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含文言文

罗含文言文,第1张

1 文言文和古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作者陶渊明

君讳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

曾祖父宗,以孝行称,仕吴司马。祖父揖, 元康中为庐陵太守。

宗葬武昌新阳县,子孙家焉,遂为县人也。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

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 能间,乡闾称之。冲默有远量,弱冠俦类咸敬之。

同郡郭逊,以清操知名,时在 君右。常叹君温雅平旷,自以为不及。

逊从弟立,亦有才志,与君同时齐誉,每 推服焉。由是名冠州里,声流京邑。

太尉颍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陕之重,镇武昌,并领江州,辟君部庐陵从事。下郡还,亮引见,问风俗得失。

对曰:"嘉不知,还传当问从吏。"亮以 麈尾掩口而笑。

诸从事既去,唤弟翼语之曰:"孟嘉故是盛德人也。"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

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旬有余日,更版 为劝学从事。

时亮崇修学校,高选儒官,以君望实,故应尚德之举。大傅河南褚裒,简穆有器识,时为豫章太守,出朝宗亮。

正旦大会州府人士, 率多时彦,君在坐次甚远。裒问亮:"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云:"在坐, 卿但自觅。

"裒历观,遂指君谓亮曰:"将无是耶?"亮欣然而笑,喜裒之得君, 奇君为裒之所得。乃益器焉。

举秀才,又为安西将军庾翼府功曹,再为江州别驾、巴丘令、征西大将军谯 国桓温参军。君色和而正,温甚重之。

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佐毕集,四弟二甥咸在坐。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吹君帽堕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

君初不 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

廷尉太原孙盛,为咨议参军,时在坐。温命纸笔,令嘲之。

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 辞超卓,四座叹之。

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孝宗穆皇帝闻其名,赐见东堂。

君辞以脚 疾,不任拜起。诏使人扶入。

君尝为刺史谢永别驾。永,会稽人,丧亡。

君求赴义,路由永兴。高阳许询 有隽才,辞荣不仕,每纵心独往。

客居县界,尝乘船近行,适逢君过,叹曰: "都邑美士,吾尽识之,独不识此人。唯闻中州有孟嘉者,将非是乎?然亦何由 来此?"使问君之从者。

君谓其使曰:"本心相过,今先赴义,寻还,就君。" 及归,遂止信宿,雅相知得,有若旧交。

还至,转从事中郎,俄迁长史。在朝隤然,仗正顺而已。

门无杂宾,尝会神 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温从容谓君曰:"人不 可无势,我乃能驾御卿。

"后以疾终于家,年五十一。始自总发,至于知命,行不苟合,言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傍若无人。温尝问君:"酒有何好,而卿嗜 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

"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中散大夫桂阳罗含赋之曰:"孟生善酣,不愆其 意。

"光禄大夫南阳刘耽,昔与君同在温府,渊明从父太常夔,尝问耽:"君若在,当已作公否?"答云:"此本是三司人。"为时所重如此。

渊明先亲,君之第四女也。《凯风》"寒泉"之思,实钟厥心。

谨按采行事, 撰为此传。惧或乖谬,有亏大雅君子之德,所以战战兢兢,若履深薄云尔。

赞曰:孔子称:"进德修业,以及时也。"君清蹈衡门,则令问孔昭;振缨公朝, 则德音允集。

道悠运促,不终远业。惜哉!仁者必寿,岂斯言之谬乎!译文:已故孟君讳名嘉,字万年,江夏郡鄂县人氏。

曾祖父孟宗,因孝行而闻名,在吴国做官,为司空。祖父孟揖,晋惠帝元康年间做过庐陵太守。

孟宗 死后葬在武昌郡新阳县,子孙在那里安家,于是成为该县人氏。孟嘉少年丧 父,奉养母亲同二弟住在一起,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的第十女为妻,在家 孝敬长辈,兄弟和睦,无人能使他们相互疏远,为此受到当地人的称赞。

孟 嘉襟怀淡泊,语言简默,很有度量,二十岁时,已受到同辈人的敬佩。同郡 的郭逊,以清高的节操而闻名,当时名声在孟嘉之上。

他常赞叹孟嘉温文儒 雅、平易旷达,认为自己不如孟嘉。郭逊的堂弟郭立,也是有才华有志向之 人,他与孟嘉同时而名声相当,却常对孟嘉推许心服。

因此孟嘉名冠卅里, 声传京城。太尉庾亮是颖川人,他以皇帝舅父的身份和在国内的威望,受命 辅佐朝政的重任,坐镇武昌,兼任江州刺史。

他征召孟嘉为其所部庐陵郡的 从事。一次孟嘉下郡回来,庾亮召见,问他下面风俗好坏。

孟嘉回答说:"孟 嘉不知道,待我回旅舍时当问问随从的小吏。"庾亮拿着拂尘掩口而笑。

诸 位从事离开后,庾亮叫来弟弟庾翼并对他说:"孟嘉毕竟是有盛德之人啊。" 孟嘉告辞出来之后,自己除去其从事的官名,就步行还家;老母在堂,兄弟 共相欢乐,一派和悦。

过了十多天,孟嘉被改任为劝学从事的官职。当时 庾亮重视修建学校,选拔德高望重者为儒官,凭着孟嘉的名望和实才,所以符 合这一重视道德修养的职务。

太傅褚裒是河南人,他干练而温和,很有度量 且有才识,当时他任豫章太守。一次他离开豫章来朝见厦亮,适逢正月初一 庾亮大会州府人士,其中大多是贤俊名流之辈,孟嘉的座位离主座很远。

诸 裒问庾亮:"江州有位孟嘉,他在哪里?"庾亮说:"他在此,您只管自己 寻找。"褚裒一一看过。

2 谁帮我写一下唐•李商隐《菊花》 的译文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诗文解释

暗淡的紫色,鲜艳的**。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湿,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词语解释

陶令:指陶渊明。

诗文赏析

瑟瑟秋风吹谢了百花,此时孤芳自赏的只有秋菊。正因其孤傲高洁,所以才深得陶渊明等名公雅士的喜爱。诗人用平实无华的语言,描绘出了菊花的可人姿态。

3 形容黄菊花的诗句

陈毅《秋菊》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唐·李商隐《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宋·苏轼《赵昌寒菊》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菊韵〕--李师广--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秋声〕--风子--廊下阶前一片金,香声潮浪涌游人。

只缘霜重方成杰,梁苑东篱共古今。〔菊城吟〕--王如亭--狮龙气象竟飞天,再度辉煌任自威!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4 有哪些写菊的古文

