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夺嫡,为什么最后是老四赢了呢?

九子夺嫡,为什么最后是老四赢了呢?,第1张

九子夺嫡,是清朝历史上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争夺皇位的事件,这九位皇子分别是老大胤禔、老二胤礽、老三胤祉、老四胤禛、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誐、老十三胤祥、老十四胤祯,最后以老四胜出,在康熙去世后即位,成为雍正皇帝。

其实,原本老二是皇太子,不应该存在九子夺嫡的事情。不过因为康熙活的太久,太子身边早已经形成自己的势力,结果出现了继承人对皇权威胁的尴尬局面。公元1708年,康熙废黜了老二的太子之位,自此诸位皇子看到了夺嫡的希望。

九子夺嫡中,康熙划出了两条高压线,谁碰谁出局。一是不准威胁皇权,尽管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能;二是不准自相残杀,康熙不愿看到儿子们手足相残。纵观整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太子初废到太子复立

老二被废之后,老大蠢蠢欲动,被康熙斥责“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后,转而推荐老八为太子;老三则向康熙打小报告,说老大请人施法诅咒老二;老四则为老二求情,除此之外,再无记载。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还搞了一次民意调查,要求群臣从诸位皇子中举奏一人为太子,结果老八胜出。

这个阶段的交锋结果:老大倒下,被终生圈禁至死,理由是欲杀手足;老二复立;老三被圈禁又放出;老四被圈禁又放出;老八被圈禁又放出,削除爵位,理由是势力过大,威胁皇权;老十三是老四的支持者,终康熙一朝,未得封爵;老十四挨了几十大板,原因是死保老八。

第二阶段:太子再废,老八被斥

公元1712年,老二被告发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再次被废。康熙并且表示,谁再提复立太子,就是死罪。而老八也被康熙公开斥责,《皇清通志纲要》记载:党羽甚恶,阴险已极,即朕亦畏之。”“朕深知其不孝不义行为,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义绝矣!

这个阶段的交锋结果:老二倒下,不可能再为太子;老八的势力遭到重创,明面上也退出了夺嫡的舞台,改为支持老十四,如果老八还想当皇帝,只能通过非正常手段。自此,九子夺嫡只剩下老三、老四、老十四还有机会。

第三阶段:老四PK老十四

老三多以学者的形象出现,势力不能与老四和老十四相比。孟光祖事件之后,虽然老三不受牵连,但也被划出了夺嫡的圈子。所以,这时候的九子夺嫡,只是老四和老十四,这对同胞兄弟的较量。相比老十四而言,老四有三大优势:

1老四势力并不明显,对皇权构不成威胁。而老十四从始至终都有“八爷党”的标签,受康熙忌惮。

2老四在内忠孝,在外冷面,从为君的角度来说,综合素质高。而老十四更像个愣头青,为了老八还顶撞过康熙。

3老四实力更高,有两大重要的臂膀,一个是九门提督、步军统领隆科多,关键时刻可以控制京城。一个是四川总督年羹尧,正好掐着老十四大军的后路和后勤。

因此,九子夺嫡以老四胜出也不奇怪。有人认为,康熙因为见弘历聪慧,有隔代传位之意,其实并不然。那时弘历才十二岁,如何能看出“明君之象”?传位毕竟不是儿戏,而且那个时候,已经是康熙六十一年了。

参考文献:《清史稿》、《皇清通志纲要》

雍正王朝中的这顿饭吃的不简单,保证佟国维家族完成了新老交替。

雍正王朝中,就在推举新太子之前的那一天晚上,康熙叫来了佟国维,两个人共进晚宴。

饭菜很简单,却决定了佟国维家族未来的政治走向,也奠定了四阿哥的政治地位。

在雍正王朝中,表面上佟国维支持八阿哥为太子,实际上这是佟国维的障眼法,或者说是对八阿哥的捧杀。

太子被废,新的太子被推举上来那就是把人架到火上去烤,不仅康熙会对这个新太子严加防范,新太子但凡有一个地方出了差错,都有可能被康熙严厉斥责甚至惩罚。

所以,这个位置虽然有可能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但实际上在康熙能连续6天翻牌子的前提下,他必将在未来和康熙之间形成艰苦的博弈。

