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战疏>>的作者华歆的问题,以及在历史中的地位?

<<止战疏>>的作者华歆的问题,以及在历史中的地位?,第1张

迷雾中的华歆

华歆,一个活跃在汉魏时期政治舞台上的人物。在世人心目中,他因“有乘轩冕过门者”,便“废书出看”而被后世所不耻;在《三国演义》中,他因囚禁皇后、助魏篡汉而遭到了世人的唾弃。在大多数人眼中,华歆可以说是一个贪慕荣华、助纣为虐的奸佞之臣。但当我们拨开重重迷雾,再次翻开厚重的历史,或许会认识到一个真正的华歆。

一、高行显名和仕途坎坷:

受《世语新说》———《管宁割席》一文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华歆贪慕荣华、德行卑污。但在历史上,真正的华歆却是一个具有高尚品行的人。

年少的华歆与大多读书人一样,曾与北海邴原、管宁一起游学,并且三人关系要好,时称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之后,华歆成为了高唐吏。尽管是首次为官,但华歆在为政期间,“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还是受到了众人好评。不久,华歆的才华便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先是被举为孝廉,后又除郎中。一时间,华歆的前途一片光明。但就在这看似平坦的仕途生涯中,华歆却由于自己的身体问题,只好辞官退隐山林之中。

时间继续前进,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无谋何进辅政。由于何进的征召,华歆不得已二次出山,并被任命为尚书郎。但谁知数月之后,何进在与宦官斗争中丧生。随后,西凉董卓又揽政权,并与当时的关东群雄对立,成为了袁绍、曹操等人的众矢之的。面对如此的乱世,华歆为了避西京之难,请求出任下邽令,董卓应允。而旧病的复发使华歆只能与郑泰等六七人从小路步行出武关。

就在这次困难的旅途中,华歆却展示除了才华外的另一闪光面。根据《三国志》注引华桥《谱叙》记载,华歆在与郑泰等人赶路的途中,遇到一老者独行。于是老者便请求与众人同行,而郑泰等人又见其可怜,不忍弃之,卒与答应。可谁知,老者途中竟堕井,众人便皆欲弃之而去。此时惟独华歆站了出来,以“已与俱矣,弃之不义”为由,说服了众人,并将老者救出。华歆在危难之际,敢于挺身而出,救他人与水火之中,不得不令人佩服其品行之高尚。

初平元年(190年),经历了两次磨难的华歆三次出山,被朝廷任命豫章(今南昌)太守。本以为这回该相安无事的华歆,却又一次受到了老天的“眷顾”。孙策的虎狼之师略地江东,华歆知策善用兵,只得幅巾奉迎。随后,华歆于建安5年(200年)又被曹操假天子之命调回朝中为官。由于华歆平日人缘极好,颇受众人爱戴。故其部下和百姓在临别前送了很多礼物,华歆当面照单全收,但却注明送礼人姓名后加以保存。并在随后当地挥泪送别者过千人的感人场面中,将礼物全部拿出,又对送行的人说:“情意已经收下,十分感谢诸位,但礼物却不得不请大家各自取回。”华歆的举动,又一次的使众人叹服。就这样,华歆离开了江东,踏上为曹魏效力的道路。

东汉末年的群雄并起,战火不断,使华歆的前半生并不是很得志。他在短短的十几年里,经历了数次的磨难,数次的起起落落,道路可谓颇为坎坷。但凭借着华歆自身品行、才华和努力,最终使自己的仕途生涯慢慢的步入了正轨。对于华歆不断的更换门庭,我们并不能太多的责怪他,这可以说是由于当时的形势所迫。相反,我们应该看到,同样是在这些困难的日子里,华歆抓住了那些仅有的机会所展现出的闪光点。

二、全能人才和扶摇直上

在罗老先生的《三国演义》中,几乎没有提及任何关于华歆的才能,许多人会认为华歆是一无用之人。但在正史中,华歆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建安5年(200年),历经磨难的华歆终于来到北方,开始为曹操做事。在此之前,华歆因在任豫章太守时,他的“为政清静不烦”,受到了众多官吏和百姓对敬爱。故曹操对其能力深信不疑,便拜为议郎,参司空军事。

