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升降文学常识

古代官职升降文学常识,第1张

1中国古代官员升降的文化常识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提升官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而“左除”则是降级受职。(3)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4)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5)黜。

“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6)去。

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7)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8)举:提升官职,对无官人士的提拔。(9)陟:升迁。

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2古代文学常识

一、人的称谓 二、古代职官 三、天文历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举制度 六、风俗礼仪 七、饮食器用 八、音乐文娱 九、文史典籍 十、目录辞书 十一、古代军制 1、人的称谓 古代时人的称谓 ·常见称谓 ·特殊称谓 ·中国古代姓氏 2、古代职官 古代职官一览,以及解说 ·古代官职的一览, 详细解说 ·官职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称谓 ·古代兼代官职的称谓 3、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 ·星宿名称 ·历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称谓 ·古代地理,称谓 5、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的详细解说 ·科举制度一览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6、风俗礼仪 我国传统习俗 ·风俗礼仪,传统节日,称谓等 7、饮食器用 古代饮食器用 ·古代的饮食与器用 8、音乐文娱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

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

·古代音乐文娱 9、文史典籍 四书 五经 六经 十三经 三字经 千字文 千家诗 唐诗三百首 文选 古文观止 古文辞类纂 二十四史 史记 资治通鉴 太平广记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 史书编写方式 ·文史典籍 10、目录辞书 辞书介绍 ·目录辞书 11、古代军制 古代军制一览 ·古代军制 常见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

3古代官职升降用语

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 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二、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4哪些古汉语词表示授予官职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

我也是从其他网页上查的 (一) 表示任命,授予官职 ①拜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除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除”是去旧职授新职(《〈指南录〉后序》) ③授 贾雨村授了应天府(《红楼梦》第四回) ④赏 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 说明:“授”从授予印等物而来,“赏”从奖励而来,有赐予官职、爵位义 ⑤封 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⑥赠 赠谥美显,荣于身后(《五人墓碑记》) 同是君主授予,生时为“封:,死后为”赠”封“也有用于授予土地方面的,如“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六国论》) ⑦通籍 通籍后,俸去书来(《黄生借书说》) “通籍”,出任、做官 ⑧守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守”为任命,意为“任……太守”,同理,“总督两广”即“任两广总督” (二)表示提升官职 ⑨升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旋升宁夏道(《谭嗣同》) ⑩迁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说明:“迁”一般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也有作降职远调的,如“迁客骚人”(《岳阳楼记》) {11}擢 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擢”为提升,“超擢”为破格提升(《谭嗣同》) {12}陟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本为上升之意,此处为提升(官职)(《出师表》) (三)表示降(贬)低官职 {13}左迁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14}谪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15}迁谪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 {16}放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17}出官 予出官二年(《琵琶行》) 说明:古代,右表示高贵的位置,左表示较低的位置,故“左迁”为贬官降职;“迁谪”侧重于“谪”,即降官远调;“放”有流放、放逐义,从色彩上讲,是贬职;“出官”是贬职调离,而“出为河间相”(《张衡传》)的“出”为出任(地方官) (四)表示一般调动 {18}徙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19}调 婿竟不调(《记王忠肃公翱事》) {20}改 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记王忠肃公翱事》) {21}转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 说明:“徙”是迁移之意,此处引申为调动;“改”为改换、调换 (五)表示辞官 {22}辞 轻辞古之天子(《五蠹》) {23}让 古之让天子者(《五蠹》) {24}乞骸骨 上书乞骸骨(《张衡传》) 说明:“辞”是辞退;“让”是禅让;“乞骸骨”,年老而申请退休。

5关于文言文中古代官职升迁以及贬谪的问题文言文中常用的表官职变动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6古代官职的知识

以?h、唐、宋、明、清?橹? 大体分秦?h丞相制、隋唐三省制、明清?乳w制。

?h代官制 中央?嗔??,藩?匚坏吐洹? 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槿¾徘渲啤5胤焦彩荩挚ぁ⒖h、乡、亭、里。 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全?┫嘀略O九卿。

