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出每个家庭都绕不开的话题,那就是教育了,特别是作为一代年轻的父母,孩子教育成了重心,也同时受着老人的影响和现代教育的影响,常感到左右矛盾。“穷养儿,富养女”,这句话就让很多人矛盾的,儿子到底怎样穷养?对儿子太过于严格会不会影响亲子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看, 育儿 专家李玫瑾的妙招。
李玫瑾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她说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抓起。当然,不是说我们的孩子会成为罪犯,而是她长期研究对儿童心理学有一定的成就,所以她的一些话值得我们思考。
李玫瑾教授曾表示:养儿有三忌和四不说。
李玫瑾教授表示:穷养出来的孩子容易自卑,而且斤斤计较,长大后难有大胸怀。
以前我有个邻居,她家是靠蔬菜批发起家的,开始起早贪黑十分辛苦,赚的是辛苦钱,后来生意做大了,也比较有钱了,但觉得一定要让儿子懂得赚钱不易,尽管家里条件不错,他儿子常穿的是从亲戚家要来的旧衣服,出去买东西也带着儿子,不停地讨价还价,后来他家儿子长大了养成了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的性格了,后来因为占单位便宜被开除了。真是得不偿失。
就是因为他妈妈的“穷”思维给孩子造成了伤害,觉得凡事要计较占便宜,最可怕的也是“穷人”思想,限制了人生的格局。
何为“苦”养,就是让孩子吃苦头。有的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就苦养孩子,没有“苦”制造苦。邻居家有个男孩,一路长大可真是不容易,他爸爸为了培养他,不断的制造困难,三岁时,零下20度,五点多带孩子出去跑步,孩子发高烧后来晕了才罢休,还说男子汉怎么这么娇气,听着都让人生气。
这种情况常常在父亲身上发生,觉得男孩就应该有男子汉气概,遇事要坚强,不许哭,常在精神上打击孩子。这样的孩子也容易自卑,不能自我。
英国作家刘易斯就曾说过:别人认为不聪明的孩子,原因是孩子本身就认为自己愚笨。
有的家庭只有一个男孩,觉得男孩是家里的顶梁柱,所以从小备受宠爱,李玫瑾就说:“惯”养孩子容易养出一个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惯养孩子养出有问题的孩子还真不少,当初著名歌唱家之子的事件想必大家都没有忘记,那可是含在嘴里怕化的主,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有人说,男孩还是比较省心的,没有女孩娇惯,教育起来也不用这样细致,当初我生了男孩之后,我姑姑就说,这下省心了,男孩不怕吃亏,少操不少心。
但男孩也和女孩一样,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没有差异。不要以为他们天生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可以对他们说话不加考虑,父母出口的话很可能就是孩子的伤。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别忘了还有下一句“只是未到伤心处。”男孩子流泪并不丢人,他们也需要发泄情绪,眼泪是最好的释放。
如果男孩连哭的权利都没有,他们的压力如何释放,排解?
亲戚家有个男孩,有名的坚强,淘气挨打都不哭,因为从小就被教育,男孩不能流眼泪,要是哭打的更厉害。就因为不哭还被他父母当成可炫耀的事。
就是这个男孩才十几岁就开始学会抽烟喝酒,抽得厉害的时候一天两包,劝他戒烟,他说他烦,抽烟能让他冷静。你说这是不是把抽烟变成情绪的发泄口了呢?
