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是个什么人物?

陈嘉庚是个什么人物?,第1张

陈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爱国华侨领袖。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 10月 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9岁人读南轩私塾,17岁赴新加坡协助其父经营米店。不久,其父破产,陈嘉庚独立经营后首先偿还父亲的全部债务,获得良好信誉。此后事业顺利。在新加坡,陈嘉庚最早引进橡胶并进行大面积种植,首先加工橡胶制品并投人大规模工业生产。同时兼营菠萝罐头厂。又把业务拓展到泰国、马来亚及厦门等地。鼎盛时期开办30多家工厂,100多间商店,垦植橡胶和菠萝园 15000多英亩,雇佣职工32000多人。民国 14年(1925年),他已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著名的大企业家,百万富翁。  陈嘉庚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兴学报国。他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早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献2000银元,在家乡创办惕斋学塾。民国3年3月创办集美高初两等小学校,此后又相继创办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商科、农林、国学专科、幼稚师范等,并逐步发展,在校内建起电灯厂、医院、科学馆、图书馆、大型体育场。在昔日偏僻的渔村里建设起举世闻名的集美学村。民国8年,他开始筹办厦门大学,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而当时他所积存的资产也仅400万元。民国10年4月6日,厦门大学在五老峰下正式开学,设师范部(文、理两科)和商学部。到民国25年,厦大已发展到文、理、法商3个学院9个系,成为当时国内科系最多的5所大学之一。民国26年陈嘉庚因企业破产,无法负担厦大经费,才请国民政府收为国立大学。在承担集美、厦大两校庞大开支的同时,陈嘉庚还于民国10年联络新加坡华侨,组织同安教育会,支持同安县创办40多所小学。民国13年,陈嘉庚把同安教育会改为集美学校教育推广部,至民国24年,先后补助本省20个县市的73所中小学,补助总额达193227银元,全部由陈嘉庚承担。在侨居地,陈嘉庚竭力倡办华文学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学校总理。民国4年在新加坡捐资创办崇福女校,民国8年又捐资3万元创建南洋华侨中学,后来又捐40多万元作为该校基金。民国36年3月,创办南洋女子中学。  华侨史上有一个光辉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千百万华侨心中,受到祖国人民的尊敬和怀念。这个人,便是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他“为中国人民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著名的实业家、企业家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现属厦门市)的一个华侨世家。曾祖父陈时赐兄弟五人中有两个出洋定居。父亲缨纪(又名杞柏)远渡新加坡开了一家米店。大伯父缨节和二伯父缨酌也出过洋。  陈嘉庚17岁(1891年)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起初主要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共做了13年,直到1904年,他集资7000多元(叻币,下同)创设菠萝罐头厂,号称“新利川”;时隔不久,又接管了一个也经营菠萝罐头厂的日新公司。在三个月内两个厂获利共4万元。

1910年12月20日,孙中山、陈新政、庄银安在当时尚是英国殖民地的槟榔屿创设了《光华日报》。创报的目的是为了号召海内外华人团结一致,推翻当时统治中国的满清政府。

创刊社址是打铜仔街(Armenian Street),后迁到台牛后。

创办初期,《光华日报》每天只出版两大张,初期的格式是全采用4号长行编排。社论、电讯、新闻、广告都采用4号字,重要启事排在最前。开始经济很困难,几度难以支持下去。

1911年10月10日,在《光华日报》创办约一年后,革命党人发动了武昌起义,并成功成功占领了武昌。

12月20日,孙中山在闻知革命成功后赶赴上海。

1928年5月3日,中国发生济南惨案,《光华日报》因鼓吹反日,曾被英国殖民地当局勒令停刊,而后复刊。

1930年,在世界经济大恐慌的影响下,马来亚的锡、橡胶等原产品价格大跌,影响了各行业,《光华日报》亦不好过。

1934年,来自中国福建的刘洪钟加入《光华日报》。后来他92岁时,于2001年3月28日因在《光华日报》任职超过60年而获得“马来西亚健力士服务最久员工勋章”。

1936年1月1日,《光华日报》社址从台牛后的二间毗连房屋,迁到靠近红灯角的地区。

1936年,《槟城新报》并入《光华日报》。《槟城新报》是马来亚最早的华文报刊, 于1896年创刊。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的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光华日报》号召马来亚华侨献捐助中国抗日,支持当时的南侨筹赈会。《光华日报》的全体职员献捐一个月薪水。在《光华日报》的鼓吹下,当时槟榔屿华侨抗日捐款是全马来亚最多的。

1938年,《光华日报》董事经理刘惟明逝世,经济极困难。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纸张货源短缺,报业大受影响;加上面对当时的左翼报刊《现代日报》及《星槟日报》的激烈竞争,每日销量难以超越1000份。《光华日报》的员工有百多人。