这个道理老谋深算的佟国维不可能不清楚,但是他却极力促成满朝大臣推举八阿哥担任太子。

最关键的是,在雍正王朝中佟国维和八阿哥交情浅薄,不是八爷党的成员,他这么做其实目的有二。

第1个目的,打击八爷党。

此时,八爷党在朝中的势力已经是如日中天,超过太子党对皇权形成的威胁。

所以,必须要利用立新太子这一事件让八爷党无所遁形,让那些骑墙派看到康熙绝没有立老八为太子的想法。

第2个目的,为老四保驾护航。

虽然老四和佟国维也没什么交情,但老四的养母和佟国维是本家,真论起来老四还得管佟国维叫一声舅姥爷。

同时,这也是康熙的意思。

早在康熙46年,老四就已经有了审查六部的权力,所以虽然老八统领户部,老四却能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前往户部调查。

那么,老八在康熙心中的地位至少比老四低一个档次,堪称康熙朝中的常务副皇帝。

后来,老四又当上了领侍卫内大臣,皇帝的亲随近卫全都归老四来负责,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恩宠和信任啊!

但是,强大的八爷党在朝中的势力让未来老四继承皇位困难重重,所以后来张廷玉才说康熙年间之所以没有改革弊政,就是因为皇子们争权夺位搞得朝堂上乌烟瘴气,让康熙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康熙请佟国维吃晚饭目的,就是要开始执行这一揽子计划:

首先,佟国维选择退休,当他退下来的时候隆科多这个被康熙雪藏多年的宝刀才能出鞘。

因为,朝廷上绝对不能出现佟国维作为上书房之首,他的大侄子竟然掌管着九门,统帅京城数万兵马的情况。

康熙也担心这爷俩一文一武,万一把自己架空就麻烦了。

至于文臣,趁推举新太子的机会让佟国维退下来,之后张廷玉地位才能上来,成为将来制约隆科多的王牌。

可以说,康熙召见佟国维,请他吃饭,已经正式把未来辅佐新皇帝登基的重任交给了佟国维家族。

到后来,佟国维让隆科多静观其变,等候康熙的旨意,也是在这次晚宴中和康熙达成的决定之一。

虽然康熙看中了老四,但他随时随地都会改变皇位的继承人。

所以,佟国维才告诉隆科多听候康熙的召见。

八爷还傻了吧唧的以为隆科多是自己人呢。

早在隆科多在佟国维的安排下去理藩院,再把十三阿哥送到理藩院,已经等于告诉世人,佟氏家族把宝押到了四阿哥这里。

首先,历史和戏剧不可混为一谈,电视剧《雍正王朝》是根据二月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雍正王朝》和《清史稿》以及《清世宗实录》的关系可以大致理解为《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关系。

根本原因:不论在史实上,还是在戏剧中,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都是太子党人。而且在原著以及电视剧都有所提及,胤禛和胤祥在年幼时都受到过太子胤礽的照顾。而且在戏剧中的设定,当时皇子之中仅有太子党和八爷党两个势力,二选其一,四阿哥,十三阿哥肯定帮更亲的太子,而不是政敌八阿哥胤禩。最重要的是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的设定中,在太子第二次被废,邬思道力权胤禛早做准备之前,剧中角色四阿哥胤禛并没有染指皇位的意愿。这当然是和史实相悖的。这也是后来《雍正王朝》被批判过度美化雍正的一个重要原因。

直接原因:尽管二阿哥,也就是太子胤礽昏庸无能,而且犯了重罪(和后妃私通),但是当时康熙帝仍然没有下定决心废黜太子。毕竟朝廷势力盘根错节,废太子会造成权力集团的大动荡。康熙帝第一次废黜太子胤礽,并宣布群臣各抒己见推举新太子纯属做一个姿态。一来,太子虽犯大罪,但是没有涉及谋反,有回旋的余地。二来,身为皇帝,肯定不会第一次投石问路就直接采纳,排版决策。在这个大前提下,依照剧中对四阿哥胤禛的设定,他保举废太子,是为了维系朝廷的稳定,毕竟电视剧中四阿哥的设定是纯粹为了江山社稷着想,毫无私利的一个人。而十四阿哥胤祥的想法则是他幼年时丧母,太子收留过他,为了义气也要挺太子到底。当然,他俩个当时还有一个共同的理由,就是绝对不能让八阿哥当太子。