在一项调查中显示,在我国孩子教育问题上有42%的是母亲在独挡,32%是老人承担,只有不到12%是父亲在承担。而这些独挡孩子教育的妈妈有很多成了“怨妇”,常会当着孩子的面指责爸爸,或者孩子淘气时顺口一句气话,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这有孩子原因,更多的是对丈夫的埋怨。
你可能说这话是出于让孩子懂得你的付出或者感恩,也许一时的冲动,殊不知,这对孩子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孩子心理爸爸一般都是伟大的,是模仿对象,这样会使父亲在孩子心理的形象大打折扣,另外会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
可能你一句话让爸爸这个偶像变了味,孩子变得迷茫,没有方向,对未来失去信心。
对于一些家庭来说,爸爸承担大部分的花销,而妈妈照顾家里多些,还有一些妈妈是全职家庭主妇,如果这是爸爸不体谅妻子,在遇到事情常常为此打击妻子,不只伤害妻子,也伤害孩子。
这种伤害一般有两个方面:
一是, 让孩子有愧疚感,妈妈是因为照顾他而变成爸爸抱怨对象的。
二是, 孩子不尊重妈妈,不尊重女性为家庭的付出,有可能影响孩子以后的婚恋观。
我认识一个老板,妻子是全职太太,一直在照顾家里照顾儿子,这个老板觉得是他在养着一家人,妻子什么都不行,再送儿子出国那天,老板又在数落妻子,这时他儿子说了一句话:我走了,妈妈您就解脱了。
儿子出国不久夫妻两个人就离婚了,那位妻子自己开了家母婴店,现在已经有三家连锁店了,最让人遗憾的是,他们的儿子明确告诉他们他喜欢男孩。
好多人认为男孩在恋爱中不会损失什么,对孩子恋爱观没有正确的影响,孩子在潜意识里不尊重女孩,也造成没有责任心,也可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婚姻家庭。
家有男孩的家长,究竟要怎样做呢? 李玫瑾教授说:三岁之前要讲爱,三岁之后要立规矩。 所以建议您立好这些规矩:
现在一家人常常是6对1或者更多,既六个或者更多大人带一个孩子,宠爱自不必说,但一定要让孩子尊重长辈,不要养成飞扬跋扈的性格。
还要让孩子养成尊重女性的,从妈妈开始尊重所有女性。当年,某明星的儿子在节目上说妈妈是“猪”,当时引起一片哗然,多少金钱也买不到孩子高贵的心灵。
彬彬有礼的绅士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
男孩要养成一个大胸怀,不骄不躁,遇到失败不能灰心丧气,觉得自己不行,只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学会承担责任,日后遇到困难也能平稳度过。
近年来,少年儿童跳楼的事件屡有发生,这就是孩子不能面对困难,遇事不会化解。
我们的 社会 是法制 社会 ,到处都有规则,男孩是力量的代表,特别是叛逆期孩子容易走偏,所以从小就要引导他们遵守规则。
都说女孩是贴心的小棉袄,男孩是皮夹克,皮夹克也要时时养护。想要有一个优秀,阳光,有爱心、温暖的男子汉,需要我们家长要从自己一言一行影响他,教导他。
男孩只有形成良好的品质,长大才能维护好家庭,成为家人可以依靠的大树,懂得爱自己也会爱别人。
法国爱尔维修说: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领略明天的美好。
作者/萌妈
编辑/萌妈
相信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可以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毕竟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更受欢迎,李女士在教育孩子时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
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其他小朋友嘴巴都非常甜,一看到自己就"阿姨,阿姨"地叫,但自己儿子面对同样的情况却不会嘴甜,不讨长辈喜欢。在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1、容易生气
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被全家人宠爱着,一旦遇到小事就会发脾气,动不动就骂人摔东西,甚至还会动手。他们无法处理自己的情绪,只会将情绪发泄在他人身上,最终会变成一个性格非常暴躁的人。试想一下,一个连自身情绪都无法掌控的人,情商怎么可能会高呢?
2、说话难听
在生活中不乏一些说话特别难听的孩子,在与别人说话的时候,他们常常会很过分,甚至让人讨厌。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在社交能力上势必会非常差劲,而且很难交到真心朋友。
3、爱抱怨
有些小朋友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不会想着怎样去解决,而是把问题抛给别人,选择抱怨,抱怨来抱怨去,最后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经研究发现有这种性格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大多也都喜欢抱怨,遇到问题从不寻找自身原因。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负能量的家庭中,孩子的性格自然会变得非常消极,更不要说是情商了。