菊城吟〕--王如亭-- 狮龙气象竟飞天,再度辉煌任自威!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唐·太宗《赋得残菊》: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吴履垒《菊花》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唐·李商隐《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宋·苏轼《赵昌寒菊》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宋·梅尧臣《残菊》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宋·朱淑贞《菊花》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金·元好问《赋十月菊》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

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明·沈周《菊》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

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宋·杨万里《咏菊》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明·唐寅《菊花》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董必武《赏菊》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 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陈毅《秋菊》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红楼梦》里菊花诗可为一绝,请欣赏红楼艺苑内的菊花诗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蘅芜君 访菊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拄杖头。

----怡红公子 种菊 携锄秋圃自移来,畔篱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怡红公子 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丝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云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枕霞旧友 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枕霞旧友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潇湘妃子 画菊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蘅芜君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潇湘妃子 簪菊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 ---蕉下客 菊影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枕霞旧友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潇湘妃子 残菊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明岁秋风知相会,暂时分手莫相思!----蕉下客。

5 关于竹梅兰菊的诗句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梅花诗》 高启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兰》 李峤虚室重招寻,忘言契断金。

英浮汉家酒,雪俪楚王琴。广殿轻香发,高台远吹吟。

河汾应擢秀,谁肯访山阴。《竹》 李峤高簳楚江濆,婵娟合曙氛。

白花摇凤影,青节动龙文。叶扫东南日,枝捎西北云。

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

6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全文翻译

已故孟君讳名嘉,字万年,江夏郡鄂县人氏。

曾祖父孟宗,因孝行而闻名,在吴国做官,为司空。祖父孟揖,晋惠帝元康年间做过庐陵太守。

孟宗 死后葬在武昌郡新阳县,子孙在那里安家,于是成为该县人氏。 孟嘉少年丧 父,奉养母亲同二弟住在一起,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的第十女为妻,在家 孝敬长辈,兄弟和睦,无人能使他们相互疏远,为此受到当地人的称赞。

孟 嘉襟怀淡泊,语言简默,很有度量,二十岁时,已受到同辈人的敬佩。同郡 的郭逊,以清高的节操而闻名,当时名声在孟嘉之上。

他常赞叹孟嘉温文儒 雅、平易旷达,认为自己不如孟嘉。郭逊的堂弟郭立,也是有才华有志向之 人,他与孟嘉同时而名声相当,却常对孟嘉推许心服。

因此孟嘉名冠卅里, 声传京城。 太尉庚亮是颖川人,他以皇帝舅父的身份和在国内的威望,受命 辅佐朝政的重任,坐镇武昌,兼任江州刺史。

他征召孟嘉为其所部庐陵郡的 从事。一次孟嘉下郡回来,质亮召见,问他下面风俗好坏。

孟嘉回答说:“孟 嘉不知道,待我回旅舍时当问问随从的小吏。”瘦亮拿着拂尘掩口而笑。

诸 位从事离开后,瘦亮叫来弟弟庾翼并对他说:“孟嘉毕竟是有盛德之人啊。” 孟嘉告辞出来之后,自己除去其从事的官名,就步行还家;老母在堂,兄弟 共相欢乐,一派和悦。

过了十多天,孟嘉被改任为劝学从事的官职。当时庚 亮重视修建学校,选拔德高望重者为儒官,凭着孟嘉的名望和实才,所以符 合这一重视道德修养的职务。

太傅褚裒是河南人,他干练而温和,很有度量 且有才识,当时他任豫章太守。一次他离开豫章来朝见厦亮,适逢正月初一 庾亮大会州府人士,其中大多是贤俊名流之辈,孟嘉的座位离主座很远。

诸 裒问庚亮:“江州有位孟嘉,他在哪里?”庾亮说:“他在此,您只管自己 寻找。”褚裒一一看过,于是指着孟嘉对庚亮说:“难道不是这人吗?”庾 亮高兴地笑了,喜的是褚裒能认出盂嘉来,同时也为盂嘉能被褚裒认出来而 感到惊奇,于是就更加器重孟嘉。

孟嘉被推举为秀才,又做过安西将军庾翼 府的功曹,还做过江州别驾、巴丘县令。征西大将军谁国人桓温的参军。

孟 嘉为人和气而且正派,桓温非常看重他。九月九日,桓温游龙山,所部参佐 官吏全都到齐,他的四弟二甥也都在坐。

当时下属官员都穿着军装,一阵风 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桓温目示左右及宾客不要讲话,以观孟嘉的举止。 孟嘉开始并没在意,过了好一阵子起身上厕所去了,桓温叫人把帽子捡起还 给孟嘉。

廷尉太原人孙盛任谘议参军,当时在坐,桓温使人拿来纸笔,让他 写文嘲笑孟嘉。文章写好后给桓温看,桓温把它放在孟嘉的坐处。

孟嘉返回 坐处,见嘲笑自己的文章后,便请求纸笔作答,细毫不加考虑,文辞超众卓 越,四座之人为之赞叹。 奉命出使京城,被任命为尚书删定郎,他没有接受 任命。

晋穆帝司马耽闻其名,要在东堂亲自召见孟嘉,孟嘉以脚疾为借口推 辞不去,说自己不能做拜见的礼节,皇帝还是下诏命人将他扶入东堂相见。 孟嘉曾经做过刺史谢永的别驾。

谢永是会稽人,不幸去世,孟嘉请求前去吊 丧,以尽往日下属之情,途经永兴县。高阳人许询,有俊才,辞去荣禄不愿 做官,常常随心所欲,独来独往,此时正客居在永兴县界。

一次他乘船到附 近去,正遇孟嘉经过,他赞叹道:“都市中的优秀人物我全都认识,唯独不 识此人。也只有中州的孟嘉,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这难道不正是他吗?可是 他又因何而至此地呢?”许询请人去向孟嘉的随从打听。

孟嘉告诉来人说: “我本就打算前去拜访,现在我先去吊丧尽义,不久回头就到许先生那里 去。”孟嘉返回时,于是就在许询处连住两夜,两人相互成为知音,彼此很 是投机,像是多年的老友。

孟嘉回到桓温府后,转官为从事中郎,很快又升 迁为长史。孟嘉在州府随顺和气,只是凭着自己的正直和顺而待人接物罢了。

家中没有闲杂的客人来往,尝遇内心有所感触体悟,就超然驾车,直去龙山, 顾影痛饮,至晚方归。桓温曾经和缓地对孟嘉说:“人不能没有权势,这样 我才能驾驭您。”