老十四胤禵和老八胤禩的内讧,说到底老十四胤禵才是那个一直在孤军奋战的人,希望凭借康熙帝对自己的喜爱达到夺位的目的,岂不知所有人都知道他被康熙帝骗了,只有他不知道。

最终老四胤禛赢得了夺嫡之战的最后胜利,可是在众多皇子中还有一个侠肝义胆的老十三胤祥,既然康熙帝要传位给老四胤禛,他为什么不提前放出老十三胤祥来控制兵权掌控局势呢?

一、先简单的讲一下《雍正王朝》中关于这一段的剧情:

因为老十四胤禵进献的寿礼被老八胤禩更换成了死鹰,把康熙帝活活气晕过去。这一晕就把身子骨晕坏了,好久没有再露面,众皇子们去探望,出了宫门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都知道康熙帝要不行了。

在这个节骨眼上,废太子胤礽的师父王掞到了老四胤禛这里力劝他争位,并且帮他除掉了郑春华。随后王掞以身试法,当了出头鸟,举荐老四胤禛当太子,但是被康熙帝免职,同时免职的还有马齐、张廷玉、老四胤禛、老八胤禩等,随后王掞自杀。

老八胤禩这边则统一战线,枪口一致对准老四胤禛,并且提出他们夺嫡策略,一定要掌控京城兵权。

隆科多也不傻,紧急面见自己的六叔佟国维,佟国维告诉他,这很简单,只要照着皇帝的意思做便可。

于是这一天终于到了,老四胤禛面见弥留之际的康熙帝,获得了康熙帝的口头传位。

二、关键时刻老八胤禩一伙也冲了进来,康熙帝当着众人的面说了传位给老四胤禛,随后去世。

在众人等传位诏书的时间里,老四胤禛让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赶往宗人府放了老十三胤祥,并由他去接管丰台大营,由此老四胤禛锁定胜局!

当然,一方面是淋漓尽致的体现隆科多的见风使舵性格,另一方面其实是康熙帝的刻意安排。

三、其实这一段剧情跟小说中的剧情有所不同:

在剧中当晚老四胤禛回到了雍亲王府,随后有一个十七阿哥要见他。这里的剧情非常突兀,怎么突然就蹦出来个十七阿哥呢?

其实十七阿哥在原著小说中也是助老四胤禛上位的得力小弟,老十三控制的是丰台大营,老十七控制的恰恰是西山大营。

本来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还有老十七同时去听宣的,但是邬思道及时提出来,老十七不能去,必须有人在外面,万一在里面被老八胤禩一伙控制,岂不是被一锅烩了?

而老八胤禩一伙亏就亏在全体智囊团都在侯旨,后方没有人镇守啊,犯了一次毛病也就算了,后来“八王议政”逼宫时又犯了同样的错误,真是命中注定啊!

在原著上这一段剧情虽然时间上对得上,但是也存在很大的疑问的,问题就出在,康熙帝到底会不会提前放出老大、老二和老十三?

四、老十三胤祥两次被圈禁都是什么原因?

第一次在八大山庄,太子胤礽本来是要见老四胤禛的,是老十三胤祥主动拦下了这个差事,结果惹火上身,被圈禁。第二次因为江夏镇的事被圈禁,他完全是被老四胤禛害的,老四胤禛利用老十三胤祥的刑部身份派出年羹尧,但是年羹尧是听命于老四胤禛的,江夏镇的灭门惨案并不是老十三胤祥下的命令,但是他却被圈禁。

所以,老四胤禛其实一直亏欠老十三胤祥!

就像我们的十一小长假,取消了高速通行费,也没有见多少人对交通部门感激涕零的?

