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赐死弘时,为何弘时边打自己耳光边骂老八呢?

《雍正王朝》中雍正赐死弘时,为何弘时边打自己耳光边骂老八呢?,第1张

在我们老家,有一个传统或者风俗,如果某家生的孩子命太硬(与父母犯克)或者打小轻狂放纵不知事,就会将他许以某个兄弟或亲戚,也就是认兄弟或亲戚为父母,称之为“改口”,也叫做“拜干郎儿”(干父母或干爹干妈),也有拜大石头为“干郎儿”的,说这样可以减少犯克或冲克。

当然,这都是迷信的说法,其目的,就是为了矫正所谓“命硬”带来的厄运或遭遇。每当看到《雍正王朝》雍正皇帝的儿子弘时,就会想到雍正曾将弘时许与老八胤禩为子,不过当时的弘时已经22岁左右了。

不知道满清是否曾有这样的传统,当发觉自家的孩子轻狂放纵,不听指教的时候,就许给他家做子,以矫正命运。《清史稿》记载:“弘时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雍正四年二月,弘时命为胤禩之子,一年后死去。

《雍正王朝》里,刘和平将胤禩和弘时共谋兵谏乱政融合在一起,是将历史上的这段故事戏剧化,添枝加叶,但并非历史事实。在《雍正王朝》中,甚至将弘时小时候与胤禩的关系都有所表现,以此表明,弘时从小就和老八胤禩关系不错,后来能和老八走到一起,发动“八王议政”逼宫乱政也就不足为奇了。至于历史上弘时年纪轻轻就死到底和胤禩有没有关系,无从知晓,反正乾隆皇帝即位后是消除了对弘时一支的惩罚。

我们还是就着《雍正王朝》来分析弘时被赐死的时候为什么扇自己的耳光骂老八胤禩。

首先,我们来看看弘时为何被赐死?

科场舞弊案,雍正明知道是弘时干的,没有追究他,反而是牺牲了张廷璐,还被胤禩拿下了牵制弘时的把柄。不过老八很厉害,一直留着没用,为什么老八没有用?

本来老八胤禩可能是用张廷璐的口供来牵制雍正的,但是雍正却以牺牲张廷璐来求信树威打乱了老八的计划(当时准备联名保奏张廷璐,一旦保奏成功,老八胤禩择机拿出张廷璐的口供,雍正就彻底失信于天下了),所以,胤禩收起了口供,以寻求更好的机会。

直到逼宫前夕,胤禩又才拿出来蛊惑弘时争夺嫡位,其实就是让弘时当傀儡,八爷党掌握实权,逼迫雍正退位。

雍正之所以没有追究他,是心疼他是自己的儿子,更重要的是,即位之初,若是揪出皇子倒卖考题,雍正的脸面几乎无处安生,后面的新政与改革根本就无法进行了。所以这事就张廷玉看懂了,心里疼得要命也不敢做声,加之张廷璐自己也是该死,实在没法子。

参与老八调兵逼宫,事情败露后欲杀隆科多。雍正其实心里还是没有要弘时死的想法,因为隆科多其实早就被雍正冷落,此番跳出来,实际上是自投罗网。

以上过程,充分说明:弘时这家伙,还没有放纵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包括参与逼宫,雍正还是想要救一救他,所以逼宫失败后,雍正给了他最后一次机会,让他和老三胤祉,弘昼去抄八爷九爷十爷的家。

不过这小子还是没有把持住,在抄家的时候私下和胤禩交涉,擅自做主将自己的叔叔们流放边远之地,意欲灭口。不料老八胤禩鼓动他夺嫡,有人说是胤禩为了报复弘时擅自做主的行为才有此举。本人认为不是,老八胤禩一生与雍正为敌,死不服输,即使在被抄家的时候,还淡定如故,暗藏上千万两白银打发家人,这说明他要拼死一战。

张廷璐的口供为什么胤禩要撕毁,一半是因为他要让弘时从心里屈从自己,另一半则是他要随时利用弘时,让弘时无法拒绝。胤禩知道,雍正没有追究科场舞弊案中的弘时,其实有张廷璐的口供也就没多大用,与其留着还不如撕毁彻彻底底的降服弘时,弘时上当就有得争,弘时不上当也就不指望。

