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人由于脂肪细胞变得肥大,脂肪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密度变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容易升高。为了保持血糖不至于升高,病人的胰岛就不得不拼命工作,多放出胰岛素,引起高胰岛素血症。久而久之,胰岛累垮了,功能衰竭了,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就升高,最后导致了糖尿病。
肥胖者体内过多的脂肪尤其内脏脂肪对健康危害很大。它是一种内分泌组织,可分泌各种细胞炎性因子和激素,直接干扰机体正常胰岛素分泌,使糖代谢、脂代谢紊乱,导致糖尿病。研究表明,在标准体重基础上,体重每增1公斤,患糖尿病危险将至少增加5%。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早发现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并选择正确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5
最新回答 (1条回答)
受伤的男孩
2013-12-05 回答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一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发生率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在中国的发病率达到2%,据统计,中国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达4000万,并以每年100万的速度递增。 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占10% ,2型糖尿病患者占90% 。 1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的5年内很少有慢性并发症的出现,相反,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之前就已经有慢性并发症发生。据统计,有50%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已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并发症,有些患者是因为并发症才发现患糖尿病的。
瘦人当然也会得糖尿病,糖尿病不仅是胖人易得的疾病,在瘦人身上也有很多例子。很多人都认为糖尿病是因为太过于肥胖,其实引起糖尿病的因素有很多,有遗传因素,也有自身因素,还有所处周围环境的因素。肥胖只是他自身因素的一个因素而已。
首先家族中有患糖尿病的瘦子要多加注意,虽然他现在的情况不太胖,但是遗传因素能够让他身上带有一些隐形因素,糖尿病也是有遗传性的,我身边就有很多瘦子患有糖尿病,而且糖尿病让她们的身材变得更瘦,甚至到了干枯的程度。从这些表现上也可以看得出糖尿病和肥胖没有很大的关系。
其次如果有一些胖子身材很瘦小,但是他们的腰部和腹部有很胖,她们在检查体质率的时候体脂较高,这些人也要多加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测量自己的腰臀比,如果比率差距过大的话一定要去检查,要及时防止糖尿病的出现。
以后很多女性在生完孩子之后患有糖尿病,那是因为她在备孕期间吸入的营养过多,最后生出了巨婴儿,这些过量的营养加大了生产的难度,也加大了患糖尿病的概率。
现在一定要在饮食上多加注意控制糖的摄入,加强运动,注意饮食平衡,我相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糖尿病的发生,一定要让自己的身体健康起来,糖尿病虽然听起来不可怕,但是得了这个病才知道它有多折磨人。
