方式不利于雏鹤的练飞和驯飞。所以,一般情况下鹤类都提倡人工育雏。盐城自然保护区也采用了人工育雏的方法。

丹顶鹤为早成鸟,出壳后即能睁眼,体披淡**绒羽,背中部较深,胸腹部色浅。喙基到喙中部乳**,喙尖银灰色,有白色的破壳齿,跗趾粗壮,出壳后10h就可站立,并蹒跚行走。根据丹顶鹤行为生物学以及生长发育的特点,人工育雏时关键要注意抓好三个环节,即温度控制、开水开食、补钙及运动。

温度控制 刚出雏的小鹤要继续加温,且温度与出雏温度要相差无几,大约为365℃,以后逐日降温,但降温幅度不能过大,大致控制在每天01~08℃。15~20d后可放入育雏室内饲养,室内要继续保温,此时可用保温伞,这样鹤可以自选温度。另外,防暑降温也是南方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因为丹顶鹤在华东一带属冬候鸟,具有不耐热性。特别是雏鹤,其调节体温机能不完善,所以防暑降温对育雏来说至关重要。可采取在笼舍内设水浴盆、凉棚、自来水喷头等措施,一旦发现雏鹤张口呼吸,就得给雏鹤降温,可将其放入水浴盆内任其嬉戏,也可用自来水喷头向雏鹤喷洒洁净的凉水为其降温。

开水开食 雏鹤一般24h后开水,开水时可用胶头滴管吸水后,让一滴水悬挂在滴管外,在雏鹤喙前晃动,引诱啄食,雏鹤则会啄滴管而吸到水。两天后开食,特别健康的鹤开食可提前到30h。开食时要做到食物由软到硬,食块由小到大,食量由少到多,少吃多餐,避免过饥过饱引起梗阻和消化不良。开食时以面包虫或剪成小块的鱼片为主,以后逐渐增加一些青绿饲料、谷物、多维素等,以促进其生长发育。

补钙及运动 丹顶鹤因其为早成鸟所以其雏鹤生长发育极快,此时如果缺钙或运动不足,极易导致腿部异常。所以补钙及运动也是育雏的关键措施。笔者采用运动场铺设黄砂的方法让其采食,同时视健康状况,每天补充适量的钙片。饲养员也要注意驱赶雏鹤多运动,但必须适量,否则会适得其反。

丹顶鹤是濒危物种,因而其笼养条件下的繁殖工作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对笼养鹤上述繁殖活动过程的认识和了解,辅之以科学的管理及有关技术的运用,近年来笔者在此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一些更进一步的问题,如何提高机孵的孵化率,如何提高人工授精的效果,如何提高增产卵的受精率等课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仙鹤的饲养管理

(一)饲养设施

亚成体的鹤及成年未搭成配偶的鹤可成群饲养,其饲养场地宜宽敞,如较大面积的草坪或较大面积的岛,这有利于丹顶鹤的奔跑跳跃、舞蹈或飞翔,同时也给鹤的选对创造了条件。除了宽敞的运动场外,还要有能遮风挡雨的笼舍,面积20平方米左右,用于喂食及饮水。

成对鹤的饲养笼舍面积不小于30~100平方米,高度不能低于24米,笼网用铁丝网和尼龙网构成,网孔不得大于5厘米×5厘米。如繁殖笼舍面积过小、条件差,则在繁殖季节过后,将亲鸟放回到原来饲养的大笼中,这样亲鸟可以得到广泛的活动,有利于翌年的繁殖。

丹顶鹤繁殖笼舍要选择在环境安静处,根据丹顶鹤野外占巢区的习性,在繁殖期内,各笼舍之间必须用席子、塑料板等隔断物遮挡,以避免各鹤之间相互干扰。由于光照对鹤类的繁殖极为重要,因此,繁殖笼舍内不要种植过多的树木,以1~2株为宜。笼内还应有防雨、防晒等设施,春季可在笼内播种小麦,小麦发芽后供鹤类取食。小麦经鹤啄食后,可随时补种。笼舍内设水池,可在夏季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

(二)饲料和饲喂

人工饲养丹顶鹤的饲料主要有窝头、玉米、蔬菜、泥鳅鱼、鲫鱼等,为保证丹顶鹤正常发情、交配,在繁殖前期应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牛肉末、熟鸡蛋、鱼粉、禽用多种维生素、维生素E和矿物质添加剂。

