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个借助火箭推进和风筝上升的力量的人是我国的谁?

世界上第一个借助火箭推进和风筝上升的力量的人是我国的谁?,第1张

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行的人——万户

火箭是现代发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运载工具,是我们祖先首先发明的。起始,只是用于过年过节放烟火时使用,到13世纪,人们把火箭用作战争武器,以后传入欧洲。

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是聪明的中国人——明朝的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目前,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空。以此为标准,最早的载人航天应是约600年前的万户飞天。西方学者考证,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

万户的想法现在看来很可笑,然而在那个时代却是富有创造性的,他的基本方法和勇敢精神受到人们的肯定和敬仰。他既考虑到上升的工具也考虑到安全下落的降落伞——风筝,这都是前所未有的。为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这位古代的中国人命名。

有人说,中国人的“载人飞船研究”,其实从600多年前便开始了。而在人类第一个宇航员加加林上天41年之后,这一伟大的进程,终于回到了人类登天的“祖国”——中国。“神舟”号,是为了完成万户没有实现的古老梦想。

据《文明》杂志介绍,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herbert·s·zim)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rockets and jets)一书中提到,“约当14世纪之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

基姆在书中并没有提到“万户飞天”一事的来源。国内清华大学教授刘仙洲首先将其翻译为中文,后来“万户飞天”的故事以各种形式被广泛引用。在前苏联、德国、英国等国的火箭专家的一些著作中,也提到了这件事。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关于万户飞天,其中还有一些不为多数人所知的故事。

据说万户原是木匠,喜好钻研技巧,从军之后,改进过不少刀枪车船,在同瓦剌的战事中屡建奇功,受到班背大将的青睐,要他在兵器局供职,两人相交甚厚。班背性情耿直,从不趋炎附势,因而得罪右中郎李广太等一班宠臣,被革去一切职务,并幽禁在拒马河上游的深山鬼谷中。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想继位当皇帝。他一方面网罗党羽,扩充兵力;另一方面搜罗各种技艺,献给朱元璋,讨其喜欢。李广太投燕王所好,知道万户是与班背共同造飞鸟的,对其软硬兼施,想利用他来为皇上造飞龙。万户表面上同意造飞龙,想趁机营救班背,同时完成造飞鸟的宿愿。

万户去鬼谷与班背会合,但是晚了一步,原来班背已被瓦剌军所害,是李广太暗中给瓦剌军报的信。好在班背见势不好,令随从带着他的《火箭书》冲了出去。万户决心造出飞鸟,以实现班背的遗愿。他仔细阅读了班背的《火箭书》,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火箭,然后画出飞鸟的图型,众匠人按图制造飞鸟。试飞时,飞鸟放在山头上,万户拿起风筝坐在鸟背上。先点燃鸟尾引线,火箭喷火,飞鸟离开山头向前飞去。接着两脚喷火,飞鸟冲向半空。不久,火光消失,飞鸟翻滚着摔在山脚之下……(编辑 阮志峰)

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

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

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突然,横空一声爆响。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

“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大约在14世纪末的我国明朝,一位名叫“万户”的人,在一把椅子的背后装上47支火箭。当然,那是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的火箭。他自己坐在椅子上,并用绳子绑紧。两手则各拿一个大风筝,这自然是作为产生辅助升力的翅膀。然后他要仆人将47支火箭同时点燃,想借用火箭的力量把他推向空中。这是美国人罗伯特·吉姆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与喷射》一书中的叙述。英国、德国和前苏联的一些火箭专家,在他们的著作中也提到或引用了这件事。可见,万户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个企图利用火箭进行飞行的人”。为表彰他的功绩,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吉姆等人没有说明资料的来源和出处。因此,这还是一个没有完全核实的故事。但我们相信这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因为它有可靠的技术基础,这就是我国当时辉煌的火药技术;也有可靠的思想基础,那就是中华民族的勇敢创新精神,还有强大的社会基础,拥有四大发明的华夏国土,在第二个千年的前半叶,处在世界文明和财富的最顶端。这也是得到世界公认的物质基础。�

尽管有这么多的可靠基础,但在国内,至今还没有找到有关“万户飞天”的有关资料。�

诚然,史科考证的难度很大。封建制度把许多民间的技术创造,划归“三教九流”之列,难以用书面文字形式流传。前面介绍的古代火箭发明这样重大的技术创造,很可能只是因为它牵涉到了皇帝的活动,才在正史中占有25个字的位置。但有关火箭技术本身仍一字未提。�

