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冬奥会上的黑科技有哪些?北京冬奥会上面的黑科技除了有按摩床外,还有自动做饭机器人,没有人的接触就可以把饭做好,以及夏天变成水立方,冬天变成冰立方的场馆。冬奥会还能直接给空气做核酸,检测出空气当中有没有病毒。下面,来看介绍。冬奥会上的黑科技有哪些
黑科技1:智能防疫
当涉奥人员抵达冬奥村后,率先迎接他们的便是“智能防疫员”。与其他场所出示“健康码”不同,面对此设备,进入人员无需摘掉口罩,一秒内便可完成身份识别、智能测温等8个查验环节。“智能防疫员”在提高信息核验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通行速度。
“智能防疫员”自带感知设备,相关人员只需刷相关有效身份证件,机器人便可迅速识别人员身份,快速判断其健康状态,显示屏上会呈现证件照片、核酸检测、接种疫苗等信息,并给出“未见异常”等状态提示。这一系列动作只需一秒便可完成,也可保证人体温度检测精准度在02℃以内。
其中,被应用于冬奥会场馆消杀工作的布科思雾化消毒机器人,采用化学消毒的方式,一次能装16升消毒水,通过头顶上的四向喷头将液化出来的气雾喷洒至空气中,一分钟消毒面积可达36平方米。单台机器人消毒面积最多可覆盖1000平方米以上,续航时间4-5小时。据悉,该消毒机器人每天只需提前加好消毒液,到设定时间自己就可以启动执行消杀任务。
黑科技2:绿色低碳
2022冬奥会将绿色、低碳发挥到了新的高度。被称为“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也是冬奥会在北京市区唯一新建场馆。“冰丝带”和五棵松体育中心等场馆选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冰面温差控制在05℃以内,碳排放量接近于零,同时利用冷热联供一体化设计对制冷余热进行回收利用,能效提升30%-40%。这项技术被大规模应用于冬奥会也是奥运史上首次。
此外,赛事期间,700余辆氢燃料大巴车将在延庆、张家口提供交通服务保障,试制的氢燃料电池应急电源发电车替代柴油发电车,已在国家速滑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测试备用。
黑科技3:全面上“云”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史上首个核心系统100%上云的奥运会,赛事成绩、赛事转播、信息发布、运动员抵离、医疗、食宿、交通等信息系统迁移至阿里云上,这是百年奥运史上的一次历史性工程。
借助云计算优势,OBSCloud使许多现场的采编工作可以转移到云上,实现远程操作,极大降低了奥运现场的转播负载。对于一些中小型转播媒体来说,甚至不需要到奥运现场,在本国就可以远程接收、转播赛事内容。
于观赛者而言,可能很容易感受到此次冬奥会“黑科技”的存在。在5G大规模覆盖下,AR/VR设备、高清视频、短视频等为大家带来了随时随地的、全新视角的观赛体验。同时,人工智能合成视频技术对运动员动作瞬间进行360度捕捉,这是传统的转播技术无法达到的。
黑科技4:智能休闲
北京冬奥村中的床采用记忆棉材质,在保证舒适性的同时,床的形态可依据个人习惯进行调整。每张床配有遥控器,可调成睡姿、坐姿等不同场景,不同模式能为不同使用场景下的人体脊柱提供最佳支撑。
此外,这张床也为运动员的生活起居提供了多重保障。据介绍,智能床具备闹钟推醒功能。下载APP设置闹钟后,床在设定时间会自动起降,再也不用担心会“赖床”了;当运动员在睡觉打鼾时,智能床识别后会调节头部的高度,从而对其进行缓解
黑科技5:智能环境
下沉广场是赛时运动员享受一站式生活服务和文化体验的重要场所。坐落在其中的北京小屋,成为了北京冬奥村的一大亮点,科技冬奥新技术的成果在这里集中展现:数字时空舱采用沉浸式方式带众人领略古代奥林匹克、北京文化遗址的风采,桌面裸眼3d则利用数字投影对三赛区竞赛场馆进行立体展示
而在冬奥村大堂以及健身房等公共区域,面对着人员流动更为复杂的情况,冬奥村在其中装备了健康环境监测与改善调节系统。其中的环境防疫风险预警算法通过环境、机电、安防等多个系统联动,能够实现病毒传播风险预警、消杀设备提前开启。
黑科技6:人文关怀
为了更好地服务北京冬残奥会,此次冬奥村中的多处细节展现了东道主细致入微的关切,温暖的的人文关怀尽显其间。
其中,北京冬奥村推出了智能运维管理平台,可显示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坡道、盲道等设施信息,并对起点至各目的地之间满足无障碍要求的路线进行最优计算,将结果推送给无障碍需求人士进行导航。该平台可提供中英文双语,便于各代表团运动员及随队官员使用。
