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康熙为何立雍正为太子

历史上康熙为何立雍正为太子,第1张

康熙晚年众皇子为争夺皇位激烈斗争,使其无力整饬朝政。社会虽然表面繁荣,但内里矛盾已经爆发出来,吏治败坏到惊人的地步,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国库空虚,赈灾无钱,打仗无饷,西部用兵半途而废,这种政治颓势是雍正扭转的。雍正45岁登基,在这之前有多年的办差经历,又有在皇权的明争暗斗中培养起来的政治经验。由于他深知康熙一朝的社会矛盾,又对民间现实有深入了解,即位后,果断清除朋党,不拘一格启用有一定长处的人才,清理中央和各省财政亏空,抄贪官的家,不许贪官家属享受赃银。他在整顿吏治中所采取的许多方式,[4]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清圣祖亲征噶尔丹,从征掌正红旗大营。康熙末年,同其他皇子争为储君。圣祖驾崩后,他在皇十三子胤祥的帮助下继承帝位。又传他在隆科多的帮助下夺了抚远大将军胤禵的帝位。雍正继承帝位究竟是康熙亲传,还是篡改遗诏夺嫡,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尚无定论。但是大部分史学家判断,康熙的遗诏有满文、汉文、蒙古文几种语言。按照民间所说其修改了汉文,但是蒙文、满文是不能修改的。而且民间传说为传位十四皇子,被隆科多改为传位于四皇子,但按照清朝官方文件书写规则,并无四皇子十四皇子之称,而是皇四子和皇十四子。迄今故宫所藏约一千万份清朝文件中,并无例外。于字在古代只做人名,传位于应该是传位“於”,从书写习惯和内容上分析,民间传说基本可以肯定为谣传。

康熙立太子之时,正是清朝入关没有多久的时候。此时的清朝,根基还不太稳,特别是康熙的根基还不太稳。康熙想要坐稳自己的皇位,必须要有大臣索尼家族的大力支持。而此时所面临的外患就是康熙平三蕃的时候,康熙的子嗣,只有大阿哥和二阿哥,而面对群臣的相逼,康熙只能从中选择一个,而选择胤礽则是顺理成章。

首先,胤礽的母亲是索额图的女儿,是首辅索尼的孙女。       

在当时的情况是平三蕃离不开索额图等大臣的大力支持,首辅大臣所代表的人几乎是整个朝廷。只要首辅大臣支持,那么平三番就多了一份助力。                                                

其次,索额图的女儿是康熙的皇后,那么她的的儿子胤礽就是嫡子。                                                                   

满族进关之后虽然保留着八旗制度,但是多多少少也会受汉族文化思想的影响。汉族的文化制度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在大臣中和皇帝心中,都已经埋下了种子。那么此时,康熙帝在面临这种情况的时候,是不得不立。

最后,康熙对赫舍里还是有很喜欢的。

赫舍里是康熙的第一任皇后,面对一个和自己年岁相当的人,两人之间还是有很多说得来的话题,两人之间的感情还是很不错的。

根据上面的不同的原因来说,康熙立胤礽为太子,也是无奈之举,要有多方面的考虑,而且是对自己有利的方面。

允礽是康熙的谪长子,国语骑射样样精通。可是为何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太子,最终被废掉呢?原来,康熙认为太子不仁不孝,尤其不能容忍的是,允礽为着早日登位,竟想图谋害己。太子之所以废而复,原因在于,允礽被废,诸位兄弟虎视眈眈,都想谋取太子位。康熙觉得,倒不如再把允礽抬出,以绝诸子之望。至于他第二次废,只能怪他自己。

  废太子后,大概是康熙想冷眼观察一下,进一步物色适当人选,或者他认为明立太子不如效仿祖制,死前不立储君,而留给死后,让大臣诸王共同推举,这样既可避免出乱子,自己也落个晚年清静。但不管怎样,结果却令康熙大失所望:诸位皇子各显神通,而为捞太子位不惜手足相残!

