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大才子解缙是江西省吉水县人,自幼便以聪慧绝伦、博闻强识著称。据史书记载,解缙在襁褓之中时便开始识字,5岁时便练就诗文只听一遍即能诵读的本领,7岁时开始写文章,11岁时能做到日诵千言且终身不忘,12岁时读尽《四书五经》且能贯穿它们的义理。总之一句话,解缙就好比是上天的文曲星下凡,天生的一块“读书料子”。
待学业大成之后,解缙便在科场上一展身手,19岁时考取江西省乡试的解元,次年又考取进士,被授予中书庶吉士,旋因才华晋升为翰林学士。解缙侍奉明太祖期间,因才华横溢、机警聪明深得宠信。朱元璋因为喜欢他,某次曾推心置腹地讲到:“朕与你从道义上是君臣,但从恩情上如同父子,所以若有好的建议,便当知无不言。”
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谕缙:“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见《明史·卷一百四十七》。
不过话虽然这样讲,但等到解缙真的在朝堂上犯言直谏,弹劾兵部尚书沈潜、御史袁泰,并上疏为大功臣李善长辩冤时,却一再激怒朱元璋,最终被遣送回原籍读书,直到朱元璋驾崩,都没能再出仕。解缙第一次仕宦生涯,仅有4年时间而已(1388-1391年)。等到朱元璋驾崩后,解缙遭到前政敌袁泰的诬陷,一度被贬谪为河州卫吏。
解缙当然不肯将满腹才华埋没在西北苦寒之地,为此通过好友礼部侍郎董伦向建文帝陈请,得以重新入朝做官,担任翰林待诏。不过解缙侍奉建文帝没多久,后者便因“靖难之役”的失败,被叔父燕王朱棣篡夺皇位,而他本人或自焚而死,或化装成僧人出逃,此后便再无下落,时在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
对于解缙的才华和机警,朱棣早在做藩王时便有所耳闻,所以等到他篡位称帝后,便对这位大才子进行刻意提拔,不仅委任他为翰林侍读,而且命他与心腹重臣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人一起进入文渊阁参预机务。永乐二年(1404年),解缙晋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为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仕宦生涯达到巅峰。
但就在解缙仕途得意之际,危机却悄然而至,并最终要了他的性命,而究其原因,跟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据正史记载,解缙做官期间不仅喜欢议论时政、臧否人物,并且不懂得揣测圣意,常常率性而为,由是屡屡触怒皇帝,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解缙之所以被杀,其“导火索”便是向朱棣建议立朱高炽为太子一事。
原来朱棣称帝之初,对于择立太子一事颇伤脑筋。虽然就身份、才能、品行而论,嫡长子朱高炽最有资格担任储君,并且他也得到大多数文官的拥护,但在朱棣和大部分武将看来,曾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嫡次子朱高煦,更应该获得太子之位。正因如此,朱棣便向解缙征询意见。
解缙心向朱高炽,便一再大夸特夸他的优点,但在看到朱棣无动于衷后,便改而夸赞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称他是“好圣孙”。朱棣固然不喜欢长子,但对孙儿却是喜欢的不得了,如今听闻解缙夸赞朱瞻基,立时间笑逐颜开,并决定册立朱高炽为太子。就这样,因为解缙的一番话,帮助朱高炽父子两代人谋得皇位,后者对他的感激自然不需多言。
朱高煦本来极有可能被立为太子,如今却被解缙“搅黄”,心中不禁愤恨至极。为了报复解缙,朱高煦便在朱棣面前百般诬陷他,再加上解缙本身有疏阔散漫、口无遮拦的“毛病”,所以渐渐地便失去皇帝的宠信,不久便被贬谪到安南。4年后,解缙又因入京述职时私自与太子朱高炽接触,并且在没有得到皇帝同意的情况下便出京,由是被关进诏狱接受严刑拷打,时在永乐八年(1410年)。
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向皇帝献上囚犯花名册,结果朱棣在其中看到解缙的名字,便大为不满地问道:“怎么解缙还活着呢?”纪纲会意,回去后便将解缙灌得酩酊大醉,随即把他埋入雪堆中,将其活活冻死。解缙遇难时,年仅47岁。事后,解缙的家产被抄没,妻儿宗族都被流放到辽东。
