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文“子鱼论战”的答案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父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末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2 子鱼论战阅读答案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於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选自《左传》)
字词解释及练习
17、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2分)
(1)宋人既成列(既: ) (2)宋师败绩(败绩: )
(3)公伤股(股: ) (4)国人皆咎公(咎: )
18、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2)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19、宋襄公在战争中错过了哪几次有利的战机?归纳宋襄公说的两条作战原则,指出哪一条是主要的。(2分)
20、找出子鱼批驳上述两条原则的话。(2分)
21、本文中的宋襄公与《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有什么不同?(4分)
答案:
17、(1)既:已经。(2)败绩:大败。(3)股:大腿。(4)咎:埋怨。
18、(1) 我虽是亡国者(商朝)的后代,(也)不会击鼓进攻没有部好阵的敌人。(2) 如果爱惜(敌人)不让他再受伤,就不如当初不去杀伤(敌人)!
19、第一次,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第二次,既济而未成列。 ①不重伤,不禽二毛;②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主要的)。
20、批驳第一条的是“且今之者……则如服焉”。批驳第二条的是“敌之人……犹有惧焉”和“三军以利用也……鼓儳可也”。
21、宋襄公认识问题肤浅,固执,愚蠢;鲁庄公目光短浅,急躁冒进,但能接受曹刿的建议。
3 子鱼论战文言文知识(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
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 楚两军交战于泓。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2)既:尽。济:渡过。
(3)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4)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5)股:大腿。 (6)门官:国君的卫士。
(7)重(chóng从)再次。 (8)禽:通“擒”,俘虏。
二毛:头发斑白,指代老人。 (9)寡人:国君自称。
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0)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11)勍(qíng情)敌:强敌。
勍:强而有力。 (12)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13)赞:助。 (14)胡耇(gǒu苟):年纪很大的人。
胡:年老。 (15)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16)服:(对敌人)屈服。
(17)三军崐: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
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18)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
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
(19)儳(chán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 20)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 ( 21)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编辑本段]译文 事件背景:宋襄王欲称霸诸侯成为盟主。
楚国实力强大,郑国附庸推举,楚国做了盟主。宋襄王不忿,盛怒讨伐郑国。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准备迎战,大司马子鱼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就是不可原谅的了。”
襄公不听。 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
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子鱼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
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子鱼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
襄公说:“还不行。”等到楚军排好了阵势,然后才攻击他们,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腿部受伤,侍卫官也全部被杀。 全国人都归罪襄公。
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古代领兵作战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我即使是亡了国的殷商的后裔,也不攻击没有排好队列的军队。”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
强敌的军队,在险隘的地方不能成列,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敌于险地而进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就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而且现在我们面对的强者,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抓获了就俘虏过来,还管什么头发花白?明耻用来鼓舞士兵的士气,教会他们作战的技巧,为了杀敌人。
伤害(敌人)还未到死的程度,怎么不能再伤害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就应开始不伤害他们;要是怜惜他们当中头发花白的人,还不如屈服于敌人。军队应抓住战机进攻,钟鼓用声音来提高士气。