但是胤禩是看透了弘时,因为储君之位的诱惑力对他自己都这么有吸引力,何况是弘时这厮。

也许,雍正的最后一次机会对弘时还会网开一面,但是最后弘时竟然干起了杀害弘历的勾当。事情还败露了,这就引起了雍正极大的愤怒,因为弘历是他心中的储君。如果轻易饶过弘时,那么将来兄弟阋墙,康熙晚年的境况复演,国家顿入困境,天下苍生遭殃。

在这样的情况下,加之李卫和十三爷的撺掇,雍正一狠心,将弘时赐死了。

明里看,是雍正杀死了弘时,但是弘时之死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弘时之死的根源在于满清储位制度的不健全。满清入关前,努尔哈赤创建了八旗制度,继承的问题以八旗贝勒王公推举制为基础,皇太极就是以推举而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建立大清后,吸收了大明朝的诸多政治制度,但是就继承人的制度未作更好的安排。这导致了皇帝死后,继承人相互你争我夺的情况常常发生。

康熙在世的时候,立下了大清朝第一任皇太子胤礽,但是做了近四十年的皇太子最终还是被废了,这种情形说明,即或是立下了皇太子,最终也并不稳妥,随时有可能被废。汉族王朝严格遵循“嫡长子”或“兄终弟及”制度,故而因为国本问题发生朝廷动荡的事情很少。

张廷玉也曾建议康熙以汉王朝的制度来规定继承人的问题,但是康熙皇帝否决了,原因就在于:让皇子们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锻炼自己,可以寻获更优秀的继承人,比之于一个无能的嫡长子或者弟及兄弟对于国家的治理要强得多,这也是满清的优秀传统,所以,康熙不愿意更改。

康熙晚年理政懈怠,吏治腐败,国库空虚,很大程度拜“九王夺嫡”所赐。雍正则是在九王夺嫡中胜出的皇帝,当然知道其中的利害攸关,但即或是这样,雍正还是没有对继承人实行公开化制度设计,而是以秘密立储的办法给予解决。这势必引发皇子们新的斗争,为了突出自己的表现,不断制造夺嫡事故。弘时刺杀弘历,就是这种事故的表现之一。

雍正只剩下三个儿子,弘时、弘历和弘昼。康熙有24个儿子,九个儿子参与夺嫡,雍正时期是康熙时期的三分之一,这其实是减少了夺嫡事故量的。

但是这里面有个逻辑存在,就是最后的储君必然出自于弘时、弘历和弘昼。弘历是弘时的最大竞争对手,干掉弘历,就剩下弘昼,弘昼表现无心政治,故而暂可以放心,那么,除掉一个,就自然落到弘时头上了。这也是老八胤禩的逻辑,胤禩假意欣赏他心狠手辣,其实就是鼓动弘时下手。

假设,雍正皇帝直接立下弘历为储君,弘时估计就不会参与夺嫡了,到头来也不会死。本来,雍正只有这仨儿子,根本没必要玩什么秘密立储的把戏,这不是害他们自相残杀吗?老八有机会蛊惑弘时,不也是雍正没有对继承人公开化吗?

所以,弘时死于雍正的秘密立储制度,一点也不为过。老八胤禩正是利用了这点,制造了另一起夺嫡事故。

无论从表面上来看,还是从根源上来看,弘时之死都与老八胤禩有关,这也就不难理解弘时被赐死的时候扇自己的耳光骂老八胤禩了。因为这时候,他才真正看透老八胤禩,而之前,他从未看透过他。

一方面雍正本身就不太喜欢弘时,另一方面弘时又勾搭八阿哥胤禩,两者结合以后,雍正对弘时非常不满。既然他喜欢勾搭胤禩,那么就直接把他过继给胤禩算了。

这可不得了,我想齐妃一定是站出来表示反对的,毕竟这是自己的亲生儿子。现在过继给胤禩,这是对自己莫大的侮辱。而且当时的胤禩已经被撤了玉碟,算不上是爱新觉罗家的人了,也没有爵位可以继承,只有罪责是可以继承的。这一切的到来,对弘时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弘时一时间有些接受不了。从皇子一下子被降为罪犯,这不是一般人能够接受的打击。所以弘时因此而郁郁寡欢,不久之后就病死了。他死的时候才不过24岁,这在成年皇子当中是不多见的。因为皇子若是要夭折,一般都是在成年礼之前,可是如果成年以后,还是没什么事儿,那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生活了,因为死神并没有光顾你。