-?h朝初年,丞相有?r亦称相?? -?|?h光武帝?r,一切政?眨挠缮???,尚?钕喈?於西?h初年的丞相。 太尉: -武帝?r,?⑻Î靖?榇笏抉R,由大?④?兼领。

-西?h晚年,大司马大?④?成???际掌握政?嗟娜恕? ?h朝的官制,除了在地方上设置王?⒑?猓?缀醵汲幸u秦制。 中央 的最高官?T是丞相。

次于丞相的是御大夫,其??胀ǔJ枪倮舻谋O察?C关。而掌管全??事的是太尉。

这三种官吏通称?椤溉¡埂U乒苋??政的是治粟?仁丰岣拿?榇筠r令,?h武帝?r又改名?榇笏巨r,相?於现在的?政部长。掌管?宜痉ǎ?Q罪刑的是廷尉?h文帝?r代有名的廷尉???之,遵照律法推?诱睿辉试S天子?y?硎怯忻墓适隆? 魏?x官制 三省六官形成,天子亲信,私?僬?唷? 三省(六官)尚?嚎?理庶政 中?涸t命?C要 门下:献纳谏正 -三省长官原?榛实塾H信,后演?成?橹醒??际?陶普摺? -北周依周礼设置六官,是隋唐以后六部之由?怼? 隋唐官制 三省(六部)中??Q策?C?? 门下:??驳?C?? 尚??绦?C?? 就制度言,三省的长官,皆?樵紫啵惺?t合议於政事堂,???嘣陟吨?睢⑹讨小? 后?碇?u演?,尚??W射?有「?⒅؟隆埂ⅰ竿?T下三品」等?,才可入议政事。

地方官制?榭ぁ⒖h二?,后?榈馈⒅荨⒖h三?。 唐朝群相制发展?过五??阶段,即:三省长官均?宰相;只有侍中、中?睢⑼?T下三品、同中?T下平章事才是宰相;非侍中、中?疃鸺?相者,需加“同平章事”方?宰相;中唐以后,“使相”出现;唐朝后期又出现了“?认唷薄H合嘀频陌l展既与??r的行政体制和运行?C制的?迁息息相关,又与皇?嗯蛎?、相?嘞?p紧密相连。

宋辽金官制 中央文武分?啵?韧夤僦聘挠梦娜耍?啻?榉窒鳌? 地方官制?槁贰⒅荨⒖h三?,长官由朝臣兼任。 二府:宰相:掌政事(首相:用平章事,副相:?⒅؟拢┲魑氖虏荒苓^???政,也?o?喔深A?政。

?忻苁梗很?事 三司使(?舨克尽Ⅺ}铁司、度支司):?政。 谏院及御史台:监察,谏院和御史台?ο?嗟闹坪忸H大。

宋朝的官制,分?榫牌罚科酚衷俜终c?模簿褪?木牌贰⒄牌贰?陌似贰⒄似罚源祟?推,共有十六?。 演?: 神宗?r:改用尚?笥?W射居相?,罢三司,?政纳入尚??舨浚?娜?喾至⒆?成文武分?嘀啤? 南渡以后:?h去三省长官的?称,?⒆笥?W射改称?樽笥邑┫啵浦?。

螽?於唐制。 辽分北面官和南面官:北面官主番事,南面官治?h人。

金?t仿宋制,海陵王?r,施行尚?皇≈疲?槲?皇≈浦肌? 元代官制 中?。赫评碚???忻茉海褐ر? 主要承袭宋代的文武分?嘀啤? 仿金的一省制,?U尚?c门下,留中?。

?K移六部於中?∠拢棺罡哒??C???亩嘣??橐辉ء? 宰相仍?槎嗳?K制,除中??槭组L外,左右丞相等均可??Q??؟? 明代官制 行君主?V啤? 六部:直接听命於皇帝。 -明自?U除丞相后,逐?u形成?乳w制,由皇帝兼??相?啵芯?V疲侵?沃贫壬系囊淮笞?革。

-明初六部地位原不高,?U丞相后,提升六部地位,直接听命於皇帝,?成一种?裁的体制。 ?乳w: -仿宋制,置殿阁大?W士,?漕???。

-成祖?r,大?W士得??CH,正式有?乳w之名。 -仁宗、宣宗以后,皇帝多不亲政,阁??u重,超越六部,制度日?完?洹? -大?W士只有「票?M」?啵磺?Q定仍在皇帝,?嘞捱h较丞相小,所以?乳w大?W士究与丞相不同。

