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书(1461~1527),明代贤相,字文同,号元山,遂宁吉祥乡(今属蓬溪县)人。1489年中进士,历任工部尚书、左副都御史、礼部尚书等职,死后赠太傅,谥文襄。他为官颇有建树,在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兴办教育、平定叛乱等方面政绩显著。力主改革,上表献新政十二事,嘉靖帝颇为赞许,诏令逐条执行,深得皇帝的器重,被“倚为重臣”。
张鹏翮(1649~1725),清代名臣,字运清,号宽宇,遂宁黑柏沟(今蓬溪县翰林村)人。从22岁中进士起,为官50余年,历任总督、三部(刑、户、礼)尚书等,几乎从事过清王朝从统一走向鼎盛时期内政、外交的各种重要工作。他是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胆识过人的外交家、政治家。1688年,他奉命随使团出使俄国,抱以“愿效张骞,以身许国”的决心,终不辱使命,使这次出使为第二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创造了条件。他还是治理河道的专家,提出“开海口、塞六坝”等治河主张,经过近十年努力,在黄淮水系上修建了一系列工程,使狂野不羁的黄淮和运河顺轨安澜数十年,黄淮灾区呈现出连年丰收的景象。他将治河经验写成《治河书》十卷,《中国水利史》对此列专章介绍,给予高度评价。康熙帝将其树为名臣楷模。生前康熙评价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死后雍正帝赞誉他是“卓然一代完人”。
张问安(1757—1815),字悦祖,号亥白,祖籍蓬溪县金桥乡两河口,张鹏翮玄孙、张船山之兄。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例授教职不就,遂遍游名山胜水。后家居奉母,以图史自娱。曾主讲华阳、温江书院,多所成就。亥白与弟船山,皆一时之杰,以诗名世,号称“二难”。清诗人王学浩评亥白诗云:“读之但觉其语淡而味腴,节短而韵长,盖将韦孟之外,另辟一径,以与唐人争席也”。著有《亥白诗草》8卷,存诗840余首。胡传淮选注的《张问安诗选》、编著的《清诗人张问安年谱》,对研读张问安有重要作用。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清代名相张鹏翮玄孙。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五十五年(1790)三甲第55名进士。五十八年(1793),任翰林院检讨;嘉庆五年(1800),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年(1805),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巡视南城;十四年(1809),擢吏部郎中;十五年(1810),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十七年(1812),称病辞官;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病逝于苏州,归葬蜀中故里蓬溪县金桥乡两河口。张船山一生致力于诗书画创作,著有《船山诗草》及《补遗》,共26卷。张船山是清代乾嘉诗坛大家,不单是清代蜀中诗冠,也是清代第一流的诗人和著名诗学理论家,为性灵派后期的主将和代表人物。胡传淮所著《张问陶年谱》对了解张问陶的生平事迹可资借鉴。
张问彤(1768—1832),字受之,号饮杜,与张问安、问陶为从兄弟。少负隽才,工古文词,兼冥心理学。乾隆五十七年(1792)举乡试第一。嘉庆元年(1796)荐孝廉方正,补什邡教谕,日以讲学为事。晚授山西和顺县知县,山西巡抚欲留其在省垣以备顾问,以知州升用,未果,病卒。问彤精音韵学,又工诗,与问安、问陶时有唱酬,然独主少陵,故名其诗集曰《饮杜诗集》。