1941年12月7日,二战中的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开始进攻马来半岛。

12月15日,英国守军弃守槟榔屿。

12月19日,日军完全占领槟岛,由于《光华日报》的抗日立场,社址被占领停办,创刊以来所有的文件、报纸全被毁灭,印报机被日军运往森美兰的芙蓉印刷日本军用手票。

《光华日报》的王景成及刘玉水逃到印尼。刘洪钟到泰国,期间刘洪钟还乔扮商人潜回槟岛探望旧朋友。而《光华日报》书记陈文彬、编辑部翻译谢国仁、手民部职员陈毛猪等人被日军逮捕后杀害。其中陈文彬依刘洪钟回忆是遭日军虐灌水而亡。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光华日报》又重办,必须重新做起。谢朝云与刘洪钟到芙蓉运回被日军夺走的印报机。 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自英国殖民者手中独立,成立马来亚联邦。马来亚华侨已纷纷加入马来亚国籍,《光华日报》也从注重中国新闻,效忠中国转向注重,效忠马来亚本土。

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成立,包括马来亚联邦,英属北婆罗州及英属新加坡。

蓬勃发展

1969年,拿督卢良山局绅出任董事主席,拿督骆文秀是副董事主席,周明道出任董事经理。

1970年,《光华日报》报社购买了当时最新型的柯达彩色印报机,是北马地区最早拥有彩色印报机的报社。

1975年,报社人事改组,3月聘温子开为经理,而后王富金、王金生、胡由凤、林茂清等先后加入董事会,温子开升任董事经理。

改组后的董事会成员为卢良山、骆文秀、陈正直、叶夙慕、王金生、王富金、胡由凤、蔡锡洪。此后《光华日报》业务蒸蒸日上,成为北马地区最受欢迎的华文报。

1981年1月21日,董事主席卢良山去世。

2月,董事会一致推举王富金局绅为董事主席、陈正直为董事副主席。

而后蔡锡洪局绅及叶立远加入董事会。

1991年7月15日,副董事主席陈正直逝世。

1992年6月12日迁入了新的总部,一座四层楼高的大厦,并斥资数百万元美金购置几样新的传讯及印刷设备,其中包括新式快速印刷机,法新社卫星接收系统及北大方正彩色激光照排系统等。共投资马币二千万令吉。

1993年,《光华日报》引进来自北京的北大方正彩色激光照排系统,逐步将打字、排版、美工、编采的报纸制作过程全力迈向电脑化。“北大方正”彩色激光照排系统据说是世界公认最先进的中文报业电脑系统。

1993年12月20日,《光华日报》恭请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为光华新大厦主持开幕,并为新印刷机主持启印仪式。

1994年5月1日在霹雳州的《光华日报》的增加彩色的“光华霹雳”版,提供即时的新闻快报。

7月1日,《光华日报》出版了儿童周刊《大红花》,全马发行。

9月,于霹雳州首府怡保市的分厂开始投入生产,可为西马的中、南部读者提供更快捷、完善的服务。

1996年骆南辉进入董事会。

1998年5月31日,《光华日报》在槟城的亚依淡办事处开幕,为的是更好的服务发林新市镇、垄尾区、亚依淡及甘光巴鲁一带的读者。 7月7日,马来西亚商业注册局庆祝100周年纪念,并颁发“历史最悠久注册公司及业务蓬勃荣誉奖”给马来西亚5家历史最悠久的公司,《光华日报》是其中之一。

2000年,邱继贰及王得禄加入董事会。

7月董事经理拿督温子开退休。

2001年3月28日,《光华日报》获《马来西亚记录大全》颁发“当代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日报”证书,证明该报是世界寿命最长的华文日报。而任职超过60年,92岁的刘洪钟而获得“马来西亚健力士服务最久员工勋章”。

2002年7月4日,马来西亚槟城青年体育局颁发州内商业机构唯一的体育大奖给《光华日报》,以肯定《光华日报》在提倡及推动马来西亚人民做运动。

      爱国华侨陈嘉庚捐资兴建的大学是厦门大学。

      1921年,他痛感福建文化教育的落后和人才的匮乏,便决定投资100万元创办厦门大学。所有办学费用由他一人承担,包括大学的经营费用300万元,也由他分12年支付。对于厦门大学,他付出了满腔的心血,从聘请校长和教员,到校舍的选址设计施工,他四处奔走,呕心沥血,使厦门大学成为当时中国的知名高校。

       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厦门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目前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和众多的侨乡中唯一的一所国家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的大学。建校伊始,陈嘉庚先生定校训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他的长子拿督李剑桥,曾蝉联联盟党吉隆坡燕美区民选市议员,连膺两届联盟党沙叻区民选州议员,也曾担任大马广联会会长。

李剑桥的妻子王清金是一名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名人,她担任过大马红新月会的全国总秘书,长达31年,在1996年退休。

两次婚姻育有九个儿女

在信宜简易的住所里,笑容灿烂的向梅芳女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向梅芳来自湖南澧县闸口乡,1991年,向梅芳中专毕业后南下打工。在打工生涯中,她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在文坛上创出了不凡的成绩。2009年,为写李孝式传奇,向梅芳自费出访马来西亚十多天。据向梅芳说,现在的马来西亚人对李孝式还有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第一、第二代南洋客(或其后裔)对李孝式相当熟悉,只要说起他,都会说出一些故事来。

