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手下都有哪些文臣武将?

李世民手下都有哪些文臣武将?,第1张

首先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28岁那年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隐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同一年的9月份李渊退位,李世民成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虽然说李世民继承皇位,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毕竟他不是太子),但其年少从军在隋朝时期就立下了赫赫战功,隋炀帝给其各种各样的封号。唐朝建立后李世民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等割据,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李渊的天下。李世民为人谦卑,而且很会用人,因此李世民手下的名将非常多。至于李元霸的话,他是小说和电视剧中虚构出来的。不过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就是电视中李元霸的原型。但李玄霸并非是李世民手下的名将,因为它在16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因为李世民手下的名将非常多,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6个,首先是李靖,唐朝杰出的军事家,大大小小的战役都有他的身影。因此唐朝建立之后,李靖也是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次就是李勣(jì)这个人最先是和李密一起在瓦岗的,后面跟李密一起降唐。但李世民非常喜欢这个人,唐朝很多战士都是由他去平定,好比如突厥、高句丽都是他去打的,也就是说在为唐朝开疆扩土上,李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还有就是秦叔宝,经常看电视剧的朋友都知道,秦叔宝骁勇善战,而且对李世民忠心耿耿,因此深受李世民的喜爱。还有就是尉迟敬德,这个人也经常出现在小说中,但历史上是真有尉迟恭的。他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玄武门之变时还帮助李世民夺取王位,所以尉迟恭在唐朝的地位也非常高,以至于李世民去世后,新皇帝对其都十分尊敬。还有就是段志玄,这个人大家可能没怎么听说,但他也是李世民手下的名将。一生算是战功累累,只是我们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而已。当然介绍李世民手下名将的话,那自然是少不了程咬金了,他不仅是唐朝开国名将,还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世民去世之后,程咬金对新皇帝也是忠心耿耿,深得李家人的喜爱。

凌烟阁24功臣

凌烟阁24功臣

赵公长孙无忌

第一名:贵戚豪族,英冠人杰——赵国公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约597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无忌进见,渊爱其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是李世民夺得皇位最坚定、也是最重要的支持者,故而为“凌烟阁功臣第一”。历任尚书仆射、司空。为人谨慎,改任司徒。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30卷。在李世民晚期,原本储君乃长子李承乾,后李承乾因荒*无道,被削去储君之位,当时,李世民举棋不定,较喜爱另一子魏王李泰,但长孙无忌推荐九子晋王李治(即后来唐高宗),协助他成为储君。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由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以及武后趁高宗体弱擅权,与武氏结怨。后遭武氏宠臣许敬宗以谋反罪名诬陷,全宗族或杀或流放,长孙无忌本人削爵、遭流放至黔州(今贵州),不久被迫自缢身亡,有诗三首存世。太宗评语: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长孙无忌的先祖,出自北魏皇族拓跋氏,因有殊功,改姓长孙氏。长孙氏是北魏以来的士族高门,属于军事贵族。

河间王李孝恭

第二名:宗室名王,独称军功——河间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初大将,高祖从侄,祖父是李蔚,就是李虎的第七个儿子(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李虎第三子)李渊自太原起兵,负责经略巴蜀。武德四年(621年)任夔州总管,大造战舰,练习水军,得李靖之助,灭萧铣,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任行军元帅,率李靖等诸将,镇压辅公祏,破广陵、丹阳,平定江南。拜扬州大都督。籍没妻、子。其后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贞观初任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玄武门之变保持中立。遂不得李世民宠信,逐渐退出权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莱公杜如晦

第三名:贤辅谋深,遭逢明主——莱公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书,其父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对杜如晦非常忌讳,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可惮之人,惟杜如晦与房玄龄耳。”被外调出秦王府。玄武门之变后,被拜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四年病重而死,年仅四十六。赠司空,徒封莱国公,谥曰成。时称“房谋杜断”中的“杜”就是指杜如晦。

郑公魏征

第四名:智者尽言,青史美臣——郑公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曲城(今河北晋州市,又说河北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少时贫困,隋朝末投奔瓦岗军,兵败,归唐。后为窦建德俘获,念才而收之。建德兵败,复归唐。官至太子洗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门之变后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谏议大夫,后迁秘书监、侍中等职。犯颜直谏太宗二百余次。卒时,太宗悲恸之极,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资治通鉴》卷一九六)。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魏徵死后,唐太宗亲自赋诗一首,追忆故人。

太宗对魏徵的特殊礼遇与尊宠引起了某些人的妒嫉,经魏徵举荐入相的杜正伦、侯君集或以罪被黜免,或以叛逆受诛,因指摘魏徵有朋党;又扬言魏徵将前后谏诤之语抄录给史官褚遂良,太宗信以为真,很不满意,遂终止了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事,并下令推倒了亲自书写的纪念碑。直到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亲征高丽,战士死伤数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之七八,他深深悔恨这一举动,不禁慨然叹息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立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又重立纪念碑。

