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斤计较jīn jīn jì jiào
[释义] 斤斤:明察细微;引申为琐细。计较细小的事物。现比喻过分计较无关紧要的或琐细的小事。
[语出] 《诗经·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正音] 较;不能读作“jiǎo”。
[辨形] 斤;不能写作“紧”;计;不能写作“记”。
[近义] 锱铢必较
[反义] 宽宏大量 毫不介意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偏正式。
[例句] 晓红宽宏大量;从不为一些小事与同学们~。
百舌之声 比喻唠叨、多嘴。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人有多言者,犹百舌之声;人有少言者,犹不脂之户。”
薄唇轻言 形容多嘴,说话随便。
出处:春秋·无名氏《灵枢·逆顺肥瘦篇》:“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长舌之妇 常用来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事非的女人。
出处:《诗经·大雅·瞻卬》:“妇有长舌,唯厉之阶。”
喋喋不休 喋喋:形容说话多;体:停止。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了。
出处:《汉书·张释之传》:“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
多嘴多舌 很多嘴,很多舌头。形容到处插嘴,搬弄是非。
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你休要多嘴多舌。”
多嘴献浅 指胡乱说些没见识、不起好作用的话。
出处:《醒世姻缘传》第二回:“这一定有多嘴献浅的人,对那强人说我在大门前看他起身,与街坊妇人说话。”
磕牙料嘴 多嘴多舌。
出处: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三折:“咱与你甚班辈,自来不相会,走将来嗑牙料嘴。”
课语讹言 多嘴多舌,胡言乱语。
出处:《宣和遗事》前集:“咱家里有课语讹言的,怎奈何?娘,你可急忙告报官司去,恐带累咱们!”
嗑牙料嘴 多嘴多舌。
出处: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我这里道姓呼名,他那里嗑牙料嘴。”
谋道作舍 造房子请教路人。比喻人多嘴杂,意见纷纷,办不成事。
贫嘴薄舌 指话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厌恶。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的讨人厌罢了!”
贫嘴恶舌 指话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厌恶。同“贫嘴贱舌”。
贫嘴滑舌 指话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厌恶。同“贫嘴贱舌”。
贫嘴贱舌 指话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厌恶。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的讨人厌罢了!”
饶舌调唇 饶舌,多嘴。调唇,耍嘴皮子。指多嘴多舌,搬弄是非。
出处:明·无名氏《苏九*奔》第一折:“我恰待饶舌调唇,怎当他拔树寻根。”
人多嘴杂 杂:杂乱,多种多样。谈论的人多,说法多种多样。也指在场的人多,七嘴八舌。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九回:“闺臣恐人多嘴杂,说话不便,即同良箴、红蕖、紫绡另在一房居住。”
言多伤行 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
出处:元·关汉卿《金钱池》第三折:“不是我把不定,无记性,言多伤行。”
言多伤幸 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同“言多伤行”。
出处:元·石德玉《紫云庭》第一折:“他那里问言多伤幸,絮得些家宅神长是不安宁。”
言多伤幸 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同“言多伤行”。
言三语四 言、语:说、讲。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出处: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小生欲待要不去,悬心挂意,怎生撇得?欲待要去呵,又惹的人言三语四,使人惶恐,好两难也呵!”
一口三舌 比喻唠叨、话多。
出处:汉·焦延寿《易林》卷十:“一口三舌,相妨无益。”
众口纷纭 纷纭:多而纷乱。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君无二心,妾岂不知?但众口纷纭,恐不免秋扇之捐。”
众说纷纭 纷纭:多而姑乱。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君无二心,妾岂不知?但众口纷纭,恐不免秋扇之捐。”
嘴尖舌头快 比喻话多而轻率。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三回:“单管嘴尖舌头快的,不管你事也来插一脚。”
形容一个人话多的成语:
一、侈侈不休 [ chǐ chǐ bù xiū ]1 解释:说话没完没了;唠叨。
2 出自:沙汀《闯关》一:“左嘉很快就把问题拉在自己身上去了,侈侈不休的辩解起来,直到好一阵才把话头牵开。”
3 示例:我这样~地谈我对鲁讯小说的一些体会,并不是要求大家把他的作品框框,如法炮制。 ◎《人民文学》1977处第12期
二、口若悬河 [ kǒu ruò xuán hé ]1 解释:若:好像;悬河:激流倾泻。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2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3 示例:知县见他说的~,又是本朝确切贼,不由得不信。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
三、唠唠叨叨 [ láo lao dāo dāo ]1 解释:说话罗嗦,一说起来没个完。
2 出自:宋·郑思肖《答吴山人问远游观地理书》:“古人胸中高明,一见便了……未若后世唠唠叨叨,支支离离,弃本逐末,侈为乖谬。”
3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四、絮絮叨叨 [ xù xù dāo dāo ]1 解释:形容说话罗嗦,唠叨。
2 出自:明·汤显祖《紫箫记·胜游》:“自成了人后,夜里和李郎絮叨叨到四五更鼓,番来覆去,那里睡来?”
