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

浅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第1张

数学教学应该教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都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实行素质教育,培养能力的今天,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和一言堂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到该彻底改革的时候了。现在应该在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加大力度,应交给学生一把主动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是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古人云:授人一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眼于教给学生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问难、发散思维、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而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开始,是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的重要标志。如何让学生主动提出在学习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并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质量,促使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得提高,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想法并考虑实施。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在课堂中,教师的师道尊严和拘束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有问题不敢提的重要原因。因此,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首先,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双差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因为,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是为学生的提问提供了可能。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要轻易地全盘否定,要采用默许的眼神、肯定的手势、激励的语言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与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并鼓励其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逐步领悟正确的结果和答案。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提问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但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紧张的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提问。二、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否则就会被硬拉会来,甚至遭到教师的训斥。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不敢向老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这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问题、没有时间提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识水平,让学生充分地阅读一定的材料,独立地思考存在什么问题。教师不应该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置学生于愤、悱状态,再利用分组学习、小组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思考,增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并通过讨论不断地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求异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对学生的提问要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常言道: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学生敢问、想问、还应该会问。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将新内容与旧知识相联系比较,经过深入思考,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提出问题;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分析讨论的过程中等地方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让学生体会到,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其次,要教会学生会说。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这时教师要扶一把,送一程,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地新、问得有思维价值。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认真观察,善比较,有创见。四、培养习惯,使学生好问教学中,学生敢问、想问、会问了,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学生能主动地将产生的疑问用语言正确地表达出来,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还能促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习惯。如何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地提出问题呢?我曾尝试过以下做法,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将课内和课后产生的问题标记在书上或写在本子上,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逐个辅导解决,而有共性的问题则在课堂上共同讨论解决。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将课内产生而来不及提的问题,下课后能立即向老师提出,老师及时进行讲解,不要把问题积累下来。同时,老师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评比等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在学生中形成质疑的比、学、帮、超的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主动质疑,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只有问题的提出,才能有问题的解决。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也就没有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课件# 导语课件设计和运用,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做的得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反之,则会事与愿违,如若枯燥乏味的课件必然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精心设计好一个课件,因势利导,就能紧扣学生的活动心理,活跃其思维,增强其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聪明的华佗》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多动脑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继续学习抓重点词来理解课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抓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打开书。

 二新授

 1、读全文,回忆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一想:()用()把两只()的羊引开了。(学生读课文)

 过渡:这两只羊当时是怎样相斗的呢?

 2、讲读3、4自然段

 读一读第二个问题。(学生读题后画一画)

 出示投影,学生读所画的句子。

 问:当时两只羊斗得怎么样?你能用一个词说一说吗?

 华佗心想,硬拉是不行的,硬拉是什么意思?硬拉的后果是什么呢?

 过渡:看到这种情况,华佗想,我得想个办法,华佗想到了什么办法,是怎么做的呢?

 读一读第4自然段,用直线画出华佗怎样做的句子。(学生读一读,画一画)

 问:你觉得华佗怎么样啊?(聪明)

 从你画的句子中找一找,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华佗很聪明?

 过渡:两只相斗的羊被华佗引开了,(看图)蔡医生很高兴,立刻收下了这个聪明的徒弟。

 问:把“立刻”换一个词,但是意思不变。(马上、立即、立马)

 马上、立即、立马都是立刻的近义词。

 3、练习造句

 你能用立刻说一句话吗?看看老师给你的句式,请你想一想。

 (什么情况下)(谁)立刻(干什么)(2—3个学生说一说)

 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

 4、课外拓展

 我国明朝有个大学问家叫徐(xú)文长。他从小聪明过人,上学以后,又勤奋好学,常常受到老师的称赞。

 有一次,老师想测试一下学生的智力。他让学生拿着两只装满水的木桶,走过一座贴水面的小竹桥,还不准把鞋底弄湿,看看谁有办法做到。一个学生不假(jiǎ)思索(suǒ)地拎(līn)起两桶水,快步走上竹桥。因为桶里的水很沉,竹桥被压低了,河水漫过了桥面,这个学生的鞋全湿透(tòu)了。大家一看,都不敢再试了。

 徐文长想了想,说:“老师,让我来试试。”只见他把盛(chéng)满水的两只木桶,慢慢地放在桥两边的河水里,用手牵(qiān)着桶上的绳子,轻轻地走过了竹桥,鞋一点也没有沾(zhān)湿。

 大家一致(zhì)赞叹:徐文长真聪明。

 1、老师用什么方法来测试学生的智力?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2、“思索”就是()。“不假思索”就是想也不想。

 3、徐文长是用什么办法走过竹桥的?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4、请你给短文加个题目。

 板书设计:聪明的华佗

 立刻

 马上

 问题动脑筋、想办法立即

 相斗不硬拉、青草引立马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学习本课词语。认识“聪、巧、硬、止、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解决问题不能使蛮劲,要抓住其特点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聪明的华佗》。

 2.华佗长大后成了我国的医学家。

 (二)指导看图,了解图意。

 1.出示课件,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图上画了些什么人?从服饰上看,他们是什么时候的人?

 3.图上画的小男孩就是小时候的华佗。旁边的中年妇女就是华佗的妈妈。摸着胡须的老人就是华佗的师父蔡先生。

 你看,图上的小华佗在干什么?