不久,由于荀彧病死,华歆便入尚书,转侍中,竟代荀彧为尚书令。曹操生平素以识人而名,曾任荀彧为汉尚书令、都许都;任荀攸为魏尚书令、都邺;任钟繇为司隶校尉、都洛阳、长安。这三个职务的要求十分严格,为官者必须要具备曹操的信任、拥有突出才华和自身良好的品德等诸多条件。当时许都为汉朝的都城,但朝中大部分的公卿并不在曹操集团之中。华歆在出任汉尚书令时曹操正在斟酌自封魏公之事,一旦曹操自封魏公之事成功,许都的汉臣很可能会反映强烈、甚者会产生一定规模的暴动。这点曹操早有所虑,并且是他头痛的地方。所以,华歆所任的汉尚书令不但肩负着统领群臣、镇守京都的重任,更重要的任务便是在曹操加封为公的阶段中,一定要想方设法稳定住许都的政局。可以说,在上述三者之中,汉尚书令职责最重。尽管当时魏国的人才济济,但若论谁能接任荀彧位子,出任汉尚书令一职,此类人却屈指可数之。既然曹操将华歆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可见对其充分信任和华歆杰出能力。

当然,华歆也没有辜负曹操的期望。经过了几次的历练,此时的华歆对于为官可以说是轻车熟路。随着魏国建立,邺顺利成章的变为北方的政治中心,而曹操和其幕僚们也随之转移阵地,开始在邺讨论起了军政大事。就在曹操的权力转移期间,华歆对许都的管理没有出现太大的差错,并很好的控制住了反曹势力,许都内呈现一片安宁的景象。可以说,在这段时间中,华歆展现出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良好的控制力。不久,曹操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六月,把自己留在许都的最后一个心腹——华歆,也调至了邺,并任命为御史大夫,此时的许都彻底成为了一个徒有虚名的国都。而就在华歆前脚离开之时,许都后脚便发生了动乱。建安二十三年正月,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谋反,起事于许昌。在此之前,华歆任尚书令四年,许都安然无恙。可华歆刚一离开,许都便出现叛乱,这再一次证明了华歆出色的能力。

历史上的华歆其实是政治、军事能力卓越的一个人,可以说是一个全才。尤其是在华歆为曹操做事期间,他的才华得以完全施展,官运也逐渐开始亨通。随后,凭借华歆杰出的表现,他慢慢步入了曹魏的高层之中,并成为魏国的重要人物之一。

三、背汉事魏和人臣已极

在一出名为《受禅台》京剧中(又名《献帝让位》),汉献帝刘协挂白须,身着素衣、手捧玉玺,满怀忘国之痛,唱腔凄惨;而太尉华歆却金冠玉带,翎羽高挑,按剑逼帝,挥来使去,实是一副奸臣模样。在曹丕受禅时,华歆的“登坛相仪,奉皇帝玺绶,以成受命之礼。”使他成为了助魏篡汉的重要功臣。而也就是华歆这次的举动,让他成为一“不忠不义”之人,遭受了千古的骂名。

曹操死后,曹丕即魏王位,拜华歆为相国。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刘氏江山从此落入他人之手,华歆也被封为司徒。在罗老先生的《三国演义》中,华歆当时的“丑恶嘴脸”可谓是深入人心。但根据《三国志》注引华桥《谱叙》记载,华歆在曹丕受汉禅时,并非如小说中塑造的那样气焰嚣张、骄狂跋扈,而是面带忧色。并且这个举动引起了曹丕的不满,便问当时的尚书陈群:“我应天受禅,文武群臣加官进爵,人人莫不欢喜,可惟独相国和你看起来不高兴,这是何故?”陈群立即离席答道:“臣与相国曾食汉禄,若是也像大家一样兴高彩烈、得意忘形的话,陛下看了以后难道不觉得更恶心吗?”曹丕听了后这番话,很是佩服。

或许有人认为华歆此举是在“演戏”给众人看。但事实上,在此之前,华歆已经做出了两次维护刘氏江山的举动。

中平五年(188年)五月,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想废掉灵帝、改立合肥侯,曾经邀请华歆共同参与。但华歆却以“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拒绝加入。随后,事情果然不出华歆所料,王芬的计划全盘失败。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迁都。华歆求为下邽令,随后因病从蓝田到了南阳。而当时的袁术便在南阳,见华歆是一人才,便收留了华歆。此后,华歆在跟随袁术期间,曾力劝袁术兴兵讨伐董卓,以勤王室。但是袁术不从,于是华歆便立即离开了袁术。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华歆似乎心存汉室。对于在《三国演义》中把华歆塑造成一个助纣为虐的奸佞之臣,可能是与“汉为正统”以及“尊刘抑曹”的观念些有关系。其实在事实上,可以说华歆默然的态度是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并且代表了大多数士人,而且这种状况从当初董卓废帝时也可窥其一二。

