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时期有一种民主制度是?

我国古代时期有一种民主制度是?,第1张

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这就是古代的民主思想

中国古代是否有民主主义思想,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我认为,“中国古代有民主主义思想”一说,是站不住脚的。

其一,“中国古代曾经有过民主制度”这一判断很牵强。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经有过民主制度,如钱穆的中国古代没有君主专制说、梁启超的周代贵族共和说、林志纯的先秦“城市国家”说、侯外庐的春秋战国“相对民主制度”说等。有民主制度也就有民主思想,因此这些学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将当时的一些思想与民权、共和挂钩。另外,许多学者强调先秦贵族政治对王权的制约,但他们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事实,即这些贵族都“有国有家”,也属于专制君主。与此相应,“君无贰命”是公认的、通行的社会政治准则。因此,当时的制度及其价值体系只能判定为专制主义。而没有民主制度自然也就没有与之互为表里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系。这种见解更符合历史事实。

其二,“原始儒学”中的民本论不宜高估。

现代新儒家极力把“原始儒学”与秦汉以后的儒学割裂开来。他们赞扬孔孟之道“有最高民主精神”,认为后世官学化的儒学,阉割了孔孟思想的精髓。其实,孔孟之道与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思路并没有根本性的差别。例如,作为思想家的孟子和作为帝王的唐太宗都曾较为系统地阐发民本论,而他们的基本思路是相同的。唐太宗认为民众无能力参政,孟子则说“无君子莫治野人”。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与唐太宗的“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相比较,一个是思想家激越的倡言,一个是政治家清醒的自诫,口气分寸有所不同,但表达的却是同义命题。如果孟子是民主主义者,那么唐太宗属于什么主义?

其三,主张“爱无等差”的墨家明确地维护君主制度,其思想无法定性为民主主义。

由于墨家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意愿,所以许多研究者认为,墨学政论与统治思想格格不入。有人甚至赞誉墨家为“世界平等博爱主义第一大家”。实际上,墨家主张的尚同体制,以上帝鬼神选立君主、天子统一天下之义、“贵且智”者统治“贱且愚”者为最基本的构成法则。主张“爱无等差”的墨家还明确无误地维护君主制度、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这种思想能定性为民主主义吗?

其四,激烈抨击暴君的黄宗羲,其思路仍停留在治权在君的范围内,显然没有达到民主主义的标准。

清初,有一批著名思想家高扬公天下的旗帜,否定皇帝制度,抨击暴君暴政,其中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最有代表性。许多学者认定这些思想属于民主主义。其实,黄宗羲在激烈抨击暴君的同时,又热切地企盼由圣王立“天下之法”以“养万民”。这种思路仍停留在治权在君的范围内,显然还没有达到民主主义的标准。

其五,把对君权的制约理解成民主会推导出荒唐的结论。

许多学者把“专制”理解为“不受任何限制的君权”,因而他们将一切对君权有所限制、有所制约、有所批评的思想统统视为“民主思想”乃至“民主主义”。如果这种推论成立的话,那么在中国古代史上几乎找不到不“反专制”的人,甚至就连许多专制暴君也将跻身于“民主”的行列。原因很简单:在历代帝王的言论、诏旨和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天下为公”、“民惟邦本”、“从谏如流”之类的词语。如果《礼运》的“天下为公”是民主主义,那么历代皇帝的“天下为公”又当如何定性?

总之,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天下为公”、“民惟邦本”、“民贵君轻”、“载舟覆舟”、“广开言路”等,都有其具体的历史内容和特定的思维逻辑。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与理论基础。这些思想都不属于民主主义是毋庸置疑的。当然,其中的“民本论”、“尚同”思想多多少少包含了一些民主的因素,这一点也不可忽视。转贴于

禅让制

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传袭制度.据说尧年老时,经民主推举和自己长期考察,确认舜才德出众,将首领位置让给舜;舜老时,如法炮制,传位于禹.禅让制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后被禹的儿子夏启破坏,代之以家天下的世袭制.