 4.华佗为什么拿青草喂小羊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自由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

 (2)对照课后生字表,画出生字及生字所带出的词语,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出大意就可以了。)

 (四)分段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自学,我们已经初步知道文章讲了华佗小时候的事。接下来,我们深入学习,看看华佗聪明在哪儿?

 2.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这段讲什么?

 (2)齐读第一句,谁能给“有名”换一个词语,但这句话意思不变?(出名)把“出名”放进句子,再读一读。

 (3)理解“学徒”。

 3蔡医生是怎么收下华佗的呢?自由读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小组学习:

 (1)蔡医生出了一个什么题目考华佗?

 (2)用“﹏﹏”画出写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3)华佗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4.小组反馈学习结果。

 (1)蔡医生是怎样考华佗的?指名说,全班开读第二自然段,

 (2)找一找写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出示句子“两只羊头对着头,角对着角,你顶过来,找顶过去,斗得很凶”。读一读。

 (3)华佗是怎么想的?(齐读想法。)“硬拉”会有什么后果?你有什么好办法?说给大家听听。

 (4)华佗想到了好办法吗?哪个自然段写了华佗的做法?

 ①看图,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②找找描写毕佗动作的词语。(“拨”“拿”“摇动”。)

 华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觉得华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③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④指导读这一段,要表现出华佗的聪明。齐读。

 5.学习第五段。

 (l)蔡医生收下了华佗为徒吗?齐读最后一段。

 (2)你从哪几个词中看出蔡医生对华佗很满意?

 (3)用高兴的语气再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你觉得华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新词。

 (二)小组内互学本课生字。

 如:我记住了“分”,上面是“八”,下面是“刀”合起来就是“分”,分开的分。

 (三)班内交流,重点指导。

 “角、对、分、着、斗”可用熟字变一部分或分解、组合来识记。

 例如:拿:合——手

 (四)指导书写。

 这:先写“文”,最后一笔是点,再写“之”,捺要长些,托住“文”。

 那:右半部“阝”起笔要比左边低。

 着:横画较多,上面三横长短不一,所有的横画之间间隔匀称。“目”字体形窄长,与“丷”上下对齐。

 (五)作业。

 1、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收集名人童年时期遇到问题开动脑筋巧妙解决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篇三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讲了华佗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妈妈送华佗到蔡医生那里去学徒,蔡医生让他分开争斗着的两只羊,华佗想出用青草引羊的办法,巧妙地中止了它们的争斗。蔡医生高兴地收华佗为徒。

 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从故事中受到启发:遇事要善于思考,不可蛮干。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院子、分开、路边、青草”等词语。认识“聪、巧、硬、止、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解决问题不能使蛮劲,要抓住其特点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三、教法建议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两幅图:一是画着两只羊正在争斗,二是放大的文中插图。

 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生字中,重点指导读准声母是鼻音的“那”,韵母是后鼻音的“聪、硬、争”。

 一些生字可用熟字变一部分的方法来识记,如“用——角”“村——对”“公———分”“看——着”“头——斗”

 2.写字教学

 写字前,要借助田字格把握字的结构比例,如“分、角、拿”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其中“分”上下各半,“角”上小下大。可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这:先写“文”,最后一笔是点,再写“辶”,一捺要长些,托起“文”

 “那”右半部“了”起笔要比左边低些,“I”向下伸,收笔也较左边低。

 “着”横画较多,上面三横长短不一,所有的横画之间间隔匀称。“目”字体形窄长,与“”上下对齐。

 词句教学

 “妈妈送他到蔡医生那里去学徒。”句中“学徒”指当蔡医生的学生,跟着他学医术。

 “两只羊……叫得很凶。”“斗”是双方互争,谁也不让。课文中“打架、争斗”都是这个意思。学生在生活、影视中见过斗鸡、斗牛。这句话具体描述了两只羊争斗得厉害,暗示了很难拉开。

 “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个办法。”这一想法正是华佗聪明之处。“硬拉”句中指用大力气制止羊打架。理解这句话要联系上文“斗得很凶”,华佗“七岁”,明白他使再大的力也分不开这两只羊。“得想个办法”,句中“得”读“dei.”,与“斗得很凶”的“得”读音不同,表示必须、需要的意思。读第四段就知道华佗想的什么办法,结果怎样。这句话写华佗遇到问题先动脑筋找窍门。他所想的办法说明他了解羊爱吃草,而青草很容易找到。小华佗确实是个聪明的孩子。

 朗读指导

 本课有几个长句,朗读时要按句子的意思,用停顿的方法突出要点。

 妈妈送他/到蔡医生那里/去学徒。

 正巧这时候/院子里/有两只羊在打架,蔡医生就叫华佗/把它们分开。

 两只羊/头/对着头,角/对着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斗得/很凶。

 第三段第二句华佗心想的话要读得轻些、慢些,但语气要肯定。

 练习提示

 课后练习第三题是摘抄课文中的词语,训练学生注意语言积累。这项练习的灵活性较强,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词语抄写。可以选带生字的词语,帮助识记生字;也可以选自己认为常用的好词,如“面前、点点头、不行”;还可以选没教过但自己学会的词,如“正巧、硬拉、争斗”等,只要写对都行。

 第四题是句子训练,让学生在例句中感知“从”的用法(与后面的名词组成短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方向)。练习时先读例句,知道这句说华佗拔草,这草是从路边拔来的。第二句学生补充后可再问问:××从哪里走出来强化“从”的后面一定要说出“什么地方”。最后让学生自由用“从”说句子,先各自说,再相互交流。

