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魏晋时代,人们总是会想到魏晋风度。想象中那该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名士们衣着潇洒,神情悠然,手挥尘尾,口中妙谈玄言,举止洒脱不羁,既超然物外而又深情款款。这些都是在历来的礼法社会中所渴望而又难以做到的。所以魏晋风度成了人们精神的桃花源,一种理想的个性飞扬的境界。
然而很多人忘了,这是一个战乱的时代。三国鼎立的硝烟刚刚成为过去,五胡十六国的战乱又接踵而来。在这样一个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魏晋风度该走向何处?洒脱张扬的个性与战乱社会的现实政治之间,能否协调呢?
王衍(公元256年一311年)就是一位处在这种尖锐矛盾中的名士。他在经世和玄谈之间选择了后者。然而,历史是那样的无情,他最终死在石勒的铁骑之下。经世与玄谈的冲突,终于酿成了一幕悲剧。
名门秀士 崇尚玄谈
魏晋是一个很重视门阀等第的时代。门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王衍很幸运,出生在琅讶郡临沂地方(今山东临沂),其家门是著名的琅讶王氏。出身于这样的名门望族,这对他以后性情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他的字叫做夷甫,外表清明俊秀,风姿安详文雅。当他还是少年时,有一次曾去拜访当时的名士山涛。山涛看见他后,感叹了很长时间。王衍走的时候,山涛目送他走出很远,感慨地对别人说:“不知道是哪位老妇人,竟然生出了这样俊美的儿子!然而误尽天下老百姓的,未必就不是这个人啊!”王衍的父亲曾任平北将军,经常有公文事务,派使者呈送,但常常不能按时得到答复。王衍14岁的时候,人在京城,常到仆射羊祜那里申报陈述公文的内容,言辞非常清晰明白。羊祜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德高望重,他的对手和朋友吴国陆抗(东吴陆逊之子)曾评价羊祜的德量可与乐毅和诸葛亮相比。但少年王衍在他面前却没有自卑低下的神色,大家都觉得十分惊异,都说他是一个奇士。太傅杨骏想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衍却以此为耻,就假装发狂得免。王氏一门名士,王衍的从兄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素有善于鉴赏人物的高名。晋武帝司马炎听到王衍的名声,就问王戎当世哪个人可以跟王衍相比。王戎说:“没有见到当世谁能跟夷甫(王衍的字)相比,应该从古人中去寻求。”对他十分推重。
晋武帝泰始八年(公元273年),皇帝下诏书要求举荐可以安定边疆的人才。王衍起初喜欢谈论连横合纵的游说之术,所以尚书卢钦把他举荐为辽东太守,但王衍没有就任。从此以后,他不再谈论世事,整日里只是吟咏诗赋,清谈玄虚而已。他曾托族人办事,但好久没有回音。有一次聚会宴饮,就问那个人说:“近来托您办的事,为什么没有消息?”没想到那个人很恼怒,举起酒器就砸他的脸。王衍开始沉默不语,领着王导一起乘车而去,但心里很是愤愤不平。他在车中用镜子自照,对王导说:“你看我的眼光还是在牛背上呢!”
王衍的父亲在北平去世后,朋友族人送的丧葬钱财很多,因而许多亲戚熟人向他借贷,王衍就把钱财分给他们。没有几年时间,家里的财产就几乎用光了。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王衍只好搬到靠近洛阳城西的田园中居住,过了一阵子悠闲宁静的田园生活。
不久,王衍便开始步人仕途,先任太子舍人,后又升为尚书郎,之后出京城任元城(今河j匕大名东)县令,整天还是清谈,但县里的大小事务也还算理顺。不久,他又回到京城,任中庶子、黄门侍郎(皇帝侍从官)。
名士风流 木秀于林
魏晋是一个尊崇名土,也产生了众多名士的时代。名士的特征主要是善于清谈,而且行为举止潇洒风流。王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名士,其生前身后为许多人所推重。
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等人自称继承老庄,清谈玄学,他们的主要立论是:“天地和一切生物都以‘无’为本。所谓‘无’,就是开创万物完成事务,无论哪里没有不存在的。阴和阳依靠它化为生命,万物依靠它而成为形体,贤明的人依靠它修养道德,不贤明的人依靠它避免灾祸。所以‘无’的运用,没有爵位却能够尊贵。”这是魏晋玄学的开始,后人称为正始玄学。王衍非常推重这种看法,但名士裴颁认为这种看法不正确,并著文章来讽刺它。王衍还是像平常一样,而且认为裴颁很有才华,很推崇他。有一次他对人说:“见裴令公精明朗然,笼盖人士,非凡识也。若死而可作,当与之同归。”
王衍才华横溢,容貌俊雅,聪明敏锐有如神人,常常把自己比作子贡,加上他声誉名气很大,为当世人所倾慕。他精通善长玄理,专以谈论《老子》、《庄子》为事。谈论时,他经常手持白玉柄的尘尾,手和玉柄的颜色一样白皙。凡是他觉得道理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就马上更改,世人称他为“口中雌黄”。无论朝廷高官,还是在野人士,都很仰慕,又称他为“一世龙门”。王衍接连担任显要的职务,很多年轻求仕进的人,没有不景慕仿效他的。凡被朝廷进用的官员,都认为他应该做士族的首领。他崇尚浮华放诞,因此被许多人赞同,成为世间风气。
王衍很有性情。一次,他的幼子不幸夭折,名士山简去安慰他。王衍十分悲痛,几乎不能自持。山简就说:“孩子不过是怀抱中的东西,哪至于悲痛到这种地步!”王衍说:“圣人可以忘掉感情,最下等的人则对感情没有体会。然而最珍重感情的,正在我们这样的人身上。”山简很佩服他的言论,也就转而为他感到悲痛。
王衍的妻子郭氏,是贾后的亲戚,凭借皇后的权势,刚愎贪婪,性情暴戾,搜刮财物贪得无厌,喜欢干涉别人的事情。王衍的弟弟王澄15岁时,看到郭氏让奴婢在路上挑粪,就劝郭氏说,这样做不好。郭氏大怒,对王澄说;“夫人临死时,把你托给我,不是把我托付给你。”卷起袖子来就准备打王澄。王衍耳闻目睹妻子的种种恶劣行为,但是没有办法禁止她。当时,他的同乡人、幽州刺史李阳,是名震京师的大侠士,郭氏素来很忌惮他。王衍因此对郭氏说:“不只是我说你不能这样做,李阳也说过这样做不好。”郭氏因此行为稍稍收敛。王衍素来鄙夷郭氏的贪重钱财,所以口中从来不提钱这个字。郭氏想试试他究竟会不会说,就让奴婢用钱绕床一圈,使他不能走出来。王衍早晨起来看到钱后,就对奴婢说:“把这些东西都拿走!”还有一次,他与裴邈因为志趣爱好不同而发生分歧。裴邈总想攻击他而抓不到把柄,便故意去找王衍,肆意辱骂,想让王衍应答,然后诽谤他。但王衍声色不动,缓缓地说:“白眼儿遂作。”从以上几件事可知其涵养。
还有一件关于王衍的趣闻。彭城王有一头快牛,对它非常爱惜。王衍和他赌射,赢得了这头牛。彭城王说:“你如果要自己骑乘就算了,如果想杀掉吃牛肉的话,我愿意用二十头肥牛代替它。既有肉吃,又能存下我喜爱的东西。”王衍却把牛杀掉吃了。
王衍俊秀而有很好的名望,一心企求玄虚悠远,从来不谈利字。他的族弟王敦在晋末南渡之后,经常称赞他说:“夷甫处在人群之中,犹如明珠美玉落在瓦片石块之间。”顾恺之在王衍的画像上作赞词,也称赞他人品如青山耸峙,千仞壁立。由此可见他被人所推崇的程度。
任人为亲 清谈误国
西晋末年,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大纷争。晋武帝死后,由白痴皇帝惠帝即位,皇后贾南风掌权。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她先后杀死一批名臣。由此为契机而爆发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一时间,朝野动荡不安,大权变动不居,官员们唯求自保。名士王衍也不例外,整日玄谈,不以国家大事为重,考虑的只是自己日后的万全之计。
王衍后来历任北军中侯、中领军、尚书令(宰相)。他任尚书令时,皇族之间争权混战,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匈奴贵族刘渊乘机举兵。当时王衍任宰相,专谋自保。他的女儿是愍怀太子的贵妃,愍怀太子被贾后所诬陷。王衍怕有祸患,就自己上表请求解除婚约。贾后后来被废黜后,官员们上书弹劾王衍,说:“王衍给司徒梁王司马肜写信,抄录呈送皇太子亲手写给贵妃以及王衍的信函,陈述被诬陷的经过。梁王司马肜等人拜读后,深感文词语言非常诚恳感人。而王衍身为大臣,应该以道义谴责。太子既被诬陷遭到罪罚,王衍却不能拼死坚持正义,竟随即要求离婚。他得到太子亲手写的信函之后,收藏起来并不示众,一心只想苟且偷生,避免灾祸,完全没有忠诚正直的操守,必须给予公开谴责,以勉励直臣的气节。所以应该把他监禁终身。”皇上同意了这个意见。
赵王司马伦及孙秀等人掌握大权后,大肆杀戮朝臣。孙秀曾为琅邪郡小吏,请求乡里名流为他品评。王衍开始不许,后来听从了王戎的建议为他品题。孙秀得志后,对王戎、王衍自然大加照顾。但王衍素来轻视司马伦的为人,因此,在司马伦篡位后,王衍又装作颠狂欲杀奴婢而免于出来做官。等到赵王伦被诛杀,王衍官拜河南尹,转任尚书,又任中书令。当时齐王司马同有匡扶皇帝复位的大功,他专断大权,任意行事,公卿见到他都下拜,唯有王衍长揖不拜,因此得罪司马同,托病辞去官职。后来,王衍又在成都出任尚书仆射,兼管吏部。而后又任尚书令、司空、司徒。
王衍虽然担任国家宰相的重任,但是却不认真考虑国家的治理,只想方设法保全自己。他考虑的只是在纷繁变乱的局势中,如何能够使自己长久生存下去,因此他为自己精心营造了一个退路。青州和荆州都是当时的军事要地,物产也很丰饶。因此,王衍对东海王司马越说:“中原现在已经大乱,应该依靠各地的负责大臣,因此应该选择文武兼备的人才出任地方长官。”就使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并对王澄、王敦说:“荆州有长江汉水的坚固,青州有背靠大海的险要。你们两个镇守外地,而我留在京师,就可以称得上狡兔三窟了。”当时有见识的人都很鄙视他。
王澄是一个无赖子弟,王敦则有狼子野心。王衍任用此二人,完全出于任人唯亲的原则,不以国家大局为重。这一举措,虽然未能使他保全性命,但对以后的东晋局势却造成了重大影响。以后王敦渡江,为荆州刺史。荆州物产丰饶,王敦又手握重兵,与下游朝廷相抗衡。曾一度攻入建康,逼死晋元帝。建立在这种势力基础上,琅邪王氏在东晋声势显赫,一时号称“王与马,共天下”,不能不说跟王衍没有关系。
在官员选举时,王衍也是十分随便。有一次,他问名士阮修说:“老子、庄子之学跟儒教有什么不同?”阮修回答说:“将毋同。”王衍认为他说得好,就把他辟为掾官,世人称之为“三语掾”。当时卫蚧曾据此嘲笑说:“一句话就可以辟举,何必要三个字呢?”