程孟宗《蓬溪县志•孝行•古迹》、《四川通志•节孝》、《蜀梼杌》等文献均记载:程崇,又名程崇雅,字孟宗,五代后蜀蓬溪县人,性纯孝。母老病笃,冬忽思笋,崇雅无计可得,乃往林中抱竹哭泣。须臾地裂,出笋数茎,亟待归以进。母食毕,即愈。蜀主孟昶于广政二十年(957)十二月旌其门,于冬笋沟筑“孝义台”以彰。
冯楫(1075—1152),字济川,号不动居士,宋代遂宁府蓬溪县人。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历官秘书省正字,蜀州教授,尚书司勋员外郎、巴州知州、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剑州知州、涪州知州。绍兴八年(1138)任国信计议副使;绍兴九年正月,任宗正少卿权尚书礼部侍郎;绍兴十三年九月,任泸南沿边安抚使知泸州,成为宋朝的边陲大员。绍兴十九年,升为敷文阁直学士(从三品)。绍兴二十二年六月卒。撰有《时议录》《谏议录》等著作。今存《中兴永安桥记》《净严和尚塔记》《密印寺钟楼记》《大中祥符院大悲像并阁记》《南禅寺记》等文。
张令问,自号天国山人。唐末蓬溪人。博学善诗,不屑仕进,以隐居闲适为乐。尝赠杜光庭诗云:“试问朝中为宰相,何如林下作神仙?一壶美酒一炉药,饱听松风白昼眠”。可见其志趣。《全唐诗》录其诗一首。《四川通志》《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载其事迹。
谢金,字子真,宋代蓬溪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司马池(司马光之父)知小溪县,重其人而与之订交。尝居五龙山(今天福镇五龙盘),以诗自娱。其诗平淡,有韦(应物)柳(宗元)之遗风。著有《五龙山居诗》2卷,今佚。《四川通志》《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有传。
张赞(1415—1489),字邦翊,号靖翁,明代遂宁黑柏沟(今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人,清代名相张鹏翮系其昆孙。明景泰五年(1454),张赞中三甲第167名进士,历官礼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因其志行深纯,明习典故,智略可任边事,遂于天顺八年(1464)出任云南省姚安府知府。张赞到任后安辑地方,拊循人民,躬节俭以励其俗,登诗书以施其教,威德并行,吏民服从其化,使姚安府民安耕凿,士知礼义,惠政卓著,吏民称颂。《云南通志》《姚安县志》,载其事迹。
席春(1472—1535),字仁同,号虚山,席书仲弟。明代正德十二年(1517)三甲第161名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河南道监察御史、云贵巡抚、翰林院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诗文雄深,著有《虚山文集》。
席彖(1476—1521),字材同,号梅山,席书三弟。明正德九年(1514)三甲第52名进士,官户科给事中。正德十四年(1519),武宗欲幸金陵,席彖劝阻,被贬谪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判官。十五年(1520)秋,席书任湖广巡抚,席春出按云贵,俱相继取道还家,与席彖联床故庐。十五年(1520)冬,席彖赴夷陵,席书、席春送至潼南大佛寺而别,各作诗记之。世宗继位,复席彖原职,而席彖已卒,赠光禄少卿。
张庠,明代蓬溪人。正德甲戌(1514)年,三甲第133名进士。嘉靖十年(1531)官至贵州兵备副使。因都匀苗民反叛,张庠上任,整饬兵马,直捣其巢,执首领,释放协从者,苗人畏服。十一年(1532),杨恒又倡乱,庠率兵剿破,声名大震,去任之时,士民卧辙攀留。《贵州通志》有载。
谭缵,字元孝,明代蓬溪人。正德丁丑(1517)年,三甲第180名进士。初授行人,外升江西道监察御史,议大礼,引帝怒,杖于廷。又参劾权贵强夺民田事,几致奇祸。继而又弹劾翰林院学士、吏部尚书汪钅宏,先以揭贴呈堂,汪读之,面发红,云:“吾亦至此乎”?谭缵怒而对曰:“御史无状,据以闻,丝毫不敢隐”。闻者吐舌,暗称好一个铁面御史。嘉靖十一年(1532)升河南副使,抚治信阳兵备,致仕卒。著有《宝梵寺修造记》。