低情商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很多的,所以家长应早早培养孩子的情商,免得孩子长大之后变成一个无法掌控自身情绪,变成一个让人讨厌的人。
1、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每天接触最多的人,而家庭教育对孩子起到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家长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如果自己平时有一些缺点的话,那么也要及时改正,然后通过正确的言语以及行动来教育孩子,在良好环境的影响下,孩子慢慢就会变成一个让人喜欢的人。
2、让孩子学会分享
很多家长平时太宠孩子,在家里孩子觉得自己是老大,如果在外面也是这样的表现,随手抢夺别人的玩具,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与人分享,这样的孩子不会受他人欢迎。
一个乐于与人分享的孩子,一般来说都是拥有高情商的,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让孩子学会大度。不管是我们说出的话,还是做出的行为,都不能让别人舒不舒服,更不能去伤害别人。如果他人不小心做出了一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也要懂得适度忍让。
3、锻炼孩子应变能力
仔细观察的话不难发现,情商堪忧的孩子一般表现得都比较木讷呆板,遇到问题常常会无助,不知道怎么办。
但高情商的小朋友就不一样了,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时,他们能做出不一样的反应,因为他们能懂得变通,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拥有着极强的应变能力。因此家长在生活中,可以着重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来帮助孩子变得更优秀。
有时我带二宝出去玩,很多人都会误认为宝宝是个男孩子,可能是模样长得虎头虎脑的,留着短头发,体型也不是很纤细瘦弱,还喜欢穿比较宽松随意的衣服,没有过多亮丽的装饰。
每每我总要去解释:“我们是小女孩”,大宝小时候也是这样像个男孩子,穿衣风格差不多,但是随着年龄慢慢地长大,女孩子气质立显,有了自己的审美意识,上小学时特别喜欢穿裙子,但也都是样式简单大方的那种。
女孩子天生爱美,父母有时也受“男孩子穷养女孩子富养”思想的影响,喜欢把女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其实女孩子没必要过分打扮。 公安大学的教授李玫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她认为别把孩子打扮得太好看,尤其是女孩,这不是危言耸听。
1、让孩子分心,影响学习
给孩子买衣服,选衣服,试衣服,还要挑选搭配的饰品等等,买的不合适了还要再去换,都要耽搁不少时间,时间成本太高。
孩子的时间很宝贵,孩子的职业是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衣服过于亮丽会让孩子分心,转移注意力,影响学习。不只是衣服,同理,孩子的学习用品如果花里胡哨,孩子也会被吸引,时常把玩,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2、影响消费习惯
小时候的穿衣风格会直接影响长大后的消费习惯,一位亲戚给孩子小时候的衣服都是名牌,光鲜亮丽,孩子受妈妈潜移默化的影响,长大后也是非名牌不买,在衣服上投入不少。
过于追求打扮,会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倘若入不敷出,家庭财政就会出现困难。女孩子注重形象的同时,衣服上的支出要根据收入状况量力而行,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
衣服也没必要买太多,孩子在长个期间,每个季节两三件衣服即可,不然孩子也会陷入选择困难症,浪费金钱。
3、虚荣心强,产生攀比心
孩子衣服穿得好看,在学校里会受到同学们的夸奖或者羡慕的小眼神,孩子能清楚的感受到,其实这种能力并不是靠自己争取来的,与学习成绩无关。
孩子看到其他同学比自己穿得好看,还会有攀比心,想比别人穿得更漂亮,这就有点儿本末倒置。学生时代要比的是学习成绩,性格品质,而不是穿衣打扮。
如果一开始穿衣风格就朴素大方,没有得到那多人渴望羡慕的眼神,孩子也不会有强烈的失落感,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孩子的穿衣风格从小培养,需要父母把控,学生时代衣服穿得干净得体就行,没有必要追求名牌和数量,以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良好性格的培养。
很多孩子出问题时会瞒着家长,为什么?因为家长对孩子不宽容、不民主,不能接纳孩子。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爱撒谎。”这意味着什么?孩子每次跟他们说真话,他们都持否定的态度,孩子以后就不敢再告诉他们真实的情况。要是家长能接纳孩子的一切,即使孩子犯错了,也能以合理的方式回应,孩子就不会这样了。
相反,有的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从未陪伴和管教过孩子。有的父母在外面像个人样,在家里却是个鬼样。有的人在外面是某部门负责人,却对家庭、对婚姻极不负责任,大玩婚外情。有的人在外面大谈反腐,在家里却收受贿赂。有的父母在孩子写作业时兴高采烈地玩麻将,孩子在洗牌声中学习能好吗?