梁公房玄龄

第五名:命世之才,善建嘉谋——梁公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济南) 人。唐朝初年名相。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得力的谋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637年)封梁国公;十六年(642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因房玄龄善谋但有些优柔寡断,而杜如晦处事果断不善谋略,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申公高士廉

第六名:才高望重,社稷之臣——申公高士廉

  高士廉(575年-647年),名俭,字士廉,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唐代开国功臣。长孙皇后的舅父,曾多次照顾年幼时的长孙氏兄妹,官至尚书右仆射。贞观十二年(638年)与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葇、中书侍郎岑文本撰编《士族志》一百三十卷。有一子高真行。

太宗评语: 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

鄂公尉迟敬德

第七名:夺槊陷阵,智勇双全——鄂公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585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将,名恭,字敬德,鲜卑族,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城区)人。唐朝大将,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曾于宴会之上因议论军功打伤某宗室将领。晚年闭门不出,炼制丹药自服,最终得享天年。

传说其面如黑炭。尉迟恭与秦琼为两位传统门神。

卫公李靖

第八名:南平吴会,北定沙漠——卫公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唐朝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其兄李端,字药王,隋将(按照李氏族谱,李端为唐代中期名将李晟、李诉之祖)。其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著有数种兵书,惟多亡佚。李靖是诸多将领中唯一可以和李世民媲美军功的人,其人善于明哲保身,故而终生无大患。但是由于玄武门之变保持中立,且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

宋公萧瑀

第九名:骨鲠大儒,直言不隐——宋公萧瑀

萧瑀(575年—648年),字时文,其祖父是后梁宣帝萧察。与唐朝争地的萧铣还属他的子侄辈亲族。隋炀帝的皇后萧氏的弟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自幼以孝行闻名天下,且善学能书,骨鲠正直,并深精佛理。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贞观二十二年,萧瑀病死,年七十四。宫廷太常上谥曰“肃”,太宗认为萧瑀性多猜贰,刚忌太过,最后谥曰“贞褊公”,册赠司空,陪葬昭陵。由此,可见一个人再忠厚梗直,毕竟逆触龙鳞,使人耿耿于怀。

褒公段志玄

第十名:临危不惧,真正将军——褒公段志玄

段志玄(598年—642年)唐初齐州人(现

山东临淄),唐代开国功臣。其父段偃师,隋末为太原书佐,从李渊起兵,官至郢州刺史。志玄随父在太原时,甚为李渊次子李世民所重。李渊起兵时,志玄募兵得千余人,被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平霍邑(今山西霍邑)、绛郡(今山西新绛),攻永丰仓(在今陕西大荔县境),皆为先锋,并历迁左光禄大夫。又从刘文静与隋将屈突通相持于潼关。刘文静为屈突通之将桑显和所袭,军营溃散。志玄率20余骑赴击,连杀数十人,被流矢所中,忍而不言,仍往来杀敌,唐军于是复振,大败隋军。后又与诸将迫擒屈突通,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嗣后从秦王李世民于东都(今河南洛阳)征讨王世充。冲击敌阵时,马倒被擒。敌方两骑将夹持志玄渡洛水时,志玄突然腾身向上,两骑将随之坠落马下。志玄迅速夺取一马,急驰而归,数百骑尾追其后,但无人敢靠前。破王世充、窦建德后,以功迁秦王府右二护军。贞观十一年(637年),被改封为褒国公,贞观十二年(638年),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十四年(640年),加镇军大将军。贞观十六年(642年)病卒,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谥号“庄肃”。

夔公刘弘基

第十一名:开国猛将,入京首功——夔公刘弘基

刘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阳人。父刘升是隋代河州刺史,弘基少年时落拓不羁,与一些轻浮子弟和任侠交往,不谋家产,依赖父亲的名声当了一名右勋侍。大业末年,从炀帝征辽东,后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县令关进监狱来躲兵役。自太原起事便追随李渊父子,与李世民友善,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玄武门之变拥立有功。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将他贬官。太宗征伐高丽,刘弘基又为前军大总管,力战有功。高宗永微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襄,陪葬昭陵。刘弘基临死前,遗命只留给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顷。认为子孙“若贤,固不藉多财;不贤,守此可以免饥冻。”

蒋公屈突通

第十二名:隋室贵臣,唐朝义夫——蒋公屈突通

屈突通(557年—627年),复姓屈突,先世为库莫奚种人,依附鲜卑慕容氏,父亲屈突长卿,北周时任邛州刺史。雍州长安人。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屈突通“性刚毅,志尚忠悫,检身清正,好武略,善骑射。”因此民间顺口流传:“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旧唐书·屈突通列传》其弟屈突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畏心理。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升右仆射。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勋公殷开山

