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是怎样推举大汗的呢?

蒙古人是怎样推举大汗的呢?,第1张

忽里台大会,是古代蒙古草原上的议事会,由此可以推举出部落的首领及可汗,同时也可在会上批准相应的军事行动。这样的议事会,在蒙元时期则发展成为蒙古和元朝的诸王大会,除了原来推举可汗、进行相关军事决策的功能之外,还在大会上对有功之臣进行加官进爵。

忽里台大会,是古代蒙古推举大汗最重要的方式。

当然它不是唯一的,如果你有实力,也可以自立为王。但是,这样得来的汗位是绝对坐不长久的,因为它缺乏正统性。古代蒙古人是最讲求正统性的,如果没有得到其他部落的支持,那么这个汗位就属于来路不正。同样,在部落内部也是一样,如果没有部族长老的支持,那么也同样不能当首领!

「说蒙」:推举蒙古可汗的“忽里台大会”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种继承制度,一种是“嫡长子继承制(立长不立贤)”,另外一种则是“立贤不立长”。但在古代蒙古,这两种继承制度都不存在。选举可汗,除了本身的实力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则是需要在忽里台大会上得到各个部落代表的支持。

例如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他虽然实力强大,同时也自己举行了忽里台大会获得了东部诸王的支持,但是蒙古三大汗国以及很多部落的首领是不承认的他的正统地位的。因为在蒙哥汗死后,按照蒙古人“幼子守灶”的传统,汗位应该由他的幼弟“阿里不哥”继承。所以忽必烈最后是打败了他的弟弟阿里不哥,并且建立元朝成为皇帝以后,他的合法地位才在大会上被正式被承认。

这里要注意的是,忽里台大会是不进行正式投票的,因为游牧民族都是“用脚投票”。如果你拥护新可汗,那么你就来,如果你不拥护他,那么就不用来。但如果你来了,却表示反对的话,那么其结果就很悲惨了。

举个例子,公元1251年,蒙哥汗举行忽里台大会准备登基为蒙古新一任大汗,窝阔台和察合台系宗王本来就不支持蒙哥汗,却又故意迟到赶赴忽里台大会。随即不久,他们便受到了蒙哥汗的严厉镇压,一场战役打下来,先后处死窝阔台和察合台两系宗王达一百多人。而蒙哥汗的母亲还亲自下令处死贵由汗的皇后。所以,对于蒙古人所尊崇的忽里台大会,是不能够随意对待的,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诗歌尤其是其中瑰宝。胡怀深先生列了最优秀的八位诗人,他们是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王渔洋。我大致是认可的,但最后一位王渔洋,明末清初诗人,他有那么大影响吗?他也诗真的已经超过前人了吗?我持疑问态度。如果把王渔洋换成辛弃疾,八大诗人的名号就更加名副其实了。

屈原列为第一,当之无愧。他的《离骚》、《怀沙》等诗歌震古烁今,开辟了中国诗歌新纪元,以他为首的《楚辞》和《诗经》一样有名。屈原可称为诗祖。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乡间,他的田园诗风格清新,贴近生活,自然得体,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桃花源记》的理想国,也被国人牢记。

李白,字太白,盛唐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诗歌风格偏向于楚辞,大开大合,汪洋恣肆,就算是发牢骚,也让人觉得很过瘾。后人称之为“诗仙”。

杜甫,字子美,和李白一起,成为唐朝诗歌的两座高峰。他的诗变换多,功力厚,沉郁顿挫,包罗万象。特别是记录了安史之乱对社会的破坏,被称为史诗,他本人被誉为诗圣。

白居易,号乐天,继李白杜甫之后,唐朝又一个伟大诗人。他的诗比较好懂,比如《琵琶行》、《长恨歌》等,一看就懂,所以在外国流传很多,比如日本,古代时候就很喜欢白居易的诗歌。白居易被称为诗魔。

苏轼即苏东坡,北宋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他说诗(包括词),意象开阔,收放自如,在诗词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苏轼也是很受后人喜爱的一个诗人。

陆游,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留下的诗很多,他的诗受杜甫影响,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列为八大诗人之一毫无问题。

1 文言文举是什么意思

“举”在文言文中可表示举起、拿、起身、推举等意思。

①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译文: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

②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译文:我不能拿着整个吴国的地盘和十万人口被别人管制。

③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举。”

译文:像兔敢奔跑,像野鸭急飞。

④推举;推荐。《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译文: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

⑤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文:现在逃跑被抓了回来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选择)为国而死好吗?