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无论在体力、智力、财力还是生活能力等方面,成年人都是占优势的一方,未成年人没有与之抗衡的资本。父母的抚养、老师的教育、社会的熏陶等,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都是深远的。所以说,孩子的问题是大人造就的。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不仅具有给予生命的决定权,还有物质提供的决定权,照顾程度的决定权,甚至是性格发展的决定权。孩子从身体到心灵,都是父母造就的。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都跟父母的行为或教育方式有关。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所以,孩子出问题,关键在家长。有时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长身上。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纪,觉得自己已经很成熟了,但那可能只是生理成熟,心理并不成熟。真正的心理成熟是什么?就是在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时,人能够不把缘由归结于外部,而是从自身找原因。
所以,家长要有一个意识: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骂孩子,先看看你自己。其实,教育孩子不用天天查书,不用天天问专家,家长只需花点时间自我反省,想想孩子的表现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自己给予了孩子什么,自己哪一种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这样。
“孩子的问题是大人造就的”这个理念特别重要,我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讲过。有些家长渐渐意识到了,懂得反思了,就不再焦虑了。
抓家庭养育,关键是要抓家长,而不是抓孩子。看到孩子的问题时,家长要先想想自己有什么责任,以往哪些地方做得不太好,想明白了就赶快调整。家长一调整,孩子也就跟着调整了。
养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好的。与其给孩子挣钱,不如亲自陪伴孩子。与其给孩子存钱,不如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亲情陪伴比金钱重要得多。孩子早年最需要的不是家里有钱,而是一个温馨的家。只要有父母在身边陪着,哪怕家里并不富裕,孩子也会感到幸福。
你做爸爸的不在孩子身边,不要太关注孩子的成绩,那是老师关心的事情。你每次打电话要问他:‘你上学快不快乐?老师喜不喜欢你?你和同学关系怎样,有没有人欺负你?’做爸爸的要关心这些,而不是只问成绩。如果有人欺负他,你要给他出主意,要想办法解决。实在不行的话,你要回去陪伴他。成绩是次要的,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在幼小的时候还没有太大的破坏力,可是,当他有破坏力的时候,你再过问就来不及了。”
这番话,其实我想告诉所有的父母。很多父母并不是这样做的,他们觉得:“我在生活上尽可能满足你,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买什么,那你就要在学习上给我拿高分。这是父母对孩子一个很普遍的要求,但他们忽视了比学习更重要的东西——亲情与陪伴。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12岁之前很省心,不会太闹,也不惹是生非,就交给别人养。可是,当你发现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你就管不了了。尤其当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时,就更难以管教了。因为时光不可倒流,人的成长就像树的生长一样,具有不可逆性,不可推倒重来。孩子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你一旦错过某个阶段,再想弥补,就需要成倍地付出。请注意,成倍付出的应该是你欠下的亲情,而不是金钱。
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很多钱更有价值。所以,与其给孩子挣钱,不如亲自陪伴孩子。与其给孩子存钱,不如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都说“富不过三代”,所以钱挣得差不多就行了,最重要的是在孩子需要你时能陪伴他。否则,你纵有家财万贯,可能还是会被败光的。
6与人接触,学有礼貌为先
61家庭即 社会 。人是 社会 动物,家庭既是 社会 的细胞,也是一个小 社会 。家庭与 社会 有许多相近之处:如人与人的关系既有上下的关系,如祖辈、父辈与子女的关系;也有同辈关系,像兄弟姐妹,包括表亲关系。只是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比 社会 关系更为亲密,不是血缘就是亲情。所以,人在早期可以通过家庭生活形成许多未来进入 社会 后与人接触或相处的行为方式。
62重礼貌原因。人在早年依恋期时,重点依恋一个人,同时也与家庭其他成员有亲密接触。但当他可以独立行动时,他的活动范围超出了家庭住所的范围。尤其是去幼儿园的孩子,开始接触陌生的老师和同学,这时他与人相处就显得不如家庭内部容易。所以,在三岁上下,家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学习并形成良好的 社会 行为方式。
这类行为方式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与人接触的方式,包括熟悉关系与陌生关系的接触;二是与不同的人相处的方式,在相处中遇到不可避免的矛盾或冲突时该如何反应。所以,这一时期父母或其他抚养人对孩子的“涉及他人的行为”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因为人的早期行为一旦经过重复成为方式,就会成为影响他一生的性格。
为什么不能小看这种与人相处的行为方式的培养呢?因为人是 社会 动物,他的生活离不开与人接触和相处,人的获利或受挫也与他人有关,人的幸福、成就等都与他人有关。所以后天形成的 社会 行为方式将决定孩子走出家门后他的人际关系、合群程度、受欢迎或被排斥等 社会 感受。
63与人接触的礼貌。如孩子第一次见到他人需不需要问好,如何问好,对不同关系的人如何使用称谓,如何体现出有礼貌有教养,如何与人接触时既不失自尊,又不显得目中无人。孩子的这些表现既可能体现出抚养人的类似行为表现,更会显现出其家庭整体的教养水平。
尤其是与人首次接触,至少要教会孩子具有公认的基本的礼貌方式。如对陌生人、对年长的人、对女性,还有对残疾人等,使用的称谓、口气和态度都应该有所不同。
对于不懂礼貌的人可以宽容,但对于没有教养的人一定要远离。