鸟纲(Aves)全世界现有鸟类9000余种,我国有1329种。绝大多数营树栖生活。少数营地栖生活。水禽类在水中寻食,部分种类有迁徙的习性。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国内的种类多分布于西南、华南、中南、华东和华北地区。鸟类体表被羽毛覆盖,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并且具有角质喙。
折叠分类
纲
现今已知鸟类分为多个亚纲,即古鸟亚纲、今鸟亚纲、反鸟亚纲(已灭绝)、蜥鸟亚纲(已灭绝)。
下面介绍最著名的两个亚纲:
古鸟亚纲:
以始祖鸟为代表,它是恐爪龙类,该亚纲将被废除。
今鸟亚纲:
包括白垩纪以来的一些化石鸟类以及现存鸟类。
化石鸟类:
以黄昏鸟目和鱼鸟目为代表,它们的骨骼近似现代鸟类但上、下颌具槽生齿。
目
现存今鸟亚纲鸟类可归为3个总目,即:
一、平胸总目
为现存体型最大的鸟类(体重大者达135kg,体高25m),适于奔走生活。具有一系列原始特征:翼退化、胸骨不具龙骨突起,不具尾综骨及尾脂腺,羽毛均匀分布(无羽区及裸区之分)、羽枝不具羽小钩(因而不形成羽片),雄鸟具发达的交配器官,足趾适应奔走生活而趋于减少(2~3趾)。分布限在南半球(非洲、美洲和澳洲南部)。
平胸总目的著名代表为鸵鸟或称非洲鸵鸟,其他代表尚有美洲鸵鸟及鸸鹋(或称澳洲鸵鸟)。此外在新西兰尚有几维鸟。
二、企鹅总目
潜水生活的中、大型鸟类,具有一系列适应潜水生活的特征。前肢鳍状,适于划水。具鳞片状羽毛(羽轴短而宽,羽片狭窄),均匀分布于体表。尾短。腿短而移至躯体后方,趾间具蹼,适应游泳生活。在陆上行走时躯体近于直立,左右摇摆。皮下脂肪发达,有利于在寒冷地区及水中保持体温。骨骼沉重而不充气。胸骨具有发达的龙骨突起,这与前肢划水有关。游泳快速,有人称为“水下飞行”。分布限在南半球。
企鹅总目的代表为王企鹅。
三、突胸总目
突胸总目包括现存鸟类的绝大多数,分布遍及全球,总计约35个目,8500种以上。它们共同的特征是:翼发达,善于飞翔,胸骨具龙骨突起。最后4~6枚尾椎骨愈合成一块尾综骨。具充气性骨骼。正羽发达,构成羽片,体表有羽区、裸区之分。雄鸟绝大多数均不具交配器官。
折叠我国的种类
我国所产突胸总目鸟类,计有26目81科。根据其生活方式和结构特征,大致可分为6个生态类群,即游禽、涉禽、猛禽、攀禽、陆禽和鸣禽。包括:
1潜鸟目
2鸊鷉目
3鹱形目
4鹈形目
5鹳形目
6雁形目
7隼形目
8鸡形目
9鹤形目
10鸻形目
11鸽形目
12鹦形目
13鹃形目
14鸮形目
15夜鹰目
16雨燕目
17鼠鸟目
18咬鹃目
19佛法僧目
20鴷形目
21雀形目
22鸥形目
鸟纲在生物分类学上是脊椎动物亚门下的一个纲。
折叠古颚总目
鸵形目:
鸵鸟科:仅鸵鸟一种
美洲鸵目:
美洲鸵科:包括大美洲鸵和小美洲鸵两种
鹤鸵目:
鸸鹋科:仅鸸鹋一种
鹤鸵科:3种鹤鸵
无翼鸟目:
无翼鸟科:也叫几维、鹬鸵,4种
[共鸟]形目:
[共鸟]科:分布于中南美的走禽,47种
折叠楔翼总目
企鹅目:
企鹅科:分布于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南部沿海和南极,18种企鹅
折叠今颚总目
潜鸟目:
潜鸟科:游禽,5种
鸊鷉目:
鸊鷉科:游禽,23种
鹱形目:
鹱科:大型海鸟,约70多种
信天翁科:大型海鸟,14种
海燕科:中型海鸟,21种
鹈燕科:中型海鸟,4种
鹈形目:
鹈鹕科:大型游禽,8种鹈鹕
鸬鹚科:游禽,39种
军舰鸟科:大型海鸟,5种
鲣鸟科:大型海鸟,9种
蛇鹈科:大型游禽,4种
鹲科:热带海鸟,3种
雁形目:
鸭科:种类最多一科游禽,包括鸭类、雁类和天鹅,约160种
叫鸭科:分布于南美的游禽,3种
鹳形目:(约115种)
鹭科:中型涉禽,包括鹭类和鳽,约60多种
鹳科:大型涉禽,17种
鲸头鹳科:仅鲸头鹳一种
锤头鹳科:仅锤头鹳一种
鹮科:包括鹮和琵鹭,约30多种
红鹳目:
红鹳科:即火烈鸟,介于鹳和鹤之间的一类涉禽,过去置于鹳形目,5种
鹤形目:(约204种)
鹤科:大型涉禽,15种
三趾鹑科:中型涉禽,16种
秧鸡科:中小型涉禽,135种
鸨科:是现存最大的能飞的鸟,25种