王衍的这种行为,助长了西晋混乱的形势,在当时就为人们所诟病。
不思抗敌 国破身亡
八王之乱引起政局的动荡,使西晋局势岌岌可危。这时候,北方少数民族纷纷起兵,企图在混乱中夺取政权。当时北方军队大部分集中在匈奴主刘渊的旗下。他派石勒、王弥攻打洛阳。
晋廷以王衍为都督征讨诸军事、持节、假黄钺,率军抵抗石勒、王弥的军队。王衍命前将军曹武、左卫将军王景等进攻敌军,击退了他们,缴获了他们的辎重。因此,王衍又转任太尉,兼任尚书令,封为武陵侯。他多次辞让封爵,不肯接受。当时洛阳危险紧急,大多数人想迁都以躲避灾难,但王衍却卖掉牛车,以示坚定来安抚人心。
东海王司马越讨伐苟唏时,王衍以太尉身份担任太傅军司。等到东海王去世,众人共同推举他为元帅。王衍认为这时战争频繁,惧怕因而不敢担当,就推辞说:“我年少时就没有做官的愿望,然而积年累月,升迁到现在的地位。今天的大事,怎能让我这样一个没有才能的人来担任统帅呢?”不久,晋军被石勒的军队攻破。石勒呼叫主公大臣前来与他相见。他以晋朝的旧事询问王衍。王衍向他陈说了西晋败亡的原因,并说责任不在自己。石勒很欣赏他,同他谈了很长时间。王衍说自己年轻时就不喜欢参与政事,想求自身避免祸患,因而劝说石勒自称皇帝。石勒大怒说:“你名声传遍天下,身居显要职位,年轻时即被朝廷重用,一直到头生白发,怎么能说不参与朝廷政事呢?破坏天下,正是你的罪过。”让左右手下把他押出去。石勒对他的参谋孙苌说:“我行走天下多年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还应该让他活下去吗?孙苌说:“他是西晋朝廷的三公,一定不会为我们尽力,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石勒说:“总之不可用刀刃加害于他。”于是命令士兵在半夜里推倒墙壁把他压死。王衍临死时,看着别人说:“唉!我们即使不如古人,平时如果不崇尚浮华虚诞,勉力来匡扶天下,也不至于到今天的地步。”他死时56岁。
王衍本质上是一个文人,崇尚玄谈,讲究风度,然而,他生活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中,时代需要的是具有经世才能的人。王衍以清谈名士出仕是当时的一种风尚,但同时也是一种悲剧。他的一生在出世与人世之间徘徊。
王衍品格并不高尚,为自己的安危而将国家大事抛之不顾。虽说西晋末年的局势非个人所能左右,但王衍在其中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消极作用。他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罪人。
后来桓温北伐时,在中原登临远眺,曾经感慨地说:“国家破裂,百年来中原一片废墟,王夷甫等人摆脱不了他们的罪责。”参谋袁宏说:“天运有兴废,不一定是个人过错。”桓温听了就打了一个比方,说以前荆州刘表有一头重达千斤的肥牛,吃食十倍于常牛,但负重行远,还不如一头老牛。曹操攻破荆州,就把它杀了以飧兵士。奇行异表,名士风度,若于国家民族无补,又有什么意义呢?
此话有理,令人三思。
清谈家王衍
西晋时代的知识分子,承袭魏正始以来的士风,也喜欢谈玄。所谓“玄”,主要指《易经》、《老子》和《庄子》。《易》、《老》、《庄》,这就叫“三玄”。本来,谈哲学没什么不好,但是,哲学的根基是现实,如果脱离现实,去空谈哲学,那就越谈越空,越谈越玄,西晋时代的知识分子,谈的就是这种玄学。
而且,当时的学风也很坏:口里高谈虚无,可实际上四处钻营,夤缘求官,官职愈多愈好,有的身兼十几职、二十职;表面上标榜清高,可实际上贪财纳贿,广积私产,奢侈*靡成风。作为这类知识分子代表的有何曾、王戎、山涛、和峤、王衍等等。
王衍,字夷甫,出身于琅玡(今山东诸城)王氏世家。他的堂兄王戎,弟弟王澄都是当时大名士。王衍的妻子郭氏,与贾后有亲戚关系。王衍的一个女儿聘为晋惠帝太子遹妃,一个女儿嫁给当时威势煊赫的贾谧,一个女儿嫁给裴遐。裴遐是山西的望族出身,也是名士。王衍从太子舍人,历任黄门侍郎、尚书令、中书令、尚书仆射、司空、司徒、太尉,真的是累居显职,位极人臣,在朝野有很大的声望。后进之士,都以他为榜样。
王衍如此出名,并非他当官有多大的政绩,主要是他的清谈。他本是高官显宦,却手持玉柄尘拂,终日谈《老》、《庄》玄言妙道,飘飘然像神仙一样人物。然而他并没有什么坚定的信仰和原则,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因此人们送给他一个雅号,叫“口中雌黄”,也就是信口雌黄的意思。
因为要谈玄,所以要清高。他最厌恶谈钱。可是他的妻子郭氏却最爱钱。郭氏借着和贾后的亲戚关系,插手王衍的政事,勒索财物,贪得无厌。王衍因为憎恨妻子贪鄙,口里从来不说“钱”字。他妻子心想:你好清高,不说“钱”字,我偏偏要你说出“钱”字。于是有一天,乘王衍睡觉的时候,郭氏叫丫头们把钱堆满他的床头。第二天早晨,王衍醒来一看,周围都堆放着钱,简直无法起身。他不得不叫丫头:“快把……把这个东西给我搬走!”
王衍的一生,完全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最自私。
晋惠帝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发生了愍怀太子(即司马遹)的事件。司马遹是惠帝才人谢淑媛生的儿子,因为贾后没有儿子,司马遹于太熙元年(公元289年)被立为皇太子。生性嫉妒的贾后对司马遹当然恨之入骨,一直想找机会废掉他。到元康九年,终于设想出一个毒计:利用太子遹酒醉的时候,将一份有谋反内容的信要他誊录。然后将这封信向惠帝告发,栽诬太子遹想谋反。当时有许多大臣都不相信,劝惠帝传太子对质。可是惠帝在贾后威逼下,竟不辨曲直,终于废掉了太子。王衍在这个事件中,不但不敢为太子遹,也就是他的女婿,说一句公道话,反而在假信披露后,怕牵连自己,连忙上表给惠帝,宣布他的女儿(名王惠风)与太子遹离婚。真是可笑又可鄙。太子遹在被囚禁于许昌宫的时候,曾给王衍及王惠风写过信,详述他被陷害的经过,可是王衍却将信隐瞒不报,也不敢向惠帝申述。而太子遹不久即被贾后活活毒死。
王衍很看不起赵王司马伦的为人。后来,司马伦篡位,废弃晋惠帝,自己当起皇帝。王衍害怕司马伦报复他,立即装作疯癫,用斧头砍自己家里的丫头,把一个丫头砍伤,自己又逃去了一场灾祸。
司马伦被杀,王衍疯癫病马上就好了,又担任了河南令尹,不久升迁为中书令。
晋惠帝永安元年(公元304年),成都王司马颖入洛阳,自立为皇太弟,掌握了朝政。王衍竟接连升官,从中军师累迁为尚书仆射,掌管吏部,后又拜尚书令,司空,司徒。王衍虽然身居宰相要职,但想的不是国家的安危,而是满脑子的个人利害。当东海王司马越主宰朝廷的时候,王衍向司马越游说:“现在朝廷、中原地区已经大乱,全靠各地方支撑,一定要选择能文能武的人才担任各地方的刺史和都督。”司马越问他:“你认为哪些人可用呢?”王衍回答说:“譬如王澄,可以担任荆州刺史,王敦呢,可以担任青州刺史,这样南方、北方就有了支撑了。”司马越采纳了他的意见。王澄不是别人,就是他的弟弟,王敦则是他的堂弟。当王澄、王敦即将赴任的时节,王衍劝他们说:“荆州地区有长江、汉水的天险,青州背负大海,这都是稳固的基地,再加上我坐守朝廷,这不就是古人说的狡兔三窟吗?”说着,嘿嘿地得意笑了。
晋朝廷立国不久,便遭受八王之乱,宗室之间展开了大屠杀,晋惠帝一时立,一时废,几度频危,百姓受尽了兵匪、灾害的痛苦,处于这样的乱世,王衍高谈的是玄机妙理,崇尚的是虚无,做的却是狡兔三窟的事,所谓西晋大名士,德行就是如此!