第十三名:参预谋略,秦府能臣——勋公殷开山

殷开山(—622年),名崤,字开山,以字行,京兆鄠(今西安市户县)人。为隋太谷长。唐高祖召补大将军掾,历迁吏部尚书。涉书,工为尺牍。《唐书本传》其父殷僧首为隋朝秘书丞。殷开山年青时以学行知名,尤善尽牍写作。李唐起兵后,秦王李世民召之为长史,常常四处招慰关中流民、群盗,并与刘弘基一起首入京城,赐爵陈郡公。后来又跟随太宗评讨薛仁果和王世充,以军功进爵勋国公。在征伐刘黑闼的路上,殷开山病死,李世民临丧痛哭,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贞观四年,诏以佐命之功配飨唐高祖庙庭。

谯公柴绍

第十四名:驸马英雄,临危不惧——谯公柴绍

柴绍(578年—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唐朝大将,曾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历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亲柴慎,为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便“趫捷有勇力”(《旧唐书·柴绍列传》),以抑强扶弱而闻名,于少年时便当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炀帝长子)的千牛备身(陪伴)。唐国公李渊也将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公主)嫁给了柴绍。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邳公长孙顺德

第十五名:太原从龙,晚节不终——邳公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的本家叔父(亦太宗李世民的叔岳父),父亲长孙恺,隋朝时任开府。顺德在隋朝时任右勋卫。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拜为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此后功劳不显。武德九年(626年),在玄武门之变中,顺德与秦叔宝等人共同打击李建成的馀党。太宗即位後,封食邑一千二百户,又特赐宫女。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赠荆州都督,谥曰襄。贞观十三年追封为邳国公。永徽五年重赠开府仪同三司。

郧公张亮

第十六名:出身寒贱,外恭内诡——郧公张亮

张亮(?-646年),郑州荥阳人。出身寒贱,务农为业。史载,张亮“倜傥有大节,外敦厚而内怀诡诈”隋炀帝大业年间,投李密瓦岗军,因告密而获得信任。后来属李世勣,在李世勣投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李世勣、房玄龄荐张亮给李世民,为秦王府车骑将军,逐渐大受宠任。李世民与太子、齐王争位时,派张亮到洛阳一带,广结当地豪杰以待时变。齐王李元吉向李渊告发张亮图谋不轨,因此他被唐廷逮捕,严刑拷打下倒一直没把李世民招供出来。太宗践位,封长平郡公,授怀州总管。贞观十七年四月,洛州都督张亮因为以前检举过侯君集,此次受奖擢升为刑部尚书且参知政事。646年,常德告发张亮养五百义子,意图不轨。太宗命马周调查此事,证据确凿。太宗与百官议论,定张亮为死罪。4月17日,张亮在长安西市处斩。

陈公侯君集

第十七名:摧凶克敌,恃宠矜功——陈公侯君集

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人,唐朝名将,唐初大将。

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北)人。君集少年时以武勇称,隋末战乱中,被秦王李世民引入幕府,从征讨有功,累迁左虞候﹑车骑将军。武德九年(626)的玄武门之变,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君集任左卫将军,封潞国公,迁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630),任兵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参议朝政(即宰相)。九年,为积石道行军总管,随李靖平吐谷浑,策划军事,分兵深入,君集有大功。十一年,改封陈国公。十二年,迁吏部尚书,仍参朝政。君集出自行伍,素无学术,及被任用,方始读书。他出为将领,入参朝政,获得当时称誉。十二年,吐蕃围松州(今四川松潘),唐授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以击之。十三年冬,因高昌王曲文泰遏绝西域商贾与唐交往,唐又以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击之。十四年八月,进围高昌,这时文泰已卒,子智盛降,得二十二城,八千零四十六户,一万七千七百口,君集刻石记功而还。太宗以其地置西州。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泄被杀。因李世民念旧,故而留一子以继侯君集香火,并且时常到凌烟阁观侯君集画像而哭。

郯公张公瑾

第十八名:助定奇策,英年早逝——郯公张公瑾

张公瑾(594年—632年),字弘慎,

魏州繁水人。开始在王世充手下为官。高祖李渊建唐,张公瑾归国,后为尉迟敬德等人将张公瑾荐于李世民,引入幕府。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让占卜的人烧龟甲卜吉凶,张公瑾恰巧从外而入,拿起龟甲扔在地上,进言道:“凡行卜签,是以决嫌疑,定犹豫,现在举事不疑,用得着卜卦吗?如果卜不吉,势已不可停阻,希望大王仔细想想。”李世民深然其言。其年六月四日,张公瑾与长孙无忌等九人埋伏于玄武门之外,成为李世民日后登基的关键人物之一。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其党羽进攻玄武门,张公瑾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贞观元年,拜代州都督。后助李靖伐突厥,擒颉利,屡有战功,封邹国公。贞观六年四月辛卯(初八)日,在襄州都督任上,张公瑾病死,时年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礼及当时风俗,辰日不能哭泣),谥曰襄。贞观十三年,改封郯国公。