所以老四胤禛上位,不管康熙帝放不放老十三胤祥,胤祥都会得到重用的,问题关键根本就不在这里,关键就在于老四胤禛是否能坐稳位置。

而对于老十三胤祥来讲,康熙帝就是为了磨他的心智,一方面是保护他,防止他意气用事再出差错。一方面也不想自己最后放出胤祥,给他错觉,让自己十年的苦心功亏一篑。这在老四胤禛去见圈禁的老十三胤祥时也印证了康熙帝是正确的,老十三胤祥还问老四胤禛,为什么不劝皇上把自己放出来?如果康熙帝放出了他,那么火候就差这么一点点!

而康熙帝传位给老四胤禛,如果老四胤禛连放出老十三胤祥的眼光都没有,他也不配当这个皇帝了。说不定,隆科多迟迟不肯宣读传位诏书,就是因为康熙帝也准备了两份诏书,入果老十三胤祥赶过来了,则宣布老四胤禛当皇帝,入果老十三胤祥没有赶过来,谁当皇帝,还真就说不好了……

喜欢看清宫电视剧的人,或多或少的都知道“九子夺嫡”事件,这是清初关于皇位之争最激烈,也是最阴暗的一段 历史 。

康熙帝 一生子女颇多,共计35个儿子,20个女儿。但其中只有24个儿子、7个女儿活到成年。

在位时间长达六十一年,晚年有 9 个儿子参与了皇位争夺,因此也叫“九子夺嫡”。

康熙既然24个儿子活到成年,那为何却只有9个儿子参与皇位争夺?

虽说康熙帝子嗣很多,但是有条件,有野心,有实力的,却很少。

为了让大家更为直观的理解九子夺嫡,一更将他们的党派简单的分化出来。

大爷党:大阿哥——胤褆;康熙庶长子。

太子党:太子—— ;康熙帝唯一仅存的嫡子,生母因难产早逝。

三爷党:三阿哥——胤祉;佛系争储。

四爷党: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等。

八爷/十四爷党: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祯;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等。

这就是当时九子夺嫡的基本阵营,我们从四个阶段,解析九子夺嫡这场诡谲云涌的皇位之争。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因生育二阿哥胤礽难产而死,康熙悲痛不已。

一是因为胤礽的嫡子身份,二是子凭母贵,康熙帝打破清朝祖制,坚决将年仅两岁的胤礽,立为皇太子。

出生即是顶点,深得康熙帝恩宠,去世的母亲是尊贵的皇后,外公索额图,又是朝廷重臣。

胤礽与大阿哥胤褆,年龄相近。老三年龄小几岁,但心态还好。

他知道自己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自知自己没有两个哥哥有实力,所以一直不温不火的搞学术、搞文学。

相比较之下,个性要强的惠妃所抚育的大阿哥身为长子,受母亲的影响对自己庶出的身份很芥蒂。

他自认不比二弟差,只是二弟占着嫡子的身份优势罢了,因嫡庶有别的种种差别对待,让老大的心态渐渐扭曲。

不过,此时太子虽然没有惊才绝艳,但也无甚过错,一切倒也相安无事。老大即使心怀不满,也不会轻举妄动。

但,争储的暗流已经开始涌动。

相对来说,康熙在位时间太长。胤礽当了三十来年的太子,还是个太子。

人心的贪婪和亲信的怂恿,让胤礽想跨出那一步,问鼎九五之尊。所以,太子开始了结党营私,开始觊觎康熙的皇位了。

作为古代封建 社会 的最高统治者,一般最忌讳的就是有人盯着他的皇位,即使是亲生儿子也不可以。

就像《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里周润发说的一句台词:

所以,当康熙得知太子结党后大怒。康熙四十七年,于木兰围场布尔哈苏行宫,圣祖以 “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乱” 下诏废太子

太子被废,风平浪静的局面被撕碎,拉开了“九子夺嫡”的序幕。底下有野心的皇子们蠢蠢欲动,最先按捺不住的便是压抑已久的大阿哥。

老大自知皇阿玛不重视自己,所以用 “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 为理由,推老八胤禩上位。因为老八是由他的母亲惠妃抚养长大,所以老大与老八之间的关系亲密。