永乐八年,缙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缙谒皇太子而还。汉王言缙伺上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帝震怒逮缙下诏狱,拷掠备至十三年,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帝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辽东。引文同上。
为什么朱元璋传位给他的孙子而不传位给他儿子
朱元璋虽然意识到,朱棣英武果敢,雄才大略可堪重任,但他并没有将皇位传给朱棣,反而传给他的次长孙朱允炆,其中的原因,据后人分析主要有三种考虑:
首先,封建王朝实行的是"嫡长制",皇帝老子死了,一般规律是由长子、长孙继承皇位,这是历朝历代的传统,朱元璋也没办法改变。朱元璋为他百年之后,谁能继承皇位问题,曾多次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众口一词:推举朱允炆。因为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次子,朱标死,其长子又早夭,皇位自然应传给朱允炆。尽管大臣们知道朱允炆生性柔弱,缺乏魄力,如宋徽宗一样吟诗作画还行,当皇帝,治理国家,不太合适。但传统的力量如此之大,众大臣又执意如此,朱元璋有口难言,只好同意。 其次,怕引起兄弟之间内战。朱棣身为皇四子,太子朱标虽死,但上边还有兄长朱樉、朱棡二人,虽然他们的文韬武略,不如朱棣,但朱元璋真要是将皇位传给朱棣,他担心朱樉、朱棡不服,怕他们联合其他几个弟弟,一起反对朱棣当皇帝,引发内战。 再次,晚年没有及时纠正。朱元璋年老体衰时,朱棣的长兄朱樉、朱棡相继病死,届时朱元璋改弦易辙还来得及,将皇位传给朱棣也名正言顺了,可是朱元璋没有这样做。一是他过早的当众宣布了皇位继承人的诏书,怕引起朱允炆及其众大臣的不服,二则朱元璋老迈昏聩,已无精力操办这件大事。这样朱元璋死后,就由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了。 朱允炆继位仅仅半年,就引发了朱棣与他的皇位之争。朱元璋生前的担心,终于变成血淋淋的皇位争夺之战。这场内战,史学家称为"靖难"之战。 朱棣为什么传位给他瘸子儿子?他认为只有他这个瘸子,而是才是最放心的,没有威胁到他的地位,同时他也认为她会将国家治理好
明成祖朱棣后是哪个儿子继位的?是哪一年?明仁宗朱高炽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9月继位,是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子。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9月至洪熙元年(1425年)5月在位,年号洪熙。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燕世子。朱棣起兵靖难期间,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今北京)。朱高炽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城赖以全。
永乐二年(1404年),立为皇太子。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朱高炽都以太子身份监国,朝无废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寺,阴谋夺嫡;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变更换太子之意。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 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献陵,由长子朱瞻基继位。
扩展资料
明仁宗朱高炽,是永乐皇帝朱棣的大儿子。他的皇帝生涯恐怕是明朝历代帝王中最窝囊的。老爸健在的时候,不受老爸喜爱,又受两个弟弟汉王高煦、赵王高燧的挤兑,继承权几乎不保。
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做了二十二年皇帝的老爸驾崩,四十七岁的他终于继承了皇位,龙椅还没有坐热,当了八个月的皇帝就去世了。——终明一代,他当皇帝的日子,仅仅比后来才坐了一个多月龙椅的泰昌帝时间长一些。
朱棣不喜欢大儿子高炽,一个原因大概是他太老实仁厚,说得损一点,就是有点懦弱。没有他爷爷、他爸爸那种英武之气,不像个君临天下、让臣民战战兢兢的君主。第二则是因为身体不好,患了严重的肥胖症,走路很不方便,必须要两个人搀扶。