所以弘时能够活到24岁,那就代表了,以他的身体,不可能只活这么长时间。所以有几分把握,弘时是被雍正给毒杀的。

爱新觉罗·弘时(1704年3月18日—1727年9月20日),清朝宗室,雍正帝第三子(总排行为第四子,除长子和次子外,弘时出生前还有一子早夭未序齿,故弘时序齿为第三子),乾隆帝异母兄。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出生,母为齐妃李氏。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十八日,过继给允禩。他年少放纵,行事不谨慎,在雍正五年(1727年)被削除宗籍。雍正五年(1727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时抑郁而终,年仅二十四岁。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清高宗(乾隆帝)即位之后,追复弘时的宗籍。弘时嫡福晋姓董鄂氏,是尚书席尔达的女儿。有两个妾,一是钟氏(钟达的女儿),一是田氏;有一子永珅(钟氏所生),4岁夭折。《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传七》:弘时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

在挫败了八爷党精心炮制的“逼宫事件”后,十三阿哥胤祥也彻底倒在了病床之上,并且是已经病入膏肓,命不久矣了。在其弥留之际,胤祥给雍正的最后忠告便是要他时刻提防着弘时,因为在弘时的身上,胤祥了看到了他“八哥的影子”。

其实胤祥所说的并没有错,弘时长期与八阿哥胤禩混迹在一起,又得到了八阿哥的支持与扶助,甚至两人已经在政治利益上达成了一致,因而两个人必然有许多相像之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便是如此。

然而,胤祥只是从弘时的身上看到了八阿哥胤禩对待政敌的那种残忍和决绝,并且还有着那一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阴狠,这些都是胤禩所表现出的“消极面”。

可事实上,胤禩尽管有着诸多不为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所认可的地方,但是在他的身上还是有着一些的优点的,而这些优点在雍正的另外一个儿子弘历身上得到了展现,或者说是雍正在刻意的对其进行了培养,这也使得弘历相较于弘时,在某种程度上,更像八阿哥胤禩。

可尽管如此,雍正还是自始至终都想着的是将皇位传给弘历,因为雍正非常的清楚,像不像谁没有关系,最主要的是有着身为帝王的能力、胆识与气魄,这才能做成一位好皇帝。

八阿哥胤禩,绝非只懂得阴谋诡计,他也有着自己的优势所在。康熙皇帝在其临终前,对八阿哥胤禩有一句非常确切的评价:“八阿哥处处学朕,处处没有学像,朕是以宽仁治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已经是过于放纵下头,他比朕还要放纵。就算他的宽仁是真的,也只会把列祖列宗的江山由于放纵而毁于一旦。

一来,胤禩的“宽仁”,是典型的假仁假义,所有的一切都是在邀买人心,为其政治目的而服务,甚至不惜用国家的安危作为筹码来换取政治利益。这一点在其署理户部事务的事务表现的异常明显,如果不是他大敞方便之门,国库的银两怎么会被官员们挪借干净,致使国家陷入危难。所以他的这份“宽仁”,得到的并不是以“仁德”著称的康熙的认可,而是深深的厌恶。特别是在其诱审肖国兴,套出太子胤礽的“罪证”,还假惺惺的向康熙邀宠,康熙得知真相后大骂“其心可诛”,胤禩也就此彻底被康熙排除在了继位候选人的名单之外。

二来,正如康熙所说的,这个时候即便是胤禩真的“宽仁”,可朝廷在这样的形势下,面对着如此内外交困的局面,需要的不是一个“好好先生”,而是一个有勇气、有决心的强硬派人物。说白了就是不怕开罪人,不怕留下骂名,甚至要真的成为“孤家寡人”。而这却又是胤禩恰恰做不到的。