⑥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译文: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地、蜀地。

⑦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举生之。”

译文: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

⑧全;都。《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译文:大家都非常高兴,面带有喜色,奔走相告。

2 举有什么意思在文言文

①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

②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③举出;提出。《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

④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举。”

⑤挂起;升起。《赤壁之战》:“中江举帆。”

⑥推举;推荐。《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⑦举用;任用。《屈原列传》:“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⑧发动;兴起。《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⑨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⑩举动;行为动作。《谭嗣同》:“全在天津阅兵之举。”

⑾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⑿完成;成功。《孔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⒀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举生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⒁检举;揭发。柳宗元《时令论上》:“恤孤寡,举阿党。”

⒂科举;科举考试。《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

又应举;参加科举考试。韩愈《讳辨》:“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⒃中举;考中。《芋老人传》:“乙先得举,登仕路。”

⒄全;整个。《屈原列传》:“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⒅全;都。《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⒆尽;完。《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⒇点起为;点燃。《孙膑减灶》:“暮见火举而俱发。”

3 "举"字在文言文中的不同含义并举出例句来

“举”,作为实词,其课本中常见用法如下:

①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百钧。”

②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③举出;提出。《屈原列传》:“~类迩而见义远。”

④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

⑤挂起;升起。《赤壁之战》:“中江~帆。”

⑥推举;推荐。《陈情表》:“后刺史臣荣~臣秀才。”

⑦举用;任用。《屈原列传》:“莫不求忠以自为,~贤以自佐。”

⑧发动;兴起。《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而争起矣。”

⑨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⑩举动;行为动作。《谭嗣同》:“全在天津阅兵之~。”

⑾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巴蜀。”

⑿完成;成功。《孔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

⒀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生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生女哺用脯。”

⒁检举;揭发。柳宗元《时令论上》:“恤孤寡,~阿党。”

⒂科举;科举考试。《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下第。”又应举;参加科举考试。韩愈《讳辨》:“愈与李贺书,劝贺~进士。”

⒃中举;考中。《芋老人传》:“乙先得~,登仕路。”

作为虚词,其意义用法多解释为“全,都”,表范围,副词。

举疾首蹙頞。——《孟子•梁惠王下》

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

杀人如不能举。——《史记•项羽本纪》

或形容词,“所有的,全部的”。

举家锦衣玉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举门(满门,全家);举时(举世);举族(全族)

4 谋 举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1 (形声。从言,某声。本义:考虑;谋划)

2 同本义(侧重于商议出办法或盘算出主意) [consider;plan]

虑难曰谋。——《说文》

聪作谋。——《书·洪范》

咨难为谋。——《左传·襄公四年》

谁适与谋。——《诗·小雅·苍伯》

在事为诗,未发为谋。——《春秋·说题辞》

心思为谋。——《论衡·超奇》

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肉食者谋之。

聚室而谋。——《列子·汤问》

谋诸漆工。——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 又如:谋谟殚神(筹谋划策,竭尽全力);不谋而合;合谋(共同策划);谋及庶人(与百姓共商国事);思谋(方言。思索;考虑);谋始(于开始时慎重考虑);谋章(考虑文章的篇章结构)

4 计议;商议 [confer;discuss]

谋,议也。——《广雅》

聚室而谋。——《列子·汤问》

5 又如:谋迹(议其行事);谋阙(商议补救缺失);谋合(合伙同谋)

6 图谋;营求 [plot;conspire;seek]