他的爷爷和爸爸,江山都是马上得来的,朱棣自己上马能开弓,下马能治国,没办法喜欢这样的接班人。更可怕的是,这窝囊的老大却有了两个能干而不安分的弟弟。
尤其是老二朱高煦,老爸兴兵南下,和建文帝夺江山时,身先士卒带领军队做先锋,直逼南京,功劳赫赫。在这场战争中,有一次朱棣对自己喜爱的二儿子许诺,你大哥身体不好,你好好干,江山迟早是你的。
高炽最终能入承大宝,一是嫡长继承制对朱棣的约束;二是因为他娶了个好老婆,生了个好儿子,朱棣喜欢仁宗的长子朱瞻基。高炽的皇后张氏也有朱元璋的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之风,见识远大而乖巧伶俐,是个不折不扣的贤内助,用古代命书的说法,有“旺夫命”。
-朱高炽
中国网-一个因肥胖症差点丢失皇位的老实人
朱棣把皇位传给了谁?朱棣立太子一直在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之间犹豫:朱高煦跟随朱棣靖难,骁勇善战,性格与朱棣颇为相似,朱高炽性格较为忠厚,很胖,身体不好。朱高煦跟随朱棣靖难多年,在军中颇有人望,靖难功臣们也很支持朱高煦,多有人举荐,因此朱棣曾有想法传位于朱高煦。但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天子聪颖,才智过人,朱棣非常喜欢。
有一次朱棣与谢晋谈话,问及立太子一事,谢晋说“好圣孙。” 最终,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传给了他儿子。
朱元璋的儿子有几个 朱元璋传位给谁了朱元璋很喜欢太子朱标,在朱标身上花了很多心血,本来想要传位给朱标。但太子朱标感染风寒不治身亡,朱元璋和马皇后商量以后传给了朱标的儿子皇孙朱允炆,但这导致了后来的靖难之役。
朱棣比起儿子朱高炽,更喜欢他的小儿子朱高煦,为什么还会传位给朱高炽?原因有四:第一,朱高炽本就是世子,立他为太子无可厚非;第二,朱高炽有朝中文官的支持;第三,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深得朱棣的喜爱;第四,朱高炽本身也是很有才能的。
第一, 朱棣对朱元璋还是比较尊敬的,不然也不会等到朱元璋去世之后再发动靖难之役。而朱元璋十分喜欢朱高炽,这个世子也是朱元璋给立的,朱高炽有朱元璋撑腰,又是嫡长子,理应封他为太子。
第二, 打战的时候朱高熙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朱高炽才是当皇帝的合适人选。朱高炽有朝中文官的支持,国家安定的时候武官就暂时没有多大用处,所以朱高炽在这点还是很有优势的。
第三, 虽然朱棣不喜欢儿子朱高炽,但是却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棣将朱高炽立为太子,也是希望朱瞻基能够承袭他的位置。朱高炽成为太子之后,朱瞻基就是皇太孙。
第四, 朱高炽虽然身体不好,但也不是个任人欺负的主。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他把自己的后背留给了朱高炽,可见他对朱高炽是多么地信任。朱高炽也没有让朱棣失望,面对地方几十万大军,朱高炽面不改色,凭借自己的一万士兵死守到底,保住了城池,避免了出现腹背受敌的局面,朱高炽可是立了大功,靖难之役要是没有他的留守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因为这四个原因,朱高熙注定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
明成祖朱棣传位给谁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代第四位皇帝,为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
朱棣死后谁继位 明成祖永乐大帝传位给谁朱高炽。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长子,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他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八月十六日,当时他父亲朱棣还是燕王,年仅18岁。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朱棣,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朱棣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朱棣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