与此同时,大阿哥还向康熙请奏,要求处死废太子胤礽。康熙早已知晓大阿哥的野心,如今又看到老大如此不顾兄弟手足之情,为之寒心,便对老大加倍提防。

后来大阿哥用巫术魇镇加害胤礽之事被人揭发,康熙大怒,称他为"乱臣贼子"。下令革其王爵,将其幽禁。这一关就是26年,直到雍正十二年去世。

连同跟老大关系甚密的老八也一起囚禁了。不过,后来没什么老八犯错的实证,就给释放了。

身居高位的康熙帝,此时已经发现了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储,开始兄弟相残。为了试探,同年十一月十四日,问群臣谁适合做储君?结果群臣大多保奏老八。

康熙心里跟明镜儿似的,性格八面玲珑的老八,在朝廷结党营私绝对没跑了,这还了得?

老子还没死呢,你就网罗群臣准备夺权了是吧?

于是康熙帝以 “废太子胤礽经多日调治,疯疾已除,本性痊复。言下之意,可复立之” 为由,决定重立胤礽为皇太子。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恢复胤礽太子身份。但两年后,又被揭发与大臣结党营私,于是康熙五十一年,胤礽再次被废,从此一直被圈禁到死。

老八因为心中不服,加之上次推举他的马齐复出,老八就去康熙面前陈奏。惹得康熙大怒,老子就是因为你结党才罚你,你还不知悔改了。

“党羽甚恶,阴险已极,即朕亦畏之。”“朕深知其不孝不义行为,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义绝矣!”

老三见此乱局,不想再蹚浑水,就主动退出夺嫡争斗了。

自此,太子被废,老三退出,老八被打压,最后的角逐最终展开。

老八被皇帝不喜,退居幕后支持老十四胤禵。十四善战,封抚远大将军,曾为保卫西藏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做事雷厉风行,而且骁勇,又善于纳谏,才德双全,因此也深受康熙的喜爱。

而老四胤禛则韬光养晦,性格沉稳,从不显露威胁皇权的样子。擅长政治手段,也有治国能力,被封雍亲王。

从少年起就辅助父皇处理政事,身边还有九门提督、步军统领隆科多,手握兵权的四川总督年羹尧。

两个亲兄弟之间的战争,就此展开。但在政治上,老十四的手段可能确实比不过老四。

而且,八爷党支持十四,他们之间的交往甚密,后来又因为给老八求情冲撞康熙。让康熙不由的担心,如果老八逼宫,那带兵前来的一定是十四。

所以康熙垂垂老矣之时,便将老四留在京城,十四派到西北。其实看到这里,我们就基本可以猜到,康熙帝当时心中已经有了人选,那就是老四胤禛。

不然,不会在垂老之际,还将十四支到西北。这么做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让老四在众多皇子虎视眈眈的皇位中,安然顺利继位。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驾崩,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布康熙遗嘱,命胤禛继承皇位,即为后来的雍正皇帝。

关于擅改遗诏,说康熙帝原传十四阿哥胤祯继位,雍正把“十”字改为“于”字的传言,其实很没有可信度。

这个传言流传的比较广,一更就简单说一下。如果真如传言所说,把“十”字改为“于”字,其实是不通顺的,就变成了“传位皇于四子”或“传位皇於四子”。

再者说了,立储的遗诏,应同时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汉字可能会改,但满语怎么改?

况且,康熙帝病重时,他紧急召回的是老四胤禛,而不是远在西北的十四胤禵。

虽然说老四胤禛继位是一个谜,但也不至于说老四篡改遗诏。而关于康熙遗诏的真假,其实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

总之,生在帝王家,皇位争夺,权力之争,都是常事。但是一般而言,统治者有两大忌讳:

一是不孝父母,手足相残,残忍暴虐不孝者不配;二是结党营私,意图篡权夺位者不容。

参考资料:

《清史稿》《清圣祖实录》

在胤禛的夺嫡过程中,皇十三子胤祥、邬思道、年羹尧还有康熙皇帝专门授意的隆科多,都让胤禛逐渐摆脱劣势,成功走入康熙皇帝选择皇位继承人的视线。但可以肯定的,康熙皇帝在太子胤礽首次被废以后,虽然将皇四子胤禛纳入了继承人的范围,但却并没有百分百的肯定。

按照邬思道的说法:

我料定皇上已经认定了皇位继承人,只是还想暗中继续观察,就是看看这个人是不是具有人君气宇,胸怀天下!”

