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用文言文怎么说

推用文言文怎么说,第1张

1 推敲文言文翻译`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翻译: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2 推敲古文及翻译

一、译文:贾岛初次去科举考试,在京城。(贾岛即兴写了一首诗。)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这首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一会儿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1346464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游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二、原文:宋·阮阅《诗话总龟》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推"字,又欲做“敲”,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伊,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俄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1、贾岛(779~843年),唐代诗人,字阆(读láng)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

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作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遂州长江县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有诗文集《长江集》。

2、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二、作者简介

阮阅(约公元1126年前后在世)字闳休,自号散翁亦称松菊道人,舒城(今属安徽)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北宋末前后在世。

3 文言文推敲的翻译

贾岛初次去科举考试,在京城。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这首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

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会儿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游好几天。

(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扩展资料:

作品原文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推"字,又欲做“敲”,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伊,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俄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作品相关人物

贾岛768年(戊申年),唐代诗人。字阆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

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 清奇僻苦主 ”,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视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

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贾岛的家乡范阳曾是安禄山的老巢,安史之乱平定后,这里又长期为藩镇所据,处於半隔绝状态。贾岛出生於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

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失意之馀,又迫於生计,只好栖身佛门为僧,取法名无本。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耽幽爱奇,淡於荣利,喜怒鲜形於色,世事颇少萦怀。

但他仍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贾岛也因此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推敲

4 求《推敲》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咏,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 的姿势。

(行人)看到贾岛这个样子都很惊讶。当时韩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

(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5 “过”用古文如何说

①<;动>;走过;经过。bai《肴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②<;动>;时间过去。《采草药》:“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

③<;名>;经历;过程。《苏武》:“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过。”

④<;动>;超过;胜过。《齐桓du晋文之事》:“古之人zhi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⑤<;副>;过分;过于。《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⑥<;名>;过失。《dao肴之战回》:“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⑦<;动>;责备。《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⑧<;动>;访问;探望。《信陵君窃符救赵》:“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⑨通“祸”(huò)。灾殃 [disaster;adversity]:八曰诛以驭其过。――《周礼·天官·大宰》

⑩过分;过于;太甚 [excessive]: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答

6 求文言文翻译

《绝缨者言》楚庄王宴待群臣,天晚时群臣喝酒尽兴,人都醉了。大殿上火烛灭了,有人暗拉王后的衣裳,王后扯断了这人的帽缨,对楚王说:“刚才火烛灭时,有人拉我的衣裳。我扯断了他的帽缨,请快点火查看帽缨断的人。”楚王说:“不要燃火!”立刻下令:“今日大家与我欢乐饮酒,谁的帽缨不断,表示他还不尽兴。”于是群臣都自动把帽缨扯断了,于是楚王与群臣欢饮后才散席。后来吴国出兵攻打楚国,有个人常常打头阵,楚国与吴国五次会战,他五次攻破敌人行阵打退敌人。楚王奇怪地问他:“我不曾优待于您,您为什么对我这么好?”那人说:“我就是大殿上帽缨被扯断的人。”

《祁奚举贤》、祁奚请求告老退休,晋悼公向他询问接替他的中军尉职务的人。祁奚推举解狐——而解狐是他的仇人。 晋悼公要立解狐为中军尉,解狐却死了。晋悼公又问他,祁奚回答说:“祁午可以任 中军尉。” 正在这个时候羊舌职死了, 晋悼公问 祁奚:“谁可以接替羊舌职的职位?”祁奚回答说:“ 羊舌赤可以。” 于是,晋悼公让祁午做了中军尉,让 羊舌赤辅佐他。

君子认为 祁奚在这件事情上能够推举贤人。推荐他的仇人,而不 谄媚;推立他的儿子,而不偏袒;推举他的下属,而不是勾结。《尚书。洪范》说:“没有偏袒不结党,王道政治坦荡荡。”这话大概是说的祁奚 这样的人了。解狐得到举推,祁午得到职位,羊舌赤得到官职;立了一个中军尉的官,而得举、得位、得官 三件好事都成全了,这正是由于他能推举贤人。恐怕只有贤人,才能推举跟自己一样的人。《诗小雅裳裳者华》说:“只因为他有仁德,才能推举象他的人。” 祁奚就具有这样的美德。

《弈喻》我在朋友家里看一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渐愧,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棋艺的高低,是有标准的,一着的失误,人们都看到见,即使想回护以前的错误也是隐瞒不了的。事理方面的问题,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人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现在世间没有孔子那样圣人,谁能断定真正的正确与错误?那么别人的失误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没有失误未必不是大失误,但是人们彼此互相讥笑,没有停止的时候,简直连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举的意思是:

1、向上抬,向上托:举头,举手,举重。

2、动作行为:举止,轻而易举。

3、发起,兴办:举义,举办,创举。

4、提出:举例。

基本信息:

