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恋爱是不是越来越快餐化?

大学生的恋爱是不是越来越快餐化?,第1张

当今社会,恋爱快餐化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大学生的恋爱也是越来越快餐化。这一点毋庸置疑,有些大学也面对这一现象,开设了专门引导学生健康恋爱的“恋爱心理学”讲座。虽然不是必修课,但是当时的讲座教室竟然座无虚席,甚至有的学生自带板凳去聆听这门课程。可以见得大学生面对恋爱快餐化这种现象也是束手无策,也可以说大学这一阶段对于恋爱这件事都充满疑问。  

全篇导引

首先,我们来说说,为什么大学生的恋爱越来越快餐化?

前提我要说的是,恋爱快餐化这不仅是大学生现状,其实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状。快餐化的恋爱,导致大家高效率的相识,快速拍拖。在荷尔蒙的外包装下达到短期的合作愉快,当这层华丽的外表褪去后,暴露出彼此的矛盾,缺点,以及种种的不合适。因此快速终止这段恋情,在悲伤中还未挣脱,甚至不曾产生悲伤,便火速抵达下一段恋情,周而复始。引人深思,大家将恋爱快餐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

从前,山高路远,爱意难传,那时候,什么都很慢,慢到情真意切,一生只够爱一人。其实最值得羡慕的是周总理的爱情故事,他曾对太太许下诺言“我这一生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即便我公事繁忙,但我不负家国,也不负你。那个年代的情书,跨越千里,马车很慢,路途很远,却承载着永恒的情意,甚是浪漫。现如今,科技高速发展,人们进入信息化时代,仅仅只需手持一部电子设备,就能联络五湖四海的人。但是这小小的电子设备,却承载不了纯粹而长情的爱情。这个时代的一切都很快,快到来不及用心去了解一个人,快到承担不住一份长久的恋爱,谈情说爱变得犹如吃饭喝水一样简单。在时代背景的推动下,我们的恋爱也像这时代一样快速的更迭。

二、原生家庭的影响

每个人都会背负一生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以及在每段恋情中的表现,都是其背后原生家庭的影响催驶下产生的行动。如果一个人生在一个不幸福的家庭,或者被父母伤害过,在他未来的恋爱或者婚姻中,都会遭受原生家庭的影响。通常这样的孩子不懂什么是爱,不知道如何去爱,甚至一直处于缺爱的状态中。我们身边肯定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父母这样的孩子,一边是因为心理的需求而去谈恋爱,一边又是对爱情极其不信任,这样状态导致的自然就是在每段感情里都生性多疑,或者因为极度缺爱在恋爱的过程中,过度依赖对方,跟有甚者为了一味的汲取安全感,而让爱情变成对方生活的枷锁。也就因为这些原因,自己一任又一任的更换恋爱对象,在快餐化的恋爱旅程中寻找爱,释放自己的孤独,终是不能如愿。

三、成长过程中树立不正确的恋爱观

大学生的恋爱观分为友情型、理想型、志趣型、慰藉型、功利型、情欲型六种类型,这其中后三种是不正确的恋爱观。绝大多数的学生因为对恋爱充满好奇,大环境的影响,或者是因为心理上的渴望迫使自己去谈恋爱,其实并不是真的遇见爱情。在成长的过程中,身边的人形形色色都会有谈恋爱这一历程,可能是因为自己身边的人,隔三岔五的更换对象,或者将爱情与利益、身体捆绑,传递出一种不正确的恋爱观,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导致自己在后期的发展中,对待爱情就是出于娱乐的心理,蒙蔽了最原始的纯粹,亵渎了爱情。近年来我们也能看到很多新闻,爱情中PUA事件层出不穷,出轨,家暴,情仇等等事件也愈演愈烈。大学生因此对纯粹的爱情不敢抱有幻想,谁都担心这种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样自然而然形成不正确的恋爱观,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对待自己的爱情也就不再认真。

其次,我们来说说,恋爱快餐化给我们带来的好坏有哪些?

