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年少时就学长
安,学习《欧阳尚书》,为博士九江人朱普做事。
桓荣贫穷如洗毫无资财,常常为他人做工用以养
活自己,精力充沛,十五年不回故乡一次。到王
莽篡位时才回来。正赶上朱普去世,桓荣到九江
奔丧,背土堆成坟,此后他顺便留下来教书,学
生门徒有数百人。王莽失败后,天下大乱。桓荣
抱着他的经书同弟子们一起逃到山谷之中躲藏起
来,虽然常饥饿困乏却不终止讲习讨论,后来客
居江淮一带授徒。
建武十九年,桓荣年六十多岁,开始在大司
徒府任职。当时显宗刚刚被立为皇太子,选求通
晓经籍之人,便提升桓荣的弟子豫章何汤为虎
贲中郎将,教太子《尚书》。世祖安闲地询问何
汤的老师是谁,何汤回答说:“我的老师是沛国
桓荣。”帝随即召见桓荣,让他解说《尚书》,十
分欣赏他。桓荣被拜为议郎,赐钱十万,入宫教
授太子。每次朝会,帝便让桓荣在公卿之前陈述
经书。帝大加称赞,说: “得到您差点晚了!”
正遇上《欧阳》博士缺少,帝想立桓荣为博士。
桓荣叩头推辞说: “我的经术肤浅不深,不如我
的同学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帝说: “好,
你去请他们吧,你能协调这一官职。”于是拜桓
荣为博士,引见的彭闳、皋弘为议郎。
帝曾亲临太学,正遇上诸位博士在太学前辩
论,桓荣披着儒生所特有的衣服,温和谦恭而且
宽厚有涵养,分辩说明经义,每次都以礼义谦让
来说服,而不用话的长短来战胜别人,在场的儒
生没有赶得上他的,帝便加以特别的奖赏.帝又
下诏让诸儒生吹管击磬演奏《雅》 《颂》之乐,
天黑才停。后来桓荣入朝参加宴会,帝下诏赐给
诸臣奇特的果子,接受的人都将它揣在怀中。只
有桓荣双手捧着果子拜谢。帝笑着指着他说:
“这是真正的儒生啊!”由此更加敬重厚待他,
常常让他在太子宫中过夜。如此五年,桓荣推荐
门下生九江胡宪侍奉讲说,这才得到许可不常
去宫中,每天早晨去一次就行了。桓荣曾经得
病,太子每天早晚派中傅来探问病情,赐给桓荣
美味佳肴、帐幕、奴婢,对桓荣说:“如有不测,
请不要为你的家室担忧。”后来病痊愈了,又入
宫侍奉讲经。
二十八年,帝召集百官,下诏询问谁可以做
太子的老师,群臣为了迎合皇帝的心意,都说太
子的舅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以胜任。博士张
佚严肃地说: “如今陛下立太子,是为了阴氏
还是为了天下百姓如果是为了阴氏,那么选阴
堡可以;如果是为了天下百姓,那么本来就应该
选用天下的贤才。”帝认为他说得对,说:“我想
设立傅的原因,是为了让他们辅助太子。如今博
士您不以纠正我的失误为难事,更何况对太子
呢”随即拜张佚为太子太傅,而以桓荣为少傅。
赐给他们辎车、乘马。桓荣召集他的诸位学生,
将他的车马、印绶陈列出来,说: “如今所蒙受
的这些东西,都是藉了古人的好处,可不能不努
力啊!”桓荣以太子经学已经掌握为由,上书辞
谢说:“我侥幸得以侍奉太子,连续数年教授经
学,然而我见识学问短浅,对太子一点帮助也没
有。如今皇太子凭藉聪颖通达之资质,通晓明了
经义,观看浏览古今书籍,作为储君太子没有能
如此精通博学的了。这实在是国家的福气,天下
百姓的幸事。我做少傅的职责已尽完了,一切全
靠太子自己了,谨派掾臣汜拜谢并辞职。”太子
回信说:“刘庄从幼稚孩童开始,学习经学九年,
可是典故训释仍有不明白,无法知晓懂得。《五
经》广泛博大,圣人的言语意义深远,不是天下
最出类拔萃的人,怎能参与此道!何况以我这样
无才之人,冒昧地承蒙教诲。从前先师辞去弟子
的情况也有,上等情况是因学生通达经义要旨,
明白章句含义,下等情况则是离家El久思念家
乡,向老师请求离去。如今我属下等情况,不敢
再说什么,希望您认真对待疾病注意饮食,保重
身体。”
三十年,桓荣被拜为太常。桓荣最初遭遇离
乱时,与族人桓元卿同遭饥饿贫困,而桓荣仍研
究朗诵不止。元卿讥笑桓荣说: “你遣只是白白
浪废力气,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桓荣笑笑没
有回答。等到桓荣任太常时,元卿感叹说: “我
是个农家子弟,怎能想到有学问竟会有这么大的
好处!”
显宗即位后,用对待老师的礼节尊敬桓荣,
很受亲近重视,他的两个儿子被拜为郎。桓荣年
纪超过八十后,自认为已经衰老,多次上书请求
辞职,却每次被增加赏赐。帝曾乘车到太常府,
让桓荣坐在面朝束的地方,设置矮桌手杖,召集
百官及骠骑将军束平王刘苍以下以及桓荣的门
生数百人,天子亲自捧书求教,每次开口便先说
“大师在此”。请教完后,将太官供品用具全部赐
给太常家。天子对桓荣的恩惠礼遇就像这样。
永平二年,三雍刚刚落成,天子拜桓荣为五
更。每次大射养老礼仪完成之后,帝便请桓荣及
其弟子升堂,捧着经书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向桓荣
求教。封桓荣为关内侯,封邑五千户。
每次桓荣生病,帝便派使者来慰问,道路之
上可以频繁看到来桓荣家的太官、太医。到桓荣
病重时,他上书谢恩,请求归还他的爵号及封土
给皇帝。帝亲自到他家询问他的起居情况,进入
桓荣家所在街道时便下车步行,捧着经书来到桓
荣面前,流着眼泪抚摸着桓荣,赐给他床茵、帷
帐、刀剑、衣被,很长时间之后才离去。从此以
后,诸侯将军大夫来询问病情的,不敢再乘车到
桓荣家门前,并都在床下拜见。桓荣死后,帝亲
自改变干素的服饰,亲临丧礼并送葬,将首山的
南面赐给桓荣作墓地。任命桓荣兄长的两个儿子
补四百石俸禄的官职,都讲生八人补二百石官
职,其余门徒有许多官至公卿。桓荣子桓郁继承
爵号封土。
论曰:张佚严厉责备阴侯,以此取得高位,
直言得罪众臣,用正义感动圣明的君王,使君王
知道他耿直有余。至于因一句话而被赏赐,有志
之士则感到羞耻;接受爵号而不谦让,故而受到
诗人的劝告。但是张佚在朝廷上议论他人靠的是
外戚得到支持,自认为自己没有短处,想来大概
是清廉不足吧从前乐羊吃自己的孩子,虽然有
功也被怀疑;西巴放了麂,虽然有罪却当上了太
傅。也许是推想仁义审察虚伪,都是出自人之常
情。做君王的人能用这些来审察,那么真诚与奸
邪差不多得到分辨了。
桓郁字仲恩,年少时靠父亲的官位担任郎。
他诚实宽厚好学,继承父亲的学业,教授《尚
书》,常常拥有数百名门徒。桓荣死后,桓郁本
该继承爵位,但他上书让给兄长的儿子桓泛,显
宗不同意,他只好接受封号,而将全部租赋收入
送给桓泛。帝因桓郁是先师的儿子,拥有礼让的
品德,因此对他非常亲近厚爱,常常留在宫中谈
论经书,询问政事,逐渐迁升为侍中。皇帝亲自
撰写《五家要说章句》,命桓郁在宣明殿进行校
定,以侍中监虎贲中郎将。
永平十五年,桓郁入宫教授皇太子经学,迁
越骑校尉,天子下韶命太子、诸王各自去致礼庆
贺。桓郁多次进忠言,常常被天子采纳。肃宗即
位,桓郁以母亲丧事为由乞求退职,天子接受了
他的请求,让他以侍中身份守孝。建初二年,迁
屯骑校尉。
和帝即位时年富力强,侍中窦宪凭藉外戚的
势力,想让年少的天子多阅览经学,便上书给皇
太后说:“《礼记》说:‘天下百姓的命运,都决
定于天子;天子之善,靠在于所学来形成。学习
与智慧共同长进,则会切磋相正而不必勤勉;教