 扩展活动

 收集名人童年时期遇到问题开动脑筋巧妙解决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用蔡医生考华佗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切身体会华佗真聪明,他的办法真妙。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1出示两只羊正在争斗的画面,提问:如果让你把它们分开,你怎样做评议各人想的办法合适否。

 2简介华佗,老师范读第四段,并出示插图放大图,观察华佗引开羊的做法。口头填空:()的华佗。(答案不必一致,合适即可。)

 3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说说图中华佗旁边两个人各是谁,他们三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三)逐段读课文,随阅读认识生字,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四)用不同形式练习朗读课文,再把自己读得的一段读给别人听。

 (五)评议:华佗的这个办法有什么好处可引导学生自由说。如不用费大气力、不用花很长时间,方法简便易行,不会伤害羊等。假如能从课文中找到根据,说说从哪里看出来的更好。

 (六)识记生字,指导写字,重点指导“那、着、想”。

 (七)完成课后练习。

 (八)布置作业。

 1用蔡医生出的问题考考爸爸妈妈,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

 2收集有关故事。准备开故事会。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最显著的特征。江泽民总书记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如果语文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国家就会多一些创新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

  学生的创造力主要包括那些方面呢?一个方面是创新的意识,也可称为创新的精神。它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这些素质与生俱来,人皆有之。幼儿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爱看、爱问、爱尝试即是证明。绝大多数幼儿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等充满兴趣也是佐证。另一方面是创新的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就是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已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指对人们熟悉或已认识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而对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探索性的,创造性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独特性等特点。它是整个创造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创造想象能力也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第三个方面是创造性人格。其中重要的是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执着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方面不能要求过高。

  由此可见,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创造性人格,是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造力

  创新精神,它需要人们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去激励和推动。因为激励可以使人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从而产生自信。人有了自信,就会产生巨大的勇气和动力。古往今来,那些有成就的发明家,他们的创新行为都离不开创新精神的激发。快速计算发的发明家史丰收,在上小学时就发现了算术教学中的一个怪问题。教师在黑板上演算习题,习题的数字读、写、看都是从左到右,从高位开始的,而运算正好相反。史丰收问老师:算术能不能从左向右。从高位算起?老师沉思后说:几千年来都是这么算的,课本上也是这么写的,你就跟着这么学吧!不过你要是有兴趣,也可以发明创造嘛!在老师的激励下,他的创造愿望终于如愿以偿。因此,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必须千方百计的爱护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的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造欲望就会激发起来。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应有以下正确的认识:

  1、教师要正确理解学生的创新。学生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幼稚天真而充满幻想,个性品质的充分展示,思维和表达不受任何限制,疑问看似简单平常却又新颖奇特,回答跟老师的预设答案总有距离(有时相距很远)却有其客观合理性,等等。教师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创新,更不要误解为严密的逻辑思维、重要的理论发现和科学的创造发明等,那就势必把很多具有创新天赋的人才夭折于摇篮之中。

  2、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是天生的创新人才,他们的成长经历凝聚着他们创新的胆识和能力:一个婴儿出生后,便睁大双眼搜寻各种新鲜的事物,认识各种不同的脸谱,尝试各种动作,发出各种声音传达自己的信息;需要与人交流了,便开始呀呀学语。刚刚会说话,其语言和思维就令人惊奇。孩子的创新意识、学习欲望、生命发展三者之间是紧密相联的。在相互信任的氛围中,学生会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

  3、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发现,我们有些教师常常不以为然,不置可否。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教师置学生的质疑于不顾,仍按自己的设计组织教学。这种不尊重学生的发现、不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硬拉着学生"跟我学"的做法,导致学生失去了创新的欲望和学习的需求,创新精神被扼止于萌动之中,出现学生"高分低能"、"越学越没灵气"的不良后果。所以,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发现,满足学生创新学习的需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挖掘课堂教学的创新因素,培养创造力

  课堂是学生创造力成长的主要园地,学校的教育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所以要发大力气来研究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怎样在充满活力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

刚走出校门的新教师总是满怀信心地想在幼儿园里大展身手,但孩子们送给她们的“见面礼”总弄得她们尴尬又无所适从。也许不同的新老师面对的困境不尽相同,但经过观察并结合自身的经验在幼儿音乐教学方面,我认为新教师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着重于内容的完成而忽视幼儿的需要

新教师上音乐课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要教什么内容?怎样教的问题,而忽视对幼儿的现有水平,特点,需要,兴趣等方面的认识和把握,这就导致两个方面的结果。首先,教学内容的难度过高或过低,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幼儿玩起来不够“过瘾”。记得我第一次组织中班幼儿开展音乐活动是学唱新歌“好娃娃”,为了让他们理解并记住歌词,我借来了头饰让小朋友扮演节爷\奶奶等人物。教学过程中我也努力做到声情并茂,结果的确达到了学会唱一首新歌的目标,但是整个过程孩子们都没有离开过椅子,他们的热情和好动的天性并没有得到发挥。现在想起来,头饰的提供虽合内容,但孩子们对爷爷\奶奶等角色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这个道具,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第二次我组织的一个教学内容是“说反歌”虽然歌词幽默有趣,能激起幼儿兴趣和热情,但是无论我用什么方法教,他们都掌握不了整首歌的节奏内容的难点是中介决不了,孩子的兴趣始终停留在“你把袜子穿在耳朵上吗?”一句的可笑上,活动早早收场后来我看完资料才知道这首歌只适合大班的幼儿,我把它选为中班的内容缺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提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并改编为中班孩子玩的活动,效果自然不佳。我响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内容,都不能脱离孩子的实际,备课时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备孩子跟备内容同等重要。