然而,虽有狡兔三窟,他的结局也还是不妙。
晋怀帝司马炽永嘉五年(公元311年)4月,羯族人石勒将王衍等一大批王公大臣俘获。石勒因他是大名士,因此称他为“王公”,并且问他:“王公,你是晋朝太尉,怎么让晋朝廷乱成了这个样子?”
王衍知道石勒是揶揄他,支支吾吾回答说:“我王衍从小就不喜欢做官,后来是身不由主,忝列朝官。虽是太尉,但朝中一切政治,均是亲王秉政,我并没有大权呀!”
王衍偷眼望了一下石勒,见他摸着几根黄须,露出微微笑意,像是很欣赏他的回答,王衍立即眼珠儿一转,满脸堆笑说:“至于晋朝的大乱,想是天意使然。今晋朝将亡,假手于将军。我看将军英明神武,何不建国称尊,做一番大事业!我王衍……”
石勒听到这里,突然立起身,将书案一拍,狞笑着说:“君少壮入仕,至今已白发蟠然,还说不想做官?君名扬四海,身为宰辅,怎能说无权?我看晋朝的大乱,中原的破坏,你是负有不可推卸之重责!”
说完,石勒将王衍等聚集在一间土室内,命兵士将墙推倒,将王衍等全部压死。王衍临死,对旁边的人说:“唉!我辈虽然比不上古人,可是如果不崇尚虚无,标榜清高,真正做些实事,为天下苍生尽力,也不至于有今天啊!”死时56岁。
与王衍的卑劣失节相反,王衍的女儿王惠风(即太子遹妃)不久也落于汉国刘渊将领乔属的手中。乔属想对她进行强暴,王惠风拼死反抗,乘乔属逼近身之际,忽地拔出乔属腰间佩剑,向乔属乱刺。乔属终是武将,让过一剑,一反手将剑从惠风手中夺过来。乔属狞笑说:“你还有何能耐?你现在可顺从本帅否?”
惠风披散头发,愤怒地说:“我是太尉公之女,皇太子之妃,宁可为义而死,不为胡虏所辱!”说着,又要过来夺剑。乔属将剑一挺,刺透惠风胸膛。惠风在血泊中倒下。
王衍与他的女儿都是一死,然而死法却是如此的不相同。
刘巴虽系名士,但内政方面不如诸葛亮,入仕也是由诸葛亮推荐的 刘巴少时素有才名,刘表屡次推举,他都推辞不愿出仕。曹操下荆州时期,刘巴归顺曹操,受命招纳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不想三郡为刘备所得。刘巴入蜀后,刘备不久攻克西川,经诸葛亮推荐,任命刘巴为左将军西曹掾。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刘巴为尚书,后代替法正为尚书令。刘巴为人节俭,不愿与人交往,只重公事。刘备登基时,所有文诰策命都出自刘巴之笔。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伊籍共造蜀科;蜀科之制,由此五人所制。刘巴病亡后,魏国陈群亲自写信给诸葛亮问刘巴消息,对刘巴甚是敬重。
1 古文翻译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
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
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
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
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2 好事近渔父词朱敦儒译文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朱敦儒曾作渔父词六首,这首是其中之一。
绍兴二年,朝廷“访求山林不仕贤者”(《二老堂诗话》),作者被召,回到临安,先后任秘书省正字,兼兵部郎官及两浙东路提点刑狱等官职。后又被劾,罪名是“专立异论,与李光交通”。(《宋史•朱敦儒传》)李光反对议和,为秦桧所忌,而遭排斥,朱敦儒也因此止仕。陆游说他“居嘉禾,与朋侪诣之,闻笛声自烟波间起,倾之,棹小舟而至,则与俱归。”(周密《澄怀录》)他自己也有词《好事近》记道:“失却故山云,索手指空为客,莼菜鲈鱼留我,住鸳鸯湖侧……”过着远离世俗的生活。
这首词的开头“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写出作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潇洒疏放的襟怀。“活计”两句,勾勒出一位渔父的形象。
在词作中描写渔父的形象,在敦煌曲子词中就有了。如:“倦却诗书上钓船,身披蓑笠执渔竿。棹向碧波深处,几重滩。”(《浣溪沙》),这实际上是徜徉山水的隐士生活的写照。
这里的渔父形象,实际就是作者晚年的写照。他长期住在嘉禾,过着远离俗世的生活,所谓“醒醉无时”、“披霜冲雪”,都是指安闲自得,自由自在。
下片写的晚景,更是景色迷人。请看,夜晚来临,一轮新月升起在天空,月光洒满大地,水天一色,万籁俱寂,只有孤鸿的身影时隐时现。在这样一幅山水画中,一位渔夫,也是作者自己,在静静地垂钓……。
作者所描绘的鸳鸯湖,即浙江嘉兴南湖,那儿“波平岸远,酒酽鱼肥”,渔舟泛浪,萎荷沁香,引得许多画家、文人讴歌之。唐人张志和有渔父词,元代画家吴镇曾“笔之成图”,并写下八首《酒泉子》,“鸳湖春晓”,即其中一景:
湖合鸳鸯,一道长虹横跨水。涵波塔影见中流。终日射渔舟。彩云依傍真如墓。长水塔前有奇树。雪峰古甃冷于秋。策杖几经过。
与这些词作相比,朱敦儒的这首渔父词,当然是上乘的山水风物词。只是词人退隐之后,对于国事的关切逐渐淡漠,这是很可惋惜的。他曾月夜泛舟吴江垂虹亭,留连忘返:“放船纵棹,趁吴江风露,平分秋色。帆卷垂虹波面冷,初落萧萧枫叶。万顷琉璃,一轮金鉴,与我成三客。碧空寥廓,瑞星银汉争白。”(《念奴娇》)进一步表示要“洗尽凡心,相忘世尘”。而不再是当年在“南海西头”时,“无酒可销忧,但说皇州……今夜只应清汴水,呜咽东流”(《浪淘沙》)那种痛心中原沦陷敌手的悲恨心情了。
3 陋室铭古文翻译陋室铭原文及翻译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山不在于(它的)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了;水不在于(它的)深浅,有龙(居住)就显得灵异。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蔓延到阶前一片碧绿;芳草青色映入门帘一片青葱。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声音扰乱耳朵,也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4 周敦颐出仕的古文及解释1古文: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zhidao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回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翻译: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
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
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
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答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5 文言文:《陋室铭》翻译,要详细点的,谢谢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山不在(1)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4)是陋室,惟(5)吾德馨(6)。苔痕上(7)阶绿,草色入(8)帘青。谈笑有鸿儒(9),往来无白丁(10)。可以调素琴(11),阅金经(12)。无丝竹(13)之(14)乱耳(15),无案牍(16)之劳形(17)。南阳(18)诸葛庐(19),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20)
注解
(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3)灵:名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只。 (6)惟吾德馨:只有我的品德高尚(使陋室不简陋了)。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气,古代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长上。 (8)入:这里是“映入”的意思。 (9)鸿儒:即大儒,此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儒:旧指读书人。 (10)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11)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2)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泛指佛经。 (13)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泛指音乐。 (14)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5)乱耳:扰乱耳朵。乱,扰乱。 (16)案牍(dú):官府的公文。牍,①古代写字用的木简。②文件;书信。 (17)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8)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20)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1)苔痕上阶绿,说明来拜访刘禹锡的人少。草色入帘青,庭草不除,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渲染了恬静的气氛。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名声远播;水不在于深浅,有了龙就显得有灵气。这是一所简陋的屋子,只因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苔痕蔓上台阶,苍翠碧绿,草色映入门帘,一片青葱。在这里(与我)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在这里可以弹弹素琴,看看佛经。没有管弦演奏的乐声使我的两耳被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身心劳累。(它好比)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品德高尚的君子住在那里)又有什么简陋呢?”
