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剧情简介:
公元一七二二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北京九城戒严,康熙皇帝驾崩,举国震惊。继位者不是当了近四十年太子的二阿哥胤_,不是精通经史的三阿哥胤祉,不是贤名远扬的八阿哥胤_,也不是深受康熙钟爱的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_,而是素有“冷面王”之称的四阿哥胤_。
胤_并不是朝野看好的人选。他曾在江南为筹款赈灾,在城隍摆鸿门宴,软磨硬逼,掏走了地方官和富商二百多万两银子筹款赈灾;他追讨国库欠款,逼得老臣上吊,皇子王爷到前门大街变卖家当,令满朝官员惶惶不可终日;刑部冤狱案,他隔岸观火,让八阿哥和太子斗得两败俱伤;百官行述案,他借年羹尧之手血洗江夏镇,使得太子再度被废。
胤_的皇位不是篡来的,不是改遗诏偷来的,不是毒父夺来的,而是康熙传授的。康熙选择了胤_为雍正皇帝。
西北用兵、数省天灾,急需军费和赈灾,抄贪官污吏的家财,解决急需。而后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河南罢考案”、“铁帽子亲王大殿发难逼官”、“含泪杀亲子”等一系列旨在推行新政、抑制官绅敛财和宫廷内部党争、挤压的历史事件贯穿雍正的一生和雍正王朝。
公元一七三五年,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心力交瘁,暴猝在自己的御案旁。之后,开始了六十年的乾隆盛世。
2、《雍正王朝》改编自二月河同名长篇小说,由胡玫执导拍摄,唐国强、焦晃、王绘春、杜雨露、徐祖明、杜志国、赵毅、李颖等主演,演绎了雍正皇帝一生的风雨经历。
首先,历史和戏剧不可混为一谈,电视剧《雍正王朝》是根据二月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雍正王朝》和《清史稿》以及《清世宗实录》的关系可以大致理解为《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关系。
根本原因:不论在史实上,还是在戏剧中,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都是太子党人。而且在原著以及电视剧都有所提及,胤禛和胤祥在年幼时都受到过太子胤礽的照顾。而且在戏剧中的设定,当时皇子之中仅有太子党和八爷党两个势力,二选其一,四阿哥,十三阿哥肯定帮更亲的太子,而不是政敌八阿哥胤禩。最重要的是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的设定中,在太子第二次被废,邬思道力权胤禛早做准备之前,剧中角色四阿哥胤禛并没有染指皇位的意愿。这当然是和史实相悖的。这也是后来《雍正王朝》被批判过度美化雍正的一个重要原因。
直接原因:尽管二阿哥,也就是太子胤礽昏庸无能,而且犯了重罪(和后妃私通),但是当时康熙帝仍然没有下定决心废黜太子。毕竟朝廷势力盘根错节,废太子会造成权力集团的大动荡。康熙帝第一次废黜太子胤礽,并宣布群臣各抒己见推举新太子纯属做一个姿态。一来,太子虽犯大罪,但是没有涉及谋反,有回旋的余地。二来,身为皇帝,肯定不会第一次投石问路就直接采纳,排版决策。在这个大前提下,依照剧中对四阿哥胤禛的设定,他保举废太子,是为了维系朝廷的稳定,毕竟电视剧中四阿哥的设定是纯粹为了江山社稷着想,毫无私利的一个人。而十四阿哥胤祥的想法则是他幼年时丧母,太子收留过他,为了义气也要挺太子到底。当然,他俩个当时还有一个共同的理由,就是绝对不能让八阿哥当太子。
《雍正王朝》中胤礽被废除后,康熙要求文武百官推选新太子,上书房三大元老重臣佟国维、马齐都支持八爷,为何张廷玉支持废太子胤礽,而四阿哥胤禛有争位的想法,却也要推举废太子胤礽呢?
(此文只说剧,不说史!)
