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再立新太子之际,为何康熙听到有人举荐废太子很高兴?

《雍正王朝》再立新太子之际,为何康熙听到有人举荐废太子很高兴?,第1张

这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一个情节,真实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这么一个场景,不好说,毕竟文字记载不是影响资料。但是,事情大体也是这么个情况,出入并不太大。 那么,康熙听到有人举荐废太子为什么高兴呢?

首先要看这件事的背景。这是发生于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第一次废黜皇太子胤礽之后不久的事情。 其实,康熙第一次废黜胤礽之时,从内心来说也是非常纠结的。作为康熙的嫡长子,胤礽尚在襁褓之中时即被册立为皇太子。康熙为了培养这个皇位继承人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康熙对胤礽既有着皇帝对储君的期待,也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他真心希望胤礽能够将来即位之后能够成为一个好皇帝,甚至成为一个超越自己的一代明君。这时候,胤礽狂悖的行为,对于康熙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三十几年的心血付诸东流,皇帝对储君的期待,父亲对儿子的希望,一夜之间全部破灭。作为一个皇帝、作为一个父亲,康熙彼时的心境肯定是糟糕透顶的。废太子之举有失望的成分,但也有恨铁不成钢的成分。

从康熙内心来说,其实并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他更希望胤礽的诸多狂悖是事出有因,是可以挽救的。这一点相信身为人父者都会深有体会。 因此,当皇三子胤祉告发皇长子胤禔以魇阵诅咒胤礽之后,康熙的这一心态显得更加明显。他当即废黜了胤禔的直郡王爵位,并且将其软禁终身。可见,康熙内心是愿意相信胤礽是因为受到诅咒而变得行为狂悖的。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理解为,康熙彼时有点后悔这么仓促就废黜胤礽了。这时候有人举荐废太子胤礽,实际上是说出了康熙的心声,康熙自然是高兴的。 

其次,康熙之所以让群臣举荐新太子人选,不仅仅是对新太子人选拿不定主意,更多的是想借此事弄清楚群臣中实际存在的派系,谁是太子一党,谁是皇八子一党,谁属于其他儿子的派系。这时候谁举荐其他皇子,立时就会被康熙划为朋党。但是,结果是让康熙害怕的,儿子们之间果然已经解党互攻、势成水火了。如此一来,将来万一自己有个意外,挺尸不顾、束甲相攻是可以预见的。这时候有人举荐废太子胤礽,说明群臣之中还是有不结党的,还有人站出来为废太子说话。毕竟胤礽是康熙自己册立的、而且是在位三十多年的皇太子。在胤礽被废之后,这些人不选择避嫌,反而站出来举荐胤礽,说明这些人不论处于何种心态,起码是站在康熙一边的,因此康熙心中高兴。 

此外,实际上,这个时候康熙已经有了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打算。但是,废太子是自己所为,这时候又要复立。作为皇帝的康熙总不能出尔反尔吧?总得有人递个台阶吧?而且,即便将来觉得胤礽真的不行,再废太子,总得有几个背锅的人不是?因为,皇帝永远是没有错的。这时候有人出来举荐胤礽,正中康熙下怀,康熙自然是高兴的。 

事毕,康熙在纠结过后,果然于康熙四十八年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废立太子只有我自己一个人说了算,诸位臣工,你们想太多了……”之后,康熙又依据群臣的举荐,坐实了皇八子胤禩争储的事实,并公开否决了皇八子胤禩的皇位继承资格。自此,诸子、群臣恍然大悟,原来大家都让康熙给玩了…… 

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有四位,一是秦始皇,二是汉武帝,三是唐太宗,第四人便是康熙帝。

康熙一生传奇辉煌,他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除鳌拜,平定三藩,又三征准葛尔,后收复台湾,北拒沙俄,同时又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执行土地制度,修治河道,废除匠籍,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还尊崇儒学,注重西学。

康熙大帝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也是统一国家的捍卫,同时他还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不得不说是一位明智博学,有勇有谋的皇帝。他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对人性的把握以及深刻的洞察力。