6 求古文翻译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①。凯风因时来②,回飙开我襟③。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④。园蔬有余滋⑤,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⑥。舂秫作美酒⑦,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⑧。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⑨。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⑩。
注释①蔼蔼:茂盛的样子。中夏:夏季之中。贮:藏、留。这两句是说当前树林茂盛,虽在仲夏,仍很阴凉。 ②凯风:南风。因时来:应节吹来。 ③回飙:回风。开我襟:翻开我的衣襟。 ④息交:罢交往。游:驰心于其间。闲业:对正业而言,正业指儒家的《六经》等,闲业指诸子百家、“周王传”(《穆天子传》)、“山海图”(《山海经》)等。卧起:指夜间和白天。这两句是说停止了和朋友的交往,日夜驰心于读书弹琴的闲业之中。 ⑤园蔬:园里的蔬菜。滋:滋味,《礼记·檀弓》:“必有草木之滋焉。”郑注:“增以香味。”余滋:余味无穷。《礼记·乐记》:“太羹玄酒,有遗味者矣。”余滋、遗昧同义。这句和下句是说园里的蔬菜余味无穷,往年的粮食今天还储存着。 ⑥营己:为自己生活谋划。极:止境。过足:超过需要。钦:羡慕。这两句是说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有限,过多的东西不是我所羡慕的。 ⑦秫:黏稻。舂秫:黏稻,为了做酒。 ⑧未成音:发不出完整的声音。 ⑨真复乐:天真而且快乐。簪:古人用来插在冠和发上的饰物。华簪:华贵的发簪。这里指富贵。这两句是说这些事情天真而快乐,可以聊且忘掉富贵荣华。 ⑩这两句是说遥望白云,怀念古人高尚行迹的心情,不自觉地深重起来。
赏析
诗题《和郭主簿》然郭氏姓名事迹均不详,“主簿”是州县主管簿书的属官。此诗作年众说纷纭,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根据其《命子》、《责子》二诗推算,系于义熙四年(408)渊明44岁时作,较为可信。在此之前,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因“亲老家贫”,“耕织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归去来辞序》),曾几度出仕,最后一次是四十一岁(405)时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萧统《陶渊明传》)。在这十三年间,东晋内乱迭起,到处腥风血雨,官场腐败,人心险恶,世风伪诈,哀鸿遍野。处在这样动乱、黑暗的时代,庶族出身、家道中衰的陶渊明,虽然有过“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宏图壮志,结果也必然是“有志不获骋”(《杂诗》之二)。于是,他便归隐浔阳,开始了躬耕田园的生活。《和郭主簿》就是他归家二年后所作。这一首描写了夏日乡居的淳朴、悠闲生活,表现出摆脱官场牢笼之后那种轻松自得、怀安知足的乐趣。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平淡冲和,意境浑成,令人感到淳真亲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通篇展现的都是人们习见熟知的日常生活,“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曾《诗谱》)虽如叙家常,然皆一一从胸中流出,毫无矫揉造作的痕迹,因而使人倍感亲切。无论写景、叙事、抒情,都无不紧扣一个“乐”字。你看,堂前夏木荫荫,南风(凯风)清凉习习,这是乡村景物之乐;既无公衙之役,又无车马之喧,杜门谢客,读书弹琴,起卧自由,这是精神生活之乐;园地蔬菜有余,往年存粮犹储,维持生活之需其实有限,够吃即可,过分的富足并非诗人所钦羡,这是物质满足之乐;有粘稻舂捣酿酒,诗人尽可自斟自酌,比起官场玉液琼浆的虚伪应酬,更见淳朴实惠,这是嗜好满足之乐;与妻室儿女团聚,尤其有小儿子不时偎倚嬉戏身边,那呀呀学语的神态,真是天真可爱,这是天伦之乐。有此数乐,即可忘却那些仕宦富贵及其乌烟瘴气,这又是隐逸恬淡之乐。总之,景是乐景,事皆乐事,则情趣之乐不言而喻;这就构成了情景交融,物我浑成的意境。诗人襟怀坦率,无隐避,无虚浮,无夸张,纯以淳朴的真情动人。我们仿佛随着诗人的笔端走进那宁静、清幽的村庄,领略那繁木林荫之下凉风吹襟的惬意,聆听那朗朗的书声和悠然的琴韵,看到小康和谐的农家、自斟自酌的酒翁和那父子嬉戏的乐趣,并体会到诗人那返朴归真、陶然自得的心态……
7 文言文《南史陶弘景传》翻译陶弘景(公元456-536),表字通明,晚年号华阳隐居,是丹阳郡秣陵县(今江苏江宁县)人。
当初他母亲梦见一条青龙从自己怀中飞出,又看见两个天人手里拿着香炉来到她家里,随后就怀孕了,生下了陶弘景。但她看到的青龙却是没有尾巴的,自己独自飞上天去了。
据说这预兆了后来陶弘景终身不娶、没有子嗣。 从童年时候起,陶弘景就有与众不同的品行和志向。
他在六岁时就能理解自己读的书,并能撰写文章。七岁时读了《孝经》、《毛诗》(即《诗经》)、《论语》等几万字的书籍。
后来,在他十岁的时候,有一位,同乡得到一本晋代人葛洪写的《神仙传》。他看到里面关于淮南八公等神仙的故事后,便感叹地说:“读了这本书,便使人产生壮志凌云的胸怀,有修仙学道的志气。”
于是他不分昼夜地研究、探寻这本书中的事理,立下了修仙学道、长生久视的志向。他曾经对人说:“仰望青天白云和太阳,就不觉得象原来那样遥远不可及了。”
长大成人后,他身高七尺四寸,神情精明、仪容秀美,眼睛明亮、眉宇开阔,耳朵长而形体精致。他读了一万多卷书,善于弹琴和下棋,精于草书和隶书的书法。
宋顺帝升明三年(公元479)三月,齐高帝作相国。他当时才二十多岁,便被荐举为“诸王侍读”,后来又授予他“奉朝请”的官职(可定期参加朝会)。
他虽然身居权贵之门,却始终藏形匿迹,不与外界的人打交道,每天只是展卷阅读。朝廷中有关礼仪和典章制度方面的事情,大多由他决定。
陶弘景本来是个不求荣华富贵的人,一直想辞官归隐。他曾经在给亲友的信中说:“畴昔之意,不愿处人间,年登四十,志毕山薮。
今三十六矣,时不我借……”永明十年(公元492),他果然向皇帝上表请求辞官归隐。皇帝下诏准许了他的请求,并赐送他成束的绢帛作为礼物。
到他离开的时候,朝中公卿士大夫之流都到征虏亭来为他饯行,张设了许多帷帐,为他举行盛大的告别宴会。去那里的车马太多,互相拥挤,堵塞了道路。
人们说这是自宋、齐两朝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朝野上下的人都觉得他非常荣耀。
他便隐居在句容县的句曲山上(今江苏西南部,地跨句容、金坛等县境)。他常说:“这座山下是第八洞宫,名叫金坛华阳之天,周围有一百五十里边界。
汉代的时候有咸阳三茅君(茅盈和他的两个弟弟),他们得道后来掌管此山,所以又叫茅山。”于是他在山的中部建立了一处住宅,自号“华阳隐居”。
开始的时候他跟东阳郡的孙游岳学习符录和图谶等经文和道术。后来他游遍了各个名山,寻求仙药。
每当经过山涧溪谷等地方,他都要在那里或坐或卧,吟咏诗文,久久徘徊,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他特别喜爱松间风涛之声。
一听到松涛响,他便禁不住心中欣欣然而乐。有时他一个人独自去山泉、岩石的地方游览,远远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神仙。
当时,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同时也是中国音韵学鼻祖的沈约,正在东阳郡作郡守。由于尊崇他的志向和节操,沈约多次写信邀请他出来作官,但他始终没有接受。
梁武帝(一说齐高帝)曾经下诏问陶弘景“山中何所有?”言下之意是说山中什么也没有,还不如出来作官,也就什么都有了。陶弘景写了“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有什么呢?山岭上有许多白云。
可惜白云只能供我自己赏心悦目,却不好用手捧来寄送给你啊!”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愿出山作官,不屑与时人为伍的高雅志向。此诗顺口道来,语言平淡却内蕴深厚。
从此,后世的诗词文章中便把白云和隐者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白云行踪飘忽,来去无迹,自由自在,无所挂碍,正象飘逸不群的隐士一样。
另一次梁武帝要他出来作官时,他干脆画了两头牛,一头无拘无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间,另一头戴着金笼头,被人用绳子牵着,还用棒子 驱赶着。梁武帝看了也笑起来,知道他绝不会出来作官了,也就打消了迫他出仕的念头。
永元初年(公元499-500),陶弘景修筑了一栋三层楼的房子。他自己住在上层,他的弟子们住在中层,来访的宾客住在下层。
从此他便断绝了和世人的交往,只准许一个家僮在他身边侍候他。斋天监四年(公元505),他又搬到积金东涧居住。
梁武帝萧衍原来就和他很有交情,登上皇位后,对他更是恩遇有加,不断地有书信往来,多至一个月中就有几封信,还经常派特使或仕宦前去探望他,经常给他送礼物去。国家每当遇到吉凶、征讨等大事,都要派人去他那里咨询,因此当时的人们把他叫做“山中宰相”。
陶弘景之为人,谦虚谨慎,通达事理而不拘泥,无论在官在隐都自然地符合礼仪。他的心明白如镜,遇到任何事都能立刻就了然于心。
他说起话来没有繁冗错乱,万一有也能立即觉察到。他生性喜好著书立说,崇尚奇异超常的事物,爱惜自然的风光,年龄越大,其爱越深。
他特别精于阴阳五行,风角(以五音占四方之风而定吉凶)星算(占星术),山川地理,四方产物,中医的中药学。他撰写了《帝代年历》,曾经制造过浑天象,说是“为了修道所须,不只是史官可以用”。
陶弘景传 ①陶弘景字通明,丹阳林陵人也。幼有异操,年四五岁恒以获为笔,画灰中学书。
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未弱。
8 萧介,字茂镜,兰陵人也的古文翻译萧介,字茂镜,兰陵人也的古文翻译
萧介字茂镜,兰陵人。他的祖父萧思话,宋时任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仆射。他的父亲萧惠葡,齐时任左民尚书。
萧介从小聪明,有悟性,有见识,他广泛地涉猎经书史书,还擅长写文章。齐永元末年,他初出仕任著作佐郎。天监六年,被任为太子舍人。天监八年,迁任尚书金部郎。天监十二年,他转任主客郎,又出京任吴令,政绩卓著声望很高。湘东王听到了萧介的名声,想与他交游,于是上表向皇上请求让萧介作自己的属官。普通三年,朝廷任命萧介为湘东王谘议参军。大通二年,萧介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大同二年,武陵王出任扬州刺史,又任命萧介为府长史。萧介任职期间廉洁清白,被朝廷赞扬。高祖对何敬容说:“萧介十分清贫,可以拿一个郡给他治理。”何敬容还没有回答,高祖又说:“始兴郡近来没有好太守,岭上百姓很不安定,可以让萧介去做太守。”因此萧介出京任始兴太守。萧介上任后,公开处理违犯法纪的案件,又广布德政,很快便境内清平。大同七年,萧介被征召为少府卿,不久又加散骑常侍。恰巧侍中空缺,吏部推举王筠等四人,但都不合皇上的心意,高祖说:“宫中此职很久无人担任,应该让萧介来担任。”萧介学识渊博,记忆力超群,在皇上身边应对时,常常有所匡正,高祖很器重他。后来萧介迁任都官尚书,每逢有国家大事,高祖必定先向他征求意见。高祖对朱异说:“此人是宰相之材。”中大同二年,萧介因病辞职,请求退休,高祖下诏褒美嘉奖他,但不答应他退休,萧介始终不肯赴任,于是高祖派谒者仆射魏祥前去萧介家任命他为光禄大夫。(字数不够,下面的译文看评论,从最后一个评论往前看)
1 文言文:杨震拒金的翻译
”可是王密还坚持说。后来他调任东莱大守。”震曰?”密曰,放在桌上,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神知,何也,而不是送给我个人什么东西。
译文:“你这是什么话。晚上,请收下吧,我知:“天知,难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的真才实学。”杨震说?没有别人在,不谋私利,我准备了一点小礼,途经王密任县令的昌邑(今山东金乡县境)时:“恩师难得光临,君不知故人!”杨震立刻变得非常严肃!”密愧而出,不会有人知道的,赶紧像贼一样溜走了。震曰。何谓无知,我知,不知不觉已是深夜,俩人聊得非常高兴,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你知:“三更半夜,谒见?”王密顿时满脸通红,天知,突然他从怀中捧出黄金。可你这样做。他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子知、东莱太守。你对我最好的回报是为国效力!你怎么可以说:“故人知君:“暮夜无知者。当之郡,地知,至夜怀金十金以遗震,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中,声色俱厉地说,所以才举你为孝廉,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前去拜会杨震,说道,岂不是违背我的初衷和对你的厚望,便向朝廷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以报栽培之恩。王密准备起身告辞;
杨震公正廉洁,故所举荆州秀才王密为昌邑令