后来孟嘉因病在家去世,终年五十一岁。 从儿童时代直到 五十岁,孟嘉行事从不苟且求合,言辞之中从不自我吹虚,从未有过喜怒哀 乐的表情。

喜欢酣畅饮酒,即使过量仍言行不乱。至于放纵情怀、得其意趣 之时,便心寄世外、恬适安然,旁若无人。

桓温曾经问孟嘉:“酒有什么好 处,而您如此嗜好它?”孟嘉笑着回答说:“明公您只是没得到酒中的意趣 罢了。”桓温又问关于歌妓弹唱,为什么听起来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歌 喉声乐呢?孟嘉回答说:“那是因为逐渐接近自然的缘故。”

中散大夫桂阳 人罗含,为孟嘉赋诗说:“孟嘉善饮酒,不失其本意。”光禄大夫南阳人刘 耽,过去与孟嘉同在桓温府中供职,我的叔父太常卿陶夔曾经问刘耽:“孟 嘉如还在世,是否可以做到三公的职位?”刘耽回答说:“他本来就应当是 三公中的人物。”

孟嘉就是如此被当时人所推重。 我已故的母亲,是孟嘉的 第四个女儿。

正如《诗经·凯风》“寒泉”之诗那样,对母亲的思念,充满 我的内心。我谨慎地采录。

考察孟嘉生平的行踪事迹,写成这篇传。

7 描写竹梅兰菊的诗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李白《古风》 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

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杜牧《题新竹》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李商隐《菊花》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

只为馨香重,求着遍山隅。——陈毅《幽兰》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生平经历 太子智囊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晁错出生于颍川(今河南禹县),年少时师从张恢学习法家思想。汉文帝时期,因能文任太常掌故。朝廷征召研究《尚书》之人,晁错受太常派遣,奉命去济南跟随伏生学习《尚书》,接受儒家思想。学成归来后,被任命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升为博士。

晁错任博士时,上《言太子宜知术数疏》,陈说太子应通晓治国的方法,得到文帝赞赏,拜为太子家令。由于晁错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深得太子刘启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家誉为“智囊”。

献策御边

汉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匈奴屡侵边境,侵扰狄道,文帝发兵征讨,晁错乘机向文帝上了《言兵事疏》,提出“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指出对匈奴的作战中器械要坚固锋利,士卒要精兵劲卒,将领要精通军事,君主要选择良将。文帝很赞赏,赐给晁错诏书,以示嘉奖,但并未采纳晁错主动出击的建议。

晁错接着又向文帝上了《守边劝农疏》,提出用经济措施鼓励移民,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抵御外患,被文帝所采纳。于是晁错又上《募民实塞疏》,对如何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汉廷策问

汉文帝前十五年(前165年),晁错任太子家令时,文帝令大臣们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被推举为贤良。由文帝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问题,提出征询(即“策问”)。当时贾谊已死,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错的回答为最好(即《举贤良对策》),深得文帝嘉许,由太子家令升为中大夫。

此后,晁错曾多次上书文帝,提出削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议。文帝虽未采纳,但十分赏识他的才能。太子刘启很赞成晁错的建议,而袁盎等大臣并不喜欢晁错,持反对态度。

景帝宠信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文帝去世,太子刘启即位,提拔晁错为内史。晁错多次单独晋见景帝,议论国家大事,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宠信程度超过了九卿,许多法令是经他的手修改订立的。

丞相申屠嘉心怀忌恨,以晁错擅自凿开庙墙为由,报请景帝处死晁错,晁错提前得到消息,申屠嘉未能得逞,只得谢罪而退,不久患病而死。申屠嘉死后,景帝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愈加显贵。

进言削藩

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提议削藩。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奏章送上去,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 讨论,因景帝宠信晁错,没人敢公开表示反对,只有窦婴不同意,从此和晁错结下了怨仇。

景帝诏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晁错更改了法令三十条。诸侯哗然,都强烈反对,憎恨晁错。

晁错强行削藩,冒着极大的风险。晁错的父亲劝解无效,服毒自尽。

七国之乱

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是为吴楚七国之乱。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时逢窦婴入宫,请求景帝召见袁盎。袁盎曾当过吴国丞相,于是景帝问计于袁盎。袁盎认为吴楚七国造反不足为患,并请求景帝屏退旁人,献策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兵不血刃。”景帝默然良久,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于是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腰斩东市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 ,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此时晁错毫不知情。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尚穿着朝服。

晁错死后,校尉邓公从前线归来,汇报军情,景帝询问交涉进展。邓公认为诸侯叛乱,清君侧只是借口,诛杀晁错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而叛乱并不会平息。景帝深以为然,拜为城阳中尉。其后景帝降诏讨伐,不到三个月就取得了胜利。

主要成就 政治贡献

重农贵粟

晁错力主振兴汉室经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晁错上了一篇《论贵粟疏》。这篇疏继承了贾谊的重农思想,强调重农抑商。晁错在这篇疏中细致地分析了农民与商人之间的矛盾,导致农民流亡,粮食匮乏的严重状况。面对这种商人势力日趋膨胀,农民不断破产的局势,晁错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建议文帝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其一,贵五谷而贱金玉。其二,贵粟。这对当时发展生产和巩固国防,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文帝接受了。

接着,晁错又给文帝上了一篇关于减收农民租的疏。务农桑,薄赋敛,广蓄积;号令有时,要求统治者的政治活动不要影响农时;利民欲,即满足人民的欲望,给老百姓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移民实边

对于匈奴的侵扰和西汉王朝中央 的消极的和亲政策,晁错和贾谊一样,都是不满的。晁错对匈奴的态度比较强硬,开始主张武力平定,此议不为文帝所接受后,他仍主张积极备战,提出移民实边的策略。

汉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晁错给文帝上了一道《言兵事疏》。提出了"以蛮夷攻蛮夷"的

观点。晁错并不是主张单纯地依赖蛮夷,而是企图使之与中国的军队相结合,使"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主张主动地向匈奴出击,被文帝委婉地拒绝了。

接着他又向文帝提出了积极防御的策略,即《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在《守边劝农疏》中,晁错分析了秦王朝戍边政策的失误,分析了匈奴民族活动的特点。提出了"徙民实边"的主张。晁错的"徙民实边"的主张,属于一种积极的防御,被文帝所采纳。为了使募民徙边的工作做得更好,晁错在《募民实塞疏》中又提出了两条建议:其一,对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其二,要学习古代的方法,将移民按军事建制严格地组织起来。同时,晁错又在《论贵粟疏》中建议,全国百姓向边塞输纳粮食,以换取一定爵位或用以赎罪,这叫纳粟授爵。这些由晁错主张或更定的措施,对汉初的经济发展和“文景之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对晁错提出的移民实边、寓兵于农的政策,文帝立即付诸实施。这个政策不仅在当时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而且开了历代屯田政策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汉武帝时赵充国实行军屯,三国时曹操的屯田政策,都是晁错移民实边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坚定削藩