整个先秦时期至少 有六种选官制度:选举制、学仕制、军功制、客卿制、考核制、世官制。 一、选举制 选举指采用推选与举荐方式产生***,既包括原始社会的民主选举即“贤能共主”,也包 括在夏商周时期官吏选拔时的举荐。选举制产生在原始社会,是古代最早的选官制度,仅先 秦时期前后就实行了几千年。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夏朝之前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发展阶 段、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的低落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阶段。 在原始民主发展阶段,民主选举制主要是选举部落联盟***。禅让制中就有对接替人选 的民主推举。被推举出来的部落联盟长,都是氏族成员认为有贤德和能力的人。氏族的首 领是由氏族成员会议选举出来的,当这个首领不称职时,氏族会议有权罢免他。“传说中的 尧、舜、禹等,就是由氏族联盟会议民主选举出来的。”“尧舜的禅让制度,是晚周人一致 的传说,必有部分史实根据,而不会完全出于向壁虚构。”“从社会发展的规律上看,当时 还属于原始氏族社会,生产资料是公有制,人们的私有观念还比较缺乏,把首领的职位视为 绝对私有的想法还未产生。”“母系氏族社会里,酋长的更替都是通过氏族成员民主选举 产生,而不可能实行传子。尧、舜、禹是在父系氏族社会时代,可是这种旧传统仍在继续。 这就是古代传说中‘大同’社会的‘选贤与(举) 能’(见《礼记礼运》) 的制度,也是传 说中的‘传贤’或者‘禅让’制度。”[1 ]乡举里选也是选举官员的重要方式。乡举里选 始于商代,立制于西周,是地方基层官员的一种选任方式。西周时期“君所任者,与共开国 之人及其子孙。上士、中士、下士、府、史、胥、徒,取诸乡贤与能,大夫以上皆世族,不 在选举也。”[2 ] (《乡兴贤能论》) 说明大夫以下官员通过上古时代选贤举能的方式产 生。“据清代学者考证,认为周时大夫以上的高级官吏实行世族世官,而大夫以下的低级官 吏出自‘乡兴贤能’,或曰‘乡举里选’,简称作‘选举’。”[3 ]可见,乡官制度作为基 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商周时期已经建立,乡官的选拔任用和监督考核机制已相当完备, 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制度。乡官与世卿世禄的大夫在地位和产生方式上都有区别,乡官的 地位并不稳固,其人选的产生大都由乡里推举。 荐举选官是指君主及官员个人推荐优秀人才任官。这样的人才来自社会各个阶层,靠自身 才干被委以各级各类官职,甚至将、相等高官。如西周春秋时诸侯有贡士于天子之制,是基 层长官向最高统治者推举有才学之士供朝廷选用的制度,就是朝廷通过基层荐举选拔官员 的一条重要途径。他们没有官宦背景,完全凭个人能力。《礼记射义》云:“古者天子之 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后汉书左雄传》说:“郡国孝廉,古之贡 士。”《周礼地官》也记载有乡大夫具乡饮酒之礼,考察其乡人士的德行、道艺,三年举 贤能者贡于周王,以备选用。到春秋战国时期,适应社会巨变、诸侯争霸称雄对人才的需要 ,荐举选官更是普遍实行,大批贤能之士通过荐举而步入仕途。 二、学仕制 学仕制是指由学入仕,学有成而入仕,靠学到的知识和本领入仕。公学的创办为官员选拔创 造了条件。“学在官府”即是国家通过学校教育方式,培养入仕人才。夏朝就有学校,以后 历代效仿。苏东坡认为“三代以上出于学”;梁启超亦认为:“三代之取士也,必学而后官, 必试之事而能,然后用之”。官学选士制度说明卿大夫以下的官吏是通过选士的方法产生 。无论是卿大夫以上世袭的官员和从士中选拔的官吏,都需要通过学校进行培养,即官学教 育。夏商西周时期都有官学设置。《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 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礼记王制》说:“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 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 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这说明对士的逐级 选拔,已经成为选拔行政官员的法定渠道,是”士”阶层入仕的主要途径。三代学校教育既 是中国教育的开端,又是培养人才、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即使培养贵族子弟,也并不说明 是世卿世禄。重要的不是学生出身,而是官员通过什么渠道进行培养选拔。私学的兴起进 一步扩大了通过教育手段选拔官吏的范围。孔子之前就有私学,而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 二,其办私学成就最为突出。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扩大育人选人方法,提出“学而优则 仕”的思想。孔子办学并非养士,而主要是培养入仕人才,并以此闻名于世,成为举世公认 的教育家。孔子门生子夏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认为做官以后还要不断地学 习提高,学习好了才能从政。荀子说:“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4 ] (《大略》) 荀子的主张与孔子虽不完全相同,但也强调入仕当官必须经过学习培养。 先秦时期通过教育选官的制度,开启了文官执政、精英治国的先河,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三、军功制 军功制即通过战争实践考验而选拔人才,是春秋战国时期因战功而入仕、按照作战功劳大 小赏给爵位和官职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列国争雄,战争使得军人凭军功入仕 而显得特别突出,以军功选拔官吏渐成制度,各国都注意从下层有实践经验的人中选拔人才 ,有军功者授爵或做官。做官有成绩的,再根据治绩擢升。凭军功和治绩擢升,成为各诸侯 国大批中下级官吏的重要来源,其中优秀者还可升为高官。当时官爵合一,但爵非官。对有 军功者,虽不一定都具备指挥才能,也往往是封官赐爵。战国时期各国选官制度的改革,其 根本目的在于废除世卿世禄制,按照因能授官、因功授禄原则建立新的选官制度。军功制 把功劳大小作为选拔官员的基本条件,盛行于魏、韩、楚、赵、燕、齐、秦等国,而以秦最 为发达。 魏国在李悝的倡议下,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5 ] (《政理》) 的原则来选拔官吏,有功 必赏,有罪必罚。韩国建立了“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6 ] (《外储说左上》) 或者叫 做“循功劳,视次第”[7 ] (《韩策第八》) 的按功行赏制度。楚国吴起提出了“使封君 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裁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6 ] (《和氏第十 三》) 的改革方案,凡无能无用之官吏和不重要官职,一律裁减,并削减官吏俸禄,把节省下 的财富用来抚养战士,奖励军功,建立完全以功劳大小为标准的赐爵制度。同一时期,赵、 齐、燕、韩等国也都实行了类似的制度,而以秦国最为彻底和完备。