谭訚,明正德辛巳(1521)年,三甲第105名进士,历官陕西副使,兵备固原,始议修边墙以御外患,因边有铁铸泉,番人数饮马于此,谭分兵驻守,番民不敢近境。边境安宁,大建边功,闻于朝,受上赏。
谭维,明嘉靖十七年(1538),二甲第53名进士。官主簿、户部主事。人称至孝,居乡耻逢迎。谭缵、谭訚、谭维是三兄弟,他们是蓬溪历史上,继宋代赵溥、赵炳、赵球“一门父子三进士”之后,又出现的一个“一门兄弟三进士”。县人曾在学宫侧为他们建立“兄弟进士坊”,以资表彰。
王庭,明代蓬溪人。隆庆辛未(1571)年,三甲第20名进士。性至孝,中进士后,不就铨选,回乡归养三亲。躬耕数亩,出入闾巷,布袍草鞋, 不乘车马,与樵夫野老为伍。著有《陈情乞归养表》《重修学宫记》。
杨作楫,明末蓬溪人。万历丁未(1607)年三甲第181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升编修。万历三十七至三十九年(1609—1611)外任山西闻喜县知县,以政绩卓异,升山西提督学政,转调任河南布政使。万历四十三年(1615)任江西布政使。崇祯初年,擢河南巡抚。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势如破竹之际,杨作楫督兵剿捕,使起义军大受挫折。崇祯末年,卸任归里,家无余资,田舍仍旧,唯存书史而已。著有《修建石鱼山书院记》《重修明月寺碑记》《重修学宫记》等诗文。
杨艹仰 ,号竹泉,明末蓬溪人。崇祯诸生,以诗名于时,《明蜀诗》载有其诗。
杨廷极,杨艹仰,之子,字青石,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有诗集,今佚。《剑阁芳华集》载有其诗。
蒲拱辰,字居北。清代蓬溪县鸣凤镇大儒沟人。幼家贫,研读经史不废。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自甘淡泊,以教授生徒自娱。执教善诱,从学者众。杨兆龙、王许、梁再灏等名士皆出其门下。蓬溪本荒僻之地,清代振兴文教者,实自拱辰始。《四川通志》有传。
张懋诚(1667—1737),字孟一,号存庵,张鹏翮长子、张船山曾祖。性忠直,有气节。读书时即不趋奉豪贵。惟事诸大家书籍,手口诵作不辍。康熙二十六年(1687)中举人,出任安徽怀宁知县十年,抑豪强,处衙蠹,救穷民,爱寒士,开运河,护城池,作养斯文,文教大兴;治怀实政,民深感戴。任期内,张懋诚续修《怀宁县志》并作序,今存。他还重修大观亭,今已成为古城安庆的一大景观。康熙五十四至五十八年(1715—1719)任奉天辽阳知州,处死妖恶。特放科道,疏流民,纠保举。巡东城,称铁面御史。后升通政使司通政使,不避宰相私人,行必参奏。署工部右侍郎,一清积案,官吏肃然,有古良吏风。著有《通政诗集》一卷。
张勤望(1694—1757),字孚嘉,号后斋,又号莲洲,张懋诚子、张船山祖父。天资敏悟,约已嗜学。康熙五十二年(1713)以恩荫,补顺天粮马通判。后随祖父张鹏翮治黄河,实心办事,京察一等,升户部员外郎、郎中,命往江南署安徽宁国府知府。会有徽宦与民讼争坟山,案积二十余年,上官以其贤能,专委勘谳。张勤望至徽,按册清查,而界址立分,悉以地归诸民,旁观数千人赞云:“不愧天下清官张相国之孙,二十年尘案,片言决矣!”乾隆十一年(1746),先署山东莱州府篆,旋署登莱青道,题补登州府知府。至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劝课农桑,奖善惩恶,作育英才,政声远播。乾隆十三年(1748),张勤望对登州莲洲书院重修,改名为瀛洲书院,今为山东蓬莱市城区历史名胜,遗址在蓬莱一中大门附近。其墓位于今四川省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今存,素碑无饰雕。
