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用实行计划生育,不过,女儿多点无所谓,但儿子多了就不好办了,毕竟皇位只有一个。 清朝前期奉行“有德者即登大位”,而不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有德”这个评价标准在现实中不好操作,远不如血缘关系来得固定可靠。正因为如此,各皇子才为争夺皇位而打得不可开交。 本在康熙十四年的时候,皇后所生的皇次子胤礽被册立为皇太子。胤礽的前面还有一个哥哥,即皇长子胤褆,但由于他的母亲只是一般的嫔妃,而皇次子胤礽的母亲是皇后且年纪轻轻又死了,皇后临死前,康熙十分痛惜,为了满足她的最后愿望,便决定立其子胤礽为皇太子。 但是,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皇太子胤礽以“赋性奢侈”、“暴虐YIN乱”、“语言颠倒,竟类狂易之疾”为由被废。过了一年,又说胤礽“虽被镇魇,已渐痊可”,恢复了其皇太子的地位。但是,仅仅过了两年,康熙再次以“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转甚”的借口,将胤礽永久废黜并加以禁锢。 表面上看来,好像是皇太子得了精神病,但民间多说其真正原因并非如此,而是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触犯圣怒的事。 这年,康熙帝出巡塞外,兴致很高,把自己最喜爱的小儿子胤衸也给带上了。但是,塞外毕竟不是皇宫的温室,一行人在路上风餐露宿的,加上气候变化多端,结果出生在深宫大院的胤衸抗不住风寒,在路上就得了重病。康熙帝对此子十分溺爱,一下子变得手足无措,急令御医赶来诊治。在胤衸病重的时候,据说康熙甚至不分昼夜的亲自照料胤衸,还经常把小儿子抱在怀中,但是,胤衸最终还是不治身亡。 胤衸死后,康熙痛苦万分,但更让他伤心的是,其他的皇子对胤衸的病情漠不关心,甚至根本就是无动于衷,特别是作为兄长的皇太子胤礽,在自己的小弟弟生病的时候几乎不闻不问,就连胤衸病死了,都没有丝毫哀伤的表示。由此,康熙对自己的这些儿子们十分的失望,特别是对皇太子胤礽,更是失望之至。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帐殿夜警”的事,更是让事态火上浇油。原来,在胤衸病死后,康熙对皇子们大发雷霆,喜怒不定,这让这些皇子们感到十分恐慌,而皇太子胤礽挨了骂,更加是忐忑不安。由于心情紧张,皇太子胤礽便派出自己的亲信去侦察康熙帝起居,其本人也曾在夜间偷偷到康熙帐前窥视动静。不巧消息走漏,其他皇子便把此事密告了康熙。 康熙听了大为震怒,随后便召集了所有的随从大臣和武将,并令将太子和其他皇子全部拘来。康熙当着大臣们的面,痛骂这些无情无义的儿子们,特别是对皇太子胤礽,康熙更是新帐老帐一起清算,痛骂道:“你实在是太不像话了!太过分了!你平时奢侈无度,比我的花费还要厉害,倒也算了,派你去南巡,你竟敢向当地的官员索贿纳贿,胆子也大过天了!连外邦进贡的物品,你都敢贪入私囊!” 康熙想到最近发生的事情,越说越气:“你幼弟十八阿哥病危,我日夜照料,焦虑万分,你身为兄长,竟然可以无动于衷,你这样毫无孝悌的人,怎么能当太子?你还在深夜里向我的帐殿窥视,难道你是想看我死了没有吗?你的亲信日夜监视我的一举一动,到底用意何在?” 说到这里,康熙痛哭流涕,对这些儿子伤心不已,几近昏厥。最后,康熙宣布:“胤礽废去太子名号,他这样的人不能继承祖宗的家业!” 不过,话说回来,也是因为康熙儿子太多,即使是同母所生(如四阿哥(雍正)和亲弟弟十四阿哥),皇子们之间很少有亲情的。但最关键的原因是,皇子们对大位都是觊觎已久这一点,皇太子胤礽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他平日的紧张心情也大都是由此引起。 但是,康熙虽然两次废立太子,但仍旧无法解决诸皇子为争夺储位的纷争。在康熙年老力衰后,各皇子更是结党营私,勾心斗角之势日益严重,而老年的康熙也没有能力再去处理好这件事。最终,康熙至死之前都没有公布皇储人选,这样也就有了雍正继位是否正统的争论。</a>
胤祥心地善良、忠诚,康熙的心里自然有数,在那个争储斗争日益白热化的时期,无论结果怎么样康熙都不 得不 为自己和后代帝王找一个可以辅助的忠臣良将, 所以这个与世无争、友爱兄弟、诚孝皇父的十三皇子——胤祥自然就成为合适的人选。他不给胤祥封爵,胤祥就不会受到其他兄弟的攻击,这样胤祥就可以得到保全。至于囚禁,在那场皇权与储权的争斗中有哪个成年的皇子没有受到牵连呢?只是因胤祥突然在康熙六十一年的政坛出现而书中没有开释的记载就断定胤祥被禁十几年, 似乎过于儿戏了 康熙晚年,皇八子胤禩的党羽越来越强大,这使康熙不得不妨胤禩逼宫,他也更加需要有人在他的身边以防止不测的事情发生。所以这样看来他不给胤祥差事, 只是让他留在自己的身边也并不 是绝对不 可能的。这样一来,在加上前面第二点说的, 胤祥康熙四十七年——六十一年之间的空白也就可以解释了。 再谈雍正的继位的问题,虽然“雍正的继位”同“太后下嫁”、“顺治出家”被列为“清初三大疑案”,但是近年来,随着雍正继位合法性的日益明朗化,我们不 得不回头重新的审视一下当年康熙对雍正的态度。