康熙一生共生了三十五个儿子,除十一人夭折外,序齿的就有二十四人。截止第一次废太子时,除早夭和没出世的外,包括允礽在内共有十六人。其中最大的庶长子允禔三十七岁,最小的允祎(第二十子)才两岁。这就是说,自康熙第一次废太子后,除年幼者外,其余诸皇子如允禔、允祉(第三子)、胤禛(第四子)、允祺(第五子)、允祚(第六子)、允祀(第八子)、允禟(第九子)、允(第十子)、允祹(第十二子)、允祥(第十三子)、允(第十四子)等人谁不渴望被册封为太子?尤其是允禔,自认为身居长子位,才华横溢,备受父皇垂爱,总以为自己出人头地的时候到了。废嫡必立长,使允禔更加得意忘形的是:康熙在废掉允礽前后,总是让他留在御前保护父皇安全。父皇这样信任自己,莫非是想立自己为太子?于是允禔提议废掉允礽!谁曾想康熙一听却大大伤心。他认为允禔用心太险恶,故在拘押允礽当天就宣布:“我以前命令允禔侍卫朕躬,并非想立他为太子。允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做皇太子?”这使允禔大失所望。与此同时,聪明能干的皇八子允祀大逞其“组织才能”,到处拉帮结伙,连碰了一鼻子灰的允禔也转而支持他。允祀同党纷纷举荐允祀,使康熙皇帝深感事态的严重性,结果,他龙颜大怒,竟将允祀软禁起来。

 昔日的“圆明居士”摇身一变,成为雍正皇帝

 允禔、允祀太过锋芒外露,自然不讨康熙喜欢。当然也就与储君无缘。胤禛与允为同母兄弟,各怀本领在身,极讨父皇喜爱。有种种迹象表明,康熙驾崩前的确想在他俩中选一个为太子。怎奈年高多疑的康熙干脆来个沉默是金,不肯表态,以不变应万变。

  应该说,胤禛在诸兄弟争储位的勾心斗角中,处于非常有利的境地。允礽二次被放废后,尽管有人为其鸣冤叫屈,但康熙已无意于这个使他伤透脑筋的孽子了。同时,因允禔急躁冒进,允祉鲜有治国才干,都被排除在新立太子之外。那么,胤禛便成为兄弟中可能被立为太子的最年轻的一个。对此,颇有政治头脑的胤禛自然是心知肚明。但康熙被废太子搞得痛心疾首,对再立新太子,当然得谨慎从事。这点,胤禛心里也有数。那么,康熙心目中最理想的继承人是怎样的呢?他没明说,只言“必能以朕心为心者”方能有希望成为储君。不过,通过父皇对诸子的好恶态度,胤禛似乎摸透了康熙的心思,也清楚了自己该怎么去做。

  于是,胤禛便如履薄冰地活动起来:对父皇,他极力表现出一副关心孝顺的样子,又不露声地展示自己的办事才干。他深知:“处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露其疑。”对奔走争位的众多兄弟,他则极力表现得与人无争、事不关己,小心翼翼地接近他们。因为“处众多之手足也,此有好竽,彼有好琴,此有所争,彼有所胜”,必须 尽力避免成为众矢之的。对皇帝左右的重臣,他极尽讨好之能事,真真假假,不露形迹。因为“一言之誉,可不那么容易;未必得福之速,一言之谗,即可付祸根”。要做得天衣无缝,实属太难。但胤禛却别有心术,他以参禅信佛为掩护,让众人都以为他真的清静无为与世无争了呢!