李孝式经历了两次婚姻,有九个儿女。他的首任妻子多伦,是他剑桥的同学、英王子艾伯特(后来成为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苏格兰表妹。他们婚后回到李孝式香港的家中生活。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多伦一直无法与公婆和谐相处,终于在1926年选择远走英伦,为他留下了在剑桥出生的年仅两岁的长子李剑桥,带走了襁褓中的次子李香江。1927年,李孝式与福建籍华侨商人的女儿关小舫结婚,之后育有七个儿女。长子李剑桥曾多次带着儿子回故乡。因为历史原因,李孝式的孩子和孙子大都只会说中文不会写。其后人主要散居在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2

骄人的背景使其迅速成为社群领袖

李孝式出生于1901年1月9日。其父李季濂是马来西亚著名侨商,曾做过孙中山的替身(8月9日本版曾作过报道)。良好的家庭环境,为李孝式接受更好的教育打下了基础。1914年,李孝式进广州中学读书,1915年便转入香港皇仁书院读书。皇仁书院是仿英国式的十年制中学,李孝式毕业后直接留学英国,就读于著名的剑桥大学,毕业后获经济、法律两科硕士学位,还被推举为经济学院董事。

1924年,李孝式回到祖国,后随父亲到马来西亚经营锡矿业及锦纶泰商行。从那时开始,李孝式便致力于华人社会的公益事业。骄人的学历,流利的英语与粤语,及富有的家庭背景让李孝式迅速从华人移民中脱颖而出,成为社群领袖。30岁时就被殖民地政府网罗进入吉隆坡卫生局任职。

3

南洋华侨筹赈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时,雪兰莪华侨被组织起来成立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李孝式被推举为会长,他带头捐出了六个锡矿和吉隆坡两地锦纶泰所有能动用的资金。李孝式的儿子李剑桥也在学校发起捐款。在李孝式的带动下,当时筹募到的义款多达1000多万元,当时马币与国币的汇率差不多是1:10,如此兑换,相当于1亿国币了。1938年,陈嘉庚在新加坡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李孝式也是常务委员之一。

李孝式除了全力筹款之外,还率先发起抵制日货运动。他放下生意和公务,到各个公共场所进行演讲,使马来西亚抵制日货运动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并影响到日本在马来西亚的企业生产。1941年,日军侵入马来西亚,李孝式被当局委任为吉隆坡空袭总监。日本历史学教授哈拉说:“抗日战争时期,李孝式在南洋华侨筹赈会中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4

以上校身份奔赴滇缅前线收集情报

马来西亚在沦陷之前,李孝式乘船离开赴往印度,之后他又启程到中国重庆参加抗日运动。李孝式在中国抗日第三战场滇缅前线呆了近三年,主要从事情报和对英美盟军的联络工作。1938年修筑的滇缅公路,成为抗战的输血管,当时中国的汽油、橡胶、汽车配件、药品、钢材、纸张等都要从西方进口。日军为了阻止这条重要的供给线,1940年对滇越铁路狂轰滥炸,严重影响抗战供应。为保护这个第三战场的畅通,当时的国民政府动员十万青年组成远征军,进入第三战场——印缅战场。

英政府授予李孝式上校军衔,他受到了中、美、英、马、文莱首脑的倚重。李孝式利用这个关系,收集了很多情报,事关抗战大计都是李孝式在第一时间通过通报消息向重庆方面汇报。在此同时,李孝式还用很多时间部署滇缅公路的修复工作。

1945年,日本投降后,李孝式返回马来西亚创办了《中国报》,使炎黄文化在华侨中不致中断。李孝式还向当地政府提议成立“华人矿务复兴贷款委员会”,给华人矿业贷款2000万元。此举使马来西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华人矿场得以迅速复兴。

5

两次赴英谈判成为马来西亚开国元勋

1948年,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李孝式被任命为非官方立法会兼行政会议员。1949年,李孝式为了华人在马来西亚联邦政治地位的稳定,积极组织了“马来西亚华人会议”,他被举为总会政治组织主任、总会副会长。为谋求华巫两大民族的亲善和政治方面的发展,李孝式以卓越的政治眼光组织了马华公会与巫统机构的联盟政党。1953年,李孝式任海港铁道部长,翌年任交通部长。1955年,马来西亚大选,李孝式为联盟圆桌会议主席,复为联盟竞选委员会副主席。大选结果,联盟在52席中得到51席,联盟受命组阁。

日军投降后,马来西亚的独立之路,每一步都浸透了李孝式的汗水。1956年,李孝式两次与首席部长前往英国,与英政府谈判马来西亚独立与国防条约、财政问题。因他曾是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同学,以及其本身卓越的政治才能,马来西亚争取独立的两次伦敦谈判,英国政府都指明要李孝式参加。李孝式曾一度主导整个谈判,参与马来西亚独立的签字仪式,并为马来西亚建国争取到了英国三千七百万英镑的赠款,和文莱国一万亿美金的无息贷款。马来西亚独立后,李孝式出任首任马来西亚财政部长。

1956年,李孝式获英皇封为KBE爵士;1959年受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赐封“敦”勋衔,是马来西亚至今为止仅有的四位被封“敦”(公爵)的人之一。在马来西亚人的眼里,李孝式是他们国家的“开国元勋”,在马来西亚的独立声明上,李孝式是唯一一个用中文署名的人。

1988年6月22日,李孝式因病去世。由于李孝式开国有功,吉隆坡的谐街在1988年11月19日易名为敦李孝式街,以褒扬他的贡献。李孝式传奇的一生,谱写了华侨在海外奋斗的辉煌篇章。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有志者事竟成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志者事竟成作文1

 有志者,事竟成!

