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真的很难回答,版本优势是香炉保AD,确实是厉害,这个你要说怎么克制,个人觉得要选个线上优势,团战能做事的辅助,可能能限制香炉辅助,可能能限制香炉辅助
怎么可能过气,一个游戏要过气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更火的游戏将其取代,在这里又有人要说,绝地求生啊。我只能说想多了,绝地求生只是最近名声比较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绝地求生门槛太高,不是一般人玩得起的。
lpl赛事总决赛的门票依旧难买,EDG的周边依旧卖得火热,打开bilibili电竞区视频排行上依旧有top10相关的贴吧依旧是一秒N贴,各大直播平台上仍然是lol居多。
针对这次S7比赛研究了点小东西。这次香炉怪盛行!比赛很容易拖入后期团战。上野肉堆血量开石像鬼怪肉配合回血乱来。所以Adc出装很头疼,两种轻语都很有用。强烈推举在对方回血多的时候早出死刑宣告,800块而且卖也能卖600。配合多米克领主20加成。再对面血量高回血多时候,如图三多米克领主加死刑搭配在这波钱里这装备打架一定是最强的。后面有钱了憋出大件了可以考虑卖死刑只亏200,甚至双轻语都行!!不成熟意见不知道行不行,看看
微博后续
双轻语在以方有香炉加攻速溢出出时候。是减治疗的同时伤害最高的搭配。
死刑可早背,可卖。
性价比高,多米克打肉多百分之20伤害也是爆炸
一、反董卓联合军构成极大威胁。
关东地区:东汉末年指函谷关、潼关以东地区。
《三国志•武帝纪》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二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三国志•董卓传》卓以山东豪杰并起,恐惧不宁。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长安。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一月份,袁术、韩馥、孔伷、刘岱、王匡、袁绍、张邈、桥瑁、袁遗、鲍信、曹操11路关东豪杰同时发兵,各统领数万人马,推举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听说关东豪杰起兵进攻洛阳,有些恐惧不安,于是决定在二月份迁都长安。
这个“数万”两字,我经多方考证,也无法得到确切答案,但我分析,应该在1至3万,个别豪杰(比如官职较高的袁术、韩馥等)也许会达到5万左右,这样计算下来,关东联军11支部队,大约有2、30万兵力或更多,这个数字是相当令人恐怖的。即使董卓拥有比关东联军相同的兵力,与之拼杀,也要付出很大代价。何况,董卓当时根本没有多少兵力。
董卓很恐惧是属于相当正常的。不过除此之外,还有原因。
《后汉书•董卓传》坚追击之,轸、布败走。卓遣将李傕诣坚求和,坚拒绝不受,进军大谷,距洛九十里。卓自出与坚战于诸陵墓间,卓败走,却屯黾池,聚兵于陕。坚进洛阳宣阳城门,更击吕布,布复破走。坚乃埽除宗庙,平塞诸陵,分兵出函谷关,至新安、黾池间,以<</SPAN>雀戈>卓后。卓谓长史刘艾曰:“关东诸将数败矣,无能为也。唯孙坚小戆,诸将军宜慎之。”乃使东中郎将董越屯黾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其余中郎将、校尉布在诸县,以御山东。
孙坚追击他们,胡轸、吕布败走。董卓派将军李催到孙坚那里求和,孙坚拒绝不接受,进军大谷,距洛阳90里。董卓亲自出兵和孙坚在众皇陵地带交战,董卓败走,退兵驻守黾池,在陕地集结兵马。孙坚进攻洛阳宣阳城门,又攻打吕布,吕布又战败逃走。孙坚于是打扫皇室宗庙,填补被挖开的各处陵墓,分兵出函谷关,到新安、黾池之间,以截断董卓后路。董卓对长史刘艾说:“关东诸将战败几次了,干不出什么名堂了。只有孙坚有点气,各位将军要小心。”于是派东中郎将董越驻扎黾池,中郎将段煨驻扎华阴,中郎将牛辅驻扎安邑,其余中郎将、校尉分布在各县,以抵御山东的军队。
关东联军最出色的就是孙坚,胡轸、吕布、甚至董卓亲自出马都被孙坚打败,董卓军士气一定遭受重创,几经思量,董卓只好彻底放弃洛阳。
在孙坚军击败董卓军之前,孙坚曾率领豫州各郡军队征讨董卓,在梁地(今汝州梁县西南)被董卓部将徐荣打败,联合孙坚反董卓的颍州太守李曼也被生擒。接着,河内太守王匡又屯兵河阳津(今河南省孟县西部的黄河渡口),准备进攻董卓。不料老谋深算的董卓早有觉察,先派疑兵向王匡挑战,而暗中却派精锐部队从小平津渡河北上,绕道偷袭王匡所部。王匡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当时关东军实际上分三拨,河内的袁绍和王匡;东郡(豫东)的曹操等一大群人;南阳的袁术和孙坚。
董卓的判断很有道理,因为如果单单进行逐个歼灭战,董卓打赢的希望不大。再经历了几场败仗后,趁自己的主力元气尚在,下决心挟持献帝迁都撤退。
二、边章、韩遂、马腾先后在西凉起兵叛乱。
《三国志•武帝纪》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华峤《汉书》曰:卓意不得便作色曰:“公欲沮我计邪?边章、韩约有书来,欲令朝廷必徙都。若大兵东下,我不能复相救,公便可与袁氏西行。”彪曰:“西方自彪道径也。顾未知天下何如耳!”