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是在热河行宫,收到有人冒充太子笔迹的调兵手谕,在面临这样的紧急情况下做的决定,为了防止叛乱,康熙剥夺了太子胤礽的一切权利。由于太子位置的空缺,皇子之间明争暗斗。这让康熙头痛不已。

回到京城,康熙便下令公开举荐太子,但他心里仍是想复立胤礽。公开举荐一事为的就是试探几位皇子的意图。八皇子为了登上太子之位,到处结党营私,让其举荐自己,这种行为让康熙十分反感,因而之后康熙与佟国维联合,对胤禩下手,胤禩随后知难而退。

在公开举荐新太子的过程中,康熙看到的不仅是朝中派系之间的力量对比,还看到了胤禩的夺嫡之心。因而他公开举荐太子一事,与其说是阴谋,倒不如说是引蛇出洞的阳谋。

康熙火线调兵,狼覃进驻八大山庄,预示着一场“假”危机的落幕。

但此时的康熙帝,不会去想“凌普兵变”到底是真是假,即便是假他也要当真。因为这种突发的危机,有着许多的矛盾点,而他的当务之急是稳住众皇子。当时的夺嫡进展如火如荼,伪造太子手谕一事,更是触动了康熙帝的逆鳞,他远没有料到“某些人”会做出如此胆大妄为的丑事。

究竟是谁伪造了太子手谕,其中又有什么隐情,这些是关键问题。康熙帝知道,如此胆大妄为之人,如若不敲打,那便是巨大的隐患。所以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敲山震虎,得先看看谁最有可能是“夺嫡狂徒”,老十三是侠王,老四实心用事断不会如此,老三是个读书人,而老八和老十四最有可能。但究竟是老八还是老十四,康熙帝摸不准,毕竟八爷党的形式也是“晦暗不明”。

所以,废太子之后不久,百官议举新太子的闹剧悄然上映。铁腕康熙的帝王心术炉火纯青,议举新太子,其实就是铁腕康熙编导的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而且是全剧最大的骗局。

康熙举荐新太子的目的,其实并不是为了让胤礽复位。他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借着举荐新太子的名义,要消除朋党的危害。因为在太子胤礽废掉以后,佟国维就一直联合别的大臣威胁康熙。

康熙已经认识到,如果不能有效的遏制朋党的危害,他的皇权将会受到损害。同时康熙也为了能够让接班人有个安定的局势,他必须要除掉一帮老臣。

基于上述目的,康熙开始无声无息地布下一个大网,以议举新太子为目的,等着八阿哥、佟国维等一干人步入局中。

为了引得八阿哥、佟国维等人“上钩”,康熙甚至不惜“声东击西”、“欲擒故纵”,比如八阿哥有意安排一个道士发表“八王大”的谣言,想试探康熙真实想法,康熙借力使力,对道士“宽大处理”,令八阿哥、佟国维看在眼里,都喜不自胜,更加蠢蠢欲动。

而且对于“议举新太子”,康熙原话是各位朝臣可以议举,但并没有强迫大家必须参与议举。康熙这么做是给那些非“八爷党”、非“佟国维党”的官员留了台阶和退路。

可以预见,只有那些真正有非分之想的人,才会不顾一切地推举八阿哥、向佟国维靠拢。

在《雍正王朝》中,在公议太子人选的时候,张廷玉选择了举荐废太子胤礽,既非张廷玉是胤礽的拥趸,也不是猜透了康熙的意图而投机,而是从大清利益出发的结果。

剧中,张廷玉这个角色绝对是一个“公忠体国”的典范。他最大的优点在于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其他人不一样。

他时刻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因而在很多情况下,他这种“不因私而与领导意图合拍”的思路与康熙和雍正不谋而合,甚至在适当的时机为他们解围,因而深得领导信任。这事实上非常值得现代职场学习借鉴的。