自西汉以来,儒家思想为成为了主要的政治哲学。而到了东汉时期,儒学更是取得了独尊地位,并开始以儒家的名教治国。可以说,名教之治对维护东汉的政权统一是起了很大作用。到了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面对宦戚专政所造成的政治腐败,士人们尚能本着仅存的一点儒家道德精神,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进行反抗,但招致的“党锢之祸”使士人们开始对名教产生了怀疑。不久,“黄巾起义”的爆发,使东汉政权彻底名存实亡,这再一次动摇了士人对名教之治的信念。而后,社会的动荡、无数的瘟疫和灾荒使成千上万的百姓丧生;政治的黑暗,混乱和无端的杀戮又使一批批名士们再一次奔赴了刑场。面对着如此残酷的现实,名教已无力回天,不能在以此来维系人心,而儒学独尊地位也随之被完全的瓦解。乱世对人类生命的压抑和残害,成了士人内在生命意识苏醒的契机。道家老庄自然无为哲学的抬头,成了士人的精神镇痛剂。“人性自然论”随之呼之欲出,并逐渐成为了汉魏众多士大夫们的共识。而在“自然人性论”中,正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是通过自然之道来理解人性问题。于是,为了恢复生命的自然本色,士人们便开始挣脱开世俗间的种种束缚,而此时的华歆正是这种大潮流一个代表。对于华歆的背汉事魏,我们自然不能予以表扬,可也不至于批判。当华歆面对这曹丕所做的一切,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来说,他很难去改变什么,大多能办到的只是顺其自然,默默的承受。可以说,华歆的背汉事魏是一种所谓的“人性自然”的表现,而他的举动也正是因为受到了一定的道家思想影响,并且是当时社会中许多士人的一种普遍现象。

四、老骥伏枥和三朝重臣

在最后的一段日子里,已在三公之列华歆本可以抛开政事,以享天年。但他依旧保持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的态度,为曹魏散贡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

曹丕在位期间,三府曾经提出,“举孝廉”本是以考察人的品行,故对于有关“经、典”的考试,应该可以相应免除。但华歆马上提出反对,他认为世道屡经战乱,“六籍堕废”,应当兴复学业,“以崇王道”。制法者,以兴废学业而定国之兴衰。如果考察孝廉不以经学,“恐学业遂从此而废”。故不能废除经、典的考核。但“若有秀异”,还“可特徵用”。治国就怕没有人才,而不是得不到人才。华歆的这番话,最终得到了曹丕的认同。而后,曹丕请众公卿举荐四海人才,华歆便举荐自己的好友管宁。

在曹睿登基后,华歆进封为博平侯,增邑五百户,并前千三百户,转拜太尉。此后,华歆称病,欲让位于管宁。但曹睿不许华歆让位给管宁,也不准华歆辞职。一日,曹睿准备开几桌宴席,犒劳一些有功之臣,便派散骑常侍缪袭诏喻。临行时,曹睿特别吩咐缪袭:“直到华歆答应赴宴,你才能回来。”这件小事,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华歆对魏国来说,依旧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太和四年,明帝派曹真从子午道进军征伐蜀汉。当皇帝车驾则向东来到许昌,华歆见到了曹睿。此时,华歆大胆上疏分析天下政治形势,提出了应先修文德的主张,他说:“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故应当注重农业生产,安抚百姓。若魏国没有饥寒之患,百姓无背井离乡之情,天下必定可以治理好;如果真能做到圣贤的教化日日深入,那么远方的人就会感怀威德,吴蜀之民也会归附的。当时华歆的言辞恳切,深深打动了魏明帝,且又恰逢秋季大雨,魏明帝终于听从华歆建议,诏令曹真退兵。

太和五年,为曹魏操劳半生的华歆终于到下了,时年75岁,被谥敬候。在此之前,曾任相国的华歆为官清廉,由于所得俸禄和赏赐多用于接济亲人、朋友、旧故,更甚者,还为自己的奴仆们进行安家。致使身处三公之列的华歆,竟做到了“家无担石之储”。对于这一点,华歆再一次使人叹服。

纵观华歆一生,博学而多才,年少以高行显名。到了曹魏阵营中,思维周密,办事处处谨慎小心,并且“事上以忠,济下以仁”,再次展现了他过人的一面。至于华歆在此期间所作出的被称为“大逆不道”之事,那其实只不过是当时社会风气所致,士人的思想有所变迁,而华歆就是建安名士中的一个代表。但正如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评价一样,华歆清纯德素,确实不失一时之俊伟。

历史上对华歆的评价:

曹丕:国之俊老,所与和阴阳理庶事也。

曹睿: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

陈群:若华公,可谓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

太史慈:华子鱼良德也,然非筹略才,无他方规,自守而已。

陈寿:①华歆清纯德素,诚一时之俊伟也。②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

傅子:华太尉积德居顺,其智可及也,其清不可及也。事上以忠,济下以仁。

孙盛:夫大雅之处世也,必先审隐显之期,以定出处之分,否则括囊以保其身,泰则行义以达其道。歆既无夷、皓韬邈之风,又失王臣匪躬之操,故挠心於邪儒之说,交臂於陵肆之徒,位夺於一竖,节堕於当时。昔许、蔡失位,不得列於诸侯;州公实来,鲁人以为贱耻。方之於歆,咎孰大焉!