成年丹顶鹤的饲喂方法是:每天喂食2次,上午10时和下午4时,将窝头切成小块,将肉末、熟鸡蛋切碎,加微量元素、维生素等添加剂按定量混在一起投饲。玉米粒随时投喂,青绿饲料洗净切碎后上午、下午各投饲一次;淡水鲫鱼一天喂一次。笼内要常备饮水,每天换两次。

(三)饲养管理

成年鹤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每天清扫、冲刷室内水池和食水用具,饮用水保持清洁新鲜。每周用3%~5%来苏儿彻底消毒一次笼舍及设备。随时观察粪便的变化,上午、下午喂食时,观察取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在春季,发情的成鹤性情凶猛,不但攻击同类,而且也攻击饲养人员。因此,成群饲养或与其他鸟类混养,都要特别注意相互间的争斗现象,对繁殖鹤要分开单独饲养,给其创造安静的环境,并放好垫草。为进行人工孵化,一般待鹤产完蛋后及时取出,放在避光通风处贮存。

夏季天气炎热,饲料易变质发霉,应注意饲料的品质。同时,还要保证饮水及浴水的充足。

秋季是鹤类换羽的季节,也是积蓄营养准备越冬的时期。应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比例。对于小鹤,还要观察飞羽生长情况,及时断翅或歼翅,以防飞逃。

冬季在室外越冬的鹤,应设挡风设施,地面铺上垫草;保证饮水不结冰,同时在饲料中增加5%~10%的花生。

1屈伸是在冠状轴上的运动。

2冠状(额状)轴一为左右方向的水平线。

3垂直轴一为上下方向和水平线互相垂直的垂线。

4轴多用于表达关节运动时骨的位移轨迹所沿的轴线。

5关节运动和关节面形状有密切关系,而关节面形状是在人体长期活动中,肌肉作用下逐步获得、形成的。

6人体关节运动一般都是旋转运动,旋转运动经常是绕着某个轴来进行的。

7关节运动有滑动、屈伸、水平屈伸、收展、回旋和环转等运动。

8关节面固定点位置的改变叫做关节运动。

9关节运动方式有滑动、屈、伸、内收、外展、旋转及环转等。

10根据关节的构造不同,各关节的运动方式也不完全一致。

11关节的运动方式和其功能相适应。

太极十三势,又名长拳十三势,为太极拳中基本的八个方位打法和五种步法。涵盖太极拳的「拳法」、「手、眼、身、步」及「心」法的要领。

太极十三势:掤、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四正:掤、履、挤、按。

四隅:采、挒、肘、靠。

五行:进、退、顾、盼、定。

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列,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者。掤履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水火木金土。

[编辑] 《十三势行功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梢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示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遗叹惜。

[编辑] 《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或无微不利)[1]。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连而不断。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

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列,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者。掤履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水火木金土。

[编辑] 《十三势行功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梢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示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遗叹惜。

[编辑] 《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或无微不利)[1]。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连而不断。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

铜鼓舞是以鼓手有节奏地击鼓,由鼓点的节奏变化而引起舞蹈者的动作和队形变化的一种舞蹈。其特点动作按其形式有六七种。每种动作各有不同的舞步和节拍,风格不尽相同。铜鼓舞中的集体舞以一种固定的男女青年围成圆圈队形。其队形还有半圆形、一字形、纵形、交叉对跳、四方形等。舞步矫健有力,舞姿粗犷灵活,动作幅度大,情绪饱满。跳至高潮时鼓手还常常伴以欢快的喊和激动的呼叫,波澜起伏的情绪和动人的场面,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豪放、朴实的民族性格,抒发了他们纯洁快乐的思想感情。 各民族铜鼓舞

