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作霖死后,有三个人具有掌控东北军的资格,其中张学良的资历最浅,但他却能顺利地接管东三省,那么,他是如何成功的继承了老帅的衣钵呢?
“皇姑屯事件”发生后,张作霖乘坐一辆抢来的小 汽车 返回大帅府,因伤势过重昏迷不醒,当日就不治身亡。在此期间,张作霖并没有下达任何的命令,因此,由谁来担任东北的最高统帅一直没有定论。假如老帅还活着,那么张学良定是继承衣钵之人。但是因为意外的发生,面对张作霖突如其来的离世,整个东北军都慌了神。每个人都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所有人都在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此时,谁来继承大帅的位置就至关重要了。如果站错了队伍,对自己今后的仕途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当时那个情况下,有资格且有实力能继承帅位的有三股势力,他们分别是,以张作相、张景惠等人为首的老派势力,他们都是跟着张作霖南征北战的老部下。张作霖从无到有,是他们立下的汗马功劳。并且与张作霖还是拜把子兄弟。尤其是张作相,他曾两度救下张作霖性命,深受张大帅的信任,两人亲如兄弟 。
有能力接管东北军的第二股势力就是,以杨宇霆为首的留洋派,这些人因为在军官学院留学,所以自成一派。杨宇霆跟随张作霖多年,并且以现代化的军事思想建设东北军,为奉军正规化、振兴东北军的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杨宇霆先后两次策划奉军参与军阀混战,犹如火中取栗,为张作霖立下很大功劳,成功地将张作霖的势力渗透到各个地区。
这最后一股势力自然就是,以张学良为首的青壮派,张学良的部下大部分都是东北讲武堂毕业。但是在一九二五年,张学良的良师挚友郭松龄率部叛变。叛乱被镇压之后,在杨宇霆等人的要求下,这些人遭到了清算,张学良的实力也因此大减。并且张学良的年纪和资历也是最小的。所以说,在这三股势力中,张学良属于最弱势的一方,因此不能服众。尽管作为张作霖的长子,手握十多万精锐部队,但当时东北的局面非常复杂,北伐军步步紧逼,关东军虎视眈眈。年纪轻轻的张学良很难让人信服,要想继承父亲的基业,他就必须打败张作相和杨宇霆这两个劲敌,但以他的年纪和资历根本就不是对手。
张作霖在世的时候,这些势力之间就互相排斥竞争。郭松龄造反后,杨宇霆更是下令将其处死,两派之间更加的水火不容。如今,老帅虽死,但东三省不可一日无主。最终商议决定,通过投票来决定由谁来接管帅位,票多者胜。东北军究竟会由谁来接管呢,当然,张学良对于自己的实力还是很清楚的。在资历上,他不及张作相老旧派。在声望上,他又不及杨宇霆的留洋派。
而此时,如果东北军发生内讧,日本人就会乘虚而入。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张学良决定支持“老叔”张作相。通过投票,张作相被大家推举出来,由他来担任东北三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张作相无论是个人资历,还是军中声望,都是最合适的人选。当众人纷纷祝贺张作相的时候,张作相却说:老帅在世时,一直嘱咐我要照顾汉卿,如今老帅亡故,我便要更加尽心尽力地帮助少帅,如果让我来坐这个位置,我想九泉之下的老帅不会安息。说完张作相便朝着张学良行了一个军礼,众人也都鸦雀无声。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所有人都面面相觑,张学良更是一脸茫然,连忙推辞道。但是张作相主意已决,甚至还以奉系长辈的名义,向张学良表达了效忠的态度,坚决拥护小六子继承帅位。就这样,张学良成功地继承了老爹的衣钵,成为了新一代的“东北王”。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奉天(今辽宁)海城人,中国伟大的爱国者,西安事变的组织者。1928年6月,其父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他由奉系元老推为首领,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1928年12月,不顾日本和国民党“亲日派”的阻挠,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使日军很快侵占东三省。张学良面对既不能抗日复土,而“围剿”红军又屡遭失败的严峻现实,逐渐对蒋“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有所觉悟,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着名的“西安事变”,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全国走向抗战奠定了基础。