其实我们不能一味的支持或者反对恋爱快餐化,尤其是在大学这个阶段,恋爱快餐化并非是个坏现象。快餐化的恋爱这种现象之所以没有被社会谴责,自然是因为它对我们不单单只有坏处,下面我们具体说说恋爱快餐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a减少我们在恋爱中受到的伤害

因为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短,对彼此的依赖性很低,彼此情意未浓时,选择分开,对两个人的伤害都不会很大,而相反如果双方展开爱情的长跑,长期的相处,彼此已经融进对方的生活,这种时候意外分手,无疑就是对自己的降维打击。绝大多是人所受情伤的原因无非就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太长了,彼此太过于依赖,没有对方的生活给自己带来的种种不适感让人伤心欲绝。所以很多人选择恋爱快餐化的原因其实就是这种“刺猬”心理,害怕受伤所以只维持短期的新鲜感爱情,当保质期一过,立马换掉。

b有利于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伴侣

大学阶段的恋爱纯粹且无知,我们知道这个阶段并不是男女双方谈婚论嫁的阶段,所以此时我们没有能力在这个时期去许诺一个人与其白头偕老,更没有勇气为其未来做担保。现阶段我们的恋爱并不是以结婚为目标,只是在这个时期去体验爱情,毋庸置疑的是只有体验过各种各样的恋爱,尝试过各种各样的伴侣,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伴侣,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伴侣,提前为自己以后的结婚对象做打算。其实有很多同学,在这个阶段是以结婚为目标去寻找伴侣,但是如果没有恋爱快餐化,没有过多的恋爱经历,直接将一次的爱情进行到底,我们知道要找到合适的伴侣很难,缘分这种东西真的很神奇,所以恋爱快餐化有助于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伴侣。

c增长自己的恋爱经验

调查显示现在的大学生中,其实很大一部分还是母胎solo,也就是并未尝过爱情的疾苦。

其实,这样的调查结果,并不是一个好的发展趋势。因为人生下来并不是天生就会谈恋爱,并不懂自己在恋爱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也不知道在一段感情中怎么付出,怎么取舍,更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去爱一个人。这种时候就能凸显出那些将恋爱快餐化的人的优势,他们知道如何在这段感情中做出正确的抉择,知道如何才能维持一段感情,知道如何化解两个人的矛盾,知道如何用心的对待自己喜欢的人。正如在有些爱情中,我们都会抱有遗憾,有时候会想如果晚一点遇见你就好了,如果在我学会如何去爱你的时候遇见就好了,这样或许我们就不会错过。

凡事都是有两面性的,一件事物有好处,自然就有它的弊端,恋爱快餐化也是如此。其实长期处于一种快餐化的恋爱中,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环境。因为快餐化爱情的弊端对我们带来的危害,远远大于其好处所带给我们的快乐。那么接下来我们说一说,恋爱快餐化究竟有哪些弊端呢?

a迷失自己的恋爱方向

如果将自己一直置身于快餐化的恋爱中,慢慢的就会抱着浮躁的心态去恋爱,没有耐心去了解一个人,很难再去用心接纳一个人。这种结果就会导致自己迷失恋爱的方向,不知道自己恋爱的初衷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找什么样的爱情,慢慢就变得机械化恋爱,在爱情中再也感受不到荷尔蒙分泌所带来的快乐。

b失去自身的价值

给大家讲一个小瓶子的漫画吧,我看完这篇漫画对我的影响很大,一直对内容记忆犹新。从前,有一个小瓶子,它虽然平平无奇没什么特色,但是它身体里装着满满的水。有一天,小瓶子遇到一条小金鱼,小金鱼躺在干枯的土地上,奄奄一息的对小瓶子说:“小瓶子,小瓶子,能救救我吗,我好渴啊。”小瓶子善良的将小金鱼装进自己的身体里,用自己的水供小金鱼生长,可是它忘了,鱼只有七秒的记忆啊,在小瓶子放走小金鱼那天,小金鱼都没有带走关于小瓶子一丝一毫的记忆。后来小瓶子又遇见了小海绵,小海绵在烈日炎炎下被烤的皱巴巴的痛苦呻吟着“我好渴”,善良的小瓶子救了它,将自己的水倒入小海绵的身体中,他们成了好朋友。可是小海绵不停的不停的向小瓶子要水,小海绵醒悟之后与它分开了。再后来小海绵遇见了仙人掌,跟随仙人掌回到了沙漠,可是仙人掌并不觉得小瓶子身体里的水多么珍贵,小瓶子委屈的离开了,它身体里的水也逐渐见底了。后来小瓶子总会想,如果我早点遇到方糖就好了,我们两个人在一起的每一天都会是甜甜的吧。可是小瓶子身体里已经没有水了。