 有这么一句话叫“有志者,事竟成”。有志向有志气不怕苦的人就一定会成功!我国十大华人富商李光前博士就是这样的人。

 李光前先生尊重知识,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对教育情有独钟。他学贯中西,德茂识卓,得益于中华文化的熏陶和西方文明的滋育。

 李光前,原名李玉坤。1893年10月18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他读书十分刻苦,懂得为家庭分忧。不幸的是,在他8岁那年,他的母亲去世了。1903年秋天,李光前随父从厦门启程,远渡新加坡。抵达新加坡,李光前就读一所英印学校。在接受英文教育的同时,李光前每个周末,还到养正堂学习中文。他从小就立志将来长大要做大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李光前也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南京学堂、北京市清华高等学堂等学校。1914年,他修完全部课程。

 李光前先在陈嘉庚的树胶企业——谦益公司工作,陈嘉庚很是欣赏李光前的英文才能,非常器重他。李光前其父于1909年回国,1915年病逝。1916年,李光前进入陈嘉庚公司任高级职员,这是李光前在商业生涯中的又一次重要转机,从此他在商界崭露头角。李光前在工作期间,不耻下问,勤奋好学,很快就掌握了树胶生意的知识和经营之道。

 陈嘉庚看到李光前年轻有为、德才兼备,暗自喜在心头。便把自己的长女许配给他。1920年,27岁的李光前与陈嘉庚17岁的爱女陈爱礼结为夫妻。李光前尽心尽力在谦益公司工作,在此学到许多工商贸易及经营管理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与中外贸易界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一切,为他开创自己的事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28年8月31日,李光前与广东潮州的襟弟林义顺及其子林忠国在马来麻坡创立第一家企业——南益树胶公司。李光前创立公司后,非常勤奋,以身作则。

 李光前平时勤俭节约。即使当老板了,也只坐一分钱的三等座公共电车,也从不为自己庆祝生日。他也多次跑去献血,一辈子共献血18次,被公众推举为献血者协会会长。李光前做慈善事业,他说:“钱由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来慷慨捐出。”他先后捐资兴建了华侨中学、南洋大学、新加坡大学、义安工艺学院、道南学校、光华学校、南侨女中以及马来文、英文、印度文学校等和几十家会馆,倡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所……经他资助过的学校、会馆、真是数不胜数、啊!

 1967年6月2日,声名远播的华人实业家、慈善家、华人社团领袖李光前先生与世长辞。李光前先生年终74岁。李光前的道德风范、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下一代。

 李光前先生从小立志长大要做大事,结果他真的成功了!他的人生讲述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含义。我从李光前先生的身上学到了许多好品质,有心善品劭、志高行端、建业立德、创制垂法,我一定好好学习他。同学们,你有什么志向呢?

有志者事竟成作文2

 因为我天生好动,妈妈觉得我浑身的能量无处安放,就决定让我去学敲架子鼓。尽管有一万个不乐意,但胳膊拗不过大腿,我只好乖乖遵照“圣旨”去办。

 妈妈把我送到了小区下面的“指南针艺术中心”。教室很小,有两间屋子那么大。房间里摆放着三台圆圆的大鼓,还有几个小鼓,两个锣。鼓上横放着一对细细的小木棍,比我们常见的小木棒头顶多了两个小木槌,其他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了。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乐器:有手鼓、架子鼓、小提琴、葫芦丝、吉他……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我想这一对普普通通的小木棒能敲出那么疯狂的声音吗?怀着好奇心,我找了个位置坐下来。教我们的是年轻漂亮的明明老师,她先教我们认识各种鼓的名字:最大的鼓叫大鼓,两旁小一点的鼓分别叫军鼓、落地鼓。架的最高的两个小鼓叫作一通、二通。接着老师又教我们认识乐谱:看着那密密麻麻的音符,像一群小蝌蚪在跳跃。我眼花缭乱,怎么也分不清,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死记。随后,老师又手把手教我们打节奏:嗵—哒,嗵—-哒,一遍又一遍,不知敲了多少遍,我的手都敲麻了。当我准确地打出“嗵哒、嗵哒”的时候,尽管声音有点刺耳,又有点儿枯燥,我却觉得很有成就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基本功训练,我总算可以敲出最简单的《五指小鸭子》了,虽然还有些不熟练,但是听在我的耳朵里,却像“天籁之音”。

 渐渐地,我喜欢上了敲架子鼓。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级别越来越高,曲子里的加花也越来越难了。每次学新曲子,五花八门的加花都让我无从下手,更让我头昏脑胀。看着老师在台上转鼓棒的动作,简直酷毙了!可是不管我怎么努力,鼓棒好像故意和我作对似的,像个调皮的孩子,有时冲我的眼睛来一下,有时跳出老远,有时又直往地上翻跟头。我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一下子没有了精神。我恨这双鼓棒,也恨那些“可恶”的加花。于是开始使性子、闹情绪,死活不去上课了。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果果,干什么事都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没有恒心是成功不了的。”爸爸也劝我不要放弃。在他们的鼓励下,我又鼓足勇气练起来:上课时,我认真观察老师的每个动作。课余时间,拿根钢笔转;吃饭时,握根筷子练;玩闹时,找根木棒耍。手指练红了,胳膊又酸又痛,手指间的肉都凹了下去。鼓棒终于被我操纵自如,像孙悟空玩金箍棒一样耍得溜溜转。望着考级证书鲜红的封面,我又充满了信心。

