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饰演乞丐,周星驰用手抓饭,刘德华睡大街,杨颖是什么样的?

同样都是饰演乞丐,周星驰用手抓饭,刘德华睡大街,杨颖是什么样的?,第1张

娱乐圈里有很多演员,演员的基本素养是演什么像什么。但有些演员的偶像包袱太重了,任何一个角色都要美美哒。例如乞丐,也要装扮一番,这就有点尴尬了,这么尴尬的人是谁?杨颖算一位。

杨颖的乞丐是“最美的乞丐”

杨颖的美貌和她的演技是成反比的,就连她的粉丝也没有办法否认这件事情。毕竟,杨颖演过的戏也不算少,能够让观众觉得不出戏的屈指可数。

在《大汉情缘之云中歌》中,她饰演了一个乞丐。她的衣着虽然有些破旧,但一看就是很干净,没有破烂的感觉。不仅仅是服饰,还有妆容。一个乞丐白白净净的,化着妆,打着腮红,这不是去乞讨,而是去化缘。

一个小乞丐,没有别的本事,除了嘴皮子功夫,还有那不要脸的本事。但是,杨颖饰演的乞丐,没有这些,有的是传统的表演方式。

她依然延续了她瞪眼歪头的风格。这就让人觉得很尴尬了,一名乞丐没有在为生活奔波,反而在撒娇卖萌。特别是她的假吃,更是让人没眼看。

这样一个乞丐,确定不是来搞笑的?你在现实中遇到这样的乞丐,会不会上前捏一把?之后就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乞丐的目的是什么?是美的吗?是让人看着赏心悦目的吗?乞丐为何要打扮得越脏越好?因为他要讨到钱或者东西,要是白白净净的,谁会施舍?

这样的乞丐怎么能够打动人心呢?杨颖的偶像包袱实在太重了,始终顾及自己的形象,放不开,也没有好好揣摩过人物内心的活动。

杨颖不懂人物可以理解,是一个模特,没有经过什么专业技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连一个外形上都不能像,这就让人不能理解了。

难道外在就那么重要吗?一位表演艺术家曾说,演员的身体是角色的。张家辉为了《激战》中的角色而训练,有六块腹肌。任贤齐为了角色而增重,演完以后就跑步减肥。这才是真正的演员,不在乎外形。

所以,杨颖的演技是一直令人诟病的。她的美貌和综艺感就已经足够让她成为众人心中的偶像。要是将心思放在演技提升上,说不定还能打动观众。

只要愿意下苦功夫,演技是可以慢慢提升的。多点看前辈们的影片,多揣摩多学习。每次都认真去想如果是自己演这个角色该怎么演。

看看周星驰和刘德华饰演的乞丐,再揣摩一下演时候的心理变化,跟着人家学,是不是可以提升一下呢?不会才要学习嘛!周星驰的演技,那不是盖的。

周星驰饰演的苏乞儿,那个神态,真绝了

要说演乞丐最出名的大概就是星爷了。星爷真的是一名特别敬业的演员,他的喜剧总能够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欢乐,是不可超越的存在,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神话。

星爷饰演的角色大多数都是生活中底层的小人物。在他饰演乞丐的时候,不怕毁形象,也不怕吃苦。他演的乞丐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是乞丐,蓬乱的头发,乌漆嘛黑的脸蛋,脏乱的衣服。

这和杨颖的穿衣打扮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毕竟杨颖的衣着虽然不是很好,但看起来很干净整洁。

最经典的就是他饰演苏乞儿吃饭的时候是直接用手抓饭吃,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形象,将乞丐那种被生活所迫饥饿的感觉饰演出来了。

毕竟,乞丐连活着都难了,有一碗饭吃已经很幸运了,又怎么会在乎饭干不干净?狼吞虎咽甚至抓地下饭菜吃得才真实。这样一演绎,周星驰将落魄少爷的心酸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杨颖呢?只顾自己的外在形象,哪里顾得上人物的真实性?

星爷取得的所有成绩都是饱含着无数的泪水和汗水,杨颖在这个方面是需要多下功夫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啊!

刘德华饰演的乞丐,落魄到睡大街

刘德华饰演的乞丐也很经典,他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让人感受到乞丐的那种落魄那种无力。他饰演的乞丐在装扮上也是符合乞丐的身份的。衣服破烂,脸上有伤,无处可去,直接睡在大街上。

在《失孤》中,他是那个寻找多年孩子的父亲,为了找到自己的孩子,他多年多地奔波,为了孩子,他不顾自己的形象。

在摩托车旁,蹲在地上,拿着饭盒吃饭,那个沧桑的感觉,油然而生。很多人觉得,刘德华的演技,在那个时候,跃然而出。

他没有说一句话,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就那个神态,就那个气场,就是那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多年为了找到孩子的倔强父亲。

一个乞丐的形象,就可以让刘德华演得如此传神。这也是他演技了得的表现。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特别有戏。刘德华在演戏上的敬业,大家有目共睹。

杨颖的演技就不行了,不仅打扮上不像乞丐,就连神情都不像。哪个乞丐会神采奕奕,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

想要获得尊重,提升演技是根本

真正的演员应该是演什么像什么,不管是什么角色都好,他们都能够挖掘出人物深处的心理活动,将人物的喜怒哀乐都演绎出来。

现在的娱乐圈中用心提升演技的人有,但很多人随波逐流了。因为他们现在注重的是流量,不管你有没有演技,会不会演戏,只要你够红,那么就有剧本找上门。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哀。

但实际上,如果一个演员没有演技是很难长久发展下去的。哪怕她很红,但终究会被取代,毕竟娱乐圈中的更新换代是很快的。没有一点实力,没有自己的代表作,慢慢就会被遗忘。

而真正的演员观众会永远记得,比如周星驰、黄渤、郭珍霓等等。他们的每一部戏观众都会认真去看,甚至反复去看。而一些流量明星的电视剧看一眼就看不下去了。这就是差距。

不管怎么说,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演戏这条路,最起码要对得起这个身份。连最基本的演技和敬业精神都没有,凭什么让观众买单?这是杨颖现在最需要的觉悟。

有人说现在的观众越来越挑了,实际上不是观众挑,而是现在根本就没有多少好剧可以追。想要让观众满意,演员总得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吧。