卢公程知节

第十九名:骁勇虎臣,义气将军——卢公程知节

程知节(589年-665年),济州东阿斑鸠店(今山东东平斑鸠店)人,原名咬金,后更名程知节,字义贞,生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卒于唐麟德二年(665)二月七日,享年七十七岁。隋末,程知节入瓦岗军,投王世充,后降唐,成为秦王李世民之骨干成员。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命将开国功臣肖像,图画于皇宫凌烟阁,程知节即其中之一。程知节乃世家大族之后,其曾祖名程兴,是北齐兖州司马,其祖名程哲,是北齐晋州司马,其父名程娄,是北齐济州大中正,唐赠使持节瀛州诸军事、瀛州刺史。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永兴公虞世南

第二十名:德行淳备,良谏纯臣——永兴公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汉族,余姚人,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虞世南虽然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当政得失,直言敢谏。他多次讽劝唐太宗要勤于政事,并以古帝王为政得失,论证利弊。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贞观十二年病故。

邢公刘政会

第二十一名:高祖旧臣,举义殊功——邢公刘政会

刘政会(?-635年),滑州胙城人也,祖环隽,北齐中书侍郎,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户部尚书,光禄卿等职,封邢国公。贞观九年病故。谥曰襄。

莒公唐俭

第二十二名:忠纯不贰,心存唐朝——莒公唐俭

唐俭(579年—656年),字茂约,汉族,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隋、唐大臣,其父唐鉴与唐高祖李渊为世交。参与李渊太原起兵。武德元年,升为中书侍郎。唐初之时,唐俭与永安王李孝基等人被刘武周俘获,狱中从元君实口中得知独孤怀恩要造反。时独孤怀恩驻守蒲州,唐俭遣人揭发独孤怀恩谋反。李世民击破刘武周后,唐俭拜礼部尚书,授天策府长史,封莒国公,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一面派唐俭为使说降突厥,一面派李靖进军。李靖奇袭突厥,生擒颉利可汗,唐俭竟于乱军之中逃生,授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高宗显庆元年病故,谥曰襄,陪葬昭陵。

唐太宗曰:“唐俭言辞辩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无言及于献替。”

英公李勣

第二十三名:国家长城,义名天下——英公李勣

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因懋功二字的发音与茂公相同,《说唐演义全传》、《兴唐传》、《隋唐英雄传》等小说、电视剧误称他为徐茂公)。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瓦岗军首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祏。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句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句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句丽后次年病逝。高宗亲为举哀,辍朝七日,赠太尉,谥曰贞武,陪葬昭陵。

胡公秦叔宝

第二十四名:马槊英雄,勇武绝伦——胡公秦叔宝

秦琼(595年—638年),字叔宝,中国唐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开国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济南五龙潭有其故居。历史上的秦琼以勇猛彪悍著称。最初是隋将来护儿部将,后随张须陀讨伐李密。兵败,张须陀战死,秦叔宝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为帐内骠骑。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于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同程知节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帐下。参加了李世民的历次征战,每战必先,

尝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626年(武德九年),《旧唐书》称参与玄武门之变,但事后待遇与史书记载玄武门之变有功的功臣相比远远不及。虽然事后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秦琼晚年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常对人说:“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贞观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时去世,陪葬昭陵。贞观十三年(639年),秦琼被追封为胡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秦琼与长孙无忌等人被图形凌烟阁,封为唐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渊知道李靖准备告状这件事非常生气,准备直接杀了李靖。可是行刑前,李靖却喊了一句:你平定天下是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却因为私人的恩怨杀了我,那和昏君有什么区别。这个时候李世民也跑过来向李渊求情。李世民平日与李靖接触的比较多,对于李靖比较了解。

他跟李渊说:李靖这样做只是因为他是一个臣子,他这样做是没有错的,倒不如重用李靖。李渊一听也很有道理,之后便放了他,把他派到李世民的麾下效力。正如李世民猜想的那样,李靖这个人非常有军事才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李靖出生官宦之家,一家子都是文臣武将。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他对于兵法非常熟悉。来到李世民麾下后,李世民对李靖非常重视。就在李渊刚刚建立唐朝不久,胡人王世充又在河南称帝。李世民极力推荐李靖作为先锋大将,不久在李世民和李靖的完美配合下,王世充就被消灭。

经过这场战役的配合,李世民更加坚定自己没有看错人。由于当时突厥地区比较猖狂,总是冒犯中原地区。李世民继位不久后,就派李靖去剿灭他们。李靖不辱使命,再次获得胜利。由于李靖的个人才能很突出,李世民一路把他提拔到了宰相之位。

几年后李靖由于脚上疾病复发,不得不辞去了宰相一职。李世民很是舍不得,但因为有病也无可奈何。为了让李靖走路方便一点,李世民还特意送了他一根拐杖。

唐朝李世民为何善待武将和功臣呢?