《魏书》:歆性周密,举动详慎。

《华峤谱》:歆淡於财欲,前后宠赐,诸公莫及,然终不殖产业。

《世语新说》:①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②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腊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东汉延康元年(公元200年)十月二十八日,东汉颍川郡(今河南许昌)祭坛高筑,一位黄袍加身、受禅称帝的君王正得意地俯视着坛下的臣民,接受他们的朝拜。这位倾祚汉室、开创新朝的中年人,就是曹魏帝国的第一代君主曹丕。

一、能文能武角逐嗣位

曹丕,字子恒,中平四年(公元187年)生于沛国郡(今安徽亳县),是著名大政治家曹操的次子。曹丕的青少年时代,正是东汉王朝迅速走向没落,群雄角逐,军阀混战的时期。曹丕4岁就开始学骑马射箭,自幼跟随父亲南征北战,过着一种戎马生活。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遭到张绣围攻。曹操的勇将典韦战死,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均被射死,而年仅10岁的曹丕竟能乘马逃脱,可见此时的曹丕已是一个善于骑射的英俊少年了。

这一时期,正是曹操以汉丞相名义四处征伐,翦灭群雄的时期,曹操在消灭异己过程中,势力迅速发展,成了中原地区事实上的霸主。战争生活不仅使曹丕兄弟增长了文韬武略,也培育了他们政治上统驭江山的雄心。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和孙权、刘备逐渐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了。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加九锡,随后又封为魏王,以丞相领冀州牧。东汉朝廷一切政务,皆出自曹操,魏王与皇帝已经只是名义上的差别。这时,不少文武官吏劝曹操自立为帝,但曹操出于政治上考虑,没有这样做。他把改刘汉为曹魏的使命留给了自己的后代。

在这种情况下,立谁为将来承续基业的王太子,就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了。曹操有25个儿子。长子曹昂在随曹操南征张绣时被射死。曹昂死后,曹丕在诸兄弟中就是长兄了。在曹丕诸兄弟中,除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是被立为正室的卞夫人所生,其他都是庶生。而庶生子一般是没有资格立为太子的。因此,按照嫡长子继承的传统制度,曹丕在争立太子的过程中具有最为优越的条件。同时,曹丕能文能武,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时,就被封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按说把曹丕立为太子是自然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曹丕不仅面对的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父亲,而且有几位才识卓越亦雄心勃勃的兄弟,太子的桂冠是不会轻易落到他头上的。

最早对曹丕构成威胁的,是他的同父异母小弟曹冲。曹冲聪敏过人,五六岁时,已经有成年人的见识和智慧了。有一次,孙权送给了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象的重量,于是询问群臣们如何才能得知,众人都想不出办法。这时年幼的曹冲说,可以把大象放到船上,然后在船上靠水面处刻上记号,把象从船上牵出后,将石块等物称过重量放到船上,直到使船上刻的记号下沉到与水面相平,那么船上所载物体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才智,使曹操十分高兴。当时是战乱年代,刑法严峻,不少人因犯了小罪过而被处死。曹冲每见到犯罪受刑的人,就前去探询,了解其中是否有冤情。对于那些平时勤勉而因某一过失触犯刑律的将吏,曹冲经常替他们向曹操陈述,代为请求宽刑。经曹冲辨明冤情而免遭杀戮的有几十人。因此曹操经常对群臣称赞曹冲,说他既才识明达,又有仁爱之心,并且容貌俊美,一表人才,表现出让曹冲继承事业的想法。不过,这位小兄弟的寿命不长,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冲13岁,便得病死去。曹操十分悲痛,曹丕劝曹操不要过分悲伤,曹操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兄弟的大幸。可见,曹冲若在,曹丕能否继位是很成问题的。曹丕当了皇帝后还经常说:假若仓舒(曹冲字)在世的话,我也不会有天下。

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真正使曹丕提心吊胆的是二弟曹植。同曹丕一样,曹植也是能文能武,胸有大志的人物,并且论才思敏捷,比曹丕有过之而无不及。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在邺城(河北临漳县)筑铜雀台。曹操率诸子登台,令他们各自作赋。曹植年仅19岁,挥笔立成,文词通达耐读,曹操很是惊异他的才华。曹植平时生活简朴,不尚华丽,每当曹操问以军国大事,都能应声而答,因此特别受到曹操的宠爱。当时杨修、丁仪、贾逵、王凌等人都向曹操进言,劝曹操立曹植为太子。