2 求《杨震拒金》翻译汉朝时代有个人叫杨震。他为官非常清廉,而且常常帮助国家举荐一些好的人才,为国服务。当时他在东莱做太守,就举荐了一个读书人叫王密,举荐他当昌邑令,就是昌邑的县官。王密很感谢他,所以有一天晚上就带了一些黄金去送给他,杨震看到他送来的黄金,就跟王密说:“我很理解你,还举荐你做官,你为何如此不理解我,还要送我黄金?”王密说:“没有关系,只是我一点心意,绝对没有人知道。”杨震就说:“何以会没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也知。”所以,一个人的品德在何处容易被人看出来?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才能显现一个人的节操。王密听完之后,觉得很惭愧,就把黄金带走了。
因为杨震非常地清廉,这个榜样也传给了他的后代子孙,他的儿子秉、他的孙子赐、他的曾孙彪,官职都做到三公的地位,都是国家的栋梁之臣。
3 杨震拒贿文言文翻译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非常贤明,就举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他多次得到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杨震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他过去 在荆州曾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知道的。”
杨震回答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拿着银子回去了。
后来杨震调任涿州郡担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贿赂。
他的子孙常常吃饭没有肉,出门没有车,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对他们说:“我要让后代被称作清白官吏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
4 杨震拒金的现代汉语翻译杨震调任东莱太守的职位,途经王密任县令的昌邑(今山东金乡县境)时。
他曾经发现荆州的秀才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晚上,王密前去拜会杨震,王密从怀中捧出黄金。
杨震说:“我了解你的为人,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怎么可以呢?”可是王密还坚持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顿时满脸通红,赶紧像贼一样溜走了,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中。
杨震为官清廉,他的子孙们与平民百姓一样,蔬食步行,生活十分简朴。亲朋好友劝他为子孙后代置办些产业,杨震坚决不肯,他说:"让后世人都称他们为'清白吏'子孙,这样的遗产,难道不丰厚吗!"杨震(公元59一公元124),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
他出身名门,八世祖杨喜,在汉高祖时因诛杀项羽有功,被封为"赤泉侯"高祖杨敞,汉昭帝时为丞相,因功被封安平侯。父亲杨宝,因刻苦攻读欧阳生所传授讲解的《今文尚书》,而成为当时名儒。
衰、平二帝时,杨宝隐居民间,以教书为生。居摄二年(公元7),杨宝与龚胜、龚舍、蒋翊一起被朝廷征召,他因不愿出仕做官,便逃避隐匿、不知去向。
东汉光武帝刘秀很敬重杨宝才华、学识、品德和气节,建武中特派官家车辆征召他人朝做官,他因年老有病,未能成行,而老死家中。杨震从少年起就特别聪明好学。
当时,今文经学居官学正统地位,非常盛行。他为了通晓今文经学的深刻含义,就拜桓郁为师,深钻细研《欧阳尚书》。
桓郁是当朝九卿之一的太常,主管宗庙礼仪和选试博士,曾为汉章帝和汉和帝讲授儒经,是当时既显赫又有很高学术威望的经学大师。在桓郁的教授下,他通晓经传,博览群书,对各种学问无不深钻细研。
杨震对教育事业特别热心,从20岁以后,对于地方州郡长官征召他出仕做官的召请任命置之不理,一心一意自费设塾授徒,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他当时家住华山脚下的牛心峪口,就利用其父授徒的学馆收徒传业。
他坚持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因此,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学生多达2000余人。由于他教学有方,名气很大,学生很多,因此,学馆如市,书声朗朗,规模很大。
当时牛心峪槐树很多,故当时人称亡牛心峪为"杨震槐市"他教书育人以清白正直为要,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师德情操被人们誉为"槐市遗风"继牛心峪学馆讲学之后,杨震还在华阴双泉学馆、客居于湖(今河南灵宝市豫灵镇董社源)讲学将近十多年,弟子多达1000多人,加上牛心峪学馆的学生已超过了3000人,完全可以同孔子有三千弟子相媲美。所以,当时人们就称杨震为"关西孔子杨伯起(后人亦称其为'关西夫子')。
"杨震教授的学生,英贤甚多,不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如虞放、陈翼就出气自杨震门下,虞放在汉桓帝时,官至司空(掌管国家工程建设的官员)。杨震在家乡办学30多年,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因此,名声很大,远近钦慕,连当时职掌统兵征战大权的军事首领大将军邓鹭都深知和十分敬重杨震的学识、贤名和品行,亲自派人征召杨展到自己幕府出仕任职。这时,杨震年已五旬,只好停止了他心爱的教育事业,到邓府上任。
到大将军邓鹭幕府不久,杨震又被推举为"茂才"(即"秀才,')出任了地方官,担任过襄城(今河北省襄城县)令;汉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升为督察州郡政务的官员——荆州刺史;永初六年(公元112年),升迁为负责一郡政务的官员东莱(今山东省掖县)太守。汉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调任为涿郡(今河北省涿县)太守。
元初四年(公元117),杨震进入朝廷任职,担任了九卿之一的太仆,负责舆马及牧畜之事。同年十二月调为九卿之一的太常,掌管朝廷礼、乐、郊庙社视之事。
汉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升为司徒,为"三公"之一,主管教化。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升为太尉,掌管朝廷军事大权,任此职至延光三年兰月。
杨震从应征人邓鹭幕府起,到被罢免太尉止,出仕二十多年。这二十年间,杨震能格尽职守,秉公办事,勤政廉洁,为国为民,成了千秋万代学习的楷模。
杨震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不受私谒",这在古代不但是十分可贵的品德,就是在现代也是人们十分欢迎和敬仰的品质。
杨震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经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时,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任荆州刺史时举"茂才"提拔起来的官员,听说杨震途经本地,为了报答杨震的恩情,特备黄金十斤,于白天谒见后,又乘更深夜静无人之机,将黄金送给杨震。杨震不但不接受,还批评说:"我和你是故交,关系比较密切,我很了解你的为人,而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现在深夜无人知道。
"杨震说:" "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无人知道呢?"受到谴责后,王密十分惭愧,只好作罢。杨震"暮夜却金"的事,古今中外,影响很大,后人因此称杨震为"四知先生"杨震为官,从不谋取私利。
在任涿郡(今河北省涿县)太守期间,从不吃请受贿,也不因私事求人、请人、托人,请客送礼。
5 文言文 杨震拒贿译文(杨震)多次得到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杨震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他过去 在荆州曾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黄金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知道的。”
杨震回答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拿着银子回去了。
后来杨震调任涿州郡担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贿赂。
他的子孙常常吃饭没有肉,出门没有车,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对他们说:“我要让后代被称作清白官吏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
6 杨震拒金的现代汉语翻译汉朝时代有个人叫杨震他为官非常清廉,而且常常帮助国家举荐一些好的人才,为国服务当时他在东莱做太守,就举荐了一个读书人叫王密,举荐他当昌邑令,就是昌邑的县官王密很感谢他,所以有一天晚上就带了一些黄金去送给他,杨震看到他送来的黄金,就跟王密说:“我很理解你,还举荐你做官,你为何如此不理解我,还要送我黄金?”王密说:“没有关系,只是我一点心意,绝对没有人知道”杨震就说:“何以会没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也知”所以,一个人的品德在何处容易被人看出来?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才能显现一个人的节操王密听完之后,觉得很惭愧,就把黄金带走了
因为杨震非常地清廉,这个榜样也传给了他的后代子孙,他的儿子秉、他的孙子赐、他的曾孙彪,官职都做到三公的地位,都是国家的栋梁之臣
7 杨震拒金 选自《资治通鉴》全文翻译杨震从小没了父亲,生活贫苦但爱好学习,精通欧阳《尚书》,眼光透彻,知识广博,儒者们为他编了这么句话:“关西孔子杨伯起。”他教了二十多年的书,州郡长官聘请他去做官,他都没有应允。人们都说他年纪老(超过了做官的年纪),而杨震却更加安心于他的教书育人的本分。邓骘听说后就召请他做官,那时杨震已经五十多岁了。屡次升迁,升到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往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令,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的,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这事。”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出门走了。后来调任涿郡太守。为人奉公廉洁,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用这个‘产业’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杨伯起关于四知的论断,卓绝千古,不是谨慎小心而明哲保身的人是说不出来的,当时的人称他为“关西孔子”,这是他悉心学习圣人而能够有所成就才能够不被诱惑的(原因)。
8 杨震拒金的原文杨震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揭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杨震公正廉洁,不谋私利。他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他调任东莱太守,途经王密任县令的昌邑(今山东金乡县境)时,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晚上,王密前去拜会杨震,俩人聊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已是深夜。王密准备起身告辞,突然他从怀中捧出黄金,放在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我准备了一点小礼,以报栽培之恩。”杨震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的真才实学,所以才举你为孝廉,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可你这样做,岂不是违背我的初衷和对你的厚望。你对我最好的回报是为国效力,而不是送给我个人什么东西。”可是王密还坚持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杨震立刻变得非常严肃,声色俱厉地说:“你这是什么话,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没有别人在,难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王密顿时满脸通红,赶紧像贼一样溜走了,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中。 杨震为官,从不谋取私利。在任涿郡(今河北省涿县)太守期间,从不吃请受贿,也不因私事求人、请人、托人,请客送礼。他的子孙们与平民百姓一样,蔬食步行,生活十分简朴。亲朋好友劝他为子孙后代置办些产业,杨震坚决不肯,他说:让后世人都称他们为'清白吏'子孙,这样的遗产,难道不丰厚吗!