金城郡(今甘肃西部,青海东部)的边章、韩遂将刺史郡守杀死起兵叛乱,部众达到10几万,引起天下骚动。董卓与杨彪的对话中也提到,如果边章、韩遂的大军东下,我们不能抵御,到时候就请杨彪你和袁绍等人去西方剿灭他们。
董卓说这句话已经很生气、很激动了。董卓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战10年,身经百战,一定知道他们叛乱的威力不容小视,担心之余,想到了迁都长安,聚集自己的主力部队来防御。
《后汉书•董卓传》三年春,遣使者持节就长安拜张温为太尉。三公在外,始之于温。其冬,征温还京师,韩遂乃杀边章及伯玉、文侯,拥兵十余万,进围陇西。太守李相如反,与遂连和,共杀凉州刺史耿鄙。而鄙司马扶风马腾,亦拥兵反叛,又汉阳王国,自号“合众将军”,皆与韩遂合。共推王国为主,悉令领其众,寇掠三辅。五年,围陈仓。乃拜卓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嵩击破之。韩遂等复共废王国,而劫故信都令汉阳阎忠,使督统诸部。忠耻为众所胁,感恚病死。遂等稍争权利,更相杀害,其诸部曲,并各分乖。
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春天,朝廷派使者持符节到长安任命张温为太尉。三公在京城之外,张温首开其例。那年冬天,征召张温回京,韩遂就杀了边章和伯玉、文侯,领兵10余万,进军围攻陇西。太守李相如反叛,与韩遂联合,一起杀了凉州刺史耿鄙。而耿鄙的司马马腾,也领兵反叛,又有汉阳王国,自称“合众将军”,都和韩遂联合。共同推举王国为头领,带着他们全部兵马,入侵抢掠三辅。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包围陈仓。朝廷于是任命董卓为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嵩击败了他们。韩遂等人又共同废黜了王国,而劫持了原信都令汉阳阎忠,让他统率各部,阎忠耻于被众人胁迫,气愤发病死去。韩遂等人之间逐渐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其各路兵马也都分崩瓦解。
《三国志•董卓传》是岁(初平三年),韩遂、马腾等降,率众诣长安。
一直到了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韩遂、马腾等才投降。从186年叛乱开始,到192年叛乱结束,一直持续了6年之久,其间,韩遂等人之间逐渐争权夺利,自相残杀。虽然自相残杀,但隐患重重,局势混乱,真的说不清谁哪一天和谁联合作乱。董卓心有余悸,忧心忡忡,只盼着去离西凉比较近的长安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对付韩遂、马腾,可攻可守,又可以利用关隘遏制关东联军。
三、黄巾余党“白波贼”作乱。
《后汉书•董卓传》初,灵帝末,黄巾余党郭太等复起西河白波谷,转寇太原,遂破河东,百姓流转三辅,号为“白波贼”,众十余万。卓遣中郎将牛辅击之,不能却。又闻东方兵起,惧,乃鸩杀弘农王,欲徙都长安。
当初,灵帝末年,黄巾余党郭太等又在西河白波谷起事,转而侵犯太原,接着攻破河东,百姓流亡到三辅,称他们为“白波贼”,部众10余万。董卓派中郎将牛辅攻打他们,不能退敌。等听到东方讨伐董卓的兵兴起,董卓恐惧,就用鸩酒毒死弘农王,要迁都长安。
牛辅不能退敌,又没有指明牛辅被击败,所以牛辅自然与“白波贼”僵持,一部分兵力被牵制。黄巾余党10余万,战斗力固然不强,造成的影响也不会很大。否则,这个事件在史书上就不能这么一段带过了。但这件事对于当时的董卓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事。本来就没有完全在洛阳站稳脚跟,黄巾余党又来骚扰,真让董卓头疼,所以这也是董卓计划迁都的原因之一。
四、董卓在洛阳兵力不足、主力兵力也不容乐观。
《九州春秋》曰:卓初入洛阳,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复入至洛中”。人不觉,谓卓兵不可胜数。《三国志•董卓传》时进弟车骑将军苗为进众所杀,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众,故京都兵权唯在卓。
当初,董卓进京时,步骑兵不过3千,自己嫌兵少,怕不被远近各处所服,大约有四五天总是夜里偷偷把军队从城里开出来在附近扎营,天亮后却大张旗鼓回城,使人以为西边的军队又到了,洛阳城中无人知道。不久何进和他弟弟何苗先前率领的军队都归顺了董卓,董卓又让吕布杀了执金吾丁原而兼并了他的部众,董卓军队大大增多。
其实,董卓真正在洛阳的兵力,恐怕真的只有这么多。3千自己的精锐加上何进、何苗、丁原余部,我猜测,应该不会超过10万人。最关键的是,真正可以推心置腹并委以重任的,就是董卓自己带来的3千精锐。董卓心里自然没有底。
