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一个情节,真实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这么一个场景,不好说,毕竟文字记载不是影响资料。但是,事情大体也是这么个情况,出入并不太大。 那么,康熙听到有人举荐废太子为什么高兴呢?
首先要看这件事的背景。这是发生于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第一次废黜皇太子胤礽之后不久的事情。 其实,康熙第一次废黜胤礽之时,从内心来说也是非常纠结的。作为康熙的嫡长子,胤礽尚在襁褓之中时即被册立为皇太子。康熙为了培养这个皇位继承人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康熙对胤礽既有着皇帝对储君的期待,也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他真心希望胤礽能够将来即位之后能够成为一个好皇帝,甚至成为一个超越自己的一代明君。这时候,胤礽狂悖的行为,对于康熙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三十几年的心血付诸东流,皇帝对储君的期待,父亲对儿子的希望,一夜之间全部破灭。作为一个皇帝、作为一个父亲,康熙彼时的心境肯定是糟糕透顶的。废太子之举有失望的成分,但也有恨铁不成钢的成分。
从康熙内心来说,其实并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他更希望胤礽的诸多狂悖是事出有因,是可以挽救的。这一点相信身为人父者都会深有体会。 因此,当皇三子胤祉告发皇长子胤禔以魇阵诅咒胤礽之后,康熙的这一心态显得更加明显。他当即废黜了胤禔的直郡王爵位,并且将其软禁终身。可见,康熙内心是愿意相信胤礽是因为受到诅咒而变得行为狂悖的。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理解为,康熙彼时有点后悔这么仓促就废黜胤礽了。这时候有人举荐废太子胤礽,实际上是说出了康熙的心声,康熙自然是高兴的。
其次,康熙之所以让群臣举荐新太子人选,不仅仅是对新太子人选拿不定主意,更多的是想借此事弄清楚群臣中实际存在的派系,谁是太子一党,谁是皇八子一党,谁属于其他儿子的派系。这时候谁举荐其他皇子,立时就会被康熙划为朋党。但是,结果是让康熙害怕的,儿子们之间果然已经解党互攻、势成水火了。如此一来,将来万一自己有个意外,挺尸不顾、束甲相攻是可以预见的。这时候有人举荐废太子胤礽,说明群臣之中还是有不结党的,还有人站出来为废太子说话。毕竟胤礽是康熙自己册立的、而且是在位三十多年的皇太子。在胤礽被废之后,这些人不选择避嫌,反而站出来举荐胤礽,说明这些人不论处于何种心态,起码是站在康熙一边的,因此康熙心中高兴。
此外,实际上,这个时候康熙已经有了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打算。但是,废太子是自己所为,这时候又要复立。作为皇帝的康熙总不能出尔反尔吧?总得有人递个台阶吧?而且,即便将来觉得胤礽真的不行,再废太子,总得有几个背锅的人不是?因为,皇帝永远是没有错的。这时候有人出来举荐胤礽,正中康熙下怀,康熙自然是高兴的。
事毕,康熙在纠结过后,果然于康熙四十八年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废立太子只有我自己一个人说了算,诸位臣工,你们想太多了……”之后,康熙又依据群臣的举荐,坐实了皇八子胤禩争储的事实,并公开否决了皇八子胤禩的皇位继承资格。自此,诸子、群臣恍然大悟,原来大家都让康熙给玩了……
在《雍正王朝》中,在公议太子人选的时候,张廷玉选择了举荐废太子胤礽,既非张廷玉是胤礽的拥趸,也不是猜透了康熙的意图而投机,而是从大清利益出发的结果。
剧中,张廷玉这个角色绝对是一个“公忠体国”的典范。他最大的优点在于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其他人不一样。
他时刻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因而在很多情况下,他这种“不因私而与领导意图合拍”的思路与康熙和雍正不谋而合,甚至在适当的时机为他们解围,因而深得领导信任。这事实上非常值得现代职场学习借鉴的。