化与意念共同完成,则如同出白天性,言行自然
符合道义。昔日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之中,周公
在前,史佚在后,太公在左,召公在右。成王当
朝听政,四位圣人维护着他。所以考虑事情不会
不周到,做事不会有失误。’孝昭皇帝八岁即位,
大臣辅佐政事,也挑选名儒韦贤、蔡义、夏侯胜
等人到天子面前来传授经学,以完成圣德。近在
建初元年,张醋、魏应、召训也到宫中讲授。臣
我在下面考虑皇帝陛下本身具有天赋的资质,适
宜渐渐教学,可现在却只面对着左右小臣,听不
到典制礼义。从前五更桓荣,亲自做天子的老
师,他的儿子桓郁,从小便敦厚崇尚,继承传授
父亲的学业,故而再次以校尉之职入宫教授先
帝,父子在宫中供职,经历了四代,如今虽年老
但仍喜好礼义,经学品行更加完备。又有宗正刘
方,是宗室楷模,擅长《诗经》之学,受到先帝
的褒奖.应当让桓郁、刘方同入宫教授,以此推
崇本朝,显示广远深入的教化。”于是桓郁从此
迁长乐少府,再次入宫侍奉讲经。不久,转为侍
中奉车都尉。永元四年,代替丁鸿为太常。第二
年,因病去世。
桓郁为两位天子讲授遇经学,受到极大的恩
泽和宠爱,受到的赏赐前前后后达近千万,在当
时十分显赫。他的门人杨震、朱宠,都做官至三
公。
开始,桓荣向朱普学习四十万字的章句,浮
华之辞又多又长,有许多夸大其辞之处。到了桓
荣入宫教授显宗时,减少到二十三万字。桓郁又
删除省略确定成十二万字。从此有了《桓君大小
太常章句》。
桓郁的儿子桓普继承爵号,传到曾孙。桓郁
的二儿子桓焉,能够将他的家学继承下去。桓郁
的孙子桓鸾、曾孙桓彬都很有名气。
桓焉字叔元,少年时因父亲的官职而被封为
郎。深明经义且身体力行,因而很有声望。永初
元年,入宫教授安帝,多次迁升至侍中步兵校
尉。永宁年间,顺帝立为皇太子,封桓焉为太子
少傅,一个多月后,迁升为太傅,藉母丧之事乞
求退职,天子同意他以大夫身份守孝。过了一
年,天子下诏派使者赐给桓焉牛肉和酒,强行除
去丧服,当即拜为光禄大夫,迁为太常。当时天
子废皇太子为济阴王,桓焉同太仆来历、廷尉张
皓进行劝说,但没能成功,此事都在《来历传》
中。
顺帝即位,拜桓焉为太傅,与太尉朱宠共同
总领尚书职务。桓焉又入宫教授经学,乘着天子
在内廷召见时,建议应该请三公、尚书入朝管理
事务,天子听从了他的建议。天子因桓焉在朝廷
上议论时坚守正义,封他为阳平侯,但他坚决推
辞不接受。桓焉办公三年,因召用受禁锢的人为
官吏而被免职。后又拜为光禄大夫。阳嘉二年,
代替来历为大鸿胪,数Et之后,迁为太常。永和
五年,代替王龚为太尉。汉安元年,因出现El食
而被免职。第二年,死在家中。
桓焉有继承学业的弟子数百人,其中地位最
显贵的是黄琼、杨赐。桓焉的孙子是桓典。
桓典字公雅,重又继承家业,在颖川I教授
《尚书》,有数百名门徒。被推举为孝廉并担任郎
职。不久,正遇上国相王吉因有罪被杀,朋友亲
戚没有人敢到他家去。惟独桓典放弃官职为他收
殓尸体将他埋葬,并服丧三年,背土堆成坟,又
为他建立祠堂,按礼仪做完所有事情之后才离
去。
司徒袁隗召桓典到府中做事,因品第高受到
推举,拜为侍御史。当时宦官专权,桓典执政毫
不畏惧回避他们。他常常骑着青白色的马,京城
的人都十分畏惧他,说: “走着走着要停下来,
以避开骑青白色马的御史。”到黄巾贼在荣阳起
兵,桓典奉命督军。贼兵被击败,他回到朝中,
但因触犯宦官而得不到奖赏。他在御史任上七年
都没有得到迁升,后来到京城之外去担任郎官。
灵帝崩,大将军何进掌权,桓典参与谋划商
议,因而三次迁升至羽林中郎将。献帝即位,三
公上书言桓典以前与何进谋划诛除宦官,虽然没
有成功,但忠义之心显著。天子下诏拜桓典家一
人为郎,赐钱二十万。
桓典从西入关,拜为御史中丞,赐爵号为关
内侯。天子车驾至注都,迁但甚为光禄勋。§继
六年,死在任上。
桓鸾字始春,是桓焉弟之子。少年时便树立
操行,穿布衣吃粗食,不求丰足有余。他认为世
事污浊,州郡任官之人多不是贤才,觉得与他们
共事是羞耻,因而不肯出来做官。
桓鸾四十多岁时,当时的太守向苗有名望功
绩,他推举桓鸾为孝廉,迁为胶束令。他刚到任
而向苗却去世了,桓鸾于是便辞职去奔丧,三年
之后才回去,淮汝地区人们都称赞他的高尚情
义。后来担任巳吾、汲两县县令,很有名望和政
绩。诸公共同推荐,天子又召拜他为议郎。他上
书陈述五件事:推举贤才,审察然后授权使用,
罢黜奸臣,减省苑囿,停止徭役租赋。书奏上之
后,触怒了宫内小臣,因此他们没有让天子看到
这份奏章。后因为有病被免官。中平元年,年七
十七岁,死在家中。他的儿子叫桓晔。
桓晔字文林,一名严,更加注重培养志向节
操,他的姑姑是司空杨赐的夫人。最初桓鸾死
时,姑姑回家奔丧赴哀,将到家时,住在驿舍,
整顿随从人员之后才进家,桓晔心中认为这样做
不好。等到姑姑慰问他时,最终什么也没说,只
是号哭。杨赐派遣官吏供奉祠庙,在当地县调取
祠庙用具,桓晔拒绝不接受。以后每次到京城,
从未在杨氏家住过。他的坚定节操就像这样。他
的宾客及随从,都敬慕他的志气操行,从不接受
他人的一顿饭。桓晔任郡功曹。后来推举他为孝
廉、有道、方正、茂才,三公请他做官,他都没
有接受。
初平中,天下动乱,桓晔到会稽避乱,然后
从海上到交耻居住,越人受他的气节感化,直至
闾里之间没有争斗。后来他被凶恶之人诬陷,便
死在合浦狱中。
桓彬字彦林,桓焉兄长的孙子。
桓彬的父亲桓麟,字元凤,很早就聪慧有才
能。桓帝初,为议郎,入宫侍奉讲授经学,因为
太正直而触怒了天子左右的人,被贬出宫任羞
令,又因病免官。正遇上母亲去世,桓麟非常哀
伤,在母亲去世不到十三个月时,他也去世了,
年四十一岁。他所著碑、谏、赞、说、书共二十
一篇。
桓彬少年时与蔡邕齐名。最初被推举为孝
廉,拜为尚书郎。当时中常侍曹节的女婿冯方也
任郎,桓彬磨砺自己的意志和操行,与左丞刘
歆、右丞杜希有共同爱好并友好交往,从未与冯
方一同参加过酒宴,冯方非常恨他们,便宣扬说
桓彬等人是酒党。此事交由尚书令刘猛处理,刘
猛素来跟桓彬等人交好,因而不举报纠正此事,
曹节大怒,弹劾刘猛,认为他们是一伙的,请求
将他们收捕下狱,在朝的官员都因此而恐惧,刘
猛从容不迫,十曰便出狱,但被免官受禁锢。桓
彬因此被废除官职。光和元年,死在家中,年四
十六岁。诸位儒者没有不感到悲伤的。
桓彬着《七说》和书共三篇,蔡邕等人都作
序评述他的志向,都认为桓彬有四处超过常人:
智力早熟,幼年聪慧;学问优异文辞华丽,极其
通达;做官不因贪图俸禄而苟同他人,义气高
尚;辞高而虚心,操行纯洁。于是共同树碑赞颂
他。
刘猛,琅邪人。桓帝时为宗正,因正直而受
到排挤,自己辞官回家。灵帝即位,太傅陈蕃、
大将军宝武辅佐政权,又重新请他出来做官。
论曰:伏氏从东西京起相承袭而为名儒,
以此取得爵位。中兴之后桓氏家族十分昌盛,从
桓荣到桓典,一代代遵循他的路线,父子兄弟相
继担任天子的老师,跟随他们学习的人都官至卿
相,在当时十分显赫。孔子说:“古时的学习者
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如今的学习者学习
是为了别人。”为别人的意思,是凭藉声誉以显
扬自己;为自己的意思,是以自己的心去符合道
义。桓荣世代受到尊崇,这种学习哪裹是为了自
己呀!