苗族铜鼓舞多在盛大节日,如“吃牯脏”“苗年”“芦笙节”活动中表演。铜鼓架设在场地中心,由一名鼓手敲打,另一人持特制木桶置于铜鼓后面,时近时远相配合,以增强乐音效果。舞者人数不限,经常是越百上千,围成几个大圆圈,合着铜鼓的敲击变化互相呼应,表演以日常劳动生活为内容的舞蹈。苗族铜鼓的敲打方法,一般都有固定的鼓点、读法及呼喊声,由于群众非常熟悉这些鼓点和读法所包含的内容,所以鼓声具有鼓语的特点。鼓手执双槌棒击鼓鼓点有专门的读法:“咚”表示右手击鼓心,“嘎”表示左手击鼓边,“的”表示双槌相击。例如“翻高豆”,意为“赶斑鸠”,舞蹈表现农民听说飞来的斑鸠,正在刨出黄豆种啄食,于是骑着马来到田里驱赶斑鸠。舞蹈动作有:在地边赶斑鸠、作抬腿赶、骑着马赶、拍掌转身下蹲甩腰赶斑鸠等4个动作。又如平冷潘拉冬高冬,苗语意为迎客舞,表现主人以舞蹈欢迎客人的到来。据说此鼓点是受山林中啄木鸟笃笃啄木声的启发而编成的。客人到来时,主人和迎客者在路边两旁,拍手欢舞,迎客人进寨。其他还有表现获猎归来儿童放鸭捞虾捉蟹,以及吃牯脏中表演的祭祀性刀舞等,都有不同的鼓点读法和苗语鼓词。

瑶族铜鼓舞蔚为壮观:逢年节,十几面甚至几十面铜鼓一字排开,每面鼓一人边击边舞;中间还有一面直径不小于60厘米的大木鼓领奏,全场鼓声震天,时促时缓。壮族铜鼓有公、母之分,跳舞时,它们各分左右,中间夹一大皮鼓,皮鼓主奏,公母铜鼓伴奏,别有韵味。

布依族铜鼓舞常在丧葬仪式中进行,当村中老人去世后,由两名舞者合着铜鼓、皮鼓的鼓声缓缓而舞,以此哀悼故去的老人。平常跳铜鼓舞时,还常和刷把舞一同表演,并称之为铜鼓刷把舞。舞蹈中铜鼓声、刷把声交织鸣响,表演别具一格,增添了浓郁的民族色彩。水族有过端节的习俗,水语称作借端,是丰收后的盛大节日,过去在农历的八九月间,后改为十一月的第一个亥日。届时,各村寨都敲起铜鼓欢度节日,并把活动的场地叫作端坡,人们合着铜鼓、皮鼓、芦笙的乐声,在场地上尽情高歌欢舞。

流传于中国南方以及西南地区的族、苗族、壮族、瑶族、水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以敲打铜鼓而舞为共同特征的舞蹈。铜鼓面刻花纹,曲腰,中空无底,侧有4耳用以悬挂,鼓重数十斤。铜鼓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云南楚雄出土的春秋中期的铜鼓,距今已有2600多年,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铜鼓,在晋宁石寨山汉墓出土的一个铜鼓贮贝器的外晕花纹上,有3个男子击铜鼓而舞的形象,广西花山崖画上也绘有壮族先民围着铜鼓欢呼雀跃的舞蹈图象。

广西南丹县一带山区瑶族人民每至春节期间都以打铜鼓活动庆贺节日。届时将数面铜鼓一字排开,悬于木架上,每面铜鼓由一名鼓手右手拿槌敲击鼓面,左手拿小木棍击鼓腰,另一人持木桶,随鼓点节奏将木桶送向铜鼓口,取其共鸣。在铜鼓队的伴奏下,一名舞者双手持鼓槌,围绕一面大木鼓,边敲边舞。鼓的直径约60厘米,高1米左右,击鼓节奏复杂,动作稳健而多变,场面壮观。

贵州南部的水族人民,于农历十一月过水族春节时,敲铜鼓歌唱跳舞庆贺,舞蹈动作开放而变化自如。布依族流传着“铜鼓刷把舞”,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七月十五日或春节时,青年男女相聚,手持刷把或竹竿,合着铜鼓的节奏互相敲击而舞。