曹丕见曹植及其同党如此活动,不敢懈怠,也与一帮亲信官吏积极谋划。早在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丕被封为五官中郎将时,就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一时五官中郎将府第前宾客如云。曹植虽然文才优于曹丕,但在政治斗争方面却不是曹丕的对手,论筹谋夺权、治理国家,曹丕有胜曹植一筹的干才,因此朝廷上许多官吏早已有心依附在曹丕门下。曹丕看重的团结的是那些明于政略而在朝掌握实权的官僚人士,这与支持曹植的多是些文人学士是不相同的。支持曹丕为太子的有贾诩、崔琰、吴质、桓楷、卫臻等。他们根据《春秋》立嫡以长之义,力主立曹丕为魏王太子。

面对曹植争立的威胁,曹丕问深有谋略的太中大夫贾诩,如何才能巩固他的地位。贾诩告诉他要宽厚仁德,奉行仁人志士简约勤勉的精神,朝夕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长子的规矩。曹丕听了他的话,时时注意修养,深自砥砺,使曹操对他看法越来越好。而曹植却正相反,任性而行,饮酒无度,行为不检点,又不注意掩饰,多次犯了曹操的禁忌。有一次曹植乘车行驰,私自打开中门而出,这是违犯禁令的,曹操知道后大为生气,令将赶车的官吏处死,并下令严禁诸侯们违犯制度。曹操说:最初我认为子建(曹植字)是诸子中最可以定大事的。自开中门私出后,我另眼看待此子了。有一次曹操登高台,恰好看到曹植妻穿得很华丽,曹操是崇尚简朴的,于是以曹植妻违犯服饰制度赐死。

虽然曹植在曹操眼中是越来越失宠,但曹操仍认为曹植是诸子中最有才华的,作为善于选拔人才,并且深知人才对于事业成败重要性的曹操,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仍是举棋不定。一天,曹操屏退左右,就立太子事单独征询贾诩。贾诩只是微笑,并不回答。曹操说:问你问题,你不回答,这是为什么?贾诩说:我现在正思考着一件事,因此不能马上回答。曹操问:你想什么?贾诩答:我正想着袁本初、刘景升父子的事呢。曹操大笑,于是立谁为太子的事在曹操心中最后定了下来。袁本初即袁绍,刘景升即刘表,贾诩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是提醒曹操:如果像袁绍、刘表那样废长立幼,难免日后诸子纷争,内乱不休。这正好触及了曹操的心事。如何使自己开创的基业传续下去,并且长治久安,这才是曹操最关心的。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终于被立为魏王太子,时年31岁。曹丕得知立为太子,欢喜异常,情不自禁地抱住丞相长史辛毗的脖子说:辛君知道我有多么高兴吗!的确,这是他将来登上皇帝宝座的关键一步。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的头疼宿疾又犯了,不久便在洛阳病逝。朝中文武百官一面派人向太子曹丕等报丧,一面将曹操装殓入椁,这时御史大夫华歆才赶来。他之所以晚来是因为先进皇宫,逼着献帝下诏,封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领冀州牧。有了皇帝诏书,文武百官有了依据,一天之内就把继位的仪式筹备齐全,扶曹丕即位。

二、代汉建魏贬抑诸弟

曹丕任魏王兼丞相、领冀州牧后,成了汉王朝的实际主宰。曹丕上任之初,即提拔在拥立自己登上王位的过程中出了力的官吏。他首先提升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郎为御史大夫,把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一党手里。鉴于汉末宦官乱政的教训,他决定宦人不能做官,只能做跑腿服侍的杂役。

为了广泛培植势力,曹丕听从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创立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对汉代实行的州郡察举选官制度的改革,即州设大中正,亦称都中正,郡设小中正,亦只称中正,以贤能有识鉴的人来担任,即由他们品评本郡的人才,定其高下,分为九品,送入吏部,任命为官。九品中正制本来是要按才能品选人物,最初也确实选拔了一些人才,在当时那种人才流散的时代是起过作用的。但后来却演变成由中正来决定人才的高下,而中正又都是由本州郡的世家名门贵族官僚来担任,因而所定为上品者,无非世族名门。这种选举制度,对于形成后来的门阀政治起了重要作用。

为了建立功名,曹丕在继位当年六月,兴兵南征,想让臣民们知道新的魏王也是一位抱负恢宏能治国将兵的大才。八月,曹丕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来到安徽亳县。孙权闻报,忙派遣使者来向曹丕奉献古玩珍宝,求和结好。这正中曹丕下怀,如果真打,还不知道什么样子,先王曹操何等谋略,对孙权也无可奈何,他曹丕现在能否打个平手也难说。现在孙权主动求和,使他既不必交战,又在臣民面前树起了威信,何乐而不为。既而又接到报告说,蜀国名将孟达领众来降。曹丕继位不过半年,在与孙、刘对抗中接连占了上风,真使曹丕高兴。