唐太宗李世民深受后世的青睐,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尊重将领元勋,例如开设凌烟阁,与元勋们结亲这些。但历史的真相很残酷,李世民的确尊重一部分将领,但也有一些将领死在它的刀下。最着名的名将有五位被李世民击杀,其中还有四人真是比窦娥还冤枉!

我们先讲第一位,他就是张亮!在凌烟阁元勋中,张亮排行第十六位,被封为郧国公。张亮本来在瓦岗军法律效力,是徐懋功的部下,归顺唐代后,变成李世民的亲信。张亮并没有立即参与玄武门之变,但他的功效也很大,“统上下王保等数千人,阴引山东省英豪以俟变,空出金帛,恣其常用”。

张亮“倜傥有谋略”,列任地区官员,“抑豪族而恤贫弱,故所属闻名”,还参加过征伐渤海国的作战,立过军功。可是到了唐开元二十年,张亮突然被李世民处决。主要原因是有些人揭发,说张亮有五百个义子,暗地里合谋谋反。那时候将作少匠李道裕觉得,“亮反形未具,明其没罪”。但李世民已经闹脾气,或是将张亮处死。

没多久,李世民后悔了,他对人说:“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此话当矣。固然即从,迄今追悔莫及。”所说“反形未具”是指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他要造反。自然张亮做为开国元勋,很有可能存在非法行为,但是他根本就没有具体造反行为。与张亮状况相似的还有一位,他名字叫做刘兰。

刘兰在元朝出任鄱阳郡书佐,之后天翻地覆,她在家乡青州也拉冒了一支队伍。多年后,唐代派淮安王李神通招抚山东,刘兰率军归顺。刘兰挺有国防才识,他率军成功平定县了军阀割据朔方的梁师都,一战成名。自此在驻守夏州时,刘兰设计方案大破颉利克汗。唐开元末期,刘兰“以造反大跌”,情况和张亮一样,全是被人举报,但是“反形未具”。

也有二位名将比张亮、刘兰更诬陷,一位是李君羡,一位是卢祖尚。李君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这个人是一员虎将,“从破窦建德、刘黑闼,所往必先登摧其锋”,还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官至左武卫大将、武连县公。李君羡被害是因为他的小名“五娘子”,李世民认为这与谣传“当有女武霸者”相关,因此托词其心怀不轨,把它击杀。

再讲卢祖尚,他是一位山东省英豪,“家饶财,好施,以侠闻”,19岁就上阵杀敌。隋朝末年,卢祖尚也在家乡乐安拉冒了一支队伍,之后归顺唐代,参加过统一天下的战争,立过许多贡献。卢祖尚列任“寿州大都督、瀛州知州,并可以名”。唐开元二年,李世民在挑选交州大都督时,“诸臣咸言祖尚才兼文武,廉平刚正不阿”。

最开始卢祖尚同意就职,但是又后悔了,缘故非常简单,交州是今天的越南西贡,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十分极端。因此卢祖尚以身子得病借口,向皇上离职。结论李世民火冒三丈,“我让人不从,何以为天底下命!”结论卢祖尚被“斩之于朝”。李世民马上就后悔了,“使复其官荫”。

张亮、刘兰、李君羡都死在唐开元末期,这时的李世民早已不复当年的睿智,自以为是,对大臣们十分猜疑,因而这可喜谋反罪全是莫须有的,而卢祖尚之死是李世民年轻时候犯的错。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大将,但他的死并不诬陷,这人便是侯君集。侯君集都是凌烟阁元勋,位于第十七位,他与张亮一样,都是李世民的亲信。

侯君集参加了玄武门之变,之后率军征伐过吐谷浑、高昌,立过过不少军功。但是侯君集之后卷进货位之战,他投奔了皇太子李承乾,而李承乾想发动政变,迫使李世民让位。结论事情败露,太子被废,而侯君集也被抓坐牢,最终被害。侯君集死亡之谜令李世民十分忧伤,他曾说为君(指侯君集)不了凌烟阁。

徐懋功,是唐朝的一员大将,他一生为了能唐代立过无数的军功,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用在了唐朝的伟业上。为什么针对这般成功的人,李世民还需要留有那样狠的临终遗言实际上,李世民在之前对他的态度始终是模棱两可的,尽管为他唐代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还是对她心怀防备,徐懋功并不是在一心一意的效劳于它的。

实际上,徐懋功在屈服于大唐盛世,为大唐盛世卖身,尽管当政李世民办事,可是他的态度都是犹豫不定的。他一直在李世民和李建成这两个人之间做不出果断的确定,因此就造成李世民顾虑,李世民曾一度跟他套近乎,希望他能彻底屈服于自身,可是徐懋功却一直持保持中立的态度,谁也不帮,就要李世民心存芥蒂。

李世民临死前为何要将徐懋功贬为小官呢?