7与人相处,学会分享包容
71要学会与人相处。人生不会总遇到投缘的人,我们随时会遇到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能与各种人平和礼貌相处,这是一种涵养,更需要父母有意地培养,自幼让他建立一套与人相处的正确方式。
72教会孩子与人相处的重点。孩子在家庭里最先接触的都是上下关系,是长辈,所以他外出遇到年长的人,见面问好应该不难,难的是与同辈人的接触,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没有与同辈交流、玩耍的机会。所以,有的孩子刚去幼儿园时非常不适应。
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前一年或一年半,即一岁半至三岁时,父母或家人要有意地带孩子接触邻居,或寻找家有同样大小的小孩,约定时间,定期在一起玩耍。家里成员少的家庭,父母一方更要把孩子经常带在身边,让他多见人,慢慢适应人多的场景。
还可以事先教他一些与别的小朋友接触的方法,如遇到不认识的小朋友,可以悄悄地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也可先主动地自我介绍:我叫什么,你叫什么名字?当你带孩子下楼与小朋友“玩”时,一定要让他带上玩具,最好多带一个,一个自己拿着,一个用来与别人交换。结束时,让双方的孩子拿回自己的玩具就好。
在带孩子出去玩时,家长一定要用心观察孩子,参与他们的玩耍。因为这是孩子与同辈人接触的初期,他需要明白,怎样与小朋友相处才是正确的行为方式。
与人相处还有一个重要的好性格,那就是宽容。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一定有差别,有地区差别、习俗差别、家庭背景差别、生活习惯差别等,相遇相处时难免有不习惯,看着不舒服。那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忍耐。忍耐是宽容的基础,具有忍耐力的人才能宽容别人。如果孩子早年忍耐的性格培养得当,这些都不成问题。
除宽容外,乐于分享也是人的一个良好的性格。我们知道,分享也需要后天培养。如同扼制自私与扼制冲动同样重要。在孩子稍大些,三到六岁时,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与人分享的性格。生活中最常见的可以与人分享的就是食物。不仅有好东西要留给不在家或不在场的人,同理,辛苦也应该让大家分担,而不是让一个人承担。
73校园霸凌的启示。当孩子住校,这时,住宿的孩子与同学相处的方式就一半像家人,一半像 社会 模式。由于密切接触,每个孩子又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摩擦或冲突在所难免,同时在初中至高中期间,校园霸凌事件会经常发生。
要特别注意,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他们虽然表现不同,但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在与人相处中,都有“自我中心”的问题,即只顾自己,忽略别人感受的心理缺陷。
欺凌者的自我中心体现在不能吃亏,骄横霸道,而被欺凌者以自我满足为主,不能事先想到别人的感受,经常在一些小事上引发别人的不满。
在宿舍中,最容易冲突的就是与别人的节奏不吻合,或者无意中打扰到别人。在性格培养关键期,父母要有意地告诉孩子,只要有他人在场或在附近,都要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到别人。
8体力之苦,练就坚韧意志
71为什么要受体力之苦。当父母生下一个孩子时,谁都难以预料他未来会经历怎样的人生。但有一点大致可以预料,那就是任何人的人生都会有起伏。要想让孩子 健康 且活得长久,父母能做的就是在他的早年,从生理到心理,给他日积月累的磨炼,使他身体强健、心理有韧性。
有一点需要明确,在生理与心理之间,生理是心理韧性或弹性的基础。即要想让孩子心理坚强并有韧性,一定要从身体之苦进行磨炼。
很多患抑郁症的人,大多从小缺乏体力之苦的经历,比如从小不爱劳作,不爱 体育 运动。
为了孩子一生的体力和精力,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今天你的“狠心”就是他明天强大与自信的来源。那就让孩子在六岁前开始,经历体力之苦。
无论是为了孩子一生能够承受生活的体力之苦,还是在让他遇到心理痛苦刺激时能够坚强不脆弱,或是预防抑郁症,都要高度重视人在早年必须经历的吃苦耐劳的训练。
72训练的时间与内容。培养这种体力之苦可以在孩子四岁前后开始。先让他练习跑步,然后让他学习游泳。
领着孩子跑步。跑步的好处:第一,可以锻炼心肺功能;第二,可以增强肌肉力量。跑步需要长期坚持才能产生以上效果。不过,跑步也要讲究适度。由孩子自己决定节奏,跟不上就稍慢一点,我们是需要孩子吃些苦,但不能虐待孩子。
让孩子早些学游泳。游泳与跑步各有所长,跑步练就人的耐力,而游泳练的是孩子的胆量。不会游泳的人见到水是有恐惧感的。我们要教孩子克服恐惧感,这就锻炼了他的心理素质。
同时游泳对早年孩子的身体发育也很有帮助。学会游泳,还有一层重要的长远考虑,人这一辈子不知什么时候会遇到跟水有关的险境,经过这种训练,在关键的时刻是能够救命的。等到孩子长到十八九岁时,再学游泳就只是增加一种技能了。
在孩子七岁前给他们多些属于自己的时间,让他们到屋外、到田野,到山上,到水里去玩,让他们感受自由的快乐和生活的快乐,让他们身体内的神经系统,也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得到强化加固。当他们的体质强健后,意志力也会更加坚强,心理的弹性或韧性才有保障。
相信大家对于李玫瑾教授并不是很陌生。李玫瑾教授任教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是很多人公认的 育儿 专家。许多家长都非常认可她的 育儿 观念。
在大家看来,李玫瑾教授 育儿 经那么受追捧,那么其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一定很优秀。但是,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李玫瑾教授的女儿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优秀,她只是一位普通人,只是一名小学教师,跟许多人一样,她从事着很平凡的工作,过着很简单的生活。
其实李玫瑾的女儿在小时候学习成绩非常差,常常考试不及格。但是即使这样,李玫瑾并没有像大多数父母一样责怪自己的女儿。她知道自己的女儿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在李玫瑾看来,成绩并不重要,孩子的身体和快乐才是最重要的。正是在这样开明的家庭教育下,李玫瑾女儿的生活现在过的很幸福和满足,她的女儿也曾亲口说过她很快乐。
看到李玫瑾的女儿如今的现状,很多网友都质疑李玫瑾教授的 育儿 观,并吐槽其人设翻车。
虽然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道路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孩子是普通人就意味着父母教育方式失败了吗?