3 示例:那呆子~,只管念诵着陪礼,爬起来与沙僧又进。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九回
五、喋喋不休 [ dié dié bù xiū ]1 解释:喋喋:形容说话多;休:停止。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了。
2 出自:《汉书·张释之传》:“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
3 示例:廖二嫂还满腹闷气,~。 ◎沙汀《呼嚎》
1 成衣文言文
原文 成衣清钱泳成衣匠各省俱有,而宁波尤多。
今京城内外成衣者,皆宁波人也。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
遂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独不言尺寸。其人怪之。
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后长。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
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
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不论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诗所谓“稳称身”者,实难其人焉。
(选自《履园丛话·艺能》)翻译裁缝这行当各地都有,而宁波人尤其多。现在京城内外做衣服的,大多都是宁波人。
从前有个佣人拿一匹丝绸让裁缝剪裁做衣服。(这个裁缝)于是问主人的性情、年纪、长相,而且问哪年参加科举考试通过的,却唯独不提衣服的尺寸。
这个佣人对此感到很奇怪。这个裁缝说:“少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性情傲慢,一定挺着胸,衣服需前身长而后身短;老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心情一定消沉,背一定弯曲,衣服需前身短而后身长;胖人他的腰宽,瘦人他的身子窄;性子急的人适合穿短衣服,性子慢的人适合穿长衣服。
至于尺寸,自有一套程式,何必问呢!”依我(指作者)看,可与这个裁缝谈论做衣服的道理了。现在一般的裁缝,总是比照旧衣服定尺寸,拿新样式当时髦,不懂得衣服长短的道理,倒先存着贪污布料的非分之想。
不论男女衣服,要都做到像杜甫诗里所说的“稳称身”那么妥贴合身,实在太难为现在的裁缝了。
2 成衣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成衣》 原文 成衣匠各省俱有,而宁波尤多。
今京城内外成衣者,皆宁波人也。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
遂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独不言尺寸。其人怪之。
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后长。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
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 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
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不论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诗所谓“稳称身”者,实难其人焉。
翻译 裁缝这行当各地都有,而宁波人尤其多。现在京城内外做衣服的,大多都是宁波人。
从前有个佣人拿一匹丝绸让裁缝裁剪。(这个裁缝)于是问主人的性情、年纪、长相,而且问哪年参加科举考试以及等级等,却单单不提衣服的尺寸。
这个佣人感到很奇怪。这个)裁缝说:“青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性情傲慢,一定挺着胸,衣服需前身长而后身短;老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心情一定疲懒,背一定弯曲,衣服需前身短而后身长;胖人他的腰宽,瘦人他的身子窄;性子急的人适合穿短衣服,性子慢的人适合穿长衣服。
至于尺寸,自有一套程式,何必问呢!” 依我(指作者)看,可与这个裁缝谈论做衣服的道理了。现在一般的裁缝,总是比照旧衣服定尺寸,拿新样式当时髦,不懂得衣服长短的道理,倒先存着贪污布料的非分之想。
不论男女衣服,要都做到像杜甫诗里所说的“稳称身”那么妥贴合身,实在太难为现在的裁缝了。 启示 那位高明的成衣匠,先在“量”上下功夫,不仅掌握了穿衣人的年龄、相貌、体型的特点,而且摸透了穿衣人的性情和心理特点,甚至揣摩到当时的官场习性和士林风气,可谓调查研究到家了。
不象“今之成衣者”只知徒尚时髦,翻新花样,而“不知长短之理”,难以裁剪出美观而合身的衣服。 从唯物的观点来看,一切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析出矛盾的特殊性,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
反过来,只有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求其固有的规律性,掌握对象的一切特征,就不会脱离客观实际。
3 求成衣文言文阅读答案1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 2启示:那位高明的成衣匠,先在“量”上下功夫,不仅掌握了穿衣人的年龄、相貌、体型的特点,而且摸透了穿衣人的性情和心理特点,甚至揣摩到当时的官场习性和士林风气,可谓调查研究到家了不象“今之成衣者”只知徒尚时髦,翻新花样,而“不知长短之理”,难以裁剪出美观而合身的衣服从唯物的观点来看,一切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析出矛盾的特殊性,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反过来,只有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求其固有的规律性,掌握对象的一切特征,就不会脱离客观实际。
4 《成衣》词语翻译有哪些翻译 裁缝这行当各地都有,而宁波人尤其多。
现在京城内外做衣服的,大多都是宁波人。从前有个佣人拿一匹丝绸让裁缝裁剪。
(这个裁缝)于是问主人的性情、年纪、长相,而且问哪年参加科举考试以及等级等,却单单不提衣服的尺寸。这个佣人感到很奇怪。