读懂帝王心术的高手
在《雍正王朝》中,“九王夺嫡”实际上只分为两派:太子党和八王党,老四胤禛和老十三阿哥是太子一党,而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是一党,而当时朝中呼声最高的是八爷一党。
而上书房元老重臣佟国维、马齐都联合百官,上书保举老八,而只有张廷玉一人猜准了康熙的心思,他独自上了一封密折,他保举废太子胤礽。康熙此时虽然对胤礽失去了信任,但废太子胤礽暂时还不能倒下,康熙此时要求大臣们推选太子,其实就是试探一下朝臣风向,所谓公选新太子,只是抛出的一个诱饵,试探各方势力的态度,并没有真打算废掉太子。
而读懂康熙这一心态的除了张廷玉以外,还有一个帝王心术高手,那就是邬思道。所以他提前写好了推荐胤礽复位太子的奏折,让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各自抄写了一份,让他们仍然推举废太子胤礽。
邬思道此招可谓一箭三雕,是高手中的高手。他给老四讲了一个老爷子分家产的故事,大意是有一个老爷子,年龄大了要把家产分给儿子,但是家产只有一分,儿子众多,谁都想要,老爷子左右为难,儿子们争得你死我活,然而家产最终却落到了一个从未争夺家产,只是默默做事的儿子手中。他这个“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其用意非常明显。而老四明显也听懂了他这个愿意的内涵。
推举废太子胤礽的目的
第一:当时朝廷分为太子派和八王派,二者形成鼎立之势,而此时太子一旦被废了,那太子党的势力必然就会被瓦解,那就再没有谁能制衡八爷党了,这种结果对朝局不利,同时也对四爷不利,所以太子暂时不能倒,康熙和老四此时都需要太子。
第二:老四和老十三从小都受太子照顾,而且一开始站队也是很明确的,此时推举废太子既能表明他们的忠心,又能施恩于太子,同时还能给康熙留下一个顾及兄弟情分的美名,而且太子与妃子私通是重罪,根本不可能再被重用。
第三:此时的老四势力远不及老八和太子,与其贸然去争,不如退而求其次,在局面对太子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仍然推举废太子胤礽,必定会讨得康熙的欢心,留下一个忠君为国的好印象,毕竟最后立谁为太子还是康熙说了算,一旦康熙认为胤禛是合适的继承人,那么这个“不争”未必就争不到。
事实证明,邬思道的判断是正确的,在胤禛和胤祥推举废太子胤礽后,康熙对此一连说出了三个“好”字,并表示“朕心甚慰,甚慰朕心”,可见邬思道果然老道。
康熙复位胤礽的目的
胤礽当了38年的太子,背后势力盘根错节,为了维系朝廷的稳定,所以从大局出发,康熙与老四在此观点上是一致的,而张廷玉也正是猜中了康熙的这一心思,所以他才上奏推荐胤礽。
当第二次胤礽被废时,站出来说话的却只有他的师父王掞,而满朝文武都沉默了,这就说明朝臣们第一次推胤礽复位就是演戏。
老四表面上是推荐胤礽复位,而实际上他推荐的是他自己。他的手法隐,不收党羽、不结交大臣,对自己母亲家亲戚冷淡,与兄弟间关系稀松,这一切假象都让康熙对这个才华出众,而又不争不抢、默默做事的儿子另眼相看。
《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能成为深受欢迎的经典之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剧中充满了权谋之争,剧情节节入胜,让人脑洞大开。
其中,在康熙废立太子这段戏,更是充满的智慧和谋略的争锋,在太子被废以后,新太子人选悬而未决,引得百官议论纷纷,于是康熙就让百官讨论并举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让百官举荐新太子,除了稳定朝局之外,当然还有更重要的目的,在众多谋臣中,只有3个人猜到康熙的心思:佟国维、邬思道和张廷玉,这三个都是足智多谋的人,而三人中最清楚康熙目的的当属张廷玉了。