其实只不过是很多父母不肯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名不同人,她们会理所当然把其归结为父母教育的失败。
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别的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时拥有高智商和好的发展机遇。
有些孩子很努力,但是他们却很难成功,因为他们没有拥有一个好的智商;有些孩子即使拥有高智商,也很努力,但是缺乏运气和好的发展环境,其也不可能走上成功的道路。
所以导致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的因素有很多,父母的教育并不是其唯一的影响因素。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的那样,任何东西都没有孩子的快乐重要。我们也曾说快乐是一个人的能力,如果一个人连快乐都失去了,那么就意味着其失去了一项很重要的能力。
在孩子阶段,一个人的快乐能力是父母给予的。但是反观 社会 ,许多父母却剥夺了孩子的快乐能力。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在孩子本该享受快乐的时候给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在巨大压力下,许多孩子都没有达到父母预期的结果。所以,在孩子童年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小心保护好孩子的快乐。
当孩子成年之后,孩子的快乐需要自己去创造,孩子需要用他们的努力去提高他们的快乐能力。
结语:孩子的快乐是最宝贵的财富。对于父母来说,要善于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种优点,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同时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快乐的成长和发展!
开学后,很多孩子都喜欢凑在一起,谈论自家的父母在假期里是如何唠叨的。
“我妈呀,刚回家第一天,好吃的好喝都给我准备好了,抱着我说‘闺女,我想死你了,怎么都瘦了!’没成想,这好日子还没过几天,我妈就开始看我哪儿哪儿都不顺眼了。一会儿说我不整理房间,一会儿说我玩电脑太多,一会儿又催我赶紧写作业去,我看啊我妈也就爱我两天而已,后面的日子里,我简直都变成我妈的眼中钉了!” 有同学这样抱怨道。
其他的同学听了,马上附和道:“对啊,对啊,我妈也是这样!”“我都想赶紧开学了,在家里耳朵都要起茧子了。”
这个现象想必已经是常态了,每个孩子好像都有一个爱唠叨的妈妈。家长要明白,有时候唠叨确实能帮孩子改掉一些坏习惯,但是唠叨也要学会抓住时机,这样才能让唠叨发挥最大的作用。
心理专家李玫瑾曾经说过: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然而很多家长都不懂这一点,总是把唠叨用错了时机。
1)为什么6岁之前,父母的唠叨是黄金?
6岁之前,孩子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意识不够强烈,没有分辨对错的能力,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加以引导,纠正他们的坏习惯,指引他们正确的言行。
袁博说:母亲的唠叨是生活的圣经。这话一点都不假。
而且孩子不可能一次就形成习惯,所以父母的唠叨也是在重复中强化他们的行为和意识。重复的力量非常强大,经常说孩子就能够在脑海中留有印象,这样就能慢慢改掉这些坏习惯。
父母经常在孩子身边“唠叨”,会给孩子产生一种“印刻效应”。
“印刻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说法,说的是刚出生的孩子,如果给他长期看电视,他就会把电视当做“父母”,只注意得到电视画面,听得到电视的声音,而对父母的声音毫不在意。
因此,孩子6岁之前,父母常常在他身边唠叨,不仅能拉近他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也能让孩子更容易听进父母的话。所以说6岁之前,父母的唠叨是黄金。
2)而12岁之后,父母的话语却是“垃圾”?