但是最终朱棣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明朝的内阁制度和汉族的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制度在某种程度制约着帝王。
而且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朱棣终于下定了决心,于公元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逝世,朱高炽继位。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 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
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献陵,由长子朱瞻基继位。
扩展资料:
从永乐六年(1408年)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高炽监国时期,主要是处理日常政事,长期监国,历尽艰难,父皇多疑,汉、赵二王构陷,使他的地位几乎不保,几度转危为安。
他的政治经验是在这个时期获得的。残酷的政治斗争使太子深感厌倦,他只有从诗文中寻求精神寄托。
在其父皇朱棣在世时,他在几次重大事件面前都有惊无险,证明他是个老实人,但毫不糊涂,做事极有主见,且“忍”的功夫一流,关键时刻形势非常理智。
朱高炽在朱棣离开时就担任监国期间。他在此职务上的表现赢得了他的老师们——大部分为翰林学士——的尊敬,并得到了宝贵的实际行政经验。
长时间的监国为朱高炽积累了大量治国经验,从他登基以后的治国表现也可以看得出。他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 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永乐帝开始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
1 文言文《明史 王艮传》原文以及翻译
王艮的字叫敬止,吉水人建文二年(1400)成为进士廷试对策名列第一因他相貌丑陋,而改为胡靖第一,胡靖即胡广,王艮第二,李贯第三三人都是同乡,一同被授为修撰,朝廷并按照洪武年中成例,设文史馆让他们居住王艮参与编修《太祖实录》及《类要》、《时政记》等书由此许多重要著作均由他来负责整理此外王艮还多次上书谈论时务 燕兵逼近京城,王艮与妻子诀别时说“:食人之禄,为人而死,我不能再活下去了”解缙、吴溥与王艮、胡靖相邻而居京城失陷前一晚,他们都聚集在吴溥屋内解缙陈说大义,胡靖也奋激慷慨,唯独王艮流泪不语三人离去后,吴溥之子吴与弼年纪尚幼,他叹道:“胡叔叔能死节,是大好事”吴溥却说:“不对,只有王叔叔会死”语音未落,只听胡靖隔墙在喊:“外面吵闹得很,要小心看着小猪”吴溥回头对吴与弼说道“:一只猪都舍不得,怎么舍得去死呢?”片刻之后,王艮在屋内哭泣,然后喝毒酒而死解缙则驱马前去拜谒,成祖十分高兴第二天,解缙推荐胡靖,胡靖应诏而至,叩头谢恩李贯也迎附成祖后来成祖拿出建文帝时分封群臣之事千余件,命解缙等编阅涉及兵、农、钱、谷之事的留下,而言语冒犯者及其他一切都加以焚毁成祖趁机从容问李贯、解缙等说:“你们应该都曾为此受封过吧?”众人未答,只有李贯叩首说道:“臣确实未曾有过”成祖说“:你认为没有就是好吗?拿其食禄,担负其事,当国家危急之时,作为近臣却毫无建议可以吗?朕特别讨厌那些引诱建文帝破坏祖法,扰乱国政的人”后来李贯升为中允,被牵连获罪,死于狱中临死时叹道:“我愧对王敬止啊!”。
2 文言文《明史 王艮传》原文以及翻译是什么原文:
王艮,字敬止,吉水人。建文二年进士。燕兵①薄京城。艮与妻子诀曰:“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吾不可复生矣。”解缙②、吴溥③与艮、胡靖④比舍居。城陷前一夕,皆集溥舍。缙陈说大义,靖亦奋激慷慨,艮独流涕不言。三人去,溥子与弼尚幼,叹曰:“胡叔能死,是大佳事。”溥曰:“不然,独王叔死耳。”语未毕,隔墙闻靖呼:“外喧甚,谨视豚⑤。”溥顾与弼曰:“一豚尚不能舍,肯舍生乎?”须臾艮舍哭,饮鸩⑥死矣。
翻译:
王艮,字敬止,吉水人。建文二年(1400)成为进士。廷试对策名列第一。因他相貌丑陋,而改为胡靖第一,胡靖即胡广,王艮第二,李贯第三。三人都是同乡,一同被授为修撰,朝廷并按照洪武年中成例,设文史馆让他们居住。王艮参与编修《太祖实录》及《类要》、《时政记》等书。由此许多重要著作均由他来负责整理。此外王艮还多次上书谈论时务。
燕兵逼近京城,王艮与妻子诀别时说“:食人之禄,为人而死,我不能再活下去了。”解缙、吴溥与王艮、胡靖相邻而居。京城失陷前一晚,他们都聚集在吴溥屋内。解缙陈说大义,胡靖也奋激慷慨,唯独王艮流泪不语。三人离去后,吴溥之子吴与弼年纪尚幼,他叹道:“胡叔叔能死节,是大好事。”吴溥却说:“不对,只有王叔叔会死。”语音未落,只听胡靖隔墙在喊:“外面吵闹得很,要小心看着小猪。”吴溥回头对吴与弼说道“:一只猪都舍不得,怎么舍得去死呢?”片刻之后,王艮在屋内哭泣,然后喝毒酒而死。
3 明史黄淮传文言文阅读答案译文供参考:
黄淮,字宗豫,永嘉人。父亲名性,方国珍占据温州时,隐居以躲避非法任命。
黄淮考中洪武末年进士,授职中书舍人。成祖登位,召见对答合皇上的旨意,命他与解缙常侍立在皇帝的御榻左边,以备咨询。有时候到了夜半,皇帝睡了,还赐坐在床前说话,机密和重要事务都预先得知。不久,和解缙等六人一起在文渊阁值勤。改任翰林编修,进升侍读。朝廷讨论册立太子事,黄淮请求册立年长的嫡子。太子确定后,调任左庶子兼侍读。永乐五年,解缙被降职,黄淮进升为右春坊大学士。第二年和胡广、金幼孜、杨荣、杨士奇一起辅助教导皇太孙。永乐七年,皇帝出巡北方,命令黄淮以及蹇义、金忠、杨士奇辅助皇太子留守京师代理国事。永乐十一年,皇帝再次出巡北方,黄淮仍然留守京师。第二年,皇帝征伐瓦剌回来,太子派使者迎接稍有延迟,皇帝又一次听信朱高煦的谗言,下令将太子属官全部逮捕并关进关押钦犯的监狱,黄淮以及杨溥、金问都获罪被关了十年。仁宗登位,董进恢复官职。不久提升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和杨荣、金幼孜、杨士奇共同负责皇帝诏令。遭母亲之丧,请求服满丧期,未得准许。第二年进升为少保、户部尚书,仍然兼大学士不变。仁宗崩,太子在南京。汉王久存叛逆之志,朝廷内外惊疑恐惧,黄淮担忧而吐血。宣德元年,皇帝亲自征伐乐安,命黄淮留守。第二年,因疾病请求退休,皇帝准许了他的请求。父亲黄性年已九十,黄淮侍奉父亲十分勤快。等到黄性去世,皇帝赐予下葬祭祀的物品,黄淮前往朝廷谢恩。适逢灯节之时,皇帝赐游览西苑,下诏让他坐轿子登万岁山。命令他主持会试。等到告辞回家,皇帝在太液池为他饯行,皇帝作长诗送给他,并且说:“朕生日,你当再来。”第二年,入京庆贺。英宗登位,再次入朝。正统十四年六月死去。年八十三岁,谧号文简。黄淮性格精明果敢,通晓治国的体要。永乐年间,长沙妖人李法良反叛。仁宗正代理国事,命令丰城侯李彬讨伐李法良。汉王忌妒太子有功,诈说李彬不能任用。黄淮说:“李彬,是老将,一定能消灭贼寇,希望立即派他去。”李彬最终擒获了李法良。再有,当时有告发结党叛逆的人,黄淮对皇帝说:“洪武末年就已有敕令禁止,不应当再受理。”吏部追加论罪那些“靖难”军队起事时,南方人在北方做官没有立即归顺的人,应当发配边疆戍地。黄淮说:“如果这样做,恐怕让人看来心胸不广。”皇帝全都听从了他的意见。阿鲁台归顺朝廷,请求统治吐蕃各部。请求朝廷将誓言刻在金子上面,磨成金末放入酒中,请各位酋长饮酒盟誓。众大臣讨论准备答应他。黄淮说:“他们势力分散则容易控制,统一起来就难以谋取了。”皇帝回顾左右的人说:“黄淮议论事情,如同站在高山,没有远处看不见的。”西域和尚大宝法王来朝见皇上,皇帝打算刻玉印赏赐给他,把璞玉给黄淮看,黄淮说:“朝廷赐给各番王的敕书,用的是‘敕命’、‘广运’二块印信。现在这块玉比那两块印信还大,这不是威示远人、尊崇朝廷的办法。”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和规劝大都如此。然而气量很狭隘。同事有小的过失,马上报告皇上。有人说解缙的贬职,黄淮是出过力的。他被宣宗所疏远,又说是杨荣说黄淮生了痨病,会传染人等等。
4 《明史宋濂传》文言文翻译译文如题: 宋濂, 字景濂, 其祖先是金华潜溪人, 到宋濂这一辈才迁至浦江。
宋濂幼时聪敏, 记忆力强, 就学于闻人梦吉, 精通《五经》, 后又跟随吴莱学习。不久, 又在柳贯、黄氵晋门下游学, 他们两人都极推崇宋濂, 自谓不如他。
元至正年间, 宋濂因举荐授为翰林编修, 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坚辞不就, 而到龙门山闭门著书。十余年后, 朱元璋攻取婺州, 召见宋濂。
当时婺州已改为宁越府, 知府王显宗奉命开郡学, 故聘请宋濂及叶仪为《五经》老师。第二年三月, 由于李善长的举荐, 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一起应征来到应天, 授为江南儒学提举, 奉命讲授太子经, 不久又改撰起居注。