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气
“啊,好气派!”当7岁的张学良怯生生地来到老大帅府那面阔三间的旧王府式门前时,看见门对面有一座大照壁,大门两侧有石雕抱鼓石,其前有一对栩栩如生的石狮子。青石垫铺的门阶,使人感到宽敞整洁;滚圆挺直的高耸廊柱,撑着遮阳生阴的青瓦屋檐;朱漆雕花镂空牙子,又增添了一股细灵的秀美。
张学良不禁暗暗赞叹,他心想:这不跟画上看到的那些王公贵族之家一样吗?是的,父亲是个很能干的人,或者也可以说是个英雄,但他怎么升得这么快?曾几何时,他不是还出没于山林草野间,后来成为官军,也不过是个级别不高的管带吗,怎么转瞬间就平步青云,有了如此显赫的权势呢?总之,这时的张学良一方面发现,这个新家与往日的那个在八角台一带的家是大不相同了,另一方面脑子里也出现了一些问号。
1901年6月3日,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张学良出生于辽宁台安县桑树林子乡张家窝堡。时值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沙俄军队又单独出兵占领了东北。俄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整个东北几乎没有完善之区;马贼充斥,盗贼遍野,官商士民颠沛流离。辽河下游,灾难深重。
不久,父亲张作霖发迹,成了赫赫有名的“东北王”,张家也迁到了奉天。
如果说,儿时的记忆还比较单纯幼稚,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学良的疑虑和不安也就日益明显。因为最初的新鲜、新奇感没有了,生活的优裕弥补不了心灵上的孤寂与空虚。特别是父亲家法严,在家里,他一言九鼎,什么事都得听他的,他的话就是金科玉律,所以张学良感到压抑,总觉得没有过去那么自由了。
从前,张学良跟母亲在一起,有母亲的抚爱、邻里的关心,他可以随便跑到外面去玩,可以上树,可以到河沟边去。可现在他不能随便出去,也不能随便与外人接触,甚至出门必坐汽车,还有勤务兵护送,直到重新返回这门禁森严的幽深宅院。所以那时他常想:这不成了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鸟了吗?
天性好动、喜欢海阔天空的张学良不甘寂寞,就开始动脑筋,变着法儿破常规,想要给这个声威显赫、但却缺少生气的豪宅“透点新鲜空气”。
这就是张学良,整个少年时代都找不到相似身影的张学良。
沉闷家庭的活泼空气
张学良是张家的长子,他从小就性格开朗,活泼好动,他虽然也爱读书,但玩起来总是别出心裁,乐而忘归。张作霖有8个儿子、6个女儿,在童年时代,张学良是这14人队伍里的“头头”。怀英与怀卿(张学良的妹妹)回忆说:“我父亲思想封建保守,在家里有很多禁令,特别是对女儿们,要求文静,不许出大门,不许穿印度绸,不许剪发……可是,我们大哥敢于突破大帅的禁区。是他领着我们在帅府里‘藏猫猫’,是他每年7月15日领着我们去小河沿看放河灯,是他冬天指挥我们堆雪人,打雪仗。父亲死后,是大哥叫我们剪了辫子留短发,甚至烫发。”
张学良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家庭中处处体现着长子长兄的言行与气度,处处关心自己的姊妹,而且从出身绿林的父亲身上潜移默化了刚毅果断,在心与灵性里有了藏不住的坚强。成长在这样复杂而沉闷氛围的家庭里,张学良非但没有成为简单的“书呆子”,反而成为这个沉闷家庭里的一股活泼空气。一个天资聪颖的少年在风云莫测、战乱频频的年代里逐渐成长起来。
儒雅气质的三军将领
少年时代的张学良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熏陶,内心曾萌生过学习医学的念头。有一天,16岁的张学良悄悄地约了好朋友陈英,对他说:“父亲不同意我到医科大学学医,不过我的美国朋友答应帮助我,我已经把钱都准备好了,反正我要去。”
陈英听了,忙说:“你可真糊涂!你父亲一直都想让你当军人,他的脾气你可是知道的。我教你一个好办法,你对你父亲说去美国是为了当军人,等到了那儿,你干什么他又怎么会知道呢?”