当然,也有部分不理智的粉丝自带粉丝滤镜。一旦别人说她家爱豆,就会说她家爱豆已经很努力了,已经有进步了,你行你上这样的话。

这实际上是对不好行为的纵容,演得不好还不允许别人说实话。对于这样的粉丝真的很无语,希望他们能够长长脑子。

要说将锅甩给粉丝,也是不恰当的。明星才是演技的实施主体,而不是粉丝。粉丝只是觉得说自家爱豆不行,为明星暂时挡了一会而已。

明星应该想一下,如何提升自己的演技,提升了以后,不用自己夸,大家都看得见。要是粉丝们还在帮助吹,那就是尬吹了。

只要杨颖的演技不那么糟糕,相信还是会有很多观众愿意为她买单的。只是希望她不要每部戏都是瞪眼歪头,这只会让她的人缘越败越光。

写在最后:

杨颖本来还是一个很不错的综艺咖,在综艺里面,她的表现还比较率真,让大家觉得她很自然。在新综艺里,假扮NPC吓唬大家,就很真实。但在演戏方面,她就没有那么用心用力了,总给人应付的感觉。

大家也都不傻,凭什么你应付,我还要给你高分?大家可不是黄晓明。要是能沉下心来提升演技,说不定还会挽救自己的形象,毕竟,光靠着综艺不能吃一辈子。大家觉得杨颖的演技会有提升的可能吗?会提升多大?

1 文言文举是什么意思

“举”在文言文中可表示举起、拿、起身、推举等意思。

①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译文: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

②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译文:我不能拿着整个吴国的地盘和十万人口被别人管制。

③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举。”

译文:像兔敢奔跑,像野鸭急飞。

④推举;推荐。《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译文: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

⑤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文:现在逃跑被抓了回来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选择)为国而死好吗?

⑥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译文: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地、蜀地。

⑦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举生之。”

译文: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

⑧全;都。《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译文:大家都非常高兴,面带有喜色,奔走相告。

2 形容一个人“不举”是什么意思

不举

基本解释:

--------------------------------------------------------------------------------

1不举起。

2指不升起。

3不能举;举不起。

4不举办;不进行。

5不检举;不告发。

6不推荐。

7不抚养。

8不祭祀。

9没有攻下。

10古代逢大的天灾人事,皆除去盛馔,偃息声乐,称作"不举"。

新华字典释义

3 畏烦重而不举 非负国乎这首文言文叫什么名字

这首文言文叫《阅微草堂笔记》

原文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闫罗王方录囚有邻村一媪至殿前,王改容拱手,赐以杯茗,命冥吏速送生善处郑私叩冥吏曰:此农家老妇,有何功德?冥吏曰:是媪一生无利己损人心夫利己之心,虽贤士大夫或不免,然利己者必损人,种种机械因是而生,种种冤愆因是而造,甚至贻臭万年,流毒四诲,皆此一念为害也此一村妇而能自制其私心,读书讲学之儒对之多愧色矣何怪王之加礼乎?郑素有心计,闻之惕然而寤郑又言此媪未至以前,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哂曰: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踧踖,锋棱顿减王徐顾笑曰:怪公盛气耳,平心而论,要是三四等好官,来生尚不失冠带促命即送转轮王观此二事,知人心微暧,鬼神皆得而窥虽贤者一念之私,亦不免于责备相在尔室,其信然乎?

译文

北村有位叫郑苏仙的人,一次做梦到了冥王府,看见阎王爷正在登记刚抓到冥府的人这时邻村的一位老妇人来到大殿之上,阎王马上迎上前去,满面笑容,拱手相让,并奉上好茶款待,然后命令阎府的差役马上送老妇人转生到一个好的人家去

郑苏仙大惑不解,偷偷的问冥府的差役:“她只是个农家村妇,有什么功德,能得到冥王的恭敬,转生到那么好的人家去?”差役说:“这位老村妇一辈子没有损人利己的心哪!有了利己的心,即使是贤士大夫也免不了有过有错而遭报应的因为凡是利己的人必然损害别人的利益,那么一切冤怨都是这样造成的,甚至是流毒四海,遗臭万年,都是为私为己这一念带来的祸患哪!这位老村妇一生能够抑制自己的私心,读书讲学的儒者在她面前都会面带愧色的难怪大王在她面前倍加有礼啊!”

郑苏仙是个有心计的人,听到此言心中一惊,恍然大悟

郑苏仙又说,在老妇人来之前,有一个穿官服的人气昂昂的进了大殿,自称一生为官,所到之处只喝老百姓的一杯水,无愧鬼神阎王微笑着说:“设立官制是为了治理国家、造福百姓,下到管理驿站、闸门的小官,都是按着理法来权衡利弊但是要说不要老百姓的钱就是好官,那么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还廉洁吗?”这官听了又辩解道:“我虽没有功劳,但也没有罪啊!”

阎王又说:“你一生处处求得的是保全自己,某个案子,你为了避开嫌疑没敢说话,这不是有负于民吗?某件事情,你怕麻烦没有上报朝廷,这不是有负于国吗?对为官者,三年要考察一次政绩,为什么?无功就是罪啊!”当官的大吃一惊,非常不安,锋棱顿减

阎王慢慢的回过头来笑着说:“只是怪你太盛气凌人罢了平心而论,要是三四等的好官,来生还不失冠带的”于是催促差役马上安排他转生

就这两件事来看,人的心里极其细微的念头,甚至是一闪而过自己都不很明确的想法,鬼神都能够知道,而且看的非常清楚,即使是贤德之人为私的一念,也免不了要受到责备的观察一下这就发生在你的身边,相信吧,的的确确是这样的啊!

4 举在哪篇文言文中有

1共举,对举。

《后汉书·张让传》:“监奴乃率诸仓头迎拜于路,遂共~车入门。”《三国志·蜀书·杜微传》:“微固辞,~而致之。”

2同“舆”。车。

《墨子·公输》:“邻有敝~而欲窃之。”萧嶷《自陈启·又启》:“出篱门外,乘~鸣角。”

3同“舆”。众,多。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人众车~,万物殷富。”《汉书》:作“舆”。

4盛放酒器的礼器。同“棜”。

《仪礼·既夕礼》注:“棜,今之~也。”5科举时代考中举人。

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1588年)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5 举有什么意思在文言文

①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

②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③举出;提出。《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

④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举。”

⑤挂起;升起。《赤壁之战》:“中江举帆。”

⑥推举;推荐。《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⑦举用;任用。《屈原列传》:“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⑧发动;兴起。《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⑨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⑩举动;行为动作。《谭嗣同》:“全在天津阅兵之举。”

⑾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⑿完成;成功。《孔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⒀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举生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⒁检举;揭发。柳宗元《时令论上》:“恤孤寡,举阿党。”

⒂科举;科举考试。《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

又应举;参加科举考试。韩愈《讳辨》:“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⒃中举;考中。《芋老人传》:“乙先得举,登仕路。”