拼音:jǔ,四角码:90508

部首:丶,总笔画:9,部首外:8

98五笔:igwg,86五笔:iwfh,郑码:vab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1、壮举[zhuàng jǔ] 

伟大的举动;壮烈的行为。

2、义举[yì jǔ] 

为正义或公益的事情而采取的行为。

3、创举[chuàng jǔ] 

从来没有过的重要行动或做法。

4、举隅[jǔ yú] 

举一端为例。意在使人由此一端而推知其他。

5、盛举[shèng jǔ] 

盛大的活动。

文言文中“举进士”的具体单字解释是什么?要准确的

被推举为进士

文言文中之的解释是什么

“之”的解释有很多,需要结合文章理解。主要有:

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

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

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

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

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

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

文言文中永志其志的志字解释

这是简体字造成的毛病。

原文应当是:“”永(言+志)其志“。也就是 要永远记住他的意志 的意思。

《牛徽举进士》文言文翻译

牛徽考中进士,经过多次提拔而担任吏部员外郎。乾符年间选拔官把不加节制,官吏中有很多奸猾之凡,每年选调官吏选四千人,牛徽用刚直严明(的态度)来治理(这个问题),杜绝委托求情,法令制度得以重新振兴。

牛徽的父亲牛蔚到梁地去躲避祸乱.在途中生了病,牛徽与儿子抬着(牛蔚乘坐的)竹轿,经过栈道时,强盗击打他的头部,(牛徽)血流满面,(可)他仍抬着轿子不停步。强盗紧追不舍.牛檄对强盗行礼说:“人人都有父亲,现在我的父亲年老而且生病了,希望不要惊吓他。”强盗被他的话感动了,就不再追逼。到了前面的山谷,又遭遇强盗。(强盗们)于是互相转告说:“这是一个孝子啊!”强盗和牛徽一起抬着轿子,让他们(牛徽一家)住到自己家里,呈上布帛包扎(牛徽的)伤口,把稠粥和汤水进献给牛蔚(吃),留他们连住两夜才离开。

抵达梁地,牛徽赶赴天子所在的蜀地谒见皇上,请求回家侍养生病的父亲。恰好被授予谏议大夫一职,他坚决推辞,拜见宰相杜让能说:“皇上行幸他处应该随从,父亲有病应当侍奉,而且我的哥哥已经在朝廷做官,我请求回去为父亲请医问药。”父亲去世后,牛徽客居梁、汉两地。为父亲守孝满三年后,朝廷征召牛徽担任中书舍人,牛徽以身休有病推辞,(后来)改任给事中。张浚讨伐太原,引荐牛徽担任判官,皇上下令当地官员督促牛徽赴任。牛徽叹息说:“王室刚刚恢复,国库已经耗尽,应当与地方诸侯和睦相处并把他们作为屏障,可又要连续用兵,诸侯与朝廷不是一条心,一定会有后顾之忧。”牛徽不肯赴任。

张浚果然战败,朝廷又征召牛徽担任给事中。杨复恭在山南反叛朝廷,李茂贞请求朝廷授予招讨符节去讨伐杨复恭,还没等朝廷答复,他就与王行瑜擅自出兵了。昭宗发怒,拿着奏章不批。孛茂贞屡次请求,皇上召丛集臣商议,群臣不敢说话。牛徽说:“朝廷正处多事之秋,李茂贞确实有功劳。现在杨复恭依仗兵力作乱而李茂贞去讨伐他,李茂贞的罪过在于没有等待命令下达罢了。我听说两个藩镇的士兵乱杀无辜,(如果)不早一点有所控制,那么梁、汉两地的人就要(被)杀光了。请朝廷把招讨符节授予李茂贞,明确规章,那么军队就会有所畏惧。”皇上说:“对。”

于是把招计使的符节授予李茂贞,李茂贞果然平定了叛乱,但是他更加骄横,皇上派遣宰相杜让能率其讨伐他,牛徽劝谏说:“岐地,是国都的西门。李茂贞凭借他的军队而(变得)暴虐,如果使他(对朝廷哪怕)有万分之一的不利,(而)使皇上的威严爱到挫伤怎么办?希望慢慢制约他。”皇上不听劝谏。

(讨伐李茂贞的)军队出发了,皇上史召见牛徽说:“现在讨伐李茂贞,他的军队都是乌合之众,战胜他们一定万无一失,你考虑一下哪一天有捷报传来?”牛徽回答说:“我的职责是劝谏,所谈的都是有关军事、国家的重要道理,如果询问平定叛贼的日期,希望陛下用占卜的方式去推求,责求将帅,这不是我的职责。”不久,朝廷的军队果然被击败。

原文如下:

徽举进士,累擢吏部员外郎。乾符中选滥,吏多奸,岁调四千员,徽治以刚明,棍杜干请,法度复振。

父蔚避地于梁,道病,徽与子扶篮舆,历阁路,盗击其首,血流面,持舆不息。盗迫之,徽拜日:“人皆有父,今亲老而疾,幸无骇惊。”盗感之,乃止。及前谷,又逢盗,辄相语日:“此孝子也!”共举舆舍之家,进帛裹创,以懂饮奉蔚,留信宿去。