权位的巩固,威望的增加,使曹丕取汉而代之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他一边总揽朝政,裁决万机,一边为代汉作准备。于是,社会上接连传出了象征改朝换代的吉祥之兆。三月,亳县出现黄龙。四月份,饶安县又报称出现了白色山鸡。八月,石邑县又云凤凰群集。

东汉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十月,在改朝换代的汹汹舆论下,当了几十年傀儡,整天担惊受怕忍辱偷生的汉献帝,在皇宫里再也混不下去了。这一天,深谙曹丕心意的左中郎将李伏,太史丞许芝与华歆等奏请汉献帝禅位于魏王曹丕,在众臣威逼下,献帝只得让御史大夫张春持节奉玺绶禅位曹丕。曹丕见到玺绶和册告,自然欣喜,但也不得不假意做作谦让一番。然后才举行了禅让典礼,正式登基称帝,国号为魏,改元黄初。这时,曹丕33岁。

曹丕虽然在权力争夺中接连获胜,却没有忘记那些曾对自己带来很大威胁的兄弟。尤其三弟曹植,素有才名,身边又有一帮文人推波助澜,实在是一心腹之患。丁仪在帮助曹植争夺太子位时,积极参与谋划,并在曹操和众人面前多次称赞曹植的才干,曹植封临淄侯后,丁仪又时常与曹植在一起饮酒赋诗,过从甚密。因此,曹丕一立为魏王,就将丁仪收捕入狱。曹植知道中领军夏侯尚与曹丕关系密切,就去托夏侯尚向曹丕说情,希望夏侯尚就像少年救野地里的黄雀那样救出丁仪兄弟,丁仪兄弟也对夏侯尚叩头哀求。但此事犯在曹丕的心病上,尽管夏侯尚再三求情,曹丕还是把他们杀了,并且尽诛其族中所有男人。

接着,曹丕又分遣诸兄弟们回各自的封地。曹彰自以为先王在世时,他攻城掠地,多受重用,希望能得到曹丕的任用,但曹丕却感到手握重兵的他对自己是一大威胁,因此也不例外。曹彰见这位老兄铁面无情,十分不高兴,不等他下令,就交出了自己统领的大军,回到封地中牟县去了。曹植更为惶恐,他自知过去对这位兄长多有冒犯,现在密友被斩,自己闹不好也得成为曹丕泄愤的牺牲品,因此更不敢有任何违逆的表示。曹植要求去祭告一下先王再走,曹丕不批准,曹植只得悲悲切切地离开京城,去当他的临淄侯了。

曹丕为了显示新朝福祉,提拔了许多功臣元勋,封赏了大量官衔爵位,对他的亲兄弟也不能不有所表示。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诸弟:鄢陵侯曹彰、宛侯曹据、鲁阳侯曹宇、谯侯曹林、赞侯曹衮、襄邑侯曹峻、弘农侯曹干、寿春侯曹彪、历城侯曹徽、平舆侯曹茂,一律晋爵为公,只有曹植没有晋封。原来曹植在临淄十分郁闷,过去赋诗唱和的朋友没有了,而朝廷派来监管的官吏管制得又十分厉害,使他动辄违犯规定。他心灰意懒,深感忍活苟且也不容易。于是终日饮酒,借酒浇愁。醉后行为自然疏狂。临淄侯封地的监国官灌均就上奏,说他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曹丕不禁大怒,派兵火速到临淄把曹植擒拿到京,想治曹植的罪。曹丕的母亲卞太后急忙出来阻止,卞太后召曹丕来哭着说:你兄弟曹植平时就嗜酒疏狂,他自恃胸中有才,行为放纵,但念及你们是同胞兄弟,你就存下他一条命吧。你若宽恕了他的罪过,我死后也就瞑目了。曹丕说:我也深爱他的才华,只是想惩戒一下他的疏狂脾性,并不杀他。华歆是曹丕的心腹大臣,他劝曹丕说:子建才智颇高,又有大志,若不早日除掉,必为后患。曹丕说:母命不可违。华歆又献策说:人们都说子建出口成章,我不太相信,皇上可召他进来,试试他的才华,如果不能出口成章,就杀他;如果真如此,就贬他。曹丕认为可以。一会曹植进来拜见,他十分惶恐,见到曹丕后就伏拜于地请罪。曹丕说:我和你情份上是兄弟,但道义上是君臣,你竟敢倚仗有才就蔑视礼仪,以前先王在世时,你常常向别人夸耀显示你的文章,我怀疑你是找人代笔写的。现在我限你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能做到,就免你一死,否则从重治罪,决不宽贷。曹植说:请出题目。曹丕说:我和你是兄弟,就以此为题,但不许涉及‘兄弟’字样。曹植连想都没有想一下,即随着曹丕的话音赋诗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动了骨肉之情,禁不住潸然落泪。他母亲从殿堂后走出来说:你为兄的为什么要对弟弟如此相逼呢?曹丕慌忙说:我们虽是兄弟,但国法不可废弃。于是贬曹植为安乡侯,随后迁为鄄城侯。曹植在其母的庇护下,又凭借其超群的文才,总算逃过了一次危难。