 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可以上台表演了!当我在台上熟练地敲出一首时尚流行歌曲时,台下响起一片欢呼声、鼓掌声。我觉得自己仿佛飞了起来,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耀眼的闪光灯,绚丽的舞台让人羡慕,但有谁知道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学会了敲架子鼓,也明白了做任何事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有志者事竟成作文3

 我最喜欢的一条格言是“有志者事竟成”出自《后汉书?耿弇列传》。我相信有志向的人终究能够成功,所以我为自己树立了志向。

 华罗庚青年时代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时,受到该校数学家哈代的器重。哈代指出他的学历可以在两年内变为博士,可他不愿被名利所困,而愿意多涉猎一些知识,因为他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当旁听生的两年里,他攻读了八门学科,发表了几十篇很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其中,彻底地解决了欧洲数学之王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因而轰动了剑桥,倾倒了英伦。刘杰降生四个月就患上了小儿麻痹,从此肢体不能自由活动。

 4岁时母亲撒手人寰,一直照顾他的哥哥由于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跳楼自杀……一系列的不幸没有击倒他,在亲朋好友的鼓励下,他发现自己还能做很多有益的事情。他创办了一个名为“杰立服务站”的劳务中介所,帮助下岗职工,并为残疾人提供免费服务。几年来,刘杰帮助约20xx名下岗职工找到工作,常年免费为残疾人服务。刘杰就像一支蜡烛,用坚韧与乐观点燃了自己的人生,同时也点燃了别人。读了上面这两个故事,我体会到一个人只要有志向,就会拥有成功。

 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向,那么他的存在也是没有必要的,颓废地活在世上。不知努力地生活下去,给自己一个志向,让生命为它燃烧。这样才能不愧于人生。为了志向,要努力地前进。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早年人生道路也是崎岖坎坷的。在就读于台北某女中时,三毛受到教师的歧视,给她细小的心灵留下巨大的创伤。她忍无可忍,只好逃学。从13岁到19岁整整七年的时间里,三毛是在家自学的。在那段不短的岁月,三毛用功读书,孜孜不倦。

 他读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看《红楼梦》、《水浒传》,学绘画,弹钢琴,还学会了英、日、法、德语,西班牙文学学得尤为出色。19岁那年,三毛在好友的鼓励下进台湾中国文化学院求学。在大学读书里,她曾写过一篇3万多字的文章,她的教师读后感动得哭了,认为三毛是他的学生中“最有才华”的一位。杰出的青年科学家郑文岭、马文丽是一对博士夫妻,他们携手创造了人类基因史上的灿烂与辉煌: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块基因芯片。

 丈夫郑文岭撰写了《细胞语言学》等七篇论文,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他们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破译人类生命的奥秘的科学实践中,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就攻克了基因分离这道世界难题。1998年回国后,又一头扎进实验室,没日没夜地破译生物基因。20xx年开始,实验室里终于传出了令人振奋的消息:世界第一片能用于临床诊断的应用型基因芯片问世。他们用青春之笔为自己的人生涂抹上了一层亮丽的色彩,为人类作出重大的贡献。因此,我要向上述人物一样,拥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因为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作文4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阐述了“雄心”与“成功”之间的辩证关系:“成功”只有在你有雄心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要实现成功,你必须“有雄心”。如果你没有“雄心”,那么“事情”就无法实现。

 这句话非常合理。它能说出“成功”的真正含义“不是吗?请看:春秋时期,吴越交战,吴赢越输,越王勾践被俘,但他不甘心屈服,决心复仇,最终打败了吴国,留下了“睡柴尝苦胆”的千古佳话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回应“没有数学头脑”的批评时确立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虽然他甚至没有初中文凭,但他最终成为了数学领域的巨人,无论何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许多政治家和科学家都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正确性,“有办法”

 但“有志者事竟成”?不一定。因为“雄心”和“成功”之间有一些条件。没有这些条件,即使是“雄心”也很难实现。这些条件的关键条件如下:

 首先是",;雄心壮志对有抱负的人的评价应该符合客观实际。也就是说,一个人设定的“野心”不能是幻想或脱离客观现实的幻想。当“抱负”与客观科学规律相矛盾、相分离时,“事情”就永远不会“实现”。例如,有人曾经下定决心要开发一台永动机,并将毕生精力投入其中,但他从未开发过。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它的意志不符合客观规律。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当机器运转时,机械能被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能量的损失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开发永动机的“野心”永远不会成为现实。可以看出,符合客观现实的要求是成功的必要前提;有抱负生涯