该目还包括鹭鹤科、喇叭鹤科、领鹑科、叫鹤科、日鷉科、日鳽科、秧鹤科等
鸻形目:(约350种)
鹬科:中小型涉禽,87种
反嘴鹬科:中小型涉禽,包括反嘴鹬和长脚鹬,11种
蛎鹬科:11种蛎鹬
鸻科:包括部分鸻类和麦鸡,中小型涉禽,65种
鸥科:中小型海鸟,约20种
燕鸥科:中小型海鸟,约20种
海雀科:中型海鸟,20多种
该目还包括:瓣蹼鹬科、彩鹬科、石鸻科、燕鸻科、雉鸻科、鞘嘴鸥科等
鸡形目:(约284种)
松鸡科:陆禽,包括雷鸟、松鸡、榛鸡等,17种
冢雉科:分布于东南亚、大洋洲的陆禽,20种
凤冠雉科:分布于中南美的大型陆禽,50种
珠鸡科:分布于非洲的陆禽,7种
雉科:包括雉类、鹧鸪、孔雀、鹑类等,约170余种
齿鹑科:分布于美洲的齿鹑类,31种
吐绶鸡科:2种吐绶鸡
麝雉目:
麝雉科:仅麝雉一种,分类有较多争议,过去置于鹃形目
沙鸡目:(约16种)
沙鸡科:中型陆禽,过去曾置于鸽形目 鸽形目:
鸠鸽科:陆禽中的一个大科,约309种
鸮形目:(约205种)
草鸮科:草鸮、苍鸮等,16种
鸱鸮科:鸱鸮类。夜行姓猛禽,189种
隼形目:(约311种)
隼科:小型猛禽,包括隼类和美洲的卡拉鹰等,63种
鹰科:多为大型猛禽
可分为10个亚科:
蜂鹰亚科:蜂鹰、鹃隼等,13种
齿鹰亚科:齿鹰、啸鸢等,12
鹰亚科:雀鹰、苍鹰等,61种
鹞亚科:鹞类,17种
鸢亚科:鸢类,9种
鵟亚科:鵟类,47种
雕亚科:金雕、海雕、鹰雕等,51种
蛇雕亚科:蛇雕、短趾雕等,14种
兀鹫亚科:大型食腐猛禽,15种
鹗亚科:仅一种,也叫渔鹰
美洲鹫科:分布于美洲的大型食腐猛禽,7种
蛇鹫科:仅一种,也叫秘书鸟、鹭鹰
夜鹰目:(约118种)
夜鹰科:夜行性凶猛的鸟类,归于攀禽。89种
该目还包括油鸱科、林鸱科、裸鼻鸱科、蟆口鸱科等
鹦形目:
鹦鹉科:全世界约350多种,色彩艳丽的攀禽。
雨燕目:
雨燕科:97种
凤头雨燕科:4种
蜂鸟目:过去曾置于雨燕目
蜂鸟科:分布于美洲的小型攀禽,约有320多种
鼠鸟目:
鼠鸟科:分布于非洲的一类攀禽,6种
咬鹃目:
咬鹃科:脚趾形状特殊的一类攀禽,有39种
鹃形目:(约159种)
蕉鹃科:分布于非洲的一类色彩艳丽的攀禽,23种
杜鹃科:巢寄生攀禽,136种
可分为杜鹃亚科、犀鹃亚科、地鹃亚科、鸡鹃亚科等
佛法僧目:(约152种)
翠鸟科:包括鱼狗、翠鸟、翡翠等,93种
蜂虎科:26种
佛法僧科:佛法僧、三宝鸟等,12种
该目还包括:鹃三宝鸟科、地三宝鸟科(也称鴗)等
戴胜目:(约10种,过去置于佛法僧目)
戴胜科:仅戴胜1种
林戴胜科:仅分布于非洲的攀禽,9种
犀鸟目:(约57种,过去置于佛法僧目)
犀鸟科:包括犀鸟、噪犀鸟、地犀鸟等
鴷形目:(约410多种)
鹟鴷科:分布于美洲的攀禽,18种
蓬头鴷科:包括蓬头鴷(也叫喷鴷)和尼鴷,分布于中南美,33种
鵎鵼科:即巨嘴鸟,41种
须鴷科:也叫拟啄木鸟,82种
响蜜鴷科:巢寄生鸟类,24种
啄木鸟科:该目最大一科,包括啄木鸟、扑翅鴷等,约216种
雀形目
鸟类最大的一目,即鸣禽,可分为100多个科,有5800多种。
雀形目
亚鸣禽: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
阔嘴鸟科(15种)、裸眉鸫科(4种)、灶鸟科(240种)、�雀科(51种)、蚁鵙科(206种)、
蚁鸫科(62种)、食蚊鸟科(8种)、窜鸟科(56种)、割草鸟科(3种)、伞鸟科(68种)、
娇鹟科(52种)、霸鹟科(426种)、尖喙鸟科(1种)、八色鸫科(32种)、薮鸟科(2种)、
琴鸟科(2种)、刺鹩科(3种)
鸣禽(燕雀亚目) 百灵科(91种)、燕科(90种)、鹡鸰科(62种)、山椒鸟科(82种)、鹎科(130种)、叶鹎科(8种)、
雀鹎科(4种)、丝鹟科(4种)、太平鸟科(3种)、连雀科(1种)、棕榈鹡科(1种)、河乌科(5种)、
鹪鹩科(79种)、嘲鸫科(35种)、岩鹨科(13种)、鸫科(335种)、扇尾莺科(111种)、
莺科(281种)、戴菊科(6种)、蚋莺科(35种)、鹟科(116种)、疣眼鹟科(31种)、
扇尾鹟科(43种)、王鹟科(98种)、鸲鹟科(40种)、啸鹟科(54种)、岩鹛科(2种)、
画眉科(263种)、弯嘴鹛科(5种)、鸦雀科(20种)、刺尾鸫科(2种)、鹑鸫科(15种)、