为应对突发状况并提升紧急服务效率,冬奥村配备了智能呼叫胸牌,以实现一键呼叫、通话及平台精准定位。这为冬奥村内一线服务人员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帮助实现网格化管理和无死角服务覆盖,提高服务效率。
北京冬奥会马上就要开始了,我认为这届冬奥会中国还会像08年的夏季奥运会一样贡献出无与伦比的奥运会,这次的参赛运动员可是享福了,本次冬奥会中国运用了很多“黑科技”,例如送餐机器人,智能游戏机,另外还有丰富的美食,舒适的居住环境让这些外国运动员赞不绝口,这次北京冬奥会也实现了首次水下传递火炬,对于这个“黑科技”我们详细的来谈一谈。
史上首次机器人在水下完成火炬传递这是历史性的时刻将要在北京见证,这次的火炬传递别出心裁,在水下完成传递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机器人在水下进行交火,我们还能够看到“水火交融”的场面属实让人们感到震撼,也能够让大家感受到环保的理念,本次传递需要经过三个步骤,即机器人冰面滑行入水、水下火炬交接传火、机器人出水,这次机器人传递火炬需要克服多个步骤完成。
克服困难完成水下传递这次跨时代的水下传递属于国家级别的科研项目,突破了重重难关,既然是倡导绿色理念,这次采用的火炬是无烟燃烧的绿色清洁水空跨介质火炬,这种特殊的火炬能够实现水下点火,并且能够通过物理结构对火焰进行保护,这样水就不会破坏火焰在水下进行燃烧,其中点火是所有步骤当中最难的一项,而科学家团队客服了突破了冰水跨介质高适应性运动控制、复杂流场扰动的水下动态对准、水下机械臂厘米级精准作业、跨介质可靠燃烧组织等关键技术最终点火的过程非常完美,这款机器人的任务圆满完成。
除此之外本次冬奥会也展现了其他黑科技这次的科研团队害完成了空中飞行机器人、地面机器人、冰雪面六足机器人等各种机器人实验,并且将会在这次的冬奥会当中露面,完成相应的使命,可以说这次冬奥会展现的不仅仅是运动场上的精彩画面,更多的融合了一些科技因素去服务于参加冬奥会的运动员们。这次中国所展现出的实力让很多外国运动员称赞不已,这也符合我国对于此次冬奥会的期望。
为了保证2022年冬奥会的顺利进行,张家口将建设16座加氢站保障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需要。2022年的冬季奥运会是我国继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后,又一次举办的大型国际性赛事。为了保障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顺利进行,北京和张家口两座城市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以确保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各种国际性的赛事也多了起来,其中国内举办的影响力最大的国际赛事主要为亚运会、奥运会和女足世界杯。
一、亚运会。亚运会全称亚洲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是亚洲国家参加的国际性体育盛会。分为亚洲夏季运动会和亚洲冬季运动会。我国已经举办了两次夏季亚运会。分别是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在广州举办的广州亚运会。冬季亚运会也举办了两次,分别为1996年字啊哈尔滨举办的亚洲冬季运动会和2007年在长春举办的长春冬季亚运会。
二、奥运会。奥运会全称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世界性的大型综合体育赛事,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性综合赛事。分为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中国北京在2008年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和夏季残疾人奥运会。2022年第24届冬奥会也即将在北京和张家口两座城市举办。
三、女足世界杯。女足世界杯全称国际足联女子足球世界杯,也是足球领域的国际性赛事。中国曾经两次举办了女足世界杯赛事。分别是1991年与广东举行的首届女足世界杯和2007年在上海、天津、武汉、杭州、成都五个城市同时举办的第五届女主世界杯。
你认为还有那些赛事可以看作是世界性赛事?