《三国志•董卓传》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屯住扶风。《后汉书•董卓传》温时亦使卓将兵三万讨先零羌,卓于望垣北为羌胡所围,粮食乏绝,进退逼急。乃于所度水中伪立鄢,以为捕鱼,而潜从鄢下过军。比贼追之,决水已深,不得度。时,众军败退,唯卓全师而还,屯于扶风,封斄乡侯,邑千户。
张温当时也派了董卓领兵3万讨伐先零羌,董卓在望垣北被羌胡包围,粮食断绝,进退困难。于是在渡过的河上筑了一道堰,装作捕鱼,却悄悄地从堰北后撤回军队。等到贼寇来追他,放的水已经深了,不能渡过。当时各路军队败退,只有董卓军队完整无损地退回,驻扎在扶风,封他为帘乡侯,食邑一千户。
这里讲述的是董卓保住3万官兵的功绩。依我来看,董卓把这3万官兵驻扎在扶风,这些官兵是他赖以起家的原始资本。
《后汉书•董卓传》及灵帝疾,玺书拜卓为并州牧,令以兵属皇甫嵩。卓复上书言曰:“臣既无老谋,又无壮事,天恩误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于是驻兵河东,以观时变。
等到灵帝得病,用玺印诏书任命董卓为并州牧,让他把兵交给皇甫嵩。董卓又上书说:“臣既无深谋远虑,又无壮举,承皇上错爱,使我掌管兵马十年。士卒大小关系亲近日久,留恋我对他们的养育之恩,愿意为臣尽力。请求把他们带到北方州郡,效力于边疆。”于是驻兵河东,以观察形势变化。
史料上确切记载,董卓在进军洛阳前,只有上面讲述的这3万官兵。我不妨再大胆推断一下,董卓作为州牧,野心勃勃,暗自发展自己的实力,私征一些兵力,再联络一些西北羌胡兵力,总共也不可能超越10万人,甚至也就是5万人。而且,留在西北抵御韩遂、马腾、少数民族等叛乱的兵力应该占绝大多数。留在河东追剿“白波贼”的兵力也大概有万余。自己带着3千精锐进驻洛阳,可以说是仅剩的3千人了吧。
另外,这里也表明了一个问题,既然董卓作为州牧约有3至5万人,关东联军不乏州牧、刺史,兵力可见一斑。前面我提到的2、30万关东联军,只多不少。
五、董卓手下将领之间有矛盾。
《后汉书•董卓传》时,河内太守王匡屯兵河阳津,将以图卓。卓遣疑兵挑战,而潜使锐卒从小平津过津北,破之,死者略尽。明年,孙坚收合散卒,进屯梁县之阳人。卓遣将胡轸、吕布攻之。布与轸不相能,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
当时河内太守王匡屯兵河阳津,想要攻打董卓。董卓派疑兵挑战,而让精兵偷偷从小平津过渡口北,打败王匡,把他的兵几乎杀光。第二年,孙坚收集打散的兵卒,进驻梁县的阳人。董卓派部将胡轸、吕布进攻他。吕布与胡轸不和,军中惊恐,士卒四散。
《后汉书•董卓传》初,卓之入关,要韩遂、马腾共谋山东。遂、腾见天下方乱,亦欲倚卓起兵。兴平元年,马腾从陇右来朝,进屯霸桥。时腾私有求于傕,不获而怒,遂与侍中马宇、右中郎将刘范、前凉州刺史种劭、中郎将杜禀合兵攻傕,连日不决。韩遂闻之,乃率众来欲和腾、傕,既而复与腾合。傕使兄子利共郭汜、樊稠与腾等战于长平观下。遂、腾败,斩首万余级,种劭、刘范等皆死。遂、腾走还凉州,稠等又追之。韩遂使人语稠曰:“天下反覆未可知,相与州里,今虽小违,要当大同,欲共一言。”乃骈马交臂相加,笑语良久。军还,利告傕曰:“樊、韩骈马笑语,不知其辞,而意爱甚密。”于是傕、稠始相猜疑。犹加稠及郭汜开府,与三公合为六府,皆参选举。
当初,董卓入关时,邀韩遂、马腾一起共谋山东。韩遂、马腾见天下将乱,也想依靠董卓起兵。兴平元年,马腾从陇右来朝见皇帝,驻扎霸桥。当时马腾私下有求于李催,没达到而发怒,于是就和侍中马宇、右中郎将刘范、前凉州刺史独劭、中郎将杜禀合兵来打李催,连战几天不分胜负。韩遂听到了,就率部众来想使马腾、李催和解,不久又和马腾联合起来。李催派他哥哥的儿子李利和郭汜、樊稠与马腾等人战于长平观下。韩遂、马腾战败,斩首万余级,种劭、刘范等都战死。韩遂、马腾逃回凉州,樊稠等人又追击。韩遂派人对樊稠说:“天下事反覆无常难以预料,你我同乡,今天虽有些小摩擦,恐怕还会走到一起的,想和你谈一谈。”于是二人并马拉着手臂,说笑了很久。军队撤回后,李利告诉李催说:“樊稠、韩遂并马说笑,不知说的什么,但看看关系很亲密。”于是李催、樊稠开始互相猜疑。但还是让朝廷加任樊稠与郭汜开府,与三公合为六府,都参与选拔举荐官吏。
董卓的心腹爱将:胡轸与吕布不和,李催和樊稠不和,到后来的李催和郭汜不和,武将尚且如此,我想那些军师、谋士之间也融洽不到哪儿去。但是,董卓是个精明人,他不会不清楚他手下人之间的事,只是处理起来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况且,董卓手下都是虎狼之将,护着谁偏袒谁,后果他是知道的。所以凭这些问题,董卓想,长期使这些将领在洛阳附近与关东联军交战,时间长了,万一临阵哗变,可不是闹着玩的,不如战略后撤,到自己的地盘,稳稳控制住局势,也收收人心,徐图之。
六、洛阳战略地形不利。