曹丕为了削弱诸弟的力量,对他们多方限制,处处防范。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三月,曹丕立皇子曹蔽平原王,同时也将诸弟进爵为王。四月,总算把曹植也晋爵为鄄城王。然而,他们实际上都是徒有空名而无实地。每个王国只拨给100余老兵守卫,王国与京都相隔千里,又不准聚会,诸王外出游猎不得超过30里。又设官对他们进行监视,这些人几乎天天都向曹丕打小报告,说诸王的坏话。诸王在封地内形同软禁,想当稍微自由些的老百姓也当不成。在这种情况下,曹氏兄弟们人人自危,不敢有少许违逆的举动。北海王曹衮,为人非常谨慎小心,平时专爱研读儒家经典,不参与其他活动。负责监督他的官员们商量说:咱们受诏督察王公的行为,举报他们的错误。他们有过失当然要上奏,但有善行也应让上面知道。于是共同上表称赞北海王行为端正。曹衮知道后,却十分害怕,责备监防官员说:你们这样做,实在是帮倒忙,突然联名上表称赞我,对我并没有益处。连表扬他都害怕,可见当时诸王的处境。

任城王曹彰的遭遇就更惨了。曹彰刚毅威猛,武艺过人,并且深谙兵法。连曹操在伐吴蜀时也问曹彰如何行军布阵。当时外地曾献到京都一只猛虎,其虎满身锦斑,异常凶猛,装在铁笼子里,一些身强力壮的人也不敢轻易走近看看。曹彰却上前拽住虎尾缠在臂上,老虎搭拉着耳朵不敢吼一声,众人都佩服曹彰的神勇。南越国献了一头白象,曹彰用手拉象鼻,象伏在地上连动都不能动。曹丕铸了一口千斤重的大铜钟,10多个壮士都抬不动,曹彰搬起来能小跑。各地听到曹彰巡视,都息兵自保,不敢妄动。曹丕说:以任城王的雄壮威武,吞并巴蜀,如苍鹰衔死鼠那样容易。正因为曹彰如此骁勇,曹丕才对他更加忌恨,万一这位虎弟不听号令,起兵谋反,那是很伤脑筋的。因此,曹丕决心除掉他。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六月,曹彰进京朝见,曹丕与他在卞太后宫中下围棋,边下边吃枣。曹丕事先命人在一部分枣中下了毒,自己挑无毒的吃,曹彰不知,随便拿着吃,当即中毒。卞太后到处找水抢救,可是所有瓶罐早已被曹丕预先命人砸毁,卞太后急得光着脚跑到井边,可仍无法打水,就这样眼看曹彰被毒死。曹丕本想再害死曹植,卞太后气愤地斥责他:你已经杀了我的任城王,不许你再杀我的东阿王(当时曹植为东阿王)!也许是太后的话起了点作用,也许因曹植不掌兵,是个文人,又表现温顺,后来总算没有被害。

曹氏诸王的封地和境况如此可怜,但曹丕犹害怕贻患于日后。临终前他又改封诸王为县王,诸王的封地由一郡缩小到一县,这种分封已完全是虚应其事了。曹丕分封诸王不是为了屏障中央,而是为了防止诸弟争权,这个目的确实达到了。曹魏政权始终没有出现过外藩强盛欺凌中央的局面。但也造成了皇室孤立无援的弊病,使日后司马懿父子能够较为容易地篡夺曹氏的大权。

第一位:王朗。王朗,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人,即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王朗不仅是三国时期的曹魏重臣,也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王朗早年师从名士杨赐,并因精通经学被朝廷任命为郎中,后担任菑丘县县长。汉末群雄割据期间,王朗又被徐州刺史陶谦任命为治中从事,后被调往扬州担任会稽太守之职。

王朗就任会稽太守不久,孙策统一江东之战爆发。面对孙策的强大攻势,王朗顽强抵抗,一度令孙策束手无策。此后,孙策采纳叔叔孙瑜的建议,奇袭查渎,终于将王朗击败。王朗随后逃往东冶,最终走投无路,只得向孙策投降。孙策欣赏王朗的才华,让张昭劝说王朗为自己效力,却遭到王朗的拒绝。

