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亦关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看见一个人穷得把孩子卖了,禹就把孩子赎了回来。见有的百姓没有吃的,他就让后稷把仅有的粮食分给百姓。禹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简陋的席篷,每天亲自手持耒锸,带头干最苦最脏的活。几年下来,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脱光了,手掌和脚掌结了厚厚的老茧,躯体干枯,脸庞黧黑。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们开辟了无数的山,疏浚了无数的河,修筑了无数的堤坝,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终于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刚退去洪水的土地过于潮湿,禹让益发给民众种籽,教他们种水稻。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由于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的功绩,并向天地万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为伯,以夏(今河南万县)为其封国。禹在天下的威望达到顶点。万民称颂说:“如果没有禹,我们早就变成鱼和鳖了。”帝舜称赞禹,说:“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为民造福,你辅佐我。我想观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绣服饰,你谏明我。我想听六律五声八音来治乱,宣扬五德,你帮助我。你从来不当面阿谀背后诽谤我。你以自己的真诚、德行和榜样,使朝中清正无邪。你发扬了我的圣德, 功劳太大了!”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将禹推荐给上天,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往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铜,铸成了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
当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奋地为万民谋利,诚恳地招揽士人,广泛地听取民众的意见。有一次,他出门看见一个罪人,竟下车问候并哭了起来。随从说:“罪人干了坏事,你何必可怜他!”帝禹说:“尧舜的时候,人们都和尧舜同心同德。现在我当天子,人心却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仪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后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给仪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说:“后代一定会有因为酒而亡国的。”
禹继帝位不久,就推举皋陶当继承人,并让他全权处理政务。在皋陶不幸逝世以后又推举伯益为继承人,负责政务。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过江时,一条黄龙游来,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叹息道: “我受命于天。活着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们何必为这一条龙担忧?”龙听到这一席话,摇摇尾巴,低下头就不见了。帝禹到涂山,在那里大会天下诸侯,献上玉帛前来朝见的诸侯竟达万名之众。
帝尧时,中原洪水为灾,百姓愁苦不堪。鲧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时间,洪水未平。舜巡视天下,发现鲧用堵截的办法治水,一点成绩也没有,最后在羽山将其处死。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
禹接受任务以后,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失败的原因,决定改革治水方法,变堵截为疏导,亲自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他与涂山氏女名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咬著牙没有进家门。第三次经过的时候,他的儿子启正抱在母亲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了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禹三过家门不入,正是他劳心劳力治水的最好证明。
禹亦关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看见一个人穷得把孩子卖了,禹就把孩子赎了回来。见有的百姓没有吃的,他就让后稷把仅有的粮食分给百姓。禹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简陋的席篷,每天亲自手持耒锸,带头干最苦最脏的活。几年下来,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 了,手掌和脚掌结了厚厚的老茧,躯体干枯,脸庞黧黑。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们开辟了无数的山,疏浚了无数的河,修筑了无数的堤坝,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终于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刚退去洪水的土地过于潮湿,禹让益发给民众种籽,教他们种水稻。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由于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的功绩,并向天地万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为伯,以夏(今河南万县)为其封国。禹在天下的威望达到顶点。万民称颂说:如果没有禹,我们早就变成鱼和鳖了。帝舜称赞禹,说: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为民造福,你辅佐我。我想观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绣服饰,你谏明我。我想听六律五声八音来治乱,宣扬五德,你帮助我。你从来不当面阿谀背后诽谤我。你以自己的真诚、德行和榜样,使朝中清正无邪。你发扬了我的圣德,功劳太大了!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将禹推荐给上天,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往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铜,铸成了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
当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奋地为万民谋利,诚恳地招揽士人,广泛地听取民众的意见。有一次,他出门看见一个罪人,竟下车问候并哭了起来。随从说:罪人干了坏事,你何必可怜他!帝禹说:尧舜的时候,人们都和尧舜同心同德。现在我当天子,人心却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仪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后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给仪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说:后代一定会有因为酒而亡国的。
禹继帝位不久,就推举皋陶当继承人,并让他全权处理政务。在皋陶不幸逝世以后又推举伯益为继承人,负责政务。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过江时,一条黄龙游来,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叹息道:我受命于天。活着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们何必为这一条龙担忧?龙听到这一席话,摇摇尾巴,低下头就不见了。帝禹到涂山,在那里大会天下诸侯,献上玉帛前来朝见的诸侯竟达万名之众。
帝禹在位十五年后逝世,葬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终年一百岁。
关于帝舜禅位大禹的原因,以史记为代表的主流思想,将之归结为大禹有德,治水有功、泽被苍生,故而得到万民敬仰,帝舜顺应天命禅位于大禹。
然而,纵观中国数千年的 历史 ,无一真正依靠“德行”得天下的,往往都是一手大棒、一手德行,乃至还有一些单纯依靠杀戮得天下的,真正追求仁义道德的宋襄公,却成了 历史 的笑柄。说到底,如来无畏身边还要有护法金刚,光靠德行肯定走不远,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据此,不能不让人怀疑,大禹真是因为“以德服人”、“以德得天下”吗?