洛阳实际上处于豫西山区最东端被四面包围的一个谷地里面,洛阳和豫东平原的通路上有著名的虎牢关,也是万夫莫开之势。但是和关中不同,洛阳的补给要依赖于豫东平原,所以历史上一旦形成持久战,而且敌人兵力强己方处于守势的时候,洛阳就不行了,因为洛阳人口多,粮食供应就很成问题,这和背靠渭河平原的函谷关有本质区别。当然古人也想到了这个问题,秦朝两汉时荥阳旁边的敖仓,隋唐时候的洛口仓,囤积大量粮草,就是为此。项羽和刘邦在荥阳这里展开了惊天动地的激战,项羽本来大获全胜,但是因为彭越挠楚,骚扰后方,项羽离开后守将不听项羽的嘱托,妄动而丢了敖仓,项羽因缺粮导致兵皆离散,最后被围垓下,乌江自刎。
董卓在当时那个紧急的情势下,只能认为关东联军是11只饿虎,不得不防,而且不一定防得住。
七、为了更有效地控制皇帝。
董卓立献帝的好处,一是因为献帝年龄小,可以延缓亲政时间,其次,献帝能上台,董卓就是首功,因此对他的控制力更强。
同样的决策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意义不一样,对于董卓的能力来说,迁都是明智的决策,这样可以让关东联军内讧,并且长安更靠近西凉,便于控制局面。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等于放弃关东,把它拱手让给联军。
不过董卓显然没有这样的能力,靠他的能力和实力,都无法消灭联军,所以说他迁都是明智的。
董卓废少帝是为了树立威信;迁都一来避其锋芒,二来可以将皇权拉入自己管辖的势力范围之内,来更好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使得关东联军营救天子的计划流产。可惜这样一来反而更难约束关东以外的军阀势力,以至后来发展至群雄割据的局面。
八、关中地区很富饶。
关中地区:东汉末年指函谷关(东),大散关(西),萧关(北)和武关(南)四关之中部,称为关中。
华峤《汉书》曰:卓欲迁都长安,召公卿以下大议。司徒杨彪曰:“昔盘庚五迁,殷民胥怨,故作三篇以晓天下之民。今海内安稳,无故移都,恐百姓惊动,麋沸蚁聚为乱。”卓曰:“关中肥饶,故秦得并吞六国。今徙西京,设令关东豪强敢有动者,以我强兵踧之,可使诣沧海。”
董卓想迁都长安,内心也有一点犹豫不决,于是召公卿来,看看公卿们有什么看法。当时司徒杨彪提出:“迁都乃是天下的大事,如今天下太平,无故就迁都,担心百姓被惊扰,列强、流寇趁迁都聚众引起骚乱怎么办?”董卓的看法是:“关中地区土地肥沃、富饶,以前秦朝就是在关中地区起家而灭了六国。如今要是迁徙到长安,假如关东联军胆敢有轻举妄动的,用我强大兵力足以震慑他们。”关中地区,《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从秦汉之际的国内形势来看,关中、关东同为中国人口最多、生产力最为发达的地区。而从政治、经济、军事的地位上看,关中地区处于极其有利的位置。首先,它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又有附近巴蜀地区农业和西北畜牧业的支持,经济发达;其次,它四周为秦岭、北山山系及黄河所环绕,有四塞为固;北有萧关,西南有散关,东南有武关,东有函谷关等,形成一个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特殊有利地位。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保证了秦国的发展并消灭了东方六国,完成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而当时,长安是关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又有西汉建都根基,选择迁都长安是非常合适的。而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当时关东联军并没有攻击董卓,而董卓可能已经有了预见,关东联军有可能攻击他,有了迁都长安的打算。
九、长安附近地区有修建皇宫、京都的土木材料基地。
华峤《汉书》曰:彪曰:“海内动之甚易,安之甚难。又长安宫室败坏,不可卒复。”卓曰:“武帝时居杜陵南山下,有成瓦窑数千处,引凉州材木东下以作宫室,为功不难。”
杨彪表明:“如果迁都,动起来很容易,说迁过去就迁过去,但迁都以后想要安定却很难。又因为长安旧皇宫已经败落了,修复起来也很麻烦。”而董卓似乎早已经考察好了,他认为:“在杜陵南山脚下,有制造修建城垣专用材料砖窑、瓦窑厂好几千家。另外,木料也不愁,可以从西凉伐木运至长安。”
董卓对付关东联军的策略
由于史料中没有记载,我将大胆的凭自己的分析、推断为大家讲一讲董卓的策略。(只是个人观点,还请大家点评、指正)
董卓在面对关东联军时,其实真正让他恐惧的不是那支数量庞大的联军部队,而是害怕其中的几个人。这几个人是:曹操,孙坚,袁术,韩馥。
董卓在迁都事件之前,曾找过曹操共谋大事,把自己的实力、计划都和曹操讲了,结果董卓没有想到,曹操没有被自己拉拢,反而起兵反叛。曹操的才能董卓自然了解,能文能武,年富力强。而曹操最了解董卓的底细,使董卓不得不作出一些战略的改变。
