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飞行器运动的力。它是作用在发动机内、外表面或推进器(如螺旋桨)上各种力的合力。在带有螺旋桨的推进系统中,螺旋桨推动空气沿飞行相反方向流动,其动量增加,对螺旋桨产生反作用力即推力。螺旋桨往往装在发动机前方,所以它产生推动飞行器运动的力也称拉力。喷气发动机的推力是由向飞行反方向直接喷射高速气流而产生的。发动机的最高燃气温度直接影响排气速度,在一般的工作状态下,燃气温度越高,发动机的推力就越大;通过发动机的工质的质量流量越大,发动机推力也越大。在海平面标准大气条件下,飞行器处于静止状态时发动机产生的推力称为海平面静推力。火箭发动机在接近真空环境下产生的推力称为真空推力。对于空气喷气发动机,单位质量流量空气所产生的推力称为单位推力。推力与发动机最大截面积之比称为单位面积推力。现代空气喷气发动机的海平面静推力从几千牛到200千牛(1公斤力=98牛);单台火箭发动机的推力从002牛到几兆牛。 由火箭或喷气引擎加于宇宙飞船上的反作用力,其大小决定于燃料燃烧情况以及燃气喷出之速度。在地球上发射宇宙飞船时,火箭的推力必须比飞船及火箭本身的重量大,才能使其升空,所以如果送质量较大的宇宙飞船由地球进入轨道时则需用较大推力的火箭。 又如举重运动员将杠铃向上推举所用之力称为“推力”。推力的方向并不一定在竖直方向
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是第一个提出通过发射火箭探索太空的人。而要想将火箭成功升入太空,那必须要摆脱地球引力的控制,火箭的速度必须要超过第一宇宙速度,也就是79千米每秒。
要想让火箭达到这个速度,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著名的火箭运动方程式,以此测算火箭最终的速度,齐奥尔科夫斯基得出火箭的最终速度与火箭的喷气速度和火箭的质量比有关,也就是说火箭的喷气速度越高,质量比越高,火箭最终脱离地球时的速度就会越快。而使用多级火箭的发射方式,在保证喷气速度的情况下可以提高火箭的质量比,从而使火箭顺利升入太空。
火箭的质量比越高,火箭的速度越快,分级发射可以提高火箭的质量比。火箭的质量比是火箭的最初质量和火箭最后质量的比值,而质量比是火箭能否顺利升入太空的关键一步,火箭的质量比必须要足够大,这也就意味着火箭在飞行过程中必须要抛掉足够多的重量,因此科学家提出了分级发射火箭的方法,每级工作结束后,都可以抛掉足够多的重量,以此提高火箭的质量比。
一般火箭发射会分两级、三级或者四级发射。从理论上来说,火箭分级越多,它在上升过程中能够甩掉的重量也就越多,最终在飞出地球时质量比也就会越高,其实这是理想的一种说法,在现实操作中,每增加一级,就会增加与之相连的构件,会增加火箭整体的质量,那么势必会消耗更多的燃料,而火箭携带的燃料又有非常大的重量。不仅如此,如果火箭在升入太空的过程中分级过多,那么势必会带来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所以安全稳定起见,火箭分级一般会分二级、三级或者四级。
多级火箭可以灵活的选择每一级推力的大小和工作时间,以适应发射轨道的要求。火箭在升入太空前,必须要做一系列的测算,测算出火箭最佳的行使路线,而且火箭在升空的过程中,必须要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发射,以此给火箭一个最初速度,便于摆脱地球的引力。所以多级发射的好处在于可以灵活的选择每一级的推力,以及每一级推力所作用的时间,以此来更好的控制火箭的轨迹,使它顺利升入太空,到达指定位置。
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懈探索,才得出了火箭最佳的发射方式,采用多级火箭发射的方式,如此一来可以在飞行的过程中减掉不必要的重量,增加火箭的质量比。而在分级的选择上,如今的火箭发射一般选用二级三级或者四级,如果分级越高反而会增加不必要的重量和技术问题,适得其反。而多级发射火箭还可以通过分级控制每一级推力的大小和工作时间,来适应发射轨道的要求。随着科技的进步,相信未来火箭发射的技术会越来越完善。