秦国在战国时规定因 作战有功可授予官爵“,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6 ] (《显学》) 秦国自 孝公即位后进行改革。商鞅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政令,实行“效功而取官爵”的仕进新制 度,利禄官爵专出于军功。他说:“行赏而兵强者,爵禄之谓也。爵禄者,兵之实也,是故人 君之出爵禄也道明。道明则国日强,道幽则国日削。故爵禄之道,存亡之机也。夫削国亡主 非无爵禄也,其所道过也。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8 ] ( 《错法》) 商鞅把军功入仕封爵的作用提得很高,把它视为国家“存亡之机”。军功爵制 对于那些既无地位又无特权的新兴地主阶级来说,则是登上政治舞台的捷径。同时商鞅又 把耕战结合起来,以耕战论功也成为秦人入仕的重要途径之一。《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 的变法令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可见秦国执行军功入仕主张非常坚决。 军功制的推行,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同春秋时期的选贤任能相比,选官不再是因人而异的“ 相马”,而是制度化的“赛马”。军功制对于提高军队作战力和国家竞争力有着重大作用, 秦国实行军功制最为彻底,它的军队享有“虎狼之师”的威名,它的政府行政效率和管理能 力也在七雄中最为突出。 四、客卿制 客卿制是指在一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人,被以客礼相待,以客的身份入仕。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变革,诸侯争霸“,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因此各国为达到争霸图强之目的,招贤纳 士,礼贤下士,不惜重金引天下贤才,重用外籍游说之士,成为一代风尚。“客卿”这个名称 ,最早出现于战国,当时燕、齐、赵、韩、秦各国都有客卿,秦客卿最为活跃。 《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佯为得罪于燕而往走齐,齐王以为客卿。”燕昭王筑黄金台, 礼聘天下贤人智士。他曾请郭隗替朝廷推荐贤士,郭隗说:“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 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岂远千里哉!”燕昭王听从郭隗的话, “为隗筑宫而师之”,于是,“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8 ](《燕策一》) 二十余年后,燕国 强盛起来,曾一举攻破齐都城临淄。秦自商鞅变法,国力日强,统治者便萌生兼并六国雄心 。《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入秦前向荀卿辞别时说:“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 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秦相吕不韦,门下食客数千。李斯初入秦时,就是吕不韦的 门客。《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乃拜范睢为客卿,谋兵事。”范睢魏人,仕于秦,故称客 卿。秦自惠文王十年以后,出现了以客入仕的高潮。自秦惠文三十年(公元前328 年) ,由 魏人张仪拜相开始,至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 年) 楚人李斯为相,秦高级官员的选拔 多来自游士。以秦相一职为例,这百余年间22 人担任秦相,其中大部分不是秦国人(籍贯明 确是秦的仅樗里疾一人) 。所以,为秦统一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文臣武将,均为客卿。 与客卿制密切相关的是养士制。各国不仅招贤纳士,而且争相养士,由政府或执政的高官豢 养一批具有特殊知识或技能的士人,作为人才储备,为己所用。这时的士,是社会中的一股 特殊势力。他们虽然出身不同,但都具有较强的进取心,熟悉形势,长于谋略,敢于担负重任 ,只要有崭露头角的机会,就毫不犹豫去奋斗;而且不受国家、宗族、经济地位的限制,走到 哪一国,都可能得到高官厚禄,成为当时政治舞台上最活跃的力量。战国时期官方养士最著 名的为齐国的稷下学宫。齐国由政府直接建立机构养士,在稷门之外造了宽大的公馆,从各 国招集文人学士上千人,讲学论道,进行学术研究,称为稷下学士。淳于髡、尹文、慎到、 荀子、邹衍等,都在稷下讲过学。他们居住在高门大屋内,出入车马随从众多,其规模气派 之大,为其他各国所不能及。私人养士著名的有“战国四公子”。贾谊曾在《过秦论》中 称:“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 贤而重士。”《史记孟尝君列传》说齐相孟尝君田文家有“食客三千人”。《战国策》 中多有关于“四公子”养士及他们所养士人从事各种活动的记载。总之,养士制打破了血 缘宗法关系,士人“朝秦暮楚”,大量为异国效力。 客卿制及养士制促进了人才的流动,意义重大。一部春秋战国史,就是一部人才竞争史、人 才流动史。人才流动有利于社会变革,促进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放环境的形成,推动了 中国历史上人才高地的出现,也为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考核制 考核制主要是从“官”系统内选拔人才,由低级官吏选拔为高级官吏。低级官吏经考核证 明确有德才、政绩或民望好,一般会提拔重用,委以要职,政绩特别突出的,还可能越级任用 。考核制度是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在官吏队伍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考核也称“考课”、“考绩”、“考功”等,即对官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考察核 实。它萌芽于尧舜,建立于周,在我国古代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史书对古代官吏考核的记载,始于尧舜,禹时有“会计”诸侯功绩的做法。自夏朝开始,由 于国家的形成和职官制度的发展,官吏考核制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夏王朝设官分职后, “三载考功,五年政定”[9 ] (《卷六》) 。商朝创设“三有宅考绩法”[10 ] (《立政》 ) ,从政务、管理、执法三方面综合考察官员。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考核既是对官员的督 责,又是选贤任能之手段。西周王朝已建立起较为系统的考核体系,有严格的奖惩措施,考 核结果兑现,优者提升奖励,差者降职免官,有罪者则动之以刑。《周礼天官》记载有当时 对官府机构和官吏考核之规定。如天官冢宰属大宰之职,“以八法治官府:一曰官属,以举 邦治。二曰官职,以辨邦治。三曰官联,以会官治。四曰官常,以听官治。五曰官成,以经邦 治。六曰官法,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纠邦治。八曰官计,以弊邦治。”