孙坚,屡次击败董卓手下悍将,让董卓吃惊不小,这个孙武后代同样具有超人的胆略和武勇,与之对敌,耗费很多精力。
袁术当时在反董卓联合军里面,是官职最高的,官拜后将军,拥有正规武装自不必说。董卓担心的是袁术强大的士族人脉关系,如果袁术与袁绍联合,再呼吁一下全国袁氏祖上的门生故吏,其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再来说说韩馥,他统治了当时的冀州,兵强马壮。其实,当时袁绍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太守而已,可惜韩馥不是个凶悍的武将,处处妥协寻求和平。否则,依韩州牧的实力,消灭袁绍就象一只狮子捕捉一只小羊那样简单。这样的实力,怎么能不让董卓担心。
一开始,在关东联军没有出现内讧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齐心协力、奋勇向前的。尤其是孙坚和曹操,表现抢眼。甚至曹操提出了灭董计划。曹操说:“各位,听我的计划,现在我们应该由袁绍,引河内之兵,到达孟津;酸枣有张邈、刘岱、桥瑁、袁遗等军队,可守成皋,据敖仓,塞住轘辕、太谷,完全控制住各险要之地。由袁术率领南阳之兵,攻丹水、析州,入武关,用以震动三辅(指长安、冯翊、扶风,今陕西中部地区)。但各军都应作高垒深壁,不要出战。多作疑兵,表示天下形势,正已造成各地豪杰联合围攻董卓之势,以顺应天下之心,诛讨逆贼。这样行动,成功的大势可以立时而定。”我称曹操这个策略叫“单纯局部包围网”。不能说曹操这个策略不对,而是这个策略需要各路豪杰悉心配合。
董卓及手下谋士则编织了一个更大的网。
董卓迁都长安,保留实力,撤至后方,利用招安手段拉拢韩遂、马腾,逐步免去后患。然后,利用献帝的名义,给予刘焉(益州)、刘表(荆州)、刘虞(幽州)、刘繇(扬州)等汉室宗亲高官厚爵,收买他们为保卫天子名义起兵,同时命令公孙瓒(北平)、张杨(上党)、孔融(北海)、陶谦(徐州)等关东联军外围的州郡长官形成四面八方的大网进行整体全局包围。一旦关东联军向西进入洛阳腹地,董卓大军固守函谷关等重要关隘,其余部队开始收网,这关东联军2、30万大军,恐怕犹如草芥一般,被围歼于洛阳腹地。
可惜,历史是捉弄人的,关东联军并没有形成合力,而是各自心怀鬼胎,甚至互相厮杀。从而让董卓迁都长安之后,坐视这可笑的混乱局面,导致董卓不修身而忘乎所以,招致杀人之祸。
医说三国之十一:曹操杀华佗的深层次原因剖析
有人说华佗一生醉心于心爱的医学事业,心无旁骛、淡泊仕途,所以才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有人说他其实是一名热衷于功利的世俗之人,因为沽名钓誉、邀功请赏被曹操杀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为何有人说华佗是俗人?建安年间是多灾多难的时代,频繁的战争、横行的瘟疫给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带来痛苦和灾难,这样的时代通常也是名医辈出的时代,其中以华佗最为有名,被后世称其为为“神医”。
华佗是沛国谯县人,跟曹操是一个县的,在他们的故乡今安徽省亳州市,说起华佗知名度一点都不比曹操差。
《三国志》和《后汉书》都有华佗的传记,《三国志》说他字元化,《后汉书》说他字符化。
华佗的生年不详,根据他一生的事迹推测,他大约出生于永嘉元年(145年),比曹操大10岁。与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华佗年轻时也曾专心于经学,曾到徐州一带求学,能同时通晓几门经书,类似于现在同时拿到了几个文凭。
陈登的父亲陈当沛国相时推举他为孝廉,太尉黄琬曾征辟他做官,这些都被华佗谢绝了。
在当时,当官和当一名医生有着天壤之别,在人们的观念中医生的地位很低,而仕途是绝大多数士子们的追求,华佗被推举为孝廉,就有了做官的资格,可以开始仕途了,这是别人渴望不渴求的事,又有高官主动征召,华佗如果愿意,他的仕途会一帆风帆。
也许华佗的选择太难理解,所以有人猜测华佗其实本质上也是一个功名心很强的人,不应征召是一种沽名钓誉的手段,目的是抬高自己的身价,等待更大的机会。
不可否认,在汉末那个重名轻实的社会,这样的人的确不少,有人连续十多次推掉征辟,结果推一次名望反而高一次,愈隐愈显、愈显愈隐,把拒绝入仕当成了入仕的一种手段,但这样的人心里不可能真正放下仕途,他们的精力会不停地地揣摸和观察,不可能在另外的领域深钻下去。
华佗一开始也可能把仕途作为自己的人生规划,但当他认清了自己、坚定了未来方向的时候,他就变得心无旁骛了,如果他仍然三心二意,相信很难取得后来那样的成功。
有一种人,天生对某一项事业有着别人不具备的天赋,而他们又恰好热爱这一事业,心追手摩、趋之若鹜,因而他们的心里装已不下别的东西,最后他们成了那个领域里无人企及的人,华佗就是这样的人。二、华佗为何被称为“神医”?