可是陈英教给他的这个“上策”依旧被张作霖“戳穿”,遭到了拒绝。
张学良的留学之梦破灭了。不过,在奉天,这个家依然挡不住他满脑子的新式思想。
张学良参加了基督教青年会。在为赈济河北水灾举行义卖的时候,张学良马上报名参加,穿着时髦的西装和同伴们走上街头,积极为救济灾民奔波。后来有人回忆说:“他在会场往来穿梭般活跃,手拿大把物品,逢人劝购,高呼‘Thank you’,卖得最多。”
少年时代的张学良,不仅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科学文化的营养,而且结交了一些比较开明的人士,他学会了笃信和平,懂得容忍,懂得放开胸襟。在许多人的记忆中,这个戎马一生的将军,更多的是儒雅善良的模样,更多的是一些属于青春的回忆。
张作霖被炸,伤的很重,几乎没留下政治遗嘱。张学良手下的10万军队是东北军最精锐的部队,张作霖手下那些老人,实力比不上张学良,也就没人敢得罪张学良。一切都是靠实力说话,乱世,有实力有枪杆子,就有了一切,继位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话说回来,张学良那些兵也是老爹给的,算是有益培养的吧。
分类: 社会/文化 >> 历史人物
解析:
东北人实在啊,怎敌得过老蒋啊!!
张学良是张作霖的长子,张作霖希望他日后能够承继父业,守住东北这片山河沃土。在张作霖的眼里这是他家的天下。然而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地位锻造了张学良这位张家大公子的特殊性格。在他身上既有古代圣贤忠孝侠义的思想,同时又有西方图治维新的精神。他不愿意再打内战,他认为兵连祸结,百姓涂炭的主要原因是外有强邻觊觎、内有军阀混战,要想强国富民,必须实现全国统一。张学良的这一切想法与张作霖对他寄予的希望大相径庭。
1928年,日本人企图直接控制东北,在皇姑屯炸死张作霖,他手下的杨副将想趁机坐到他的位置上去。但张作霖手下的人都是和他当土匪出生入死的,谁会服一个外来的副手呢?于是这姓杨的反倒被他们给解决了,与此同时他们给尚在外地的张学良发电报令其迅速回家。对外仍然是天天请个医生到张府,装模作样地造成张作霖还活着的假相。张学良一到家,立刻让他做了众人之主,年仅27岁的少帅。
而张学良早就对日本不满,既负家仇国恨,决定响应蒋介石的“南北统一”号召,把共和五色旗换成 旗,将其父重臣、反对归顺南京的杨宇霆、常荫槐设计捕杀,实行“易帜”,服从南京 的统治。
正当张学良在东北励精图治,想干一番事业的时候,一场空前惨烈的军阀混战硝烟又起。关内各主要军事集团几乎都卷入了这场中原大战。刚刚统一的中国又将重蹈军阀割据的覆辙,对此张学良认为:目前,东西列强环伺中国,在这个紧要关头重燃内战之火,可能会招致外敌入侵。于是他决定挥戈中原,以武力调停各方,令其罢兵息争。由于数十万东北军的参予,使得交战的各路军阀及早偃旗息鼓,百姓也在混战后得以休养生息。在这场中原大战中,蒋介石由于得到了张学良的支持,以很小的军事代价换取了巨大的政治筹码,他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同时蒋介石既欣赏张学良的才干又想借以笼络,提出和他结拜,于是与张学良结拜金兰、称兄道弟。1930年,蒋介石委任张学良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当时张学良年仅30岁。