其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过程和教的内容,忽略了幼儿在其中的表现,幼儿往往被我们牵着鼻子走。我们或许看不到孩子,或许看到了却不会去调整。我曾去观摩过一位小班新老师的一节音乐课。她存设计一节AB段结构的音乐欣赏活动“小鱼和鲨鱼”的时候,准备了一张很逼真的沙鲨皮让另外一位老师穿着来扮演鲨鱼,形象十分逼真,效果也很明显:当音乐晌起,鲨鱼出来的时候,扮小鱼的孩子有的就被吓哭了,硬拉着老师的衣角不放。当第一遍欣赏结束后,老师并没有针对这种情况改变鲨鱼的形象,而是拉着吓哭了的孩子继续重复进行游戏。可以想到,当鲨鱼再出来的时候,泪水末干的孩子又哭了起采,那时候孩子们的心思已不在音乐上而只在那只可小白的鲨鱼上了。我想音乐欣赏活动应该是着眼于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等基本素质的培养,道具和活动形式的采用都是为目标服务的,是可以因当时的需要而作适当调整的。可是作为新教师,因为经验的缺乏,往往是不知道或不敢去调整,硬是按原来的计划进行下去,效果往往就不尽如人意。

二,着重于游戏的组织而忽视了音乐的功能

许多新教师都知道爱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所以在音乐活动中也会尝试用游戏化的方式去开展活动,去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却往往出现一种意想不到的结局,那就是让幼儿动起来了,却没法让他们静下来,游戏中找不到音乐,游戏与音乐脱离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多数是由于老师太急,在幼儿还未充分感受音乐,分辨音乐性质时就让他们进入游戏当中,幼儿一进入角色,兴奋点就全集中在好玩的游戏里了,耳朵里根本没有音乐。既然是音乐活动,那么我们就应该着眼于让幼儿从音乐中获得兴趣。只有当音乐活动真正以音乐的美感感染幼儿,使幼儿有能力在自己的音乐实践中真正体会到音乐的美时,幼儿才能真正产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继续保持下去。在这里,当然不是要把游戏藏起来,游戏可以贯穿活动的始终,但每一步都必须为目标服务,活动的幅度宜由小到大,一步步引导幼儿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如在音乐区里面我用两只手指做游戏引导幼儿欣赏乐曲“拨弦’,效果就比第一次迫不及待地让他们进入“狐狸和小狗”的角色里去欣赏好很多,孩子既能被吸引到手指游戏中来,又能用有意注意去倾听音乐,音乐与游戏统一起来了,效果自然好。

三、语言不够精简,要求不明确

在我的经验中,这一点是许多新教师的通病。适当,确切的语言在音乐活动中本来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是我们很少去考虑应该怎样运用这一工具。所以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就容易出现说太多话的现象,说完要求又说内容,而讲解内容的时间有时候比歌唱或演奏的时间还要长,把音乐课变成了语言课。教师在开展音乐活动前,提要求的语言精简,要求要明确,再配合恰当的体态语言,孩子自然能领会教师的要求。这一点我觉得烟墩路幼儿园的彭园长在教大班幼儿的集体舞时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集体舞教学本来是有很多要求需要老师去讲解的,但彭园长很巧妙地把要求和讲解化成“向前走,肩并肩,背靠背”等简洁的言语,然后结合动作的示范,孩子很快就领会了要求。我想,这或许就是教育的艺术所在吧!

当然,新教师在音乐;舌动中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因为我们经验不足,所以不足为奇。但是,本着对幼儿负责的态度,同时为了自己能更快地把音乐活动组织得得心应手,每一个新教师都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把适应期缩短。在我看来,主要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多听、多留意。

这是教师提高自身音乐素质的必要途径。我们知道,幼儿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手段开展的教育。教师自身的音乐素质,是直接影响幼儿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如果能准确地识别音乐作品,那么就能正确地选择出适合幼儿学习的音乐作品;教师如果能敏锐地察觉出作品里蕴含的各种教育价值,那么就能较有效地将音乐作品的教育潜力转化为幼儿的发展;教师的音乐表现力越强,则幼儿所受到的音乐熏陶就越完美。为此,新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而我们感受音乐的重要途径就是听,多听,多留意身边的音乐,我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敏感性就会自然增强。

其次是多看,多分析,多移植。

我们都是明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对于新教师来说,在适应的过程中多学习他人的经验就更重要了,这可以缩短我们摸索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现场观摩并参加课例评析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经验,也可以拿别人的课例录像来观看,分析其组织意图并尝试进行移植,以旁观者和当局者的不同身份去感受,去找出差距。还可以把自己上课的过程拍成录像,再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自己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并评价自己的活动组织和控制,这能很清楚地让我们意识到很多问题,快捷地提高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提高中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一直都是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在近些年来,新的课程标准不断强化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培养和考核要求,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更加重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一、增加积累

1增加单词积累。单词是文章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没有一定的词汇基础,文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写作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首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词汇掌握量,这也是英语写作的前提和基础。现在的初中考场作文,对单词的考察重点,在考查考生语言准确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用词的得体性、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因此考生作文不仅要达到基本的单词数量标准,同时还需要灵活落实语言运用方法。只有连贯、流畅和可读性强的文章,才能获得更好的评分。