以下为你例举介绍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几项主要黑科技,来与你分享。
在此次冬奥会中“科技冬奥”重点围绕“零排供能、绿色出行、5G共享、智慧观赛、运动科技、清洁环境、安全办赛、国际合作”的理念开展工作。
1VR观赛“身临其境”
VR是使用计算机模拟生成三度空间的印象,提供给用户视觉、听觉、触觉,使人身临其境。冬奥会使用“智能观赛”模式,即使不在现场,也能“身临其境”。VR技术在滑雪等对场地要求较高一些比赛中,可以将所有慢动作360度无死角转动回放,给观众以丰富、震撼的观赛体验。
2冬奥会期间“水立方”将“变身”
“水立方”承担冬奥会和残奥会男女冰壶和轮椅冰壶的重要场地。2022年,“水立方”将再一次为国人带来惊喜,变身为:“冰立方”。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最主要成分之一,但是冬奥会中使用变废为宝的二氧化碳制冷剂,取代了传统的冷媒氟利昂。优点是除了更加环保之外,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还可实现制冰过程中的余热全部回收利用(因为制冷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大量余热,不加利用,往往成为能源浪费),用于场馆的热水、浇冰、除湿等日常使用。可以说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是冬奥会的最先进、最环保、最高效的制冰技术之一,不仅能源消耗的能效提升,场馆运营成本降低,并且增加了场馆的绿色属性。
3冬奥会处处有绿色
冬奥会的火炬将全部应用氢燃料,氢燃料电池应急电源发电车将替代柴油发电车。以玉米、薯类及秸秆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生产的可降解餐具,将代替塑料制品为冬奥会提供相关服务。
4机器人安全防疫
在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流行的情况下,防疫是保障。AI机器人可以帮助会场人员监测、漫步消杀、快速搬运食物和物料。在颁奖环节,机器人将会代替颁奖嘉宾进行颁奖活动可以减少
1、Robots机器人
一系列不同种类的机器人被用于协助游客和运动员。一些机器被用于执行与疫情相关的社交距离要求。机器人还用于设备运输、表面清洁以及烹饪和上菜,从而限制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智能垃圾桶也被投入使用,还有机器可以调制酒精饮料和咖啡。
2、Smartbeds智能床
在冬奥村,运动员睡在装有传感器的智能床上。这些设备可以采集呼吸和心率等信息。它们还有按钮,可以让用户选择不同的睡姿,其中包括“零重力”睡姿。这种设置应该可以减轻肌肉和关节的压力,并让睡眠质量更高。
3、Digital currency数字货币
中国的数字货币将在奥运会上使用,这是该货币对外国的首次大型测试。游客将能够使用数字人民币来支付食品、交通和其它商品和服务。用户可以通过下载应用程序、获取数字人民币实体卡或通过奥运区域的机器将人民币兑换成数字形式,从而获得这种货币。
4、氢能源汽车提升乘客舒适感
本次北京冬奥会的交通运输同样蕴含着不少高科技。比如,冬奥会期间,重庆日报记者乘坐的交通车不少就采用了氢燃料电池。这也是截至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5、虚拟志愿者助力运动员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在冬奥村内,虚拟志愿者爱加同样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和普通志愿者一样,爱加能为运动员提供咨询服务,不管是冬奥赛事、赛程查询,还是交通、文化、旅游问答,它都能快速作答。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使用60多种语言,进而真正实现了无障碍沟通。
截至目前,冬奥场景下先后测试和使用了200多项技术,已确定赛事应用70余项,涉及信息工程与软件工程、公共安全、高清视频、5G和新能源等领域。其中20余项在技术先进性和应用展示度方面极具代表性。
科技 之美,正在成就一届安全、绿色、精彩的冬奥。
防疫安全
又快又准“揪”出病毒