工遮字茎公,题川走陆人。
父亲工缈,字乡游,是王菱末期守卫噩扰的
尉官.世担攻打题屋,疆陨坚守使世趄久攻不
下,丁办游说守城官,于是他们一同投降,世祖
大喜,重重地加以赏赐慰劳,拜丁绋为偏将军,
并因此跟随世祖进行征伐。丁琳率兵先渡过黄
河,向郡国发送檄文,攻打兵营占据土地,攻下
河南、陈留、颖川共二十一个县。
建武元年,拜丁绋为河南太守。到封赏有功
之臣时,皇帝让大家各自说自己喜欢的地方,诸
位将领都挑选丰美的都邑郡县,惟有丁琳愿受封
本乡。有人对他说:“别人都想要县,而惟独你
要求乡,为什么”丁绋说:“从前孙叔敖告诫他
的孩子,受封时一定要贫瘠之地,如今我才能不
够功劳微小,能得到乡亭已经是很优厚的待遇
了。”帝遵从了他的愿望,封他为定陵新安乡
侯,封邑是五千户,后来又迁升封为陵阳侯。
丁鸿年十三岁时,跟从桓荣学习《欧阳尚
书》,三年便明晓章句,善于议论辩难,任都讲,
于是便立志精心锐思,穿着布衣挑着担子,不远
千里去求学。
当初,丁绋跟从世祖去征伐,丁鸿独自与他
的弟弟丁盛住在一起,怜悯丁盛年纪幼小而共度
寒冷的日子。到丁绋死后,丁鸿应当继承封号,
他却上书将封国让给丁盛,但没有得到同意。丁
绋埋葬之后,他便将丧服挂在坟前草屋上,然后
逃走,他留给丁盛一封信说: “丁鸿贪恋经书,
不顾恩情礼义,少年时跟从老师,父亲活着没有
供养他,死后没有奉守丧礼,皇天先祖,全都不
保佑帮助,身遭大病,忍受不了茅草土气。前面
呈上疾病情况,情愿将爵号留给仲公,但奏章被
按下没给我回答,迫使我暂且继承封号。我现在
自愿放弃,去寻求好的医生。如果不能治好病,
愿永远被埋在山沟之中。”丁鸿当初与九江人鲍
骏共同事奉桓荣,相互十分友好,到丁鸿逃避封
号时,在东海遇到鲍骏,却装作不认识他。鲍骏
便拦住他责备说:“昔日伯夷、吴札是因乱世才
改变通常的做法,故而得以伸张他们的志气。
《春秋》之义,不因家事废弃帝王之事。如今你
因兄弟之间的私家恩惠而绝弃父亲的不灭基业,
能说是聪明的吗”丁鸿感触而醒悟,流泪叹息,
然后便回家接受封国,开设讲坛教授学生。鲍骏
也上书说丁鸿经学十分纯熟,显宗很认为他有才
能有道德。
永平十年皇帝征召丁鸿,他一到即受到召
见,让他讲解文章《侯之命篇》,赐给他御衣和
绶带,让他在公车署内待诏,与博士同样礼遇。
不久,拜为侍中。十三年,兼射声校尉。建初四
年,迁升封为鲁阳乡侯。
肃宗诏令丁鸿与广平王刘羡及诸儒士楼望、
成封、桓郁、贾逵等人在北宫白虎观编次确定
《五经》同异,让五宫中郎将魏应负责秉承皇帝
旨意提问,侍中淳于恭呈奏皇帝,帝亲自进行裁
决。丁鸿凭藉高才,辩论诘难最为高明,诸儒士
都称赞他,皇帝也多次感慨赞美他。当时的人感
叹说: “殿中无双丁孝公。”丁鸿多次受到赏赐,
被提拔为校书,接着代替成封为少府。丁鸿门下
从此更加兴盛,从远方到此的有数千人。彭城
刘恺、北海巴茂、九江朱伥都官至公卿。元和
三年,丁鸿迁升为马亭乡侯。
和帝即位,丁鸿为太常。永元四年,代替袁
安为司徒。当时宝太后临政,窦宪兄弟各自把持
重要权力。丁鸿便趁着出现H食,向皇帝呈上密
封的奏章,说:
我听说日是阳气精华,保持充实而不亏
损,是国君的象征;月是阴气精华,按照一
定的规律盈满缺损,是臣子的表征。因此H
食是臣下侵犯君王,阴气凌驾于阳气之上;
月圆满而不亏损,是臣下骄盛到头了。从前
周室衰落后期,皇甫之类的人在朝廷外专
权,与同类结党而势力强盛,侵犯夺取君主
权力,于是就出现日月相掩食,所以《诗》
说:“十月曰月相交,此月首日辛卯,日食
出现,此是巨大丑恶。”《春秋》上记有日食
三十六次,其中臣杀君三十二次。变故不会
没有缘由地产生,各有事件与之相应。威柄
不可以放手给下面,政权不可以借给他人。
观察往古,近察汉朝兴起,倾覆危亡的祸
害,没有不是由此产生的。因此三桓在鲁专
权,田氏在齐独揽政权,六卿瓜分晋;吕氏
家族掌权,统治者的继承者几乎被替换;哀
帝、干帝末期,祖庙得不到祭祀。所以虽然
有周公那样的亲属关系,却没有他那样的德
行,仍不能让他行使君权。
如今大将军虽想要整治约束自身,不敢
有越轨差错,但天下远近之人都惶恐害怕地
秉承他的旨意办事,刺史二千石刚升官便去
拜见告辞,请求通报等待回答,他们虽接受
的是皇帝赐的符玺,受的是尚书、御史等台
属的约束,却不敢随便离去,时间长的竟达
数十曰。背弃王室,倾向私门,此便是君王
威严受损,臣下权势隆盛。君臣之道相背离
于地下,效验便在天上出现,即使是隐藏的
阴谋,也会察照他们的真相,并显现出警
戒,以此告诉、提醒人君。不久前月在十五
之前就圆了,过了十五也不变缺,这是臣下
过分骄横违背国君,独断专行。陛下没有深
刻觉悟,故而上天两次警告,您实在应该感
到畏惧,以防止祸害。《诗》说:“恭敬地对
待上天的愤怒,不敢自我放纵安逸。”如果
整治政权自我责备,防微杜渐,那么凶兆妖
邪就会消失,祸害灭除而福气就会来到了。
那损坏山崖破坏岩石的水,它的源头也
不过是涓涓捆流;冲破云霄遮天蔽日的树
木,起自葱郁翠绿的幼枝细芽。禁止微小的
事物容易,一旦到了后期就困难了,没有人
不是因忽视细微之事而使它变大的。恩爱而
不忍教诲,义气而不忍割舍,从前发生过的
事情,对如今尚未发生的事来说是一面可以
照见未来的明镜。我愚蠢地认为不去侍奉天
子而去侍奉诸侯的官员背离正道依附私家的
大臣,他们依附权势之家,破坏谄媚阿谀,
以求得到容纳宠爱,陛下应该对他们施行所
有的刑罚。不久前大将军再次出行,威风震
动州郡,没有不向小吏百姓征收赋税,派使
者进贡的官员。大将军虽说不接受,可是东
西却没有归还主人,他手下的官吏做事肆无
忌惮,放纵地违法犯罪,而且不受到惩罚,
因此海内之人贪婪狡猾,竞相成为奸恶官
吏,百姓叹息,满腹怨恨。我听说天不能不
坚,不坚就会三光不明;君王不能不强,不
强就会使下面的官吏随心所欲。应该趁着出
现大变故,改善政治匡正失误,以满足上天
的意旨。
奏书呈上十几天,皇帝命丁鸿行太尉兼卫
尉,屯兵南北宫。于是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
丝带,窦宪同他的弟弟们全自杀了。
当时大郡人口五六十万中推举孝廉二人,小
郡人口二十万并有蛮夷人口的地方也推举二人,
皇帝认为不平均,将此事交给公卿共同商议。丁
鸿与司空刘方上奏说:“凡是按人口标准的条文,
应该有级别品第,蛮夷错综杂居,不能算数。从
今郡国一律按二十万人每年推举孝廉一人,四十
万推举二人,六十万推举三人,八十万推举四
人,一百万推举五人,一百二十万推举六人。不
满二十万人两年推举…人,不满十万三年推举一
人。”帝听从了他们的意见。
六年,丁鸿去世,皇帝对他的赏赐馋赠比按
常规礼仪有所增加。他的儿子丁湛继承爵号。丁
湛死后,他的儿子丁浮继承。丁浮死后,他的儿
子丁夏继承。
论曰:孔子说“太伯三次谦让天下,百姓不
知道该用什么来称赞他这样的举动和品德”。孟
子说“听说伯夷风范的人,即使是贪婪的人也会
变廉洁,即使是懦夫也会树立志向”。如果太伯
是为了天下而离开周,伯夷坚持廉洁情操而离开
国家,就都不会有谦让的名声了。因此太伯被称
为有最高德行的人,伯夷被称为贤人。后世之人
听说他们的谦让因而敬慕他们的风范,谋求他们
的名声却不明白他们是如何得到的,因此激昂诡
异行为出现而得到赋予很随便了。至于邓彪、刘
恺,用让位给他弟弟的方法得到义,使他弟弟受
到不该继承而继承的责难而提高了他自己的名
声,在道义上不是太虚假刻薄吗!君子讲话,不
是随便地显现它的道理,而是用来启发天下将要
醒悟的人;树立操行,不是仅为了独善其身,是
为了教诲天下正准备行动的人。言语行为的取
舍,可以不小心谨慎吗!推究丁鸿的用心,是出
于忠诚和爱护吗所以他最终醒悟而顺从正义!