张顾鉴(1721—1797),字镜千,号耐舫、冰亭,张勤望子、张船山之父。乾隆六年(1741)中顺天乡试副榜,得教习,考满,分发河南,署遂平知县。后补安阳知县,除奸剔弊,积习一空,蔡以台修撰赞美云:“西门豹、梁彦光之风,其复见于今日乎?”乾隆十七年(1752),调任嵩县知县,兴建伊川书院。二十二年(1757),丁父忧。服除,改补山东馆陶县知县,兼署冠县知县,承办郯子花园行宫。升湖北均州知州,调任荆门知州,还署黄州通判,升汉阳同知,再升云南省开化府知府。以荆门州失出案,被议离任。工诗善书,著有《撷芳集》《晓窗集》《近花集》行世。卒葬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
杨兆龙,清代蓬溪县赤城镇葫芦坝人。康熙十一年(1672)解元,授涪州学正。为官廉洁持正,不为毁誉所动。出王士祯门下,其诗颇为王士祯赞赏,著有《杨兆龙诗集》行世。《四川通志》《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有传。
奚继徽(1741—1821),字慎典,号琴轩,清代蓬溪县人。少家贫,洁身自强,出则勤耕,入则勤读。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人,授直隶曲周县令。为官十余年,除积弊,轻徭役,明决善断,惠民为先。去官日,士民绘“攀辕图”以送。年七十八卒于家。著有《琴轩诗草》《鹤鸣草堂文集》行世。
蒲心豫,字则立,号有亭。清代蓬溪人,乾隆甲子(1744)年四川乡试解元;乙丑(1745)年,三甲第112名进士。幼聪颖绝人,凡书史之文,过目则能背诵。中进士后,出任山东观城县知县。二十一至二十四年(1756—1759),任湖南麻阳县知县,廉洁自守,所至卓有循声。任满归里,囊无余钱,行李萧然,人皆叹仰。著有《归林诗集》行世。
王旭龄,字东升,号书山。清代蓬溪人,乾隆甲子年(1744)举人,辛末(1751)年,三甲第123名进士。乾隆十七至二十年(1752—1755),任湖北房县知县。二十五至二十七年(1760—1762),任郧阳县知县。有惠政,廉洁自持,卒于官,贫不能治丧事,士民感其德,集资抚榇归里,闻者皆叹其有清德。
蒲文甲,字震东,清代蓬溪县人,嘉庆戊午(1798)年举人,辛酉(1801)年,三甲第76名进士,授内阁中书,历充方略馆协修、大清实录馆分校、文渊阁检阅官、稽察六部事务,后为军机处行走,俱能称职。性倜傥不羁,工诗,凡所阅历之事,必以诗记之。时云、贵、川三省白莲教起义,蒲文甲深感时局动乱,政局不稳,遂离任而归,不久病逝,年仅38岁,世人尤感可惜。著有《清平诗集》。
奚大壮(1775—1829),字安止,号雨谷。清代蓬溪县人,清嘉庆戊午年(1798)举人,乙丑(1805)年,二甲第89名进士。丙寅(1806)年授湖北应城县知县,卓有政声,尤以拿获天主教匪徒,名震湖广,被皇上垂询接见。己巳(1809)年亲往云南办铜,所历山川风物,民习社风,皆行于诗。第二年回应城县时,“从前父老攀留处,又见儿童竹马迎”。甲戌(1814)年应城遇奇旱,县境大饥,流民塞道,迁徙他方。奚大壮亲奏,请缓征税,上悯其为事诚,百姓苦,准于减免。次年,再遇饥荒,倡议官绅、胥吏出俸赈济灾民,州境内流民安养,各图生计,得以民情稳定。二十二年(1817)升兴国州知州,四充湖北、云南乡试同考官,所拔多知名人士,民仰之如神。道光元年(1821)春得其父家书,言身染重病,奚大壮即请终养,离任回籍。后应聘掌教成都墨池书院。道光九年(1829)病逝,年54岁。奚大壮为清代蜀中诗人,著作有《雨谷诗集》《雨谷文集》《应城县志》《纪行草》《办铜管见》《重修常乐寺记》等。清《国朝全蜀诗钞》录其诗10首。
杜思柔,字容谷,更名宇昕,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官温江、昭化教谕,擢河南封邱县知县。有《试院煎茶》等诗留于后世。
陈鸿翥,字羽仪,号逵亭,清代蓬溪县隆盛场(今大英县隆盛镇)人。嘉庆年间庠生,历任什邡、夹江、珙县教谕。振德行于庠序,资单寒以膏火。晚致仕归,喜印《文昌孝经图注》以赠人。工书,遗迹今有存。有什邡《游慧剑寺》等诗留存后世。
陈鼐,字南村。清代蓬溪诗人。曾任江西峡江知县,历官德化、瑞金、兴国、星子、新城、石城、都昌及义宁知州。工诗书,为官清正。著有《出塞吟》《南村诗集》等,清代顾也樵《诗缘正编》录有其诗。