所以,在胤礽首次被废,胤禛正式成为康熙皇帝的考察对象以后,那些在康熙皇帝身边的“助攻”人员就成为了胤禛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

张五哥、图里琛、张廷玉甚至康熙皇帝身边的太监总管李德全,都“无意间”让胤禛逐渐走入了康熙皇帝的内心,让康熙皇帝看到了胤禛“坚刚不可夺其志”的刚毅性格和匡扶过失、整顿吏治的决心。本文就以张五哥和张廷玉为例,做出说明!

张五哥,从一个普通百姓到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他几乎贯穿了胤禛所经历的所有重大事件,江南募捐、花钱买命案、胤礽两次被废、康熙皇帝临终传位甚至在皇十三子胤祥病逝以后,都有张五哥的身影。个人认为这个出身平民的张五哥,虽然不能和张廷玉、佟国维等上书房大臣就政治智慧、权谋手段相提并论,但其能够察言观色、急流勇退的智慧也觉得能够列入《雍正王朝》的智慧人物榜。

张五哥对于胤禛的助攻在康熙皇帝下达“推举新太子人选”命令,皇八子胤禩“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江湖术士以“天命所归”、“命里注定”的说法认定胤禩才是皇位继承人的戏码。“八大王”、“八王大”的荒唐之言,康熙皇帝并没有严加斥责,反而给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其实,朕还有一层意思没有明说,那就是江湖术士的话有时候也能代表一部分民意。”

按照邬思道的分析,康熙皇帝乃系明智之君,他肯定知道胤禩“一边装鬼、一边捉鬼”的小把戏,那么他为何还要允许甚至鼓励“江湖术士”的说法呢?

1、太胤礽首次被废以后,众位皇子对于皇位的争夺逐渐公开化、明朗化,皇八子胤禩主动将江湖术士送到宫中请康熙皇帝处置的时候,康熙皇帝在处于是否恢复胤礽太子之位,以压制和缓解众位皇子当前争斗的犹豫之中。所以,对于这种雕虫小技,康熙皇帝不屑于追究,更不屑于放在上书房级别讨论。

2、众位皇子之所以一直争斗不断,同他们背后支持的朝臣有着直接关系,如果一直放任朝臣的“各自站位”,皇子之间的夺嫡之争就会迅速升级,甚至可以威胁到康熙皇帝的皇权稳定。所以,康熙皇帝必须找机会敲打敲打这些不醒事的朝臣了。支持皇八子胤禩的佟国维和马齐就是康熙皇帝选定的“倒霉鬼”。

雍正在“九龙夺嫡”中获得胜利,其中原由很多,一方面其他人自身问题或者条件不足,另一方面雍正自身能力很强,还有一点就是乾隆的存在。

首先是外部其他人的原因,太子本身作为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人,因为太子在朝中势力太大康熙开始有所忌惮,在加上太子行事上有失偏颇导致太子被二立二废,最终太子失去继位资格。那么太子失去继位资格,长子继位的可能性就会很大,大阿哥却一步自毁,向康熙告太子的状,康熙就算忌惮太子在朝中的势力但是他本人比较讨厌兄弟相争。太子与大阿哥下马后,“四爷党”与“八爷党”之间的斗争也随之正是开始。但是八阿哥从一开始就败了,败在了身份之上,八阿哥出身低微,但是在夺嫡上过于高调,太子被二废之后“八爷党”如同逼宫一般意图推举八阿哥上位激怒康熙,因此才出了:“系辛者库贱婢所生”这样一句话,也是自此八阿哥落败。

除去其他人的自身因素,雍正出身较高,是较为受宠的德妃所生,并且早年养在皇贵妃身边,因此自身地位上雍正比八阿哥要高,再加上雍正严于律己,行事稳妥,比其他人更适合皇位。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乾隆的原因,康熙晚年十分喜爱乾隆,并且康熙还这样说过乾隆:“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因为康熙十分看好乾隆,占了一部分原因,所以雍正在夺嫡中获得最后胜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666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