讲到这里,大家肯定都明白小瓶子里的水是什么,是啊,恋爱是需要消耗一个人的价值去维护这段感情,这个价值可能是你的才华,你的灵魂,甚至是你的身体。倘若一段感情中遇到的是不合适的伴侣,那在这个过程中你的价值消耗的肯定就越多。恋爱快餐化会急速的消耗我们自己的价值,慢慢的,当你有一天遇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那个人,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什么珍贵的东西,去回馈这段感情中他/她带给你的一切了,这才是最大的遗憾啊。希望我们都能将最好的自己,留给自己最合适的人。

对于恋爱快餐化这一现状,很多人一直保持中立的态度。因为快餐化的恋爱确实有好有坏,没有办法一味的去反对。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大学生,代表着新时代新青年,理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对自己负责的同时,也起到带头表率的作用。我们都知道抱着快餐化的态度去恋爱,并不能收获一场真正的爱情,长期的快餐化恋爱,慢慢的就希望自己能够找一个长久的伴侣,毕竟谁也不喜欢不稳定的生活。如果自己想找一个长期的伴侣,首先肯定要放下快餐化的恋爱态度。

其实“爱情”这个词在大学阶段,对于我们来说是懵懂的,是天真的,下面以我的个人角度给大家讲一下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面对恋爱?

首先,给大家例举一些恋爱中的错误表现,我们知道近年来“舔狗”,“恋爱脑”,“PUA”等词层出不穷。爱情也不是单相思,不是你一厢情愿就会收获什么回报。如果一个人在感情中处于以上这些情况,可想而知,这场恋爱并不会得到happy ending。一段感情中,并不是一个人的努力付出,就能维系两个人的爱情。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只懂得在感情里一味付出,最后两个人两败俱伤,不欢而散。根据身边的例子,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适当给对方私人空间

我个人觉得“我爱你”并不是一定要24小时随时联络,你的信息我必须秒回,随时腻在一起才能够表现。成年人的世界都很忙,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间。两个人随时黏在一起,新鲜感很快就会过去,矛盾也就紧接着就会暴露出来。如果想获得一段长久的爱情,双方都需要懂得给对方留有一定的私人空间,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放松自己。其实最值得羡慕的爱情,就是我需要你的时候,你在。最大的安全感莫过于此,你做我坚实的后盾,远比你做一个24小时粘人精更让人踏实。

第二、适当的依赖

谈恋爱确实需要依赖对方,但是要明白,依赖并不是要以对方为中心的去生活。这个阶段大家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或者工作任务,谈恋爱跟二者并不冲突,但是很明显有些人谈了恋爱,就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抛之脑后,以对方为中心的生活。长时间的以对方为中心生活,假如后期分手了,会给你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你养成了这种习惯,当对方离开后你自然就没有了生活的方向。所以在恋爱的同时,要明白自己也有自己的生活,千万不能因为恋爱,放弃自己的目标,或者理想。

第三、尊重对方的爱好

其实在恋爱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尊重对方。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很多女孩子,男朋友一打游戏就各种闹别扭。但是换位思考一下,就像男孩子阻止你去跟闺蜜逛街是一个性质。既然我们谈恋爱,我们就以快乐为前提,满足对方的快乐,两个人的感情也会越来越好。除了个人爱好,还有很多事情,即便你是男女朋友,其实也没有资格去干涉。尊重是人与人相处的前提,更何况是情侣的关系,更应该懂得尊重对方。

第四、保持理智恋爱

不论男生还是女生,在恋爱中都会有“作精”的行为,这种行为一次两次会增加感情,但是一直保持作精的状态,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受得了。谈恋爱就是两个人都幸福,一味的发脾气,一味的吵架,这种状态,双方都会觉得很疲惫,你们的爱情自然不会长久。所以要保持理智的去恋爱,不管对方犯了什么错误,都要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再双方一起解决,两个人的事情需要双方共同面对,要知道争吵并不能解决问题。

第五、家丑不可外扬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如果双方产生矛盾,吵架,一定要两个人一起沟通去解决,不要去询问任何人,因为没有人能参与你们两个的爱情,也不能共情到你们的感受。另外,也不要跟任何人吐槽对方的不好,外人来开,自然会以你讲述的形象去想象你的男女朋友,你一直讲的都是对方的缺点,自然别人对他/她的印象肯定也是负面的,一旦你们吵架,肯定会劝你跟对方分手。所以情侣之间如果想走的长久,一定要做到多沟通,多理解,两个人的事情共同去面对,不要外人掺和,父母都不行。