继承子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和法家限制、打击“父兄大臣”的思想,赞扬“高皇帝不用同姓为亲”的政策,坚决主张“削藩”,认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的削藩主张是对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思想的继承,然而其态度比贾谊更坚决。晁错始终抓住藩国中最强大也最危险的吴国,不断进行揭露,态度坚决。同时,晁错不只是一个政论家,更是一位政治实践家。晁错不仅有削藩的言论,而且参与了削藩的行动。在晁错的策划下,景帝"削吴会稽、豫章郡"。

吴楚七国叛乱平息后,景帝下令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中央政权的权力就大大加强,而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晁错虽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却极大地巩固了西汉王朝的中央政权,并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诸侯王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文学成就

晁错是比贾谊稍后较重要的汉初政论散文家。他的文章立论深刻,逻辑严密,说服力强;文风朴素无华, 但质实恳切,被后世称为“疏直激切,尽所欲言”,《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等,被鲁迅先生誉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晁错的政论文立论契合时代热潮,善于观察当时社会上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深识幽显,见解透辟,能切中要害,剖析利弊。正因如此,晁错的政论散文切中实际,不发空论。如晁错的三篇军事政论散文,《言兵事疏》提出了"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提出了"徙民实边"的积极防御策略,立论犀利,措施亦切实可行,所以被文帝所采纳。

内容上更为正大,意境上更为壮阔。其著论的出发点虽然都是基于建功立业,但落脚点又往往是汉朝的长治久安,并且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为汉朝的巩固和长盛不衰提议献策,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大汉气象的热情赞颂,具有历史的厚实感而在意境上更为壮阔,体现出历史上升时期的风貌。

艺术特色上,晁错的政论散文,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力道遒劲,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同时语言明理,意脉流转,在延续战国时期综合开合铺张扬利的文风外,鲜明地呈现出了大汉气象的散文。此外,与贾谊等人的政论散文不同,晁错之论多峭直而深刻,如《削藩策》,以简洁短促语句来突出犀利而刚硬的力度:“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主要作品

《汉书·艺文志》记载晁错有文31篇,多数已佚。较为完整的现存有八篇,散见于《汉书》的《爰盎晁错传》、《荆燕吴传》和《食货志》,主要有《言太子知术数疏》、《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复言募民徙塞下》、《令民入粟受爵疏》、《论贵粟疏》、《举贤良对策》等。

清人马国翰有其著作辑佚,新中国建国后有《晁错及其著作》(中华书局,1975年), 《晁错集注释》(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6年)。

人物评价

●司马迁《 史记 · 袁盎晁错列传 》

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班固《汉书·爰盎晁错传》

错为人峭直刻深。

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经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着于篇。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入粟而拜爵免罪,晁错之计,亦未失也。其未为失计者,非谓爵可轻而罪得以赀免也,谓其可以夺金钱之贵而授之粟也。轻意折色,有三易焉:官易收,吏易守,民易输。三易以趋苟简之利便,而金夺其粟之贵,则宁使民劳于输,官劳于收,吏劳于守,而勿询其便。此参数十世而能纯成其利,非俗吏之所知也。

●李贽《藏书·晁错》

错但可谓之不善谋身,不可谓之不善谋国也。

● 鲁迅 《 汉文学史纲要 》

惟谊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与{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然以二人之论匈奴者相较,则可见贾生之言,乃颇疏阔,不能与{错之深识为伦比矣。

●苏轼《晁错论》

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清·梅曾亮《晁错论》

晁错以术数授景帝,景帝悦之,用其计削七国。七国反,景帝乃诛错。君子日:术不可不慎哉。以盗之术授人而保其不我盗,且曰是必不疑我为盗,虽至愚者不出此。错之智曾是不愚人若也,哀哉!

死因解读 人物性格

晁错年少时师从张恢学习先秦法家申不害和商鞅的学说,法家思想主张性恶论,强调法律的作用,锐意改革。基于这样的理念,法家人物多以冷峻的面目出现。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描述晁错时都用了四个字“峭、直、刻、深”——严厉、刚直、苛刻、心狠。晁错为国深谋远虑,奋不顾身,与周围大臣关系并不融洽,丞相申屠嘉、外戚窦婴、大臣袁盎等都与晁错有隔阂甚至怨仇。

强行削藩

贾谊和晁错都谏言削藩,文帝没有采纳,这与当时的治国理念和形势有关。汉朝在武帝之前的治国理念是道家学说,都是道家派,只不过汉景帝的态度比较温和,因而削藩不但触动了诸侯藩王的既得利益,朝内也有不少反对者,而晁错的德行节义并不足以镇服众人。

苏轼认为削藩需要三个条件:“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晁错的削藩策,提出了削藩的必要性,却未论及可行性,没提出可操作方案;也不具备“徐为之图”的条件。北宋田锡也认为晁错未考虑周全。

谏帝亲征

吴楚七国之乱,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关键时刻把皇帝推到前线,自己却躲到京城,惹起朝中一批忠臣的不满,为他人留下了口实。苏轼就认为晁错“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未能做到临危不乱,指挥若定。

议杀袁盎

晁错与袁盎素来互相仇视,晁错任御史大夫后,就派人调查袁盎收受吴王刘濞贿赂的事情,证据确凿,依法应处死刑。刘启下令赦免,只把袁盎贬作平民。吴楚等七国既反,晁错准备趁机打击袁盎,结果他的下属都不赞成。袁盎得到消息后惊慌恐惧,星夜拜访窦婴,表示愿晋见以当面陈述。汉景帝召见袁盎,袁盎便献策:“今计独斩错”,可平定叛乱。故晁错之死,直接原因与袁盎有关。

景帝取舍

汉景帝考虑的不仅仅是吴楚联军能不能罢兵的问题,他还要看没有造反的诸侯的反应,诛杀晁错,起码可以稳住这些诸侯,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大臣团结一致抵御叛军,周亚夫、郦商、栾布、窦婴等肩负重要使命的大臣基本上都跟晁错不和,同时, “牺牲”晁错,吴楚联军就失去了反叛的旗号。故而,景帝权衡利弊后,对斩杀晁错的奏章批曰:“可”。

晁错为了削藩而死于削藩,虽然身后争议不断,但他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爱国之情,千年以来一直为人赞颂,司马迁云:“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划。”班固也说:“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错虽不终,世哀其忠。”

史书记载

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班固《汉书·爰盎晁错传》

后世纪念 晁错墓

晁错墓位于许昌市烈士陵园西北角,现呈圆形土丘状,高约10米,

晁错墓和晁错祠堂占地3364平方米。墓冢南面有一石碑,高约2米,宽约1米,上书“汉御史大夫晁公之墓”,赵体行楷,双钩刻石,圆润秀美。石碑上有墓志铭:“公讳错,颍川人,才大而气雄,早受知遇,临事敢言,史称为峭直深刻,以此受戮然,当时冤之……”,落款“乾隆三年戊午冬至日许州府教授苏门孙用正谨”。墓冢东侧有一块石碑,注明晁错墓冢为许昌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晁错祠堂

晁错祠堂位于晁错故里——河南禹州城南晁喜铺村,原祠堂已被毁,后于2003年重建。祠堂外有晁错碑,祠堂内有晁错塑像。

文言文少年岳飞答案,急需!