与那些只知谋求名声的人是有区别的。
赞曰:五更等待询问,回答有如撞钟。庭院
排列着辎车,堂上奉行着礼制仪容。严肃认真的
陛下,手捧经书随后跟从。工迁恭敬谨慎,谦让
而不矫饰。白虎观中发表高论,深刻地谈论Et
食。
诸葛亮口中厚颜无耻之人的王朗,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但凡朝廷争气,末流小官孔明怎能入得经学大家王朗的法眼?这句话绝对不是讽刺,而是汉末经学家们的心声,而王朗恰恰就是汉朝末年最成功的人之一。
王朗,字景兴,东海郯人。
他早年就以经学小有名气,被汉廷拜为郎中、菑丘县长。这使得王朗有机会进一步高层人物,而其学识渊博人也聪明。
他研究的学问经学,就是专门研究儒家六经的。经学在东汉是一门极其显赫的学问,学好了不仅地位尊崇,还可以优先被推举孝廉、拜爵封官。
东汉时期的显赫大家族杨氏和袁氏,就是靠依靠经学起家的。
可惜王朗选对了行业,却生错了时代。
华夏大地此时已是一片烽烟,接下来的十多年,最吃香的职业一个是曹操、孙策这种军事枭雄,另一个就是孔明、郭嘉一般的谋士鬼才。
像王朗这种清流,太平盛世装点门面可以熠熠生辉,乱世之中攻城略地则稍显无用。
虽是清流,但王朗并不是那种百无一用的腐儒,在政治上是有些才能的。
在曹孟德这里终于能让王朗施展他的政治才能。先拜官谏议大夫,后曹操拜公封王,建立魏国,王朗多次升迁至大理寺,与钟繇一样以治狱闻名。
曹丕称帝之后,王朗已经位居三公,封乐平乡侯,终于到了熠熠生辉的时候。总的来说,除了擅长的邢狱之事,王朗对其他国家大事的谏言就两句话,不打仗,休养生息。凭着“老好人”的政治标签,王朗在三公之位上坐了个遍,从乡侯混到了县侯。
224年,王郎病逝,谥号成侯;243年,王朗和曹真一起配享曹操庙。终于还是走上了人生巅峰。
从政治而言,王朗就是一个官员,为政宽简,勤俭节约,甚至连一个政治家或许都算不上。
但王朗在学术上还是颇有成就的。王朗毕生研究儒家经典,并为其做注,一时朝野闻名,王朗学对《周易》颇有见解,他的注解还曾作为朝廷的官方教材。后世将他的学问称为“王学”,可见其造诣还是有的。所以综合来说,王朗是一个学者型官员,跟孔明这种经世致用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两个世界的人。
而王朗生前身后的评价,不仅没人说王朗厚颜无耻,而且评价一般偏高。
陈寿的评价是“文博富瞻,一时之俊伟”,曹植等人的评价也大约如此,在一次退朝后,曹丕评价钟繇、华歆、王朗三人说,“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也”。
所以,王朗也算是一个国之良臣。汉廷若是争气,王朗也许依旧能高居三公,但依着孔明的家世,或许他一生也就是个末流小官了。但是为何本应是汉室忠实拥护者的王朗,怎么会变成孔明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呢?
《三国演义》中,王朗最隆重的一次出场。自告奋勇,要在阵前说服孔明降魏。然而到了阵前,一通大道理,王朗不仅没能辩得过诸葛亮,反被气得吐血而亡。
这事有两个巧合。其一,曹刘分别称帝后,孔明等人与陈群等人,关于谁才是东汉正统,有过很多辩论,只不过他们的辩论方式是通过书信;其二,王朗死于228年,而孔明首次北伐恰好也在228年。
所以,罗贯中将这个情节移花接木在这里,首先是为了将正统论这个话题引出,强化一下演义主旨,突出孔明代表的蜀汉正统性,而恰恰王朗正好在这年去世,于是正好就成了替死鬼了。
但是这件事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
王朗的儿子王肃也是魏晋名臣,生了个女儿叫王元姬。王元姬嫁给了世家子弟司马昭。后来其子司马炎称帝,王元姬成为西晋的皇太后。
也就是说,王朗是西晋第一位皇太后的祖父,晋武帝司马炎的曾外祖父。
再结合大汉丞相与西晋奠基人司马懿大战数个回合,始终没让司马懿讨着便宜,还多次差点杀死司马懿。是不是更有意思了?
所以,这段安排的深意是,大汉丞相孔明不仅和后来的篡位者司马懿一家都打过照面,而且还把他们打的丢盔弃甲,骂的吐血而亡。
罗贯中就是想要读者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有一种爽翻了的感觉。所以,东汉末年的曹魏名臣王朗同志就只好牺牲牺牲了,变成了孔明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了。
1 文言文 尹翁归传
尹翁归传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
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后堂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 斗变:斗殴闹事。
B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 秉:执掌。
C延年曰:“何伤?”伤:伤害。
D汝不任事也 任:胜任。
(2)对下列句子中的“其”和“乃”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甚奇其对 ②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
③定国乃谓邑子曰 ④今君乃亡赵走燕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3)从句意关系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②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
③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④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
(4)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尹翁归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一组是( )
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②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
③案事发奸,穷竟事情④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⑤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尹翁归通晓法令条文,精于击剑,且不畏权贵,不受贿赂,所以他官职虽小,商人们都很怕他。
B得到太守田延年的赏识器重之后,尹翁归表现出很强的办案能力,按罪量刑,依法办案。
C尹翁归第二次为官后,仕途通达,由卒史而督邮,而都内令,又升迁为弘农都尉,最终官拜东海太守。
D尹翁归能取得优异的政绩而青史留名,田延年功不可没。因为尹翁归虽然倨傲狂妄,但田延年不但没有计较他、苛求他,反而采取了宽容态度,并放手重用他。
(6)结合上下文翻译文中两个画线句子。
①属县长吏虽中伤。译文:
②又不可干以私。译文:
[参考答案]
(1)C(这里的“伤”是妨碍的意思)
(2)C(①中的“其”,代词,他的;②中的“其,代词”,指“我”;③中的“乃”,副词,就;④中的“乃”副词,竟然,
(3)B(①句并列关系,②句④句是因果关系,③句是转折关系)
(4)D(②反映尹翁归直爽的性格和书生气,⑤写尹翁归官拜太守去向廷尉于定国辞行,与表现他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无关)
(5)D(“独伏不肯起”这一细节表现了尹翁归的直爽性格和书生气,而不是倨傲狂妄)(6)①所属各县的官吏被人检举而受到查办。②(我)又不能以私情来求他。
2 文言文 尹翁归传尹翁归传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
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
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
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
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 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
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后堂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
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 斗变:斗殴闹事。