钟瑞廷(1805—1884),字微垣,号梅花瘦人,清代蓬溪石板滩场(今大英县象山镇)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授中书科中书。由于时局动荡,遂决意不求仕进,著书自娱。曾主讲蓬莱、蓬山、象山、经义书院。著有《龙溪诗草》2卷。
杨树之,名希淦,字树之,号荷溪,清代蓬溪荷叶溪(今荷叶乡)人。道光甲午(1834)年举人,官四川仁寿县教谕、浙江石堰场盐大使。著有《味鸥山房诗集》4卷。
庞际超(1807—1861),字希元,清代蓬溪县赤城镇水磨嘴村人。清咸丰二年(1852)恩贡,喜为诗,著有《绿秀山房诗草》。
胥仁禧,号春生,清代蓬溪赤城镇周家店村胥家湾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官九姓土司训导、巴县教谕。有《寄庞际超四首》等诗留于后世。
王衮,字补之,清代蓬溪布衣诗人,誉为蓬溪“诗人之杰”,终身贫困,常绝食,不食嗟来之食,性高洁。著有《匏庵志异》2卷、《抱牍山房诗集》2卷。
张秉谦,号虚船,清代蓬溪县河边场(今大英县河边镇)人,同治六年(1867)岁贡生,著有《孽海慈航》《南宋忠义录》等。主讲蓬山书院,多所成就。及卒,四川按察使牛树梅为之作传,刻入《闻善录》中。
钟永定,号止安,清代蓬溪县石板滩(今大英县象山镇)人,钟瑞廷第三子。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曾任江苏按察使李鸿裔(中江人)幕僚,后回川主讲中江、三台、蓬溪诸书院,任广安州训导,皆精心育才。年八十八岁卒于家。著有《龙溪诗草后集》4卷、《龙溪骈文》1卷。
何兆熊(1845—1906),字云帆,清末蓬溪县旌忠乡人。同治十三年(1874)三甲第53名进士,历官礼部主事、总理各国衙门章京、掌印郎中、海关道道尹。端品立行,办事练达。光绪三十二年(1906)卒于任上,归葬蓬溪县旌忠乡。有诗《永圣祠题壁》等留存于世。
何中权,号秋坪,清代蓬溪增生。性聪敏,博通书史,长于词章之学。大竹江国霖,以探花及第,过县境,与江莘野先生叙宗族,盘桓有日,提倡词章之学。何中权从学于江氏,尤得奥秘。所著诗赋,俱足传诵。
杨应祥,清代蓬溪人。光绪七年(1884)岁贡生。著有《倚竹窗诗草》4卷。《巴蜀古诗选解》录有其诗。
梁仲舒(1845—1908),字虚谷,清代蓬溪县高坪镇樟树坡村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后任蓬溪县劝学所视学,调任资阳训导、南川县教谕。光绪三十四年(1908)卒于官,年六十四。著有《樨香馆诗草》《英灵集》。
庞仲瑶(1853— ?),名琼科,蓬溪县赤城镇禹城村大头沟人。清末秀才,民国时私塾教师。善诗、工书画。
曾世礼(1867—1928),字修五,蓬溪县石板滩(今大英县象山镇)人。工诗善文,光绪三十二年(1906)优贡,与射洪李雨生、邬建侯并称“涪江三名士”。曾任湖南湘乡知县。参加编辑有《蓬溪续志》《蓬溪近志》,著有《容园诗存》等。
廖嶷,字云泉,蓬溪县新胜乡人,善诗文,工书画,山水师王石谷,后拜清末著名书画僧竹禅为师,笔力雄浑,画虎尤为所长。民国二十五(1936),客成都,与李瑞峰、傅双无、岩沛友善。性嗜酒,郊行辄醉而归。1938年2月,新都宝光寺方丈贯一和尚题廖嶷山水画云:“远望烟云锁翠峦,虎溪笑意对谁谈?渔翁指顾云何渡,一篙春水过江南”。今新都宝光寺尚存其书画。
胡祖虞(1855—1915),字俊之,蓬溪县康家渡(今红江镇)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梁山中学教员。民国初年,袁世凯欲称帝,他写下了感时绝句:“闲来无事数鸣豚,冬日围炉懒出门。休怪先生无远志,满天风雨近黄昏”。可见其对国事的感伤。
李凡丞(1887—1953),名先干,四川蓬溪县新胜乡人。1905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学习国画,工花卉、翎毛,尤善绘鹰鹞,人称“李鹞子”。1928年后,先后在隆昌、遂宁、南充、蓬溪等地任中学国文和国画教员。建国后,选为蓬溪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段虚谷(1904—1977),四川蓬溪赤城镇人。1924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毕业后,执教于四川美专、蓬溪中学。1956年,调至西南师范学院,专攻山水画,人称“段山水”。其诗也富有雅趣。