时机有利而进攻,阻敌于险地是可以的。鼓声宏大以鼓舞士气,鸣鼓进攻未成列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4 子鱼论战文言文知识(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 楚两军交战于泓。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2)既:尽。济:渡过。 (3)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4)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5)股:大腿。 (6)门官:国君的卫士。 (7)重(chóng从)再次。 (8)禽:通“擒”,俘虏。二毛:头发斑白,指代老人。 (9)寡人:国君自称。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0)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11)勍(qíng情)敌:强敌。勍:强而有力。 (12)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13)赞:助。 (14)胡耇(gǒu苟):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 (15)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16)服:(对敌人)屈服。 (17)三军崐: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18)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 (19)儳(chán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 20)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 ( 21)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编辑本段]译文
事件背景:宋襄王欲称霸诸侯成为盟主。楚国实力强大,郑国附庸推举,楚国做了盟主。宋襄王不忿,盛怒讨伐郑国。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准备迎战,大司马子鱼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就是不可原谅的了。”襄公不听。 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子鱼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子鱼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襄公说:“还不行。”等到楚军排好了阵势,然后才攻击他们,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腿部受伤,侍卫官也全部被杀。 全国人都归罪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古代领兵作战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即使是亡了国的殷商的后裔,也不攻击没有排好队列的军队。”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强敌的军队,在险隘的地方不能成列,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敌于险地而进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就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而且现在我们面对的强者,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抓获了就俘虏过来,还管什么头发花白?明耻用来鼓舞士兵的士气,教会他们作战的技巧,为了杀敌人。伤害(敌人)还未到死的程度,怎么不能再伤害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就应开始不伤害他们;要是怜惜他们当中头发花白的人,还不如屈服于敌人。军队应抓住战机进攻,钟鼓用声音来提高士气。时机有利而进攻,阻敌于险地是可以的。鼓声宏大以鼓舞士气,鸣鼓进攻未成列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5 文言文子鱼论战翻译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准备迎战,大司马公孙固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就是不可原谅的了。”襄公不听。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司马公孙固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公孙固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襄公说:“还不行。”等到楚军排好了阵势,然后才攻击他们,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腿部受伤,侍卫官也全部被歼。
全国人都归罪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古代领兵作战,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了国的殷商的后裔,也不攻击没有排好队列的军队。”子鱼说:“君王不懂得作战。强敌的军队,在险隘的地方不能成列,这是上天赞助我们;阻敌于险地而进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就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而且现在我们面对的强者,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到了很大年纪,俘获了就夺取过来,管什么头发花白?使军队明白国耻,教会他们作战,是为了杀敌人。伤势还未到死的程度,怎么不再伤害他们?要是舍不得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就应当根本不要伤害他们;要是怜惜他们当中头发花白的人,就应当向敌人投降。军队在有利时加以使用,钟鼓用声音来调节士气。时机有利而使用军队,阻敌于险地是可以的。鼓声宏大以鼓舞土气,鸣鼓进攻未成列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6 子鱼论战全文翻译事件背景:宋襄王欲称霸诸侯成为盟主。
楚国实力强大,郑国附庸推举,楚国做了盟主。宋襄王不忿,盛怒讨伐郑国。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想要战胜楚国那是不可能的。”
襄公不听。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