邬思道是胤禛府里的一个幕僚,但是对于朝局的把控和认识不亚于朝中的重臣们,胤禛能赢得康熙的青睐,除了自身足够优秀,邬思道的谋略更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看出康熙此次让百官推举新太子只是个形式,并不会决定新太子的人选,因为立谁为新太子,最终决定权还是在康熙手里,而且通过对太子违逆的事情调查之后,废太子实有冤屈,是背后有人捣鬼,让百官举荐太子,不过为了查出幕后黑手,并不会择立其他皇子,太子的人选很可能还是废太子,此时出头反而不好,因此邬思道让胤禛和胤祥都还推举胤礽为新太子,一来是顺遂康熙的心思,二来让胤禛暂避锋芒。
佟国维是康熙的重臣,三个上书房大臣中,佟国维排名第一位,老谋深算,通过在他跟隆科多的那次夜谈,可以看出佟国维也明白这次推举新太子并非康熙的真实意图,作为跟随康熙多年的老臣,他肯定知道康熙选择太子储君不可能会按照朝臣的意愿来进行,但他也拿捏不定康熙中意的太子人选到底是谁,有可能是原太子胤礽,也有可能是八阿哥胤禩,当然更有可能是四阿哥胤禛。
如果原太子胤礽复立的话,那么他仍会成为众多参与夺嫡斗争皇子攻击的目标,难免被再次扳倒,而且他是八阿哥胤禩的铁杆支持者,所以他选择投八阿哥胤禩,不过他对胤禩也没有十足的信心,于是他就趁这次推举太子的契机布了一盘大棋,自己一边烧八阿哥胤禩的热灶,另外一边告诫侄子隆科多不要乱站队,并将隆科多安排到理藩院,暗中去烧四阿哥胤禛这边的冷灶,这样无论最终是哪一方获胜,都能保证他们佟氏一门的长盛不衰。
除了佟国维和邬思道,另外一个猜到康熙心思的便是张廷玉了,而且作为跟随康熙多年的心腹老臣,张廷玉对康熙心思的揣度应该是最准的。
张廷玉在太子储君的争夺战中并没有去站皇子们的队,而是自始至终都站在康熙这边,尽一个忠臣的本分,在康熙让百官推举新太子之前,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就是张廷玉发现太子那张调兵的手谕有问题,于是提醒了一下康熙,然后康熙才恍然大悟,心急火燎的让张廷玉马上去查到底是谁伪造的,但是张廷玉却告诉他现在查,无从着手,应该从容查办。
从康熙的紧张着急程度来看,伪造太子调兵手谕这件事要比太子犯下的那些罪行更加严重,因此这件事一定要弄明白。张廷玉作为康熙的近臣,这么机密的事儿康熙只跟他一人商议过,所以,康熙为什么要让百官举荐新太子,张廷玉也心知肚明!让百官推举新太子就是康熙设下的圈套,目的就是要引出那个伪造太子手谕的人,摸清楚到底是谁在背后捣鬼。同时,也希望趁这个机会有人能站出来重新推举废太子,然后康熙顺势而为,再给胤礽一次机会,毕竟自己也培养了那么多年,在康熙心目中最合适的太子人选还是原来的太子胤礽。
要摸清楚是谁在背后捣鬼很简单,在百官推荐新太子的时候,谁受益最大,谁的嫌疑就最大。但是要想重立废太子,他还需要一个恰当的理由来收回自己之前的决定,毕竟废立太子事关重大,作为一国之君,在废立太子这种大事岂能儿戏,换句话说,康熙也需要一个合适的台阶。作为康熙的心腹大臣,张廷玉自然知道此时的康熙迫切需要有人站出来推举废太子,支持废太子就是在支持康熙,而且自己作为上书房大臣,陈言建议还是相当有分量的。所以,自己必须要站出来推荐废太子胤礽为新的太子!
在朝堂当众唱票的时候,大多数官员举荐的都是八阿哥胤禩,无一人推举废太子,康熙看着层层摞起举荐八阿哥的奏折,表情凝重,甚至当众问难道就没人推举胤礽吗?此时,张廷玉当机立断的拿出自己的奏折,说自己举荐废太子,康熙听完大喜过望,连忙拿着张廷玉的奏折自己查看,并当众读了一段奏折内容,奏折中张廷玉说:
所谓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况太子之过,因心疾所致。伏祈陛下念父子之情,施德华之道。外则延医,以药石治其病;内则教诲,以圣德感其心。倘能使太子病去身健,修心向善,则不仅为天家之福,亦天下臣民之福。
张廷玉真不愧为久经官场的谋臣,奏折中只字不提太子忤逆的大罪,避重就轻,把太子的过失都归结于心病,这个理由真是太高了,不仅遮了康熙的丑,还巧妙的为废太子辩解,是人都会生病,有病治就好了,所以,废太子仍堪当大任!
张廷玉老成谋国,度君主之所想,解君主之所急,能深得康、雍、乾三朝皇帝的宠信,赢得配享太庙的荣誉,也不无道理!