抵梁,徽趋蜀谒行在,丐归侍亲疾。会拜谏议大夫,固辞,见宰相杜让能曰:“上迁幸当从,亲有疾当侍,而徽兄在朝廷,身乞还营医药。”父丧,客梁、汉。终丧,以中书舍人召,辞疾,改给事中。张浚伐太原,引为判官,敕在所敦遣。徽太息日:“王室方复,唐藏殚耗,当协和诸侯以为藩屏,而又济以兵,诸侯离心,必有后忧。”不肯起。

浚果败复召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山南李茂贞请假招讨节伐之未报而与王行瑜辄出兵昭宗怒持奏不下茂贞亟请,帝召群臣议,无敢言。徽曰:“王室多难,茂贞诚有功。今复恭阻兵而讨之,罪在不俟命尔。臣闻两镇兵多杀伤,不早有所制,则梁、汉之人尽矣。请假以节,明约束,则军有所畏。”帝曰:“然。”

乃以招讨使授茂贞,果有功,然益偃蹇,帝使宰相杜让能将兵诛讨,徼谏曰:“岐,国西门。茂贞凭其众而暴,若令万分一不利,屈威重奈何?愿徐制之。”不听。

师出,帝复召徽曰:“今伐茂贞:彼众乌合,取必万全,卿计何日有捷?”对曰:“臣职谏争,所言者军国大体,如索贼平之期,愿陛下考蓍龟,责将帅,非臣职也。”既而师果败。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九》)

文言文中“分“”扶”“更”的所有解释是什么?

分fēn

1<动>剖开;分开。《谋攻》:“倍则分之。”滕王阁序》:“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2<名>半;一半。《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天日。”

3<动>分配;分享。《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动>区分;辨别。《荷蓧老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5<名>春分;秋分。《左传》:“日过分而未至。”

6<量>成;事物的在十分之一。《祭妹文》:“减一分则喜。”

7<量>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分fèn

1<名>职分;名分;本分。《屈原列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欺于郑袖。”﹤指南录﹥后序》:“予分当引决。”

2<名>情分;情谊。曹植《赠白马王彪》:“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3<名>缘分;福分。刘禹锡《寄乐天》:“幸免于斯分非分。”

4<名>才分;天分。《颜氏家和训·杂艺》:“良由无分故也。”

5<动>料想。《苏武》:“自分已死久矣。”

更gēng

<动>改正;改变;更换。《<论语>十则》:“更也,人皆仰之。”《庖丁解牛》:“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赤壁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2<动>经历;经过。《与吴质书》:“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史记·大宛列传》:“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3<副>交替;互动。《活板》:“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左忠毅公逸事》:“使将更休。”

4<量>古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一更约二小时《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gèng

1<副>另;另外。《荆轲刺秦王》:“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西门豹治邺》:“得更求好女,生日送之。”

2<副>再;又。《石壕吏》:“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王维《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副>重新。《琵琶行》:“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4<副>更加;愈加。《赤壁之战》:“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促织》:“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

5<副>还。《孔雀东南飞》:“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6<副>岂,怎么。刘长卿《登润州万岁楼》:“更能谈笑解重围。”

7<连>与;和。杨万里《春兴》:“不关春雨更春风。”

8<副>却。《<指南录>后序》:“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更事⒈阅历世事。⒉交替发生的事情;常事。

《周郭颐传》文言文中“狱”、“去”的解释是什么?

你看可以用不?有两个译文,你参考一下。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忌英宗天子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娘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

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良久不能裁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刻搞明确了。县里的人受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臣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从军。有个监犯凭据执法不理当判正法罪,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狠毒凶猛的权要,各人没人敢以及他争,敦颐一小我私家以及他争论,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计划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么,用杀人的做法来媚谄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确过来了,这个监犯才免于一逝世。

啊?我只找到这些,要不你等等看其他人的回答吧~~

文言文《宋太祖善待赵普》单字解释

《宋太祖善待赵普》

太祖时,赵韩王普①为宰相,车驾因出,忽幸②其第。时两浙王钱俶③方遣使致书及海物十瓶于韩王,置在左庑④下。会车驾至,仓卒出迎,不及屏⑤也。上顾见,问何物,韩王以实对。上曰:“此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满贮瓜子金也。韩王皇恐,顿首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若知之,当奏闻而却之。”上笑曰:“但取之,无虑。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因命韩王谢而受之。韩王东京宅皆用此金所修也。

注释

①赵韩王普,赵普死后曾被追封为韩王。

②幸,文中指皇上到某处去。

③钱俶,吴越王,北宋太平兴国三年时纳土归宋,治理两浙。

④庑,堂下周围的走廊。

⑤屏,退避。

参考译文:

宋太祖的时候,韩王赵普担任宰相,宋太祖有事外出,忽然驾临来到赵晋府第上,当时两浙王钱椒刚刚派遣使者送信并且携带十瓶海物来到韩王府邸,把十瓶海物放置在左厢房里.恰逢皇上的车驾到,赵普就仓卒出来迎接,来不退避,皇上看见这些东西,便问那是什么,韩王按照实际情况回答。皇上说:“这些海物一定很好,当即命令开启那些瓶子,都是装满的金瓜子,韩王十分惶恐,顿首谢罪说“我没有开启信,确实不知瓶子里的东西,如果知是这样,应当上奏皇上并且退掉他们.”皇上笑说:“尽管收下他们,不要过虑.那些国家大事都是由你所拟定的.”因此让韩王感谢自己并且收下它们。韩王开封的房子都是用这些金子所修砌的。

简体电字在文言文中解释什么?

电,本义是:闪电。

电,阴阳激耀也。——《说文》

三月癸酉,大雨震电。震,雷也;电,霆也。——《谷梁传·隐公九年》。疏:“霆者,霹雳之别名。有霆必有电,故传云:‘电,霆也。’按,霆,电实同一词,后来歧为二义:其声曰霆,其光曰电。”

文言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单字解释

大:长大 了了:聪明 小时:小时候 未必:不一定 佳:好

其在文言文中的解释是什么?有哪些?

其qí

洞其中:在其中打洞

发其窍:挖这个孔洞

其善者:那些优点,好的地方

问其故:问这件事的原因

专其利:享有这种好处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遽契其舟:赶快用刀在船上刻了记号

苦其心智:使他的心灵受到挫折

劳其筋骨:使他的身体劳累

其大如拳:象拳头一样大小

其义自见:自然而然地明白它的意思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时的规模

他的: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孟子·

⒈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的,他们,他们的:~貌不扬。劝~自力。促~成功。人尽~才。各得~所。

⒉指示代词。那(这),那(这)些,那(这)样:不乏~人。确有~事。

⒊连词。如果,假使:若~为难,你就不去。

⒋文言助词。〈表〉揣测、反问、期望、命令等:~奈我何?尔~勉之。

⒌虚指,无实在意义:北风~凉。夸夸~谈。

⒍[其中]这(那)里面:乐在~中。

⒎[其他][其它]别的。

⒏[其次]第二,次要的。

⒐[其余] 另外的,剩下的。

⒑[其实]事实上,实际上:盛名之下,~实难副。

—————————————————

其jī 1助词。用于疑问代词之后,表疑问语气。 2用于地名。 3用于人名。汉代有审食其、郦食其。

—————————————————

其jì 1助词。常用在"彼"之后。

文言文常用虚词

作者:linshuihuangyu 加入日期:08-11-06

 

作者EMAIL:linshuihuangyu@126com

文言文常用虚词

一、而

一[ér]

⑴名词。鳞属颊侧下垂的毛。

⑵代词。1、你。例:余知~无罪也。2、你的。例:~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⑶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并且”。例:妇拍~呜之。2、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例:先度其足~置之其坐。3、表示进层关系。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例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5、表示修饰关系。例:久~不去。6、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诸君~有意,瞻予马首可也。7、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面”。例:遏其生气,以求重价,:~江浙之梅皆病。

⑷助词。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着”、“地”。例:佣者笑~应曰“……”|吾尝终日~思矣。2、表示语气。相当于“耳”。例:今之从政者殆~!

二[néng]名词。才能。通“能”。例:德合一君,~征一国。

二、何

一[hé]

⑴代词。表示疑问。1、什么。例:大王来~操?2、哪里。例:豫州今欲~至?

⑵代词。与动词“如”、“若”、“奈”连用,表示“怎么样”。例:今日之事~如?|此为~若人?|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

⑶副词。表示反问或感叹。1、怎么。例:~不试之以足?2、这么。例:妇啼一~苦!3、多么。例:开国~茫然!

二[hè]

动词。担,负。通“荷”。例:~蓑~笠。

三、乎

[hū]

⑴助词。语气词。1、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例:吾射不亦精~?|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2、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表示揣测。相当于“吧”、“呢”。例:或能免~?4、表示停顿。例:众言同,于是~书。5、表示性态。例:以无厚入有间,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介词。相当于“于”。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旦余济~江湘。 

四、乃

[nǎi]

⑴代词。1、相当于“你”。例:今欲发(发兵)之,~肯从我乎?2、相当于“你的”。尔其无忘~父之志!3、相当于“他(们)的”。例:备~器械,持~糗粮。4、相当于“如此”。例:子无~称。

⑵动词。表示判断。相当于“是”、“就是”。例:当立者~公子扶苏。

⑶副词。尚且。例:厥子~弗肯堂,矧肯构(其子尚且不肯奠定房基,何况建造房屋呢?)?