宋史 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 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 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 秋》 、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 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少年岳飞的文言文翻译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出生之时有象鹄一样的大鸟在岳家的屋顶上飞鸣,因此取名为“飞”。尚未满月,黄河决堤,洪水突然而至。岳母姚氏抱着岳飞坐在大缸里,顺着洪流而下,终于靠岸逃生。

岳飞年少时就很有气节,沉稳忠厚,很少说话。天资敏捷聪慧悟性好,能清楚地记住(许多)书与传〔书传:指经书及解释经书的著作)。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里比较清贫,捡木柴作为火烛照明。背诵复习一直到天亮都不睡觉。(岳飞)天生就有非常大的力气,不到二十岁〔未冠(guàn):不到束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之礼〕,能挽起三百斤的弓剑。(岳飞)跟着周同学习射剑,周同能同时发射三支箭都能中箭靶子,以此做给岳飞看;岳飞拉开弓射一箭(就)穿透了靶子,再次发一箭又中。周同大吃一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箭送给岳飞。岳飞于是就练习得更勤快,全部得到了周同的箭术。

没有多久,周同死去,岳飞十分悲痛。每缝夏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必定会准备酒肉,到周同墓前祭奠,并流泪,再次开启周同所赠的弓箭发了三支箭,这才把酒洒在地上,以示祭奠。(岳飞的)父亲知道他的情义,抚摸他的背说:“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你定然会为国、为正义而献身吧”(岳飞)回答说:“父亲大人许可同意,儿子用自己的身体报效国家,没有什么事不能做!”

岳飞字鹏举……文言文答案

楼主啊,你这个根本不是宋史岳飞传的原文啊

翻译在下面: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家中世代务农。父亲岳和,常节衣缩食赈济饥民,有人耕种时占了他的农田,(岳和就)把地割给别人,借他钱的人也从不追讨偿还。岳飞出生时,有像天鹅一样的鸟在房屋上飞翔鸣叫,岳飞因而得名。(岳飞)不足满月,黄河决堤,岳飞母亲姚氏抱着岳飞坐在瓮中,被洪水冲到岸边,得以幸免,人人都对这件事感到很惊讶。岳飞年少时有气节,沉厚寡言,家虽穷,但学习很认真,特别喜欢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岳飞生来就力气很大,未及成年,就能开三百斤的弓,八石的弩,曾向周同学习射术,掌握了周同的全部技巧,能左右开弓。

少年岳飞文言文,岳飞出生后,人异之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原文”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原因是:黄河决堤发大水,岳飞的母亲抱着岳飞坐在瓮中,冲到岸边没有被淹死,大家肯定都很奇怪。

文言文 少年岳飞 因以为名的“名”是什么意思

就是“名字”的意思。

“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出生之时有象鹄一样的大鸟在岳家的屋顶上飞翔鸣叫,因此取名为“飞”。

文言文 岳飞学射 译文 可包括答案 今天等

(岳飞)天生就有非常大的力气,不到二十岁,能挽起三百斤的弓剑。(岳飞)跟着周同学习射剑,周同能同时发射三支箭都能中箭靶子,以此做给岳飞看;岳飞拉开弓射一箭(就)穿透了靶子,再次发一箭又中。周同大吃一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箭送给岳飞。岳飞于是就练习得更勤快,全部得到了周同的箭术。

没有多久,周同死去,岳飞十分悲痛。每逢初一和十五,必定会准备酒肉,到周同墓前祭奠,并流泪,再次开启周同所赠的弓箭发了三支箭,这才把酒洒在地上,以示祭奠。(岳飞的)父亲知道他的情义,抚摸他的背说:“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你定然会为国、为正义而献身吧”(岳飞)回答说:“父亲大人许可同意,儿子用自己的身体报效国家,没有什么事不能做!”

走进文言文《黄香温席》答案(急需!)

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他九岁时,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体温使他父母的被子暖和,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岳飞七岁赋诗(文言文)

《岳飞七岁赋诗》

投笔由来羡虎头,须教谈笑觅封侯。

胸中浩气凌霄汉,腰下青萍射斗牛。

英雄自合调羹鼎,云龙风虎自相投。

功名未遂男儿志,一在时人笑敝裘。

岳飞生逢乱世,显示出了惊人的军事天赋,是南宋初期著名的军事家,生平指挥作战凡126仗,未尝一败,乃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如此雄才,焉能忘之?

说明他少年立志,有远大志向!成为抗金英雄不是偶然!

少年时就有才华!

岳飞二三事 文言文

孝敬、自律、知错就改、以天下为己任

晋书翻岳传文言文答案

《晋书潘岳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也。祖瑾,安平太守。父芘,琅玡内史。岳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谓终贾之俦也。早辟司空太尉府,举秀才。太始中,武帝躬耕,岳作赋以美其事。

岳才名冠世,为众所疾,遂栖迟十年,出为河阳令,负其才而郁郁不得志。寻 转怀令。岳频宰二邑,勤于政绩。调补尚书度支郎,迁廷尉评,以公事免。杨骏辅政,高选吏佐,引岳为太傅主簿。骏诛,除名。初,谯人公孙巨集少孤贫,客田于河 阳,善鼓琴,颇属文。岳之为河阳令,爱其才艺,待之甚厚。至是,巨集为楚王玮长史,专杀生之政。时骏纲纪皆当从坐,同署主簿朱振己就戮。岳其夕取急在外,巨集 之言玮,谓之假吏,故得免。未几,选为长安令。作《西征赋》,述所经人物山水,文清旨诣。征补博士,未召,以母疾辄去,官免。寻为著作郎,转散骑侍郎,迁 给事黄门侍郎。

