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相思闲愁处,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相思闲愁处,人比黄花瘦,第1张

文/筱薰wang

恋爱中的男女,常常会得一种病,叫作‘相思病’。在**里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说;“我生病了,茶不思,饭不香,觉不眠。”男人会紧张的说:“这么严重,去看医生吧。”然后,女人哭笑不得:“傻样,人家就是想你了。”(鸡皮疙瘩掉了一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如今,这种病已少有人得了,即使两人相隔天涯海角,千山万水,一通电话,或一个视屏,亦或一张车票,包你痊愈。

然而,这个病放在古代人身上可就难治喽,不识字的只能傻等,苦盼,甚至抑郁而终,识字的可以借助诗词文章书信缓解一下相思之苦。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写照。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3年),也就是李清照和赵明诚新婚第三年,赵明诚出仕做官,几次因公出差到外地,小两口感情深厚,这短暂的别离让李清照诗兴勃发,患上了相思病,愁苦烦闷之情无处可宣,便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词作《一剪梅》和《醉花阴》。

清秋时节,细雨残春,衣衾衫薄。词人与夫别离,孤独时时侵心。世间一切风情皆成宿敌,悄无声息肃杀他的情思。举目四望,院里荷叶残败,红花凋谢,无人陪伴。大雁南归,阵断鸿声,她独自一人依靠在西楼,望着天边升起的一轮皎洁明月,想到自古就有‘鸿雁传书’之说,便想着不知可否有那人捎带的只言片语?轻身登上小舟,独自撑着一只船桨却不知该驶向何处?花儿飘零水在流。要如何才能消除这难拂的相思?“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眉头心头流转了一圈,仍是无计可施。这一‘下’一‘上’,简单极致,没有丝毫忸怩做作。只是这相思的愁绪煎熬不知何时能解?眼下又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候。想到这里,女词人已把自己愁成了‘人比黄花瘦’的模样。

深秋的季节,薄雾弥漫,浓云笼罩。深闺中的人终日愁肠万断,感到,金兽炉里熏出的袅袅香烟,就像白昼一样悠长。本是团圆的重阳佳节,可半夜醒来,孤单寂寞,纱帐枕边凉气袭人。此时的思念,来得如此汹涌,令她猝不及防,越想越是愁苦难耐,只好作罢,词人随手拾起一件轻薄的单衣,来到东边的篱笆行,借酒浇愁,菊花和酒香充满衣袖。如果说,结尾一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把一个思妇的消魂形象描写的淋漓尽致。那么,一个‘瘦’字却道出了词人的无尽相思离愁之绪。

据说,这首曾被誉为“幽细凄清,声请双绝”的千古名句,丈夫赵明诚看过后,十分叹赏,一面自愧不如,一面又想超过她,于是开始闭门造句,三天三夜废寝忘食,终于写出50首词,杂在李清照的这首词里,给友人陆德夫看。陆德夫玩赏再三,对赵明诚说:“只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最佳。”使得赵明诚不得不佩服妻子的文采确实比自己好。也让我们后人,不得不赞赏一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出色才情。

词句出自南宋福建籍词人柳永的《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用她来比喻一个老师为教育事业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最恰当不过了

对于学人来说,目标确立以后,还要舍得付出,乐于付出,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没有这样的付出,是达不到目的的做学问如此,干其他事情也如此要达到这第二种境界,需要有恒心和定力,努力做到心态平衡、不骄不躁

我三岁练枪,那一年枪一上手就人枪合一,

爱不释手,九岁悟出夺命十三枪,

于九天之上我斩杀花果山妖猴,

二十岁我熟读天下枪谱,纵横江湖再无敌手,

我这一生只有一个敌人,那就是我自己, 

我去问佛问跟韩信是否有缘?

佛说, 你跟韩信无缘。 

我说求缘,佛说,那你便等上千年。

在那一千年里,你可知韩信,

而韩信却不知有你,你可愿等呐?