说明官府和官员 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办事程序和考核制度,做法可谓正规;小宰之职“, 以听官府之六计弊 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从六方面考核 官吏,已相当于今日考核公务员之德、能、勤、绩、廉,内容可谓全面具体。周王考核诸侯 职守比较固定的办法主要有四:一是巡守,即巡狩。二是述职,即诸侯向天子报告工作情况; 三是派员监督,跟踪考核;四是通过朝廷不定期派员到地方巡访,及时了解地方官吏治绩表 现,向天子汇报。无论巡狩、述职,还是派员监督、巡访,都与官员的供职表现、升降奖惩 紧密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官职增多,考核的职责要求更明确,做法不断规范。考核方式主要有短期 的日计月核、年终的“会政致事”和“三年大比”三种。考核内容更具体。春秋战国时期 ,周王室政治经济势力衰弱,已非天下“共主”,而诸侯国势力增强,各国开始设置考核官吏 的职司,一般设有专职或兼职考核官员,考核方法各异;用“上计”法考核政绩的方法也已 出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上计”制度。“上计”是地方各级官吏把自己辖区内的情 况,主要是赋税收入,定时汇编成册,上报朝廷审察,作为国君了解下情及对职官进行考核的 计书。考核后要分出等级,优者奖,差者罚,甚至罢官、施刑等。 先秦时期的官吏考核制度经过多年发展,已有一定规范,并普遍实行。既有年度总结考核, 每年以一定标准考核课责在任官吏之功过行能,执行国家法律法令之表现,又有阶段性考核 ,还有下级官员向上级汇报等。升降赏罚分明,从而调动各级官员的积极性。考核既是对现 任官员进行日常管理和激励的手段,又是选拔任用上一级官员的重要途径。 六、世官制 世官制即古代贵族世代承袭官职的制度,主要存在于夏商西周到春秋初期。此种任官制度 阻绝了许多贤能之士步入仕途的道路,是一种封闭性的任官制度。夏商与西周时期实行宗 法、分封之制,被分封的各级贵族,同时又都是王朝的官吏,世代承袭各种官职。特别是商 与西周时期,王室大臣均为同姓或异姓贵族。春秋列国卿大夫也大都是世袭贵族。正如俞 正燮在《癸巳类稿乡兴贤能论》中所说:“太古至春秋, 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贵族掌握政权,各级官吏都是由国王、诸侯按自己亲属血缘关系 的远近相应地把土地、臣民分封给他们,作为食邑,让他们世代相传,称为“世卿世禄”制 度。《公羊传隐公三年》说:“尹氏者何 天子之大夫也。其称尹氏何 贬。曷为贬 讥 世卿,世卿非礼也。”何休注:“世卿者,父死子继也。”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 是一种部族国家,它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都带有 浓厚的部族色彩,因此,世卿世禄制度曾成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自启杀伯益,以强权手 段夺得帝位以后,我国原始时代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度”,便被父死 子继的“传子制”所取代,世袭王权正式确立。商代王的产生方式,有父子相继和兄终弟及 两种类别,即在同一代中,有兄弟几位相继为王,然后才传递到下一代人中。商代前期多兄 终弟及,盘庚迁殷后父死子继占优,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商代贵族则官位世袭,有不少贵 族到周朝还是世代做官的。周人原是殷商的一个强大部落,后以武力克殷,建立了天子与诸 侯之间之从属关系的新王朝,等级社会的次序逐渐稳定下来。武王以后,王位的继承由兄终 弟及转为固定的父死子继制度。历朝天子都是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并世代保持着天下“大 宗”的地位。其他子弟封为公侯伯子男,建立诸侯国;诸侯也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弟封为 士大夫,建立家邑;士大夫同样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弟均为士,享有禄田;士由嫡长子继承, 其他子弟则为平民,即国人。对于异姓部族,则按联姻关系的亲疏远近进行分封。从诸侯到 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执掌着政权。 春秋时期,由于土地和姓氏的世代相传,大夫的氏族就变为世族,拥有土地和政治权利,并且 聚族而居。他们可以在邑中筑城,还拥有自己的军队。春秋时大国的大世族,封地多达几十 邑,甚至百邑以上,兵力也在数千人至万人以上。春秋各国都有一批累世显赫的大贵族,这 些大族或出自某国君之子孙,或是功臣之后嗣,其兴起皆是由于在国中担任要职,而取得封 地,拥有大批财产、领民和奴隶。高官和大族是相辅而成的,所谓“弃官则族无所庇”[11 ] (《文公十六年》) ,“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11 ] (《襄公三十年》) 。一国之内大 族族长们,在朝中是同僚,互相支援,相互为用,故国君也要得到贵族的支持,地位才牢靠。 由于世族制度的存在,导致春秋时列国重要官员也世袭。各个大族不仅世代为官,甚至取诸 侯而代之,成为国君,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 三代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的建立,说明大贵族阶级垄断着政治大权,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 。国君上台为了安定大族,稳固自己的地位,选官时必在大族中挑选。这样大族的子弟成人 后,其长子就可直接接替其父,而出为国家官吏。一个大族若不出意外,它在其国中的官位 就要世代保持下去。这与后代那种职业官吏有着很大不同,与“选贤任能”的选官标准有 着本质上的差异,结果是其不但不能保持国家内部的团结统一,更阻塞了贤能之士的上进路 。这种制度选拔的人才是贤庸并举,贤后有庸,庸中有贤。荀子曾抨击世官制的危害云:“ 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列从必尊,此以世举贤也。虽欲无乱,得乎哉”[4 ] (《君子》)世官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和宗族公社的经济基础上的,这种制度到了春秋后期 随着井田制和宗族公社的瓦解,才逐渐被打破。 先秦时期多渠道的官吏选拔制度,对秦王朝以至后世官制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选 官制度的渊源,其中选举、荐举等选官方式直接发展为察举以至科举制度,为封建社会选拔 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先秦的官 吏选拔制度的基础,就没有秦汉以至后世的选官制度。古代选官制度又是现代选官制度的 基础,当今许多好的选官制度,如选举、推荐、考察、交流、考核、招聘、考试、试用制等 ,正是古代选官制度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祖国境内的三种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市。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懂得用天然火 ,还会保存火种。

