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昂字子修,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生年不详,卒年建安二年(公元
197年)。
曹昂是曹操的长子,二十岁举孝廉。建安二年(公元
197
年),曹昂为救曹操被张绣乱军所杀。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追封谥号丰悼公,黄初五年追封为丰悼王。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年改谥号为愍王。
说起曹操的儿子,绝大多数人要么想起后来成为魏文帝的曹丕,要么想起写下“煮豆燃豆萁”的曹植,亦或者是想起借船称象的曹冲。但如果不是因为早死,有一个人会比这些人更加有名气,也更加有可能取得不朽的功勋,他就是曹操的长子, 曹昂 。
曹昂的生母是曹操的庶妻刘氏,刘氏早死后,曹昂便由曹操的正室丁夫人抚养。与曹丕、曹植不同,曹昂从小性格刚强却又谦和,深受曹操喜爱,由于年龄最长、品质优良,他也被曹操当做曹魏政权的继承人来培养,所以曹昂年仅二十岁时就举为 孝廉 。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出征张绣。面对来势汹汹的曹军,张绣选择了投降,但在此之后,曹操提出纳张绣叔叔张济的遗孀为妾。对此,张绣觉得实在太过羞辱,他认为如此一来,世人都会觉得自己是卖叔母以求荣,于是在已经投降的情况下突然发动偷袭,曹操毫无准备一路败逃。
《魏书》记载,对于曹魏集团来说,当时的逃亡过程十分狼狈,“ 公所乘马名绝影,为流矢所中,伤颊及足,并中公右臂 ”,就是说曹操的坐骑被弓箭射中,曹操也右臂受伤。紧接着,“ 昂不能骑,进马于公,公故免,而昂遇害。 ”曹昂已经身负重伤,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曹昂还把自己的马让给了曹操,让他快跑,自己留下来和典韦等人一起,为曹操逃离险境争取时间。
而此战之后,曹昂、典韦、曹操的侄子曹安民等重要人物均死于宛城。曹昂的养母丁夫人一直将其视为己出,所以曹昂战死之后,丁夫人“ 常言:“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遂哭泣无节 ”,可以说是痛不欲生,悲痛万分,再后来,丁夫人甚至因此断绝了与曹操的夫妻关系,只身回到娘家。
曹昂逝世,丁夫人离去,曹丕的生母卞夫人则被立为正室,曹丕也因此取代了曹昂成为新的准继承人,可直到曹丕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成为真正的魏文帝之后,他还常常在群臣面前说,“ 家兄孝廉,自其分也 ”,如果曹昂还在的话,那么自然一定是由他来坐这个位置。
对曹昂充满缅怀的不仅是曹丕,还有曹操。虽然生前可能没有显露出来太多,但在《魏略》记载,在曹操临终之前,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后太祖病困,自虑不起,叹曰:’我前后行意, 於心 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脩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 ’”可见曹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对曹昂及丁夫人心存愧疚。
顺便一提,宛城之战,张绣偷袭曹操的时候,曹丕也在,当时他年仅十岁,足够幸运地骑上了快马,得以跟随曹操脱离险境,所以他对这段经历的印象应该是非常深刻的。而曹昂与曹丕又是曹操年龄最长的两个儿子,两人从小应该有很深的兄弟情,《魏略》记载,若干年后,“ (曹丕对张绣)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耶!’绣心不安,乃自杀 ”。
可以说,在曹操的所有儿子当中,曹昂应该是最为优秀的那一个,不仅养母丁夫人对其视为己出,父亲曹操和弟弟曹丕等人都把他视为家族的骄傲,然而命运无常,造化弄人,降服张绣时曹操犯下的错误,最终由这位极有潜力的年轻人买了单。
曹操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很有成就与他一起被人们称为(三曹)。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给了他们这个并称。
汉末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同时也是创立者。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南北朝钟嵘的《诗品》曾评论此三人的水平,并将曹植列为“上品”,极尽誉美之辞,曹丕为中品,曹操则为下品:
●曹植为上品:“魏陈思王植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曹丕为中品:“魏文帝其源出于李陵。颇有仲宣之体则。所计百许篇,率皆鄙质如偶语,惟西北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铨衡群彦,对扬厥弟者邪?”