12岁以后的孩子对父母的唠叨很排斥,这和孩子的成长阶段也有关系。在这个时期的孩子一般都有叛逆的心理,每次父母说话的时候他也总想顶嘴。同时,也与父母的错误的“唠叨”方式有关。
▲父母的唠叨里往往夹杂着负面情绪
有的父母一看见孩子做什么事,都要条件反射地要唠叨他几句,例如“别玩游戏了,赶紧写作业去!”“拖拖拉拉半天了都不起床,谁像你那么懒?”这样的唠叨,其实不是为了催促孩子改掉坏习惯,而是一种变相的贴标签和指责。在你心里,已经给孩子贴上了“网瘾”、“懒惰”等标签。父母的唠叨里往往夹杂着负面情绪,就会引发孩子的抵触心理。
▲父母的唠叨会让孩子产生“抗体”
“你怎么总是这样粗心,什么事都要我提醒!”“你一回家就邋邋遢遢,讲了多少遍要收拾好房间。”这样的话,想必很多父母都对孩子说过吧?觉得孩子身上有各种各样的毛病:粗心、马虎、爱睡懒觉、不爱干净等等,即使父母已经说了几百遍,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全当耳旁风。这是因为父母反反复复的唠叨,已经让孩子产生了“抗体”。
▲父母爱唠叨是对孩子缺乏信任和了解
因为父母总是不信任孩子能做好一件事,所以喜欢多提醒几遍,例如“出门要锁好门!”“起床了被子要叠好!”这些提醒对于6岁的孩子无可厚非,但是对于12岁的孩子,他们就会觉得父母怎么还把自己当小孩子一样。
同时,因为12岁的孩子,上初中后开始寄宿学校,与父母相处时间变少了,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近况,每次孩子一回家,铺面而来的是一堆问题:“在学校跟同学相处怎么样啊?”“吃得饱穿得暖吗?”父母有这些担心也不难理解,但是很多父母常常会犯的毛病就是不懂得与青春期的孩子交流,孩子越不想回答,他们就越是唠叨个不停,这是非常错误的沟通方式。
而且6岁之前,如果父母没有管教好,12岁之后再说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不如掌握好和孩子沟通的技巧,才能促进和孩子良好关系的发展。
3)父母应该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①和孩子有充分交谈的时间,保持交谈时的平等性。
当孩子12岁以后就慢慢进入了叛逆时期,这时候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就不能以大人的语气去命令孩子。这样并不能起到交流的效果,家长需要和孩子用平等的语气去交流。
想象着你在和一个大人说话,遇到孩子的事情要和他商量,问问他的想法,最后双方商量讨论出一个一致的结果。而且这时候和孩子一定要保证充分的交谈时间,不能够因为工作忙或者其他理由不和孩子交流。
②掌握和孩子谈话的技巧,找双方都喜欢的话题。
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用一问一答的方法,这样并不是有效的沟通,而是单纯的提问。而且我们在找话题的时候也可以选择开放式的问题,比如:“今天就让你高兴的事情是什么?”“今天在学校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每次要动脑筋想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和他交流,也可以走入孩子的生活,了解他的兴趣。
③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可以向他说一些你的忧愁。
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一般会和他分享所有开心和不开心的事情,和孩子交往的时候也可以这样。而且当父母说出自己的困难时,孩子也会慢慢的体谅父母的辛苦。会减少很多青春期叛逆的情况发生,而且在你说出自己的困难时,当孩子遇到困难也会主动与你分享。
教育好孩子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办到的事情,家长需要从平时的悉心观察中了解孩子。在沟通中不光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还可以更加理解孩子的想法,根据孩子的性格相处的教育方法才是适合他的。
抓住时机更好的利用“唠叨”,用李玫瑾老师的科学方法教育孩子,相信这样的效果会很不错。
恨嫁的姑娘,常说一句话,“ 找个老实人就嫁了 ”。
全民陷入找对象焦虑的时代,似乎“老实人”一时间也抢手起来。说道“老实人”有什么优势?大家都不假思索地回答“性格好啊!”
等等,老实人真的性格好吗?