真正的喜欢和爱一个人,是两个人互相磨合后,仍然能接纳对方的缺点,依然会包容你的一切。两个人在一起,并不是一味的去限制对方的行为,也不是一味的去控制对方的生活。而是在我们两个人彼此忙完之后,能一起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打造我们两个人的美好生活,创造属于我们的回忆。

快餐化的爱情并不能带给两个人未来,大学阶段,即使我们不能保证未来是否能一直在一起,但是在一段感情中,我们有责任去认真负责,不亏待每一份爱情。而且长久的爱情,会超脱爱情的界限,让两个人像家人一样依靠着对方。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命中注定的那个人,幸福的走过这一生。

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从古至今,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人才选拔制度。

古人有云:“得人者昌”,“失贤者亡”。因此,国家招贤纳士的方法,在经过长时间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推敲后,渐渐发展成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我们所熟悉的“公务员考试”。那么,“人才选拔”制度究竟经历过几个阶段呢,我们今天就来细谈一下,从古至今人才选拔制度的变化。

一、起源于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

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废除于商鞅变法的时候 。

二、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

在秦国,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取消宗室贵族的许多特权,实行“军功爵制”。按照作战功劳的大小授给爵位,一定的爵位代表相应的政治地位与经济特权。这也是秦国之所以能一统天下的重要原因。

三、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察举制: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开始,武帝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

四、汉代另两种任官制度---征辟制和任子制:

“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征,有时也称为特诏或特征,是皇帝下诏指名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也称为辟召、辟除。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辟召制在东汉尤为盛行,公卿以能招致贤才为高,而俊才名士也以有所依凭为重。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征辟作为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

所谓任子制,顾名思义,就是任用子弟为官的一项制度。任子制是封建宗法社会的产物,严重破坏了封建官僚制度,成为官场腐败、政局动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同时它的存在对汉代社会乃至其后数百年的历史发展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创立于延康元年,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九品中正制从内容上说主要有三条:一、设置中正: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二、品第人物:这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中正官负责品评士人的家世、品德等。三、定品:就是依照前面的考核结果确定品级。

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同时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久而久之,官吏的选拔权就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失去了选拔人才的意义,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形。

六、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全称是科举考试制度。它是中国古代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士制度。从隋炀帝大业二年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创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宣布废止科举制,其间历史整整1300年之久。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实施时间之长,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基本方法是:由国家设立考试科目,规定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参考者的资格;定期举行依次递进的四级考试: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按考试成绩选录人才,分别授予相应的四种身份:生员(俗称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最后,进士将被授予相应的官职。

科举制的优点相当明显:首先,它重视士人的学识和才干,而不是出身和门第,平民及其子弟也能参与,使选拔人才较为客观公正。其次,它将选士和育才紧密结合,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再次,它经过层层考试选拔,使许多优秀分子进入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同时也相对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

最后,在世界范围内,采用考试方法来选拔官吏,中国的科举制也是首创。西方于18世纪末开始推行的文官制度,即是受其影响。当然科举制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至明清时期,它的消极性日趋显现,最终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被社会所淘汰。

七、现代的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考试是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的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录用考试。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国公务员正规统一都叫国家公务员,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是国家公务员,具体才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和地方国家公务员。

其中,国家公务员考试是指:中央、国家机关以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派驻机构、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录用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的考试。地方的公务员考试是指: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社团等为招录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而组织进行的各级地方性考试。

公务员考试是现在我国选拔人才,唯才是举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公务员”这一工作的相对稳定性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也让其成为了我国竞争率最高的职业之一。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里所指的“世界潮流”是民主主义。

孙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 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

孙中山曾说过:“今举我国土之大,人民之众,而为俎上之肉,饿虎取而食之,以振其蛮力,雄视世界……余短才浅智,不足以担任大事;而当此千钧一发之秋,不得不自进为革命之先驱,而以应势之要求。”并声明,中国之革命是“为支那苍生,为亚洲黄种,为世界人道”。

从1912年民国建立,到次年9月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可谓“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让位给袁世凯之后,他致力于民生建设,投身实业,筹办全国铁路。