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除了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的是山顶洞人。

最早进入氏族公社时期的远古人类是山顶洞人。

原始农耕生活中的两个主要遗址半坡和河姆渡。处于长江流域的是河姆渡,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方,并且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他们住的房屋是杆栏式房屋;处于黄河流域的是半坡,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栗的地方,居民们会制作彩陶,他们住的是半地穴式。

“人文初祖”是指黄帝。

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民主推举首领的方法,叫做禅让制。

三过家门而不入,治理洪水有功的部落联盟首领是禹。

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在时期禹,随后建立的第一个王朝是夏。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夏、商、西周的开国君主分别是禹、汤、周文王。

夏、商的亡国暴君分别是桀和纣。

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分封制产生的。

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商朝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五谷”包括稻、栗、麦、豆、黍。

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位称霸的是齐桓公;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城濮之战。在战国初期,晋分为韩、赵、魏。战国七雄分别是齐 、楚 、燕、韩、赵、魏、秦国。

赵军大败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使用范围扩大。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进一步推广。

使得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的水利工程是成都平原。

使得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并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的改革是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封建地主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铁氏三兄弟分别是生铁、熟铁、钢。

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甲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或铭文。后来被整理后,字体被称为大篆。战国时期,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的字体,叫做秦隶。

天文成就方面,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和月食的记载。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为了安排农业生产,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名医扁鹊的“四诊法”包括望、闻、问、切。

屈原是楚国人,其著作是《离骚》。

“钟鼓之乐”中的钟是指青铜编钟。

儒家创始人是孔子,政治的核心学说是仁礼学说,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因材施教和温故而知新。其言论收在《论语 》。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他的学说收在《道德经 》。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主张_兼爱、非攻。

法家的创始人是韩非,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

兵家的鼻祖是孙武,著作是《孙子兵法 》。

孟子主张对待自然要用可持续发展观。

不是,这是孔子乱写的。去看竹书纪年,上古时代也充斥着阴谋

《竹书纪年》与传统正史,尤其与儒家经典《左传》,史记经典《史记》,在关于先秦历史的记述上,有很一定的区别。可以成为后世,对于先秦上至五帝时代的历史的补充。

现举几处不同(最惊人的):

1五帝纪  

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颇为特异,与传统的正史记载不同。五帝纪,关于舜的记载,就跟史记等正史所载的有德之君舜的形象大为不同。

引述如下: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放,流放)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2殷纪  