B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 秉:执掌。 C延年曰:“何伤?”伤:伤害。
D汝不任事也 任:胜任。 (2)对下列句子中的“其”和“乃”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甚奇其对 ②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 ③定国乃谓邑子曰 ④今君乃亡赵走燕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3)从句意关系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②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 ③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④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 (4)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尹翁归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一组是( ) 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②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 ③案事发奸,穷竟事情④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⑤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尹翁归通晓法令条文,精于击剑,且不畏权贵,不受贿赂,所以他官职虽小,商人们都很怕他。
B得到太守田延年的赏识器重之后,尹翁归表现出很强的办案能力,按罪量刑,依法办案。 C尹翁归第二次为官后,仕途通达,由卒史而督邮,而都内令,又升迁为弘农都尉,最终官拜东海太守。
D尹翁归能取得优异的政绩而青史留名,田延年功不可没。因为尹翁归虽然倨傲狂妄,但田延年不但没有计较他、苛求他,反而采取了宽容态度,并放手重用他。
(6)结合上下文翻译文中两个画线句子。 ①属县长吏虽中伤。
译文: ②又不可干以私。译文: [参考答案] (1)C(这里的“伤”是妨碍的意思) (2)C(①中的“其”,代词,他的;②中的“其,代词”,指“我”;③中的“乃”,副词,就;④中的“乃”副词,竟然, (3)B(①句并列关系,②句④句是因果关系,③句是转折关系) (4)D(②反映尹翁归直爽的性格和书生气,⑤写尹翁归官拜太守去向廷尉于定国辞行,与表现他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无关) (5)D(“独伏不肯起”这一细节表现了尹翁归的直爽性格和书生气,而不是倨傲狂妄)(6)①所属各县的官吏被人检举而受到查办。
②(我)又不能以私情来求他。
3 尹翁归传文言文又不可干以私的意思他是不能用私情去请求的。
附录:
原文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
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后堂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汉书》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
注释
1、孤:幼年丧父。
2、季父:叔父。
3、为:办理。
4、狱:诉讼案件。
5、晓习:通晓熟习。
6、文法:法令条文。
7、秉:执掌。
8、斗变:斗殴闹出事变。
9、贾:商人。
10、居家:赋闲。
11、行县:到县里巡视。
12、阅:考核,考察。
13、次:按次序。
14、施设:安排。
15、功曹:郡县的佐吏。
16、伤:妨碍。
17、招:叫。
18、上:上前。
19、辞:文辞(名次作状语)。
20、除:授予官职。
21、补:候补。
22、督邮:官职名。
23、举:检举。
24、应:按照。
25、虽:虽然。
26、中伤:处罚。
27、举廉:推举孝廉。孝廉是汉代对士人品行的评定。
28、历:历任。
29、居:管辖。
30、迁:升职。
31、都内令:官职名。
32、征:征召。
33、过:拜访。
34、属:通“嘱”。
35、邑子:同乡青年。
36、既:……以后。
37、将:太守。
38、任:胜任,担当。
39、干:求。
40、私:私交。
译文
尹翁归字子兄,是河东平阳人,后来迁徙到杜陵。尹翁归小时死了父亲,跟他的叔父住在一起。他担任办理诉讼的小吏,通晓法令条文。喜爱击剑,没有谁能抵挡他。当时大将军霍光主持政事,霍家人住在平阳,家奴门客拿着兵器进入街市殴斗闹事,主管官员无法制止,等到尹翁归做街市的主管官吏,没有谁敢违犯法律。他公正廉洁不接受贿赂,商人们都畏服他。
他后来离职回家。刚好碰上田延年担任河东太守,巡视属县来到平阳,将当地旧吏五六十人全部召集起来,田延年亲自去跟他们见面,叫他们有文才的站在东边,有武略的站在西边。考察了解了几十个人,轮到尹翁归,只有他伏在地上不肯起身,他对答道:我文才武略齐备,您只管吩咐。功曹认为这个小吏傲慢不谦逊,田延年说:这有什么关系?于是叫他上堂来,设下文辞让他回答,田延年感到他的回答很不一般,授任补职让他做了卒史(官名),于是带他回到郡府。他调查事情揭发坏人,彻底了解事情的底细,田延年十分器重他,田延年自己感到才能比不上尹翁归,调任他做了督邮。
河东郡属下二十八个县,分成两部,闳孺主管汾北一部,尹翁归主管汾南一部。尹翁归检举揭发他人时都符合法制规定,掌握违法者的犯罪事实,属县长吏虽然受到他的制裁,也没有谁怨恨的。他被推举廉能担任缑氏县尉,曾经做过郡中太守,他任职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升职补任都内令,被推举廉能担任弘农都尉。
朝廷征召他任命他做东海太守,他去拜访辞别廷尉于定国。于定国老家在东海郡,他想将两个同乡后辈托付给尹翁归,请他关照,就让这两个人坐在后堂等着出来见尹翁归。于定国跟尹翁归谈论了一整天,始终不敢让那两个同乡出来拜见尹翁归。尹翁归离开之后,于定国才对同乡后辈说:他是一个好郡守,你们没有能力在他手下任职,他是不能用私情去请求的。
4 尹翁归传的译文尹翁归字子兄,是河东平阳人,后来迁徙到杜陵。尹翁归小时死了父亲,跟他的叔父住在一起。他担任办理诉讼的小吏,通晓法令条文。喜爱击剑,没有谁能抵挡他。当时大将军霍光主持政事,霍家人住在平阳,家奴门客拿着兵器进入街市殴斗闹事,主管官员无法制止,等到尹翁归做街市的主管官吏,没有谁敢违犯法律。他公正廉洁不接受贿赂,商人们都畏服他。
他后来离职回家。刚好碰上田延年担任河东太守,巡视属县来到平阳,将当地旧吏五六十人全部召集起来,田延年亲自去跟他们见面,叫他们有文才的站在东边,有武略的站在西边。考察了解了几十个人,轮到尹翁归,只有他伏在地上不肯起身,他对答道:我文才武略齐备,您只管吩咐。功曹认为这个小吏傲慢不谦逊,田延年说:这有什么关系?于是叫他上堂来,设下文辞让他回答,田延年感到他的回答很不一般,授任补职让他做了卒史(官名),于是带他回到郡府。他调查事情揭发坏人,彻底了解事情的底细,田延年十分器重他,田延年自己感到才能比不上尹翁归,调任他做了督邮。
河东郡属下二十八个县,分成两部,闳孺主管汾北一部,尹翁归主管汾南一部。尹翁归检举揭发他人时都符合法制规定,掌握违法者的犯罪事实,属县长吏虽然受到他的制裁,也没有谁怨恨的。他被推举廉能担任缑氏县尉,曾经做过郡中太守,他任职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升职补任都内令,被推举廉能担任弘农都尉。
朝廷征召他任命他做东海太守,他去拜访辞别廷尉于定国。于定国老家在东海郡,他想将两个同乡后辈托付给尹翁归,请他关照,就让这两个人坐在后堂等着出来见尹翁归。于定国跟尹翁归谈论了一整天,始终不敢让那两个同乡出来拜见尹翁归。尹翁归离开之后,于定国才对同乡后辈说:他是一个好郡守,你们没有能力在他手下任职,他是不能用私情去请求的。
5 尹翁归传的原文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
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后堂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6 汉书 七六一卷 尹翁归传全文翻译尹翁归,字子兄,是河东平阳人。他少年时使成为孤儿,与叔父一起生活。早年在牢狱中任小吏,熟悉法令文书。喜欢击剑,无人是他的对手。当时大将军霍光执掌朝政,霍家子弟都在平阳,他们的奴仆、家客手执兵器在街市横行霸道,官吏不敢管。及至尹翁归担任管理街市的官吏,没有人敢在街上横行不法;他公正廉明,不受贿赂,商人们都很敬畏他。