我答,国服韩信,请战。

第一枪:长枪思兮长枪亦,短枪思兮无穷极。

第二枪:相思宜夜情多少,地缴涯泪事长,

断肠若眼睛可以看到光明,

世界上便再无黑暗了耳听则虚,心听则实。

第三枪:盲龙乾坤一簌天下游,月如钩,难别求。

第四枪:风流书香百味有多少,天下和人配白衣。

第五枪:无风枪似犹龙万兵手,命入黄泉不回头。

第六枪:白龙若是修佛现修心,一枪风雪一枪冰。

第七枪 望穿白云无服藏沙抑,敌枪风雪破黎明。

第八枪:鲲鹏!纵使韩信断了枪,也徒留我一人伤。

第九枪:天地无情恨多少,夜里孤声泣不长。 冰心!

第十枪:冤魂不怨为天意,长枪出 ,君王泣。 寻仇!

第十一枪:爱过之后知情浓,佳人走 ,短发留。 抬头!

第十二枪:上见君王不低头,三军将士长叩首。 神游!

第十三枪:百万将士再摇旗,三军齐, 我无敌。 杀意!

扩展资料:

夺命十三枪续

我生于一片大雪之中,自小,便只为活下去而战斗,人有七情六欲,当十三种情绪加到一起的时候,我就明白了我的枪意,宿命中注定的白龙,是我小时梦中的声音。

为寻白龙,我涉及黑山白水,历经百劫千难,为的就是在我每次人生中找到它,我苦度春秋轮回。

在我三岁那年,我就开始练枪,枪一上手就人枪合一,爱不释手。九岁,我悟出夺命十三枪,于九天之上,斩杀了花果山的妖猴。二十岁,我熟读天下枪谱,纵横江湖,再无敌手。

他们都说我是个喜欢在背后杀人的江湖杀手,我不在乎,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技艺。有人运筹帷幄,决胜在千里之外,有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人百步穿杨 千里之外取人首级。而我,便是享受这份狩猎的味道。

夺命十三枪始于浩荡天恩逐百鬼夜行天下无双。风无声,心如止水;光无影 七剑无衡,海纳百川,浑然依啄。

我去问佛,问跟韩信是否有缘,佛说 你跟韩信无缘。我说求缘,佛说那你便要等上千年。在这一千年里,你可见韩信,而韩信却不知有你,你可愿等啊,我答,国服韩信,请战!!!

第一枪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相思!

第二枪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断肠!