允礽二次被废后,正值允祀拉帮结伙、党羽们纷纷向康熙举荐之时。胤禛暗地里冷眼旁观,明里却延纳僧徒,向人们表示自己是“天下第一闲人”。他十分仰慕被康熙封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的章嘉胡土无图,称章嘉活佛“梵行精纯,圆通无碍”,并将其延为雍亲王(胤禛封号)府中的座上宾。

  昔日的“圆明居士”摇身一变,成为雍正皇帝

  胤禛将章嘉喇嘛作为自己的证道恩师,自有其妙算。章嘉活佛可谓一个地道的御用喇嘛。康熙利用他在青海、内蒙古一带的宗教地位和名望,封其为国师,任他为“多伦喇嘛庙总管喇嘛事务之札萨克喇嘛”,以分西藏喇嘛之权,专管内蒙古宗教事务,并留其常住京师。作为父皇身边的红人,胤禛自然不放过与他攀缘的机会,真可谓一举两得。

  这样,在章嘉活佛的引导下,胤禛很快觉悟一切,“大彻大悟”,直透“三关”,得成正果。用章嘉的话说,“王得大自在矣!”再者,胤禛除视章嘉为证道座师外,还频频延请藩邸附近的柏林寺僧衲,讲论心性,并命僧人迦陵性音主持西山大觉寺,性音频频出入雍亲王藩邸。雍正自称,他当年参究人生因缘非常认真、专心,而其“得大自在”的时候,恰恰正是允礽复立复废之际。

  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正月,胤禛延纳性音等沙门“坐七”,与僧徒们静坐调息两日后,便声称已洞达本末。但他自知还“未造究竟”,遂去请教章嘉。章嘉说:“亲王所见,只像针刺破窗纸,从针隙观天,虽说已见到天宇,但天体广袤,所以,所见到的天体,究竟是有偏见的。佛法无边,请亲王勉力求进!”不过,胤禛顺利破了“初关”,立下了一切皆空的正见。

  按章嘉的指点,胤禛顿觉心境开阔。同年二月,他继续在集云堂参求,直至十四日晚,“经行次,出得一身透汗,桶底当下脱落,始知有重关之理”。他再问法于章嘉,章嘉指引道:“王今所见处,虽说已进步,就像从屋内走到庭院观天一样,但天体无尽,究竟没有尽见。况且,法体无边无量,故当更加勇猛精进!”至此,胤禛已悟得一切皆空之道,天地山河烦恼忧愁,物我皆空,“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己!”可谓力透重关。

  次年正月,正是允礽再度被废,允禔、允禟、允等人瞪红眼睛争太子时,胤禛却在集云棠静坐,无意间急踏“生死牢关”,证得“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无身故长生,无灭故不灭”之道,又可谓力透最末一关。胤禛得成正果,直透一般禅僧都很难接受的“三关”,可说是“超佛越祖”了。章嘉是否将此事汇报了康熙且不去猜他,但是胤禛的所作所为被兄弟们所知闻,则是必然之事。如此,他便巧妙地躲过了众人耳目。其实,胤禛对自己的前程信心也不是有定见的,他常常与僧衲为伍,除有意把自己装扮成无心角逐皇储的闲人外,还有以此为精神寄托的成分。

也许是老皇帝厌倦了手足相残的宫廷讧战,决意让懂得隐山隐水而且确实有才干的胤禛来继承天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是这样已经是一个谜,大概只有康熙和雍正知道吧

关于皇储的确立,大清王朝比较特殊,并不采取公开册立东宫皇太子之位的制度。但有一位在刚出之时就被父皇立为太子并公众天下,也是中国封建王朝被公开册立的最后一位皇太子,他就是康熙皇帝的嫡长子二阿哥爱新觉罗-胤礽。

胤礽出生于康熙十三年,他的母亲是康熙皇帝的结发之妻孝诚仁皇后 赫舍里氏,在胤礽出生当天因难产崩世,年仅21岁。次年胤礽被公开册立为皇太子。康熙皇帝之所以要早早确立胤礽的皇太子身份是,主要还是与胤礽生母孝诚仁皇后的家族背景以及与当时的大清王朝执政形势有着很大关系。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是托孤老臣索尼的孙女,孝庄太皇太后为平衡鳌拜与遏必隆要求立赫舍里为皇后,同时任用索尼三子索额图成功扳倒鳌拜。索额图成为皇帝的心腹,赫舍里氏也在这时迅速崛起,势力不断壮大。为了遏制其发展,康熙帝无奈之下还栽培了纳兰明珠,让两派之间互相牵制。