后来,正巧田延年为河东太守,巡视各县,抵达平阳。把过去的吏员五六十人召集起来,田延年亲自接见,令习文的人站在东面,习武的人站在西面。几十人都按照命令站好,到尹翁归时,却伏地不起,他对田延年说:“翁归文武兼备,任凭您吩咐。”功曹认为这个官吏倨傲不逊。田延年说:“这有何妨。”于是把尹翁归召上前来问话,对他的见解非常惊奇,因此补任他为卒史,并带回自己的官府。他处理案件,揭发奸邪,都能够一查到底,弄清原委。田延年极看重他,自认为才能不及尹翁归,迁升他为督邮。河东郡共管辖二十八个县,分为两个部分,闳儒负责汾河以北,尹翁归负责汾河以南。他揭发检举官员,都依法行事,被检举的人也是罪有应得,属县的长官虽然受到惩处,却没有人怨恨。
受征召拜为东海太守,赴任时向廷尉于定国辞行。于定国家在东海郡。欲托他照顾两个同乡的孩子,便让这两个孩子呆在后堂等待引见。于定国与尹翁归谈了一天,也未敢把这两个人引见给尹翁归。尹翁归离开之后。于定国对这两个人说。“他是个贤良的官员,你们没有什么本事,我又不能靠私交求他照顾。”
尹翁归治理东海郡,明于观察,郡中的官吏百姓,是贤良还是不肖,以及奸邪犯法者的名字,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他要有所收捕惩处,以一儆百,官员百姓都愿服从,害怕他的威严而改过自新。东海大土豪郯县的许仲孙奸邪狡猾,破坏吏治,郡中深受其害。每次太守要逮捕他,他都依靠势力,使用奸诈伎俩自我解脱,始终没有受到制裁。尹翁归到
后,将许仲孙在街市上斩首,全郡的人都震惊慑服,没有人再敢触犯法令
7 尹翁归传的意思译文给你: 翻译如下
尹翁归字子兄,是河东平阳人,后来迁徙到杜陵。尹翁归小时死了父亲,跟他的叔父住在一起。他担任办理诉讼的小吏,通晓法令条文。喜爱击剑,没有谁能抵挡他。当时大将军霍光主持政事,霍家人住在平阳,家奴门客拿着兵器进入街市殴斗闹事,主管官员无法制止,等到尹翁归做街市的主管官吏,没有谁敢违犯法律。他公正廉洁不接受贿赂,商人们都畏服他。他后来离职回家。刚好碰上田延年担任河东太守,巡视属县来到平阳,将当地旧吏五六十人全部召集起来,田延年亲自去跟他们见面,叫他们有文才的站在东边,有武略的站在西边。考察了解了几十个人,轮到尹翁归,只有他伏在地上不肯起身,他对答道:我文才武略齐备,您只管吩咐。功曹认为这个小吏傲慢不谦逊,田延年说:这有什么关系?于是叫他上堂来,设下文辞让他回答,田延年感到他的回答很不一般,授任补职让他做了卒史(官名),于是带他回到郡府。他调查事情揭发坏人,彻底了解事情的底细,田延年十分器重他,田延年自己感到才能比不上尹翁归,调任他做了督邮。河东郡属下二十八个县,分成两部,闳孺主管汾北一部,尹翁归主管汾南一部。尹翁归检举揭发他人时都符合法制规定,掌握违法者的犯罪事实,属县长吏虽然受到他的制裁,也没有谁怨恨的。他被推举廉能担任缑氏县尉,曾经做过郡中太守,他任职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升职补任都内令,被推举廉能担任弘农都尉。朝廷征召他任命他做东海太守,他去拜访辞别廷尉于定国。于定国老家在东海郡,他想将两个同乡后辈托付给尹翁归,请他关照,就让这两个人坐在后堂等着出来见尹翁归。于定国跟尹翁归谈论了一整天,始终不敢让那两个同乡出来拜见尹翁归。尹翁归离开之后,于定国才对同乡后辈说:他是一个好郡守,你们没有能力在他手下任职,他又是不能用私情去请求的。
8 尹翁归传属县长吏虽中伤译文是什么《属县长吏虽中伤》 译文 尹翁归,字子兄,是河东平阳人,后迁居至杜陵。
尹翁归少年时使成为孤儿,与叔父一起生活。早年在牢狱中任小吏,熟悉法令文书。
喜欢击剑,无人是他的对手。当时大将军霍光执掌朝政,霍家子弟都在平阳,他们的奴仆、家客手执兵器在街市横行霸道,官吏不敢管。
及至尹翁归担任管理街市的官吏,没有人敢在街上横行不法;他公正廉明,不受贿赂,商人们都很敬畏他。后来,他辞去官职,在家闲居。
正巧田延年为河东太守,巡视各县,抵达平阳。把过去的吏员五六十人召集起来,田延年亲自接见,令习文的人站在东面,习武的人站在西面。
几十人都按照命令站好,到尹翁归时,却伏地不起,他对田延年说;”翁归文武兼备,任凭您吩咐。”功曹认为这个官吏倨傲不逊。
田延年说:“这有何妨。”于是把尹翁归召上前来问话,对他的见解非常惊奇,因此补任他为卒史,并带回自己的官府。
他处理案件,揭发奸邪,都能够一查到底,弄清原委。田延年极看重他,自认为才能不及尹翁归。
迁升他为督邮。河东郡共管辖二十八个县。
分为两部、闳儒负责汾河以北,尹翁归负责汾河以南。他揭发检举官员,都依法行事,被检举的人也是罪有应得,属县的长官虽然受到惩处,却没有人怨恨。
因为清廉被举荐为缑氏县尉;后又在郡中任官,所到之处,都得到治理。迁升补任为都内令,通过举廉升任弘农都尉。
受征召拜为东海太守,赴任时向廷尉于定国辞行。于定国家在东海郡。
欲托他照顾两个同乡的孩子,便让这两个孩子呆在后堂等待引见。于定国与尹翁归谈了一天,也未敢把这两个人引见给尹翁归。
尹翁归离开之后。于定国对这两个人说。
“他是个贤良的官员,你们没有什么本事,我又不能靠私交求他照顾。”尹翁归治理东海郡,明于观察,郡中的官吏百姓,是贤良还是不肖,以及奸邪犯法者的名字,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每个县都登记名籍,他自己亲自处理,案子太急时则稍缓一些;官吏小民稍有松懈,便把他们的罪行披露出来。每个县都要收捕狡猾的官吏和土豪劣绅,审讯他们的罪行。
有的人甚至被处以死罪。收捕人一定要在秋冬季节考核官吏政绩大会的时候。
他出巡各县,也不在没有事情之时,出去便要有所收捕惩处,以一儆百,官员百姓都愿服从,恐惧他的威严而改过自新、东海大土豪郯县的许仲孙奸邪狡猾。破坏吏治,郡中深受其害。
每次二千石官员要逮捕他,他都依靠势力,使用奸诈伎俩自我解脱,始终没有受到制裁。尹翁归到后,将许仲孙在街市上斩首,全郡的人都震惊慑服,没有人再敢触犯法令,东海郡大治。
因政绩优异升任为守右扶风,满一年后正式任命。他选拔廉洁公正、疾恶如仇的官吏担任高官,以礼相待,并与他们同好恶。
背叛尹翁归的人,一定会受到惩罚。他治理右扶风,仍采用东海郡的办法,奸邪者的名字,每个县都有记录。
在伍保中发现盗贼,尹翁归便召见县里的长官,告诉他奸恶之徒的主犯名字,教他们根据踪迹类推的办法,寻找这些盗贼的藏身之处,事情常同尹翁归谁说的一样,从无遗漏。追查贫弱百姓的时候都较宽松,对豪强,则查得很严。
豪强被治罪,送到掌畜官那里,让犯人铡草抵罪,要按时到达,不得由他人代替;不合要求的,都要受到鞭笞惩处,有的人痛得无法忍受,甚至以铡刀自杀而死。京城的人畏惧他的威严,右扶风大治,惩治盗贼的政绩常常在京师三辅中数第一。
尹翁归施政虽然以刑罚为主,然而他在公卿中清廉自守,言谈不涉及私事,并且温雅谦虚,不因为自己有能力而看不起别人,在朝廷的名声非常好。任官数年之后,于元康四年病逝。
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产,天子称道他的贤良,给御史发布诏书:“我早起晚睡,志在求贤,不分亲疏远近,关键在于能够安民。右扶风尹翁归清廉公正,治理百姓的政绩突出,不幸英年早逝,未得长寿,无法完成其功业,我非常怜悯惋惜。
现赐给尹翁归之子黄金一百斤,以便祭祀其父。”尹翁归的三个儿子皆曾任郡守。
小儿子尹岑曾历九卿之位,官至后将军。与尹翁归同任河东督邮的闳懦曾任广陵国相,也因政绩而闻名。
因此,世人都称道田延年会识别人才。
“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缪,无所恨”释义:王脩说:我以前受到袁家的优厚礼遇。如今要是能把袁谭的尸体收拾好了埋葬起来,那么随后就是把我杀了。我也没有遗憾了。
王脩,字叔治,北海郡营陵人,先后侍奉孔融、袁谭、曹操。为人正直,治理地方时抑制豪强、赏罚分明,深得百姓爱戴,官至大司农郎中令
王脩七岁时死了母亲。他的母亲是在社日那一天死的,第二年邻里在社日祭祀祭神,王脩因感触而思念母亲,非常悲哀。邻里听到他的哀哭声,因此停止了祭神。
二十岁时,王脩到南阳游学,住宿在张奉家里。张奉全家人都生了病,没有人去看望他们,王脩怜悯他们,亲自照料他们,直到他们病好了才离开。
初平年间,北海孔融徵召他任主簿,代理高密令。高密人孙氏素来强横任侠,他的门客多次犯法。民间有抢劫案发生,贼人进入孙氏门下,吏役无法去捉拿。王脩带领吏役百姓包围了孙氏家,孙氏抗拒防守,吏役百姓畏惧不敢靠近。
王脩命令他们:“有敢不去攻打的人,与贼人一同治罪。”孙氏害怕了,于是交出了抢贼。从此当地横行不法的豪强都惧怕屈服。王脩被推举为孝廉,他让给了邴原,孔融没有答应。当时天下动乱,推举孝廉的事停了下来。
扩展资料:
王脩乐于助人的故事:
帮助孔融
初平年间,北海孔融徵召他任主簿,代理高密令。高密人孙氏素来强横任侠,他的门客多次犯法。民间有抢劫案发生,贼人进入孙氏门下,吏役无法去捉拿。王脩带领吏役百姓包围了孙氏家,孙氏抗拒防守,吏役百姓畏惧不敢靠近。
王脩命令他们:“有敢不去攻打的人,与贼人一同治罪。”孙氏害怕了,于是交出了抢贼。从此当地横行不法的豪强都惧怕屈服。
救助袁谭
袁谭在青州时,征召王脩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几次诽谤诬陷王脩。后来刘献因事当判死罪,王脩审理这件案子,刘献得以免于一死。当时人因此更加称赞王脩。袁绍又征召王脩任即墨县令,后又任袁谭手下的别驾。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病死,因审配等伪立袁绍遗令,拥立袁尚为主,袁谭与袁尚渐生嫌隙。到了建安八年(203年),袁谭和袁尚开始刀兵相向,双方在黎阳外城城门交战,袁谭战败,就率领部队退回南皮。王脩率领吏役百姓前往营救袁谭。袁谭高兴地说:“成全我的部队的人,就是王别驾啊!”