殷纪则颠覆了正史记载的历史第一位贤相伊尹的形象。伊尹流放太甲而称王,结果被太甲潜逃回来杀害。幼主被大臣流放欺压,这似乎更符合历史的真相。当然,究竟如何,还要加以考究。

3周纪  

周纪最与正史不同的就是共和行政的记载。按照史记等正史所载,共和行政就是周厉王被国人赶走之后,周公、召公二相共同执政。而周纪则说是共伯和行天子之政,即共国的伯,名和者,摄行君位。这似乎更合乎“共和行政”的说法。

历史复习

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体恤民众,减轻人民负担 C发展农业生产 D巩固封建统治

相关填空: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 ,秦国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 ,其根本目的是 ;秦朝修建了沟通 水系和 水系的 渠,根本目的是 ,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根本目的是 。

我国古代的许多帝王都非常重视节俭这一品德,以身作则,停止修建露台,以节俭著名的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相关填空:在我国奴隶制社会,最高统治者被称为 ,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开国之君,他从 首领转变为 的国王,他的儿子 继承王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 制代替了 制, 变成了 。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把自己比作太阳的是 ,他的残暴统治最终被黄河下游的 国推翻。 年, 建立了商,定都在殷,他任用有才干的 等人做大臣;由于水患和政治动乱, 把都城迁到了殷,商朝的最后一个王是 ,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采

用 等刑罚,镇压人民。 建立了西周,都城是镐京。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是 ,他任用 为相,卧薪尝胆的霸主是 ,战国七雄分别是 ,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 。在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的是 ,他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皇帝,皇帝这个名号是秦朝的首创,他的儿子 任用指鹿为马的宦官 ,实行残暴的统治,最后他的统治被 推翻, 在公元前 年建立汉朝,史称 ,定都在 , 就是汉高祖;西汉的 和 时期的统治被称为文景之治,其中 提倡节俭,他在位二十多年,宫室园林没什么增加。 开创了西汉鼎盛局面,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叫做大一统时期。

3 汉武帝之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4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向汉武帝建议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国势力的是( )

A主父偃 B董仲舒 C卫青 D霍去病

相关填空: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观原因是 ,(P68),客观原因是 ,其中向他建议削弱诸侯国势力的是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派兵攻击匈奴的是 和 ,

商朝时,汤任用的贤臣是 周武王任用的贤臣是 齐桓公任用的贤臣是 ,秦孝公任用 变法,秦始皇派大将 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和修建长城,听取 的意见焚书坑儒。

5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在西汉时期发明新型播种工具是( )

A筒车 B水派 C耧车 D牛耕

相关填空: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和 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 石器,用 耕地,半坡原始居民用 的石器和木制的 开垦土地,用 收割庄稼,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 时期已经齐备,到了西周时期已经使用一定的 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已经使用牛耕, 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西汉时期的耕犁已经安装了 ,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西汉时期的播种工具 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6关于汉武帝在经济上的大一统,说法错误的是( )

A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B统一铸造五铢钱

C使大商人谋取暴利 D抑制大商人谋取暴利

7汉元帝时期,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和亲,符合下面哪种情况( )

A汉朝统一和亲是被迫的 B和亲对汉朝来说是屈辱的

C和亲是汉朝暂时避免匈奴干扰的无奈之举 D和亲是汉匈民族间的和睦相处

相关填空: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方的 的不断近绕采取了 的策略,派大

将 大举反击匈奴,夺取 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到那里去垦田,修筑了西起 东到 的城防叫做 。汉初之际,匈奴的接触首领 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强大的国家。西汉初年,因为 ,不得不对匈奴进行和亲,这时的和亲是屈辱的被迫的,而 时候,派 和 大举反击匈奴,夺取 和 地区,在公元前 年,取得 战役的胜利,从此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开始西迁。 时, 入朝请求和亲,宫女 自请前往, 把她嫁给

了 ,从此边境安定了 ,为汉匈的 和 做出重大贡献,此时的和亲是一种友好相处,而不是被迫和屈辱的和亲。

8假如你是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你不可能看到下列那一现象( )

A农田里水稻长势喜人 B荒地上人们用耒耜耕地

C干栏式房屋错落有致 D青铜器工艺精美

相关填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生活在 流域,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是 流域的北京人,他们过着 生活,使用 火,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的是 人 ,仍然使用 石器,但是已经掌握了 和 技术,会使用 取火,生活在 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有 和 两种原始居民,他们都种植 ,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有 和 ,其中半坡人住 房屋,主要粮食作物是 。

9从尧舜禹的禅让可以看出,当时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标准是( )

A财富多少 B选贤与能 C是否治水有功 D家族势力

相关填空:尧传位给了 , 传位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原始社会时期 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为 。 年,禹建立了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王朝,他从 转变为 的国王,结束了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他死后,儿子 继位,从此 代替 ,公天下变成了 。

西周的三项重要政治制度是 、 、和 。后来,刘邦建立的西汉之初也实行过分封制,由于诸侯势力逐渐强大,他的后继者 不得已采用 的建议,削弱诸侯国势力,下列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 ,建立 ,还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 的侯国。