席征庸(1905—1990),蓬溪县上东乡人。民国时期供职于国立编译馆,主编小学语文教材。抗日战争初期,著有《太行烈士》《抗战送粮歌》《死守宝山城》等诗文。建国后,任国家出版总署(今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
晕,那么老多,有没分。你自己去看书吧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殴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宜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寻丁父忧,归。
开庆初,大元兵伐宋,宦官董宋臣说上迁都,人莫敢议其非者。天祥时入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乞斩宋臣,以一人心。"不报,即自免归。
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
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润,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效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望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八月,天祥提兵至临安,除知平江府。天祥陛辞,上疏言:"宋惩五季之乱,削藩镇,建郡邑,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亦以寝弱。故敌至一州则破一州,至一县则破一县,中原陆沉,痛悔何及。今宜分天下为四镇,建都督统御于其中。以广西益湖南而建阃于长沙,以广东益江西而建阃于隆兴;以福建益江西而建阃于番阳;以淮西益淮东而建阃于扬州。责长沙取鄂,隆兴取蕲、黄,番阳取江东,扬州取两淮,使其他大力众,足以抗敌。约日齐奋,有进无退,日夜以图之,彼备多力分,疲于奔命,而吾民之豪杰者又伺间出于其中,如此则敌不难却也。"时议以天祥论阔远,书奏不报。
十月,天祥入平江,大元兵已发金陵入常州矣。天祥遣其将朱华、尹玉、麻士龙与张全援常,至虞桥,士龙战死,朱华以广军占五牧,败绩,玉军亦败,争渡水,挽全军舟,全军断其指,皆溺死,玉以残兵五百人夜战,比旦皆没。作不发一矢,走归,大元兵破常州,入独松关。宜中、梦炎召天祥弃平江,守馀杭。
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未几,宁降,宜中、世杰皆去。仍除天祥枢密使。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偕左丞相吴坚、右丞相贾余庆、知枢密院事谢堂、签书枢密院家铉翁、同签书枢密院事刘岊,北至镇江。天祥与其客杜浒十二人,夜亡入真州。苗再成出迎,喜且泣曰:"两淮兵足以兴复,特二阃小隙,不能合从耳。"天祥问:"计将安出?"再成曰:"今先约淮西兵趋建康,彼必悉力以悍吾西兵。指挥东诸将,以通、泰兵攻湾头,以高邮、宝应、淮安兵攻扬子桥,以扬兵攻瓜步,吾以舟师直捣镇江,同日大举。湾头、杨子桥皆沿江脆兵,且日夜望我师之至,攻之即下。合攻瓜步之三面,吾自江中一面薄之,虽有智者,不能为之谋矣。瓜步既举,以东兵入京口,西兵入金陵,要浙归路,其大帅可坐致也。"天祥大称善,即以书遗二制置,遣使四出约结。