于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之下,康熙最终选择的是雍正继位,而不是八阿哥胤禩,因为胤禩并不适合当前的朝局和形势。

但是在八阿哥胤禩身上,也有着他的高光之处,而这些就连雍正也是所不及的。首先,还要说胤禩的“好人缘”。

雍正还没有登基之前,其外号就是“铁石心肠冷面王”,原因就在于其只讲求原则,不讲人情,是的所有官员们对其都是敬而远之。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几乎所有的朝臣都站在了八阿哥胤禩一边,雍正对此是非常的“羡慕嫉妒恨”,但是他对此却又无可奈何。

雍正为何立十三岁的弘历为嗣,而不立当时已经成年的弘时?这是个极容易回答,却又可稍微深究一丢丢的话题。在此,笔者一叙。

咱们先从立嗣原则开始讲起吧。自古以来,皇室对待立嗣问题,都极为重视而严谨。纵观历朝历代,若无特殊情况,立嗣所采用的基本原则,大抵都是――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意思是说,若有嫡子,则立嫡子,且是嫡子中的年长者。若无嫡子,则立长子,越年长越优先。其中,嫡子指的是皇帝发妻(皇后)所生的子嗣,其他妃嫔所生之子,则算作庶子。

当然,历史久远,皇权无情,其间,总会有诸多变数。诸如唐朝时的唐太宗即位,诸如宋朝时的宋太宗即位,都没按照常理出牌。前者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后者则留下了后人谁也无法述清的千古之谜“斧声烛影”及“金匮之盟”。

到了雍正立储之时,因有九子夺嫡的前车之鉴,所以,他创建了册立皇储的最新玩法:秘密立储制度。而雍正,他的秘密立储,也打破了以往的原则。

当时,雍正未曾夭折仍在世的皇子共三人,分别是皇三子弘时,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须知,他们三人,都非皇后所生之子,尽皆算作庶子。若按以往的原则办事,雍正应该立最为年长的弘时为太子。可他却并没有那样去做,而是立了皇四子弘历,这是为何?

在笔者看来,雍正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应和曾经与之夺储君位的老八允有关。雍正四年,那一年,雍正皇位逐渐稳固,却突然下令,将弘时过继到老八允的门下。须知,那一年的八阿哥,地位已经岌岌可危,被雍正以各种理由打压,先削王爵,再遭囚禁,当年九月份就暴毙而死。试想,把儿子过继到敌人门下,其间若无猫腻,谁人会信?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雍正五年,雍正以弘时“放纵不谨”为由,削去他的宗籍,无封地。更恰巧的是,那一年的八月份,弘时也去世了,年仅二十四岁。

虽史书中并未明言弘时到底如何放纵不谨,但想来,他的放纵不谨必定与死去的八阿哥相关。而这种相关,若再探深一些,用两个字大抵就可概括:权利。

参考史料:《清史稿本纪九》《清史稿列传七》

雍正在平息了八爷党的逼宫风波后,安排自己的哥哥胤祉和自己的两个儿子弘时、弘昼去抄八阿哥胤禩的家,实际上就是对这三人的一次试探。

《雍正王朝》中,八爷党伙同隆科多以及关外的铁帽子王逼宫雍正,企图让雍正下台,扶弘时上位,但是在关键时刻,张廷玉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十三爷胤祥重夺丰台大营兵权,率兵及时赶到,进而使得八爷党的阴谋非但没有得逞,反而落得一个身败名裂,治罪抄家的结局。气愤至极的雍正随即下旨,在将八爷党一众削宗夺爵的同时,还特下旨命自己的三哥诚亲王胤祉,以及自己的两个儿子弘时和弘昼一同查抄八阿哥胤禩等人的家产。

而这次的抄家行动,不仅仅是对胤禩等人的严厉惩处,更是对胤祉、弘时、弘昼三人的一次试探。

在八爷党的逼宫行动中,三爷胤祉从始至终并没有吭一声气,虽然雍正登基以来,一直对这位哥哥礼敬有加,并且赐予了御前免跪的恩典,但是三爷在朝堂上的表现有些让雍正捉摸不透,雍正需要知道此时的三爷到底站在哪一边。