白山黑水、辽海之滨,养育了这位关东骄子,戎马倥偬,战乱纷繁,锻造了青年将领护国佑民赤子心。“未足而立之年即负方面,独握大权”;救中国、图强盛,报效关东父老乡亲。
一、故乡与家庭
1.张作霖曾任东三省巡阅使、中华民国防海军大元帅等职。
2.文物:张氏帅府通行用的腰牌。
3.张作霖当兽医时用的箱子。
4.东三省巡问使张公召集奉天五十六县乡耆老会议纪念碑。
5.张学良将军于1901年6月3日生于今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衬詹家窝堡,这是他出生地房后的大枣树。
6.张氏帅府鸟瞰图。
7.张学良(中)与三弟学曾(左)四弟学思(右)合影。
8.张学良与夫人于凤至合影。
9.张学良与兄弟八人合影[自右至左)学良、学铭、学曾、学思、学森、学浚、学英、学荃。张学良家内的花园。
l0.于凤至女土,吉林梨树县人,1916年与张学良结婚。
11.张学良六位姐妹的合影(自右至左)冠英(首芳)、怀英、怀瞳、怀卿、怀曦、怀敏。
12.1928年一1931年,张学良将军在此楼内办公和居住俗称“大青楼”。
13.于凤至与其子女。
14.张学良的全家照(自右至左:张学良、张闾琪、张闾玗、张闾珣、于凤至)。
15.张学良的两个儿子:闾琪、闾珣戎装合影。
16.出国前的张闾瑛、张闾玗、张闾珣。
17.张学良的子女在学画。
二、青少年时代
18.张学良在天津《大公报》上载文。
19.文物:张学良出生地的房上门楣。
20.张学良儿时玩的玉手球。
21.少年时期的张学良。
22.张学良于1919年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炮兵科学习讲武堂旧址。
23.郭松龄,张学良在讲武堂时期的战术教官
24.1919年时的张学良。
25.曾任南开大学校长的张伯苓先生。
26。阎宝航,曾任奉天青年会总干事,创办贫儿学校,是张学良青年时代的挚友。
27.端纳,澳大利亚籍,在张学良青年时代时就是张的挚友。
28.东北三省陆军讲武堂军训生活之一。
29.1920年,张学良从讲武堂毕业,任东三省巡阅使署卫队旅上校旅长。
30.东北三省陆军讲武堂军训生活之二。
31.文物:东北讲武堂附设宪兵教练处第十期补充班同学录。
32.张学良任中将军团长时的照片。
三、戎马倥偬
33.1920年底,张学良晋升为陆军少将。
34.1923年秋,张学良(中立者)指挥刘翼飞旅实弹演习。
35.1925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学良任镇威军第三方面军军团长。图为张学良(右)视察阵地。
36.张学良任军团长时与他的好友胡若愚的合影。
37.张学良(前排右一)任中将军团长时的照片。
38.1927年,张学良被授予陆军上将衔。
39.版文;1923年3月,张学良致北京学生的慰问信井捐助医疗赞。青年学生们手无寸铁,努力奋斗,是我最敬佩、最同情的。
40.1924年4月底,孙中山先生亲笔给张学良写的“天下为条幅,刊登在1927年《北洋画报》上。
41.版文:1922年,孙中山给张学良的信。
42.1927年,张学良(左二)在河南农村询问民间疾苦。
43.于凤至目睹战地修景,心情沉重。
44.张学良(左一)参加阵亡将士追悼会途中。
45.于凤至和其他军官眷属到医院慰问受伤军士。
46.张学良、于凤至在“护国佑民”影壁前合影。
47.张学良给二弟张学铭的信。
48.版文:张学良劝父“息争罢战”,退兵关外。
49.张学良与韩麟春在石家庄合影。