明朝的中央官制不设宰相,改设?乳w,以便皇帝???大?啵_到君主?V频哪康摹R??]设宰相,所以明朝初期便设立殿、阁大?W士,?榛噬喜?M文墨,提出意?供皇帝?⒖肌?明成祖?r,大?W士开始可以?⑴c?掖笫碌挠??,?K有了正式「?乳w」的名称。 明仁宗之后,皇帝大多不再亲自?理政事,?乳w的?嗔?uu加重,甚至超越六部,制度也越?碓酵?洹km然是阁?嘣街兀Ê谴?W士?是只有「票?M」的?嗔Γ簿褪?⒁庖???在一??小??l上,再贴在奏章上,呈给皇帝看,一切的?Q定?是在皇帝,?嗔 h比以往的丞相小。

清代官制 清初:大致沿袭明代,雍正?r始设置??C?。 -六部:直接听命於皇帝。

-?乳w:??噙h不及明代。 -议政王大臣:???铡? 清初?乳w与明不同: -?⒋?W士的官秩提高?檎黄贰? -成?TMh各半,首揆由?M人出任。

-清代的?乳w大?W士虽然官秩提高,但??噙h不及明代。 ??C?: -初因议政王大臣不谙??眨?乳w又易??C密,故设此?C??。

-选王公、大臣?檐??C大臣,掌理?C密重?眨?u至取代阁?啵?橹醒胱罡?Q策?C??,与?乳w一?樱?]有直接向六部及各省发布命令的?嗔Γ皂?秉命於皇帝。 清朝的中央官制,大致沿用明代的制度。

但?乳w大?W士的???s比不上。

7古代官职升降用语

一、表示任职的: 1、任:担当,担任。

2、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3、授:给予官职。

4、拜:授予官职,任命。 5、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6、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7、简:任命,选拔。

8、进:出来做官。 9、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10、辟(音b):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11、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1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13、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14、复:恢复原职务。 15、仕:做官。

二、表示升职的: 1、升:升官。 2、陟:进用,升职。

3、擢:由选拔而提升。 4、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但左迁则是指降职、贬官。 5、徙:升职。

6、超迁:越级破格提升。 7、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8、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9、提:提拔。

10、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三、表示降职、免职的: 1、贬:降职。

2、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3、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4、左迁:降职(贬官)。 5、放:特指京官改任外官(地方官),也指贬官流放。

6、迁:流放,放逐。 7、夺:削除。

8、黜: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 9、窜:放逐、贬官。

10、免:罢免官职。 四、表示 的: 1、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

2、假:暂时代理。 3、行:代理官职。

4、署: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 5、兼:同时掌管,兼任。

6、权:暂代官职。 7、判:高位兼低职。

8、摄:暂代官职。 五、表示职位调动的: 1、调:调动官职。

2、转:转任,平调。 3、徙:调动官职。

4、改:改任官职。 5、补:补任空缺官职。

6、迁:调动改派,调职。 7、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8、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六、表示辞官、退休的: 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

2、解官:辞去官职。 3、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4、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5、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躯体不再由自己支配,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6、移病:上书称病,为做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7、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明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 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清代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回答者:hljrzcy219 - 经理 五级 3-15 16:54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jian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兴衰。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在部落联盟未解体时,所谓选贤任能、公平竞争基本是一种朴素的想象。

夏商周奴隶社会施行世卿制,按照爵位选拔,建立在土地及政治资源占据上,基本是一种在贵族范围内的荣誉承袭。

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商鞅变法后,争战频繁,军功晋爵盛行,但世官世禄依旧是主体。除此之外,招贤纳士、征辟除授、察举荐举、恩荫承袭、权力赀选、计吏拜官、技艺入仕、九品中正、世家门阀以及隋唐朝以来普遍采用的科举考试,是选官制度的历史性沿革。

可以说,从贵族世居高第,魏晋南北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再到唐人感慨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世袭嗯恩荫居多。后来宋代之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选官模式越来越公平化。