⑷副词。竟,却。例: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彼能是,而我~不能是。

⑸副词。仅,只。例:天下胜者众矣,~有二十八骑。

⑹副词。于是,这才。例:陈涉~自立为王|断其喉,尽其肉,~去。

⑺副词。宁,岂。例:或主强直,难~不生?

⑻连词。而。例:大夫不拜,~饮实爵。

⑼连词即若。例:非独政能也,~其姊亦烈女也。

⑽连词。如果。例:~所愿,则学孔子也。

⑾助词。作语助。例:~文~武。 

五、其

一[qí]

⑴代词。1、相当于“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它(们)的”。例:品~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足而置之~坐|断~喉,尽~肉,乃去。2、相当于“他(们)”。例:见~发矢十中八九|余嘉~能行古道。3、相当于“自己”。例:余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相当于“这”、“那”。例: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人视端容寂。5、相当于“其中的”。例:一狼径去,~一犬坐于前|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⑵副词。1、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大概”。例:先生~此类乎?2、表示希望。相当于“应当”、“还是”。例:诸君~筹之|吾~还也。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且行千里,~谁不知?4、表示强调。例:如~克谐,天下可定也。5、表示动作发生在未来。相当于“将要”。例:我今不乐(行乐),日月~除(逝去)。

⑶连词。1、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例:~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2、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例:~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3、表示承接。相当于“至”。例:~在高宗,时旧劳于外。4、表示转折。相当于“然则”、“那么”。例:先君若问与夷,~将何辞以对?

⑷助词。1、作发语词。例:~以沛为联汤沐邑。2、作语助,表示限定。例:若是~甚与(像这样地严重么)?3、作语助,无义。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几矣!⑸名词。姓。

二[jī]助词。作语助,表示疑问。例:夜如何~?

三[jì]助词。作语助,无义。例:彼~之子。 

六、且

一[qiě]

⑴副词。尚且。例: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祸~不测,敢望报乎?

⑵副词。暂且,姑且。例:存者~偷生,死者长已矣|卿但暂还家,吾今~报府。

⑶副词。将近,将要。例:北山愚公者,年~九十|以为~噬己也,甚恐。

⑷连词。表示并列关系。1、又。例:河水清~直猗。2、又……,又……。例:先生~喜~愕,舍狼而前。3、一面……,一面……。例:先生仓卒以手搏之,~搏~却。

⑸连词。表示进层关系。1、而且。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已久疲。2、并且。例:又有若老人咳~笑于山谷中者。3、况且。例:~壮士不死即已。

⑹连词。表示选择关系。抑或,还是。例:岂吾相不当侯邪?~因命也。

⑺助词。发语词。例:~顺性情,好利而欲得。

⑻名词。姓。

二[cú]

动词。往。例:士曰既(已)~。

三[jū]

⑴形容词。多。例:笾豆有~(食具笾豆多又多)。

⑵助词。发语词。例:狂童之狂也~。

七、然

[rán

]⑴燃烧。例:火未及~,因谓之安。引申为兴起。例:其势尽,又复~。

⑵代词。如此,这样。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也。

⑶形容词。是,对。表示同意。例:吴广以为~。

⑷副词。唯,诺。表示应对。例:曰:“~,有是言也。”

⑸动词。认为是对的。例:(朔心)~之|成~之。

⑹连词。然而,但是。例:~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畏(朔心),莫敢违。

⑺副词。乃。例:灵公曰:“善。~然不伐蒲。”

⑻助词。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例: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虎见之,庞~大物也。

⑼助词。用于句末,表示语气。1、与“如”、“若”连用,表示比拟。例:如见其肺肝~|其视杀人若艾(yì)草菅~。2、表示决定,相当于“焉”。例:寡人愿有言~。

⑽名词。姓。

八、若

[ruò]

⑴动词。顺从。例:醒桓公退,再拜,请~此言。

⑵动词。选择。例:夫晋国之乱,吾谁使先~夫二公子而立之,以为朝夕之急。

⑶动词。奈。例:其~先王与百姓何?

⑷动词。及。1、比得上。例:曾不~孀妻弱子。2、至于。例:病未~死。

⑸副词。乃,才。例:必有忍也,~能有济也。

⑹动词。似,像。例:彼与彼年相~也。

⑺连词。如果,假如。例:~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⑻连词。或者。例:以万人~一郡降者,封万户。

⑼连词。和,与。例:愿取吴王~将军头以报父仇。

⑽代词。你,你们,你的。例:~入前为寿|~皆罢去归矣|更~役,复~赋。

⑾代词。此。例:以~说论之。

⑿助词。作语助,无义。例:~有古训。

⒀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例:桑之未落,其叶沃~。

⒁名词。海神名。即海若。例:望洋向~而叹。

⒂名词。香草名。即“杜若”。例:沐兰泽,含~芳。

⒃名词。姓。

[若熬]复姓。 

九、所

[suǒ]