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构愍怀太子之文,岳之辞也。谧二十四友,岳为其首。谧《晋书》限断,亦岳之辞也。其母数诮之曰:“尔当知足,而干没不已乎?”而岳终不能改。既仕宦不达,乃作《闲居赋》。

初,芘为琅玡内史,孙秀为小史给岳,而狡黠自喜。岳恶其为人,数挞辱之,秀常衔忿。及赵王伦辅政,秀为中书令。岳于省内谓秀曰:“孙令犹忆畴昔周旋不?”答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岳于是自知不免。俄而秀遂诬岳及石崇、欧阳建谋奉淮南王允、齐王冏为乱,诛之,夷三族。

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时张载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反。

(选自《晋书潘岳传》,有改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早辟司空太尉府 辟:被征召

B.谯人公孙巨集少孤贫 孤: 丧父

C.构愍怀太子之文,岳之辞也 构:设计陷害

D.而干没不已乎 干: 触犯,冒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乃作《闲居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岳之为河阳令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以母疾辄去,官免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D.岳恶其为人 则或咎其欲出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潘岳出身官宦之家,少时以才智聪颖著称,乡邑之人称他为奇童,说他是汉之终军、贾谊一类的人。

B.杨骏被诛,潘岳本也难逃厄运,因当初任怀县县令时有恩于公孙巨集,在公孙巨集搭救下,才幸免一死。

C.潘岳性情轻浮急躁,追逐世利,与石崇等人侍奉权臣贾谧,望尘而拜,可见其卑躬屈膝谄媚之态。

D.潘岳因当初与孙秀结怨,孙秀得势后不久,便诬告潘岳密谋参与作乱,潘岳被杀,并诛连三族。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岳才名冠世,为众所疾,遂栖迟十年,出为河阳令,负其才而郁郁不得志。(5分)

(2)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5分)

参考答案

4.D (干:求,贪求。)

5.B(A、表承接,于是/表转折,却;B、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介词,因为/介词,在;D、代词,他/代词,那些。)

6.B(潘岳任河阳县令时有恩于公孙巨集。)

7(1)(5分)潘岳才华名声在当世为第一,被众人嫉妒,于是滞留了十年,才出任河阳令,自负有才华却郁郁不得志。(“冠世”1分,“为……所疾”1分,“遂”1分,“栖迟”1分,“负”1分,“而”1分。)

(2)(5分)潘岳年轻的时候常常挟带着弹弓走在洛阳的大道上,遇到他的妇女们,都手拉手围成圆圈环绕着他,把果子投给他,于是他满载而归。(“挟”1分,“出”1分,“妇人遇之者”1分,“萦绕”1分,“投之以果”1分。)

参考译文

潘岳,字安仁,是荥阳中牟人。祖父潘瑾,是安平太守。父亲潘芘,是琅王牙内史。潘岳年少时以才智聪颖著称,乡里都称他是奇童,说他是和汉代终军贾谊一类的人。早年被征召到司空太尉府,被推举为秀才。太始年间,晋武帝司马炎亲自耕田,潘岳写了一篇赋来赞美这件事。

潘岳才华名声在当世为第一,被众人嫉妒,于是滞留了十年,才出任河阳 令,自负有才华却郁郁不得志。不久又转任怀县县令。潘岳频繁执掌二邑,勤于政绩。调任补充尚书度支郎,迁任廷尉评,由于公事被免职。杨骏辅政时,选拔突出 的吏佐,任用潘岳当太傅主簿。杨骏被诛后,潘岳也被除名。当初,谯地人公孙巨集少年丧父家境贫寒,寄居在河阳种田,善于弹琴,又很会写文章。潘岳当河阳县令 时,爱惜他的才能技艺,对待他很厚道。至此时,公孙巨集当了楚王司马玮的长史,主管生杀大权。凡是追随杨骏的属官仆从都受到株连,同官署的主簿朱振已经被 杀。潘岳当晚急事在外,公孙巨集对司马玮说潘岳只是暂时代理职务的官吏,所以才得以幸免。不久,选为长安县令。作《西征赋》,记述所经过之处的人物山水,文 辞清雅旨趣深远。征补为博士,还未入召,便因为母亲生病而离官免职。不久又就任著作郎,转任散骑侍郎,迁任给事黄门侍郎。

潘岳性情轻浮急躁,追逐世利,与石崇等人谄媚侍奉贾谧,每次等到贾谧出 来,便总是跟石崇二人望着尘土下拜。设计陷害愍怀太子的文章,是出自潘岳之手。贾谧有二十四个朋友,潘岳是排在最前头的一个,贾谧的《晋书》断限,也是潘 岳的文辞。他的母亲多次训诫责备他说:“你应当知足,为何要贪求不已呢?”可是潘岳最终还是不改贪求。仕宦之路已经不通,便作《闲居赋》。

当初,其父潘芘当琅王牙内史,孙秀做潘岳的跟班,为人狡诈、沾沾自喜。 潘岳憎恶他的为人,多次鞭挞侮辱他,孙秀一直怀恨在心。到赵王司马伦辅政时,孙秀当中书令。潘岳在中书省内对孙秀说:“孙中书令还记得过去我们曾打交道 否?”孙秀回答说:“心中藏之,何日忘之?”潘岳由此知道自己不能幸免。不久孙秀便诬告潘岳和石崇、欧阳建密谋遵奉淮南王司马允、齐王司马冏一起作乱,于 是诛杀了潘岳,灭了潘氏三族。

潘岳姿容俊美,辞藻华美,尤其善于写作哀悼诔祭的文章。潘岳年轻的时候常常挟带着弹弓走在洛阳的大道上,遇到他的妇女们,都手拉手围成圆圈环绕着他,把果子投给他,于是他满载而归。当时张载很丑,常常走在路上,小儿便用石块瓦片扔向他,张载只能十分沮丧地返回。

注:自做自译。

历史上没有这个人。

《相爱穿梭千年》中西汉士大夫公明是历史上不存在的人物,原型应该只是某个西汉士大夫,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士大夫是古代中国、朝鲜、越南、琉球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层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至于“士人”,一般是指没有官衔、介乎官民之间的读书人。

扩展资料:

《相爱穿梭千年》剧情简介:

公元前16年,士大夫公明(井柏然饰)维护正统,反对废黜许皇后(陶慧饰),知己王莽(陈翔饰)及其王氏一族则支持赵飞燕(易易紫饰)封后,两人反目成仇,分道扬镳。

公明受到王莽部下子修(彭凌饰)追杀,陷入绝境,意外凭借侍女影月赠送的玉佩,穿越2000年时空来到了2015年,与出演许皇后一角的小演员林湘湘(郑爽饰)邂逅。公明醒悟,写着“时移势易,遇死则生”的玉佩能让他绝死逢生,穿梭时空。

以玉佩、戒指和红绳为媒介,公明和湘湘在数次的时空穿梭相处间互生情愫,情定彼此。

但是在公明原本的时空里,他还有刀光剑影的使命要奔赴,有史书中注定的结局要逆转。公明一次次的返回两千年前,希望改变时局。留在现代与湘湘相守一生,似乎只是一个太过美好的梦想。究竟最终,这段穿梭于2000年时空间的爱恋能否修成正果?