 第二,是雄心壮志对有抱负者的评价必须是不变的不断的雄心壮志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这就是说:你不可能立志于今天成为科学家,明天成为文学科学家,很快成为政治家。如果你经常渴望,那一定很难实现。你的雄心壮志必须始终指向一个目标。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你都必须保持“痴迷”。这一点更为重要:有了永不改变的“恒久抱负”,我们也应该有永不改变的行动。为了实现我们的雄心壮志,我们不应该害怕困难、讽刺、挫折和失败。我们要不断奋斗,不断探索,始终如一地脚踏实地,在曲折的山路上继续艰苦奋斗,走向成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志者事竟成。史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和作家,他年轻时立志要写一本与众不同的史书。因此,他不仅毕生致力于浩瀚的史籍,整理残片,与人民一起奔波,搜集丰富的史料,而且在被判入狱后也没有感到沮丧。相反,他雄心勃勃,工作越来越努力。在“写历史”的崇高梦想的鼓舞下,他终于写出了《尚子轩辕》这部3000多年来的中国名著,可以看出“坚忍不拔”和不懈努力是“成功”的最重要条件。

 简而言之,有志者事竟成这并不意味着有志者事竟成;它只是展示了“之间的辩证关系”;有意愿的地方以及;有志者事竟成;有了意志,脱离了现实,就没有办法;;有意愿但没有坚持不懈的意志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就很难有符合现实的“毅力”。只有将上述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事情终于成真了。

有志者事竟成作文5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是毛泽东主席少年离家时写给父亲的一首诗,诗中所传达的恰是领袖的远大志向:好男儿志在四方,大丈夫四海为家。他这样承诺了,也这样实践了。正因为他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并且不懈努力,才成为领导中国走向一个个胜利的伟大领袖。

 王勃曾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志向是人们奋斗的目标,它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徒有其志未必定能有所成就,“有志者,事竟成”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有志者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去坚持。陈胜年少时只是个耕田的佃夫,却有富贵成功的“鸿鹄之志”,为此常受到乡友们的讥笑。但他不放弃,并择机付诸努力,最终起义称王。陈胜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无论实现理想的路上有多少磨难,不妄自菲薄,心存高远的目标,信心满满地去实行,就有可能取得一番成就。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时,坚持走荒野、入森林、到田间、查资料、想办法,终于研究出杂交水稻。如果不是他坚持实验,又怎会有水稻研究的突破?又怎会使上亿人不再担心温饱问题?正如荀子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相反,一些年轻人,虽有远大的志向,可一旦遇到困难就想退缩、逃避,最后不得不放弃。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为此,常立志远不如长志。

 有志者要有迎难的决心。司马迁少年时立志成为第二个孔子,他饱览史书,十年游历,历经千辛万苦终写成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面对“没有数学头脑”的斥责,他没有退缩,没有放,还立志要成为数学家。虽然连初中毕业文凭都没有,但他却凭借超乎常人的坚定的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为数学领域的巨人。决心,往往要比一张文凭重要,华罗庚正是凭借不懈的努力与坚定不移的决心,才得以在数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他们不仅有志向,更有决心,才促使他们实现心中理想。

 有志者要有历久弥坚的恒心。古往今来,写成《史记》的司马迁,立志抗金、“精忠报国”的岳飞,发现镭元素的“居里夫人”,无一不是从年少便立下志向,从此便专注于这一件事,对其他诱惑干扰都视若无睹。相反,那些“三分钟热血的人”,热度过了,就开始放松自己,虚度生命,这样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通往成功的路上,谁都期待一帆风顺,可是这样的情况能有几?荆棘与坎坷在所难免,拥有远大志向的人,若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百折不挠的勇毅,运筹帷幄的信心,就能披荆斩棘,最终登上理想之巅。

 有志者,事竟成,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人要有志向,要持之以恒。每个人若能立大志,立高志,矢志不移,胸怀高远的目标,就有了努力的动力和人生的方向,就会乘长风破万里浪!

  丁肇中( 1936~) 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

  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5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

  由于丁肇中对物理学的贡献,他在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他曾被密歇根大学(1978)、香港中文大学(1987)、意大利波洛格那大学(1988)和哥伦比亚大学(1990)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他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1977年获美国工程科学学会的埃林金奖章,1988年获意大利陶尔米纳市的金豹优秀奖及意大利布雷西亚市的科学金奖章。

  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5年世界物理年活动日前在欧洲启动。他正领导着来自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43所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

  丁肇中主要科学成就

  1.发现丁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反氘核的发现;(2)25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检验量子电动力学的实验,表明电子、μ子和τ子是半径小于10-16厘米的点粒子;(2)精确研究矢量介子的实验;(3)J粒子的发现;(4)胶子喷注的发现;(5)胶子物理的系统研究;(6)μ子电荷不对称性的精确测量,首次表明标准电弱模型的正确性;(7)在标准模型框架内,证实了宇宙中只存在三代中微子。

  2领导“阿拉法磁谱仪”实验探索反物质

  李嘉诚 商人 汉族。1928年7月29日出生于广东潮州市

  第一个获得福布斯终生成就奖的人

  1981年,获委任为太平绅士

  1981年,获选为“香港风云人物”