细尾鹩莺科(25种)、刺嘴莺科(68种)、澳鹡科(5种)、攀雀科(13种)、长尾山雀科(9种)、
山雀科(55种)、鳾科(24种)、澳鳾科(2种)、旋壁雀科(1种)、旋木雀科(7种)、
纹旋木雀科(3种)、短尾旋木雀科(7种)、花蜜鸟科(130种)、啄果鸟科(10种)、
冠啄果鸟科(2种)、啄花鸟科(44种)、斑食蜜鸟科(4种)、绣眼鸟科(94种)、
非洲食蜜鸟科(2种)、吸蜜鸟科(174种)、黄鹂科(29种)、和平鸟科(2种)、伯劳科(31种)、
丛鵙科(43种)、盔鵙科(11种)、钩嘴鵙科(14种)、卷尾科(23种)、垂耳鸦科(2种)、
鹊鹩科(2种)、澳鸦科(2种)、燕鵙科(11种)、棘头鵙科(1种)、钟鹊科(12种)、
极乐鸟科(44种)、园丁鸟科(20种)、鸦科(117种)、椋鸟科(114种)、雀科(35种)、
织雀科(114种)、梅花雀科(140种)、维达雀科(19种)、莺雀科(52种)、燕雀科(135种)、
管舌雀科(23种)、绿森莺科(1种)、森莺科(116种)、曲嘴森莺科(1种)、裸鼻雀科(256种)、
鹀科(320种)、美洲雀科(43种)、拟鹂科(97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啊,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你病情的严重程度,而一提到糖尿病的饮食,那真的就是各种不能吃,各种控制,但是有些传言是夸大其词了,有些饮食的控制根本没有那种严重,那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说一说那些饮食上的误区。
1瘦人不会得糖尿病
其实瘦人是会得糖尿病的,糖尿病并不只是胖人的专属,只不过胖人得糖尿病的几率会比瘦人高一些,而得糖尿病的主要因素其实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肥胖虽然也是导致糖尿病的原因之一,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并不常见,而瘦人只要是满足了上面两点中的任意一点因素,就会得糖尿病,所以建议有这方面倾向的人,要保持心情舒畅,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平时作息时间要安排好,饮食得当,拒绝高油脂的食物,才能远离糖尿病。
2吃得少能控制血糖
这对于血糖高的人来说啊,想要控制好血糖,少吃确实是办法之一,适当的控制饮食的量可以有效地降低血糖,但并不代表饭吃得越少,血糖就能控制的越好,因为一旦饮食的量没有控制好,主食摄入不足,摄入的总热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能量,就会导致体内的脂肪、蛋白质过量的分解,最后可能会导致身体营养不良,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饥饿性酮症引起酮症酸中毒,其实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少吃相对应的是那些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而对于米饭这样的碳水化合物,只要控制适量就可以了。
3不吃淀粉甜食
很多糖尿病的患者都知道要少吃淀粉甜食,所以有的人为了更好的控制就干脆不吃,那么不吃真的对血糖控制有好处吗?其实根据数据显示啊,有很多糖尿病患者抱怨,自己平时已经吃得很少了,为什么血糖值还是下不去,其实人体自己是有保护机制的,不要以为不吃就能控制好,当人体长时间摄取不到足够糖分的话,就会启动升糖激素,来促进肝糖原的分解,这样血糖怎么可能降得下来。
所以想要控制血糖,正确的做法均衡饮食,在固定的时候吃固定量的食物,而且还要特别注意食物的选择,比如想要摄取蛋白质的时候可以从豆腐或者豆干中选择,其次呢可以选择一些鱼类、鸡肉类的食物,想吃猪肉或者牛肉的时候要注意选择油脂较少的部分,而且主食的选择尽量要避免精制加工的食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