参考资料:

-相爱穿梭千年

  胡明复(1891520~1927912),原名孔孙,后改名为达,字明复。1891年5月20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堰桥镇一个书香之家。祖父胡和梅曾任江苏省桃源县教谕,父亲胡壹修热心新学,曾出资建造图书馆。胡明复行三,有兄弟姐妹9人,幼年与诸兄弟姐妹在家塾读书,由其叔亲自教诲。1901年,与胞弟胡刚复同入上海徐家汇南洋公学(上海、西安交通大学前身)附属小学。1902年兄弟俩一同升入南洋公学中学。南洋公学校长张元济(字菊生,后来曾主持商务印书馆多年)对胡明复弟兄十分欣赏,称他们为奇童。胡明复12岁时到宜兴,在一家杂货铺当小伙计。后入上海中等商业学校念书。随后,又入南京高等商业学堂就读。

  胡明复

  1909年,家人一致鼓励正在上海震旦学院物理系读书的胡刚复参加第二届庚子赔款留美生考试。胡明复在1910年与胡适等人一同考取了庚子赔款第二届留美生。

  1910年秋天,胡明复从上海乘船赴美,入康乃尔大学文理学院学习,与后来成为语言学家的赵元任为同班同学。他们两人时常切磋学业,相互鼓励,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1912年胡适也由该校农学院转到文理学院,与他们同班学习,三人成绩皆佳。1913年,为了表彰这三位中国留学生,他们同时被推荐为负有盛名的美国大学生联谊会会员。1914年临近大学毕业时,胡明复、赵元任又被推举为同负盛名的美国科学学术联谊会会员,为中国留学生争得了殊荣。1914年夏,胡明复毕业于康乃尔大学,获文理学士学位。毕业前后,他与部分中国留美学生筹备创立科学社和《科学》杂志。

  1914年秋天,胡明复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专攻数学。师从当时数学家、1908—1910年曾任美国数学会主席的M。博歇(Bocher)教授以及W。F。奥斯古德(Osgood)教授,从事积分方程论的研究。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

  1917年9月,胡明复离美回国。当时国内学术界对胡明复已十分熟悉,他收到不少大学的聘书,其中以北京大学最为诚恳,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在美国时,他就立志要将其兄胡敦复主持的上海大同大学办成一所高水平的学府,以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1918年起他创办并多年主持大同大学数学系。他对教学工作非常认真,善于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深奥难懂的概念和问题。胡明复认为,大学生不能光啃书本,还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和研究。他一到校就倡议成立了“大同大学数理研究会”,它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他在研究会作的《误差论》等讲演,深受学生们欢迎。

  当时,由于胡敦复在上海的时间很少,因此学校的教务、人事等日常工作就落到了胡明复肩上。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管理好大学,他从家里搬出来独住。当时学校的基本建设任务相当繁重,他亲自设计校舍。座落在上海新闸路西康路口大同大学旧址的校舍,就是他绘图设计的。胡明复还亲临施工现场指挥,显示了杰出的管理才干。与当时所有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一样,大同大学的经费一向十分困

  胡明复

  难。胡明复学过商业,又善财务管理,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不得不将自己的私蓄尽数垫入,以济校困,被后人称颂为“毁家兴学,劳怨不辞”。

  在执教大同大学的同时,他还兼任国立东南大学、南洋大学等校的教授。

  1927年初,北伐军抵上海后,胡明复被推举为上海政治分会教育委员会第一任教育委员,为上海教育事业多方谋划。1927年6月12日,他在无锡溺水身亡,时年仅36岁。

  主要成就编辑

  中国第一位现代数学博士

  在哈佛大学研究院,胡明复确定以积分方程为博士论文的研究课题。积分方程在当时属于较新的数学研究领域。他的导师博歇尔对积分方程也很感兴趣并做过研究。不过,在准备论文的过程中,他较多地得益于GD伯克霍夫(Birkhoff)和WA霍尔维茨(Hurwitz)。胡明复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具有边界条件的线性积分—微分方程》,内容包括:(1)引言和记号;(2)积分-微分方程式;(3)边值问题;(4)积分-线性无关性;(5)共轭积分—微分表达式;(6)格林(Green)定理的修正形式;(7)共轭系统;(8)自共轭边界条件;(9)格林函数。

  这篇博士论文,是V沃尔泰拉(Vo1terra)等人早期工作的推广与深化。他将当时数学家广为关注的第一类、第二类积分方程推广到含有微分的形式。然后,利用伯克霍夫建立的积分变换公式,将积分-微分方程转变为第二类积分方程。在给定的边界条件下,他把沃尔泰拉尚不大用的,希尔伯特积极倡导的“极限过程”方法的应用范围扩充了,由此得到了所研究的积分-微分方程的解存在和唯一的充分必要条件,并得到了在边界条件下方程及其解的性质。该论文还利用“极限方法”和谱理论,讨论了共轭和自共轭性质,格林函数的性质等。

  论文答辩通过后,胡明复向美国数学会提交了这篇博士论文。当时主持美国数学会工作的伯克霍夫、E。H。穆尔(Moore)教授对他的工作十分赏识。1918年10月,享有很高声誉的学术刊物《美国数学会会刊》(第19卷第4期)发表了这篇论文。

  胡明复的博士论文在中国现代数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47年李仲衍在《三十年来中国的算学》一文中指出,胡明复的博士论文“是中国人在美国发表最早的算学论文”。亲身经历并熟悉20世纪早期中国数学发展情况的陈省身教授,在谈到1927年左右中国数学界的状况时指出:“中国人以数学为主在国外得博士学位的只有胡明复、姜立夫二先生(均在哈佛)。明复先生对组织中国科学社及编印《科学》杂志功劳甚大。可惜他回国不久就去世了,对于发展中国数学,不能有更大的贡献。他的论文和俞大维先生关于数理逻辑的论文,似是中国人在国外主要数学杂志上最早发表的文章。”

  1928年,《科学》杂志纪念胡明复逝世一周年专刊(第13卷第6期),大同大学数理研究会编辑的纪念册《明复》,都全文转载了他的这篇博士论文(英文),胡明复的学生严济慈还专门为《科学》杂志撰写了《胡明复博士论文的分析》一文。[1]