对于雍正的两个儿子,雍正也是非常的失望,去了趟丰台大营结果军权就让别人掌控了,特别是十三阿哥给雍正提了醒之后,雍正也开始对自己的这两个儿子起了疑心,雍正也需要知道他们真的是能力有限被忽悠了才丢掉丰台的控制权,还是已经另有所图参与了八爷党的行动,雍正也是需要进行了解。

因而,雍正是派图里琛跟随着三人一同前往抄家,就是让图里琛他们监视他们。另外,三人有没有同八爷、九爷、十爷,特别是八爷有没有什么交流,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情,这些都是图里琛要向雍正汇报的。

三阿哥胤祉知道这是雍正对于他们的试探,所以他连八爷的府上都没有进,进而为自己撇清了关系。

李卫从很小的时候就跟着雍正了,可谓是雍正最忠心耿耿的人,李卫无论说什么话,其实都是为了雍正好,都是为了这个国家好。弘历和弘时都是雍正的儿子,总要放弃一个才能保全皇位。那么为什么要提醒雍正杀弘时保弘利呢?

首先,他认为三阿哥并不能担此重任,虽然他是弘历的哥哥,但是有一些方面他还是不如弘历的,当然弘时也干了很多坏事,而且和八王爷勾结在一起有篡夺皇位的想法,想把雍正拉下江山,等到事情败露以后,他又想杀人灭口,心思极其的狠毒,包括自己的亲兄弟也要暗杀他。

其次,李卫这个时候已经倒向了弘历,一切事情先以弘历为主,事事为弘历考虑,因此,李卫在雍正面前时不时的就会提起九子夺嫡的现象,让雍正提高警惕,不要让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危害自己的儿子。其实这个时候雍正已经有了杀弘时的念头,可是还不忍心,需要李卫再加一把火,可畏是神助攻。

最后主要还是因为以弘历的资质可以当一个好皇帝,弘历待人比较宽厚温和,而且背后又有自己的母亲当助手,也就是我们电视剧中所说的钮钴禄氏了,看过电视剧的人都知道这个母亲很不简单。所以李卫看这么多的优势,都在弘历身边围绕,因此趁机向雍正提出杀弘时以便在弘历面前取得好感,也是为了自己以后的利益,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

《雍正王朝》中的弘时心狠手辣,而雍正中意的接班人知弘历性格过于善良,为下任皇帝考虑雍正就赐死了弘时。

朝廷下的人都知道,雍正属意的接班人就是宝亲王弘历,并且雍正也是一再暗示自己的接班人就是弘历,至于弘时自身是没可能的。但随着弘时与八爷他们的深入接触之后,也逐渐受到了一些影响,特别是那种只有争才有希望,而不争什么希望就没有了。弘时在与八阿哥的不断接触中,内心深处对皇位的渴望,被不断激发出来,从最初的科场考题泄露到八王议政再到后来的遣人刺杀弘历,都是在八爷胤禩的影响下干出的,特别是八爷的那个“心不狠站不稳”的道理,他是听到了内心里去了。

历史是一面镜子,前世之事后世之师,当年雍正听从康熙临终遗言,没有处理八爷党,导致八爷党日趋壮大,借整顿旗务的契机,妄图恢复所谓的“八王议政”,若不是十三爷恰如其时力挽狂澜,或许雍正就退位了,致雍正不敢留弘时,不敢像康熙一样把风险留给弘历。 弘时和八爷党联络密切,并且弘历宅心仁厚 ,雍正一生的事业就是将大清帝国推向更远,弘历是重要一环,不能给弘历留下任何隐患,他一方面为弘历解决了心腹大患,一方面防止弘历将来背上杀害哥哥的骂名。

十三爷临终之时对雍正说弘时身上有八哥的影子,这相当于给雍正皇帝一个警醒,而且带着很重的分量,算是临终的遗言了,而且十三爷在雍正皇帝身边已经很多年了,可以说一路来风风雨雨,经历了很多,是他身边最为信任和依赖的,这样的人在临终时说的话,可谓是分量极其重了。雍正一定要赐死弘时为弘历扫清障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954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