宋濂比刘基大一岁, 两人都起于江南, 皆负重名。刘基雄健豪放, 有奇才之气, 而宋濂则自命为儒者。
刘基在军中出谋划策, 宋濂则以文学之长受到朱元璋的赏识, 随侍朱元璋左右, 作为顾问。太祖曾召宋濂讲解《春秋左氏传》, 宋濂进言道:“《春秋》是孔子褒善贬恶的书, 如能遵行, 则赏罚公正适中, 天下便可平定!”太祖御临端门, 口释黄石公《三略》。
宋濂说:“ 有了《尚书》二《典》、三《谟》, 帝王所需大经大法便已经具备, 但愿能留意而将其讲明。”不久,朝廷论功行赏,宋濂又说“: 得 天下以得人心为本。
如果人心不固, 尽管有许多的玉帛财富, 又有什么用呢?”太祖认为他所说的全都有理。三月, 宋 濂请求返乡探亲, 太祖及太子都对他备加慰劳、赏赐。
宋濂上书谢恩, 并致信太子, 勉励他要孝友敬恭, 进德修业。太祖 看了这封信后十分高兴, 立即传召太子,将信中内容告诉他。
太祖还亲自赐信褒奖, 答复宋濂, 并令太子回信以示回报。 随后宋濂便因父亲去世, 服丧守制, 守丧期满, 即奉诏返京。
洪武二年( 1369 ) , 太祖下诏修《元史》, 宋濂被任命为总裁官。当年八月书成, 宋濂被授为翰林院学士。
第二年二月, 儒士欧阳佑等收集元朝元统年以后的事迹回京, 太祖仍命宋濂等续修《元史》, 六个多月后完成, 太祖赐以金帛。当月, 宋濂因上朝有误被参劾, 降为编修。
四年, 升为国子司业, 因考证孔子礼奏不及时而获罪, 被贬为安远知县, 旋即又被召回, 任礼部主事。第二年升为赞善大夫。
这时, 太祖很留意文治, 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 选择其中一些年轻有才者, 提升为编修, 让他们进入宫中文华堂学习, 以宋濂为老师。宋濂担任太子之师十余年, 太子的一言一行, 宋濂都要以礼法来劝导, 使其归于正道; 而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之事, 宋濂必定会拱手说:“应当是这样, 而不应当是那样。”
每当这时, 皇太子都非常严肃虚心地接受, 而且对宋濂言必称师父。 当太祖剖符封功臣时, 召宋濂前来商议怎样封五等爵位。
宋濂住在大本堂, 通宵达旦, 引鉴汉、唐前例, 择其适用部分奏报皇上。后来当上天屡降甘露时, 太祖又问其中是否意味着有灾异或祥瑞, 宋濂回答说:“天子不是受命于天,而是受命于人, 美德的基础并不是祥瑞,而是仁义。
《春秋》只记灾异, 不书祥瑞,就是这个道理。”太祖的堂侄朱文正被定罪, 宋濂说:“文正固然罪当死, 但请陛 谅他是你的亲人, 还是把他发配到远方为好。”
太祖到方丘祭祀, 感到心绪不宁, 宋濂从容说道:“养心莫过于寡欲, 能够择善而行, 那么便可以心境清静, 身体平安。”太祖听后连连称赞有道理。
太祖也常向宋濂询问帝王之学, 并问哪些书最值得看, 宋濂推荐《大学衍义》一书, 太祖于是下令把这本书的内容用大字刻在大殿两边廊壁上。不久太祖亲临西廊,众大臣也都在场, 太祖挑出《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之学中的一段, 让宋濂讲析。
待宋濂讲完, 太祖便说:“ 汉武帝沉溺于方技荒谬之说, 一改汉文帝、景帝节俭之风, 民力既已疲惫, 而汉武帝还要用严刑来加以监督。如果为人之主能以仁义来治理民心, 那么异端邪说就不会传播, 而以学校来治理百姓的话, 祸乱就不会发生, 所以刑罚并不是要优先考虑使用的。”
太祖又问三代国运及封疆大小,宋濂都详细作答, 并说:“ 三代都是以仁义治天下的, 故能国运长久。”朱元璋又问“: 三代以前,人们读什么书呢?”宋濂回答说“: 上古时还没有书籍, 也没有人专门讲习学问, 君主既治理百姓, 也兼教育之责, 自己以身作则, 百姓自然就已接受了教育。”
宋濂曾奉命作诗咏鹰, 要在七步之内完成, 其诗中有“ 自古戒禽荒”之言, 太祖高兴地说:“ 这可是很好的进言啊!”宋濂随事朱元璋, 一向忠诚, 这些都是例子。 六年七月, 宋濂升为侍讲学士, 负责起草诰文, 同修国史, 兼赞善大夫。
受命与詹同、乐韶凤修订日历, 又与吴伯宗等编修宝训。九月, 给散官定官阶职务。
太祖任命宋濂为中顺大夫, 想让他处理政事, 宋濂推辞道:“臣无他长, 只要能就近侍奉皇上就已经很满足了。”太祖对他愈加看重。
洪武八年九月, 宋濂跟随太子及秦、晋、楚、靖江四王到中都讲武。太祖获得地图《濠梁古迹》一卷, 派人送给太子, 并在图外题词, 命宋濂访询, 随处讲解。
太子将地图拿给宋濂看, 宋濂逐一举陈, 随事劝说, 对太子很有规劝告诫作用。 宋濂性情诚恳谨慎, 长期在。
5 明史金幼孜文言文翻译译文