2增加英语阅读。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初中生由于掌握的单词和句子较为单一,因此必须努力通过一些英语阅读,达到提高阅读写作能力的目的。英语课本和日常阅读分析题目是学生接触最多的英语读物。英语老师应在加强这一方面阅读分析的同时,适当选取一些较为容易的课外阅读篇目,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可以逐渐提高对于英语作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达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3增加文章背诵。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引导和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好文章、好句子。坚持不懈,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写作时就能有话可说,从而轻松写出满意的文章。

二、强化训练

1强化书写训练。一手干净、整洁、漂亮的handwriting是进行英语写作的良好条件。当阅卷老师打开试卷后,不论文章水平高低,仅一手漂亮的英语书法,就可以为文章增色不少。

2强化语法训练。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谓语法错误不仅包括句子结构、时态、语态、主谓一致等方面的错误,还包括名词单复数、单词拼写、介词、代词等方面的错误。尽管目前书面表达给分原则重内容要点,语法要求相对宽松,然而大的语法错误会影响文章内容的正确表达,小错误又常被考生忽略。如许多考生习惯随手点个逗号,殊不知这会在书面表达中造成严重的错误。

3强化模仿训练。英语写作需要模仿,模仿范文能直接提高学生衔接上下文和谋篇布局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授英语课文时,应该适当地分析文章的内容、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等,帮助学生提高对于英语作文语言、结构的把握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各种体裁的短文开始仿写。仿写时,教师可让学生先阅读,然后抄写短文,逐步理解,最后进行仿写,难度从小到大,数量由少到多。通过多次的仿写练习,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掌握技巧

写作就像盖房子一样,有了材料,还需要把这些材料以一定的方法堆放在一起才能建成房屋,而这个方法就是写作的技巧。

1要认真审题。写作之前,必须明确把握写作的题目和要求,明确文章体裁,确定人称、时态和语态,这样才能避免文不对题,保证表达准确。由于一些题目对文章提出了一些特殊的要求,考生最好将这些要求分类标注在草稿纸上,避免出现未按要求写作的情况发生。

2要变难为易。在英语写作中,一些题目很有难度,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随机应变,变难为易。比如,一些句子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但是在写作中可能出现了语法不好落实的情况,所以我们就可以将长句分成短句进行表述。对于一些单词无法确定的问题,我们也可拐弯抹角地表达出来。总的要求是:力争用自己最熟悉的句式、单词来表达自己要表述的意思,避免出错。

3要注重修改。文章写成后,决不能匆忙交稿,必须从头至尾进行细致的检查。一是要检查文章是否达到了题目的要求;二是要检查上下文是否连贯、句子衔接是否自然流畅;三是要时态、语态、语气运用是否合适;四是要检查单词书写是否正确,是否有大小写、拼写、标点错误等。在写作中,由于作文处于最后的位置,一些学生往往匆忙写完,急忙交卷,出现的问题也就不能被及时发现。

总之,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英语教师,必须通过增加积累、强化训练、传授技巧等多种方式,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初二政治教案是指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的实施方案。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二政治书上册教案,大家快来跟我一起看看吧。

 初二政治书上教案

第七课 友好交往礼为先

一、课标透析[课标的具体要求]:

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与沟通”:“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二、单元内容介绍[课的内容结构]:

本课设计了两框的内容:“礼貌显魅力”、“礼仪展风采”。

第一框“礼貌显魅力”的逻辑思路为:实际生活中一个使用礼貌与不礼貌的语言的事例

分析礼貌和不礼貌行为给交往对象带来的心理感受以及给自己带来的结果

提出“礼貌是尊重” 礼貌的魅力(从 语言、态度和举止三方面来展示)

反思自己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

第二框“礼仪展风采” 的逻辑思路为:从具体事例引出什么是礼仪 通过亲身体验认识礼仪的重要性 了解基本的社交礼仪

探讨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中的礼仪问题 从民族大团结的角度提出民族交往中的礼仪习俗问题。

三、学情分析

1、针对青少年文明礼貌方面的欠缺。当代青少年文明礼貌方面的欠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形成的原因是

多方面的。一方面,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传统的东西正在逐步消失,其中包括传统的交往礼仪;与此同时,现代的交往礼仪在一些青少年身上有没有植根,青少年需要补文明礼貌这一课。另一方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少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智力的、学业的发展,而忽视了礼貌、礼仪方面的教育,致使一些孩子不懂礼貌,缺乏礼貌,甚至蛮横无礼。

2、针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特点。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全面的学习过程,其中既需要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也需要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礼貌、礼仪的学习就属于后者。传统上常常把后者视为“不学而能”的事,无需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事实证明,礼貌、礼仪也是一门学问,需要专门的指导。一个文明礼貌的人不是自然形成的,与他所接受的教育密不可分。对青少年进行文明礼貌方面的系统指导与训练,对其文明礼貌素质的形成是大有益处的。

3、针对现代人的要求。讲礼貌、重礼仪是现代人的一项标志,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无论是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一个人展示给他人的首先是其文明礼貌方面的素养。事实上,一个人是否讲究文明礼貌,不只是个人的事,而直接影响周围的人乃至社会风气、民族尊严。因此,了解现代社会的交际方式,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展示自己的优雅礼仪,是融入现代社会做一个文明人的基本要求。

四,各课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1、乐于以礼待人。2、通过礼貌表达对他人的尊重。