⑴名词。处所,地方。例: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乐土乐土,爰得我~!引申为恰当的位置。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

⑵代词。附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起指代作用。相当于“……的人、事、物、地方”。例:财物无~取,妇女无~幸|凡~应有,无~不有|此人一一为具言~闻。

⑶助词。可。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计者。

⑷助词。1、与“为”合用,表示被动。例:术怒攻布,为布~破。2、作语助,无义。例:君无~辱大礼。

⑸连词。假如。多用于誓辞。例:公子曰:“~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⑹量词。不定之词,表示约数。通“许”。例:从弟子女十人~。

⑺量词。房屋一栋、一处称一所。例离宫别馆,三十六~。

⑻名词。姓。 

十、为

一[wéi]

⑴动词。做,干。例:事在人~|敢作敢~。

⑵动词。制,造。例:吾从北方闻子~梯,将以攻宋。

⑶动词。行。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善最乐。

⑷动词。治理。例:是故~川者决之使导。

⑸动词。救治。例:疾不可~也。

⑹名词。作用,作为。例:昔人云:“将以有~也。”

⑺动词。担任。例: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屯长。

⑻动词。置。例:越海收东莱诸县,~营州刺史。

⑼动词。立。例:求~后于鲁。

⑽动词。当作,作为。例:子墨子解带~城,以牒~械|此可以~援而不可图也。

⑾动词。变成,成为。例:冰,水~之,而寒于水。

⑿动词。属。例:不战而已~秦矣。

⒀动词。唱。亮躬耕陇亩,好~梁父吟。

⒁动词。奏。赵王窃闻秦王善~秦声。

⒂动词。写作。例:唐僧贯休~《诺矩罗赞》。

⒃动词。是。例:我~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⒄算作,算是。例:若止印三二本,未~简易。

⒅动词。以为。例:孰~汝多知乎?

⒆动词。叫做。例:北冥有鱼,其名~鲲。

⒇动词。使。例:今君疾病,~诸侯忧。

(21) 动词。用。例:在我而已,在国何~?

(22)动词。有。例:夷子怃然~间。

(23)介词。被。例:若属皆且~所虏|适~虞人逐。

(24)连词。如,若。例:~不能听,勿使出境。

(25)连词。则。例:同于己~是之,异于己~非之。

(26)助词。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夫子何命(指教)焉~?|何辞~?

(27)副词。将。例: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28)动词。装作。通“伪”。例:夫子~弗闻也。

(29)名词。姓。

二[wèi]

⑴介词。因为。例:天行有常,不~尧存,不~桀亡。

⑵介词。为了。例:盘庚不~怨者故改其度。

⑶介词。助。例:~吕氏者右袒,~刘氏者左袒!

⑷介词。给,替。例:庖丁~文惠君解牛|公输盘~楚造云梯之械。

⑸介词。与,对。例:不足~外人道也|~之奈何?

十一、焉

[yān]

⑴代词。表指代。相当于“之”。例:容貌甚伟,时人异~。

⑵代词。表疑问。1、相当于“哪里”。例:且~之土石?2、相当于“怎么”。例:非再至,~知其奇若此?3、相当于“什么”。例:面目美好者,~故必知(智)哉?

⑶兼词。兼有介词“于”与代词“之”、“是”的用途。相当于“在这里”、“在那里”。例:积土成山,风雨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⑷介词。相当于“于”。例:衣~大国,灭之将亡。

⑸连词。乃,则。例:坛(土单)有祷,~祭之。|若赴水火,入~焦没耳。

⑹助词。1、宾语倒置时助语气。相当于“是”。例:我周之东迁,晋、郑~依。2、表停顿。相当于“啊”。例:少~,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作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地”。例: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乃出图书,空囊,徐徐~蚀狼其中。4、助语意。相当于“也”、“乎”。民之服~,不亦宜乎!于是~河伯欣然自喜。5、表决定。相当于“矣”。例:六艺从此缺~。6、表肯定。相当于“呢”。例:寒暑易节,始一反~。7、表疑问。相当于“乎”。例:既富矣,又何加~?8、表感叹。例:虽无石棺,又何戚~!

也[yě]

⑴助词。句末语气助词。1、表判断。例: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2、表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例:若为佣耕,何宝贵~?3、表感叹。相当于“呀”。例:虎见之,庞然大物~!4、表祈使。相当于“啊”。例:毋从俱死~!5、表已然。相当于“了”。例:如此,则民顺治而国安~。

⑵助词。句中语助词。1、表停顿。例:师道之不传~久矣!欲人之无惑~难矣!2、表连举。例:天地之道:博~,厚~,高~,明~,悠~,久~。3、作衬字,无义。例:俺父亲啊,待明朝早晨拜辞~禁门。

⑶副词。亦,同样。例:心知伏枥无千里,纵有王良~合休。

⑷名词。姓。

十二、以

[yǐ]

⑴动词。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⑵动词。以为,认为。例:皆~美于徐公。

⑶介词。拿,用,把。例:~刀劈狼首|~钱复其口。

⑷介词。凭,靠。例:何~战?|~我酌油知之。

⑸介词。依,按。例:余船~次俱进。

⑹介词。在,于。例: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至于泰安)|岂可一切拘~定月哉?