康熙当初废了胤礽的时候,的确是事态紧急,不得不做出的独断乾纲的举措。但是深层次而言,面对日益突出的帝国晚景的困境,康熙已经对胤礽产生了严重的不满。在剧中,胤礽的确才德皆不配位。但是最大的困境还在于,此刻胤礽做太子已经30多年,在皇子竞争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此刻胤礽被废,这种平衡局面就被彻底打破。
再加之康熙为了处理紧急问题,给四位皇子晋封了亲王爵,当场就出现了剑拔弩张的态势,皇长子的得意忘形,要替父代行不宜之事以及皇三子的告密。把康熙气得差点一口气上不来。
这个潘多拉魔盒一经打开,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就完全摆在了明面上,此刻就不要说大清的国体了,这是随时都可能会祸起萧墙的。
为了平息这种事态,康熙提出来要“共议太子人选”。实际上就是为了查出背后最不稳定的因素是谁。很快就有了结果,最快暴露的那自然是得票最多的皇八子胤禩。
但是胤禩并不是合适人选,原因在康熙临终前有所交代,胤禩处处在学康熙,但是却有学不像,为人宽纵,处处邀买人心,人称“八贤王”。现在烧香的多,日后需要还的愿更多。大清交到他的手里,迟早药丸。
所以当公布胤禩获票最多的时候,佟国维站出来力保胤禩,甚至不惜顶撞康熙,目的就是要在自己这头实现还愿。当然这头失败了,还有隆科多另一头作为保障。佟国维最终败就败在了私心太重,眼里只有佟佳氏的利益,
但是张廷玉站的角度不一样,最终导致了他深得康熙的圣心。那就是张廷玉从局势出发,以国家利益为重,希望恢复到胤礽被废前的状态,打消各位皇子的夺嫡之心。
康熙年纪大了,此刻任何闪失都可能导致祸起萧墙,大清的分裂。八达山庄被围,康熙被气晕的时候,张廷玉吓得跌了一个跟头。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让胤礽重新做回太子。向其他皇子宣告,名分已定,皇位没你们什么事情,你们该干嘛干嘛,不要再互斗了。虽然这不是最终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这是在当下最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么考虑问题的还有另外两个人,一个是为了帝国不的不考虑的康熙。另一个是深知“帝王心术”的邬思道。因而推举胤礽的除了张廷玉之外,还有两类人,但都有私心。
一类是胤禛和胤祥,不能否认,他们这有投机成分存在。因为一开始他们根本想不通这事,是邬思道给的建议,目的是在康熙心目中加分。
另一类是胤礽的旧班底,如胤礽老师王掞等人。这没办法,身家利益所系,胤礽如果上位,王掞就有资格以帝师身份入阁,执掌朝局,因为身份太明确,所以他们事实上与胤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张廷玉的做法实际上也是在替康熙解围,给康熙“借刀”。
张廷玉的密折另奏,导致了内阁出现了“分裂”。这就给了康熙“借刀”否决胤禩,复立胤礽的机会。因为如果内阁一致推举胤禩,铁板一块,那么康熙就真的被动了。
从领导艺术的角度而言,康熙必须要有依靠的对象和可争取的对象,才能打到反对自己的对象。那么在这件事情上,在皇子内部至少胤禛和胤祥可“依靠”,在朝堂上有王掞等人可“依靠”,在内阁有张廷玉可“依靠”,争取那些见风使舵的“吃瓜群众”,彻底打倒佟国维,实际上也就宣布了胤禩的政治死刑。
但是如果没有张廷玉的站队,康熙会相当被动,因为内阁代表整个朝堂,一致反对胤礽,而一致支持胤禩。而胤禛和胤祥王掞等人支持胤礽,则一点说服力都没有了,因为内阁随时可以给他们扣个大帽子,那就是你们本来就是胤礽一党的。
而真的那样,康熙可能就没有那三个“好”了,大声说出自己也是推举胤礽的了,更不能一棒子把佟国维打懵,最终实现这就的目的了。
所以张廷玉因为从来只从大局去考虑问题,而从未从自己私利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够最终得到配享太庙的待遇,被称为“国器”。这其实和《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只追求真理和正确,却无意帮水头夺回领导权,让企业走向了更加正确的方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手中有接近无限制的权力,天下的资源都归你支配,住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品尝着美酒佳肴,常有着美女作伴,享受着百官拥戴。
皇位能不香吗?