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和皇帝征召等。 察举制就是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征辟制度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多为以要职。

辟除是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三公府辟除,试用之后,由公府高第或由公卿荐举与察举,可出补朝廷官或外长州郡,故公府掾属官位虽低,却易于显达。一种是州郡辟除,由州郡佐吏,因资历、功劳,或试用之后,以有才能被荐举或被察举,亦可升任朝廷官吏或任地方长吏。

到了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成为主流。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晋升核心标准为门第。

隋唐之后,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但是,依照姓氏谱及门第地任官,也有很大影响。

宋元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其特点是程序更严密,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考试内容也更实用。

明清两代,科举内容教条化,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科举制之前,朝廷的选官模式及选拔方法,更多照顾的是世家大族和高门第地望的利益。根据唐宋变革论的说法,实际上也是中国从贵族共治走向官僚体制的内在过程,反映的是社会形态及文化模式的变化。

一、表示任职:

⑴任:担当,担任。例如: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史记·蒙恬传》)

⑵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例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⑶授:给予官职。例如: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汉书·翟方进传》)

⑷拜:授予官职,任命。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⑸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例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下》)

⑹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例如:①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战国策》)②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⑺简:任命,选拔。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⑻进:出来做官。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⑼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例如: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⑽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例如: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晋书·谢安传》)

⑾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例如: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汉书·苏武传》)

⑿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例如:①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②例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但如果是左除,则又表示降级被贬,例如:帝怒,乃罢贽宰相,左除滂等官。(《新唐书裴延龄传》)

⒀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例如: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史记·李将军列传》)

⒁复:恢复原职务。例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

⒂仕:做官。例如:学而优则仕。(《论语》)

二、表示升职的:

⑴升:升官。例如: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旋升宁夏道。(《谭嗣同》)

⑵陟:进用,升职。例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⑶擢:由选拔而提升。例如: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

⑷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但左迁则是指降职、贬官。例如:①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贾谊传》)②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⑸徙:升职。例如: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⑹超迁:越级破格提升。例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贾谊传》)

⑺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例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辛弃疾传》)

⑻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例如:拔之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⑼提:提拔。例如: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北史·魏收传》)

⑽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晋爵。

三、表示降职、免职的:

⑴贬:降职。例如: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⑵谪:被罚流放或降职。例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⑶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例如: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白居易《琵琶行》)

⑷左迁:降职(贬官)。例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

⑸放:特指京官改任外官(地方官),也指贬官流放。例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屈原列传》)

⑹迁:流放,放逐。例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⑺夺:削除。例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⑻黜: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例如: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

⑼窜:放逐、贬官。例如:暂为御使,遂窜南夷。(韩愈《进学解》)

⑽免:罢免官职。例如:王陵遂病免归。(《史记·吕后本纪》)

四、表示兼职的:

⑴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例如:又领扬州刺史。(《晋书·谢安传》)

⑵假:暂时代理。例如: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汉书·苏武传》)

⑶行:代理官职。例如: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欧阳修《泷冈阡表》)

⑷署: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例如: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⑸兼:同时掌管,兼任。例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⑹权:暂代官职。例如: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⑺判:高位兼低职。例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⑻摄:暂代官职。例如: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五、表示职位调动的:

⑴调:调动官职。例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⑵转:转任,平调。例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再转为太史令。(《张衡传》)

⑶徙:调动官职。例如: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⑷改:改任官职。例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⑸补:补任空缺官职。例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⑹迁:调动改派,调职。例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⑺累迁:表示多次调动。例如:累迁敦煌太守。(《后汉书·赵咨传》)

⑻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例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六、表示辞官、退休的:

⑴告老:官员年老辞职。例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蔡邕《陈太丘碑文》)

⑵解官:辞去官职。例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宋史·包拯传》)

⑶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例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传》)

⑷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例如: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左传襄公三年》)

⑸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躯体不再由自己支配,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例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⑹移病:上书称病,为做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例如: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⑺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例如:应候因谢病,请归相印。(《战国策·秦策三》)

⑻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一般指正常退休。例如:以刑部尚书致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762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2
下一篇2023-11-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