火箭是目前人类发明的一种速度最快的航天器,它的用途很广泛。在现在的高科技时代,火箭为人类做出了许多的贡献,如送各种人造卫星上天,送宇航员登上月球。就像古代神话《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一样,眨眼之间就能够飞出十万八千里,速度非常快。有时,火箭也会用在军事上,如发射洲际导弹等。然而,更值得中华民族骄傲的是:火箭最早起源于中国,它是中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
火箭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科技、军事、国防实力增强,成为维护我国人民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坚定力量;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发展;能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火箭探空是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起步项目之一。中国于1958年开始发展火箭探空事业,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九章、杨南生、王希季等倡导和领导下创建了火箭探空事业。在研制发射了多种型号的试验研究、试验性探空火箭的基础上,中国的第一枚探空火箭于1960年9月首次发射。中国最早开展研究和利用的探空火箭是用于气象探测的气象火箭,研制并发射了多种气象火箭,在20世纪发射的约260枚探空火箭中有半数以上为气象火箭,用于中层大气的大气温度、压力、密度、风速和风向等气象要素的探测,在气象火箭的研究和应用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另有一些取样火箭、生物火箭和试验火箭。
楼主你说的其实是个简单的物理问题,一般火箭进入太空后就和卫星分离了,所以我用卫星来说明这个问题。卫星进入太空后是做圆周运动(确切的说是椭圆),这时候它的运动方向和它受地球引力的方向垂直,力F,卫星质量m,和卫星距地心的距离R的关系为F=mv/r时,卫星可作永恒的圆周运动。而不是楼主说的靠惯性直飞布停。在这个圆周运动中,由于力始终和速度垂直,所以速度大小不增加,但速度方向一直改变,这也是圆周运动的基本特征。下面是人造卫星的一些知识,希望楼主能够跟好的明白。
人造卫星分成同步地球卫星和不同步卫星。同步卫星,理论上是不需要推力的,他在太空里做圆周运动,圆心是地球,地球对它的引力是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周期和地球的自传同步。所以他相对于地球其实是静止的,理论上是不需要动力的。但它在进入本身的轨道时候可能要变轨,这时候就需要推力了,但可以肯定,这种卫星上携带的动力是很少的,因为成本太高。人类第一次把卫星送上天时,用了几吨甚至几十吨的燃料,可送上去的卫星只有八公斤重。东方号一号的卫星也只有百斤左右,而耗掉的燃料却惊人的大。所以卫星上很少能携带动力燃料,能携带的都是各种精密的仪器,靠收集太阳能来工作。
不同步的卫星,比如军用间谍卫星,他要不断的加速和变轨,这种卫星的运动是很复杂的,我也搞不明白。比如说这种卫星要想加速必须先减速来变轨,降低自己的运行高度。至于飞向月球的火箭,那个就更加复杂了。估计楼主是高中或者初中生,等读完高中物理你就能明白这些了。
液体运载火箭的箭体主要由推进剂贮箱、仪器舱、推力结构、尾段和尾翼、有效载荷整流罩等组件组成。
推进剂贮箱占了箭体很大一部分空间,它用来存贮推进剂。采用双组元推进剂的火箭有两个贮箱,一个装氧化剂,一个装燃烧剂。如用单组元推进剂,有一个贮箱就够了。目前大多数运载火箭的推进剂贮箱,不但用来存贮推进剂,而且是箭体承力结构的一部分。推进剂贮箱要求密封,装上推进剂后不允许有泄漏。目前常用的材料为可焊的铝合金。用作推进剂贮箱的材料必须与存贮的推进剂相容。所谓相容,就是两者能和平共处:一方面材料能抗推进剂的腐蚀,另一方面材料对推进剂不起物理化学作用,不使推进剂的化学成分或品质发生变化。贮箱一般为圆筒形,前后有两个箱底,中间为圆柱形的壳段,用焊接方法把两个箱底与壳段汉城一个圆筒形容器。有的运载火箭为缩短整个火箭的长度,把氧化剂箱与燃烧剂箱连成一个整体,中间用一个共用的箱底(称为共底)隔开;有的则采用像救生圈一样的环形贮箱。在两个独立的圆筒形贮箱之间有一个连接段,叫做箱间段。利用箱间段的空间可安装一些仪器或设备,安全自毁系统的爆炸装置常放在这里。