眼见为虚,心听则实 。

第三枪 盲龙!乾坤一簌天下游,月如钩,难别求 。

第四枪 风流!书香百味有多少,天下何人陪白衣。

第五枪 无双!枪似犹龙万兵手,命若黄泉不回头。

第六枪 白龙!有过痛苦方知众生痛苦,有过牵挂,

了无牵挂。若是修佛先修心,一枪风雪一枪冰。

第七枪 望穿!翻云起雾藏杀意,横扫千军几万里。

第八枪 鲲鹏!纵使韩信断了枪,也徒留我一人伤。

第九枪 百鬼夜行!我宁一枪闯天下,月下亮枪只为她。

第十枪 霸王!有爱有恨终难断,任流水,不相念。

第十一枪 释怀!七进七出无人挡,万军丛中取首级。

一将终成万骨枯,回首看,尸横遍野。

第十二枪 决胜!枪枪俱皆带杀意,天下太平我心平。

枪到处,万众归心。

第十三枪,夺命无悔!又是夕阳照高山,

我却已封枪立于佛前。佛问我是否还欲寻韩信,

我说不必。我爱枪,而后学枪。练枪,

而后枪指天下。现在我封枪告诫后人,我非白龙,

只求有缘于枪不负枪。

夺命十三枪,我用一生寻找有缘人,独步天下,相守于天涯,有枪,有我,还有心爱的她。

这是占卜诗的第三十二签: 中平 苏武牧羊 十九年前海上辛节旄惆败逐沙尘 餐毛嚼雪谁怜我惟有羊儿作伴群 苏武,汉代的一位忠臣。武帝派他出使匈奴,被番王单于拘留,威迫利诱,要他变节投降,苏武不屈,被放逐北海牧羊,所牧者,皆公羊,番王下令,除非他回心转意,又或者公羊能产子,才能获释。苏武饮雪吃草籽,在风雪中挨了十九年,才得以还乡。后获宣帝赐爵“关内侯”。 签文道尽苏武牧羊的艰辛,十九年如一日,天天紧握汉朝的使节杖牧羊,最后,连节杖的旗旄也被风吹去了,才得还乡。 流年:仍在艰辛挣扎中,要意志坚定。 事业:无论您在创业还是守业,都不要受外界影响。财富:求财甚难,要坚持。 自身:凡事忍耐,多作福,多做公德。 家庭:家运阻滞多,提防小人从中作梗。 姻缘:是爱情备受考验的一年。婚事过了这个冬天再说。 移居:有搬迁之机会,往南方比往北方为佳。 名誉:大器晚成,勿追求急功近利。 健康:常有小病,但无伤大雅。 友谊:当您感到孤寂时,不妨主动去找寻旧日朋友。 求子: 应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终会如愿

 《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

 宋代: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译文

 黄莺啄花,红色的花瓣从枝头纷纷落下;燕子掠水,剪尾点破了水面,泛起缕缕细绿的波纹。天寒手冷,玉笙冰凉,吹奏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这样吹下去,一定会让人和绿杨都会变得越发消瘦。

 赏析

 这首词诸本题作“春景”。乃因伤春而作怀人之思。

 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这般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为点题之笔。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同时也是作为别情相思的艺术载体。飞絮蒙蒙,是那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念人之情。因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忧思约带、腰肢瘦损。“人与绿杨俱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直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词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然而词人为了限度地达到反衬的效果,甚而不惜极尽雕琢气力状物写景,终不免落于攻琢之痕。“溜”字本写花红之鲜艳欲滴,“皱”则欲状摹水波漾漪之态,亦不可谓不巧矣!然味之终觉神韵欠焉!究其原委,就在于它显得雕琢、吃力。正如其“天连芳草”句,如换“连”为“粘”,则失于穿凿矣!故《吹剑录》谓“莺嘴”二句:“咏物形似,而少生动,与‘红杏枝头’费如许气力。”可谓一语中的。其实,很多词评家们都恰切地指出了这一点:《草堂诗余》批曰:“琢句奇峭。”《弇州山人词评》评曰“险丽。”《古今词话词品》亦云:“的是险丽矣,觉斧痕犹在。”如此雕炼奇峭,有《粹编》本要以为此词乃黄庭坚所作,实在也是事出有因。

 “诗缘情”,贵其感发之力量,“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尤重其内在之情味意境。而由于诗、词体裁的限制,其用字造句,又特别讲究锤炼洗净。但是这种锤炼不是刻意地雕章琢句。其用心尽管良苦而出之必须自然,浑成无迹,顺手拈来,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也。秦观此词中,“瘦”字的运用就应该说是较为成功的。所以《草堂诗余》才又说:“春柳未必瘦,然易此字不得。”是公允之评。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也不乏此例。如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程垓“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摊破江城子》)新鲜奇特,形象生动,各具情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得其失,均当以审慎公允态度待之,不隐其得,不讳其失,对文学艺术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扩展阅读:秦观主要成就之词作

 秦观在婉约感伤词作的艺术表现方面,展示出独特的审美境界。

 首先,在意境创造上,秦观的词作擅长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风光,抒发迁客骚人的愤懑和无奈,营造出萧瑟凄厉的“有我之境”。

 代表性作品是他贬谪郴州期间所写的《踏莎行》:

 这篇词作非常深切地抒写出词人遭受流放、前途渺茫、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愁绪。特别是最后两句,因景设问,沉痛地表达出自己远离朝廷、谪放天涯地无奈和悲愤。秦观病逝之后,苏轼特别将这两句诗书于扇上,并题识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意思是秦少游死了,拿一万个人也无法赎回他的命。这句话其实是化用了《国风·秦风·黄鸟》里“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的句子。