其实,大禹继位的真正原因,固然与他的德行有关,但还有一部分原因被史书隐藏得太深,所以才会有帝舜杀了大禹父亲却还禅位大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大禹禅位伯益、夏启与伯益争位、夏启死后不久后羿就爆发政变等问题。
舜禹时代,一共有四个人身份极其不凡,帝舜与大禹自不必说,皋陶、伯益两人也差点成了帝王。那么,这四个人的真正身份是什么呢?
首先是帝舜。史记中说帝喾是商人始祖,但《礼记》说“殷人帝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商汤)”,《国语》说“商人帝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山海经》中说后稷(周人祖先)是帝俊后代,帝俊妻子叫娥皇(帝舜妻子)。如何理解这些记载?
《竹书纪年》记载:“帝舜二十九年,帝命子义均封于商,是谓商均。”帝舜亲子叫商均,史记上说商均不肖,于是帝舜禅位于大禹。问题在于,“商均”这个名字,明显反映了帝舜将亲子封于商地。那么,商均与后来的商朝有无关系?
甲骨文中有“高祖夒”、“高祖夋(通俊)”的记载,如今可以确认帝俊是商人始祖。东晋郭璞注解帝俊时说 “ 俊亦舜字,假借音也 ”,因此帝俊其实也是帝舜。
可见,帝喾、帝舜、帝俊应该是同一个人,是商人的始祖。
也就是说,大禹号令诸侯之前,华夏联盟的盟主是商人始祖帝舜。
其次是大禹。就目前文献资料来看,大禹是夏族首领,鲧的儿子,夏启的父亲,夏朝的奠基者。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大禹可能与夏朝没有什么关系。
第三是皋陶。大禹继位后,向上天推荐了皋陶,并让皋陶处理国政,准备将来禅位于皋陶,但皋陶早早去世了。
皋陶到底是谁,史书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源自少昊之墟,即出自东夷,后来秦国嬴姓就出自他们部落;一说出自山西临汾洪洞县,大概与山西临汾襄汾县的陶寺遗址有关,而陶寺遗址一般被认为是尧都。
第四是伯益。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因此在皋陶去世后,被大禹推荐给了上天,后来禅位给了伯益。当然,史记说“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其实,司马迁这是在扯淡,在大禹治水时,伯益就开始辅佐大禹,一直持续到大禹去世,怎么能说“佐禹日浅”?
关于伯益的身份,根据史书记载比较容易判断,他是东夷人,秦国赵国的祖先(秦人在山东曲阜一带,周初被强制迁徙到西部)。另外,根据清华简《厚父》、上博简《容成氏》等文献记载,有学者认为皋陶是伯益的父亲。
从以上四人的身份来看,舜禹时代至少有三股强大势力,即夏族、舜部(包括商族)、东夷。华夏联盟的盟主位置只有一个,三股势力会如何推选盟主,是看德行,还是看实力?
史记中说大禹“以德得天下”,但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们也不知道,似乎只能相信史书记载。然而,史书上的一些记载却有悖常理,为还原当时的真相提供了重要线索。
首先,帝舜杀了禹父,为何又任命大禹治水,后来还禅位于大禹?大禹治水过程中,为何过家门而“不敢入”?