有不少历史学家认为康熙一直没有看中胤禛, 但是这些只不过是一种推测,当时究竟康熙怎么看待胤禛,是不是很早就有意思将皇位传给胤禛,我想除了康熙本人以外没有人知道。如果康熙对胤禛早有好感,为了推这个敢作敢为、不徇私情却“人脉”平平的“冷面王爷”上台, 那么他以压制的方式为胤禛培养忠臣似乎就更合理了。 陷害胤祥的人是? 康熙四十七年,胤祥遭到圈禁,直至康熙末年而未有起色。雍正元年,他由一个没有任何爵位,没有任何权势,寻常的不能再寻常的阿哥,平步登青云,成为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怡亲王,大清朝历史上响当当的“铁帽子王”,这种贵与贱,荣与辱的天壤之别,时时刻刻都在困扰着当代的历史学家。再加上雍正即位的种种谣传,使得他的荣辱成为了至今没有解开的谜团。 那么究竟是什么人给了他这样可歌可泣的命运呢? 因为没有找到相关确切的史料,笔者只能凭借着相关的信息,作一些大胆的猜想。 胤祥的悲剧可能源于三阿哥——胤祉。 当年是他把大阿哥——胤褆诅咒皇太子的实情告诉给康熙皇帝的。在告知的过程中,他除了说胤褆诅咒外又可能说些什么呢?他会不会借着这个机会对和自己有过结的人下手呢? 康熙三十八年,胤祉被封为郡王,但是由于他在胤祥的母亲去世时侯的不敬行为儿很快的悲削去了王爵,试想一下他好辛苦才得到的王爵,只因一点点在现代人看起来不关紧要的小节而失去,他的心里能不怨恨吗?当他找到一个可能打击胤祥的机会时,他又怎么肯轻易放过呢? 在联系雍正八年,胤祥去世时侯的事,胤祉却因同样的原因遭到了圈禁,这两次看似相同的遭遇难道就只是巧合吗?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假想而已,虽然有些戏说的成分,但是却也可以作为今后研究此段历史的一个方向,因为历史的发展本身就是在演戏一样,什么样的事情都是有可能的。
公元1675年,康熙在太和殿里皇二子胤礽为太子,日后胤礽自然是康熙亲自培养,但是胤礽虽然能力不错,但是内在的品质有问题,父子关系就不如从前了。直到公元1708年,康熙宣布废除太子胤礽,诸位皇子开始觊觎皇位,大阿哥胤褆虽是长子,但是是庶出的向来不讨康熙喜爱,所以一直向康熙推荐八阿哥胤祀,但是三阿哥胤祉告发胤褆加害胤礽后,康熙将胤褆囚禁,且将与胤褆勾结的胤祀关押。
公元1709年,康熙再次恢复皇二子胤礽的太子之位,但是胤礽与公元1717年年末被告于大臣结党营私,所以康熙在1712年9月再次宣布废除太子,并将废太子囚禁至死,此后康熙再也没有提立太子之事~
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玄烨首开其例,册立胤礽为皇太子,后在四十七年九月以“赋性奢侈”、“暴虐*乱”、“语言颠倒,竟类狂易之疾”为由被废黜。四十八年三月,又以“虽被镇魇,已渐痊可”为托词,复立为皇太子。最后在五十年十月,终以“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转甚”的借口,再将胤礽废黜禁锢(《清圣祖实录》)。
其实简单来说,总结一下就是与兄弟不亲,对父不恭不孝,结党营私
先说与兄弟不亲,这个应该很好理解,一次围猎途中,康熙帝的第十八子病亡,康熙帝哀痛不已,按常理,身为太子,而且是康熙一手带大的皇子,应该能体会这样的悲痛,可是这个太子却偏偏在这个时候毫无悲痛之意,反而策马扬鞭,把酒言欢,这一点让康熙很是不满
再说不恭不孝,这个太子,对身为皇帝的父亲康熙有些不满,毕竟太子可是一出生就是太子,一直到四十到左右,还是太子,这点很是不满,也曾经在某种时候发过牢骚,大意是,我这个太子当的,什么时候是个头?哪有当太子四十多年的。这话应该是通过某种途径传到了康熙耳里,再加上十八皇子病逝时太子的表现,还有索额图在朝堂的所作所为,康熙极度不满,这时候就有个传言,说皇帝要废太子,这太子一急,就想着去偷窥皇帝,看看皇帝在干什么,有么有什么具体要废太子的举措。这一行为被发现后,不知悔改,口出狂言,令康熙极度不满,一怒之下就废了他。这就是一废太子。
最后是结党营私,历朝历代皇帝都很忌讳这点,不论是臣子还是皇子。而这个太子又正好不知悔改的一错再错。之前一废太子时候,太子党的代表是索额图,皇帝也心知肚明控制在一定范围,太子与这些人来往,皇帝也是知道的,一定范围内是默许的,但是在十八皇子病逝之后,太子的种种行为,令其不满,查办了索额图,废了太子,也打散了太子党。此后,太子被幽禁。过了一段时间,不少朝臣提过另立太子一事,而且,因为人选问题,在朝堂也是起过争执,面对这些个分别抱成团的朝臣,康熙也是头疼,忽然一下子想起废太子了,念起他的好处,于是找了个由头,提了一下这个太子,朝臣一看,心里就明白了,顺着话就把这废太子又提为人选,康熙顺理成章的就将这废太子又立为太子。这太子重归太子位,已经没有了索额图帮助,论才干又不及其他兄弟,所以只能自己动手帮自己了,但是又不是很高明,结党也就算了,还有营私,营私还是出事了,出了人命案,这一查下来,这太子难逃责任,康熙恨铁不成钢,于是就再一次给废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