的确,有一种老实人,真的是性格好,不卑不亢,举止得体,有一种儒雅的书卷气,这样的人多半在婚恋市场也特别抢手,受教育程度也很好。
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是这一种老实人,这种老实人内心很安逸,做事也靠谱,给人能够倚重的感觉。女生们在这种老实人身上托付终生才真的是嫁对了人。
但是还有一种老实人,也常被“姑娘们”挂在嘴边,有以下几个特征:
如果相亲时碰到了符合以上这几点的老实人,就一定得加倍注意了,搞不好,这种“老实人”并不真“老实”。
“老实人”可能有病!很多种精神障碍都有这样的表现 :
第一,精神分裂症一般都伴随着社会性的退缩 ,美国的一批精神病学家曾经对大批18~20岁的青年进行了分析,预测出了195位后来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青年。
这批人都符合这四条:少于两个朋友、喜欢在小圈子里社交、自觉比别人敏感、没有一个固定的女朋友。此外,感情淡漠、不注意自己的外表,不爱洗澡不讲卫生,也可能是一些发病的早期表现。精神分裂症有以积极症状为主的1型(民间所谓的武疯子)和消极症状为主的2型,2型男性发病率多,1型女性更多。
第二,抑郁障碍者也可能话少 ,问十答一,不爱出门,任何过去想做的事情都不再做了。回避型人格障碍、社交恐惧障碍,都是可能显得是“老实人”的。
第三,深柜的同性恋者也会表现得“老实” ,由于根本就对异性没兴趣,所以当然没恋爱经历,和你在一起也必然话少,甚至连碰你的欲望都没有。
我有个朋友,从小受到封建礼教管制,觉得男人都“坏”,就像找个老实人,最终他真的找了个四大皆空,无欲无求的老实人,回到家就发现一辈子都很“老实”,是个同性恋,自己也沦为同妻,至今还靠着吃抗抑郁药物生活。这就是找老实人的悲剧所在。
“老实人”可能很暴力!当老实成为冷暴力
有一些“老实人”是被动式攻击者,老实其实是他们对伴侣的冷暴力,看似不爱说话,其实是不愿意参与,逐渐的,你会感觉到一种抗拒和排斥,只因为他们不想配合。遭受冷暴力的妻子经常一个人被冰冷地对待,这种冰冷地对待形成了一种长期的折磨,比暴力还恐怖。
老实人就好像刺猬,他们不会主动地攻击你,可是他们在身上装了刺,你只要和他们一接触的时候会被刺伤。
根据心理学的调查,在我们的文化里面,超过七成以上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被动的攻击型人格;而在工作的场所,也有超过67%以上的人,曾经遭遇过被动型的攻击。为什么中国的“老实人”那么多,因为我们标榜自我压抑。在这样的文化当中,被动的攻击型人格存在的比例会比较高。
“老实人”只是在“忍”,小心他们爆发 。有些老实人表现得的确靠谱,但是其实只是内心有一种完美主义的自我苛责在。这些人有一种妄念,希望自己完美,希望自己达成你所有的期待,对自己特别苛刻。甚至对你的认可有偏执的需求,你怼他一句或者开一句玩笑,他要解释半天。
但是这种“老实人”一旦不想老实了,就“不是人”。终有一天,内心的仇恨会启动,把自己委屈久了,不再甘心被自我苛责,就开始企图依靠暴力,找回自由,一开始,他会运用冷酷的言语暴力来虐待你,由于平时对自己都如此严苛,他们对别人严苛起来,自然也是难以想象的。更严重的,平时蓄力,一次爆发,会造成家破人亡。
李玫瑾教授曾分析过,马加爵就属于这一种“老实人”,平时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还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平时脾气也特别好,德艺双馨,但是一旦受不了,不想忍耐,就真的可以造成人命事件。
1、当爸妈建议你“找个老实人”
“找个老实人”其实是一种对婚姻发展情况的不满意,如果家中长辈建议你“找个老实人”,或者塞给你一个老实人,那就是“逼婚”。不要真的就服从安排去跟老实人就算了,除非你愿意放弃自己对婚姻的期待。
2当你身边的人想要“找个老实人”
至于如果你的闺蜜、朋友,自己说要找个老实人算了,那基本上是对自己的情况不够满意,一半是赌气,一半是自嘲,这个时候,赶紧称赞她、拥抱她才是正确的方案。如果顺势找老实人发给她,她会对你特别失望。
总结:宁愿找个“坏男人”,也别找“老实人”
“坏男人”未必真坏,“老实人”也未必真老实 。当我们说一个男人坏时,我们也许只是在说这个男人有热情、会社交,时不时冒出点古灵精怪的想法,偶尔也做点不靠谱的事,但是真正需要他的时候,反而也是一个稳定的依靠。而且,“坏”也可以帮助男人在事业中取得颠覆性创新,格莱德维尔在《异类》中所说的取得成功的一类人,就是“坏男人”。
但是,如果只是图安稳,想找个老实人,最终就可能受到老实的诅咒。且不说“老实人”到底是不是都包藏祸心,和人过一生应该是一个非常慎重的决定,就算想找个颜回那样的道德君子老老实实过一生,也得想好两个人是否合拍。
最后,想说的是,不论是否真要找“老实人”,也别“随便找个老实人嫁人”。
“ 随便找人嫁”,你就会有一个“不便”的一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