9 杨震拒金的原文杨震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揭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杨震公正廉洁,不谋私利。他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他调任东莱太守,途经王密任县令的昌邑(今山东金乡县境)时,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晚上,王密前去拜会杨震,俩人聊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已是深夜。王密准备起身告辞,突然他从怀中捧出黄金,放在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我准备了一点小礼,以报栽培之恩。”杨震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的真才实学,所以才举你为孝廉,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可你这样做,岂不是违背我的初衷和对你的厚望。你对我最好的回报是为国效力,而不是送给我个人什么东西。”可是王密还坚持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杨震立刻变得非常严肃,声色俱厉地说:“你这是什么话,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没有别人在,难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王密顿时满脸通红,赶紧像贼一样溜走了,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中。 杨震为官,从不谋取私利。在任涿郡(今河北省涿县)太守期间,从不吃请受贿,也不因私事求人、请人、托人,请客送礼。他的子孙们与平民百姓一样,蔬食步行,生活十分简朴。亲朋好友劝他为子孙后代置办些产业,杨震坚决不肯,他说:让后世人都称他们为'清白吏'子孙,这样的遗产,难道不丰厚吗!
西汉士人精神风貌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专制王权的制约之下,士人群体主要在两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一,在政治上丧失了先秦时期形成的独立人格,积极迎合专制政权,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其行为方式以忠孝为基本内容,形成了依附人格。其二,在思想意识上,把儒家经典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式,自觉的按儒家学说要求自己,对外用儒家思想学说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去评价一切客体。而士人群体社会属性,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变化,在外在层面的变化就是士风的变化。西汉士风的变化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点:
1.士人群体的行为趋向和政治追求方面,主要表现为追求入仕,全心全意为专制政治服务。翦伯赞先生曾说:先秦儒家“一般地说,并不是为升官发财,而是为追求他们所信奉的真理。董仲舒以后的儒家则不然,他们把儒家哲学当作政治的敲门砖。”这些士人无力摆脱专制政权的制约又抵制不住富贵利诱的诱惑,只有按专制政权规定的方式入世,手捧经书,心在朝堂,奔走于仕宦之途,匍匐于朝廷之阶,奉迎于皇帝脚下。由先秦的“志于道”完全变为“从于王”,成为专制政权的统治基础。这可以从西汉中期以后的高级官吏中窥其端绪:最早纳入汉家王权的士人代表是公孙弘。公孙弘早年为狱吏,独尊儒术后,认识到读经可以飞黄腾达。四十多岁开始学春秋杂说,被推举为贤良文学,因对策迎合汉武帝,被擢为第一,公孙弘入仕前,名儒辕固生曾告诫他:“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④出仕以后,他把这种嘱咐完全置于脑后了,由于畏惧专制君主的*威和贪恋爵禄,一心迎合皇帝,“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弘揍事,有所不可,不肯廷辩。”⑤公孙弘因此而受到汉武帝信用,数年至丞相封侯,他的行为和遭遇,说明专制政治下的士人许多成为灵魂扭曲的奴才。纳入封建统治者规范的社会体系之中的士人与政治的结合愈加紧密,但逐渐失去了治国安邦的主人翁意识,愈来愈走向迂腐,唯君命是从。
2.在处世为人的行为准则和议人论世的价值标准方面,士人群体局限于儒家忠孝节义的观念之中。西汉中期以后,士人以忠孝节义作为主要标准要求自己,衡量别人,并且影响了社会风气。忠孝是依附人格的体现,忠是依附君主,孝则是依附于宗法家长,两者都是服从的观念,都是对上尽义务和责任。西汉中期以后,忠孝观念深入人心。汉代人编著的《孝经》强调,孝是人不可改变的天性,“夫孝,天之经也,低之义也,人之行也。”忠则是孝的延伸,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理论论证了忠孝的合理性和不可改变性,很多士人则把忠孝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追求目标。张敞曾说:“忠孝之道,退家则尽心于亲,进宦则竭力于君。”⑥刘向强调:“士不以利秽,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⑦他认为“人臣之术,顺从而复命,无所专取。义不苟合,位不苟尊。必有益于国,必有补于君。”⑧刘向也是愚忠的典型。他历事宣、元、成三帝,目睹宦官、外戚专权,刘氏王朝随时有倾覆的危险。先后上书十数次,三次入牢狱,两次被免官,忠心不改,为刘氏政权付出了一生。
3.于儒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研究风气。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后,通过一系列的强制规范,士人的学风有很大改革。这里的学风主要指学习内容、学术研究风气等。首先,士人把儒学视为评价一切的价值标准,匡衡的议论代表了许多士人的心态。他说“臣闻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艺之指,则人天之理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及《论语》、《孝经》,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⑨班固也强调:“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⑩所以,朝廷每有大议,臣下则“傅经以对”。在学习和学术研究方面,则重师法家法,所谓师法家法,虽然后人解释不同,但基本认识一致,就是对先师传下来的儒学经文、经说只能尊奉传习而不能做任何更改,稍有更改和新的解释,便被视为背师叛道。这就造成了士人主体的思想僵化和学术研究教条化,文化学术因此而停滞不前。
总之,西汉以来士人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士人生存的外在空间,即统治者所采取的中央集权式的统治政策造成的,士人的精神风貌被束缚在儒家伦理之中,对千年来的中国社会影响至深至远。
黄琼(86年—164年),字世英。江夏郡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县)人。东汉时期名臣,尚书令黄香之子。
黄琼早年因父荫获授太子舍人,五府又共同征辟,他都不应。永建年间,征拜为议郎,迁尚书仆射,进位尚书令,出任魏郡太守。建和初年,迁太常。历任司空、太仆、司徒、太尉等职,遍历三公,后因得罪大将军梁冀而被罢免,复任大司农。梁冀被诛杀后,再次出任太尉,封邟乡侯,因灾异被免。官至司空。
延熹七年(164年),黄琼逝世,年七十九。获赠车骑将军,諡号“忠”。
概述来源:
基本介绍 本名 :黄琼 别称 :黄忠侯 字号 :字世英 所处时代 :东汉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时间 :86年 去世时间 :164年 主要作品 :《疾笃上疏》 主要成就 :不阿梁氏,奏免污吏 官职 :太尉、司空等 爵位 :邟乡侯 追赠 :车骑将军 諡号 :忠 典故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人物生平,中年征士,匡弼时政,不畏梁冀,老而弥辣,临终仍谏,人物评价,个人作品,亲属成员,史料记载, 人物生平 中年征士 黄琼字世英,籍贯江夏郡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北)。父亲是历任魏郡太守、尚书令等职的名臣黄香,黄琼最初因父亲的关系被任命为太子舍人,但他托病不就职。 延光元年(122年),黄香逝世。黄琼的服丧期满后,五府一起辟召他,几年之间都不应。 永建二年(127年),公卿共同荐举黄琼,于是下诏派公车前往征召黄琼与会稽人贺纯、广汉人杨厚。黄琼到纶氏后,托病不行。有关部门检举他对皇帝不敬,汉顺帝下诏到县里,下令以礼安慰、派送,黄琼不得已,只得 。 从前征聘的处士,多不称声望,李固平常就仰慕黄琼,于是预先写信给他:“听说您已经渡了伊水和洛水,近在万岁亭,难道迟迟其行,是顺从陛下的命令吗?君子所谓伯夷狭隘,柳下惠不恭谨。《传》说:‘不要像伯夷那样狭隘,也不要像柳下惠那样降志辱身,可否之间,折衷而已。’这是圣贤立身之宝啊!真正想隐居山林,学习巢父、许由,这样也可以;如果想从政为百姓做番事业,如今正是时候。自从有生民以来,太平盛世少,纷乱的时期多。如果一定要等到有尧舜之君才出世做事,作一个有志之士,那始终没有时机了。曾经听说:‘高峻的东西,容易折缺;洁白的东西,容易弄污。’《阳春》之曲,和唱的少,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最近,鲁阳樊君(樊英)被征召刚到,朝廷设坛席欢迎,如同对待神明一样。虽然没有什么特出的才能,但一言一行,没有什么缺点。而毁谤传播流行,应时折减,难道不是由于吏民观听期望太深,声名太盛吗?最近征聘的如胡元安、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等,他们的功业都没有什么可取之处,所以时下的舆论都说处士全都是窃取虚假的名声。希望先生弘扬远大的谋划,使大家敬服,洗掉这窃取虚假名声的话啊!” 匡弼时政 黄琼到朝廷后,即被任命为议郎,不久后就升任尚书仆射。先前,黄琼跟父亲在尚书省,熟悉历史旧闻。等到在朝廷任职,处理政务,非常能干,在朝廷里争论什么,没有人胜过他。 当时连续出现灾异,黄琼于是上疏给汉顺帝说:“近来,卦位错乱,冷热相侵,阴气屡作,太阳无光,月亮不明。考求天意,应该不是偶然的。陛下应该把石室打开,查阅《河洛》图书,命令史官,条上永建年间以前到汉初的全部灾异,比较永建以后到今天,何多何少。又使近臣儒者参考政事,多召见公卿,访察询问得失。那些无功无德的,应该罢免的罢免,降级的降级。我以前对于灾祸有所陈述,并且推举了光禄大夫樊英、太中大夫薛包及会稽人贺纯、广汉人杨厚,都没有被采纳,处士巴郡人黄错、汉阳人任棠,都已经六七十岁了,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等人的志向,如今应该接见并任用他们,以助于弘扬政化。”于是诏令公车征召黄错等人。 永建三年(128年),发生大旱,黄琼又上疏说:“从前,在鲁僖公时遭旱灾,僖公以六种罪过自责,躬行节约,不近女色,放逐阿谀进谗言的奸臣十三人,杀受贿的贪官九人,并且退居南郊,老天立刻下了大雨。现在应该考查政事,有无不当的措施,务必实实在在,厉行节俭,改变百姓对朝廷的看法。尚方御府,要除去不必要的开支。明告近臣,遵守法纪,如果不听,则要给他们好看。要多接见公卿大臣,引用儒士,询求政治教化的道理,要他们陈述朝政的得失。又囚徒系狱太多,没有处理,多致死亡,也可以感伤天地的和气,招来灾旱。如果改过从善,选用好的政策,自然灾异消除太平盛世来临了。” 书上奏后,顺帝在德阳殿召见了黄琼,命中常侍拿黄琼的奏书给主管部门执行。 自顺帝即位后,不再举行皇帝亲耕农田的礼仪,黄琼认为国家的大典,不宜久废,于是上疏劝谏道:“自古贤明的君主,没有不尽心祭祀,增致福祥。所以一定亲自举行郊庙的祭礼,亲自耕种农田,作为百姓的榜样,奖励农耕。