这个)裁缝说:“青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性情傲慢,一定挺着胸,衣服需前身长而后身短;老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心情一定疲懒,背一定弯曲,衣服需前身短而后身长;胖人他的腰宽,瘦人他的身子窄;性子急的人适合穿短衣服,性子慢的人适合穿长衣服。至于尺寸,自有一套程式,何必问呢!” 依我(指作者)看,可与这个裁缝谈论做衣服的道理了。
现在一般的裁缝,总是比照旧衣服定尺寸,拿新样式当时髦,不懂得衣服长短的道理,倒先存着贪污布料的非分之想。不论男女衣服,要都做到像杜甫诗里所说的“稳称身”那么妥贴合身,实在太难为现在的裁缝了。
启示 那位高明的成衣匠,先在“量”上下功夫,不仅掌握了穿衣人的年龄、相貌、体型的特点,而且摸透了穿衣人的性情和心理特点,甚至揣摩到当时的官场习性和士林风气,可谓调查研究到家了。不象“今之成衣者”只知徒尚时髦,翻新花样,而“不知长短之理”,难以裁剪出美观而合身的衣服。
从唯物的观点来看,一切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析出矛盾的特殊性,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反过来,只有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求其固有的规律性,掌握对象的一切特征,就不会脱离客观实际。
看看行不?。
5 文言文(成衣)“今之成衣者”难以做到“稳称身”的原因是什么LZ好,清代书法家钱泳在《履园从话》中的故事: 裁缝这行当各地都有,而宁波人尤其多。
现在京城内外做衣服的,都是宁波人。 从前有个佣人拿一匹丝绸让裁缝裁剪。
(这个裁缝)于是问主人的性情、年纪、长相,而且问哪年参加科举考试以及等级等,却单单不提衣服的尺寸。这个佣人感到很奇怪。
(这个)裁缝说:“青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性情傲慢,一定挺着胸,衣服需前身长而后身短;老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心情一定疲懒,背一定弯曲,衣服需前身短而后身长;胖人他的腰宽,瘦人他的身子窄;性子急的人适合穿短衣服,性子慢的人适合穿长衣服。至于尺寸,自有一套程式,何必问呢!” 依我(指作者)看,可与这个裁缝谈论做衣服的道理了。
现在一般的裁缝,总是比照旧衣服定尺寸,拿新样式当时髦,不懂得衣服长短的道理,倒先存着贪污布料的非分之想。不论男女衣服,要都做到像杜甫诗里所说的“稳称身”那么妥贴合身,实在太难为现在的裁缝了。
启示:那位高明的成衣匠,先在“量”上下功夫,不仅掌握了穿衣人的年龄、相貌、体型的特点,而且摸透了穿衣人的性情和心理特点,甚至揣摩到当时的官场习性和士林风气,可谓调查研究到家了。不象“今之成衣者”只知徒尚时髦,翻新花样,而“不知长短之理”,难以裁剪出美观而合身的衣服。
从唯物的观点来看,一切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析出矛盾的特殊性,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反过来,只有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求其固有的规律性,掌握对象的一切特征,就不会脱离客观实际。
14353希望对你有帮助!
参考资料:
阅读。
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遂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独不言尺寸。其人怪之。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后长。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
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不论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诗所谓,实难其人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
⑴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匹帛: )
⑵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慵: )(伛: )
⑶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仄: )
⑷性之缓者宜衣长(缓者: )
⑸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蓄: )(觊觎: )
2、翻译句子:
⑴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1、⑴一匹绸缎;
⑵懒;曲背,驼背;
⑶狭窄,窄;
⑷温和的人,慢性的人;
⑸心里藏着;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2、⑴以前有个人拿着一匹绸缎要裁缝裁剪做衣服。
⑵我以为这个裁缝师傅可以和他谈论做衣服方面的事情了。
⑶现在的裁缝,总是用旧衣服定下尺寸,把新样子作为当时的风尚,不知道哪儿该短哪儿该长这些道理,先存着贪污布料的心思。
3、说明办事须从具体情况出发,做到胸有成竹,没有不成之理。
4、对比、引用,例子“略”。
7 文言文翻译 成衣 清 钱泳 从那位成衣者身上学到了什么样的品质裁缝这行当各地都有,而宁波人尤其多。现在京城内外做衣服的,大多都是宁波人。从前有个佣人拿一匹丝绸让裁缝裁剪。(这个裁缝)于是问主人的性情、年纪、长相,而且问哪年参加科举考试以及等级等,却单单不提衣服的尺寸。这个佣人感到很奇怪。这个裁缝说:“青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性情傲慢,一定挺着胸,衣服需前身长而后身短;老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心情一定消沉,背一定弯曲,衣服需前身短而后身长;胖人他的腰宽,瘦人他的身子窄;性子急的人适合穿短衣服,性子慢的人适合穿长衣服。至于尺寸,自有一套程式,何必问呢!”
依我(指作者)看,可与这个裁缝谈论做衣服的道理了。现在一般的裁缝,总是比照旧衣服定尺寸,拿新样式当时髦,不懂得衣服长短的道理,倒先存着贪污布料的非分之想。不论男女衣服,要都做到像杜甫诗里所说的“稳称身”那么妥贴合身,实在太难为现在的裁缝了。
学到了善于从多方面观察分析问题的品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