康熙当初废了胤礽的时候,的确是事态紧急,不得不做出的独断乾纲的举措。但是深层次而言,面对日益突出的帝国晚景的困境,康熙已经对胤礽产生了严重的不满。在剧中,胤礽的确才德皆不配位。但是最大的困境还在于,此刻胤礽做太子已经30多年,在皇子竞争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此刻胤礽被废,这种平衡局面就被彻底打破。

再加之康熙为了处理紧急问题,给四位皇子晋封了亲王爵,当场就出现了剑拔弩张的态势,皇长子的得意忘形,要替父代行不宜之事以及皇三子的告密。把康熙气得差点一口气上不来。

这个潘多拉魔盒一经打开,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就完全摆在了明面上,此刻就不要说大清的国体了,这是随时都可能会祸起萧墙的。

为了平息这种事态,康熙提出来要“共议太子人选”。实际上就是为了查出背后最不稳定的因素是谁。很快就有了结果,最快暴露的那自然是得票最多的皇八子胤禩。

但是胤禩并不是合适人选,原因在康熙临终前有所交代,胤禩处处在学康熙,但是却有学不像,为人宽纵,处处邀买人心,人称“八贤王”。现在烧香的多,日后需要还的愿更多。大清交到他的手里,迟早药丸。

所以当公布胤禩获票最多的时候,佟国维站出来力保胤禩,甚至不惜顶撞康熙,目的就是要在自己这头实现还愿。当然这头失败了,还有隆科多另一头作为保障。佟国维最终败就败在了私心太重,眼里只有佟佳氏的利益,

但是张廷玉站的角度不一样,最终导致了他深得康熙的圣心。那就是张廷玉从局势出发,以国家利益为重,希望恢复到胤礽被废前的状态,打消各位皇子的夺嫡之心。

康熙年纪大了,此刻任何闪失都可能导致祸起萧墙,大清的分裂。八达山庄被围,康熙被气晕的时候,张廷玉吓得跌了一个跟头。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让胤礽重新做回太子。向其他皇子宣告,名分已定,皇位没你们什么事情,你们该干嘛干嘛,不要再互斗了。虽然这不是最终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这是在当下最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么考虑问题的还有另外两个人,一个是为了帝国不的不考虑的康熙。另一个是深知“帝王心术”的邬思道。因而推举胤礽的除了张廷玉之外,还有两类人,但都有私心。

一类是胤禛和胤祥,不能否认,他们这有投机成分存在。因为一开始他们根本想不通这事,是邬思道给的建议,目的是在康熙心目中加分。

另一类是胤礽的旧班底,如胤礽老师王掞等人。这没办法,身家利益所系,胤礽如果上位,王掞就有资格以帝师身份入阁,执掌朝局,因为身份太明确,所以他们事实上与胤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张廷玉的做法实际上也是在替康熙解围,给康熙“借刀”。

张廷玉的密折另奏,导致了内阁出现了“分裂”。这就给了康熙“借刀”否决胤禩,复立胤礽的机会。因为如果内阁一致推举胤禩,铁板一块,那么康熙就真的被动了。

从领导艺术的角度而言,康熙必须要有依靠的对象和可争取的对象,才能打到反对自己的对象。那么在这件事情上,在皇子内部至少胤禛和胤祥可“依靠”,在朝堂上有王掞等人可“依靠”,在内阁有张廷玉可“依靠”,争取那些见风使舵的“吃瓜群众”,彻底打倒佟国维,实际上也就宣布了胤禩的政治死刑。

但是如果没有张廷玉的站队,康熙会相当被动,因为内阁代表整个朝堂,一致反对胤礽,而一致支持胤禩。而胤禛和胤祥王掞等人支持胤礽,则一点说服力都没有了,因为内阁随时可以给他们扣个大帽子,那就是你们本来就是胤礽一党的。

而真的那样,康熙可能就没有那三个“好”了,大声说出自己也是推举胤礽的了,更不能一棒子把佟国维打懵,最终实现这就的目的了。

所以张廷玉因为从来只从大局去考虑问题,而从未从自己私利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够最终得到配享太庙的待遇,被称为“国器”。这其实和《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只追求真理和正确,却无意帮水头夺回领导权,让企业走向了更加正确的方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473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