徐懋功是一名能力强的大将,李世民并不想失去他,假如丧失他,无疑是大唐盛世的一个极大的损失,还是希望还有机会使他成为自己的人。因而,李世民还是对他交给了殷切期望,他数次立过军功,平定县了很多战争。李世民是很惜才的,一次徐懋功喝多了,他就把自己的皇袍为他披着怕他受凉。

尽管他非常爱惜这一优秀人才,但是他对徐懋功保持中立的态度自始至终摸不透。于是就在临终前特意与儿子将徐懋功此人作出了一番点评。表明自己死了这一无疑是唐朝的一个安全隐患,于是就为他制定了这么一个磨练,可以通过磨练就要孩子器重他。

就要李治上台后,传旨将他贬到小地方做官,假如他要是不愿意就立刻杀死,如果她一点也不抵抗得话,就把他受封丞相。结论,徐懋功贬谪以后,连东西都并没有整理,就赶赴就职的区域。实际上徐懋功早已猜到了李世民这一想法,因此轻轻松松的已通过磨练。

读资治通鉴197卷,唐纪13,唐太宗李世民与几位大臣间的几个故事,令人深思,记录之。其中第一个是,唐太宗亲自给魏征撰写碑文,将女儿许配给魏征儿子,几个月后却毁碑悔婚,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启示?

我们都知道魏征是个直臣和谏臣,一向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的谏言绝大多数也都能采纳,即使其他大臣说话劝谏不管用,换做魏征也常常很管用。

二人之间明君与诤臣的故事在后世传为佳话。千百年来,一直作为后世君臣效仿的楷模。

所以在魏征去世之后,李世民特别伤心,亲临其丧礼,痛哭流涕,为魏徵废朝五天,并令内外百官与在长安的朝集使一同前来参加丧礼;还特别亲自撰写碑文,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是发生在公元643年2月的事,但是仅仅过了半年左右,李世民就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并且不再提起将公主许配给魏征女儿的事。

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唐太宗怀疑魏征生前结党营私。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魏征保荐的两个大臣。

一个是侯君集,侯君集是前太子李承乾的岳父,魏征称侯君集有宰相之才,推荐他为仆射,并且建议将宿卫兵马由侯君集专管。

李世民认为侯君集喜欢吹牛和自夸,没有重用。后来侯君集参与了太子谋反的事宜,并判处死刑。

第二个是杜正伦,也是魏征推荐给唐太宗的,后面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兼左庶子,负责教授太子读书。但是杜正伦将李世民跟他之间的私密谈话泄露给了太子。李世民大为恼火,一路被贬职。

由于这两个人的关系,唐太宗开始怀疑魏征有结党营私之嫌。

再后来,又有人告诉唐太宗,说魏征将自己在朝中给李世民的谏言都摘录好,交给了负责起居注的褚遂良。

这个事情是个很严重的事。

因为在朝中给李世民的谏言,有些是在决策之前,有些甚至是很私密的事情,总的来说都是不利于李世民形象的,如果都告诉褚遂良,那么就肯定要损害李世民的形象。同时,也是在为魏征自己表功。

两件事恰巧碰在一起,李世民于是非常生气,将魏征的墓碑推倒了。

魏征儿子魏叔玉娶公主一事也就此作罢。

从上面可以得出几个启示。

尽管李世民与魏征之前的君臣关系是千古佳话,而且持续时间很长,但也会产生审美疲劳。

何况魏征还是总挑毛病的人,任何人都很难长久的喜欢一个专门给你挑毛病的人。

唐太宗已经是人间奇迹了,一直在以强大的意志对抗人性。

作为谏臣,魏征必须做到完美无缺,皇帝对他也会格外要求更严。

哪怕有一点瑕疵,也容易引起其他人的攻击,也会引起皇帝的反感。

因为你是负责提意见的,可是自己身上也还有不少毛病,是不能让人服气的。更何况他老是给皇帝挑毛病,人性使然。

在唐太宗对魏征的处理中,没有看到其他大臣为他说话,相反倒是有人告发说他私自将谏言整理好给褚遂良。

说明魏征在朝廷的人缘并不是太好,这点也能说明其实他并不是结党营私之人。

但也正是这样,关键时刻没有人在唐太宗面前替他说说话,做一些解释工作。

其实推荐人才是唐太宗自己对股肱大臣的要求,

例如,唐太宗即位之初,命令封德彝孝举贤才,可很长时间过去了,封德彝也没有选荐一个人。唐太宗诘问他为什么不推举人才。

何况侯君集是李世民的故旧,也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并且李世民还让太子娶了侯君集的女儿为太子妃。