⒄全;整个。《屈原列传》:“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⒅全;都。《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⒆尽;完。《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⒇点起为;点燃。《孙膑减灶》:“暮见火举而俱发。”

6 举在哪篇文言文中有

1共举,对举。

《后汉书·张让传》:“监奴乃率诸仓头迎拜于路,遂共~车入门。”《三国志·蜀书·杜微传》:“微固辞,~而致之。”

2同“舆”。车。

《墨子·公输》:“邻有敝~而欲窃之。”萧嶷《自陈启·又启》:“出篱门外,乘~鸣角。”

3同“舆”。众,多。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人众车~,万物殷富。”《汉书》:作“舆”。

4盛放酒器的礼器。同“棜”。

《仪礼·既夕礼》注:“棜,今之~也。”5科举时代考中举人。

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1588年)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7 帮忙找一下这是哪一篇文言文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译文

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王弘的小弟弟。年轻时有学问和品德,被授予著作郎,不去就任。兄弟分割财物,昙首只拿图书而已。被征召为琅邪王大司马的属员,跟从大司马修复洛阳园陵。与堂兄王球一同拜见高祖(曾良策注:刘裕);当时谢晦坐在高祖旁边,高祖说:“这个人既是贵族又有大德,却能够在军营里委屈他的志向。”昙首回答说:“已经跟从了神明英武之师,自然使得懦弱的人树立志向。”谢晦说:“仁慈的人果真有了勇气。”高祖听了高兴。来到彭城高祖在戏马台大会宾客,参加宴会的人都写诗;昙首最先写好,高祖看完后,于是问王弘:“你的弟弟与你相比怎么样?”王弘回答说:“如果只让他做平民百姓,家里怎么能住得下他。”高祖大笑。昙首有见识、智慧和气度,喜、怒不表现在脸上,闺阁之内和和睦睦的样子。自己手里不拿金子和玉器,家里妇女也不得以此作为装饰和玩物,如果不是俸禄和赏赐所得到的,不从别人那里接受一丝一毫的东西。太祖任冠军将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任府功曹。太祖镇守江陵,昙首自功曹迁为长史,又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非常赏识他,对太祖说:“王昙首深沉刚毅有器量局度,具有宰相之才。你遇事都应该同他商量。”等到即位后,任命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人,以及讨平谢晦叛乱,昙首出力最多。谢晦被平定后,皇上想要封赏昙首等人,正赶上宴会聚集在一起,皇上举杯劝酒,乘机抚着座椅说:“如果没有您兄弟二人,这个座椅就没有今天。”当时封赏的诏书已经写成,拿出来给昙首看,昙首说:“近日的事情,叛乱将要形成,凭借陛下英明快速决断,所以罪人才被诛杀。我等虽然得以仰借天光,报效微薄之力,怎么可以乘国家发生灾难之时,以此作为自身的幸运。陛下虽然想要偏袒我,面对秉笔直书的史臣怎么办?”皇上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所以封官的事就搁置了。当时王昙首的哥哥王弘担任录尚书事,又担任扬州刺使,昙首被皇上宠爱信任,在两宫任职。彭城王义康与王弘在一起任职,心里常常怏怏不乐,又想得到扬州刺史的职位,在言语上也表现了出来。因为昙首在朝廷任职,义康担心他分了自己的权力和职位,更加不高兴。昙首一再乞求皇上到吴郡任职,太祖说:“哪有想要建造大厦而遗失栋梁之材你?贤兄接连多次称自己有病,坚决辞去州官职位,将来如果同意了你的请求,这个职位不是您又是属于谁呢?哪有到吴郡任职的道理。”当时王弘长期生病,多次请求辞职,皇上不答应。昙首劝王弘分出府中一半的兵力给义康,义康才高兴起来。元嘉七年,昙首去世。太祖为他的死而悲恸,中书舍人周纠在一旁侍侯,说:“王家将要衰败,所以贤能的人先死了。”皇上说:“只不过是我家衰败罢了。”

推荐和推介的区别如下。

两个词的意思不同推荐多用于介绍人,举荐的意思;推介按照字面的意思来说就是介绍的意思。

两个词语用的语境也不同,推荐用于举荐人;推介的话就是介绍某种事物。

有些词尽管意义相近,但是适用于不同的对象和情况。领略与领会都有理解、体会、认识的意思。但前者着重指情感上的体验、欣赏,可以连接风味,风光等;而后者着重指理性上的了解、体会,适用于抽象的事物,可以连接内容、道理等。

1 纪瞻字思远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应詹,字思远,汝南南顿人。詹幼孤,为祖母所养。

祖母终,居丧毁顿,杖而后起,遂以孝闻。家富于财,年又稚弱,乃请族人共居,委以资产,情若至亲,世以此异焉。

性质素弘雅,物虽犯而弗之校,以学艺文章称。司徒何劭见之曰:“君子哉若人!” 初辟公府,为太子舍人。

镇南大将军刘弘,请为长史,委以军政。弘著绩汉南,詹之力也。

会蜀贼杜畴作乱,来攻詹郡,力战摧之。寻与陶侃破杜弢于长沙,贼中金宝溢目,詹一无所取,唯收图书,莫不叹之。

陈人王冲拥众荆州,素服詹名,迎为刺史。詹以冲等无赖,弃还南平,冲亦不怨。

其得人情如此。迁益州刺史,领巴东监军。

詹之出郡也,士庶攀车号泣,若恋所生。俄拜后军将军。

詹上疏陈便宜,曰:“今大荒之后,制度改创,宜因斯会,厘正宪则,先举盛德元功以为封首,则圣世之化比隆唐虞矣。”元帝雅重其才,深纳之。

及敦作逆,明帝问詹计将安出。詹厉然慷慨曰:“陛下宜奋赫斯之威,臣等当得负戈前驱,庶凭宗庙之灵,有征无战。

如其不然,王室必危。”贼从竹格渡江,詹与建威将军赵胤等击败之。

贼平,封观阳县侯,食邑一千六百户。上疏让曰:“臣虽忝当一队,策无微略,劳不汗马”。

不许。时王敦新平,人情未安,詹抚而怀之,莫不得其欢心,百姓赖之。

疾笃,以咸和六年卒,时年五十三。初,京兆韦泓丧乱之际,亲属遇饥疫并尽,客游洛阳,素闻詹名,遂依托之。

詹与分甘共苦,情若弟兄,并荐之于元帝。自后位至少府卿。

既受詹生成之惠,詹卒,遂制朋友之服,哭止宿草,追赵氏祀程婴、杵臼之义,祭詹终身。 《晋书·列传第四十》(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委以资产,情若至亲 委:托付。