 其次,在语法结构方面,秦观受到柳永的影响,创作了大量慢词。但是他能把令词中含蓄缜密的韵味带进慢词长调,从而弥补了柳永以赋法填词所造成的发露有余,浅白单调的不足,显得跌宕有致,包蕴深层。例如《望海潮》。

 再次,在字法运用方面,秦观词作具有含蓄隐丽的特征,取象设词追求意象的精致幽美,描绘自然景物,多为飞燕、寒鸦、垂杨、芳草、斜阳、残月、远村、烟渚等;摹建筑器物,则是驿亭、孤馆、画屏、银烛之类。他以柔婉的笔触,对词中的字句多加推敲和修饰,用精美凝练的辞藻,传写出凄迷朦胧的意境。

 正像赵尊岳在《填词丛话》卷中评析秦观词用字之妙所言:“淮海即好丽字,触目琳琅,如‘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一‘映’,一‘低按’,一‘小’字,已经驱使质实为疏秀,人见其风度矣。

 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

 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

 如浙江杭州的秦观祠,丽水的秦观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熙宁元年(1068),秦观21岁,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郭子仪单骑见虏赋》。

如梦令春景拼音版如下:

yīng zuǐ zhuó huā hóng liù , yàn wěi diǎn bō lǜ zhòu 。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zhǐ lěng yù shēng hán , chuī chè xiǎo méi chūn tòu 。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yī jiù , yī jiù , rén yǔ lǜ yáng jù shòu 。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如梦令·春景赏析:这首词诸本题作“春景”。乃因伤春而作怀人之思。

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这般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为点题之笔。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

同时也是作为别情相思的艺术载体。飞絮蒙蒙,是那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念人之情。因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忧思约带、腰肢瘦损。“人与绿杨俱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直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词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然而词人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反衬的效果,甚而不惜极尽雕琢气力状物写景,终不免落于攻琢之痕。“溜”字本写花红之鲜艳欲滴,“皱”则欲状摹水波漾漪之态,亦不可谓不巧矣!然味之终觉神韵欠焉!究其原委,就在于它显得雕琢、吃力。

“诗缘情”,贵其感发之力量,“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尤重其内在之情味意境。而由于诗、词体裁的限制,其用字造句,又特别讲究锤炼洗净。但是这种锤炼不是刻意地雕章琢句。其用心尽管良苦而出之必须自然,浑成无迹,顺手拈来,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也。秦观此词中,“瘦”字的运用就应该说是较为成功的。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得其失,均当以审慎公允态度待之,不隐其得,不讳其失,对文学艺术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简析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上片与秋凉情景。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下片写重九感怀。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下片写的是结果。

  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因此,相对说来,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

  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设问手法也是词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之一。明茅映在《词的》中说:人们“但知传诵结语(指“人比黄花瘦”句),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消魂’。”这话是很有见地的。“莫道”一句,实际上可以与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句相媲美。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带有反诘与激问的成分。

  元伊士珍《琅环记》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明》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城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单从这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的生活体验不是一般文人所能体验得了的;他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技巧,也不是一般词人所能模仿得了的。词里出现的那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也正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因为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阶层的产物。

如梦令诗词鉴赏1

古诗原文

点滴空阶疏雨。迢递严城更鼓。睡浅梦初成,又被东风吹去。无据。无据。斜汉垂垂欲曙。

译文翻译

零星的雨点洒落在台阶上,传来远方城池上催更的鼓声。刚进入梦乡,却又被一阵寒风吹醒。梦刚开始就被这一阵风吹散。窗外天空中的银河已经低垂,天快亮了。

注释解释

空阶:无人行走之阶。南朝梁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有“夜雨滴空阶”。

迢(tiáo)递(dì):遥远貌。严城:戒备森严的城池。唐代皇甫冉有“去树近严城”之句。更鼓:旧时报更的鼓声。

无据:没有凭据,谓梦境无凭。宋徽宗《燕山亭》词“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斜汉:天将明时银河偏斜,故称斜汉。垂垂:低垂貌。唐代薛健有“满风轻撼叶垂垂”。曙:天刚亮。