地跨云南、广西两省的族山寨,除有众人围绕铜鼓而舞外,还有男子左手抱小铜鼓,右手用拳边敲击边舞动的铜鼓舞。舞时以腰部及胯部的扭动为主,动作古朴而健美。

广西东兰、马山、都安一带的壮族铜鼓舞于春节时表演,舞时悬挂两面铜鼓,有公鼓、母鼓之分,中间一人敲击大皮鼓跳舞,以公、母两鼓伴奏,动作变化较多。广西西部山区的壮族农民,至今在农闲之时,相聚山头以赛铜鼓为乐,表现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和故事,有《瓦岗夫人守山寨》、《赶山鞭》等,击铜鼓以伴歌舞。

文山壮族铜鼓舞

因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紧邻广西壮族自治区,所以云南彝族的铜鼓舞和广西彝族的铜鼓舞同出一源,动作也大同小异。广西的铜鼓舞是在节日或丧事时跳的。舞时一人打鼓,男在外圈,女在里圈,围着铜鼓,随着鼓的节奏起舞。舞步象攀登山路的样子,每迈一步,双膝随之频频颤动,甚为奇特。步伐大致分为六种,即二步、三步、四步、六步、八步,至最后一拍,脚向前踢出。男女同舞时,互相拉手,前后摆动。男子单独排成长队舞蹈时,则各执折扇一把,屈伸于前侧和胸前。舞蹈动作比较简单,主要在于队形的变化,节奏由慢而快,至高潮而收。广南那洒镇马贵村壮族的铜鼓舞完整保留了十二套舞蹈动作,反映着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不同的生产内容。

文山壮族春节期间的赛铜鼓,场面壮观,激动人心。铜鼓比赛以红水河为界,各村的铜鼓队,把自己的铜鼓扛上河岸旁的山顶上,双方隔河遥遥相对。比赛开始,各击鼓的健儿,精神抖擞,奋力敲击,鼓声震撼山川。助战的伙伴拿着草笠,为击鼓者扇凉鼓劲,呐喊助兴。围观的群众,满山遍野,夜间,火把串串川流不息,场面异常雄伟壮观。比赛是以铜鼓声最响亮,打鼓时间最长者为胜,双方往往直打到铜鼓声哑,有一方认输为止。然后群众便心满意足的唱着山歌,排着长队,欢天喜地的返回寨子。

如今流传在壮族地区的铜鼓舞,表演时,一般是将四面铜鼓挂在村前的大榕树上,由四个小伙子敲击,作为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双手持棍敲击,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边敲鼓,边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转身打、翻身打等各种击鼓动作,节奏由慢到快,反复变化,舞姿灵活敏捷。另有两个小伙,一个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边敲竹筒边舞,另一个拿雨帽为击鼓者扇凉,边扇边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跃,配合自然协调,场面热烈,情绪欢腾。

舞蹈评价

铜鼓舞属族群性的集体舞蹈。舞者围成圆圈,踏着鼓声节奏沿逆时针方向起舞,跳完一组舞蹈动作再跳另一组,内容都是壮族、彝族农耕生产生活的反映麻栗坡、富宁等几个村寨中的铜鼓舞,主要用于祈雨、求丰收和老人丧葬等民俗活动。壮族、彝族的铜鼓舞流传普遍,动作古朴,舞蹈语汇非常丰富。壮族铜鼓舞表演时,一人敲铜鼓,另一人以木盒辅助形成共鸣滑音,这在其他音乐演奏中是找不到的。

彝族的铜鼓演奏则是一种专门技巧,一人用公、母两面铜鼓可演奏十二种音调组合,简称十二调。据称公鼓代表太阳,母鼓代表月亮,十二调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因此彝族的铜鼓舞还包含着本地民族的历法文化内容,积淀着壮、彝先民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和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铜鼓舞——铜鼓和铜鼓舞是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与发展,铜鼓上积淀着古代农耕民族、沿海渔民的文化创造,也可以探寻在今日民间舞蹈中的遗存。主要在壮、苗、彝、瑶、水、布依等民族中流传,是今日比较偏僻的山区村寨。铜鼓舞的表演形式,主要是以铜鼓为主,还配合芦笙、大鼓等乐器作为伴奏,一般都在节日中进行。各民族有自己的特定节日和活动方式,舞蹈的跳法与风格各有特色,他们从不同方面继承了古代铜鼓、铜鼓舞的功能与乐舞习俗,并不断汇入新的文化创造。