办好冬奥会,保障防疫安全是重要前提。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朱建红介绍,主办方通过组织 科技 防疫技术攻关、专家论证、现场测试等形式,在体温监测、环境消毒、病原体检测等环节,推进多项技术成果应用,发挥 科技 对北京冬奥会疫情防控的支撑作用,全力保障赛事安全。
其中,公共空间气溶胶新冠病毒检测系统的应用,将“稳、准、狠”地“揪”出病毒。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员刘鹏说,由于空气中的病毒含量远低于人体内,且新冠病毒为RNA病毒,稳定性较差,加上空气始终在流动,如果延迟太久,就失去了检测的意义,这就要求样本收集必须高效,检测必须灵敏。为了又快又准“揪”出病毒,该系统能实现每毫升20拷贝的灵敏度,较常规方法灵敏了一个数量级;每台采集器在现场采集30分钟,再经过45分钟的自动化一体检测,即可得出检测结论。从采样到将结果反馈至防疫部门,全程不超过4小时。
该系统可实现场馆内空气的病毒监测预警和快速检测,检测灵敏度大大提高,目前已在国家速滑馆、水立方等场馆进行了相关测试。
在防疫安全的其他环节,高 科技 也贯穿其中。比如,可穿戴式体温计“腋下创可贴”,芯片传感器仅沙粒大小,测温可精确到005 ,实现精准、快速锁定体温异常人群。该项创新也将为未来疫情常态化下举办大型活动的群体无接触体温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除此之外,导览、颁奖、搬运等各类机器人,也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开展无接触服务保障工作进行积极尝试。资料显示,北京冬奥会已筛选7家企业11款服务型机器人,在冬奥场馆广泛布局,示范应用。
氢能应用
助力实现“绿色冬奥”目标
2015年8月,国际奥委会投票决定将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交给北京后不久,中国就向世界提出了坚持绿色办奥要求。
这是中国向国际 社会 作出的坚定承诺。朱建红说,围绕场馆建设、场馆运行、交通物流等方面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攻关,用技术力量助力实现举办一届绿色低碳冬奥会的目标。
从场馆照明、冰面运维、雪道造雪,到电视转播、计时积分,再到安保安检、后勤保障等:北京冬奥会期间,所有场馆将全部采用“绿电”。这是奥运 历史 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100%清洁能源供应,具有里程碑意义。
北京冬奥会期间,以氢能为清洁能源车辆群,承担了场地间主要运输任务。根据冬奥组委会公布的数据,本届冬奥会将示范运行超1000辆氢能源 汽车 ,投入使用加氢站超30座,是全球最大的一次燃料电池 汽车 示范。
冬季奥运会冰雪项目在低温环境下进行,而低温对于电动车启动和续航影响较大,而且充电时间比较长,相比而言氢能车具有效率高、续航长、低温启动、充氢速度快等诸多优势,几乎是为冬奥会场景量身定制。
冬奥会期间,在各赛区穿梭的氢燃料电池客车,续航里程达630千米,能实现零下30 低温启动,满足低温运行要求。相较传统化石能源车辆,氢能客车每行驶100千米,可减少约70千克二氧化碳排放。
制冰技术也为“绿色冬奥”提供助力。
曾见证1971年中美乒乓球友谊赛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首都 体育 馆,将在冬奥会期间作为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的比赛场馆。该园区共有4块冰面采用了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成为目前世界上二氧化碳制冷冰面最集中的区域。
“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环保的制冰技术,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度以内,热能回收率高,而且制冷均匀,不会出现各个部位温度不一样的情况。”首都 体育 馆场馆群运行团队主任丁东说。
这项技术同样应用在国家速滑馆。国家速滑馆制冰系统设计负责人马进介绍,二氧化碳系统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品质余热,可进行回收利用,用于场馆的热水、浇冰、除湿等场景,相比较传统冰场可以有20%以上的能效提升,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