创作背景

此词撰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春。当时王国维在南通通州师范学校任教,因为生病,王国维精神有些恍惚,故词中写春夜的情怀,有着落寂的感觉。关于这首词的创作时间背景也有不同说法。学者佛雏认为此词于1904 年至1905年间创作。而钱剑平认为此词创作于1905年。

诗文赏析

这首小词写一夜失眠的感受,较注重构思与技巧。它是《人间词甲稿》里的第一首,当是王国维的早期之作。

古诗写失眠比较直率,像《关睢》的“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像《古诗十九首》的“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都是直接说出来的。词人写失眠就不大喜欢直说,如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不言失眠而失眠自见。王国维这首词,也采用了温庭筠那种委婉曲折的表现方法。

“点滴”的“空阶疏雨”和“迢递”的“严城更鼓”都不是足以影响人睡眠的声音。然而在寂静的春夜里,这两种若有节奏的声音一近一远互相应和,不免使睡不着的人更加心烦意乱,从而也就更加难以入睡。这两句是写景,但景中已触合有人的感受。

“睡浅梦初成,又被东风吹去”是说,好不容易才朦胧入梦了,可是一下子又从梦里惊醒。作者不直接说自己从梦中惊醒,而说梦被东风吹去。把抽象的、无形的梦说成似乎是有形的、可以被风吹动的东西,这又是一种故作曲折的技巧。“无据”,是“没有凭据”。这里所指的是“被东风吹去”的那个初成之梦,刚开始就结束了的梦。那么这是一个有关爱情的梦还是一个有关理想的梦。梦见的是“众中不惜搴帷问”的“天人”还是“摘得星辰顷满袖行”的“萦回岛屿”。诗人没有说,似乎也来不及去想。因为这时候窗外天空银河已经低垂,天很快就要亮了。

这么短的一首小词,能用比较委婉曲折的表现手法,来写出彻夜失眼的感受,可见作者在构思与技巧上下了一番工夫。但若论感情的分量,则显然不如《乙稿》中同样写彻夜失眠的那一首“恨来迟,防醒易。梦里惊疑,何况服时际”(《苏幕遮·倦凭栏》)。当然,《苏幕透》是一首悼亡词。作者在经受了生离死别的巨大打击之后彻夜悲恸以至恍惚迷离,那种感情并不需要任何巧妙的修辞技巧。

构思安排,只耍直接说出来就足以深深地感动读者了。另外“梦境无凭而梦亦难成”的这种构思其实也不是王国维的创造,它来自宋徽宗(燕山亭)词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正如一些学者曾指出过的,王国维有时喜欢套用或改造前人的句子。对于套用和改造的效果,我们当然要看具体的作品。但就这种做法来说,则显然也是一种对技巧和文采的刻意追求。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王国维论词虽然尚五代北宋词的“天工”,但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却并不排斥,有时还在刻意追求“人巧”。

如梦令诗词鉴赏2

阅读李清照的两首词,完成第9-11题。(5分)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找出《武陵春》中词人化虚为实,描摹愁思的句子。(1分)

2、说说《如梦令》“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2分)

3、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2分)

参考答案: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1分)

2“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3前一首:愉悦、欢快、热爱生活(1分);后一首:悲伤、愁苦、孤单寂寞(2分)。