B素服詹名,迎为刺史 素:一向。C詹抚而怀之 怀:怀念。

D弘著绩汉南 著:显著。(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应詹“受器重”和“得人情”的一组是( ) A司徒何劭见之曰:“君子哉若人!”/ 弃还南平,冲亦不怨 B元帝雅重其才,深纳之 / 士庶攀车号泣,若恋所生 C素闻詹名,遂依托之 / 素服詹名,迎为刺史 D臣等当得负戈前驱 / 百姓赖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詹很讲孝道。

祖母死了,他因悲痛过度而身体虚弱,走路要用拐杖;族人生活不富裕,他请到家中一起生活。B王冲仰慕应詹的名声,恭请他担任荆州刺史;应詹认为王冲是个“无赖”之人,就离开了荆州,王冲并没有责备他。

C应詹深得老百姓的爱戴,前往益州上任,老百姓拉着马车,舍不得他走;平定王敦的叛乱后,他设法稳定人心,深得老百姓的信任。D韦泓同应詹非亲非故,应詹不但救助他,与他同甘共苦,还在元帝面前推举他。

应詹的这种大义,得到了回报,韦泓终身祭祀他。(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物虽犯而弗之校,以学艺文章称。译文: ②詹之出郡也,士庶攀车号泣,若恋所生。

译文: ③今大荒之后,制度改创,宜因斯会,厘正宪则。译文: 答案:(1)C(2)B(3)A(4)①别人即使有所冒犯,他也不计较,凭着学问文章而为人称道。

②应詹离开南平郡时,读书人和老百姓都拉着马车痛哭,就像留恋生养他们的父母。③现在,动荡刚刚结束,是国家制度改革与草创的时候,应该趁着这个机会,整顿订正法律。

解析:(1)C(安抚) (2)B(A何劭的赞美之词 / 得人情; C韦泓对他的仰慕 / 得人情(受器重); D应詹表的决心 / 百姓对他的信赖) (3)A(“族人不富裕“在文中没有依据,他帮助族人的行为,也不能算是一种孝道。) (4)见译文。

参考译文:应詹,字思远,汝南南顿人。应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被祖母抚养长大。

祖母去世,在丧期中,悲哀过度而身体虚弱,需要拄着拐杖才能起身,于是凭着孝道而出名。应詹家里非常富有,年纪又小,于是把族人请到家里来一起生活,把家财委托给他们来掌管,像非常亲近的亲人那样有感情,社会上的人因此特别地看重他。

应詹生性质朴高雅,别人即使有所冒犯,他也不计较,凭着学问文章而为人称道。司徒何劭看见他,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啊!” 开始被官府征召,担任太子舍人。

镇南大将军刘弘,聘请他担任长史一职,把军政大事都交给他处理。刘弘在汉南政绩显著,这主要是应詹的功劳。

恰逢蜀地杜畴叛乱,前来攻打应詹所在的郡县,经过艰苦的战斗,打败了杜畴的叛军。不义,又与陶侃一道在长沙打败了杜弢,缴获的叛军的物资中,有许多金银财宝,应詹一点都没有拿,只拿了一些书籍,没有人不为之感叹。

陈地人王冲有很多的士兵盘踞荆州,一向仰慕应詹名声,迎接他担任荆州刺史。应詹认为王冲等人没有才干,不中用,辞去官职,回到南平,王冲也不怨恨应詹。

他受人钦慕到了如此程度。升迁为益州刺史,兼任巴东监军。

应詹离开南平郡时,读书人和老百姓都拉着马车痛哭,就像留恋生养他们的父母。不久应詹被授予后军将军。

应詹上疏陈奏有利国家合乎时宜的事,说:“现在,动荡刚刚结束,是国家制度改革与草创的时候,应该趁着这个机会,整顿订正法律,先推举那些有高尚品德和。

2 文言文阅读 《南吏列传第四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刘显,字嗣芳,沛国相人也。幼而聪敏,六岁能诵吕相绝秦、贾谊过秦。

琅邪王思远,吴国张融见而称赞,号曰神童。族伯儒学有重名,卒无嗣,齐武帝诏显为后,时年八岁。

天监初,举秀才,解褐中军临州王行参军,俄署法曹。 显博涉多通。

任昉尝得一篇缺简,文字零落,历示诸人,莫能识者,显见云是古文尚书所删逸篇。昉检周书,果如其说。

昉因大相赏异。丁母忧,服阕,尚书令沈约时领太子少傅,引为少傅五官。

约为丹阳尹,命驾造焉,于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约曰:“老夫昏忘,不可受策;虽然,聊试数事,不可至十。”

显问其五,约对其二。陆倕闻之击席喜曰:“刘郞子可谓差人,虽吾家平原诣张壮武,王粲谒伯喈,必无此对。”

其为名流推赏如此。五兵尚书傅昭掌著作,撰国史,显自兼延尉正,被引为佐。

及革选尚书五都,显以法曹兼吏部郎。后为尚书仪曹郎。

尝为《上朝诗》,沈约见而美之,时约郊居宅新成,因命工书人题之于壁。 显与河东裴子野等连职禁中,递相师友,人莫不慕之,显博闻强记过于裴。

时波斯献生师子,帝问曰:“师子有何色?”显曰:“黄师子超不及白师子超。”魏人送古器,有隐起字,无识者。

显案文读之无滞,考校年月,一字不差,武帝甚嘉焉。 迁尚书左丞,除国子博士。

时有沙门讼田,帝大署曰“贞”。有司未辩,遍问莫知。

显曰:“贞字文为与上人。”帝因忌其能,出之。

魏使李谐至闻之,恨不相识。叹曰:“粱德衰矣。

善人,国之纪也,而出之,无乃不可乎。”王迁镇郢州,除平西府谘议参军,久在府不得志。

大同九年终于夏口,时年六十三。(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四十》)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监初,举秀才……俄署法曹——署:代理B昉检周书,果如其说——检:查阅C约为丹阳尹,命驾造焉——造:制定D虽然,聊试数事,不可至十——聊:姑且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显“博涉多通”的一组是( )①琅邪王思远、吴国张融见而称赏,号曰神童 ②显见云是古文尚书所删逸篇 ③于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 ④尝为《上朝诗》,沈约见而美之 ⑤递相师友,人莫不慕之 ⑥显曰:“黄师子超不及白师子超。”