10通大川,绝壅塞,疏三江五湖,注至东海,以利黔首。反映的是远古时期那位传说中人物的英雄事迹

A禹 B尧 C黄帝 D炎帝

相关填空:治水有功的是 ,后来由于水缓和政治动乱在 朝,有位国王 把都城迁到了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 在岷江中游修筑了 ,是闻名世界的 工程,使得四川

的 平原变成了 。秦朝时,为了开发南疆,兴修 ,沟通了 水系和 水系,为 和 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有利条件。汉武帝时下令治理 ,八十多年没发生过水灾,东汉 命水利专家 主持修黄河,八百多年没发生改道。

11小名随爸妈到北京旅游,能参观的景点是( )

1元谋人遗址 2大汶口遗址 3山顶洞人遗址 4北京人遗址

A12 B24 C13 D34

12、下列原始人群在同一地点被发现的是( )

①元谋人 ②蓝田人 ③北京人 ④山顶洞人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13、考古学家在山顶洞人生活的地方发现了用贝壳、海蚶壳、磨光的石珠做成的装饰品,这一发现说明( )

①山顶洞人生活的地方靠近海洋 ②山顶洞人懂得了磨制和钻孔技术 ③山顶洞人已经懂得爱美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14、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A、非洲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韩国人

15、相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开始于( )A、黄帝 B、炎帝 C、周朝 D、商朝

16、历史上把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做(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17、武王伐纣决定性的战役是( )A、牧野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

18、战国后期,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进攻的战役是( )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

19、我国迄今考古发现最大的青铜器是(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秦朝铜车马 D、战国铜尊盘

20、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下列哪个时期开始的(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1、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相传是为了纪念( )A、屈原 B、孔子 C、老子 D、黄帝

22、最为珍贵的战国钟鼓乐器整套编钟出土于( )A湖北随州 B、河北邯郸 C、四川成都 D、河南安阳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24、下列事件,成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标志的是

A用磨制的石镰收割庄稼 B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D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25、在四川青城山上有一座“二王庙”,从古到今一直香火鼎盛,这是为了纪念一个伟大工程的修筑者。具体是指( )

A大禹治水 B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C商纣王修建宫殿 D黄帝建造宫室

26、下列人物的思想观点有利于缓和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矛盾的是:

①老子 ②孔子 ③孟子 ④韩非 ⑤孙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27、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最有用的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17、“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于( )

A、《孙膑兵法》 B、《史记》 C、《孙子兵法》 D、《三国演义》

28、主张不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家是

A、墨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29、春秋时期认为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孙子

30、中医沿用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来自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

A.华陀  B.张仲景  C.扁鹊  D.鲁班

31、毛泽东讲“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 指的是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32、公元前221年发生的重大历史是事件有

A.秦王嬴政开始掌握实权  B.封建社会开始形成   C.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D.秦朝建立

33、秦长城的起止点

A.西到临洮,东到辽东  B.西到咸阳,东到河套 C.东到大海,西到陇西  D.西到河套,东到辽东

34、在中央电视台的《鉴宝》栏目上,一持宝人展出了一份秦朝初年的政府公文,如果是真迹,它的书写文字应该是

A、金文      B、小篆            C、隶书         D、甲骨文

35、如果你生活在秦朝,焚书令发布后,你还可以收藏的书有①《诗经》②《医学图书》③占卜的书④种植的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6、保定直隶总督府有一“中国古代刑法展厅”,其中能够反映秦朝刑法残酷的有① 车裂   ②腰斩    ③“炮烙之刑”    ④“族诛”、“连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7、电视剧《大汉天子》讲述了西汉鼎盛时期的历史,这段历史应该是

A、汉高祖时期      B、汉武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文帝时期

西汉鼎盛于汉武帝!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

38、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形成    ④儒家以外学派的消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9、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是因为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     B、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D、汉武帝任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了大官

40 下面发生在两汉时期的几个历史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是( )

A、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 B、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得河套地区

C、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D、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41、西汉前期和东汉初的皇帝都推行薄赋政策,其根本目的是 ( )

A、体谅民间疾苦 B、为反击匈奴作准备 C、恢复社会经济 D、巩固封建统治

42、汉朝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 ( )

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元帝

43、东汉时期,在西域经营了30年并任西域都护的是 ( )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卫青

44、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骨文已经相当成熟 B、竹帛书出现于春秋时

C、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D、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

45、提出“温故而知新”主张的教育家是 ( )

A、老子 B、墨子 C、孔子 D、孟子

46、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是 ( )

A、长平之战 B、马陵之战 C、巨鹿之战 D、城濮之战

47、秦汉时期决定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的皇帝是: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汉光武帝

48、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是: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楚汉之争 D、马陵之战

4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A、夏朝 B、周朝 C、秦朝 D、汉朝

50、提出“温故而知新”主张的教育家是:A、老子 B、墨子 C、孔子 D、孟子

51、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 B、马陵之战 C、巨鹿之战 D、城濮之战

52、东汉时期,在西域经营了30年并任西域都护的是: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卫青