天祥未至时,扬有脱归兵言:"密遣一丞相入真州说降矣。"庭芝信之,以为天祥来说降也。使再成亟杀之。再成不忍,绐天祥出相城垒,以制司文示之,闭之门久。久之,复遣二路分觇天祥,果说降者即杀之。二路分与天祥语,见其忠义,亦不忍杀,以兵二十人道之扬。四鼓抵城下,闻侯门者谈,制置司下令备文丞相甚争,众相顾吐舌,乃东入海道,遇兵,伏环堵中得免。然亦饥莫能起,从樵者乞得余糁羹。行入板桥,兵又至,众走伏丛筿中,兵入索之,执杜浒、金应而去。虞侯张庆矢中目,身被二创,天祥偶不见获。浓、应解所怀金与卒,获免,募二樵者以蒉荷天祥至高邮,泛海至温州。
闻益王未立,乃上表劝进,以观文殿学士,侍读召至福,拜右丞相。寻与宜中等议不和,乃以同都督出江西,遂行,收兵入汀州。十月,遣参谋赵时赏、咨议赵孟溁将一军取宁都,参赞吴浚将一军取雩都,刘洙、萧明哲、陈子敬皆自江西起兵来会。邹冯以招谕副使聚兵宁都,大元兵攻之,冯兵败,同起事者刘钦、鞠华叔、颜斯立、颜起岩皆死。武冈教授罗开礼,起兵复永丰县,已而兵败被执,死于狱。天祥闻开礼死,制服哭之哀。
至元十四年正月,大元兵入汀州,天祥遂移漳州,乞入卫。时赏、孟溁亦提兵归,独浚兵不至。未几,浚降,来说天祥。天祥缚浚,缢杀之。七月,遣参谋张汴、监军赵时赏、赵孟溁等盛兵薄赣城,邹冯以赣诸县兵捣永丰,其副黎贵达以吉诸县兵攻泰和。吉八县复其半,惟赣不下。临洪诸郡,皆送款。潭赵璠、张虎、张唐、熊桂、刘斗元、吴希奭、陈子全、王梦应起兵邵、永间,复数县,抚州何时等皆起兵应天祥。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皆遣人如军中受约束。
江西宣慰使李恒遣兵援赣州,而自将兵攻天祥于兴国。天祥不意恒兵猝至,乃引兵走,即邹冯于永丰。冯兵先溃,恒穷追天祥方石岭。巩信拒战,箭被休,死之。至空坑,军士皆溃,天祥妻妾子女皆见执。时赏坐肩舆,后兵问谓谁,时赏曰:"我姓文"众以为天祥,禽之而归,天祥经此得逸去。
天祥收残兵奔循州,驻南岭。黎贵达潜谋降,执而杀之。至元十五年三月,进屯丽江浦。八月,加天祥少保、信国公。军中疫且起,兵士死者数百人。天祥惟一子,与其母皆死。十一月,进屯潮阳县。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天祥吞脑子,不死。邹冯自劲,众扶入南岭死。官属士卒得脱空坑者,至是刘子俊、陈龙复、萧明哲、萧资皆死,杜浒被执,以忧死。惟赵孟溁遁、张唐、熊桂、吴希奭、陈子全兵败被获,俱死焉。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奎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奎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宫,王积翁言:"南人无如天祥者。"遂遣积翁谕旨,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积翁欲合宋官谢昌元等十人请释天祥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
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士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师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时盗新杀左丞相阿合马,命撤城苇,迁瀛国公及宋宗室开平,疑丞相者天祥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情,从之。俄有诏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山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议,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寻丁父忧,归。