●曹操为下品:“魏武帝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不过到了唐宋以后,对于曹操作品评价普遍提高,认为其诗歌的意境、胸襟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力。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曹丕高于曹植:“建立门庭,自建安始。曹子建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曹子建之于子桓,有仙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大抵如此。”
近现代著名史学家黎东方在评论三国时代文学成就时,只提了曹操、曹植与建安七子,而略过了曹丕。。
当代学者余秋雨认为虽然多数文史学家会把曹植排第一,他却认为应该是曹操第一、曹植第二、曹丕第三。“曹植固然构筑了一个美艳的精神别苑,而曹操的诗,则是礁石上的铜铸铁浇。”
分别是曹丕、曹彰、曹植。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的次子,三国时期魏朝的创建者。丕少时好弓马,诵诗、论。及长,熟读《五经》、《四书》、《史记》、《汉书》;诸子百家之言,无不毕览。他生于战乱年代,青年时便随军作战。建安16年(211年),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22年(217年),被曹操立为嗣。
曹彰(-223年8月1日),字子文。沛国谯县(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宗室、将领,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陈王曹植之兄。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分别是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昂、曹铄、曹冲、曹据、曹宇、曹林、曹衮、曹玹、曹峻、曹矩、曹干、曹上、曹彪、曹勤、曹乘、曹整、曹京、曹均、曹棘、曹徽、曹茂。
1、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
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 。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
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
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2、曹彰
曹彰(189年-223年8月1日),字子文。沛国谯县(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宗室、将领,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陈王曹植之兄。
曹彰武艺过人,曹操问诸子志向时自言“好为将”,因此得到曹操的赞赏。其胡须**,被曹操称为“黄须儿”。弱冠前喜搏猛虎,臂力过人、不善文章。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鄢陵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彰受封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率军征讨乌桓,又降服辽东鲜卑大人轲比能。
曹丕即位后,曹彰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221年)进爵为公。次年被封为任城王。
黄初四年(223年),曹彰到洛阳朝见,因病逝于府邸。死后谥号为“威”,故亦称为任城威王。
3、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
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4、曹昂
曹昂(?-197年),字子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的长子,刘氏所生,但生母早亡是以由正室丁氏抚养大。
聪明且性情刚胆谦和,为曹操所喜爱,二十岁时即举孝廉。建安二年(197年)随曹操出征张绣,因张绣突然袭击,曹昂为救曹操负责断後,与大将典韦一同战死於宛城。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追封谥号丰悼公,黄初五年(224年)又进一步追封为丰悼王。太和三年(229年)年改谥号丰愍王。
5、曹冲
曹冲(196年-208年5月甲戌),字仓舒,东汉末年人物,东汉豫州刺史部谯(今亳州)人,曹操和环夫人之子。