明清之争结束后,吴三桂作为异性藩王镇守云南,但年轻的康熙决定撤藩。康熙十二年三藩王起兵造反,为首的便是平西王吴三桂,一度占据大清朝的半壁江山,直逼京师。作为一国之君,康熙不得不做出各种应对准备。在与孝庄太后商议后公开册立刚刚出世不久的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京师告急,有皇太子在也可稳住国本。

康熙帝之所以违反祖制立储,还是因为要顾全大局。康熙初年,大清王朝入关仅仅二三十年,国内形势并不完全稳定。再加上是外族统治者,朝廷内外并非团结一致,暗流涌动。对结发之妻的感情,这也是血气方刚的康熙帝所表达的真实情感,虽然如此,但这也绝不可能是他早立皇太子的唯一理由。

这就要从大阿哥的生母说起。大阿哥的母亲惠妃是满洲正黄旗人,虽然说很早的时候就进宫为妃,但她生下大阿哥的时候仅仅是一个贵人,还没有到主位的名分。按照清宫后宫制度来划分,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和答应,从皇后到嫔是一宫主位,而后面的都是庶妃。

按照康熙儿子的出生顺序来说历史上的大阿哥胤褪应该是康熙的第五个儿子,因为前面几个皇子前后夭折,所以胤视也就成了大阿哥。在胤视之后康熙又有一儿子降生,可惜的是也夭折,后来出生的便是比大阿哥胤褪小两岁的二阿哥胤初。

大阿哥虽然是长子但生母位分不高,这也是他不能做太子继承皇位的原因,至于康熙为什么在胤初刚出生之后就立他为太子,也是因为皇子生母的原因。

注意

胤初生母赫舍里氏是康熙的原配夫人,也是他的第一位皇后,两人感情深受,按照道理来讲赫舍里氏生的儿子自然是嫡子,自然有机会继承皇位,不过赫舍里氏生下二阿哥不久就去世了,或许是康熙爱屋及乌在二阿哥周岁的时候就立他为太子了。

因为胤礽是康熙帝玄烨的元后赫舍里氏所生,是康熙帝一生中仅存的嫡子,而且康熙册立太子也是形势所逼。

子凭母贵,年幼册封

虽然中原历来施行嫡长子继承制,满洲也差不多,但是清朝的祖宗规制之中,却并没有过早预立太子的惯例,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便是如此,所以当年皇太极登基与福临登基,才会有不少波折龃龉,即便是康熙帝玄烨本身,也并没有做过太子。

胤礽的生母赫舍里氏,是玄烨的结发妻子,两人感情甚笃,赫舍里氏为康熙帝生育两子,但是长子早夭,只剩下胤礽,而胤礽在坤宁宫出生之时,赫舍里氏便难产而亡,仅21岁。康熙帝与赫舍里氏感情非同一般,爱屋及乌,自然对赫舍里氏与自己生的这个唯一的孩子极其宠爱,胤礽出生后次年,就获得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同意,颁诏册立胤礽为太子。

国本早立,也是惯例

满洲入关之后,处处效法中原旧制,在康熙帝册封胤礽为太子的诏谕之中写道:“帝王绍基垂统,长治久安,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之祥,慰臣民之望。嫡子胤礽,日表英才,天资粹美,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

这段诏谕对于为何册立胤礽为储君的原因,说的很明白,无非就是两点:

第一,帝王登基之后为保证宗庙社稷,早立太子也是惯例,能够安定人心;第二,皇太子胤礽乃是嫡子,天资聪颖,一看就是个人才。

当然,这两个原因里,对于太子的天资的夸赞自然只是客套话而已,当时的胤礽才两岁,牙都没长好,又如何能看得出天资到底如何。不过,胤礽是康熙膝下仅存的嫡子的确是事实,满洲入主中原,以嫡长为尊,传位于嫡长子也是一种惯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919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2
下一篇2023-11-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