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
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
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
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
(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
利用有利的时机,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7 子鱼论战 翻译及原文原文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
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
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
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父帮助我们。
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
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
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末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表现出了一个乱世枭雄的胸襟气度,不拿有色眼睛看人(对比袁绍袁术兄弟,只因为刘备等人出身低微就看不起他们),重英雄,识英雄,也善于笼络人心(不过我觉得这时候他这么做应该是发至肺腑而非故意做作的)。
而且从大局角度讲,他很识时务,并以大局为重。(推举袁绍为盟主,利用他的出身扩大诸侯会盟影响力,不动声色的就化解了关于盟主问题的最大隐患。)
这两点应该最重要,1不拿有色眼睛看人,重能力轻出身;2识大局时务,不争出风头,主动化解矛盾。
《三国演义》第五回讲了“酸枣”联盟的故事,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出了洛阳,来到陈留(今河南陈留县),途中收留了陈宫,杀了吕伯奢。曹操在陈留散尽家财,招募义兵,并且还向各州郡发出矫诏,宣称从洛阳带来了汉献帝天下举兵共讨董卓的圣旨。
十七路诸侯收到了矫诏,纷纷起兵响应,前来与曹操会盟。十八镇在陈留附近的酸枣(今河南延津北)集合,然后各带兵马杀向洛阳,在函谷关外安营扎寨,并推举袁绍为盟主,正式成立了讨伐董卓的关东军事联盟。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历史进行了修改、挪接,其中有很多与史实不符。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从《三国志》可以看到,的确是曹操最先起兵反卓,时间是中平六年(189年)十二月,地点是已吾(今河南宁陵),他只是在陈留招募的兵马。其中,曹操起兵得到了陈留孝廉卫兹的资助,此人后来跟随了张邈。
当时的曹操实力和名望并不高,他发出的矫诏是没人听的,真正发矫诏的人是东郡太守桥瑁,在《资治通鉴》上有明确的记载。酸枣会盟也没有那么多的十八路诸侯,很多割据诸侯其实并没有参加。孔融在打黄巾军;陶谦在徐州根本就没挪窝,只是给义军贡献了一些金银;马腾那个时候还在西凉并没有接受朝廷的招安,更不可能会盟参加讨卓联盟。
至于大家关心的刘备,他和张扬一样,都属于很小的义军,连诸侯都算不上,只是跟随联盟出征,混个军需粮草而已。
曹操虽然没有起到召集诸侯的作用,但他当时“行奋武将军”,在其他诸侯按兵不动的情况下,他一个人积极领军出战,由于兵少将寡,出师不利,还差点丢了性命。《三国演义》把曹操出击董卓的事情放在刘关张“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之后,主要还是要突出刘备三兄弟的英雄形象。
第二年春天,张超、张邈、刘岱、孔伷、桥瑁也来到了酸枣结盟,他们共推的盟主并不是袁绍,而是一个级别非常的低的广陵功曹臧洪。这个臧洪是何许人人,能被各路诸侯共推盟主?《三国志▪魏书▪臧洪传》中记载:
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也。洪体貌魁梧,有异於人,举孝廉为郎。灵帝末,弃官还家,太守张超请洪为功曹。
董卓杀帝,图危社稷,洪说超曰“明府历世受恩,兄弟并据大郡,今王室将危,贼臣未枭,此诚天下义烈报恩效命之秋也。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之大者也”超然其言,与洪西至陈留,见兄邈计事。邈亦素有心,会于酸枣……致之于刘兖州公山、孔豫州公绪,皆与洪亲善。乃设坛场,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
臧洪被推举为孝廉做了郎官,后来与刘繇、王朗(两人后来都成为了王佐之才)同时升为为县长(与县令不同,一万户以下为“长”,一万户以上为“令”)。灵帝末年,天下大乱,臧洪辞官后,受到了张超的赏识,请他做了功曹。
董卓杀帝乱政,臧洪极力以“天下义烈以报恩效命”劝说张超起兵讨伐董卓,张超的实力太过弱小了,虽然认同臧洪,却无法独立成事。张超就带着臧洪来到陈留见兄长张邈。张邈对臧洪非常的欣赏,又把他推荐给了刘岱、孔伷、桥瑁等人。
臧洪绝对是个不世人才,他以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和超群的才谋智慧征服了这些割据诸侯。各个诸侯势力便联手结盟,并且共同推举了臧洪做了盟主。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面写了一段言辞激扬的誓词,各路诸侯无不“涕泣横下,莫不激扬”。这首誓词罗贯中几乎原封未动,直接照搬《三国志》,这首誓词其实是臧洪说的:
“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酸枣会盟后,各路诸侯其实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粮草用尽,就一哄而散了。臧洪虽然名为盟主,却无实力,他既无法约束袁术,更无法调度袁绍,空有一腔热血,无法实现共讨逆贼的宏愿。联盟解散后,臧洪被袁绍收留。后来,张超擅自立了吕布为兖州牧,这让曹操非常不高兴,就发兵攻打张超,张超势力小,实力弱,臧洪就请求袁绍救援张超,袁绍没有答应。
张超死后,臧洪就与袁绍断绝了关系,袁绍很恼怒,就派兵围攻臧洪,臧洪誓死不降,最后被袁绍所杀。一代名士臧洪就这样过早的退出了三国的舞台,对国有忠,对人有义,对势有判,对事有谋,惜哉!
而根据《后汉书▪袁绍传》记载来看,酸枣会盟的时候,袁绍其实并没有在那里,这些会盟的诸侯为了有一个身世显赫,有名望的人来推动倒卓,就“遥推绍为盟主”,而真正的盟主却是小小的功曹臧洪。
历史上的酸枣会盟注定会失败,结盟的大小诸侯各个心怀鬼胎,唯一一个心怀壮烈的人只有臧洪一人,其他诸侯都是为了保存实力,扩大地盘,讨伐董卓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推举盟主时,个个表面推让,实则是惧怕董卓,担心落个“首犯”的罪名,遭到董卓的清算。
于是,他们就推举了一个级别不高,无甚名望的广陵功曹为盟主,出兵时又都迟疑不进,按兵不动,最后分崩离析,一哄而散。臧洪名为盟主,实则不过是各方平衡利益的工具,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