A②③⑥B①②④C①③⑤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显六岁就能诵《吕相绝秦》、贾谊《过秦论》,被称为神童,八岁时过继给了虽有名望而无子嗣的族伯刘璩。天监初年,被举荐为秀才,从此走上仕途。

B任昉曾经得到一篇文字脱落的残缺简书,没有人能够辨识。后来在周书中发现了原文,果真和简书上说得一致,十分惊异。

C沈约担任丹阳尹时,与刘显相互对答。沈约自负地认为虽然自己昏忘,但可以试一试,结果刘显胜过了他,陆倕高兴地拍着席子称赞刘显非同一般。

D刘显担任国子博士时,发生了僧人讼田一案,皇帝写了一个“贞”字,主管的官员不解其意,但刘显知道皇帝是把田地判给了僧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显案文读之无滞,考校年月,一字不差,武帝甚嘉焉。(2)善人,国之纪也,而出之,无乃不可乎。

答案:1C 2A 3B 4(1)刘显察看文字,渎起来不停滞,核查年月,一字都不差,武帝很是赞许他。 (2)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楷模,却被调出,恐怕不可以吧。

译文刘显,字嗣芳,是沛国相人。刘显小时候就聪敏,六岁就能读《吕相绝秦》和贾谊的《过秦论》。

琅邪王萧思远、吴国的张融见到他便称赞他,刘显被称为“神童”。族伯刘瓛在儒学界很有名望,但没有儿子继承,齐武帝下诏,让刘显做他的后人,那年刘显八岁。

天监初,考中秀才,任命为中军临川王行参军,不久就转为法曹。 刘显涉猎广博并且对很多领域都通晓。

当时任昉得到了一篇残缺的简书,但是是残缺的,文字脱落,他多次把文章展示给很多人看,没有能辨识的。刘显看见以后,说是《古文尚书》里删掉的“逸”这一篇。

任昉检看《周书》,果真像刘显说的那样。任昉因此相当赏识刘显。

刘显母亲去世,服丧期结束后。尚书令沈约那时候当太子少傅,引荐刘显为少傅五官。

沈约当了丹阳尹,命令刘显驾车去那里。在座位上问刘显关于经史的10件事,刘显对上来9条。

沈约说:“我年老糊涂健忘,不能接受测问了;虽然如此,但是姑且试问几件,不能到十件。”刘显问了五件,沈约仅对上来2件。

陆倕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排着席子说:“刘显可以称得上是奇异的人,就是我们家平原到到张壮武那里去,王粲见蔡邕(字伯喈),也必然没有这样的对答。”刘显为名流推崇赏识就像这样子。

五兵尚书傅昭当著作郎,修筑国史,刘显当时 廷尉正,被傅昭召去帮助修国史。到了选尚书五都的时候,刘显以法曹 吏部郎,后来当了尚书仪曹郎。

曾经作《上朝诗》,沈约加了十分欣赏,当时沈约在郊外的房子刚刚建成,于是让擅长书法的人把这首诗写在自己郊区房子的墙上。刘显与河东裴子野等人一直宫中任职,相互像师傅朋友一样亲近,没有人不羡慕的。

刘显的知识渊博,还要比裴子野强些。有一天,波斯国进贡狮子,皇帝问大臣说:“狮子都有什么颜色的?。

3 跪求下段文字的准确翻译 谢谢啦

显,字嗣芳,瓛族子也。父鬷,字仲翔,博识强正,名行自居。幼为外祖臧质所鞠养。质既富盛,恒有音乐。质亡后,母没十许年,鬷每闻丝竹之声,未尝不歔欷流涕。梁天监初,终于晋安内史。

显幼而聪敏,六岁能诵《吕相绝秦》、贾谊《过秦》。琅邪王思远、吴国张融见而称赏,号曰神童。族伯瓛儒学有重名,卒无嗣,齐武帝诏显为后,时年八岁。本名颋,齐武以字难识,改名显。天监初,举秀才,解褐中军临川王行参军,俄署法曹。显博涉多通。任昉尝得一篇缺简,文字零落,示诸人莫能识者,显见云是《古文尚书》所删逸篇。昉检《周书》,果如其说。昉因大相赏异。丁母忧,服阕,尚书令沈约时领太子少傅,引为少傅五官。约为丹阳尹,命驾造焉。于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约曰:“老夫昏忘,不可受策;虽然,聊试数事,不可至十。”显问其五,约对其二。陆倕闻之击席喜曰:“刘郎子可谓差人,虽吾家平原诣张壮武,王粲谒伯喈,必无此对。”其为名流推赏如此。

五兵尚书傅昭掌著作,撰国史,显自兼廷尉正,被引为佐。及革选尚书五都,显以法曹兼吏部郎。后为尚书仪曹郎。尝为《上朝诗》,沈约见而美之,命工书人题之于郊居宅壁。后兼中书通事舍人,再迁骠骑鄱阳王记室,兼中书舍人。后为中书郎,舍人如故。

显与河东裴子野、南阳刘之遴、吴郡顾协连职禁中,递相师友,人莫不慕之。显博闻强记,过于顾。时波斯献生师子,帝问曰:“师子有何色?”显曰:“黄师子超,不及白师子超。”魏人送古器,有隐起字无识者,显案文读之无滞,考校年月,一字不差。武帝甚嘉焉。迁尚书左丞,除国子博士。时有沙门讼田,帝大署曰“贞”。有司未辩,遍问莫知。显曰:“贞字文为与上人。”帝因忌其能,出之。后为云麾邵陵王长史、寻阳太守。魏使李谐至闻之,恨不相识。叹曰:“梁德衰矣。善人国之纪也,而出之,无乃不可乎!”王迁镇郢州,除平西府谘议参军,久在府不得志。大同九年终于夏口,时年六十三。凡佐两府,并事骄王,人为之忧,而反见礼重。友人刘之遴启皇太子为之铭志,葬于秣陵县刘真长旧茔。子莠、恁、臻。臻早有名,载《北史》。