3、树立以不讲礼貌为耻的交往态度。4、形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交往态度。

5、体验举止优雅、文明礼貌带给自己 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

能力目标:1、在生活实践和学习的基础上,学会以礼待人。

2、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礼貌。3、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

知识目标:1、懂得什么是礼貌,礼貌有什么作用。2、理解礼貌与尊重之间的关系。

3、懂得什么是礼仪,礼仪有什么作用。4、了解生活中基本的社交礼仪。

[教学重点]学生对待礼貌和礼仪的态度。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礼貌和礼仪落到实处。

[课时安排]:本课为2课时,每框各1个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礼貌显魅力

一、非礼的代价: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总部底层的大花园中,销售部经理带着孩子休息,孩子边吃边扔,旁边有一位老者跟着她们母子拣地上孩子仍下的垃圾,母亲拉者孩子的手说:”如果不好好学习,长大后就像他一样做清洁工”。老人在旁默不作声-------

下午,公司召开全体中层干部会议,女经理匆匆赶往会议室,推门进入,发现坐在主席台的却是上午的那位老者(他就是总裁)--------

请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为什么

二、感受礼仪:以公交车上的种种不礼貌的表现导入。

1、 请同学表演公交车上常常发生的一些“无礼”的表现,如往窗外扔垃圾、大声喧闹、抢座位等。

2、 提问:看完这些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有过类似的行为吗有什么感受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礼的害处。]

----礼仪是尊重的具体表现。(道德准则)

三、故事“心灵上的疤痕”。——具体内容见书本79页的“相关链接”。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明白礼貌是尊重的体现,是文明的体现。是否文明礼貌不只是个人的私事,也不是小事,它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修养,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的好坏。]

往事如烟:当别人对你说对不起,疤痕还存在吗

阅读故事《屠格涅夫与乞丐》。一天,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街上散步。一乞丐求道:"先生,给我一点食物吧。"

屠格涅夫寻遍全身却无一点可充饥之物。只好说:"兄弟啊!对不起!我没带吃的!"这时,那乞丐站起身,脸上挂着泪花,紧握作家的手说:"谢谢你!我本已走投无路,打算讨点吃的后就离开这个世界。您的一声'兄弟'让我感到世间还有真情在,它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思考:"兄弟啊!对不起!我没带吃的!"这句话给那位乞丐带来什么影响它体现了屠格涅夫怎样的交往风格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小结)礼貌是尊重和文明的体现。在待人处事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以礼相待的需要,礼貌在满足人的这种需要的同时,更满足了人的自尊。是否文明礼貌不只是个人的私事,也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它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修养,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的确良好坏。

讲述"孩子与大山的对话"故事,并请学生列举身边待人有礼与待人无礼的事例,说说自己的感受,并剖析无礼的害处。

故事:有一个孩子跑到山上,无意间对着山谷喊了一声"喂……"声音刚落,从四面八方传来一阵阵"喂……"的回声,大山答应了。孩子很惊讶,又喊了一声"你是谁"大山也回音"你是谁"孩子喊"为什么不告诉我"

大山也说"为什么不告诉我"孩子忍不住生气了,喊道"我恨你!"他哪知道这一喊不得了,整个世界传来的声音都是"我恨你!"孩子哭着跑回家,告诉了妈妈。妈妈对他说:"孩子,你回去对大山喊'我爱你'试试看结果怎么样,好吗"孩子又跑到山上。果然这次孩子被包围在"我爱你,我爱你"的回声中。孩子笑了,群山也笑了。

四、小品表演“变质的牛奶”。[具体的故事情节见书本80页。]

1、 请同学表演。(给故事增加一个情节:顾客遭遇到有礼和无礼两个服务员。)

2、 请表演的同学分别谈谈感受。

3、 归纳、分析对人有礼貌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明白从那几个方面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懂礼貌的人。] 我们应从那几个方面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懂礼貌的人(表现)

五、遭遇无礼:生活中“得理不饶人”、纠缠不清的人;也有蛮不讲理的人,无礼不道德的人-----你是否过遭遇无礼对无礼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六、 “良言一句三冬暖”

(设置简单的情境来学习古人的礼貌用语,然后学习常用的礼貌用语。(态度和举止方面的礼貌简单带过。)

七、我的礼貌大检查。

(通过语言、态度、举止、衣着等方面来反思自己在与人交往中的行为举止,肯定好的,改进不足,并制定出具体的改进方案。)

第二课时 礼仪展风采

一、握手(设计几个特定的场合,请同学们来表演握手这一常见的礼节)

1、与同学相见--------

2、与长辈相见--------

3、与异性朋友相见-------

4、与老师的相见-------

5、与领导相见-------

归纳握手中藏含的礼仪

二、礼仪与个性:

“有个性的小茅”的故事(具体内容见书本83页)

思考:小茅的行为与礼仪有关吗请指出其中不合礼仪的地方。

对我们来说,有那些基本的礼仪要求

[通过上面的两个活动,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礼仪以及礼仪的重要性。]

三、现代社会=礼仪社会

两位即将毕业的大学同学应聘同一个公司的岗位,同时参加面试。甲、乙同学进入办公室,

v 主管主动为他倒水,恰巧没有水-----

v 不巧扫把倒在地上---------

v 正值冬天,离开时---------

决定应聘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小节见礼仪,小节见文明,小节见风度

(小结)在待人接物中注意遵循礼仪,会使我们变得优雅可亲,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更容易被人接纳,也有利于办成事情。如果我们不讲礼仪就可能伤害别人,也使自己难堪,甚至无法适应社会。