53、我国实行郡县制始于:A、战国时期 B、西汉 C、秦朝 D、汉朝

54、下面发生在两汉时期的几个历史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是:

A、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 B、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得河套地区。

C、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D、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出击匈奴

55、秦朝的都城是: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邯郸

5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是由下列哪个人提出来的?A、李斯 B、汉高祖 C、董仲舒 D、汉武帝

57、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

A、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B、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C、班超出使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

58、我国奴隶制文明时代开始于: A、黄帝时期 B、禹时期 C、启时期 D、汤时期

59、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60、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清明统治被称为:A、开元盛世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开皇之治

61、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有:A、170万年 B、70万年 C、20万年 D、18000年

62、秦统一后,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实行:

A、“仁”政 B、百家争鸣 C、轻徭薄赋 D、焚书坑儒

63、强大的秦朝灭亡于公元前:A、211年 B、209年 C、207年 D、206年

64、春秋时期同晋国争霸中原的诸侯国是: ( )A、齐 B、吴 C、楚 D、秦

6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山顶洞人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6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67、秦统一后,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 )A、刀币 B、铲币 C、布币 D、圆形方孔铜钱

68、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清明统治被称为: ( )A、开元盛世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开皇之治

69、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是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时期

71、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筑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六辅渠 D、灵渠

73我国境内最著名的远古人类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74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的是:A炎帝 B 黄帝 C仓颉 D伶伦

75、华夏族形成的基础是:A尧的部落联盟 B禹的部落联盟 C蚩尤的部落联盟 D黄帝和炎帝的部落联盟

76下列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在长江流域的是:

A 北京人、元谋人 B元谋人、半坡人 C 河姆渡人、半坡人 D元谋人、河姆渡人

77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A 司母戊鼎 B 四羊方尊 C 夏王铜爵 D秦始皇陵铜车马

78、“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这句战争名言出自:A孙武 B孙膑 C孔子 D 韩非

79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A牛耕 B铁农具 C磨制石器 D 青铜农具

80、下列有关商鞅变法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 建立县制 C奖励耕战,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D实行重商抑农政策

81、我国有文字150 你如果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件的发生?

①焚书坑儒 ②昭君出塞 ③ 削弱诸侯国势力

④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③④⑤ D ①③④

151、下列成就出现于战国时期的是:

① 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②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③ 开始记载日食、月食④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②④

152、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商鞅变法 ②秦灭六国 ③长平之战 ④焚书坑儒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①③②④ D ②④①③

大题:

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①文中“卫鞅”指的是谁?“孝公”指哪国国君?

卫鞅为什么要变法? 卫鞅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简述卫鞅变法的主要内容。(6分)

秦孝公死后,卫鞅最终被处死,可卫鞅制定的新法并未废止,而是继续在秦国推行。你认为卫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说明理由

二,《沁园春·雪》里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还看今朝。”

1)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指哪两位著名帝王?

2)“汉武”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有哪些?

3)有人说“秦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暴君,你认为该如何评价他?说明你的理由

三.某同学前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心里很难过。你认为用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什么观点可以劝导他?请说明理由。(

用道家学派的观点。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某同学这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经过他的努力,成绩就会得到提高,不理想就会转化为理想。

五,“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以上言论是古代哪位教育家所说?他生活在我国哪个历史时期?

(2)作为一位大思想家,他提出什么学说?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

(3)想一想,以上三句话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2分)

(4)试简述他在思想、教育上的贡献。(7分)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上,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他要求学习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孔子的弟子整理了《论语》孔子编写了《春秋》。

(5)他的学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何地位?(2分)

六,材料一:秦朝农民要将收获的2/3以上交给国家。长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万人。那时候,所有壮年男子都去打仗或服劳役,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

材料二:秦朝的刑法很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腰斩、车裂等十多种。还有“族诛”和“连坐”等。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严刑酷法的处治。

材料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①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2分)

②材料三中的话是谁讲的?他为什么讲这句话?(2分)

③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之间有什么联系?(2分

七,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1)文中的“卫鞅”指谁?(1分)

(2)文中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1分)

(3)简述卫鞅变法的主要内容(6分)

(4)你从卫鞅这句话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八,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很多成语都与历史典故相关,请列举五个这样的成语

十.《沁园春·雪》里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还看今朝。”

1)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指哪两位著名帝王?(2分)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8分)

十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以上言论是古代哪位教育家所说?他生活在我国哪个历史时期?(2分)

(2)作为一位大思想家,他提出什么学说?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2分)

(3)想一想,以上三句话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2分)

(4)试简述他在思想、教育上的贡献。(7分)

(5)他的学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何地位?(2分)

十二,“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对联中有两个历史有名的成语,它们分别是:(2分)

(2)、这两个成语中涉及到历史上的两个人物,他们分别是:

(3)、读了这对联,对你有何启发?(1分)

十三,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364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