袁谭战败时,刘询在漯阴起兵,各个城池都起来响应。袁谭叹息说:“现在全州都背叛了我,难道是因为我不讲德行吗”王脩说:“东莱太守管统虽远在海外,但这人不会反叛,他一定会来。”十几天后,管统果然抛妻弃子来到袁谭这里,妻儿被叛贼杀害。
袁谭让管统改任乐安太守。袁谭又想进攻袁尚,王脩劝他说:“兄弟之间往复攻击,这是走向失败灭亡的道路啊!”袁谭不高兴,但理解他的志向节操。
过后袁谭又问王脩:“有什么计策可以使用”王脩说:“兄弟就像一个人的左右手。比如一个人将要与别人角斗,却砍断了他的右手,反而说‘我一定能胜’,像这样行吗?抛弃了兄弟,不相亲近,天下人还有谁能亲近!
您的部下有进谗言的人,本来就在你们兄弟之间参与争斗,以求取有朝一日的利益,我愿意明白地告诉使君:堵上耳朵不要听他们的。如能斩杀几个奸佞的臣下,兄弟重新亲近和睦,以抗御四面八方的敌人,可以凭这个横行天下。”袁谭没有听从。
袁尚又亲自率兵攻打袁谭,袁谭迎战大败,环城坚守。袁尚死命围攻,袁谭逃往平原,并派辛毗去向曹操求救。
抑强扶弱
王脩治理政务,抑制豪强,扶助弱小,赏罚分明,为百姓所称道。
建安十八年(213年),王脩被封为大司农郎中令。曹操欲行肉刑,王脩认为时机还不允许实行,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调王脩为奉尚。后来严才反叛,与他的属下几十人攻打宫殿旁门。王脩听说兵变,召唤车马未到,就率领属下官吏步行到了宫门。
太祖在铜爵台望到他们,说:“那赶来的人一定是王叔治。”相国钟繇对王脩说:“过去,京城发生变故时,九卿是各自居守官府不出。”王脩说:“靠国家的薪俸吃饭,怎么能躲避国家的危难呢居守官府虽是旧制,但不符合奔赴危难的大义。”
不久,王脩病死在任上。其墓在安丘城南四十里。
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刘邦第九世孙。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后,刘秀就打算光复汉室,并且在暗中积攒实力。此后刘秀在南阳起兵,经过12年的统一战争这才夺回汉室政权。刘秀上位以后,并没有大肆处理功臣,反而是优待功臣,并且改良朝中的官风吏治。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让东汉有了一个美好的开局,而刘秀也被很多人认为是汉朝最好的皇帝,刘秀究竟是如何能做到这般地步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刘秀的一生简介吧。
建武十七年(41年),一统天下五年后,汉光武帝刘秀已经走上人生巅峰。
在一次宴会上,刘秀和同族宗亲举杯畅饮。
家族聚会总免不了七大姑八大姨的亲切问候。
尽管刘秀不用经历一番关于房子、车子和票子的良心拷问,但看着他长大的伯母婶娘们还是不忘趁着酒酣耳熟之际,聊起刘秀的童年趣事。
其中一人说:文叔(刘秀字)年少时谨慎老实,与人打交道也不懂殷勤应酬,只知待人坦率柔和。不曾想如今竟然能当上皇帝!
刘秀一听,大笑道:我治理天下,也要推行柔和之道(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从一介没落贵族到一代中兴雄主,刘秀始终以柔道 善待文臣武将和天下百姓。
1
建武十三年(37年),大司马吴汉平定蜀地,东汉的统一大业宣告完成。
坐天下未必比打天下容易。历经多年乱世纷扰,如今另一个棘手问题摆在刘秀面前,那就是如何处置开国功臣。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那帮元老宿将都知道,朝堂之上比沙场更为凶险,毕竟当年汉高祖刘邦就曾翦灭一批开国功臣,尤其是功勋卓著的异姓诸侯王。
与刘邦一样,刘秀手下也聚集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包括后世熟知的云台二十八将、三十二名臣。他的创业团队成分更为复杂,历史学者朱绍侯将其分为四类:
一是亲属集团,包括刘秀的妹夫李通、姐夫邓晨等。
这些功臣早在刘縯、刘秀兄弟起兵前就已经参与筹划工作,有首创大谋之功,是同吃一锅饭的老战友,还有血浓于水的亲情维系。
二是南阳、颍川家乡集团,如刘秀的老同学邓禹、南阳人贾复、马武、颍川人祭遵等。
这些人都是刘秀的老乡,有的参加过绿林军,有的是刘縯、刘秀兄弟所率领舂陵军的老班底,都是反莽联军的骨干。很多人还曾和刘秀一起参加过那场罄天下于一战的昆阳之战。
三是河北集团,包括吴汉、耿弇等。
这批功臣都不是刘秀的嫡系成员,而是他领兵北渡黄河,在河北壮大事业时拉拢的人才。刘秀称其为自己的北道主人,是他南下统一天下的关键力量。为取得河北豪强的信任,刘秀还迎娶了出身当地名门望族的郭圣通。
四是河西集团,以窦融为首,原是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直到刘秀称帝,与陇西隗嚣、蜀地公孙述作战时,才带兵来投,助刘秀一臂之力。
天下初定,百废待兴,若换某些开国之君,早已磨刀霍霍向功臣,而刘秀却想着怎样才能让老同志们吃好喝好,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2
建武十三年,吴汉征蜀凯旋,刘秀设宴犒赏将士,并大封功臣。
此次受封者多达三百六十五人,其中邓禹为高密侯,食邑四县;李通为固始侯,贾复为胶东侯,食邑六县。
此前,有一次刘秀封赏功臣,博士丁恭就曾提出异议,说:以往分封诸侯,封地不过百里,以此形成强干弱枝的局面。如今陛下封功臣四县,不合法制。
刘秀听后,不以为然:自古以来,都是因为无道才亡国,还没听说过由于功臣封地多而亡国的。
其实,刘秀早已想好功臣的退休方案,便是高秩厚礼,允荅元功,即用优厚的俸禄和隆重的礼仪来回报功臣,并削夺其权力。
在大封功臣的同一年,刘秀罢左、右将军,转而采用偃干戈,修文德、去甲兵,敦儒学的政治路线。这是一个信号,是刘秀对功臣的友善提醒。
东汉的开国功臣皆非不明事理之人,得知刘秀有意收缴权力,纷纷主动交出兵权。
手握重兵的邓禹、贾复深知,刘秀不愿身在洛阳的功臣形成威胁,于是上交兵权,从此在家研究儒家经典。
邓禹有十三个儿子,他让他们各自研习一门技艺,专心治学,各尽其才,不许他们做纨绔子弟,整日不务正业。家中的一切开支则全部取自封地收入,没有通过任何不法渠道盈利,更不曾以功臣的身份肆意妄为。
随着邓禹、贾复放下兵权,耿弇等征战四方的名将也交出大将军、将军印信绶带,离开京城安享退休生活。从此,不再过问政事,只有在加以特进(非正式官名,为引见之称,朝会时位仅次于三公)之衔后才定期进京参加朝会。
汉光武帝一朝,封侯的开国功臣中只有高密侯邓禹、固始侯李通、胶东侯贾复三人曾和朝中大臣一起议论国事,其余功臣都安然无恙地退隐,保其福禄,无诛谴者。
3
刘秀收回兵权的举措也曾引起一些功臣恐慌,到后来才知是虚惊一场,其中就包括窦融。
正如前文所说,窦融不是刘秀的嫡系旧臣。而且他一度经营河西五郡以据境自保,直到建武五年才献地归汉。
刘秀大封功臣后,将窦融由冀州牧改封为大司空,调任中央。大司空位列三公,窦融此番扶摇直上,正当春风得意之时,却愁得茶饭不思。
窦融自知不是刘秀草根时期就加盟的元功宿将,功劳也比不上那些老员工,每次朝会都表现得十分谦卑,其神情和言辞一点儿都不像曾经割据一方的军阀。
刘秀见窦融态度如此谦逊,反而更加厚待他。
刘秀脸上笑嘻嘻,也不怀恶意。
窦融内心却仍惶恐不安,几次上书辞职,并对刘秀说:臣的儿子,早晚都在研读儒家经典。臣不让他学习天文,也不许他研究谶纬之学,只希望他恭敬怕事,恂恂守道,而不希望他有任何才能。
言外之意是窦融一家都是老实人,陛下就高抬贵手吧。
之后,窦融为辞官三番五次请求单独晋见刘秀,都被刘秀拒绝。
有一次朝会结束,窦融独自一人在席间徘徊。刘秀知道老窦又要谈辞职,就命左右赶紧催他回家去。
几天后,刘秀又见到窦融,就对他说:我知道你又来提辞职,归还封地,所以才让左右告诉你,天气热,暂且回去纳凉。今日相见,应当谈论其他事,不准再说辞职。
从此之后,窦融就不再提辞职的事情。光武一朝,窦融满门显贵,深得刘秀信任,自然也没有遭到诛灭。
4