  1986年,2月6日香港《信报》排出香港十大财团,长实系四家上市公司市值达三百四十三亿港元,名列榜首

  1986年,3月25日香港大学授予李嘉诚名誉法学博士

  1986年,被比利时国王封为勋爵

  1986年,香港大学校监、港督尤德爵士授予李嘉诚名誉法学博士称号。

  1989年,1月1日获英女皇颁发的CBE勋衔

  1989年,6月获加拿大卡加里大学授予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90年,12月15日港督卫弈信向李嘉诚颁发“商业成就奖”

  1992年,4月28日北京大学授予李嘉诚名誉博士称号

  1994年,被评选为1993年度香港商界“风云人物”

  1994年,11月22日获《亚洲周刊》颁发的首届“企业家成就奖”

  1995年,12月1日被(香港)“国际潮团联谊会”推举为大会名誉主席

  1996年,第三期《资本》杂志公布香港华人富豪榜,长实系三间上市公司市值3,250亿港元,占全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37%,居华人财团榜首;个人资产600亿港元,并列全港华人富豪第2名

  1999年,《福布斯》(Forbes)世界富豪排名榜中位列第十,是亚洲首富

  1999年,4月被英国《泰晤时报》选为千禧年企业家年奖大奖

  1999年,5月被英文版的《亚洲周刊》,评选为亚洲区五十位最具权力人物之一

  1999年,获英国剑桥大学荣誉法学博士

  1995年-1997年出任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

  1992年被聘为港事顾问

  1985年出任基本法起草委员

  1979年与霍英东等人出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董事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出生于中国上海。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1957 诺贝尔物理奖

  1957 爱因斯坦科学奖

  1969 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章

  1977 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章

  1979 伽利略奖章

  1986 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

  1994 和平科学奖

  1995 中国国际合作奖

  1997 命名3443小行星为李政道星

  1997 纽约市科学奖

  1999 教皇保罗奖章

  1999 意大利政府内政部奖章

  2000 纽约科学院奖

  2007 日本旭日重光章

  杨振宁 1922年10月1日生,汉族,安徽省肥西县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汉族人;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则于70年代发展成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并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

近代人物

中文名:何友逖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894

逝世日期:-1965

何友逖个人

(历史lishixinzhicom)

何友逖(1894—1965年),又名黄适安,广东惠阳县人。16岁中学毕业后加入同盟会,次年率农民武装参予光复惠州城之役,后出任北伐军十标连长。19岁进广东陆军经理学校学习,毕业后回乡创办平山两等小学(今属惠东县),自任校长。何氏曾任陈炯明部兵站副站长、运输课长等职,陈炯明叛变后,回乡从事农民运动。1924年5月,由彭湃、阮啸仙介绍加入中国 ,出任国民 广州大本营东江安抚使, 农民部干事、秘书等职,两度随周恩来东征,后任惠州农民协会主任。1927年领导平山起义失败后,流亡新加坡,当过小贩、教员,后被推为新加坡惠州会馆委员、广惠肇公所总理。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加坡广帮筹赈祖国伤兵难民总会秘书,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他参与组织英、荷两属惠州同侨救乡会,被举为委员、回国代表。1938年,他率救乡会代表团到香港,赈济流落在港难民,并会见廖承志、叶挺商设难民垦殖区等问题。后又回吉隆坡,参与组织东江华侨回国服务团。日军侵占马来亚期间,他隐居渔村。二战后,何氏出任霹雳州人民委员会副主任。他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后,任民盟南方总支部驻新加坡办事处组织委员,负责《南侨日报》发行部工作。英殖民当局颁布紧急法令后,何氏返香港。1949年6月赴北平,参与筹办侨联工作,任全国政协联络秘书。1949年10月,周恩来书赠:“老当益壮,为革命奋斗不息”。1950年南下广州,历任广州市人民 委员、广东省侨委办公室副主任、省侨联副主席等职务。

何友逖人物生平

16岁毕业于惠州府中学堂,17岁参加同盟会,19岁入广东陆军学校学习,毕业后任北伐军姚雨平部十标三营副营长,不久受伤复员。回乡后创办平山两等学校,自任校长。民国12年(1923)从事农民运动。民国13年(1924)3月,参加中国 外围组织"十人团",同年5月,由彭湃、阮啸仙介绍加入中国 ,任国民 广州大本营东江安抚使, 中央农民部干事、秘书,广东省农会执委、广东省农会惠州办事处主任。曾两度随周恩来东征。民国15年(1926)任 惠州地委委员,惠州农民协会主任。

民国16年(1927)两次组织领导平山武装起义。翌年冬赴新加坡,当过小贩、教师,后被推举为新加坡惠州会馆委员,广惠肇公所总理。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州、惠州、东莞等地相继沦陷,何友逖与戴子良在新加坡拟就救乡宣言,并奔走吉隆坡、马六甲、槟榔屿等地,联系爱国侨领黄伯才、官文森等人共同发起,于10月30日成立"南洋惠侨救乡"。12月1日,何友逖率团抵达香港,会见了 在港代表廖承志、连贯,接受了他们布置的任务,并通过廖承志介绍,面晤叶挺,谈了如何发展游击队,研究了惠东宝游击队的战略战术问题,发动侨胞捐款接济新四军和东江抗日游击队,动员华侨子弟回国抗战。接着,南洋救乡团与香港惠阳青年会、海陆丰同乡会、香港余闲乐社共商成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在香港设立办事处,负责与南洋救乡会联系。何友逖在港活动一个月后返回南洋,在吉隆坡召开英荷两属惠侨第二次代表大会,把在香港接受的任务向代表传达贯彻。