九子夺嫡到了激烈的白热化阶段,大阿哥被康熙因替父杀子一事圈禁终身,二阿哥因举兵造反想要称王被彻底废除圈禁终身,十三阿哥被康熙圈禁十年,仍在关着呢!那么能够有机会问鼎皇位的人就剩下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纵观这么多位成年阿哥,三阿哥最早出局,因为他是一介书生,替康熙著书,没有被康熙看好!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结成一派,众所周知,而八阿哥出身低微,加上肖国兴一案以及举荐太子一事让八阿哥在康熙心中早早被除名,但是八阿哥仍然有一定的实力,丰台大营的兵力控制在他手中,军队在关键时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那么剩下的就只有四阿哥跟十四阿哥了!四阿哥城府极深,很多东西藏得太隐秘,甚至让康熙都看不透,但是为人关键时刻能够替康熙排忧解难,不跟朝堂官员结党,说话办事牢靠,在康熙心中地位颇高!
十四阿哥当然也不笨,也懂得要知会帝王之术,所以他一直抱着八阿哥这棵大树,静观其变,等待时机,为人擅长带兵打仗!细数雍正皇帝之前,哪一个皇帝不都是行伍出身,都有着带兵打仗的经历!这一点也是十四阿哥的优势!也是因为如此,十四阿哥一直深受康熙的喜爱!
朝局惊变还是起源于一件事,那就是传尔丹在西北扫平叛军时,竟然全军覆没,这一点很重要啊!这对国家的统治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啊!这是公然向大清王国的挑衅,介于康熙的身体已经年逾古稀,所以他希望找个替身代替自己御驾亲征,所以只有从众多皇子中挑一个去,那么论带兵打仗,只有十三阿哥跟十四阿哥经验丰富,也是出类拔萃!那么究竟该谁去呢?
十三阿哥远离军队多年,又被太子牵连,一直被康熙圈禁保护着呢!而十三阿哥自己却不这么想,心中的想法有些扭曲,加上十三阿哥的外公是蒙古大汗,这多多少少对他有一些影响!面对这样的一个阿哥,康熙怎么会把数十万士兵的性命交到他手中呢!
十四阿哥管着兵部,向来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基本上没有什么纰漏!他对大清国各地的兵马多少以及形势地形了解的十分清晰!那么这个大将军王也就是非他莫属了!至少在康熙心中是这么想的!但是,康熙仍旧提出让大家推举一位去代替传尔丹收拾叛军!
皇帝一席话或者无意,听者却可是会胡思乱想的哦!谁当这个大将军王,谁就是康熙心中太子的最佳人选!所以都去争这个大将军王,九阿哥十阿哥朝堂之上保举八阿哥当大将军王!而四阿哥确是保举十四阿哥当大将军王!四阿哥的话中了康熙的意思,所以,十四阿哥成功的当上了大将军王!
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看上去十四阿哥风风光光的替父出征,红光满面,包括他自己睡觉都在做着早日登基的美梦!殊不知他已经掉进了康熙跟四阿哥的圈套里了!四阿哥为什么保举十四阿哥当大将军王呢?当然这是用年羹尧当陕甘总督换来的,而且是十四阿哥亲口提出来的,这是一个什么职位,这是掌握着十四阿哥数十万人粮草的官吏!
以十四阿哥的聪明不可能想不到这个官职的重要性,但是他无人可用,不敢用八阿哥手下的那些人,害怕八阿哥最终会坑他!所以他宁可用四阿哥手下的年羹尧,他相信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说服年羹尧投靠他甚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年羹尧完全拉到他这一边来!一切都是手到擒来的事!然而,他也上了四阿哥的当,四阿哥跟他讲的那些肺腑之言,只不过是在哄他而已,偏偏十四阿哥对于这种话却十分上心!没有这份自信加上四阿哥的保障,他老十四敢这么潇洒的带兵打仗去么!而在康熙那里,或许也只是为了保护好这位精明又傻乎乎的儿子,一直被八阿哥拿来当枪使,自己却还帮人家数钱呢!更为重要的一点,康熙应该已经认定四阿哥将是他的接班人!把十四阿哥派出去,扰乱八阿哥的思维,让他把重点都放在对付老十四身上,这样四阿哥就会消停很多!