但是,客观地说,除了到了老百姓过不下去的时候,爆发了农民起义,否则的话,皇位与普通老百姓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那些出生帝王家,或者是拥有大权的朝中重臣,是有可能的。
尤其是对于皇子而言,也是最有希望的。
康熙年间,之所以出现九子夺嫡,关键还在于太子之位的不稳固。
其实康熙作为皇帝,深知太子不定的话,对于众多皇子来说,避免不了争权夺利。
所以康熙老早就敲定了老二为皇太子,正常情况下,这是大局已定了。接班人选好了,其他人再想做太子,可能性几乎没有了。
也就是说,选定太子就断绝了诸皇子的梦想。
但是身为康熙时代的太子,非常的倒霉。因为康熙活得太久了,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正常情况下,皇帝一般都没有这么长寿,至少在位时间不会这么久。
这也就造成了太子把这个位置坐烦了。
如果康熙就一个儿子,还情有可原,那就熬呗,看谁熬得过谁?可偏偏康熙的儿子还非常多。这就有一个风险了,那就是康熙对其他儿子也都非常好,尤其是老八等人,实力非常强,深受康熙的喜爱。
这就让太子受不了啦,万一哪天把自己废了怎么办?所以再加上时间太长,太子不免有些情绪。结果康熙直接把太子废了。
太子位置空了,那么势必所有皇子都有了机会。本来康熙担心这个问题,所以又复立了,可没多久就彻底废了。
既然都有机会,那么争一下是可以的,不争就很奇怪了,也不见的就一定能够自保。所以才有了九子夺嫡,不过结果老四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雍正王朝》的内容。废隐耀后,康熙要求文武百官选举新太子。自习室的三位高官童国维、马奇,都是支持八公的。为什么张支持废印瑶,而四弟有争位的想法,还选废印瑶?
(本文只谈戏剧,不谈历史!)
读懂帝王心术的高手
《雍正王朝》“九王夺位”实际上分为两个派系:太子党和八王党,第四个胤禛和第三个哥哥是太子的一党,而老八、老九、第十和第十四个是一党,当时朝鲜最高的声音是八老爷一党。
另一方面,同为书斋高官的佟国维、马奇,都曾上书保护老八,而只有张猜到了康熙的心思。他独自写了一封密函,救了废物王子。康熙此时虽然对三维仁失去了信任,但被抛弃的太子还不能倒。康熙这个时候要求大臣们选太子,其实是试探朝臣的风向。所谓公开选举新太子,不过是抛出来试探各路势力态度的诱饵,并没有真正打算废太子。
除了张,还有一个懂康熙心态的帝王心学大师,那就是吴思道。于是他提前写下了推荐三维仁的奏章来重置太子,并让胤禛和四弟黄宏发各抄一份,让他们依旧推荐三维仁为废太子。
吴思道的举动可谓一箭三雕,堪称大师中的大师。他给老四讲了一个老人分家产的故事,大意是有一个老人想在儿子老的时候把家产给儿子,但是家产只有一点,有很多儿子想要。老人左右为难,儿子们为之奋斗,但他的财富最终落在一个从不争抢,却默默做事的儿子手里。他作为“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意图非常明显。而老四显然明白他意愿的内涵。
推举废太子胤礽的目的
第一:当时朝廷分为太子派和八王派,形成了三方对抗。这时候一旦太子废了,太子党的权力必然会瓦解,到时候八夷党就没人能平衡了。这个结果对朝局不好,对四爷也不好,所以太子暂时不能倒。康熙和老四都需要太子。
第二,老四老十三从小被太子照顾,当初站队很明确。这时候推荐被抛弃的太子,既能表示自己的忠诚,又能善待太子,同时也能给康熙留下一个关爱兄弟情分的名声。而且,太子与妾有染是重罪,不可能再重用。
第三:此时老四势力远远落后于老八和太子。与其急着打,不如退而求其次。即使形势对太子极为不利,也一定能讨康熙欢心,留下忠君报国的好印象。毕竟康熙说了算。一旦康熙认为胤禛是一个合适的继承人,这个“无可争议”可能就赢不了。
事实证明,吴思道的判断是正确的。胤禛和黄宏发选了被抛弃的伊尹王子后,康熙接连说了三个“好”字,说“我很安慰,很安慰”,可见吴思道真的很世故。
康熙复位胤礽的目的
做了38年的王子,背后的势力盘根错节。为了维护朝廷的稳定,康熙和老四从大局出发,在这一点上意见一致,张也正确猜到了康熙的想法,所以上次推荐了。
当第二种立体魅力被废除时,只有他的主人王千出来说话,而满清则沉默不语,这表明朝臣们第一次推动了立体魅力的重置。
表面上是老四推荐三维重置,实际上是他自己推荐的。他的手法是隐藏的,他不接受党羽,他不与大臣交朋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