数年后,曹操征召王朗入朝为官。孙策未加阻拦,王朗也因此来到许昌,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从此成为曹魏集团的一员。此后,王朗历任参司空府军事、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等职,以政绩卓著受到朝野的一致称赞。

曹丕建立魏国后,王朗继续得到重用,先后担任过御史大夫、司空等职,为曹魏帝国的稳定做出巨大贡献。魏明帝曹睿继位后,王朗又转任司徒一职,成为曹魏集团中的三朝元老。

第二位:程昱。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县人,即今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程昱出身于兖州豪族,在当地享有崇高威望。时任兖州刺史刘岱曾多次征召程昱为官,却遭到拒绝。曹操进入兖州并就任兖州牧后,程昱加入了曹魏集团。

兖州争斗战期间,程昱沉着冷静,与荀彧一起保住了甄城、范县和东阿,为曹操回援兖州击败吕布赢得了宝贵时间。曹操曾经不无感慨道:“若非程卿之力,吾无所归矣。”

此后,程昱先后参与了著名的官渡之战、荆州之战、赤壁之战这三大战役,并在战争过程中为曹操献计献策。关中之战期间,程昱奉命留守中原,稳定了中原局势,确保曹操无后顾之忧。程昱是曹魏集团元老之一,受到曹操、曹丕的高度重视,历任东平相、东中郎将、济阴太守、振威将军、奋武将军、卫尉等职,是曹魏早期的著名谋士之一。

第三位:邴原。邴原,字更具,北海郡朱虚县人,即今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邴原早年家境贫困,但志向远大,青年时期便成为当地名士。汉末天下大乱时,邴原为避祸离开家乡来到辽东,以教书为生,其间救过同乡刘放的性命,还协助太史慈返回中原。

当时,割据辽东的辽东郡太守多次想请邴原辅佐,均遭到邴原的婉言拒绝。最终,邴原离开辽东来到中原,加入了曹操集团。邴原为官数十载,以品德高尚、名高德大,清规邈世而著称,是曹魏集团的早期名臣,深受曹操敬重。

第四位:凉茂。凉茂,字伯方,山阳郡昌邑县人,即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凉茂早年以好学闻名,后来被曹操征召为司空掾,此后又担任过侍御史、泰山郡太守、乐浪太守等职。官渡之战结束后,凉茂返回中原,历任魏郡太守、甘陵相等职,以政绩突出,勤政爱民成为曹魏集团中为数不多的良吏之一。此后,凉茂又历任中郎将长史、左军师、尚书仆射、中尉、奉常、太子太傅等职,得到曹操和曹丕父子的欣赏和重用。

第五位:华歆。华歆,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人,即今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华歆早年拜名士陈球为师,因才华横溢得到朝廷征召,先后担任郎中、尚书郎、太傅掾吏等职。东汉末年,华歆被任命为豫章太守。

数年后,孙策发动江东之战,华歆率众归顺孙策,被孙策以上宾之礼相待。此后,华歆又获得曹操的征召来到中原,被任命为议郎兼参司空府军事,并在数年后被晋升为尚书、侍中、尚书令、御史大夫等职,是曹魏集团中杰出的内政人才。

曹丕称帝后,华歆被任命为司徒一职,成为曹魏帝国的开国重臣,并在制定典章制度、考选制度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魏明帝曹睿继位后,华歆转任太尉一职,成为曹魏帝国的三朝元老。

第六位:董昭。董昭,字公仁,济阴郡定陶县人,即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与王朗、华歆等人相比,董昭是曹魏山东籍名士中的另类。董昭早年效力袁绍集团,曾担任过参军一职,后来却遭到同僚的排挤和打压,被迫离开袁绍,投靠了河内割据势力张杨。

汉献帝东归洛阳期间,董昭随张杨来到洛阳,其间又秘密协助曹操,将汉献帝挟持到许昌。从此,汉献帝成为傀儡。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董昭也离开张昭投靠了曹操。

除了在将汉献帝挟持到许昌一事上发挥关键作用之外,董昭还在荆襄之战期间给了关羽致命一击。当时,关羽出兵围困樊城,与曹仁、徐晃呈胶着之势。董昭向曹操提出,将孙权偷袭荆州之事公之于众,此举严重打击了关羽军队的士气,令其不得不放弃围攻樊城,转而回援荆州。最终,关羽在途中被东吴歼灭。

曹操控制朝政后,一直在扩大自己的权力,为汉魏嬗代做准备。董昭则是曹操极力推动这一计划的急先锋。正是因为董昭在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鼓动群臣推举曹操为魏公,最终导致了名臣荀彧被迫自尽而亡。因此,董昭也被不少忠于汉室的大臣嗤之以鼻,将其称为佞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934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