  参与创建科学社与《科学》

  胡明复怀有强烈的科学救国的理想,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他曾于1912年11月在康乃尔大学

  胡明复 (2张)

  与中国留学生发起成立了“中国学生政治研究会”,做过有关租税制度的研究。1914年6月10日,同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留学的胡明复、赵元任、任鸿隽、周仁、秉志、杨杏佛等人在一起决定组织科学社,暂时采取一种公司形式,入社须交股金五美元,作为刊行杂志的资本。胡明复与任鸿隽、杨杏佛三人被众人委托起草招股章程。他们拟定的章程如下:“科学社招股章程:(1)定名本社定名为科学社(‘Science’Society)。(2)宗旨本社发起‘科学’(Science)月刊,以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为宗旨。”1914年暑假,胡明复与任鸿隽、赵元任等夜以继日地为《科学》撰写稿件。胡明复在暑假期间为前3期《科学》杂志撰写了10篇文章,内容涉及许多学科,如《万有引力之定律》、《算学于科学中之地位》、《近世科学的宇宙观》、《近世纯粹几何学》、《用合金取轻(氢)气法》、《雪花以上之显花植物》、《脑威(挪威)之地震》等。胡明复还负责审稿、统一格式、修改标点符号等繁重的编辑工作,并担任会计,管理财务。不到几个月,科学社成员就增至70余人,股金达500美元,杂志的稿件已备齐了3期,只待发排。1915年1月,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综合性现代科学杂志——《科学》月刊,终于与国人见面。该杂志采用国际通用的科学符号,并以全世界通行的从左到右的横排方式印刷,题材广泛,形式活泼,令人耳目一新,被公认为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的科学杂志。

  1915年春天,科学社董事会指定胡明复与任鸿隽、邹秉文3人草拟新社章。10月25日,他们拟定的新社章获通过,科学社遂改为“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的宗旨是联络,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胡明复被选为第一届董事会董事并兼任会计(会计工作他一直兼任至1925年)。

  1918年,中国科学社由美国迁回祖国,胡明复继续为中国科学社服务。胡明复认为,他们这一代生长在苦难深重的中国,为使中国富强,必须甘当为中国科学开路的“小工”。

  传播科学

  胡明复除了尽心服务于中国科学社,在《科学》杂志上撰写学术论文,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外,他还为科学的传播做出了许多贡献。192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王云五聘请胡明复兼任数学函授社主任。胡明复联络南京、上海的一批数学教师,与商务印书馆几位编辑一道,主持编写了一批普及性的数学书籍。他还曾翻译并出版了《科学大纲》等普及性科学书籍,编写过微积分、高等分析等方面的教材。

  1918年7月,鉴于若干年来从西方传入的科学名词、术语的翻译十分混乱,学术界成立了科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受中国科学社的委托,胡明复与姜立夫一起负责拟定数学名词(当时称算学名词)。为做好这项工作,胡明复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如确定数学名词的标准,“中国旧名及日本名词之勉强可用者,一概仍旧,其有名义不切或与统系上有窒碍者,酌改”,“算学名词,拟另编中西文字典及索引”,以及如何做到准确地翻译名词等。他与姜立夫、何鲁、胡敦复、吴在渊等人一起,审定了初等几何学、平面三角、解析几何学、空间几何、射影几何、代数学、微积分、函数论等数学分支的名词。1938年出版的《算学名词汇编》序中写道:“本篇既脱稿,以胡君明复姜君立夫对于算学名词风着精勤,惜胡君早逝,未获观成。”姜立夫先生,以及后来主持数学名词审定工作的江泽涵先生,都多次提到胡明复在数学名词方面的工作,赞誉有加。

  胡明复

  胡明复曾就如何发展科学,并对科学本身进行过思考,提出过许多独到的见解,涉及科技政策和科学哲学问题。1915年,胡明复写了《论近年派送留学政策——为一般国民与有志留学者告》一文,仔细研究了自1909年以来利用庚子赔款选派留学生的情况,认为仅靠清华学校并非良策,应在中国范围内选拔留学生,而且每个人留学年限的长短,学校及专业的选择,不应在出国之前就确定,而应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而定。他还从中日两国的留学政策分析两国之兴衰,提出应从国家前途命运角度制定留学政策。

  1916年胡明复发表《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与精神之大概及其实质》,认为科学方法是科学的本质,“且夫科学何以异于他学乎?……即在科学之方法”,“科学方法之唯一精神,曰‘求真’”,“此种精神,直接影响于人类之思想者,曰非除迷信与妄从”,并认为中国需要的就是这种科学精神。对于科学救国问题,他阐述了科学求真的精神与实用的关系,并利用科学史事实,批驳了急功近利发展科学的思想。在这篇文章中,他还介绍了H庞加莱(Poincaré)的科学美学思想,E马赫(Mach)的思维经济原则。

  在《科学方法论二——科学之律例》中,胡明复对当时在西方尚不大引人注目的科学哲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科学律例(理论),其即自然之真理乎?盖大有研究之地。”他得到的结论是,科学理论只具有或然性,乃是统计规律:“夫科学律例,无非为过去事实之通理。其能基过去以预测未来者,纯为假设之理,唯据过去之经验,则机数甚大,为可恃耳。夫所贵乎科学之律例者,即此机之所恃也。”后来,他在其论文《几率论》、《误差论》中也指出:“科学律例……以应用于未来者,属于几率之范围。”

  出版著作编辑

  1 Minfu Tan Hu. Linear Integro-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a BoundaryCondition.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Vo1.XIX, No. 4, October,1918.

  2 胡明复.万有引力定律.科学,1915,1(1):32—42.

  3 胡明复.算学于科学中之地位.科学,1915,1(2):135—138.

  4 胡明复.近世科学和宇宙观.科学,1915,1(3):255261.

  5 胡明复.近世纯粹几何学.科学,1915,1(3):262274;1(5):513-525.

  6 胡明复.教育之性质与本旨.科学,1915,1(6):611-626.

  7 胡明复.伦得根射线与结晶体之构造.科学,1915,1(8):837—853.

  8 胡明复.论近年派送留学政策.科学,1915,1(9):965-977.

  9 胡明复.科学方法论一.科学,1916,2(7):719—727.

  10 胡明复.科学方法论二.科学,1916,2(9):957-963.

  11 胡明复.磁学上最近之学说.科学,1916,2(10):1096-1105;2(12):1297-1311.

  12 胡明复.几率论.科学,1917,3(3):261-269.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559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