张学良和杨宇霆之间的恩怨说来话长,在郭松龄兵谏时到了顶点,事实上张学良是张作霖的继承人,而杨宇霆受张作霖特别的倚重,两人之间利害冲突日积月累,杨宇霆既不能善处,张学良也不能容忍这样一位尾大不掉的父执。 张作霖遇害时,杨宇霆在滦州视察部队,6月6日张学良微服到了滦州,两人曾作一次密谈,据张学良事后告诉人说,他们两人密谈时,张曾表示愿意把奉天交给杨宇霆,可是杨却傲慢地说:我可以跟你的父亲,但不能跟你作事,我们之间看法做法都不一致。 民国17年6月下旬,沈阳酝酿推选东北军政领袖时,杨宇霆曾有通电表示个人立场,内有云: 「 ”今后更当秉其(指张作霖)遗志,以东三省大局为重,宇霆忠不出位,只知奉公守法。汉帅(张学良字汉卿)为大帅之令嗣,继承父志,名正言顺,吾从汉帅,如骖之随靳也。 愿我袍泽勿再齿及宇霆,则幸甚。” 杨这道通电显示杨没有反张的野心,事实上当时奉系主张推杨宇霆继张作霖的只是少数,还没有主张拥张作相的多,而张作相则坚决推让给张学良。 张学良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后,杨宇霆没有新职务,但杨在张作霖时代有两个职务是长时期的。一个是总参议,一个是奉天兵工厂督办。无论杨发表任何新职,总参议和督办两职仍旧担任,所以东北军政人士都称杨宇霆为杨督办。东北兵工厂一直是杨宇霆掌握,他可以任意花钱,任意要钱,杨督办要钱在张老帅时代是优先的,到了张少帅时代,杨仍故态不改。当时奉天财政厅长是张振鹫,时常因杨宇霆要钱付不出而受杨的责骂。张宗昌在滦州被国民革命军击溃后,即率残军要退去关外,奉方一致反对,因为东北情势需要休生养息,而且正酝酿易帜,加上张宗昌平素作为,奉方多不满意,因此决定拒绝张宗昌入关。张学良乃派杨宇霆率兵去迎击张宗昌。杨出兵前曾问张说:「 ”如果捉住了张宗昌怎么办?”杨的意思如果捉了张押回来,你张学良把他放了做人情,岂不陷我于不义之地,因此要先问个明白。张学良和张宗昌曾磕过头、拜过把,杨这一问,张很难作答。当时袁金铠在旁,极力主张「 ”杀”。杨乃问张是不是照袁金铠的意思,张点头答应。杨宇霆出兵后果然活捉了张宗昌。因张没有想到奉方会真的打他。杨对张说:「 ”汉卿叫我杀你,你赶快跑吧,关外不是你的庇护所了。”张宗昌听了大为恚愤,逃至大连写了一封长信痛骂张学良,张学良接到张宗昌的信才发现杨宇霆有意挑拨的阴谋。 张学良酝酿易帜时,关内各方均派代表前往沈阳争取奉系,唐生智派刘兴、白崇禧派叶琪先后到了沈阳,他们都先去见杨宇霆,杨也公然向他们表示,关外的事我杨宇霆可以作主,汉卿是个小孩子,不必理他。刘兴和叶琪都信以为真,也就没有忙着去见少帅。后来在一个公开 上,张学良见到了刘兴,大为惊讶,因刘兴说他是唐生智派他来的,张学良便问刘兴「 ”为何不来见我?”刘说:「 ”已见到杨督办,面陈一切。”张学良听了自然颇不高兴,第二天在某项会议席上便问杨宇霆是否已和刘兴、叶琪见面。杨岸然答道:「 ”是的,我们可以分开来做,你走中央路线,我和地方派系联络。”张学良说:「 ”如果中央失败怎么办?”杨无以为答。有人告诉张说,杨宇霆这些做法都是常荫槐的策划。 常荫槐当时被目为杨宇霆的亲信,因为他担任东北交通委员会委员长,中东铁路督办和黑龙江省长,这些职务都是杨宇霆所保的。常荫槐在黑龙江省长任内和黑龙江军务督办万福麟积不相容,万曾报告张学良说常荫槐故意积压黑龙江的军费。而省 又扩充山林队,有替杨宇霆培养势力的企图。山林队本是前清时朱庆澜任黑龙江将军,因辖境大青山匪患猖獗,乃创办山林队。