上古大洪水时,帝尧任命鲧治水,后来鲧治水无功,到底鲧有什么过错,史书没有记载,但帝舜毫不犹豫地把鲧给杀了。
随后,帝舜任命鲧的儿子大禹,让他继续治水。大禹治水时,有一个细节让人不寒而栗,即“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传统解读是双方都高风亮节,大禹对杀父之仇似乎都能一笑了之,但联系到彼此的身份背景,事情就非比寻常了。帝舜杀了夏族首领,然后任命新首领大禹治水,并让大禹“过家门不敢入”,其真相应该是帝舜打压夏族,时刻寻找夏族过错,导致大禹不敢“过家门”让帝舜抓住把柄。
不过,从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来看,夏族与东夷、乃至与皋陶部落可能成了同盟,共同对抗帝舜。在这种情况下,帝舜不得不禅位给大禹。那么,大禹会如何安排皋陶、伯益呢?
其次,大禹为何禅位于伯益,夏启又为何与伯益争位?夏启去世之后不久,为何后羿就政变成功?
如果大禹与皋陶、伯益结成同盟,针对最强大的帝舜势力,那么出于利益交换,大禹理所当然地要给予皋陶、伯益相应的利益回报。或许,在这种情况下,大禹先准备禅位于皋陶(早死),后来禅位给了伯益,而不是传统解读中的伯益有功德。
但问题在于,大禹将盟主之位禅让给东夷部落的伯益,夏族能否心甘情愿?正常来说,强大的夏族肯定不甘心,或许由此才是夏启与伯益争位的根本原因,最终夏族击败东夷,夏启成为盟主。
有意思的是,按照“以德得天下”来解释大禹禅位伯益,就无法解释夏启与伯益的争位了。既然伯益有德,得到上天认可,为何还争不过夏启?于是乎,史记给了一个勉强的解释,即“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按此解释,诸侯朝拜大禹之子,拥有大禹血脉的人,换言之血脉比德行更重要。血脉更重要,还是德行更重要,儒家常常自相矛盾。
中国人常说“德与位要匹配”,其实后面还有一个意思没有表达,即“德”是要有实力相匹配的。既然大禹禅让伯益,说明东夷肯定有一定实力。果不其然,夏启去世不久,东夷人后羿、寒浞就成功发动政变,史书上称之为“太康失国”,东夷取代了夏族的地位,持续时间长达半个世纪。那么,后羿发动政变的原因,与伯益失位有没有一定关系,会不会是对夏启夺取伯益之位的报复?虽然注定无法找到真相,但联系到夏启与伯益的事迹,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
关于大禹上台的原因,除了儒家“德行说”之外,还有更为黑暗的记载,可以印证上述分析:
虽然《竹书纪年》与《韩非子》的记载,不太符合我们对上古的美好想象,但却更符合古今权力斗争的逻辑。帝舜、大禹、伯益代表着各自部落,部落的实力决定着他们的话语权,部落的利益诉求也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因此这其中不可能不存在黑暗的算计、乃至战争。
李连杰主演的《笑傲江湖》中,任我行被救出之后,幻想一呼百应,黑木崖上的原来首先会立即为他效力,但向问天却直指核心:“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在乎实力。”
参考资料:
早在尧的时候,中原地带就经常闹水灾。常常是洪水漫天、无边无际,围绕着大山,淹没了丘陵,使老百姓叫苦连天。尧当时也向各部落首领访求过能治洪水的人。当时大家一致推荐了鲧(gǔn)。尧对鲧是不满意的,曾说:“鲧为人好违抗命令,摧残同类,是不能胜任的。”但大家说没有比鲧更合适的人出来治理洪水了,因此尧就同意鲧去试试看。
果然,鲧去治理洪水,只知道筑坝挡水,结果经过了九个年头,洪水仍然没有消退。这时候,舜代行了尧的职务,他在外出巡视时发现鲧治水不力,就立即下令撤了鲧的职务,并将他放逐到僻远的羽山地方。鲧最终死在了那里。
舜登天子位以后,他最大的心事就是为老百姓治理好洪水。于是他打开国都四面的城门,请四方诸侯及十二州首领都来反映情况,议论天子的言行,替天子提意见和建议。他问大家:“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努力工作,治理好洪水,我就请他当辅政官‘司空’。”
众人都说禹可以胜任这个职务。
于是舜就说:“啊,不错!禹,你来治理洪水,可要恪尽职守啊!”
禹跪下向舜叩头,想将司空的职务让给后稷、契和皋陶。但舜说:“你很合适,不要再谦让了。你现在应该到工作岗位上去负起你的责任了!”