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之意。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
——曹操
有25个儿子。
1、曹丕(当了6年皇帝后病逝)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
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
2、曹彰(病逝)
曹彰(189年-223年8月1日),字子文。沛国谯县(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宗室、将领,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陈王曹植之兄。
曹彰武艺过人,曹操问诸子志向时自言“好为将”,因此得到曹操的赞赏。其胡须**,被曹操称为“黄须儿”。
弱冠前喜搏猛虎,臂力过人、不善文章。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鄢陵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彰受封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率军征讨乌桓,又降服辽东鲜卑大人轲比能。
曹丕即位后,曹彰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221年)进爵为公。次年被封为任城王。
黄初四年(223年),曹彰到洛阳朝见,因病逝于府邸。死后谥号为“威”,故亦称为任城威王。
3、曹植(病逝)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
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徙封东阿,其间潜心著作,研究儒典。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4、曹熊(早夭)
曹熊为卞氏所生,体弱多病。早薨,文帝践祚,黄初二年追封谥萧怀公。太和三年,又追封爵为王。青龙二年,子哀王炳嗣,食邑二千五百户。六年薨,无子,国除。
5、曹昂(战死)
曹昂(?-197年),字子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的长子,刘氏所生,但生母早亡是以由正室丁氏抚养大。
聪明且性情刚胆谦和,为曹操所喜爱,二十岁时即举孝廉。建安二年(197年)随曹操出征张绣,因张绣突然袭击,曹昂为救曹操负责断後,与大将典韦一同战死於宛城。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追封谥号丰悼公,黄初五年(224年)又进一步追封为丰悼王。太和三年(229年)年改谥号丰愍王。
6、曹铄(早夭)
曹铄,沛国谯人。魏武帝曹操第二子,丰愍王曹昂、清河长公主胞弟。母刘夫人,曹操的平妻(正妻为丁夫人),是曹操起兵前最敬爱的妻子之一,生下了曹操的嫡长子曹昂。
但红颜薄命,很早就去世了。曹铄从小由日后的卞皇后抚养长大,深受曹操的疼爱。但天妒英才,建安初,曹铄早早便病逝了。
7、曹冲(早夭)
曹冲(196年-208年5月甲戌),字仓舒,东汉末年人物,东汉豫州刺史部谯(今亳州)人,曹操和环夫人之子。
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之意。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
8、曹据(善终)
曹据,曹操之子,环夫人所生。建安十六年(211年)封范阳侯。二十二年(217年),徙封宛侯。黄初二年(221年),进爵为公。
三年(222年),徙封为章陵王,同年又徙封义阳王。曹丕以南方潮湿,环夫人又是彭城人,徙封彭城王。又徙封济阴王。
五年(224年),又把封地改封定陶县。太和六年(232年),又改封回彭城王。景初元年(237年),私遣人诣中尚方作禁物,削县二千户。三年(238年),复所削户邑。正元、景元中累增邑,并前四千六百户。
9、曹宇(善终)
曹宇(?-278年),字彭祖,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魏国宗室,魏武帝曹操与环夫人之子,邓哀王曹冲同母兄弟。
太和六年,封为燕王。魏明帝病危,欲以大将军辅政,不果。其子常道乡公曹奂,是魏国末代皇帝,史称魏元帝。晋朝建立后,降封燕公。
咸宁四年(278年),曹宇去世。
10、曹林(善终)
曹林(?-256),曹操第十子 ,又名“曹豹”,在《吊魏武帝文》中被称作“季豹”,不知是其字否。母杜夫人。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徙封谯。
魏文帝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为谯王;五年,改封谯县;七年,徙封邺城;魏明帝太和六年,改封沛;景初、正元、景元中,累增邑,并前四千七百户。林薨,子纬嗣。