魏征作为太子的老师,也是李世民再三要求的。

因此,说魏征与侯君集结党实在是勉强。

但这个时候,没有人替他说句公道话。

此外,还有房玄龄,岑文本的故事要接着写。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李世民麾下的一名猛将尉迟恭。他多次能够幸存下来,都多亏了尉迟恭。  所以说他的命是从唐将手里捡回来的。

而尉迟恭救李世民最著名的一次就是玄武门政变了,众所周知,政变以秦王李世民的胜利告终,但这个过程比想象的要惊险得多。李世民差点丧命,多亏尉迟恭,他才能从死亡边境拉回来。  

当天清晨,李世民的精锐士兵和将军们首先打死了李建成,然后他们追赶李元吉,李元吉被他的人打伤,钻进了树林。结果李世民他们被树枝钩住,从马上摔了下来。 这时李元吉从李世民手中夺过弓,试图掐死李世民  在这个紧要关头,尉迟恭急忙吓退李元吉,并将他打死,救了李世民一命。  

话说,唐朝的许多武将都是从其他部队招募的。其中,瓦岗寨贡献最大,比如说秦琼、程咬金和徐茂公都是这里出来的。后来在李世民的领导下都成为重要人物并被重用。  

尉迟恭也是其中一个,在隋末乱世战争期间,他因英勇善战而成为刘武周的部下。他为刘武周打下了大片土地。甚至李渊的唐高祖军队也被他打败了,这使刘武周变得很强大。关键时刻,李世民再次挺身而出,率军击败刘武周,并邀请尉迟恭为他效劳。

要知道这李世民是十分偏爱尉迟恭的,他排除了所有的反对声音,执意要重用尉迟恭,这使得尉迟恭特别感动, 所以后来他就用自己的行动,多次救李世民的性命。

被称为中华史上之一的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成就丰功伟绩全靠他身边的二十四功臣,文臣武将,应有皆有,必不可少。

当时的政治环境非常复杂,唐高祖李渊的几个儿子都非常的出息,都想着要做皇帝。每一个人都想把另外的一个人吃了,勾心斗角,在手足之间,无所不为及。李世民除了自己的文韬武略的,非常优秀政治才能之外,还有如同他一样的文韬武略的,并且对他忠心耿耿的左膀右臂的一帮大臣,这对于他稳固于自身势力,并且出色于一众皇子是非常的重要的。最后更是在这一众大臣的辅助之下,才有了后来名垂千史的,贞观之治。然后开创了震惊海外的太平盛世!

可见一个人要想着成功,一个人的努力必不可少,但是势单力薄,成就丰功伟绩,必须得到外界的帮助,得天独厚,才能获得更伟大的收获。这是成功者李世明的人生态度,也是他得天独厚的原因之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那可是历史上最为出色的一种英雄人物,比之后来的琅琊阁一众英雄人物,有过之而无不及。

贞观十七年(即公元643年),为了纪念当初与他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将士,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唐朝知名画师阎立本,在凌烟阁依照功臣的官职排名,依次绘制了24幅画像,历史上称之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些画像形同真人大小,面朝北面而立。凌烟阁画像分为三层,最内一层为官职上至宰相,中间为各路王侯,最外则是其它功臣。

而据历史记载,这二十四位功臣包含唐朝贞观年间著名的文臣及武将,分别为: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琼。以上排名顺序,是唐太宗根据进行各位功臣的功劳及贡献作出的排名,因此是很客观公正的。

由于贞观十七年,部分文臣武将已经去世,通常在其过世后授予更高官职或追加封号,此外当时还一定程度上遵循死者为大的原则,部分功臣会适当调整排在前位。诸如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去世的卫国工李靖就因为绘制画像时未获得追加的原因,位列第八。

根据《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等唐代历史记载,并结合当时民间小说、琐闻等史料,李世民麾下的文臣武将按真正能力排名,顺序如下:

十大文臣:1房玄龄,2杜如晦,3长孙无忌,4高士廉,5魏征,6虞世南,7唐俭,8刘政会,9王圭,10殷开山;其中,贞观之治“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及杜如晦自然是居文臣榜首。

十大武将:1李靖,2李孝恭,3李勣,4尉迟敬德,5秦叔宝,6侯君集,7屈突通,8程咬金,9段志玄,10长孙顺德。位居第一的李靖,曾跟随李世民出站,为他打下大半壁江山,是当之无愧的唐朝武将第一人。

尉迟恭是李世民身边的得力干将和铁杆追随者,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跟随在李世民身边的,他和李世民身边的大部分武将一样,都是在后来投到李世民这边来的。