从前周宣王不亲自耕种农田,虢文公因此大肆批评,终于发生了姜戎的寇乱,损害了中兴的好名声。陛下继承先人的大业,恭敬严肃以应天兆,顺时奉元,祭祀百神,早晚冒尘埃于道路,昼夜处理政事,爱恤人民。虽然《诗经》歌颂成汤‘不僭不滥,不敢怠遑’,《书经》赞美文王‘至于日中昃,不皇暇食’,也不能超过。宗庙的祭祀正缺,祈丰年斋戒,就在明日。我怕皇上左右的人,不想多惊动您,认为亲耕的礼可以废掉。我听说先王制定典章,皇帝亲耕农田的日子将到,司徒斋戒,司空扫除坛地。五天以前,有和风的应兆,到斋宫祭祀之后,启用农具,真是慎重极了。自癸巳以来,一直西北风,好雨不下,寒气不散。迎春东郊,既然没有亲去,为百姓作表彰,这是应当的,这样才可迎来和气,招引时风。《易》说:‘君子自强不息’,就是这个道理。”奏书送上,顺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不久,升任尚书令。黄琼认为以前左雄上奏关于选举孝廉,专用儒学文吏的办法,对于选拔士人,尚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奏请增加孝悌及能从政者为四科,全部得到施行。又左雄前议选举官吏先在公府考试,端门复试,后来尚书张盛奏请废除。黄琼又上言:“复试这种办法,是为了澄洗清浊,核查虚伪和失实,不应当改革。”顺帝于是没有废除此科。后来调任魏郡太守,不久迁为太常。 不畏梁冀 和平元年(150年),黄琼被选入宫中,为汉桓帝讲学。 元嘉元年(151年),升任司空。桓帝想要尊宠大将军梁冀的地位,让朝中二千石以上大臣讨论尊宠的礼仪。特进胡广、太常羊溥、司隶校尉祝恬、太中大夫边韶等人,都称颂梁冀的功勋德行,认为尊宠的礼仪赏赐,应该与周公相同,赐给山川、土田、附庸。 黄琼独自建议道:“梁冀之前因亲迎陛下的功劳,已经增邑三千,对他的儿子梁胤也增加了封赏。从前周公辅佐成王,制礼作乐,使天下太平,所以大辟土宇,开地七百。现如今诸侯按户邑为制,不按里数计算。萧何在泗水结识了高祖,霍光挽救危亡了的局势,复兴国家,都是益户增封,以显扬他们的功业。尊宠梁冀的礼仪可比邓禹,应该食邑四县,赏赐可同霍光,使天下明白赏一定要与功相当,爵位不要越超他的德行。”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梁冀因而怀恨在心。正值发生地震,于是以此罢免他的职务,又任太仆。 黄琼像 永兴元年(153年),升任司徒,再迁太尉。梁冀前后托黄琼推举征召的,他一个也没有任用。就算贤人,但是是梁冀所推举的,黄琼也不任命。 延熹元年(158年),因日蚀被免职。不久,任命为大司农。 老而弥辣 延熹二年(159年),梁冀被诛杀。太尉胡广、司徒韩演、司空孙朗都因阿谀依附梁冀罢免,以黄琼为太尉。黄琼因为是帝师,又不阿谀依附梁冀,于是封其为邟乡侯,食邑千户。黄琼以病辞让六、七次,言词恳切真挚,终于得到桓帝的批准。 梁冀既诛,黄琼在朝廷位居第一。检举州郡贪污至死的十多人,海内因此都希望黄琼很快整顿朝纲。然而,不久就有五侯擅权,朝廷内外动乱,黄琼自己考虑无力匡正,于是托病在家。 延熹四年(161年),黄琼因发生寇贼骚扰而被免职,这年再任为司空。秋天,因发生地震而免职。 临终仍谏 延熹七年(164年),黄琼病重,临终前上疏极言劝谏,陈述李固、杜乔、李云、杜众等人的冤屈。又弹劾尚书周永在梁冀得势时为其党羽,失势时又脱离他而投靠朝廷。同年,黄琼逝世,享年七十九岁,追赠车骑将军,諡号为“忠”。 黄琼的葬礼将要举行时,四面八方的名士有六七千人前来哀悼。徐稺在黄琼还未出仕时,受学于他;等到黄琼步入仕途后,徐稺就与黄琼绝交。到了此时,徐稺前往吊唁,祭奠之后,哀哭着离开,没有人认识他。后来才知道是徐稺来过,于是派能言善辩的名士茅容前往追赶,最终也只是回答了一些农稼之间的问题而已。 熹平六年(177年),汉灵帝追念旧德,命江览画胡广和黄琼的画像于宫内,命议郎蔡邕为其作颂。 人物评价 刘志:太尉黄琼,清俭不挠,数有忠謇,加以典谋深奥,有师傅之义,连在三司,不阿权贵,疾风知劲草,朕甚嘉焉。 徐稺:公子公孙字世英,天然忠孝无标榜。虽曾被褐魏郡平,云仍济济咸三卿。 郎顗:伏见光禄大夫江夏黄琼,耽乐道术,清亮自然,被褐怀宝,含味经籍,又果于从政,明达变复。 蔡邕:岩岩山狱,配天作辅,降神有周,生申及甫。允慈汉室,诞育二后。曰胡曰黄,方轨齐武。惟道之渊,惟德之薮。股肱元首,代作心膂。天之蒸人,有则有类。我胡我黄锺厥纯懿。巍巍特进,仍践其位,赫赫三事,七佩其绂。弈弈,四牡,沃若六辔。衮痛职龙章,其文有蔚。参曜乾台,穷宠极贵。功加八荒,群生以遂。超哉貌猗,莫参其二。 袁宏:清贞守正 ,进止必以礼。居宰相位,廉平公正,数纳谠言,为朝廷所重 。 范晔:①而黄琼、胡广、张衡、崔瑗之徒,泥滞旧方,互相诡驳,循名者屈其短,算实者挺其效。②若李固、周举之渊谟弘深,左雄、黄琼之政事贞固,桓焉、杨厚以儒学进,崔瑗、马融以文章显,吴祐、苏章、种暠、栾巴牧民之良乾,庞参、虞诩将帅之宏规,王龚、张皓虚心以推士,张纲、杜乔直道以纠违,郎顗阴阳详密,张衡机术特妙,东京之士,于兹盛焉。③琼名夙知,累章国疵。琬亦早秀,位及志差。” 韦嗣立:洛阳推贾谊,江夏贵黄琼。 王夫之:梁冀之横也,人知病冀而已矣,冀诛而天下遂若沈疴之去体。黄琼为太尉,陈蕃为尚书令,范滂按察冀州,无知者想望新政。呜呼!冀之生死,乌足系汉之存亡哉!冀之诛,殆痎疟之得汗而解也。伏邪在桓帝之膏肓,而内坚之以鸩而攻砒也,天下无能知者。琼与蕃且不知,而况蚩蚩之望影以对语者乎! 蔡东藩:临死犹闻上谏章,良言未用志难偿; 臣躯虽逝忠常在,赢得千秋一字香。 个人作品 《全后汉文》有《四灾异上疏荐黄错任棠》、《因大旱复上疏》、《上疏请行籍田礼》、《疾笃上疏》、《上言举吏宜覆试》、《封梁冀议》。 亲属成员 父亲: 黄香,字文彊。“二十四孝”中“扇衾温被”的主角,官至魏郡太守。 子女: 黄阁,黄琼之子。官至仆射中郎将。另有一女,嫁刘焉。 孙儿: 黄琬,字子琰。官至太尉、司隶校尉,封阳泉乡侯,为李傕、郭汜所杀。 史料记载 《后汉纪》 《东观汉记》 《后汉书·卷六十一·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孟尝字伯周,是会稽郡上虞县人。青少年时努力砥砺自己的节操品行,出仕后在郡中担任户曹史。上虞县有个寡妇极其孝顺地赡养婆婆。婆婆年老寿终正寝,这个寡妇的丈夫的弟媳以前就对她嫌怨猜忌,就诬告寡妇对供养婆厌倦了,从而毒死了自己的婆婆,并告到县衙。郡中不加寻访审查,于是竟以这个罪名给这个寡妇定了罪,孟尝预先知道了寡妇冤枉的情状,向太守作了详细的汇报,太守不为她重新审理。孟尝就在郡衙外边哭泣,就告病离职,寡妇最终蒙冤而死。从这以后郡中连旱二年,对天祷告也没有结果。后来太守殷丹到任,探访询问其中的缘故,孟尝就到府县陈述寡妇被冤枉污蔑的事因。就说:“往昔东海孝妇,感动上天致使三年大旱,于公于定国一句话,使得甘霖应时而降。这里应该杀戮那诬告的人,以此来向冤魂谢罪,也许冤魂可以获得申冤,季雨可以按照期待而降。”殷丹就听从了孟尝的话,立刻刑戮那个诬告的女子而祭扫寡妇的坟墓,天立刻应时降雨,五谷丰登。孟尝后来对策孝廉被以“茂才”的名目推举,被拜为徐县县令。州郡表彰他的政绩,升为合浦太守。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珍宝,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以前合浦郡的官员多为贪婪污秽之辈,奸人采求珍珠,不知道法纪约束,珍珠逐渐徙到交阯接界。于是客商不来,百姓穷困,贫穷的人饿死在道路上。孟尝到任后,革除前任敝政,为民兴利除弊。没过一年,离开合浦的蛛蚌又回来了,当地百姓都返归本业,商业货物流通,都称孟尝为神明。孟尝后来由于有病向皇上上表,被朝廷征召应当还朝。官民百姓拽住车请求他不要离任。孟尝既然不能登程,就搭乡民的船连夜暗中离去。孟尝回去后隐居在僻野水边,亲自耕田做工。邻县的士人百姓仰慕他的高尚道德,到他那里居住大有百余家。东汉桓帝时,尚书同郡人杨乔向朝廷上书推荐孟尝说:“孟尝安于仁爱、弘扬正义、崇尚道德、清正的品行超出流俗之人,才干超群。以前更换做合浦太守,移风易俗,改革弊政,已离去的蛛蚌复还于合浦,饥民蒙恩得活。并且南海有很多珍宝,做官容易积聚家产,不多的货物就有丰厚的利润,而孟尝却能两袖清风,独自告病归隐,躬耕于僻野,潜藏道德,不张扬才华。臣下不敢偏私小民挽留孟尝的愿望,私下有感于先贤禽息的事迹,宁可牺牲性命而推进贤人。” 孟尝最终竟不被起用,享年七十岁,在家中去世。
荀彧(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曹操帐下首席谋臣,被曹操称赞为“吾之子房”。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他为“荀令君”。后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荀彧(163-212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他曾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详细资料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永汉元年(189),举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东西)。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荀彧弃官归家。对父老说:“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但乡人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时冀州牧同郡韩馥派人接荀彧,却无人相随。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到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荀彧却见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初平二年(191),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吾之子房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任荀彧为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
当时董卓威陵天下,曹操问计于荀彧,荀彧说:“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后董卓派李傕等出关东,虏略各地,至颍川、陈留而归。荀彧乡人多数死于战乱。
初平三年(192),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
兴平元年(194),曹操东征陶谦,张邈、陈宫乘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时荀彧和寿张令程昱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北,兖州治所),吕布到后,张邈派刘翊告诉荀彧:“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众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计,立即命令军队加强防,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响应张邈,投靠吕布阵营。当时曹操率大军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与张邈、陈宫勾结。夏侯惇到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乃安。
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军中甚惧。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说:“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荀彧说:“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出城会见郭贡,郭贡见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易守难攻,引兵而去。荀彧又与程昱定计,保全了范、东阿。卒全三城。不久,曹操回师濮阳击败了吕布。这次荀彧又一次救了曹操,保住了曹操的根基。如果曹操这次没有荀彧和程昱的死命保城,曹操可能会像刘备一样,落得个半生飘零的下场。