于是舜就让禹带着伯益、后稷做助手出发治水去了。这时候,禹与涂山氏女儿结婚刚四天。禹为人仁爱可亲、诚实忠厚,工作勤勉谨慎,手脚又灵活、敏捷。他感伤自己的父亲鲧因没有完成治水大业而受了惩罚,自己便吃苦耐劳、殚精竭虑地从事治水工作。他随身带着测量的准绳,登高山立标志,跑九州测地形,不顾暑热冬寒,不顾雨雪泥泞,日日夜夜奔走在治水工地上;他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甚至听到自己刚出生的儿子的哭声,都不进去看一下妻子和孩子;他自己饮食、衣着节俭,住房简陋低矮,可是治水兴修水利,却愿意出大钱、花大力气。就这样,整整十三个年头,他带领众百姓开辟了九州的道路,疏通了九条大河,整治了九个大泽,开凿打通了九座大山,终于用疏导的方法治好了洪水,安定了九州,并且命令伯益教百姓在低湿的地方种稻,命令后稷教百姓种各种庄稼。于是,使五千里见方的地带成了鱼米之乡,使各方的部落都来进贡。
禹为国家建立了大功以后,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舜也经常与禹对话,共同商讨治理天下的方略。有一次,舜对禹说:“啊!大臣啊,应该是我的大腿、臂膀和耳、目,你们要帮助我为百姓造福。如果我有什么邪僻不正当的行为,你们应该向我指出、匡正我,而不要当面恭维我,背后说我的坏话。”
禹说:“帝说得很对。做天子,最危险的就是善恶不分,听不得批评的意见。”
舜又说道:“我想发展六律、五声、八音等音乐,用以来体察政治、宣扬礼义智信,你看怎样”
于是,禹就作了名叫“九韶”的乐曲,一边用以祭祀山川神主,一边用来警喻掌权的大臣和天子。例如有一首歌曲的歌词这样唱道:天子明哲啊!大臣贤良啊!众事安定啊!又有一首唱道:天子细碎无大略啊!大臣懈弛不进取啊!这样万事就要败坏啊!
舜听了非常高兴,连连说:“是啊,是啊!以后大家要谨慎啊!”于是,就决定推荐禹作为他的继承人。
十七年后,舜在南方巡狩时,死于苍梧地方的山野间。于是,禹带领国人服丧三年。三年以后,禹为了让舜的儿子商均继承帝位,也学舜当时避让尧的儿子丹朱的办法,隐居于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可是与尧死后的情况一样,当时天下的部落首领们都不去国都朝拜商均,而是去阳城朝拜禹。禹于是从阳城来到阳翟(dí)(今河南禹县)正式继位。禹接替舜以后,一方面带兵征服了南方和东方的一些部落,使中原地区的百姓有了一个安定的环境;同时,由于治好了洪水,再加上炼铜技术使生产工具有了从石器到铜器的飞跃,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很快,社会物质财富也不断增多。人们除了日常生活消费之外,物资开始有了较多的剩余。于是,财富的私人占有便开始了。私有财产的出现,使原本一个部落内部获取的食物和生活用品由全部落人共同分配的原始公社制开始瓦解,社会上出现了贵族和平民的阶级分化。还有,部落之间因战争而抓到的俘虏也不必再杀掉,而是将他们看管起来进行生产。奴隶们生产出来的粮食等除了供给他们生活食用之外,还有许多剩余。部落里的上层贵族便可以获取奴隶们创造的大量剩余产品。于是,原始公社制社会便开始向奴隶社会迈进了。
与社会体制的变化相适应,部落联盟首位王位的继承方法也开始了变化。
禹的末年,他在中原地区的权力已经相当稳固和集中了。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他下令各部落将自己冶炼的铜贡献出来,集中铸成了九个大鼎,象征他统治着九州。禹王有了这么多的特权,他就一心想在自己百年以后将这些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启,而不是按惯例禅让给自己的助手伯益。于是,他便在私下加紧培植启的势力。不久,禹在巡视会稽(今浙江绍兴)时去世。伯益按照惯例先行避让,不料启便乘机夺取了王位。
于是,中国历史上王位的禅让制就被废除了,从此以后,开始了家属世袭制。这也便是我国夏王朝的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