11、曹衮(病逝)
曹衮(?―235年),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宗室,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异母弟,母杜夫人。
初封平乡侯,后历封东乡侯、赞侯、赞公、北海王、赞王、濮阳王、中山王。青龙元年(233年),曹衮因犯京都禁令,被削减二县封地。
青龙二年(234年),恢复所削二县。青龙三年(235年),曹衮因病去世,谥号恭王,其子曹孚袭爵。
12、曹玹(早夭)
曹玹,魏武帝曹操之子,母秦夫人,早毙。公元211年封为西乡侯,济阳怀公。秦夫人,曹操之妾,生有曹玹、曹峻二子。
13、曹峻(善终)
曹峻(?- 259年),字子安,曹操之子,秦夫人所生。公元232年封为陈留王,死后谥曰恭。
14、曹矩(早夭)
曹矩,魏武帝曹操之子,早薨。追封范阳闵王;其母尹夫人,是曹操之妾,生有何晏、曹矩。
15、曹干(善终)
生母陈妾,养母王昭仪。汉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妾陈氏生曹干,当年即封高平亭侯。二十三年,生母陈妾死,曹干养于王昭仪,徙封赖亭侯,其年又改封弘农侯。
魏文帝黄初二年,进爵,徙封燕公。三年,为河间王。五年,改封乐城县。七年,徙封巨鹿。魏明帝太和六年,改封赵王。
干母(王昭仪)有宠于太祖,及文帝为嗣,干母有力。文帝临崩,有遗诏。是以明帝常加恩意。青龙二年,私通宾客,为有司所奏,赐干玺书诫诲之。
景初、正元、景元中,累增邑,并前五千户。景元二年八月初三日(戊寅)薨。
16、曹上(早夭)
曹操子,母亲是孙姬。同母兄弟有曹勤,早薨。太和五年(231年),曹睿追封叔叔曹子上为临邑公,谥号殇,无后。
17、曹彪(被赐死)
曹彪(195年—251年),字朱虎,三国时期曹魏皇族,曹操之子。216年,曹彪被封为寿春侯。221年,曹彪进爵,升迁为汝阳公。
222年,升为弋阳王,同年又升为吴王。224年,改封寿春县。226年,魏明帝即位,升迁,徙封地在白马。232年,改封楚王。
嘉平三年(251年),因与王凌密谋废帝事败,被赐死,享年五十七岁。
18、曹勤(早夭)
无字(因未成年就早夭所以没有取字),沛国谯人。魏武帝曹操第十八子,临邑殇公曹子上、楚王曹彪胞弟。
母为曹操宠妾孙姬,籍贯来历不详。曹勤还未成年便病逝。太和五年(231年),魏明帝曹叡追封曹勤为刚殇公。曹勤未娶妻,无子嗣。
19、曹乘(早夭)
曹操子,早薨,谷城殇公。 李姬生。
20、曹整(善终)
公元203年,袁谭与曹操讲和之时,有意将自己女儿嫁给曹子整,但是第二年袁谭就反叛曹操,联姻也不了了之。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封郿侯;二十三年薨,无子。其兄曹丕即位后,于魏黄初二年追进爵位,谥曰戴公。
又以彭城王曹据之子曹范(实为曹子整之侄)奉为后,三年封为平氏侯,四年徙封成武侯,魏明帝太和三年,进爵为公,青龙三年,范薨。谥曰悼公,无后。四年以范弟东安乡公曹阐为郿公,奉为子整后。
21、曹京(早夭)
曹操之子,灵殇公子。李姬生。
22、曹均(善终)
曹均(---219),曹操之子。母周姬。奉叔父蓟恭公彬后。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封樊侯。二十四年(219年),薨。儿子曹抗嗣爵。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追进公爵,谥曰安公。
23、曹棘(早夭)
曹操之子,母刘姬,曹棘早卒。魏太和五年(231),追封谥曰广宗殇公子。
24、曹徽(善终)
曹徽,字子隽,其母宋姬,建安21年(公元216年)封历城侯,后封庐江王、寿张王、东平王。
曹徽在寿张王的时候,他就有点仗势欺人,觉得自己是个王爷了不起,把地方官不放眼里,怂恿部下殴打寿张县吏,殊不知,打狗还得看主人。
那县吏可是皇上的人,人家告到皇上那,皇上也不能任你胡作非为,结果被削去一县五百户。正始3年(243年)去世,其子曹翕嗣位,后被晋朝封廪丘公。
25、曹茂(不详)
曹茂,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地位最卑微的儿子,魏明帝曹睿时期被册封为聊城王,齐王曹芳时期被徙封为乐陵王。
——曹操
曹植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
曹操的第一个儿子叫曹昂,他死的比较早,是为救曹操而死。第二个儿子叫曹丕,他和曹操,曹植并称"三曹",同居建安七子之列。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2]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3] ,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的诗人、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的历史地位。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