4 谁有《晋书·纪瞻传》全文,急

晋书·纪瞻传 瞻字思远,丹阳秣陵人。

徙居历阳,元康中察孝廉,不行。后举秀才,永庚初又举寒素,大司马辟东阁祭酒,除鄢陵公国相。

左降松滋侯相,太安中弃官归,召为尚书郎,不就。元帝镇下邳,引为安乐军谘祭酒,随府迁镇东长史,封都乡侯。

加扬威将军,除会稽内史,寻迁丞相军谘祭酒,封临湘县侯,愍帝召为侍中,不就。元帝即位,拜侍中,转尚书,以疾免,寻除尚书右仆射。

明帝时转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进骠骑将军,卒年七十二。谥曰穆。

○与秀才对策 瞻闻有国有家者,皆欲迈化隆政,以康庶绩,垂歌亿载,永传于后。然而俗变事弊,得不随时,虽经圣哲,无以易也。

故忠弊质野,敬失多仪。周鉴二王之弊,崇文以辩等差,而流遁者归薄而无款诚,款诚之薄,则又反之于忠。

三代相循,如水济火,所谓随时之义,救弊之术也。羲皇简朴,无为而化;后圣因承,所务或异。

非贤圣之不同,世变使之然耳。今大晋阐元,圣功日?齐,承天顺时,九有一贯,荒服之君,莫不来同。

然而大道既往,人变由久,谓当今之政,宜去文存朴,以反其本,则兆庶渐化,大和可致也。 周制明堂,所以宗其祖以配上帝,敬恭明祀,永光孝道也。

其大数有六。古者圣帝明王南面而听政,其六则以明堂为主。

又其正中,皆云太庙,以顺天时,施行法令,宗祀养老,训学讲肄,朝诸侯而选造士,备礼辩物,一教化之由也。故取其宗祀之类,则曰清庙;取其正室之貌,则曰太庙;取其室,则曰太室;取其堂,则曰明堂;取其四门之学,则曰太学;取其周水圜如璧,则曰璧雍。

异名同事,其实一也。是以蔡邕谓之一物。

兴隆之政务在得贤,清平之化急于拔才。故二八登庸,则百揆序;有乱十人,而天下泰。

武丁擢傅岩之徒,周文携渭滨之士,居之上司,委之国政,故能龙奋天衢,垂勋百代。先王身下白屋,搜扬仄陋,使山无扶苏之才,野无《伐檀》之咏。

是以化厚物感,神?来应,翔凤飘摇,甘露丰坠,醴泉吐液,朱草自生,万物滋茂,日月重光,和气四塞,大道以成;序君臣之义,敦父子之亲,明夫妇之道,别长幼之宜,自九州,被八荒,海外移心,重译入贡,颂声穆穆,南面垂拱也。今贡贤之涂已?,而教学之务未广,是以进竞之志恒锐,而务学之心不修。

若辟四门以延造士,宣五教以明令德,考绩殿最,审其优劣,厝之百僚,置之群司,使调物度宜,节宣国典,必协济康哉,符契往代,明良来应,金兰复存也。 二仪分则兆庶生,兆庶生则利害作。

利害之作,有由而然也。太古之时,化道德之教,贱勇力而贵仁义。

仁义贵则强不陵弱,众不暴寡。三皇结绳而天下泰,非惟象刑缉熙而已也。

且太古知法,所以远狱。及其末,不失有罪,是以狱用弥繁,而人弥暴,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书》曰:“惟敬五刑,以成三德。”叔世道衰,既兴三辟,而文公之弊,又加族诛,*刑沦胥,感伤和气,化染后代,不能变改。

故汉祖指麾而六合响应,魏承汉末,因而未革,将以俗变由久,权时之宜也。今四海一统,人思反本,渐尚简朴,则贪夫不竞;尊贤黜否,则不仁者远。

尔则斟参夷之刑,除族诛之律,品物各顺其生,缉熙异世而偕也。 盖闻阴阳升降,山泽通气,初九纯卦,潜龙勿用,泉源所托,其温宜也。

若夫水润下,火炎上,刚柔燥湿,自然之性,故阳动而外,阴静而内。内性柔弱,以含容为质;外动刚直,以外接为用。

是以金水之明内鉴,火日之光外辉,刚施柔受,阳胜阴伏,水之受温,含容之性也。 政因时以兴,机随物而动,故圣王究穷通之源,审始终之理,适时之宜,期于济世。

皇代质朴,祸难不作,结绳为信,人知所守。大道既离,智惠扰物,夷险不同,否泰异数,故唐虞密皇人之网,夏殷繁帝者之法,皆废兴有由,轻重以节。

此穷神之道,知化之术,随时之宜,非有降杀也。(《晋书·纪瞻传》。

举秀才,尚书郎陆机策之,瞻对。) ○劝进表 陛下性与天道,犹复役机神于史籍,观古人之成败,今世事举目可知,不为难见。

二帝失御。宗庙虚废,神器去晋,于今二载,梓宫未殡,人神失御。

陛下膺?受图,特天所授。使六合革面,遐荒来庭,宗庙既建,神主复安,亿兆向风,殊俗毕至,若列宿之绾北极,百川之归巨海,而犹欲守匹夫之谦,非所以阐七庙,隆中兴也。

但国贼宜诛,当以此屈己谢天下耳。而欲逆天时,违人事,失地利,三者一去,虽复倾匡于将来,岂得救祖宗之危急哉!适时之宜万端,其可纲维大业者,惟理与当。

晋祚屯否,理尽于今。促之则得,可以隆中兴之祚;纵之则失,所以资奸寇之权:此所谓理也。

陛下身当厄运,纂承帝绪,顾望宗室,谁复与让!当承大位,此所谓当也。四祖廓开宇宙,大业如此。

今五都燔?,宗庙无主,刘载窃弄神器于西北,陛下方欲高让于东南,此所谓揖让而救火也。臣等区区,尚所不许,况大人与天地合德,日月并明,而可以失机后时哉!(《晋书·纪瞻传》) ○久疾上疏 臣疾?不痊,旷废转久,比陈诚款,未见哀察。

重以尸素,抱罪枕席,忧责之重,不知垂没之馀当所投厝。臣闻易失者时,不再者年,故古之志士义人负鼎趣走,商歌于市,诚欲及时效其忠规,名传不朽也。

然失之者亿万,得之者一。

一、苦难童年

舜是三皇五帝之一,史书上称作“帝舜”或者“舜帝”。

舜帝也是黄帝的后代,他是黄帝的第八代子孙,但是,从他祖先穷蝉(chán)那一代开始,就没有做官的人了,都是普通的平民百姓。

舜帝本来也应该和黄帝一样姓姬,但是,因为他生在姚墟(xū)这个地方,就改姓姚了,他的名叫重华,也有人说他叫仲华,和我们中华民族是同一个音。舜帝是有虞(yú)氏人,所以史书上也把他叫做虞舜。

有虞氏就是把“虞”作为图腾的远古部落。“虞”是一种想象中的动物,也叫“驺(zōu)虞”,它有着白虎的身子,狮子的头,可能就是狮虎兽,身上长着黑色的花纹,它的尾巴比身子还长,它是一种善良的动物,不吃活的东西,除非别的动物死了,它才会吃它的肉,所以,书上都说它是“仁兽”,就是仁爱的兽类。