1912年11月8日,专心于经济建设、周游各地的孙中山,途经杭州,随即回到上海1916年9月,孙中山到海宁盐官观看钱江大潮,回上海后写下了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这是孙中山先生知道资产阶级救国之路行不通之后发出的感慨。

孙中山毕生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族、民主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提出的三民主义重要思想,推动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结合孙中山生活时代判断,“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里所指的“世界潮流”是民主主义。

扩展资料: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

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其10万英里的铁路规划也远非当时国力所能负荷,孙中山的设想并未成为现实。

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民国二年)3月,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武士英暗杀,孙中山认为是袁世凯所为,主张武力讨袁。

19世纪末满清政府所面临的一系列内忧外患的社会矛盾,就成了孙中山民主思想启蒙及倡导“三民主义”的原动力。

参考资料:

——孙中山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就此中原大国晋国分裂成三个诸侯国。

《资治通鉴》在开篇第一句写道:“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这里的魏斯就是魏文侯,是魏国的第一个称候的国君。在这之前,魏氏仅仅是晋国的卿大夫,主君的称谓都是以“子”结尾的,例如魏文侯的祖父魏桓子。在魏斯封候50年前,魏桓子与赵、韩两家合谋瓜分了势力最大的卿大夫智氏,进而瓜分了晋国。

历史上魏文侯以贤达著称,他将当时最优秀的一批文武人才纳入账下。在他的治理下,魏国称雄中原,并成为了当时中华圈的文化中心。

我们先看看魏文侯都用了哪些人才。

魏文侯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是放在用人上面的。要想汇聚天下人才,不外乎自主培养和吸引人才这两个途径。魏文侯的战略眼光放得更远, 他要的不仅仅是雇佣一两个治世能臣,而是要形成一套系统,既要持续不断生产人才,也要持续不断吸引人才。换句话说,他要建构一个体系,保证给魏国的未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春秋时代,国家的治理一般是通过分封进行的,宰相通常是由受分封的大贵族担任,有一点贵族共治的味道。晋国的六卿制度正是典型的代表,有自己封地的卿大夫们辅佐晋君共同管理国家。但随着卿大夫势力越来越大,晋室逐步衰落,最后竟被这些贵族们瓜分了。魏文侯的祖父魏桓子正是瓜分晋室的卿大夫代表之一,所以文侯可以说是直接目击者,对于这种贵族共治的管理模式应是心存警惕的。

魏文侯于是就向外界寻求人才,试图摆脱对贵族阶层的依赖。那么,摆脱贵族阶层的人才从哪里来呢?当然是叫做“士”的低等贵族。他们没有土地,游走天下,常以卿大夫的家臣身份在各诸侯国的博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士人们游走天下,要么就是寻找名师去求学,要么就是寻找贤君求功名。 为了吸引士人投奔魏国,魏文侯采用的战略是:把魏都打造成文化中心,群贤毕集;把自己包装成明君,求贤若渴。

此时,这个战略的核心人物出场了。他就是卜子夏。他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十哲之一,也是孔子七十二徒之一。据说魏文侯拜子夏为师,请来给魏都坐镇的时候,他已是垂暮之年。丧子的痛哭已让他双目失明,耄耋老人做实际工作已然不大可能,所以他的到来更具象征性意义。其实,象征性意义很多时候比实际意义重要的多。子夏比孔子小了44岁,在考虑到他的年龄,恐怕在当时可以说是像神一样的泰斗级人物。儒家本身就是教育职业, 子夏及其弟子到来讲学,形成了影响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西河学派,魏国一跃成为华夏文化中心,天下士人纷纷到魏都求学。

西河学派影响巨大,既培养了一大批后来游走于诸侯各国能臣,也成为孵化法家思想的先驱。可以归为西河学派一脉的历史人物,包括李悝、吴起、荀子、韩非子、李斯等等。而对后世汉朝的思想界乃至整个政治格局产生巨大影响的《公羊传》、《谷梁传》也是出自子夏的弟子齐人公羊高、鲁人谷梁赤之手。

魏文侯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跟古今中外的大多数政治家一样,他非常清楚自我包装的重要性,对外宣传的重要性。可以说,他的营销手段是相当高明的。

《资治通鉴》写道:“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

魏文侯拜当时名满天下的大儒子夏、田子方为师,通过他们的明星效应向天下士人宣传自己对待士人的谦卑形象。 一方面他将儒生的地位抬高到国君老师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自降身份,甘为弟子,表达了对士人的尊重。子夏、田子方正是天下士人中的明星,是他们的代表。