⑺介词。由于。例: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名词。缘故。例:何其久也?必有~也。

⑼连词。因为。例: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⑽介词。论。例:~贤(以贤论),则去疾不足,~顺(以顺论),则公子坚长。

⑾介词。表时间、地点的界限。例:从是~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指从此~往十五都予赵。

⑿连词。藉以,以便。例:赵亦盛设兵~待秦|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⒀动词。行事。例:视其所~。

⒁动词。如,及。例:虽乘奔御风不~疾也。

⒂代词。此。例:妾惟~一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

⒃副词。太,甚。例:三月无君则吊,不~急乎?

⒄连词。以及。例: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⒅连词。而。例: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⒆副词。已经。通“已”。例:固~怪之矣|今两侯~出。

⒇助词。作语助,无义。例:可~|得~|能~|足~。

十三、矣

[yǐ]

⑴助词。句末语助词。1、表已然。相当于“了”。例:使人索扁鹊,已逃秦~。2、表将然。相当于“了”。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3、表必然。相当于“了”。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4、表命令或祈使。相当于“吧”。例: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5、表肯定。相当于“啦”。例:齐人三鼓。刿曰:“可~。”6、表感叹。相当于“啦”。例:师道之不传也久~!7、表疑问。相当于“呢”。例:邪面诅之,将何益~?8、表限止。相当于“耳”。例:齐者,我仇国也,故寡人之所欲伐也,直患国弊力不足~。

⑵助词。句中语助词。1、表停顿,以起下文。例:尽美~,未尽善也。2、表感叹。例:甚~,汝之不惠。3、冠于其他助词,以加重感叹语气。例:命~夫!|庶~哉!

十四、因

[yīn]

⑴介词依靠,凭借。例:高祖~之以成帝业|~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

⑵介词。依照,根据。例:罔不~势象形,各具情态。

⑶介词。趁着,随着。例:~利乘便,宰割天下。

⑷动词。沿袭。例:蒙故业,~遗策。

⑸名词。原因。例:无~而至前也。

⑹连词。因此,于是。例虎~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跳踉大(口敢),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⑺介词。通过,经由。例: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⑻介词。由于。例:~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⑼连词。因为。例:~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⑽动词。犹,如。例:夫雀其小者也,黄鹄~是以(已)。

⑾名词。姓。

十五、于

一[yú]

⑴介词。在。查所在。例:尝射~家圃|战~长勺。

⑵介词。到。介所趋。例:积~今六十岁矣|其剑自舟中坠~水。

⑶介词。给。例:然后解而送之~宫。

⑷介词。对,对于。介所向。例:~其身也,则耻师焉。

⑸介词。向。介所向。例:事急矣,请奉命求救~孙将军。

⑹介词。自,从。介所从。例:子墨子闻之,起~鲁|青,取之~蓝。

⑺介词。过。介所比。例:冰,水为之,而寒~水|师不必贤~弟子|苛政猛~虎也。

⑻介词。由,被。在被动句中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人|臣恐见欺~王而负赵。

⑼介词。以。介所因。例:慈,~战则胜,以守则固。

⑽介词。为。介所为。例:齐使管仲平戎~周。

⑾介词。由于。介所由。例:贪生~不足,不足生~不农|业精~勤,荒~嬉。

⑿介词。根据,按照。介所依。例:~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

⒀介词。关于。介所及。例:然自计平昔,~方外养生之说,曾无所闻。

⒁介词。与,同。例:曹操比~袁绍,则名微而众寡|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东。

二[yú]

⑴动词。往。例:生问:“何时~归?”(于归:出嫁)。

⑵连词。与。例:告女(汝)德之说~罚之行。

⑶助词。乎。例:然则先王圣~?

⑷助词。作语助,无义。例:黄鸟~飞。

⑸象声词。象声。例:前者唱~,而随者唱喁。

⑹名词。姓。

三[xū]叹词。表惊讶、感叹。通“吁”。例:~嗟麟兮。

十六、与

一[yǔ]

⑴名词。党与,朋友。例:群臣连~成朋,非毁宗室。|其应者,必其人之~也。

⑵形容词。结盟的。例:我能为~国,战必胜,攻必克。

⑶动词。例:桓公知天下诸侯多~己也。

⑷动词。结交,交好。例:~赢而布助五国也。

⑸动词。赞成,例: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也。

⑹动词。援助。例:君不~胜者,而~不胜者。

⑺动词。对付。例:胡虏易~耳。

⑻动词。当,敌。例:今以君之下驷~彼上驷,取军上驷~彼中驷,取军中驷~彼下驷。

⑼动词。等待。例:日月逝矣,岁不我~。

⑽动词。如,比得上。例: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项王?