金幼孜,名善,以字行,新淦人。建文二年(1400)中进士。后被授予户科给事中。成祖即位后,改任翰林检讨,与解缙等人同在文渊阁当值,再升为侍讲。当时,翰林院和坊局之臣在东宫讲书,都先要准备所讲的经义,由阁臣阅正后,呈皇上批览,然后才得进讲。解缙讲《书经》,杨士奇讲《易经》,胡广讲《诗经》,幼孜讲《春秋经》,幼孜借此呈上《春秋要旨》三卷。
永乐五年(1407),进升幼孜为右谕德兼侍讲,并传谕吏部,说在内阁当值的胡广、金幼孜等人已任满,不要改作他任。七年,幼孜随从皇上到北京。第二年北征,幼孜与胡广、杨荣随行。圣驾驻扎在清水源,有泉水涌出。幼孜献上铭,杨荣献上诗,皇上都以最高等级给予慰劳。皇上敬重幼孜的文学才华,所过山川要害,总命他加以记载。幼孜就在马鞍上当场起草。使者从瓦剌来,皇上召幼孜等人傍车舆而行,谈论敌方之事,对他很亲信和倚重。他曾与胡广、杨荣和侍郎金纯迷路陷在山谷中。天黑时,幼孜从马上掉下来,胡广、金纯去而不顾,杨荣为他结鞍再行,走了一会儿幼孜又掉下来,杨荣便将自己的马让给他骑,第二天才到达行在所。那个晚上,皇上派出十几名使者追寻杨荣和幼孜,但都没有找到。他们回来后,皇上非常高兴。此后每次北征,幼孜都随从,他还写下了《北征前录》和《后录》。十二年他受命与胡广、杨荣等人编纂《五经》和《四书》、《性理大全》,升为翰林学士,十八年他与杨荣一起升为文渊阁大学士。
二十二年(1424)幼孜随从皇上北征,途中士兵疲惫,皇上向群臣问对策,没有人敢回答。只有幼孜说不宜深入,皇上不听。到达开平时,皇上对杨荣、幼孜说“:朕梦见神人两次说上帝好生,这是什么兆头?”杨荣、幼孜回答说:“陛下此举,固在于除暴安民。但火烧昆仑,玉石俱焚,望陛下留意。”皇上同意他们的意见,当即命他们起草诏书,诏谕各个部落。军队回到榆木川时,皇上驾崩,秘不发丧。杨荣到京师报丧,幼孜护梓宫返回。
仁宗即位,幼孜被任为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不久加封为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这一年十月命幼孜、杨荣、杨士奇在承天门外一起审查并记录囚犯的罪状。皇上还下诏给法司,审查重案囚犯必须会同这三位学士一起办,皇上对他们的委任更重了。皇上御临西角门阅览廷臣的制诰,对三学士说:“你们三人和蹇义、夏原吉两位尚书,都是先帝旧臣,朕正靠你们来辅佐。朕曾见前代君主不喜欢听直言,虽是一向所亲近的人,也因为惧怕君主之威而顺从君主的旨意,缄默不言以讨好君主。贤良之臣,所言不被采纳,便会退而闭口。朕与诸位爱卿应当引以为戒。”幼孜等人叩头致谢。洪熙元年(1425)幼孜进升为礼部尚书,仍兼大学士、学士,并支给三职俸禄。幼孜不久请求回家探母。第二年,他母亲去世。
宣宗即位后,诏令幼孜出来任职,修撰两朝实录,充任总裁官。宣德三年(1428),幼孜持节到宁夏,册封庆府郡王妃。他所经过的地方,都询问士兵和百姓疾苦,回来后上奏皇上,皇上都嘉许并采纳了。随从皇上巡边,度过鸡鸣山时,皇上说“:唐太宗仗着其英武征辽时,曾经过此山。”幼孜回答说“:太宗不久便后悔这一战役,所以修建了悯忠阁。”皇上说“:此山在元顺帝时崩塌了,成为元朝灭亡的征兆。”幼孜回答说“:顺帝是亡国之主,就是山不崩,国也必亡。”宣德六年(1431)十二月幼孜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赠少保,谥文靖。
幼孜为人平易,沉默寡言,心胸开阔。虽很受皇上宠信,但他自己更加谦虚。他给自己起居之室命名为“退庵”。他病重时,家人嘱咐他请求身后之恩,但幼孜不听。他说“:这种做法是君子所耻的行为。”
6 明史●王艮传翻译王艮的字叫敬止,吉水人。建文二年(1400)成为进士。廷试对策名列第一。因他相貌丑陋,而改为胡靖第一,胡靖即胡广,王艮第二,李贯第三。三人都是同乡,一同被授为修撰,朝廷并按照洪武年中成例,设文史馆让他们居住。王艮参与编修《太祖实录》及《类要》、《时政记》等书。由此许多重要著作均由他来负责整理。此外王艮还多次上书谈论时务。
燕兵逼近京城,王艮与妻子诀别时说“:食人之禄,为人而死,我不能再活下去了。”解缙、吴溥与王艮、胡靖相邻而居。京城失陷前一晚,他们都聚集在吴溥屋内。解缙陈说大义,胡靖也奋激慷慨,唯独王艮流泪不语。三人离去后,吴溥之子吴与弼年纪尚幼,他叹道:“胡叔叔能死节,是大好事。”吴溥却说:“不对,只有王叔叔会死。”语音未落,只听胡靖隔墙在喊:“外面吵闹得很,要小心看着小猪。”吴溥回头对吴与弼说道“:一只猪都舍不得,怎么舍得去死呢?”片刻之后,王艮在屋内哭泣,然后喝毒酒而死。解缙则驱马前去拜谒,成祖十分高兴。第二天,解缙推荐胡靖,胡靖应诏而至,叩头谢恩。李贯也迎附成祖。后来成祖拿出建文帝时分封群臣之事千余件,命解缙等编阅。涉及兵、农、钱、谷之事的留下,而言语冒犯者及其他一切都加以焚毁。成祖趁机从容问李贯、解缙等说:“你们应该都曾为此受封过吧?”众人未答,只有李贯叩首说道:“臣确实未曾有过。”成祖说“:你认为没有就是好吗?拿其食禄,担负其事,当国家危急之时,作为近臣却毫无建议可以吗?朕特别讨厌那些引诱建文帝破坏祖法,扰乱国政的人。”后来李贯升为中允,被牵连获罪,死于狱中。临死时叹道:“我愧对王敬止啊!”