仪器舱是集中安装控制系统和其他系统的仪器、设备的舱段。目前运载火箭的仪器舱常安排在箭体靠前端部位,这里离发动机较远。振动小,对仪器设备有利。
推力结构是用来安装发动机并把推力传给箭体的承力组件,常见的推力结构有构架式结构与半硬壳式结构两种型式。构架式推力结构又叫发动机架。
尾段在箭体的最后部位,所以称尾段。它不仅是个发动机舱,而且在整个火箭竖立在发射台上时起到支撑作用。有的运载火箭在尾段外面还装有尾翼,有的则没有,尾翼起稳定火箭飞行的作用。可以根据运载火箭在大气层内飞行时箭体气动稳定状态,在控制系统方案设计时决定要不要安装尾翼。
串联式多级火箭在级与级连接的部位还有一个级间段,它是级与级分离的部位。级与级之间分离有两种状态,一种叫热分离,就是上面一级火箭先点火,然后两极之间再分开;一种叫冷分离,就是两极之间先分开,然后上面一级火箭再点火。采用热分离的火箭,其级间段常采用构架式结构,便于在分离前,上面级发动机的火焰可以顺畅排出。
4月26日12点4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将 “珠海一号”五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西安航天领域硬科技代表之一——航天科技四院,为该型火箭提供了主动力,全部四级主发动机表现完美,全力推举火箭升空。
此次发射是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继2015年“一箭四星”、2016年“一箭五星”和今年1月“一箭六星”连续发射成功之后,又一次一箭多星发射任务。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连续4次发射成功,均做到飞行过程零问题、入轨精度高,体现了该火箭的高性能与高可靠性。
发展航天,动力先行。作为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重点单位,从2008年开始,四院就以固体动力在运载领域工程化应用为目标,以固体运载火箭需求为导向,率先开展了120吨整体式大推力固体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随后以加强总体能力建设为契机,创新组织管理模式,成立了专门的固体动力技术运载研究室;以集成演示验证试验为途径,在借鉴原有成熟技术基础上,集中优势资源,加快突破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相继取得了120吨大推力整体式固体火箭发动机、分段对接发动机等演示验证试验的圆满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2012年, 长征十一号火箭正式立项启动研制。火箭一级采用的是120吨整体式大推力固体发动机,技术难度大、研制时间紧,四院研制队伍遵循“独立自主、开拓创新、勇于探索、刻苦攻关”的思路,在两年内实现了首台全尺寸发动机地面热试车,成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在3年内全面完成了方案和初样研制工作,实现了该发动机多台次地面大型联试的成功,从正式立项到实现工程化应用仅用了短短五年时间。发动机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刷新了我国固体发动机研制史上多项纪录。
此次发射是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首次为商业卫星客户提供“专车”服务,是国内开展的首次同一轨道面五颗卫星的组网发射,大大降低了客户组网成本。这些卫星主要用于遥感成像,为国土、农林、环保、规划、交通、海洋等领域提供卫星大数据服务。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拓展了我国航天运载系统新领域,是航天固体动力向宇航运载领域拓展的重要里程碑。未来,四院将研制直径更大、推力更强、实用程度更高的固体发动机,进一步提高固体火箭运载能力,为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实现“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梦想而不懈努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