据说,舜生下来的时候,他的长相很怪异,他长着一张又黑又方的大脸,眉骨高高地突出着,一张大嘴能伸进去一个拳头,最奇怪的是,他的眼中有两个瞳仁,他的掌心纹路像一个“褒(bāo)”字。

在舜还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死了,他的父亲是一个瞎子,外号叫做瞽(gǔ)叟,意思是瞎眼的老头。瞽叟在舜的母亲死后,又给自己娶了一个妻子,生下一个儿子,叫做象。

瞎眼爸爸瞽叟不喜欢舜,他喜欢小儿子象,所以,舜从小就受到爸爸、继母和弟弟的虐待。

舜很小的时候就得每天起早贪黑,给家里干活,稍微有点过错,就会遭到爸爸和继母的毒打,而且,瞎眼爸爸、继母和弟弟象还常常商量着要杀了他。

但是,舜对爸爸和继母,不但不记恨,却非常孝顺,对于常常欺负他的弟弟象,不但不仇恨,却非常友爱。每次,家里人找茬打他的时候,他都甘愿忍受,家里人谋划杀他的时候,他就赶快躲到别人找不见的地方藏起来,等家里人消了气,他再回家,照样对父母孝顺,对弟弟友爱。后母不允许他吃中午饭,别人问他为什么中午不回家,舜说:“农夫要以节俭为根本,一天吃两顿饭就行了。”

舜从小爱学习,瞎眼爸爸和继母不让他上学,他走到哪里,都要向别人请教学问。

有一年冬天,气候寒冷,舜身上只穿着单衣,冻得瑟(sè)瑟发抖,还在地里放牛,邻居秦大叔实在看不下去,就去找舜的瞎眼爸爸,希望他送舜去读书,但是,瞎眼爸爸不答应,还要让舜去放牛。秦大叔很同情舜,他让舜和自己的孩子一起,跟着老师读书,舜一边放牛一边学习。舜从老师那里,识了很多字,学了很多学问,知道了诚实、厚道、仁爱,是多么重要。

有一天,舜放牛的时候,遇上一个八岁的孩子,叫做蒲衣子,舜看见蒲衣子一举一动都那样美好,就主动请教。蒲衣子告诉他,人身体的每个部分都要保持正确的动作形态,脚的动作要庄重,不要乱踢乱抖;手的动作要恭敬,不要乱摸乱动;眼的动作要端庄,不要乱看乱闪;口中的语言要适宜,不要话多不休;身体发出的声音要安静,不要制造噪音和响声;头的动作要正直,不要乱转乱扭;气息要肃穆,不要大声喘息;身体站立要不偏不倚,不要歪斜乱靠,也不能自由散漫。

舜按照蒲衣子的教导,训练自己,他变得行为端庄,举止得体,行为中充满君子正气。

舜稍微长大些,他就开始外出做工,赚钱养家,他在历山种过地,在雷泽捕过鱼,在河滨做过陶盆,在寿丘当过做家具的童工,还在负夏这个地方做过小生意。

由于舜对人很好,大家都喜欢和他一起干活,他在历山种地的时候,和他一起开荒种地的人越来越多,历山这个地方开始人烟稀少,后来竟然成了一个人口稠密的城市。

舜远离家乡,他思念父母和弟弟,有一天,他在田地里耕种,看见几只鸟成群结队飞过去,他心里非常难受,就随口唱出一首诗来:“我到历山这个地方啊!历山高峻挺拔;成群的鸟儿啊!在天空飞翔;思念我的父母啊!辛勤地耕耘;时间过得好快啊!就像飞驰一样;父母离我很远啊!我何时能回家乡?”

舜唱完这首,想着自己悲惨的身世,放声大哭。舜写的这首诗叫做《历山思亲操》,是我们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千古绝唱。

舜把赚来的钱一分不少地都带回家。但是,他的家里人依然很讨厌他。瞎眼爸爸对他非常凶狠,继母也经常对他大声斥骂,就连弟弟也对他非常傲慢,都想杀了他。但是,舜依然孝顺父母,爱护弟弟。家里人杀他的时候,就找不见他,但是,当家里人需要他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在面前。

左邻右舍的人从小看着舜长大,都说他是一个孝顺父母、爱护弟弟、举止端庄、学问很深的好孩子,所以,他的美名也就传开了。

二、尧帝召见

这一年,当时的国君尧帝觉得自己已经年老体衰,但是,他不想让自己不听话的儿子丹朱继位,他就让大臣们推荐接班人,大臣四岳推荐了因为孝顺而被天下赞扬的舜。于是,尧帝就把舜叫到宫中,召见他。这是中国古代两个伟大领袖的第一次相见。

这时候,舜已经三十岁了,依然没有妻子儿女。

尧帝问他:“我想让天下太平,你说该怎么办?”

舜回答说:“要想使天下太平,就要公平对待每一个人,不能有偏向,特别是对小事不能马虎,说话要算数,要有诚信。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会拥护你。”

尧帝又问:“管理国家什么事最重要?”

舜回答说:“首先是祭(jì)祀(sì)上天,也就是知道大自然运行的规律。”

尧帝再问:“国家的什么官职最重要?”

舜答道:“管理土地的官职最重要。”

尧帝还问:“管理国家首先要做的是什么事?”

舜回答:“关心人民。”

尧帝听完舒了一口气,他笑了,对舜的回答十分满意。他赏赐给舜几件衣服,给了他一张古琴,又给他几头牛羊,还派人给他家建起粮仓。

尧帝心里想,这个舜嘴上说得好听,就是不知道他做得怎么样呀?他决定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还让自己的八个儿子跟随舜,让他们近距离观察舜的行动,及时报告。

舜带着娥皇和女英离开的时候,尧帝专门叮嘱两个女儿,回到家中要孝敬公婆,善待弟妹,不要告诉别人自己是国君的女儿,要像普通百姓的女儿一样,参与家务,劳动生产。

舜回到家里,他虽然被尧帝喜欢,但是,他的瞎眼爸爸、继母和弟弟象还是讨厌他,特别是象,看见舜带回来的两个嫂子很漂亮,就更加嫉恨舜,想杀死哥哥,霸占两个嫂子。

有一次,瞎眼爸爸瞽叟对舜说:“粮仓漏雨了,你快爬上去修补一下。”