在冬奥会筹办过程中,这些高 科技 无处不在。在国家速滑馆,通过建立数字孪生和智能化集成管理平台,节省主体结构工期2个月、钢材近3000吨;在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环境精准控制平台成为场馆“能源总管家”,日能耗降低10%以上……
攻克难题
实现山地气象精准预报
不同于夏季奥运会,冬奥会项目中,露天进行的雪上项目对于气象预报精度要求很高。而北京冬奥会是近20年来、唯一在大陆性冬季季风主导的气候条件下举办的冬奥会,赛区处于复杂山地中,要做百米级预报才能满足赛事需求,这在国际上前所未有。
“纵观历届冬奥会,与北京冬奥会的天气气候特征、冬奥气象保障侧重点均差异显著,国际上没有成熟的、适用于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的技术方案可以借鉴或复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科技 冬奥”专项(气象)负责人陈明轩说,加上我国冰雪运动起步较晚,缺少冬季重大国际 体育 赛事气象服务保障经验,可以说,北京冬奥会的气象服务几乎是从零起步。
北京申办冬奥成功后,相关部门迅速组建气象服务核心团队,在以往人迹罕至的陡坡、山顶布下精密气象监测网。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科技 冬奥”专项等的支持下,组织 科技 攻关团队,研究复杂山地天气气候特点,攻克世界性山地气象精准预报技术难题。
冬奥首席气象官、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曲晓波介绍,我国首次实现冬奥赛事“百米级、分钟级”天气预报能力,建成了京津冀区域500米分辨率、冬奥山地赛场核心区域100米分辨率、逐10分钟快速更新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体系。
自2016年开始,由十几家单位200多名 科技 骨干和预报人员组成的冬奥气象 科技 攻关团队,陆续研发了高精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多源气象数据快速集成融合模型、预报误差人工智能订正模型等关键技术方法,成就了“百米级、分钟级”天气预报能力。
而这仅是冬奥服务保障的一环。在山地灾害预警方面,科学家们研发冬奥场馆(地)岩土构筑物灾害早期识别及自动预警系统;在医疗保障方面,面对赛场可能发生的颌面创伤、冻伤等应急救护情况,研制集成化移动式高级急救生命支持一体机、穿戴式生命体征监护装备、多功能分段铲式担架。
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经济遗产报告(2022)》介绍,北京冬奥会利用自主研发的超微型可信芯片,结合区块链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特性,构建冬奥食品安全保障平台,为冬奥餐饮服务提供有力支撑;赛后,该平台将全面带动北京市冷链食品追溯平台的建设,实现食品全流程、全方位防伪溯源。
观赛体验
5G+8K超高清视频
本届北京冬奥会开赛后,创新 科技 还将大大提升观众的观赛体验。朱建红说,围绕赛事报道、赛事转播、现场导览等方面,积极推动人工智能、高清显示、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不断提升冬奥会观赛新体验。
1月底,全球首台套5G+8K全业务转播车已开进北京冬奥会,将在冬奥会期间为全球观众带来5G+8K超高清视频体验。
与普通高清视频相比,8K像素更高、画面更清晰,但传输信息量大,无法通过4G进行传输,5G+8K转播更适合进行大屏幕展示、 体育 赛事、演唱会等文体活动的集体收看。
5G应用还为赛事转播提供极大便利。曾经,完成一场转播需要庞大的现场团队、复杂的线路布置、昂贵的转播车配置;现在,只需几个1公斤不到的5G云转播背包、几台轻便摄像机、几位摄像师,以及一台能够联网的笔记本电脑,就可实现转播。
北京国际云转播 科技 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张鹏洲介绍,云转播技术相当于把转播车、导播台等设备般到了“云上”。
据介绍,这项技术已于2021年4月、10月和12月在五棵松 体育 中心等“相约北京”测试赛竞赛场馆上使用,场馆的视频信号经过背包编码后推送到云转播平台,分发到冬奥组委主运行中心(MOC)、技术运行中心及附属通信枢纽(TOC)和场馆,广受好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