《三国志》和《后汉书》里记录了华佗不少故事,说明他医术如何高超。
有一个姓顿的督邮,就是郡 下派各地的工作督导组组长,得了病并且自觉病已结治愈,华佗给他把了脉后告诫他:“你的病虽然好了,可元气没有恢复,应当静养等待完全康复,不然就会有性命之忧。”
但顿组长没有听,有些劳累,很快就病发而死。
还有一位姓徐的病人,因为胃病卧病在床,华佗去诊断,这个人说:“昨天请了个大夫用针炙扎胃管,扎后就咳嗽不止,心烦意乱。”
华佗诊断后对他说:“那是扎错了,针炙扎得不准,没有扎到胃,反而扎到了肝,如果下面你每天饭量越来越少的话,五天后就会有不测。”
果然,这个人饭量越来越少,五天后就死了。
所以,大家都觉得华佗很神,简直能料知生死。为了救人一命,华佗有时会用一些特殊的手段。有一个郡太守得了疑难杂症,找了不少大夫都没有看好,就把华佗请来看看。
华佗看了看他的病情,不说怎么治病,也不开方子,而是态度很傲慢,索要巨额医药费,之后还留下一封信,无缘无故就把太守骂了一通。
太守早已不悦,现在简直忍无可忍,一怒之下派人去干掉华佗,但却根本找不到人,太守越想越气,气得吐血数升,血全是黑的。没想到,病居然好了。
原来,这是华佗特意采取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激怒太守,让他体内已无法循环的淤血得以排出来,华佗用的这一手,算是心理疗法吧。
有些人病得虽然利害,治疗起来却不一定要花太多的钱去,买很贵的药,华佗经常给没有钱的老百姓看病,在这方面他进行了很多探索。
有一次,华佗在行医的路上发现一个病得很重的人,他咽喉部位好像堵了个东西,吃不下饭,样子很痛苦。华佗上去看了看,让他到路边的小饭馆里要了点醋,弄些水草捣成末,用醋调一下喝了。
结果这个人吐出来一条像蛇一样的寄生虫,病也就好了。后来病人家属到华佗住处表示感谢,发现墙上挂了几十条这样的虫子。
华佗的杰出贡献不仅在临床医学方面,在外科学、养生学和针炙学方面的造诣也很高,他发明的“麻沸散”是早期的 ,有了它可以对病人实施外科手术,他的医术不能仅用“高超”来概括,简直算得上神奇,所以他被归史书归为“方士”一类,后世称他为“神医”。
找华佗治过病的名人也不少,一般人都知道他给关羽剐骨疗毒的事,但在正史里却没有这个记载,有记载找他看过病的名人有陈登、周泰、曹操等人。
陈登找华佗看病发生在陈登当广陵郡太守的时候,《三国志》记载:“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面赤不食。
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眼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所苦便愈。
佗曰:‘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依期果发动,对佗不在,如言而死。”
周泰是孙吴的战将,有一次他受了重伤,华佗把他治好了,这件事影响很大,连曹操都知道了。
由于长期的心理压力加上劳累,曹操患上了头风的毛病,发作起来疼痛难忍,身边很多医生都看过,但效果不佳,更不用说除根了,有人便把华佗介绍给了曹操。
曹操见到华佗,一来是自己的老乡,二来听说他的名气很大,所以很敬重。曹操见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先生就是治好江东周泰的人吗?”