段干木是子夏的弟子,是一位名士,但淡泊功利不愿做官。魏文侯亲自去找他,他却要跳墙躲避。于是就有了魏文侯“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的表演。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魏文侯每当经过段干木的茅庐的时候,必然要把手放在车扶手上以示尊敬,就像现代脱下帽子恭恭敬敬站在车上一样。这其实是双方的互动表演,共同做的秀,与后世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一脉相承。但这样一个表演却向天下士人鲜活地表达了魏文侯尊重士人的态度,有点电视广告的味道。

《资治通鉴》还记载了另外一个故事。

魏文侯与群臣喝酒,喝得正开心 ,外面突然开始下雨。这时魏文侯要人准备马车,说要去野地。群臣不解,问:喝得这么开心,您到野外做什么?魏文侯回答:我与虞人约好今天去打猎,虽然喝酒很欢乐,但也不能失信呀!这个故事很有名,但相当假,充其量也是一段广告。

这里说的虞人是什么人呢?词典上释义,“古掌山泽苑囿之官”。我猜应该是贵族猎场的管理员,一介平民,身份低下。 魏文侯宁可放弃与贵族们饮酒欢乐,也要冒雨去履行与平民的约定,这表达的含义相当明确。魏文侯是一个信守承诺的贤明君主。 姑且不论下雨天去打什么猎,就算有约定,派人过去和虞人改个期不就好了么?而且你既然约好了去打猎,大白天跟群臣喝酒喝得那么嗨是搞什么名堂呢?这显然是杜撰的。

魏文侯给自己设定了贤君的形象,那么在何时何地都要维持这个形象,保持人设不要崩塌。但这样做起来确实有点辛苦,有的时候不小心就露些马脚来了。《资治通鉴》记录了一段很有趣的一幕。

魏文侯派乐羊灭了中山国,将中山之地封给了自己的继承人公子击。有一次文侯问群臣:“我这人怎么样,大家说说看?”群臣纷纷回答:“仁君!”唯有任座说道:“你不将中山国封给你弟弟魏成,反而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君呢?”文侯听罢大怒,任座就急忙跑了。这时翟璜出来打圆场,说:“您肯定是仁君呀!”文侯还在气头上,没好气问:“你怎么知道我是仁君?”翟璜回答:“臣闻君仁则臣直。任座说话这么直,您当然是仁君啦。”他没有说文侯封子不封弟的做法不对,给了他一个台阶下。文侯明白过来,他差点把自己的人设给毁了,就急忙“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有的时候看魏文侯,感觉有点做作!

魏文侯还养了一个人,尊为老师,就是上面提到的名满天下的大儒田子方。他可以算得上是魏都这个文化中心的招牌。但这个人感觉有些特立独行,喜欢语出惊人,颇有点魏晋时期喜欢玄学的那帮文人的味道。《庄子》就有一篇以他的名字命名,用他的嘴叙述了庄子的思想,可见他的行为举止与老庄是颇为契合的。《资治通鉴》记载了他两段轶事。

文侯与田子方喝酒,旁边奏着音乐,文侯听出这音高不对。看来文侯的音乐天赋还是可以的,但田子方却笑了。文候问,你笑什么?田子方回答:“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我怕你是沉溺于音乐,而对官场不闻不问呀!”文侯曰:“善。”其实文侯心里估计是骂娘千百遍了。谁愿意喝酒听音乐还要被人说教一通。但不管什么扫兴的怪论,你也得忍,还得点头称是呀,这才是仁君嘛!

还有一次,公子击,也就是未来的魏武侯出门遇到了田子方,他马上下车伏谒,田子方却没有还礼,相当傲慢。公子击怒,质问田子方:“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意思是,你哪来的资本在我面前这么骄傲?田子方回答:“当然是贫贱者骄傲啦。富贵一骄傲就丢个国、丢个地的,我啥也没有还怕什么?”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意思,完全是强词夺理。对于这一段,大部分人解读为田子方对公子击的教育,但我却不这么认为。西汉时代的《史记》写到,公子击听到田子方的说辞之后,“不怿”。就是不开心,这样的结局哪能说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呢。反倒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公子击的反应改成了“子击乃谢之”,也就是向田子方道歉了。田子方就这这么个人, 对待知识分子,不管行为多么怪诞,作为君主你都得受着,而且还要“谢之”,这样才能成为贤君。 也许司马光通过这个轶事想表达的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魏文侯向李克(李悝)咨询选国相的事情,候选人是他的弟弟魏成和能臣翟璜。李克是通过翟璜的引荐来为文侯效力的。所以文侯向他问这个问题其实有些不怀好意。