⑾动词。推举。例:选贤~能,讲信修睦。

⑿动词。谓,语。例:斗酒勿~薄。|凭君~向游人道。

⒀动词。发,扬。例:悬河~微言。|更无鹰隼~高秋。

⒁动词。给予,授予。例:玉斗一双,欲~亚父。|~人者,不问其所欲。

⒂副词。皆。例:天下之君子,~谓之不祥。

⒃连词。和,及。例:吾~汝毕力平险。|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⒄介词。跟,同。例:刘备天下枭雄,~操有隙。|日~子弟角,无不胜。

⒅介词。替,为。例:陈涉少时,尝~人佣耕。

⒆介词。以。例:大夫有所往,必~公士为宾也。

⒇介词。被。例:(吴王夫差)遂~勾践禽(擒)。

(21)介词。对,向。例: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22)介词。在,于。例:要离力微,坐~上风。

(23)连词。与其。例:~人刃我,宁自刃。近义词:予,给。反义词:取。

二[yù]

动词。参与。例:蹇叔之子~师(军队)。与闻:参与并且得知。例:~~其事。近义词:参,预。

三[yú]

⑴助词。通“欤”。1。表疑问。例:意岂有所恨~?2。表感叹。例:何其爽(差错)~!

⑵助词。作语助词,无义。例:若壅其口,其~能几何?与与:1。茂盛。我黍~~。2。走路徐缓的样子。近义词:欤,也,乎。

十七、则

[zě]

⑴名词。准则。例:愿依彭咸之遗~。

⑵名词。规章,条文。例:总~|细~。

⑶名词。表率,榜样。例:以身作~。

⑷动词。效法。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之。

⑸名词。等第。例:高下九~。

⑹动词。作。例:道学从来不~声,行也东铭,坐也西铭。

⑺副词。只。例:你这厮!~吃酒,不干公事。

⑻副词。就是。例: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⑼副词。却是。例:北虽貌敬,实~愤怒。

⑽副词。立即。例:于是至~围王离。

⑾连词。1、表因果。相当于“就”。离:无苗时采,~实而沉。也相当于“那么”。离:强本而节用,~天不能贫。2、表对比,相当于“就”。例:梅以曲为美,直~无姿。3、表转折。相当于“却”。例:至~无可用,放之山下。也相当于“而”。例:竭力以事大国,~不免焉。4、表已然。相当于“原来已经”。例: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在舟中矣。也相当于“原来是”。例:徐而察之,~山下皆石穴罅。5、表假设。相当于“若”。例:德~不竞,寻盟何为?

⑿助词。作语助,相当于“之”。例:匪(非)鸡~鸣,苍蝇之声。

⒀量词。事文一条称一则。例:故事三~|笔记一~。

⒁名词。姓。

十八、者

[zhě]

⑴代词。1、用在动词、形容词、动宾词组后,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人”、“的事物”。例:死~长已矣|中轩敞~为舱|食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用在名词后,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这个人”、“的”。例:陈胜~,阳城人也,字涉|邑有成名~,操童子业。3、用在表时间的词后,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语气停顿。例:今~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4、用在数词后,相当于“种”、“样”。例:二~用精至矣(两者情况都是用心到极点了)。5、表近指,相当于“这”。例:那边走,~边走,莫厌金杯酒!

⑵助词。1、用在假设分句后,以提示下文。例: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与此案同!2、用在结果分句后,表停顿。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徒慕君之高义也。3、用于疑问句后,表疑问。例:无差,谁为多与~?4、用于祈使句后,表祈使。相当于“啊”。例:叔叔去取行李,路上小心在意~。5、与“似”、“若”等词配合,表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例:子之哭也,一似有重忧~|言之,貌若甚戚~。

十九、之

[zhī]

⑴动词。往,到。例:诸将请所~|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⑵动词。直到。例:~死矢(誓)靡它(到死没有别的心)。

⑶动词。用。例:~其所短。

⑷代词。人称代词。1、相当于“他(们)” 、“它(们)”。例:陈胜佐~,并杀两尉|屠自后断其股,亦毙~。2、相当于“我(们)”、“自己”。例:君将哀而生~乎?|令辱~,以激怒其众。3、相当于“你(们)”。例:公孙鞅曰:“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也。”

⑸代词。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种”。例: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公输盘为楚造云梯~械。

⑹助词。相当于“的”。例:孰知赋敛~毒有甚是蛇者乎!

⑺助词。变主谓结构为偏正结构。例:孤~有孔明,犹鱼~有水也。

⑻助词。构成动宾倒装式。例:宋何罪~有?|赵且亡,何秦~图?

⑼助词。作语助,无义。例:于是天龙闻而下~|顷~,烟炎张天。

⑽连词。与,和。例:得~不得曰有命。

⑾介词。相当于“于”。例:人,~其所爱而辟焉。

⑿名词。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554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