虽然发生“万户飞天”的事是可能的,但要实现万户的愿望却只能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在这方面,许多先驱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的火箭炮还要壮观。

推动飞行器运动的力。它是作用在发动机内、外表面或推进器(如螺旋桨)上各种力的合力。在带有螺旋桨的推进系统中,螺旋桨推动空气沿飞行相反方向流动,其动量增加,对螺旋桨产生反作用力即推力。螺旋桨往往装在发动机前方,所以它产生推动飞行器运动的力也称拉力。喷气发动机的推力是由向飞行反方向直接喷射高速气流而产生的。发动机的最高燃气温度直接影响排气速度,在一般的工作状态下,燃气温度越高,发动机的推力就越大;通过发动机的工质的质量流量越大,发动机推力也越大。在海平面标准大气条件下,飞行器处于静止状态时发动机产生的推力称为海平面静推力。火箭发动机在接近真空环境下产生的推力称为真空推力。对于空气喷气发动机,单位质量流量空气所产生的推力称为单位推力。推力与发动机最大截面积之比称为单位面积推力。现代空气喷气发动机的海平面静推力从几千牛到200千牛(1公斤力=98牛);单台火箭发动机的推力从002牛到几兆牛。 由火箭或喷气引擎加于宇宙飞船上的反作用力,其大小决定于燃料燃烧情况以及燃气喷出之速度。在地球上发射宇宙飞船时,火箭的推力必须比飞船及火箭本身的重量大,才能使其升空,所以如果送质量较大的宇宙飞船由地球进入轨道时则需用较大推力的火箭。 又如举重运动员将杠铃向上推举所用之力称为“推力”。推力的方向并不一定在竖直方向

4月26日12点4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将 “珠海一号”五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西安航天领域硬科技代表之一——航天科技四院,为该型火箭提供了主动力,全部四级主发动机表现完美,全力推举火箭升空。

此次发射是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继2015年“一箭四星”、2016年“一箭五星”和今年1月“一箭六星”连续发射成功之后,又一次一箭多星发射任务。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连续4次发射成功,均做到飞行过程零问题、入轨精度高,体现了该火箭的高性能与高可靠性。

发展航天,动力先行。作为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重点单位,从2008年开始,四院就以固体动力在运载领域工程化应用为目标,以固体运载火箭需求为导向,率先开展了120吨整体式大推力固体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随后以加强总体能力建设为契机,创新组织管理模式,成立了专门的固体动力技术运载研究室;以集成演示验证试验为途径,在借鉴原有成熟技术基础上,集中优势资源,加快突破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相继取得了120吨大推力整体式固体火箭发动机、分段对接发动机等演示验证试验的圆满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2012年, 长征十一号火箭正式立项启动研制。火箭一级采用的是120吨整体式大推力固体发动机,技术难度大、研制时间紧,四院研制队伍遵循“独立自主、开拓创新、勇于探索、刻苦攻关”的思路,在两年内实现了首台全尺寸发动机地面热试车,成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在3年内全面完成了方案和初样研制工作,实现了该发动机多台次地面大型联试的成功,从正式立项到实现工程化应用仅用了短短五年时间。发动机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刷新了我国固体发动机研制史上多项纪录。

此次发射是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首次为商业卫星客户提供“专车”服务,是国内开展的首次同一轨道面五颗卫星的组网发射,大大降低了客户组网成本。这些卫星主要用于遥感成像,为国土、农林、环保、规划、交通、海洋等领域提供卫星大数据服务。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拓展了我国航天运载系统新领域,是航天固体动力向宇航运载领域拓展的重要里程碑。未来,四院将研制直径更大、推力更强、实用程度更高的固体发动机,进一步提高固体火箭运载能力,为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实现“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梦想而不懈努力。

火箭一般是在攻城拔寨时用,很多火箭都是临时裹上可燃物制作而成,当时曹操仓促应战,来不及准备。

诸葛亮的草船在夜里四五更天,漆黑一片的时候靠近曹操的水寨,曹操根本不知道诸葛亮的船上都是草人,当然也就没有准备用火箭。

曹操性格多疑谨慎,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只紧急调了旱寨的弓弩手六千多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一万多人,在江边对着江中草船乱射。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扩展资料:

草船借箭的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抵挡魏。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有点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士兵,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靶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你家都督知道,否则就不灵了。” 

鲁肃报告周瑜,只说他不用准备的材料,绝口不提诸葛亮的计划。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周瑜想:他肯定造不好了。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弥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

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命船赶紧往回开。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这时船的两边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有20条船,总数远远超过了十万支。

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草船借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659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