一天,刘秀将尚健在的开国功臣请到宫中,大摆筵席,喝酒聊天。老战友们兴致正高,举杯开怀大笑,畅谈旧事,从昆阳之战聊到收编铜马,从平灭赤眉说到得陇望蜀。
酒过三巡,刘秀看着老同志们的熏熏醉态,说:假如诸位生活在太平盛世,没有这番机遇,你们自认为能做到什么官爵?来,都说一说。
邓禹率先发言:臣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可以在南阳郡中当个文学博士。
刘秀笑道:高密侯太谦虚了,以你的志向和学问,至少也可以做个功曹。功曹只是郡守或县令的佐吏,刘秀这句话其实也有几分调侃的意思。
邓禹说完,其余功臣一一回答,场面一片和谐。轮到杨虚侯马武发言时,在场的功臣们都十分期待。
马武绿林军出身,是刘秀手下一员猛将。他为人任气使性,醉酒时经常在御前折辱同列,说话无所顾忌,刘秀也不放在心上。每次马武喝醉,刘秀总觉得又好笑又好气,故意逗他说话,以此取乐。
马武一听刘秀发问,大大咧咧地说:臣剽悍勇武,可以做都尉,督捕盗贼。
刘秀听完连连摇头,笑说:你只要不做盗贼,到亭长那里自首,也就可以了。众人听了,都捧腹大笑,马武这才知道刘秀又拿自己开玩笑,只好跟着傻笑。
这段君臣对话,可看出刘秀与功臣们既是君臣,也是好友。在经过多年出生入死、征战四方后,他们仍如最初起兵时那样其乐融融,一杯酒,一生情。
对此,王夫之曾赞叹道:光武终不任将帅以宰辅,诸将亦各安于韎鞈而不欲与于鼎铉。呜呼,意深远矣!故三代以下,君臣交尽其美,惟东汉为盛焉。
这是说,刘秀不任命开国将帅为辅政大臣,而这些开国功臣也都安于现状而不做非分之想。自古以来,开国君臣之间保持这样善始善终的美好关系,只有东汉做得最好。
5
刘秀一方面鉴前事之违,存矫枉之志,吸取前朝经验教训,不任命功臣为重臣。另一方面又退功臣而进文吏,任用一大批懂得治国安民之术和封建典章制度的文人儒士治理国家。
刘秀为招揽知识分子礼贤下士,甚至还曾为此吃了闭门羹。拒绝他的名士中,最著名的当属严光。
严光,字子陵,是天下闻名的高士。刘秀贫贱时曾与他游学长安,有一段同窗之谊。
乱世之中,刘秀起兵,匡扶汉室,严光隐居,更名改姓。等到刘秀称帝,严光早已不知下落。于是,刘秀命画工绘成画像,四处寻访。
苦等多年,终于有人上报:齐地有一男子,披羊裘垂钓于泽中,似乎就是严子陵。
刘秀大喜过望,急忙遣使者携带礼品前去邀请。朝廷使者来往多次,严光才答应进京见一下老同学。
严光进宫后,刘秀与他论道,回忆往事,一连数日。
故人相见,百感交集,刘秀问严光:朕与昔日相比如何?
严光回答道:陛下胜似往日。
刘秀一听,抚掌大笑,之后拉着严光一同在南宫寝卧歇息。
用现在话说,严光也曾是刘秀睡在上铺的兄弟。他坦然酣睡,无所顾忌,睡到一半竟把脚放到了刘秀的腹上,刘秀却始终以礼相待,不曾发怒。
相聚多日,刘秀愈发佩服严光的才华,要封他为谏议大夫。严光再三推辞,不辞而别,从此在富春山中躬耕垂钓。刘秀也不再勉强,直到严光去世,命当地政府赐钱百万、谷千斛将其安葬。
严光以其高风亮节闻名后世。宋代范仲淹作《严先生祠堂记》,其中就有一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但是,严子陵的高尚节操,离不开刘秀的成全。
6
刘秀不仅对严光这样的世外高人礼遇有加,更以柔道厚待恪尽职守的直臣,而对阿谀奉承的小人嗤之以鼻。
郅恽(zhì yùn),早年在江夏一带以教书为生。刘秀退功臣而进文吏,郅恽正赶上当地推举孝廉,被拜为上东城门候,也就是都城洛阳一个城门的门官。
刘秀平生没什么不良爱好,就是喜欢打猎。有一次,刘秀到洛阳郊外打猎,一时兴起,玩到晚上才回城,那时城门都已关闭。
刘秀曾颁布一条法令:都城到二更后紧闭城门,任何人都不准打开,违令者依法论处。
这道法令把刘秀自己坑了,到了郅恽所把守的城门,刘秀下令打开城门接驾。郅恽不为所动,继续紧闭城门。
刘秀以为郅恽不认识自己,就命左右随从到城门前与其交涉,见他仍不相信,就亲自策马立于桥前。不料郅恽依旧闭门不开,还对着城下大喊:夜里看不清楚,按朝廷的规矩不能打开城门。
刘秀无奈之下,只好从另一个城门入城。这一回,门官一听说是皇帝御驾,二话不说就打开城门接驾。
这事儿还没完,隔天郅恽就上了一道奏章,把刘秀骂了一顿:从前文王不敢玩乐游猎,因为他时时刻刻忧心老百姓。可是陛下却沉迷于山林游猎,夜以继日地游玩,这对江山社稷会有什么影响呢?如果陛下不能以此为戒,臣下实在担忧。
从文字内容来看,郅恽显然知道昨晚城门外的人是刘秀。
昨夜,刘秀在城门外耽搁许久,觉都没睡好,看到这道奏章,竟然也不发怒,反而感慨这个守门小官是个铁面无私的贤臣。
刘秀将郅恽请来。一番交谈后,发现此人果然才能出众,便赏赐郅恽布帛100匹,让他担任太子的老师。至于那天夜里放刘秀入城的门官,则被贬出京城。
汉光武帝一朝,因敢言直谏、秉公执法而得罪刘秀的人,刘秀不但不追究,还要点个赞。
董宣不畏权贵,当街惩处公主家中杀人犯法的奴仆,得罪了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
公主找刘秀告状,董宣因此差点儿被乱棍打死在殿上。可当刘秀得知事情原委后,当即放过董宣,只要其向公主磕头谢罪。
董宣宁死不从,刘秀只好命人将这个强项令拉出去,并赐其三十万赏钱。
祭遵曾被刘秀任命为军市令,协助掌管军纪。刘秀的侍卫因私取库府黄金,触犯军法,被祭遵处死。
刘秀得知后勃然大怒,好在身边主簿提醒,才想起祭遵是依法办事。
于是赦免了祭遵先斩后奏的罪名,反而让他担任刺奸将军,授予其监督诸将的权力。
7
刘秀不仅以柔道待众臣,更以柔道待天下百姓。
他曾亲眼目睹王莽之乱后野谷旅生,麻草尤盛,野蚕成茧,被于山阜的凄凉景象,称帝后更是时时不忘生活艰苦的老百姓。
西汉末年以来,大量社会劳动力沦为奴婢,刘秀深知其害。从建武二年到建武十四年,他下达关于释放奴婢的九道诏令,宣布: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论如律。
因此,大量奴婢返归田园。为更进一步减少剥削,刘秀实行轻徭薄赋,改为三十税一,山林川泽不再征收假税(出租、借贷所征的税)。
为了抚平战后创伤,恢复生产,刘秀体恤民情,尤其对农业极为重视,对农民柔和宽待。
建武十九年(43年)秋,刘秀南巡路过汝南郡南顿县,设酒宴赏赐当地官员,并下令免除南顿县田租一年。
当地人居然还不满足,趋前叩头说:陛下的父亲曾在这里居住,陛下也熟悉此地,每次来都给我们很多赏赐。请陛下免南顿县田租十年吧。
面对如此得寸进尺的乡亲父老,刘秀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和他们讨价还价:治理天下责任重大,我经常担心不能胜任,一天天地过还担心出问题,怎敢预期十年之久呢?
南顿县官民就说:陛下就是舍不得减免,何以讲得这样谦逊呢?
刘秀仍然一脸和气,放声大笑,之后就把免租的期限加了一年。
刘秀以柔道待人,却严于律己。每逢清晨上朝,到下午才肯罢休。他曾多次请公卿大臣入宫讨论经书义理,直到半夜才休息。
太子刘庄(汉明帝)不忍心看父亲太操劳,进谏道:陛下有禹汤之明,但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顾爱精神,颐养天年。
刘秀摆摆手,说:朕自乐于此,不为疲倦。
中元二年(57年),常年为国事操劳的刘秀病倒在洛阳南宫,从此再也没能站起来。
一向提倡薄葬的刘秀在遗诏中说: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遣吏及因邮奏。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牵挂他的国家,他的大臣和他的百姓。他只希望国泰民安,不求有人为他痛哭流涕,歌功颂德。
想当年,刘秀与宗亲宴饮,坦言: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日后,刘秀成功兑现了这个承诺。马上取天下的汉光武帝,终以柔道治天下。
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刘秀这样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