舞蹈表演

每年“打公节”,即农历六月十五日这一天,彝族人民百十人为一群,跳“妻丽”,击铜鼓为乐,连跳三天三夜尽兴而散。

铜鼓舞是载歌载舞的群众性自娱舞蹈,男女均可参加,人数不限。舞蹈的风格和律动别具一格。它以胸、腰及胯部的大幅度扭摆为基调,舞风清新、纯朴。步伐不复杂,基本是一步一并脚,向前进或横走,膝部随扭摆而屈伸。有时拉手,有时左、右手交替上下甩动。男子左手抱铜鼓,右手敲击,脚步男女相同。舞蹈时歌唱,跳到高潮时呼叫,情绪激越。

因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紧邻广西壮族自治区,所以云南彝族的铜鼓舞和广西彝族的铜鼓舞同出一源,动作也大同小异。广西的铜鼓舞是在节日或丧事时跳的。舞时一人打鼓,男在外圈,女在里圈,围着铜鼓,随着鼓的节奏起舞。舞步象攀登山路的样子,每迈一步,双膝随之频频颤动,甚为奇特。步伐大致分为六种,即二步、三步、四步、六步、八步,至最后一拍,脚向前踢出。男女同舞时,互相拉手,前后摆动。男子单独排成长队舞蹈时,则各执折扇一把,屈伸于前侧和胸前。舞蹈动作比较简单,主要在于队形的变化,节奏由慢而快,至高潮而收。

铜鼓舞苗族铜鼓舞有男子跳的,也有男女同跳的,舞时将鼓悬起,击鼓者一人,左手持木棒击鼓腰,发音清脆,右手持鼓锤击鼓面中心,发音浓重,节奏多为、拍,鼓手边击边舞,随节奏踏地抬腿,众人环绕而舞,随着变化多端的节奏,时里时外,且进且退,舞至高潮时,加击掌呼喊“嗨哧哧”之声助兴。其动作多为狩猎生活、农事生活动作以及对动物形态的模拟,如骑马赶斑鸠、捕鱼、捞虾等。苗族铜鼓舞步伐有力,臂部多前后甩动或左右摆动。

铜鼓舞伴奏用的铜鼓大小各一,成为一套,大鼓为“雌”,小鼓为“雄”。击鼓者右手执软木棒,交替敲击两只相对的鼓面,左手执竹棍,敲击小鼓梆,击鼓者不参加舞蹈。

相关资料

铜鼓在古代曾有多种用途,它既是乐器、祭器和礼器,又曾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清代以后,仍用于祈神、祭祀、治病、丧葬、娱乐等活动,并用鼓声传递信息。收藏或仍在使用的铜鼓,多是出土文物或传世古物,件件都是铸有纹饰、造型精美的艺术品。如鼓面中心有太阳纹,周边有青蛙、蟾蜍饰物及翔鹭纹,鼓身有羽人舞蹈纹,竞渡纹,或通体云霄纹等。铜鼓上的纹饰,多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神奇奥秘之感,吸引着人们对它的内涵进行探索。

今日出土的铜鼓与保存在少数民族中的铜鼓,其形制和纹饰各有不同,由此反映了当时当地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宗教意识,帮助我们探索铜鼓舞中古文化的遗存。如蛙饰:多是立体造型,四只匀称地分铸在鼓面的边沿,反映出古代农耕民族对蛙的重视、蛙的图腾崇拜。壮族至今还有祭青蛙的节日,认为蛙是雷神的女儿,通过它可以祈求雷神给人们带来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又如太阳纹:它与古民族的太阳崇拜有关,著名的广西宁明花山岩画上,就画有许多这一类型的铜鼓与铜鼓舞的场面。

画面上,铜鼓置于江边,许多人物姿势相同,向同一方向欢呼雀跃,像是在击铜鼓起舞,祭祀江神。再如广西博物馆存的世界最大铜鼓:直径166厘米,重300公斤,鼓面中心是太阳纹,铜鼓上的翔鹭纹认为是水鹤和鹭鸶,水鹤能测风雨,鹭鸶善捕鱼,以此纹饰寄托渔民出海平安、丰收的心愿。羽人舞蹈纹和竞渡纹是当时歌舞娱乐、龙舟竞渡的描绘,这些纹饰有助于研究古代风俗和舞蹈文化的源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286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