如梦令诗词鉴赏3

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这首词诸本题作“春景”。乃因伤春而作怀人之思。

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这般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为点题之笔。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同时也是作为别情相思的艺术载体。飞絮蒙蒙,是那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念人之情。因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忧思约带、腰肢瘦损。“人与绿杨俱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直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词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然而词人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反衬的效果,甚而不惜极尽雕琢气力状物写景,终不免落于攻琢之痕。“溜”字本写花红之鲜艳欲滴,“皱”则欲状摹水波漾漪之态,亦不可谓不巧矣!然味之终觉神韵欠焉!究其原委,就在于它显得雕琢、吃力。正如其“天连芳草”句,如换“连”为“粘”,则失于穿凿矣!故《吹剑录》谓“莺嘴”二句:“咏物形似,而少生动,与‘红杏枝头’费如许气力。”可谓一语中的。其实,很多词评家们都恰切地指出了这一点:《草堂诗余》批曰:“琢句奇峭。”《弇州山人词评》评曰“险丽。”《古今词话词品》亦云:“的是险丽矣,觉斧痕犹在。”如此雕炼奇峭,有《粹编》本要以为此词乃黄庭坚所作,实在也是事出有因。

“诗缘情”,贵其感发之力量,“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尤重其内在之情味意境。而由于诗、词体裁的限制,其用字造句,又特别讲究锤炼洗净。但是这种锤炼不是刻意地雕章琢句。其用心尽管良苦而出之必须自然,浑成无迹,顺手拈来,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也。秦观此词中,“瘦”字的运用就应该说是较为成功的。所以《草堂诗余》才又说:“春柳未必瘦,然易此字不得。”是公允之评。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也不乏此例。如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程垓“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摊破江城子》)新鲜奇特,形象生动,各具情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得其失,均当以审慎公允态度待之,不隐其得,不讳其失,对文学艺术的研究都是有益的。(陈桥生)

如梦令诗词鉴赏4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名家点评

1、明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四:《花间集》云:此词安顿二叠语最难。“知否,知否”,口气宛然。若他“人静,人静”、“无寐,无寐”,便不浑成。

2、明徐伯龄《向精隽》:当时赵明诚妻李氏,号易安居士,诗词尤独步,缙绅咸推重之。其“绿肥红瘦”之句暨“人与黄花俱瘦”之语传播古今。

3、清陈廷焯《云韶集》(署名陈世)卷十:“只数语中,层次曲折有味。世徒称其‘绿肥红瘦’一语,犹是皮相。”《白雨斋词话》卷六:“词人好作精艳语,如左与言之‘滴粉搓酥’,姜白石之‘柳怯云松’,李易安之‘绿肥红瘦’、‘宠柳娇花’等类,造句虽工,然非大雅。”

4、吴熊和:这首词表现了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全词仅三十三字,巧妙地写了同卷帘人的问答,问者情多,答者意淡,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句,写得灵活而多情致。词中造语工巧,“雨疏、风骤”、“浓睡”、“残酒”都是当句对:“绿肥红瘦”这句中,以绿代叶、以红代花,虽为过去诗词中常见(如唐僧齐己诗“红残绿满海棠枝”),但把“红”同“瘦”联在一起,以“瘦”字状海棠的由繁丽而憔悴零落,显得凄婉,炼字亦甚精,在修辞上有所新创。

5、吴小如《诗词札丛》:此词乃作者以清新淡雅之笔写丽艳冶之情,词中所写悉为闺房昵语,所谓有甚于画眉者是也,所以绝对不许第三人介人。头两句固是写实,却隐兼比兴。金圣叹批《水浒》,每提醒读者切不可被著书人瞒过;吾意读者读易安居士此词,亦切勿被她瞒过才好。及至第二天清晨,这位**还倦卧未起,便开口问正在卷帘的丈夫,外面的春光怎么样了?答语是海棠依旧盛开,并未被风雨摧损。这里表面上是在用韩《懒起》诗末四句:“昨夜三更雨,今朝(一作”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的语意,实则惜花之意正是恋人之心。丈夫对妻子说“海棠依旧”者,正隐喻妻子容颜依然娇好,是温存体贴之辞。但妻子却说,不见得吧,她该是“绿肥红瘦”,叶茂花残,只怕青春即将消失了。这比起杜牧的“绿叶成阴子满枝”来,雅俗之间判若霄壤,故知易安居士为不可及也。“知否”叠句,正写**自家心事不为丈夫所知。可见后半虽亦写实,仍旧隐兼比兴。如果是一位阔**或丫鬟对话,那真未免大煞风景,索然寡味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485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