其实,邬思道点破了十四阿哥带兵出击的关键,传尔丹全军覆没是他没能力么?是他急于求成,盲目的跟叛军主力对峙么?其实归根结底还不是十四阿哥控制着兵部,时不时的就会责问西北的军务要事,对于传尔丹而言,这就是上封对自己的不满!而陕甘总督是八爷的人担任着的,克扣粮草,不能如期的给军队供应食物!面对这样两位阿哥的压力,传尔丹能不着急么,急于求成的他脑子一热,自然而然的就被叛军消灭殆尽了!
话说回来,其实就是八阿哥想要控制西北的兵权,置六万将士的生死不顾!所以,只有老十四出任抚远大将军王才不会处处受到节制,才能够跟叛军主力一决高下!有句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对于一个军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表面上看老十四风风光光,实际上一个陕甘总督就能让他手上所有的官兵都死无葬身之地!
这就是十四阿哥的命运,聪明一时,糊涂一世。自以为时时聪明,实际上一世糊涂!跟随老八,想拥护老八当太子,可惜时乖命蹇,老八没这个福分!于是自己站了出来争夺皇位,老八却心有不甘,把他献给康熙的寿礼换成了死鹰,要说老八宅心仁厚,狠起来那也是非同凡响!
《雍正王朝》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qzeu
康熙皇帝驾崩,继位者四阿哥胤禛,在当政后出现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河南罢考案”、“铁帽子亲王大殿发难逼宫”、“含泪杀亲子”等一系列旨在推行新政、抑制官绅敛财和宫廷内部党争、挤压的历史事件贯穿雍正的一生和雍正王朝。
康熙废太子后,大阿哥首先跳出来,在康熙面前表达了自己想当储君的意思,他要替康熙把太子整死,康熙虽然废了太子,但太子是他和最亲爱的皇后赫舍里氏的爱情结晶,为了培养太子他付出了很大心血,他和太子的父子情分还是很深的。大阿哥的话很伤康熙,兄弟之间怎么可以这么无情无意。
伤心的康熙还发现,不光大阿哥,其他阿哥也明争暗斗,争起储位来。这是康熙没料到的。
康熙还不算老,身体也很好,原本想,废了太子,省得他闹腾,自己好安安心心当几年皇帝。至于让谁当储君他根本没想。
皇子们争储位让康熙心力交瘁,他后悔了,后悔当初草率废了太子。于是产生复立太子的想法。
康熙废了太子,现在又要复立太子,出尔反尔,这哪是皇帝该做的。皇帝应该说一不二,吐口吐沫是颗钉。这行为有损皇帝形象。
再者,皇帝是不能错的,废太子说明太子有错,现在人还是那个人,又回来当太子,说明什么?说明康熙废太子的做法错了。
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和面子,复立太子之事是不便由康熙说出来的。于是康熙把他最信任的大臣李光地叫来,侧面透漏了复立太子的想法。康熙的意思是让李光地私下里向大臣们透漏皇帝有复立太子的意思。康熙认为大臣们知道了他的意思,都会按照他的意图行事,这样复立太子就没问题了。
过了一段时间,康熙觉得李光地应该把他的意思透漏得差不多了,于是开启了公推太子行动。
可是,李光地并没有把康熙的意思透漏出去,不是李光地没听出康熙的意思,而是李光地对复立太子不认可。李光地做过太子的老师,非常了解太子,他觉得这个太子不是当皇帝的好苗子。
当然,为了防止万一,康熙还做了另一手准备。行动之初,他说,公推太子,大阿哥胤禔除外,大学士马奇不须参加。马奇是支持八阿哥的带头人,康熙不让马奇参会,意思是通过掐掉马奇,排除八阿哥胤禩。当时最有竞争力的就是大阿哥和八阿哥,把这两个人去掉,废太子就自然显露出来。到这时,康熙觉得复立太子,万无一失。
大臣们不知道康熙想复立太子,只知道康熙要公推太子。公推太子那天,马奇装作不知道照样来到会场,而且在手心里写个八字,挨个给人看,相当于公开为八阿哥拉票,结果八阿哥全票被推举为太子。
当康熙看到推举结果时,先是吃惊,后是气愤,当即宣布,投票结果无效,重新投!
大臣们觉得,感情这皇帝说话也不算数啊!没办法,人家是皇帝。
康熙本来要维护自己的面子,但最终失了面子。至于公推太子是荒唐还是阴谋,您来判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