尉迟恭年轻的时候只是一个打铁匠,并没有什么出息,如果不是隋末的乱局,他可能一辈子都只是一个打铁匠,娶妻生子,平凡的过完一生。但他生活在隋末群雄并起的时代,尉迟恭自恃一身武力,不愿意平庸的生活下去,于是他也入了乱局,后被刘武周收至麾下,任偏将。

619年的春天,刘武周在收编宋金刚之后依靠突厥的力量准备入图晋阳,兵锋势不可挡,很快晋阳就成了刘武周的地盘,而镇守晋阳的李元吉狼狈逃往长安。眼见山西的大部分都成了刘武周的地盘,李渊甚至动了太原这个大本营的想法。

刘武周的势如破竹,自然也吸引了不少追随者,其中就有夏县的吕崇茂。吕崇茂虽然打败了裴寂,但却无力对抗李渊派出的大军,吕崇茂向宋金刚求助,于是尉迟恭和寻相就领兵去夏县支援吕崇茂。

尉迟敬德的加入扭转了战局,唐军出现败势,当年的冬天,李世民领兵攻打刘武周势力,他派殷开山和秦琼截击回师的尉迟敬德,双方在美良川决战。

因为秦琼和殷开山早就在此等待尉迟恭,准备充足,而尉迟恭并不知道有埋伏,所以有些猝不及防,双方很快分出胜负,尉迟恭和寻相仅以身免。虽然尉迟恭败给了秦琼和殷开山,但是他英勇善战的名声也早已传出去,向来爱才的李世民对尉迟恭上了心,但当时的尉迟恭和寻相得以逃脱,又回到了刘武周的地盘,不过经此一战,不管是李世民还是尉迟恭,都对对方有了好奇之心,秦琼在其中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之后李世民继续攻打刘武周,而宋金刚和尉迟恭领兵前往介休县与唐军展开决斗,在这一战中,宋金刚大败,不得不向北逃往突厥,宋金刚虽然逃走了,但是尉迟恭并没有跟着逃走,而是据守介休县城,坚壁不出。

李世民觉得这是让尉迟恭归顺自己的最好时机,于是让李道宗和宇文士及进入介休县城去劝说尉迟恭,而尉迟恭在宋金刚逃走之后,也对刘武周也已经失去了信心,又看到李世民派宗室李道宗来说服自己归顺,诚意满满,所以很痛快地就归顺了李世民,而且还是和寻相带着介休县和永安县二城归顺了李世民。

得此猛将,李世民是非常高兴的,立马就让尉迟恭做了右一府统军,然后一起攻打洛阳的王世充。当时跟随尉迟恭一起归顺李世民的还有不少的大将,但仅仅过去几个月,就在攻打王世充的时候,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纷纷逃走,这让李世民的部下很不高兴,当他们看到尉迟恭还没有逃走的时候,就将其绑着关押了起来,他们认为尉迟恭也会逃走,与其让他逃走,还不如直接杀了他。

当李世民知道这件事后很生气,屈突通和殷开山都劝说李世民应该将尉迟恭杀死,但是李世民不肯,他认为尉迟恭如果想逃走,早就走了,根本不会等到大家都走了以后还没有逃走。李世民赶紧让部下将尉迟恭放了,并将他带进了自己的卧室,赐给他不少的金银珠宝,并说:

“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终不听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应欲去,今以此物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

尉迟恭没想到李世民会这样对他,不仅没有杀他,还给他金银珠宝,让他自己选择,去留随意。这样的肚量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如果说尉迟恭之前对李世民还有一丝保留的话,这一刻他对李世民就是真的信服了,他心甘情愿追随李世民,这就是所谓的“士为知己者死”吧。

尉迟恭当即对李世民表示自己绝不会离开,尉迟恭愿意留下来,李世民自然是高兴的,就带着尉迟恭去打猎,两人身边并没有带着多少人,偏偏就遇到了王世充的数万骑兵。

这样打败李世民的绝佳机会,王世充自然不会放过,他让单雄信带着一队骑兵朝李世民奔去,眼看着单雄信挺槊奔向李世民,尉迟恭刺出一枪将单雄信挑于马下,然后拼死护着李世民杀出重围,回到唐军地盘之后,尉迟恭又领着骑兵去攻打王世充,将王世充打得溃败,不仅擒住了大将陈智略,更是俘虏了六千余名骑兵。

李世民看到这样的尉迟恭,心里很高兴,和尉迟恭说了一些话,又给了他很多赏赐,此后,尉迟恭就成为李世民身边最得力的干将。

试想一下,如果李世民没有选择相信尉迟恭,没有很好的处理这件事,让尉迟恭心悦诚服,那么,两人去狩猎的时候,尉迟恭未必会真心护着李世民,李世民说不定就被王世充给俘虏了,甚至可能会被杀死。不得不说,李世民惜才爱才的心,确实成为他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972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