华佗给曹操看了病,决定用针灸的办法治疗,他从曹操胸椎部的膈腧穴进针,不用多大功夫,曹操就感到脑清目明,头也不疼了。曹操大为高兴。
华佗对曹操说:“您的病是脑部的顽疾,短时间内难以除根,必须长期治疗,慢慢见效,以求延长寿命。”
华佗说的可能是实情,但曹操听了有些不悦,他还以为华佗在他面前故弄玄虚,能很快治好他的病却不那样做,目的是邀功请赏。
不过,为了下次头疼的时候有人能治,就把华佗留在身边,成为自己的保健医生。
三、曹操为何大骂老乡是“鼠辈”?开始,除了给自己看病曹操还允许华佗给老百姓看,曹操担任丞相后,要求华佗专心为自己看病,不再为其他人服务。
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医生,不能经常接触患者便无法提高医术,对于华佗来说这是一件很苦恼的事,华佗有点闹情绪。
华佗后来找了个借口,说接到家里来信,要回家看看,曹操准假,但华佗一去迟迟不归,曹操几次写信去催,又派地方官员前去看望,华佗仍然没有动身回来的意思。
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核实,交待说如果华佗的妻子真的有病,对华佗不予追究,并且赏赐给小豆40斛,宽延其假期。如果有假,就把他抓起来。
去了一看,华佗的妻子没有病,华佗想当个体行医者,不想当领导的专职医生,于是撒了谎。
曹操最恨骗他的人,华佗于是被抓了回来,关到许县的监狱里。
荀听说后向曹操求情:“华佗是个老实人,本领很大,还请从宽处理。”
谁知曹操的怒气未消,不仅不肯原谅,而且大骂华佗是“鼠辈”,下令将华佗处死。
华佗死后,没有回故乡谯县安葬,就埋在了许县,这可能缘于他死前的身份是个囚犯吧。
《三国志》记载,华佗临死之前,拿出一卷书给狱吏,说这上面的东西可以活人的命,但这个狱吏胆小,不敢要,华佗也不勉强,在狱里把它烧了。华佗留下了很多故事传说,却没有留下一部医学著作。
如果这个狱吏冒险收下华佗的书并传之后人,没准又是一部《伤寒杂病论》。
华佗死后曹操又犯头风,曹操说:“华佗虽然能治这个病,但这个人不好好治,慢慢拖着,想以此自重,我不杀他,他也不会为我断病根。”
曹冲生病的时候华佗已经死了,这一回曹操不再嘴硬了,他叹息道:“真后悔杀了华佗,让我儿活活病死了啊!”
1民族矛盾的激化使其处于孤立的位置。西汉时匈奴在冒顿单于的领导下,强极一时,不断吞并周边国家,因此树敌甚多。汉宣帝刘询趁机联合西域诸国合力攻打匈奴,后来在匈奴两次天灾人祸导致内乱之际,周边小国也趁机进扰,使其元气大伤。匈奴第二次短暂的崛起是在五胡乱华时期,匈奴趁机作乱。匈奴人刘渊率先建国,开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先河,试图恢复匈奴昔日的强盛。到了其儿子刘聪在位时甚至灭掉了西晋王朝,在北方称霸一时。五胡大肆屠杀汉人,使民族矛盾加剧。后来冉魏国君冉闵下发杀胡令,汉族又疯狂反击,致使中原匈奴几乎灭种,从此彻底告别了中国历史的舞台,遗留者也逐渐被汉族同化,匈奴作为一个独立民族的身份从中国历史中彻底宣告终结。
北匈奴西迁欧洲,散落于欧洲和中亚各地,在公元4世纪时逐渐集结统一成一个强大的帝国。特别是在被欧洲人称作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即位后,匈奴铁骑更是疯狂践踏欧洲,给欧洲人带来了极度恐慌。最盛时其统治版图甚至囊括了欧洲的绝大部分,最西打到了大西洋沿岸,比后来的蒙古帝国占领的土地还要多。但最终随着阿提拉的骤逝,加上欧洲各族的反抗进攻,匈奴帝国惨遭覆灭瓦解,散落消遁于欧洲各族而不复存在了。究其原因,也不外乎上面的五点。
2天灾人祸、部族分裂和汉族的同化瓦解。匈奴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大的分裂: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现的五单于争立,导致内乱,国力也因此削弱。加上汉宣帝刘询对匈作战策略得当,迫使匈奴降汉,换来了大约100年的汉匈和平共处;另一次是公元46年,适逢匈奴境内连年遭受旱蝗之灾,以致赤地千里,又受到乌桓的进攻,不得不北迁数千里。又因内部王位之争,匈奴就此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投降汉朝,并与汉朝合力攻打北匈奴,致使北匈奴不得不西迁欧洲。北匈奴从此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经过这么一折腾,南匈奴便也衰退为一个弱国而一蹶不振了。到东汉末年,曹操统治北方时期,又将南匈奴分为五部,由汉人统管,以弱其势,南匈奴渐渐开始被汉族同化。
3匈奴崛起适逢秦汉的强盛时期。被汉族长期排斥北迁的部族中,有一部在河套平原一带定居,因为这里相对富庶,所以渐渐壮大,这就是后来令秦汉长期头疼的匈奴了。不过其发展较之中原要晚的多也落后的多,人数也少,靠游牧为生,时常南下抢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令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可见当时的匈奴虽有发展,但实力根本不能和强秦抗衡。
冒顿单于时期是匈奴最为辉煌的时期,他骁勇善战、带兵有方,逐渐统一了个个散部,又兼并了周边小国,开始了和汉朝近200年的征战,致使汉初的君王不得不以和亲政策来改善汉匈之间的关系。但汉朝骨子里仍是排斥匈奴的,等到汉朝国力渐强,汉武帝时便派大将霍去病、卫青多次力挫匈奴,大大削弱了匈奴。及至汉宣帝刘询时,又采取步步为营、联合周边的策略,使匈奴彻底臣服。匈奴崛起之时也恰逢中原统一强盛时期,可以说不占天时,否则匈奴极有可能入主中原,历史或许会改写。
4民族发展的根基薄弱。汉族的排斥令匈奴缺乏与中原的联系,只能在贫寒之地追逐水草而生,常常居无定所。而且所居地区生活条件恶劣,缺少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为了生计他们也无暇顾及发展,因此没能形成自己的政治文化,甚至没有自己的文字,统治根基薄弱,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和生存确非易事。
5汉族的排斥。匈奴的历史追溯起来很久远,早在三皇五帝时其部族便已存在,据《史记》记载:尧时匈奴的名字叫獯粥,周朝时叫猃狁、犬夷,后世也称之为戎狄,散居在黄河流域,范围大致在如今的陕西和山西河北的北部,与汉族杂居,长期遭到汉族的排斥。先是皇帝北伐獯粥、尧帝北教八狄;到了西周更是历代君王都和此族征战不断;春秋战国时他们和秦、晋、赵、燕等国接壤,时有摩擦,也没讨得什么便宜,而这些散居的小部族却渐渐被赶至黄河以北。后来秦、赵、燕三国修筑长城以拒之,这些部族为生存计,只能散居溪谷,或追逐水草而生,发展缓慢。由此可见,匈奴在其成长之初是始终遭受汉族排斥的。
1 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现象,而忽略了众人。
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这会给别人一种神秘感,往往会产生“就你俩好”的嫉妒心理,影响喝酒的效果。