四:社交礼仪大比拼(社交礼仪ABC)

自由组合,表演特定情境下的礼仪,如待客时的礼仪,接听电话时的礼仪等等。

"讲礼仪、展风采"相关知识

⒈参加升国旗仪式应注意什么

参加升国旗仪式,衣着整洁,脱帽肃立,行队礼或注目礼;唱国歌严肃、准确、声音宏亮。

⒉学生穿着打扮应注意什么

学生穿着打扮要朴素大方、整洁、美观,不穿奇装异服。仪容朴素健美,男同学不留长发,非特殊情况不在校内穿无领背心,不打赤脚,禁止敞胸露怀;女同学不烫发,不留披肩发,不化妆,不佩戴不相宜的饰物。

⒊遇到外宾应怎样做

遇到外宾以礼相待,不卑不亢,不围观,不尾随,不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

⒋当你向别人借东西时,需要注意哪些礼节

礼貌语言不能少。不要忘了"请""麻烦"等词,归还东西时,不要忘了"谢谢";要先征得别人的同意;借别人一定要按时归还;对别人东西要特别爱惜,做到完璧归赵。假若不小心搞坏了借来的东西,一定要主动照价赔偿,并说明情况,表示歉意。

⒌父母不在家时,有客人来访,你应该怎样做

当家中长辈不在家时,我们应该负起小主人的责任,把熟悉的客人迎进门,倒茶招待;对陌生的客人,可隔着门缝告知家长外出,请改日来访。假如父母一时回不来而客人有急事要走时,可以问客人有什么事需要转告,或请他们留下字条,如方便也可电话询问父母。

⒍试着描述一下送客时有哪些礼仪。

当客人要走时,通常要婉言相留,表示希望其再多坐一会儿,或恳请其下次再来。但不能大喊大叫,硬拉着不让走,那样反而显得粗暴无礼。客人提出告辞,应等客人起身后,主人再起身相送;送客时要送到门口并说:"再见,欢迎再来。"并不要急于关门。

⒎接通你要拨的电话以后,应该注意什么

先问候一声再报出要找的人;通话时声音要清晰,语气要讲礼貌;还要注意谈话时间不可过长,以免影响他人通话。

⒏做客时,在坐姿上有什么要注意的礼节

入座时,动作要轻稳,不可猛地一下子坐下,发出响声。入座后,手可平放在沙发或沙发的扶手上,上身稍微向前倾,以示对主人的尊敬。

(小结)掌握文明健康的社交礼仪是适应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要掌握这些基本要求,并在交往中加以运用。

五:展示优雅的我

根据相关链接的提示,从坐、立、行三个方面来展示优雅的自我。

(小结)文明健康社交礼仪的掌握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学习、观察和思考。只要我们注意日积月累,就一定能够成为习礼仪、懂礼仪、讲礼仪的人。

六:你说我说

列举本地一些节日,人生的纪念活动等传统习俗,请同学探讨传统礼仪习俗的合理性与弊端,及习俗发生的变化探讨,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对待传统的礼仪习俗。

(小结)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礼仪习俗,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把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做到与时俱进。

结束语:

人们常说:礼仪是一封通向四方的推荐书。愿同学们都能手持礼仪这封通向四方的推荐书,在今后与人交往中,交往顺利,成为受人欢迎、受人尊敬的人。

七、课后实践

民族礼仪知多少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族不同,礼仪也就会不同。请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上网、查阅相关书籍等途径,了解不同民族的礼仪,编制一份礼仪小报。

 实现政治课的美感教育要用多媒体

美学家阿恩海姆主张“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能思考”,为此在多媒体教学蓬勃兴起之际,我对运用多媒体实现政治课的美感教育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直现美的形象

美的来源在于形象直观。黑格尔在《美学》中认为“形象是美的母体”。美感教育离不开形象,离开形象对视觉的直观刺激,美感教育必然是虚无的。在政治课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展现鲜明形象是渗透美感教育的必由之路。在投影、幻灯、录像、VCD影碟等多媒体协助下,课堂上同学们随时都可感受美的形象,在自然、社会千变万化美的形态中把握美的真缔。

在讲授初三思想政治“认识社会巨变”这一课时,为激发同学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他们对形象美的感悟能力,我从美感教育的感性认识角度来设计这一节课。伴随着柔美、悠扬的旋律,一幅幅画面通过录像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风光明媚、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天蓝水澈、野趣盎然的九寨沟;气势恢宏、人杰地灵的东岳泰山;挺拔险峻、雄伟壮观的西岳华山;波光粼粼、水美鱼肥的太湖美景……随着同学们一阵阵惊喜赞叹,他们陶醉于我们伟大祖国美丽的大自然风光中,爱国主义情感激荡胸襟,美的情感油然而生。通过多媒体手段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让同学们在美的情境中净化纯真的心灵,在美的氛围里升华质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鲜明形象,营造审美意境,一方面使同学们深入地掌握课本知识,增强德育功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他们对美感的领悟能力。在这德育、美育双向交汇过程中,多媒体手段的应用起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中介作用。

二、运用多媒体感悟美的声律

美感教育是个多维体、全方位的感知过程。形象直观作为美感教育的起点必然要向广阔处拓展,向纵深处深入。对听觉系统而言,感受美的只能是声律美,尤其表现为音乐美。现代化音响系统进入政治课课堂无疑为教学情趣的渲染、审美情感的激发、声律美的感悟起着极其重要的媒介作用。