有帮助请点好评或者采纳
祝你新的一学期学习进步!
7 《明史宋濂传》文言文翻译翻译: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
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吃了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
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
这时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万余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
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没有可以重责的罪行。”
不久皇帝看过茹太素的奏章,发现有值得采纳的内容。就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就会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原文: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
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
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
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扩展资料:
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 ,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造。
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东阳马生序》 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 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解缙是明朝的大才子,字大绅,江西人,是明朝有名的文学家,也是建文帝和永乐帝年间的内阁首辅,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不仅诗词流传强,书法也是有一定的造诣,但是这样一个能力显赫的人物,在进京拜见太子的途中,却被明成祖朱棣冤杀。朱元璋在位时期,就非常器重解缙,用朱元璋的话来说就是,二人虽然名义上是君臣,但是实际却形同父子。明史中有记载: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一、解缙被贬官,后被冤杀。解缙在位时期,曾经向朱元璋谨言说兵部玩忽职守,因此被兵部尚书弹劾,导致解缙被贬官。朱允炆上位之后,解缙又被召回朝堂,任职翰林待诏,后任职内阁首辅。朱棣登基之后,解缙上书职责朱高煦过于受宠,这种举动惹怒了朱棣,也和朱高煦结下梁子,所以解缙又被贬官。朱高煦弹劾解缙,解缙进入大牢后,收到朱棣的旨意,被埋在积雪之中,活活冻死。
二、解缙为人比较耿直。其实朱元璋当时夸解缙,只是为了得到解缙的支持,但是解缙却没有想到朱元璋只是说说而已,毕竟身为天子,是不想让别人指责自己的,而解缙却上书朱元璋攻击兵部,导致自己被贬官。到朱棣时期,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朱棣也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所以朱棣才会生气,把解缙活活冻死。
三、解缙卷入皇储之争。朱棣在位的时候,朱高炽身为长子,理应被立为太子,但是朱棣喜欢的却是汉王朱高煦。朱棣犹豫不决的时候就去问解缙,没有想到解缙并不理解自己的意思,反而是跟自己对着干,所以朱棣才生气,解缙被关进大牢,又被冤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