民国28年(1939)1月中旬,何友逖等人代表南洋救乡会,回惠阳淡水一带视察,月底,将所见所闻如实向南洋侨胞汇报,激起了广大侨胞的义愤,立即掀起了第二次募捐热潮,并动员组织了一批子弟回乡服务。

民国35年(1946),何友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新加坡办事处主委。民国37年(1948)重新加入中国 。民国38年(1949)6月,赴北京参加筹办侨联工作,任全国政协联络秘书。周恩来总理曾书赠:"老当益壮,为革命奋斗不息"。

1950年南下,任广州市人民 委员,广东省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并被选为广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一、二届副主席。1965年8月18日于广州病逝。

近代

著名的科学家苏颂、卢嘉锡,政治家洪朝选、蔡献臣、施琅,军事家陈化成、彭德清,教育家周殿熏、林文庆、王亚南,文学家林鹤年、卢戆章、林语堂,医学家吴瑞甫、林巧稚,爱国华侨实业家叶清池、黄奕住、陈嘉庚、陈六使,体育家马约翰,文化名人林尔嘉、邱菽园、王人骥、李禧等等,也有清初海盗蔡牵、鸦片大王叶清和、地方军阀叶定国等历史人物

市政府

市 长: 刘赐贵

副市长: 丁国炎 詹沧洲 潘世建 黄菱(女) 叶重耕 裴金佳

秘书长:许明耀

古代

香山县(中山)古代名人录,以汉、唐、宋、明、清5个朝代之科举文武进士出身为主,全部在旧志中有传或记载。其中汉朝陈临、唐朝郑愚,是立县前之名人,故选入之。宋朝梁杞、陈天觉乃立县之功臣,马南宝乃宋亡殉国之重臣,今再立传。此外,元朝由于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以及其他种种原因,香山县士子参加该朝科举考试者不多,遍查《香山县志》,未有中进士者记载其中。故本志仅从明、清两朝共125名文武进士中(个别非进士出身)选47名官职较高、著作较多、名气较大者,列入古代名人录。

陈临 字子然,香山人。汉顺帝永建年间,郡举孝廉,先任苍梧太守,汉献帝建安年间,召聘为廷尉(掌刑狱、即司法官),卒年未详。

郑愚 香山人。唐开成二年(837年),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尚书郎,改桂管观察使、岭南西道节度使,命授邕州刺使兼御史大夫。僖宗中和初年(881年),命出镇南海,后召拜尚书左仆射(尚书省的副职),中和四年病故任内。

周尚文 字质善,神涌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进士,选龙岩丞,官至御史。

黄瑜 字廷美,县城人。明景泰七年(1456年)丙子科举人。天顺初年(1457年),帝颁诏求直言,瑜应诏上疏六事。成化五年(1469年)授长乐县知县。以年迈告老归会城番山下,手植槐树两株,自称“双槐老人”,学者称“双槐先生”。卒年73岁。遗著有《应诏六疏事》、《书传旁通》10卷、《双槐文集》10卷、《双槐岁抄》10卷等。

黄� 字世美,黄梁都(今属斗门县)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升广西佥事,改任江西佥事,上荐升副使;兵备柳庆,南宁兼分巡右江道,到任不久病故。

黄经 字子常,石岐南门麻洲人。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乙卯科应天府举人。任霑益州同知,旋任教职,得泗州学正。辞官回里,撰纂《香山县志》、《滇阳第一州志》、《淮泗一览》、《小学节条》,作有诗文千余首。

黄畿 字宗大,县城人。幼年精通秋春二经,其撰文章涤弃陈词滥语,竞试不逮,愤收拾书卷,以侍奉亲老,绝求仕之志,归隐居于罗浮山之山巅。潜心研习《大易》、《中庸》。其文章为省内佼佼者。书云:“盖粤人著书之精奥者以畿为最。”世称“粤洲先生”。正德八年(1513年)陪子佐赴京应试,染疾不治,卒于途中,卒年49岁。嘉靖四年(1525年)以子佐贵,谥“文林郎”,追封翰林院编修。著有《粤洲集》、《皇极经世书传》8卷、《三五元书》25卷、《删正黄庭经》等。

黄佐 字才伯,号泰泉,县城人。正德十五年(1520年)庚辰科进士,廷试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有司请修《广州志》。以翰林外调,除江西佥事,旋任广西学官。因母病辞官归家。嘉靖十五年(1536年)以翰林编修兼左春坊左司谏。不久,晋侍读掌南京翰林院,擢南京国子祭酒,穆宗诏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后致仕归里筑室于禺山之阳,潜心研习孔孟之道,是岭南著名学者,世称“泰泉先生”。终年77年。其著作凡39种,数百卷外,还纂《广东通志》70卷、《广西通志》60卷、《广州府志》70卷等。

何派行 字应充,小榄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辛丑科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任员外郎中,旋调福建太平府知府。嘉靖四十年入京觐见皇帝,晋陕西行太仆寺少卿;万历十七年(1589年)转本寺正卿。致仕归家,终年未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652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