上面提到魏文侯占领中山国之后,把它封给了自己的儿子公子击,而不是自己的弟弟魏成。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中山并不与魏国接壤,而是在赵国腹地,战略地位应是非常重要的。不然文侯不会既要将它封给儿子,还要让名将乐羊举家迁去驻守那里,更是派李悝担任那里的国相,帮助公子击管理。那么对于没有得到中山国的魏成,必然要有所安排的,那就是国相的位置了。但他与名臣翟璜比,显然能力不济,硬给他弄上来,恐怕士人阶层不服,也有损于自己唯才是举的形象。

所以,魏文侯就找了李悝,要通过他的嘴确定国相的人选。李悝是魏国士人阶层的代表人物,又是与翟璜有特殊的关系,让他举荐贵族阶层的魏成,真可谓一石三鸟:堵住士人的嘴;说服翟璜;留下贤明纳谏的好名声。

李悝推了又推,实在推不过,就给了一个选材标准,让魏文侯自己选。但这比直接推荐魏成更加有效,更有说服力,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

李悝的标准是:“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 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简单地描述,就是

(1)平时考察他的朋友都怎么样;

(2)有钱的时候考察他慷慨还是吝啬;

(3)得志的时候考察他用的什么人、举荐的什么人;

(3)不得志的时候考察他做事是否有节操;

(4)贫穷的时候考察他是否贪。

这是相当冠冕堂皇的选材标准,但考察的都是人品,绝口不提实际的能力和以前的功绩。

翟璜当然不服,向李悝发牢骚,说:“西河是我推荐的吴起守的;邺城是我推荐的西门豹开发的;中山是我推荐的乐羊打下来的,还有你也是我推荐的呀!我哪里就不如魏成了呢?”李悝于是就向翟璜详述了他跟魏文侯的对话,然后拿出这个标准说:“他把收入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他结交的和推举的都是像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样的人,文侯都拿他们当老师,你怎么跟他比呢?”翟璜逡巡再拜曰:“璜, 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翟璜其实是不服的,但他看到了大局,只能接受。他也承认李悝的格局确实比他高。

平心而论,单单比较魏成和翟璜举荐的人,就可以看出来更适合当宰相的是翟璜。但很多时候世间的运转不是靠应该,而是根据各方力量的博弈来决定的。 魏成当国相是贵族集团与士人集团博弈的结果,与上面的选材标准其实不相干。现实世界的运转就是这个样子的,古今中外从未改变过。

5 魏文侯真实的用人之道:唯才是举

让我们看看吴起是怎么被魏文侯启用的,就知道上面提到的那些冠冕堂皇的选材标准是多么虚伪。大名鼎鼎的吴起,这位法家代表人物,之前已经通过另一篇文章做了介绍,在此就不再复述。只要记住一点,他是战神级的人物,但人品上却颇有污点。当然,事实是否确实如此,有待讨论。

《资治通鉴》中文侯启用吴起的一段,如下:吴起“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书中写吴起“杀妻求将”,又写“母死不奔丧”,通过鲁人之口,说:“起,残忍薄行人也。”李悝对吴起的评价也是“贪而好色”,人品极差。但他的能力,不亚于司马穰苴。司马穰苴何许人也?在当时可称得上无敌战神的齐国传奇名将,也是中国第一部并不《司马法》的作者。

按照上面的选材标准,吴起这种为功名毫无底线的人,完全是不应在考虑范围内的,但魏文侯在启用他时却没有任何顾虑。 历史证明,魏文侯启用吴起是一个相当英明的决策。书中写吴起“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这样的将才,谁舍得不用呢?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薨,享年76岁,距登基50年,距封侯7年。之后,太子击立,是为武侯。魏文侯开创了魏国中原百年霸业,可谓开国贤君。他那种唯才是用,开启了官僚治国的模式,推动了法家主导的变法潮流,让历史的巨轮驶向了打压贵族、中央集权的秦朝体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14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