又追查前任吴俊升兼省长时的枪支,并且向奉天兵工厂洽领枪械,又有向捷克斯克达厂购买军火的传闻,但据说向捷克订货确有其事,却不是军火,而是火车头33辆和轮船16艘,拖船若干艘。 杨宇霆字邻葛,辽宁法库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科第八期,受张作霖特识,因此权倾一切。第二次直奉战争时,杨为奉军参谋长,战后出任江苏军务督办,被浙江军务督办孙传芳所逐,仓促退出苏皖,其后郭松龄兵谏倒戈,以清君侧为号召,即是针对杨宇霆,而杨受张作霖的宠爱始终不衰。 常荫槐字翰勷,奉天梨树县人,奉天法政专门学校法律系毕业,一直在黑龙江省任事,后为许兰洲之参谋长。第一次奉直之战,奉军败退山海关,常代表许兰洲向总部办理事务,为杨宇霆所赏识。民国14年任京奉路局长,16年潘复组阁时代理交通部长并兼京奉路局长,日本迫张作霖签五路条约时,扬言此约不签张作霖及奉军不能出关,甚至不能过天津,常不主签订,避往天津。张作霖遇害时,常荫槐亦乘一辆专车随行,遇炸时常本在张车厢中,至皇姑屯乃离车后行,闻炸声车停,常恰在两车厢接头处,致跌倒受轻伤。 杨宇霆虽然算是个聪明人,可是皇姑屯事变后,他在东北扮演着一个危险的角色。他既然不满意张学良,又轻视张学良,可是却又在张学良下边任事。杨最不该的是常在人前人后呼张学良为阿斗。对张学良来说,他掌握东北军政大权,内有杨宇霆以悍将长辈自居,外又要应付日本军阀的各种压迫,所谓「 ”主少国疑”,他如果不「 ”立威”,是无法站得起来的。所以在当时情势下,杨宇霆有取死之道,张学良也有必杀之心。 据说张学良在杀杨宇霆前数日,某日本人曾以《日本外史》一册寄赠张学良,并用红笔把丰巨秀吉与德川家康一段史事勾出来,暗示杨宇霆是德川家康,而以张学良影射丰臣秀吉。德川是丰臣的家将,又是权臣。日本人不是对张学良有所爱护而是故意制造离间,希望张、杨互相争权,互相火拼,替日本人造机会。事实上杨宇霆也好,张学良也好,他们都是反日的,都不会和日本勾结。 张学良既有杀杨宇霆的动机,可是促成这个最后决定并不很容易,传说张每次受杨的气之后,就增加了杀杨的决心,可是仍然不敢下手,最后掷一块大洋作决定,张学良默祷说,如果三次都是「 ”龙面”,就要杀杨,结果三掷都是「 ”龙面”,这样才决定了杨宇霆的命运。可是1968年据张学良告诉亲近的朋友说那不是真的,他并没有掷过洋钱,不过有块银元藏在他办公室保险箱中则是事实。 是什么原故促成他一定要杀杨宇霆,据说是这样的。民国18年元旦的后两天,杨宇霆母亲作寿,张学良和他元配夫人于凤至都亲往道贺。杨督办的公馆群集东北显要,张少帅进入杨公馆时,杨宇霆不在家,可是客厅已挤满了人,大家对少帅的驾临并不以为意,打牌的打牌,聊天的聊天,张学良于是也参加了牌局,隔了一会外边喊督办到,于是整个客厅都静了下来,杨宇霆昂然进了客厅,大家全都起立,和对待张学良的随便完全两样,张学良心里当然有点不痛快,而最不痛快的是于凤至。这天晚上回到帅府,于凤至便对张学良说,你哪里像东北的主人?杨宇霆才是东北的真正主人,看看他那副德性,他眼睛里面还有你吗?杨宇霆之死,远因当然很多,近因却是杨母作寿这一天种下的。 民国18年1月10日午后杨宇霆和常荫槐联袂来见少帅,杨、常两人见张是要挟设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由常任督办。并且写好人事命令请张签字。张稍作敷衍,推说晚饭后再决定。杨、常遂告辞回家。张于杨、常去后,即部署一切,晚饭后杨、常再来,张接见后,命副官取哈密瓜,副官去而复返,称瓜在冰箱,因夫人正在洗澡,不便上楼。