兴平二年(195)正月,曹操击败侵入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的吕布军。五月,曹操向驻军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的吕布部将薛兰、李封发动攻击,吕布亲自援救,被曹操击败,撤退而走。曹操歼灭巨野守军,斩薛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
此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获悉后,打算趁机夺取徐州,再回军消灭吕布。荀彧劝阻说:“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闲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民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余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愿将军熟虑之。”(《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采纳荀彧的意见,放弃进攻徐州的企图。抓紧战机,收割熟麦,储存粮秣,积蓄实力。
不久,曹操以少胜多,大败吕布,吕布连夜弃营撤往徐州。曹操乘胜攻取定陶城,并分别派出部队收复兖州各县,兖州遂平。此战的获胜,对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成就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荀彧功不可没。
建安元年(196),随曹操击败黄巾军。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县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理由是“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彧则对曹操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倡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曹操认为荀彧之言有理,遂应安集将军董承的秘密召请,亲率大军进抵洛阳,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奉迎献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从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并为其此后统一战争(参见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这是荀彧撼古震今的一次谋略,曹操正因为采纳了荀彧的意见奉天子,才一举成为东汉末年最有实力的军阀,为以后所有战争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基础。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曹操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荀彧侄)、钟繇”(《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善于举荐人才,起初举荐了戏志才,戏志才死后又举荐了郭嘉。此外,还举荐了陈群、杜畿、司马懿(此处有争议 据晋书宣帝纪“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 据后汉书“彧又进操计谋之士从子攸,及锺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皆称其举”)等人,都是当时名士,只有严象和韦康后来因为失败丧命。
自曹操迎天子后,引起了袁绍的不满。时袁绍雄居北方。曹操则东忧吕布,南拒张绣。建安二年(197)正月,曹操南征张绣,大败而归。袁绍则更加骄矜溢,写信给曹操,辞语骄慢。曹操阅后大怒,诸将都说是作战不利的原故。钟繇因此问荀彧,荀彧说:“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见到曹操后,曹操将袁绍书信让荀彧观看,说:“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荀彧说:“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彧这番话虽然对曹操不乏溢美之词,但总约来说,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他不受表面现象的迷惑,能抓住事物刘本质来作分析,这是很不容易的。
曹操闻后大悦,荀彧还说:“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曹操说:“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荀彧说:“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建安三年(198)五月,曹操大败张绣;十二月,曹军攻入下邳,诛杀吕布,平定徐州。建安四年(199)四月,曹操派部将北渡黄河,击斩依附袁绍的眭固,攻占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控制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由于曹操在内线作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逐步由弱变强,据有兖、豫、徐等州,为抗击袁绍集团准备了条件。
此时,袁绍击灭幽州公孙瓒,拥有冀(州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青(州治临淄,今山东淄博)、并(州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四州之地,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六月,河北割据势力袁绍统带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以实现他“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的目的。
围绕着是否抗袁的问题,在曹操集团内部又展开了一场辩论。名士孔融反对与袁绍抗争,他说:“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荀彧则反驳说:“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一席话,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
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爆发。九月,曹军军粮将尽,士卒疲惫,曹操写信给荀彧,准备退守许昌。荀彧回信说:“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采纳其建议,继续坚守待机。不久,许攸家人犯法入狱,许攸怒而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曹操遂以奇兵袭乌巢(参见乌巢之战),斩淳于琼等人,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仅带800骑兵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曹操最终取得这场战略决战的胜利,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而“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等,和荀彧所预见的完全一样。
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袁绍败退北走,遣军屯于仓亭(今山东阳谷境)。建安六年(201)三月,曹操欲南击曾与袁绍结盟的荆州刘表。荀彧认为:“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纳其计,遂于四月挥军北进,扬兵于黄河之上;对驻守仓亭的袁绍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仓亭袁军。至此,袁绍主力丧失殆尽。九月,曹操班师返许(今河南许昌东)。次年(202)五月,袁绍因兵败惭愤,呕血而亡。
建安八年(203),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正在担任尚书令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他非常谦虚,认为自己没有战功,把表压了下来。因此,曹操又写信给他说:“同你共事以来,你帮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荀彧这才接受万岁亭(在今河南新郑县内)侯的封爵。
建安九年(204),曹操攻克邺城,领冀州牧。有人对曹操说:“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曹操将要从之,荀彧却反对说:“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前日公破袁尚,擒审配,海内震骇。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众也;今使分属冀州,将皆动心。且人多说关右诸将以闭关之计;今闻此,以为必以次见夺。若一旦生变,虽有守善者,转相胁为非,则袁尚得宽其死,而袁谭怀贰,刘表遂保江、汉之间,天下未易图也。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从之。
当时荀攸为曹操谋主,荀彧与荀攸分主内外,“并贵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将所赐之物皆散给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曹操还将安阳公主许荀彧长子荀恽为妻。
建安十年(205),河东叛乱,曹操让荀彧举荐贤才,荀彧曰:“西平太守京兆杜畿,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三国志·杜畿传》裴松之注《傅子》)。曹操遂让杜畿为河东太守。杜畿到任后,平定叛乱,广施仁政,在位16年,政绩获誉天下第一。
建安十二年(207)三月,增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二千户。还要授以三公(当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荀彧使荀攸推辞十几次才作罢。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准备讨伐刘表,问计于荀彧,荀彧说:“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南征,八月,刘表病死,曹操遂得荆州。
建安十七年(212),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因此惹怒了曹操。
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死(关于荀彧的死,史书上还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时年五十岁。谥敬侯,其子荀恽嗣,后官至虎贲中郎将。第二年,曹操进封魏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