在初一思想政治“共建优秀班集体 ”这一课教学中,为了营造团结向上,众志成城的教学情境,我选择了音乐导入的手法。我用VCD影碟光盘播放了流行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随着激昂的旋律,跃动的音符,同学们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在音乐美的情境中得到陶冶。同学们进入教学情境,我也因势利导地引入正课。在教学过程中讲述“团结就是力量”这个问题时,我又利用影碟机播放了一首MTV《团结就是力量》。明晰的画面、铿锵的节奏、气势磅礴的主题,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知识结构的理解,同时在雄浑的音乐意境中领略手手相连、心心相映的崇高美。

政治课要有感召力必须具有感染力,具有感染力必须渲染音乐美的教学情境。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现代音响系统拓展了学生音乐美感的欣赏和感悟能力,增强了政治课的感染力,使德育和美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在道德感化中熏陶美的情趣,在美的境界里陶冶美的心灵。

三、运用多媒体剖析美的结构

美感的欣赏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在于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不断丰富和逐渐积淀,美感教育必然由感性领悟发展到理性剖析。分析美的结构是理解美感教育不断深化的表现。多媒体手段在政治课教学中剖析美感生成的主客体结构起着极重要的负载作用。运用多媒体手段,在理性剖析层面上,一方面理解审美对象的自然属性,社会背景和内在结构;另一方面理清同学们审美心理结构,激发更深层的审美愉悦感,使美感教育达到一个更高阶段。

在初一思想政治“培养高雅情趣”这一课的讲述中,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审美情感,我用投影仪放映了古希腊雕塑精品《断臂维纳斯》的。同学们掩饰不了失望的神情,显然他们没有相应的审美底蕴,没有找到美感支点。我及时通过录像向同学们强调古希腊审美观点“美的表象呈现人的光辉”。法国罗丹在《艺术论》中强调:“维纳斯惊人的美不在于媚俗,而在于清俊的面庞下体现女性的自尊,人格的高贵。维纳斯的意义对历史而言不亚于《人权宣言》”。同学们了解维纳斯塑像的内在结构和历史背景后面又重新注目于。我接着向同学们分析审美心理结构,美在于无限和有限的统一,在于残缺和完美的辩证,美不仅在于赏,而且在于想。维纳斯臂断了,残缺了,但却给人提供了丰富的想象余地,残缺的维纳斯在同学们审美心理中完善起来。我用录像播放了多组艺术家重塑双臂的维纳斯,冷峻的、沉思的、羞涩的、行动的……一千个欣赏者就有一千个心目中的维纳斯。利用多媒体手段对美感结构的分析让同学们由被动的美的欣赏者发展为美的发现者和美的创造者,更深入地体会美的情致。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手段介绍艺术品的历史背景,拓宽了同学们知识视野,强化理性分析,使智育和美育达到和谐的统一。

四、运用多媒体体味美的神韵

美的神韵是内涵与形式共同创造出来的有机结构的灵魂,是审美情境中的最高境界。神韵在美的意境中具有含蓄性、联想性、无限性、象征性等特点。在政治课美感教育的协助下,在优美音律、鲜明形象中,美的神韵飘然而出。

神韵美的体味在于想象力的丰富,扩散型思维的拓展。在初一思想政治“学会发现美”这一课中,为体现美英语教学论文由毕业论文网教客网“免费论文”频道收集整理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在艺术作品中的显现,我通过录像机向同学们放映了著名画家达•芬奇经典作品《蒙娜丽莎》的专题片。在放映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对蒙娜丽莎的微笑很感兴趣。我收集了同学们的反馈信息,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认为是慈母的关切,有的认为是思念亲人的真情流露,有的认为是领略自然美景的愉悦,甚至有的认为是达•芬奇变型自画像,微笑是自嘲意味。针对同学们的理解,我做了总结,《蒙娜丽莎》为什么魅力永存,微笑为什么永恒,关键在于这一幅画的神韵美,微笑之中留有广阔的联想余地,在同学们审美体验中,结合各自审美心理结构,会得到各自不同的美感。同学们在美感教育中,通过联想体验艺术作品的神韵美,在有限的画卷中感受无限的美的世界。

神韵美在美感生成中除体现联想之外,还表现为深刻的象征意味,象征载体越浓缩,象征空间越广阔,神韵美的体验就越强烈。在初一思想政治“结识新朋友”这一课教学中,为表达对老师的崇敬,我用影碟机播放流行歌曲《好大一棵树》。随着流动的画面,动人的旋律,我很自然地把“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的大树演绎成老师的象征。随即我问同学们,大树除老师之外还象征着什么同学们凝神思索,纷纷说出自己的理解,有的认为象征质朴的农民,有的认为象征辛勤的劳动者,有的认为象征历史沧桑的祖国。在总结中我找指出象征歧义性正是美感教育的神韵所在,神韵美的体味是美感教育的升华。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配合下,同学们在美的情境中感悟美的神韵,在想象体味中体验人生。

美感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范畴,对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和启迪他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能力、高尚情操等方面起着十分独特的作用。政治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中介能渗透美感教育,同时也能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个崭新领域,有待于我们思想政治教师的学习和探索,有待于我们思想政治教师的提高和创新。

论文作者:芮城 三中 曹茹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069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5
下一篇2023-1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