张乃云:「 ”待我去取!”遂出老虎厅,约一分钟,卫队六人,由万纪毅率领持枪步入,大声说:「 ”奉长官命:杨宇霆、常荫槐阻挠国家统一,立予处死,即刻执行。”于是枪声大作,杨、常未及反抗即被击毙于「 ”老虎厅”,奉天称此事件为「 ”杨常而去”。。随后以地毡包裹两人尸体。张随即命外交处长赴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告知已处决杨、常两人。此事不影响对日外交。并向南京报告,杨、常两人妨碍统一,阻挠新政,已予正法。 张学良于杀杨、常之次日并亲笔函杨宇霆夫人云: 「 ”杨大嫂鉴:弟与邻葛相交之厚,如同手足,但为国家计,弟受人民之嘱托,国家之寄任,不能顾及私情。……弟受任半载以来,费尽苦心,百方劝导,请人转述,欲其稍加收敛,勿过跋扈,公事或私人营业,不必一人包揽垄断,不期骄乱成性,日甚一日,毫无悔过之心……弟昨今两日食未入口,寝未安寐,中心痛耳。关于家中后事请大嫂安心,弟必尽私情,父母子弟皆如弟有,弟必尽力抚养教育,望大嫂安心治理家务,成其后事为盼。……已令潘桂庭、蒋建之办理后事,一切请同该二人相商可也。 弟良手启。” 张学良此一亲笔函,对杨家遽遭横逆,稍有抚慰作用。当杨、常死讯传出时,震骇万分,杨家不知尚会有何严重事件发生,一门莫知所措,迨张学良亲笔函致杨宇霆夫人,才让杨、常两家稍感缓和。 张学良挽杨宇霆联云: 讵同西蜀偏安,总为幼常挥涕泪; 凄绝东山零雨,终怜管叔误流言! 又有挽常荫槐联云: 天地鉴余心,同为流言悲蔡叔; 江山还汉室,敢国家事罪淮阴! 上二联均系杨云史代拟,名家手笔自是不凡。 挽联中,有袁金铠一联最为传神,袁是张作霖的秘书长,张称之为二哥而不名,在奉系中地位崇高。袁联云: 顿使精神增剧痛; 欲伸哀挽措辞难。 此联写出东北当局***群的震撼,以及不知如何哀挽的情景,传神之至! 在这场震惊全国的政治血案中,曾任五省联帅的孙传芳突然成为各方注目人物。这位五省联帅兵败丧地后即北上依附奉系,奉军撤至关外,孙亦随同到了奉天。张学良对孙颇为礼遇,特别在帅府内设有「 ”孙联帅办公室”,位列上宾,随时与少帅会谈。既似贵宾,又似高等顾问。而这位联帅白天在帅府办公,晚间则在杨宇霆家中打牌。杨、常伏诛后,孙被邀至帅府,甫与张见面,张即说:「 ”馨远,我又放了一炮。”孙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乃问「 ”是什么事?”张说:「 ”我把邻葛和翰香都处决了。”孙即时把大拇指一伸说:「 ”英雄,英雄!要想做大事,不杀几个人行么?杀得好,杀得好!”他虽然这样说,内心则极为震动,自己置身于险境,这位年不到卅的少帅竟然不动声色就处决了东北两个重要人物,手段之狠,较乃父犹有过之。所以他虚以委蛇,随着帅府人员忙碌了一整天,满肚子盘算自己的处境,卅六计走为上计,因此孙于1月11日不告而别,乘早车赴大连,到了大连才写信给张学良称家中有事不及走辞。张学良闻孙传芳不告而别,笑对部下说:「 ”馨远为什么这样胆小?” 杨宇霆、常荫槐被杀后,对少帅来说,「 ”立威”是做到了,因为整个东北的军政人员对于少帅不再有「 ”阿斗”的看法。不过对于他杀杨宇霆的对不对则各有各的看法。 我因不知骖之随靳的意思,查了一下,给大家解释一下: 骖之随靳 语出《左传定公九年》:"吾从子,如骖之有靳。"杜预注:"靳,车中马也。猛不敢与书争,言己从书如骖马之随靳也。"后以"骖靳"喻前后相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