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

亦宜自谋。——诸葛亮《出师表》

谋袭蔡州。——《资治通鉴·唐纪》

7 又如:谋论(谋划揣摩);谋断(谋划决断);谋为不轨(图谋不轨);谋首(主谋者);谋犹(计谋。也作谋猷);谋干(谋求;钻营);谋虚逐妄(谋求追逐虚幻不实的东西);谋道(探求事理和道义等)

8 咨询 [seek advice from;consult with]

载驰载驱,周爰咨谋。——《诗·小雅》

咨事为谋。——《国语·鲁语》

9 又如:谋筮(问卜);谋询(咨询);谋龟(问卜)

〈名〉

1 策略,计谋 [tactics;plan]

辩说属辞,饰非诈谋。——《韩非子·存韩》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无以小谋败大作。——《礼记·缁衣》。注:“小臣之谋也。”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又如:谋不逮下(谋略不及下等水平);谋定后动(计划稳妥之后再采取行动);计谋(战争中欺蒙并智胜敌人的策略);足智多谋;有勇无谋

3 通“媒”。媒介 [media]

君臣之会,六者谓之谋。——《管子》

5 过,举,当,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 (形声。从言,某声。本义:考虑;谋划)

2 同本义(侧重于商议出办法或盘算出主意) [consider;plan]

虑难曰谋。——《说文》

聪作谋。——《书·洪范》

咨难为谋。——《左传·襄公四年》

谁适与谋。——《诗·小雅·苍伯》

在事为诗,未发为谋。——《春秋·说题辞》

心思为谋。——《论衡·超奇》

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肉食者谋之。

聚室而谋。——《列子·汤问》

谋诸漆工。——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 又如:谋谟殚神(筹谋划策,竭尽全力);不谋而合;合谋(共同策划);谋及庶人(与百姓共商国事);思谋(方言。思索;考虑);谋始(于开始时慎重考虑);谋章(考虑文章的篇章结构)

4 计议;商议 [confer;discuss]

谋,议也。——《广雅》

聚室而谋。——《列子·汤问》

5 又如:谋迹(议其行事);谋阙(商议补救缺失);谋合(合伙同谋)

6 图谋;营求 [plot;conspire;seek]

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

亦宜自谋。——诸葛亮《出师表》

谋袭蔡州。——《资治通鉴·唐纪》

7 又如:谋论(谋划揣摩);谋断(谋划决断);谋为不轨(图谋不轨);谋首(主谋者);谋犹(计谋。也作谋猷);谋干(谋求;钻营);谋虚逐妄(谋求追逐虚幻不实的东西);谋道(探求事理和道义等)

8 咨询 [seek advice from;consult with]

载驰载驱,周爰咨谋。——《诗·小雅》

咨事为谋。——《国语·鲁语》

9 又如:谋筮(问卜);谋询(咨询);丹法草盒禺谷碴贪厂楷谋龟(问卜)

〈名〉

1 策略,计谋 [tactics;plan]

辩说属辞,饰非诈谋。——《韩非子·存韩》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无以小谋败大作。——《礼记·缁衣》。注:“小臣之谋也。”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又如:谋不逮下(谋略不及下等水平);谋定后动(计划稳妥之后再采取行动);计谋(战争中欺蒙并智胜敌人的策略);足智多谋;有勇无谋

3 通“媒”。媒介 [media]

君臣之会,六者谓之谋。——《管子》

察举也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说: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四科取士大约起于西汉,下迄东汉未改。不过有时单举其中的一二科,或全举四科,均有诏令临时规定。察举的标准虽仅有四科,但察举的具体科目却很多,主要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通常指经学)以及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等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这些都是功名,有了功名,便可实授官职。上述察举诸科,实际上分为岁举和特举,岁举是常制,特举由诏令临时规定,二者都是由下向上推选人才的制度。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但是,舆论评价一旦与仕途沉浮相联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权势、有影响的人物或社会集团所控制、所利用。曹操审时度势,提出了“惟才是举”的用人原则,这既是对处于乱世求贤的需要,也是对汉代“选举失实”的刻意纠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34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