舜于是就爬到粮仓顶上修补。这时候,象就放火烧粮仓,舜看见大火烧起来,赶忙用头上戴的斗笠挡住大火,然后,从粮仓上飞身跳下来,他才没有被烧死。

过了几天,继母叫舜在家里挖一口井,舜挖井的时候就想,是不是又要害死自己呀?他就在井壁侧面挖了一条暗道通向外边。井越挖越深了,突然,继母和象一起往井里填土,要把舜活埋在井里,舜赶快从暗道里逃出去了。

舜在外面躲了几天,才回到家里,走到屋外,只听瞎眼爸爸、继母和弟弟象在高兴地谈论这件事。

他的弟弟象说:“都是我出的好主意,我们才把他杀了,他的两个妻子和古琴应该归我,牛羊和粮仓归你们二老。”

瞎眼爸爸和继母高兴地答应了,舜伤心极力,但是他没有怨恨父母和弟弟,只是留着眼泪走出家门。

象以为舜真的死了,他就跑到尧帝为舜建造的宫室住下,得意洋洋地弹起舜的古琴。

舜平静了心情,回到家中,弟弟象大吃一惊,然后假惺惺地说:“我以为你死了,正在难过呢!”

舜笑笑回答说:“是吗?你真是个好弟弟!”

此后,舜依然十分孝顺父母,爱护弟弟。

三、摄理国政

尧帝经过考验,认为舜的人品很好,但是,他还想在工作中进一步考验舜的能力,他决定,让舜代理自己处理国家大事,他自己就到各地去巡视了。

舜首先观察天象,确定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位置。然后祭祀上帝、名山大川和各种神灵。远古时代的人认为,是神主宰着人的命运,所以,对神非常尊敬。

舜又选择好日子,接见官员和各方君长。舜对各地官员和君长非常尊重,常常站在宫门前毕恭毕敬地迎接他们。舜为了让各地官员和国君加强联系,就规定,每五年巡视天下一次,其余时间,让各地君长到京城朝见。

为了更有效的管理国家,舜将天下划为十二个州,把各州的界限用河道隔开。舜到各地巡视,常常越过高山,遇上大风雷雨,山火烈焰,也常常遇上虎狼毒蛇,野兽出没,但是,舜非常勇敢,每次都能安全回来,这些灾害都不能危害他。

舜特别善于用人。他知道颛(zhuān)顼(xū)帝有八个有才能的子孙,人称为“八恺(kǎi)”,意思就是八个和善的人。帝喾(kù)也有八个有才能的子孙,人称为“八元”,意思就是八个善良的人。这十六个人美名远扬,尧帝却没有任用他们。舜就推举“八恺”担任管理土地的职务,又推举“八元”到各地教育人民,“八恺”和“八元”都能认真办事,发挥长处,使天下安宁、百姓和睦、农业发展、四处和平。

舜也是个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人,他把经常干坏事的驩(huān)兜(dōu)、共工和鲧(gǔn)一起流放到边疆去;把那些为非作歹的坏人,全都赶出京城。还带兵把敢于造反的三苗打败,天下人都信服了舜。

四、登上帝位

舜代替尧帝管理国家二十八年之后,尧帝逝世了。舜非常悲伤,主持尧帝的安葬仪式,为尧帝服丧三年。三年里,舜没有过欢乐的笑容。舜又把帝位,让给尧帝的儿子丹朱,他自己躲到山里去了。但是,天下的人都愿意相信舜,不愿意相信丹朱,汇报工作的、打官司的都来找舜,没有人愿意去找丹朱。舜觉得人们相信自己,依赖自己,就决定再次重新执掌政权,登上帝位。

舜要求天下十二州的官员,都要发扬尧帝的美德,爱护人民。他反感只会花言巧语,不干实事的献媚小人。

舜帝决定启用各种人才,管理国家。他流放了鲧,但是启用鲧的儿子大禹治理江河,大禹经过几年努力,用疏导的方法治理了江河,河水不再泛滥成灾了。

舜帝指派姬弃担任后稷(ji)之职,管理农业,姬弃很努力,督促人们按节令播种五谷,天下粮食丰收了。孩子们注意,后稷的“后”不是前后的“后”,而是发令者的意思。过去,前后的“后”写作“後”。

舜帝派子契(qì)推行五教,让天下人懂得做父亲要有道义,做母亲要慈爱,做兄长爱友善,做弟弟要恭敬。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理。子契到各地去教育人民,社会风气就逐渐变好了。

舜帝又派偃(yǎn)皋(gāo)陶(yáo)去掌管法律,偃皋陶公正廉明,天下没有冤假错案,人民个个信服。

舜帝还使用了许多优秀的官员,并对官员们三年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后,根据政绩决定升降和处罚。大小官员都努力建功立业,官场为民造福之风也形成了。

五、一代圣君

舜帝老年之后,就考虑谁来继承他的职位,他的两个帝妃中,娥皇无子,女英生一子,叫做姚商均。但是,舜帝认为自己的弟弟象和儿子姚商均都品德不好,于是,他选择治水有功的大禹继承帝位,并把帝位禅让给大禹。

此后,舜帝一直在全国各地巡视,了解人民生活,帮助各地解决问题。

舜帝在一百零一岁那一年夏天,带着两位帝妃娥皇和女英,巡视到洞庭湖,此时天气很热,舜帝就让娥皇、女英留在洞庭湖中的君山避暑,舜帝自己带着部下继续南巡。

一天晚上,女英做了一个梦,梦见舜帝坐着用美玉做成的车子,从天空降下来,对她说,自己已经不在人世了,大家不要悲伤,人生在世,总有一天要分别的。女英醒来,非常担心,就把梦到的事情告诉了娥皇,两人十分焦急。

不久,果然传来消息,舜帝在苍梧逝世了。娥皇、女英悲伤得日夜哭泣,眼泪哭干了,一滴一滴鲜血从眼中流出来。她们去给舜帝哭丧,路过君山上的竹林,眼中的鲜血就洒在竹林的竹子上。最后,娥皇和女英因为悲伤过度,就一起跳入洞庭湖中。直到现在,君山上的翠竹还留着二位帝妃的斑斑血泪,这些竹子被称为“斑竹”。

舜帝死后安葬在苍梧山上,他的墓叫做“零陵”。苍梧山就是今天湖南宁远县境内的九嶷山。

舜帝为人孝敬父母,亲善兄弟,虽遭百般虐待,依然不改变。他是二十四孝第一名,几千年来都是人民学习的榜样。他治理国家功勋卓著,让贤禅位大公无私,他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牢记的伟大人物。

从低到高依次为:童生、秀才(生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贡士(第一名称会员)、进士(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科举制度

科举指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扩展资料

童生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

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科举制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243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