2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大多数酒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东道主的意思。
3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常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诙谐幽默很关键。
4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5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也是一门学问。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清主次。即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这一点心中要有数,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的局面。
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也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
6察言观色,了解人心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赞赏,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因为与人交际,就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饮酒的五种方式
“文敬”: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也即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酒席开始,主人往往在讲上几句话后,便开始了第一次敬酒。这时,宾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已经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在席间,主人往往还分别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这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的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在这种双方寻找论据的同时,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华。
“代饮”:即不失风度,又不使宾主扫兴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会饮酒,或饮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达敬意,这时,就可请人代酒。代饮酒的人一般与他有特殊的关系。在婚礼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饮的首选人物,故酒量必须大。
“罚酒”:这是中国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罚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最为常见的可能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有时也不免带点开玩笑的性质。为了劝酒,酒席上有许多趣话,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感情浅,舔一舔。
祝酒的技巧
酒席宴上要看清场合,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不要太冲动,尽量保留一些酒力和说话的分寸,既不让别人小看自己又不要过分地表露自身,选择适当的机会,逐渐放射自己的锋芒,才能稳坐泰山,不致给别人产生“就这点能力”的想法,使大家不敢低估你的实力。
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推举出来提议祝酒可能是非常令人紧张的。此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说出你的感受。祝酒辞从来用不着太长。如果当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叫起来致祝酒辞,你可以说一些简单的话摆脱困境,如“向你致意,上帝保佑你。”或“向出色的朋友和伟大的老师致意。”
但是如果你想表现得更有风度,更有口才,你就增加一些回忆,赞美,以及相关的故事或笑话。然而,祝酒辞应当与场合相吻合,幽默感极少会显得不合时宜。
在聚会上,致祝酒辞通常是男主人或女主人的优先权。如果无人祝酒,客人则可以提议向主人祝酒。如果其中一位主人第一个祝酒,一位客人可以在第二个祝酒。
在仪式场合,通常会有一位酒司仪,如果没有,组委会主席会在就餐结束,开始发言前,致必要的祝酒辞。在不太正式的场合,可以在葡萄酒和香槟酒上来之后,就提议祝酒。祝酒者并不必把酒杯里的酒喝干,每次喝一小口足矣。
你可能根本不碰包括葡萄酒在内的各种酒精饮料,甚至敬酒时也是如此。当酒传递过来时,你当然可以谢绝,在祝酒时举起装着苏打水的高脚杯。过去,除非是酒精饮料,否则不祝酒,但是今天各种饮料都可以用来祝酒。无论如何,你应该站起来,加入到这项活动之中,至少不应该极端失礼地坐在座位上。
当弄翻餐桌食物时
在餐桌上不小心弄翻了食物,不论对肇事者或在家里举行餐宴的主人来说,都是件令人不安的事。弄翻东西的人当时会恨不得地上出现个大洞,好让他钻进去,而不必面对这种叫人困窘的场面。至于主人这一方,则通常会力持镇静,脸上不带表情,但是心里头不免会失望地想,这一来餐桌上或桌巾到底会受到什么程度的损害。对每一个人来说,这个时候都会是一个难捱的时刻。
如果你一时不小心将少许的茶或汤汁溢出到茶碟外,用餐巾擦干,免得每次拿起杯子,杯底就跟着四处滴滴沥沥。
假如只是几滴肉汁或调味酱稍稍弄脏自己面前的桌面,你轻轻用餐巾的几个小角落加以擦拭即可。擦完要把餐巾放大腿上时,小心地加以折叠,使得上面的污渍不致沾染你的衣服。
如果弄翻食物“灾情”惨重时,随后的补救措施须视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在餐馆,做东请客的主人应该会召来侍者善后。如果是在别人的家中,而且有侍者在场服务,他们会帮你善后。如果这种状况发生在你自己家里,你大概只好赶快到厨房去找一切可用来清理善后的物件。如果污渍不大,你可能只需用另一条干净的餐巾盖住即可。每回餐桌上留下严重污渍,应在污渍上倒一些事先准备好的碱水。如果是肉汁留下的痕迹,用餐巾或毛巾擦去污渍时,记住先清理桌布底下的桌面,免得碱水渗透桌布,侵蚀了桌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