开庆初,大元兵伐宋,宦官董宋臣说上迁都,人莫敢议其非者。天祥时入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乞斩宋臣,以一人心”。不报,即自免归。后稍迁至刑部郎官。宋臣复入为都知,天祥又上书极言其罪,亦不报。出守瑞州,改江西提刑,迁尚书左司郎官,累为台臣论罢。除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贾似道称病,乞致仕,以要君,有诏不允。天祥当制,语皆讽似道。时内制相承皆呈稿,天祥不呈稿,似道不乐,使台臣张志立劾罢之。天祥既数斥,援钱若水例致仕,时年三十七。
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
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至是,痛自贬损,尽以家赀为军费。每与宾佐语及时事,辄流涕,抚几言曰:“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八月,天祥提兵至临安,除知平江府。时以丞相宜中未还朝,不遣。十月,宜中至,始遣之。朝议方擢吕师孟为兵部尚书,封吕文德和义郡王,欲赖以求好。师孟益偃蹇自肆。
天祥陛辞,上疏言:“朝廷姑息牵制之意多,奋发刚断之义少,乞斩师孟衅鼓,以作将士之气。”且言:“宋惩五季之乱,削藩镇,建郡邑,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亦以浸弱。故敌至一州则破一州,至一县则破一县,中原陆沈,痛悔何及。今宜分天下为四镇,建都督统御于其中。以广西益湖南而建阃于长沙;以广东益江西而建阃于隆兴;以福建益江东而建阃于番阳;以淮西益淮东而建阃于扬州。责长沙取鄂,隆兴取蕲、黄,番阳取江东,扬州取两淮,使其地大力众,足以抗敌。约日齐奋,有进无退,日夜以图之,彼备多力分,疲于奔命,而吾民之豪杰者又伺间出于其中,如此则敌不难却也。”时议以天祥论阔远,书奏不报。
十月,天祥入平江,大元兵已发金陵入常州矣。天祥遣其将朱华、尹玉、麻士龙与张全援常,至虞桥,士龙战死,朱华以广军战五牧,败绩,玉军亦败,争渡水,挽全军舟,全军断其指,皆溺死,玉以残兵五百人夜战,比旦皆没。全不发一矢,走归。大元兵破常州,入独松关。宜中、梦炎召天祥,弃平江,守余杭。
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未几,宋降,宜中、世杰皆去。仍除天祥枢密使。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偕左丞相吴坚、右丞相贾余庆、知枢密院事谢堂、签书枢密院事家铉翁、同签书枢密院事刘岊,北至镇江。天祥与其客杜浒十二人,夜亡入真州。苗再成出迎,喜且泣曰:“两淮兵足以兴复,特二阃小隙,不能合从耳。”天祥问:“计将安出?”再成曰:“今先约淮西兵趋建康,彼必悉力以捍吾西兵。指挥东诸将,以通、泰兵攻湾头,以高邮、宝应、淮安兵攻杨子桥,以扬兵攻瓜步,吾以舟师直捣镇江,同日大举。湾头、杨子桥皆沿江脆兵,且日夜望我师之至,攻之即下。合攻瓜步之三面,吾自江中一面薄之,虽有智者不能为之谋矣。瓜步既举,以东兵入京口,西兵入金陵,要浙归路,其大帅可坐致也。”天祥大称善,即以书遗二制置,遣使四出约结。
天祥未至时,扬有脱归兵言:“密遣一丞相入真州说降矣。”庭芝信之,以为天祥来说降也。使再成亟杀之。再成不忍,绐天祥出相城垒,以制司文示之,闭之门外。久之,复遣二路分觇天祥,果说降者即杀之。二路分与天祥语,见其忠义,亦不忍杀,以兵二十人道之扬,四鼓抵城下,闻候门者谈,制置司下令备文丞相甚急,众相顾吐舌,乃东入海道,遇兵,伏环堵中得免。然亦饥莫能起,从樵者乞得余糁羹。行入板桥,兵又至,众走伏丛筱中,兵入索之,执杜浒、金应而去。虞候张庆矢中目,身被二创,天祥偶不见获。浒、应解所怀金与卒,获免,募二樵者以蒉荷天祥至高邮,泛海至温州。
闻益王未立,乃上表劝进,以观文殿学士、侍读召至福,拜右丞相。寻与宜中等议不合。七月,乃以同都督出江西,遂行,收兵入汀州。十月,遣参谋赵时赏、谘议赵孟溁将一军取宁都,参赞吴浚将一军取雩都,刘洙、萧明哲、陈子敬皆自江西起兵来会。邹洬以招谕副使聚兵宁都,大元兵攻之,洬兵败,同起事者刘钦、鞠华叔、颜斯立、颜起岩皆死。武冈教授罗开礼,起兵复永丰县,已而兵败被执,死于狱。天祥闻开礼死,制服哭之哀。
至元十四年正月,大元兵入汀州,天祥遂移漳州,乞入卫。时赏、孟溁亦提兵归,独浚兵不至。未几,浚降,来说天祥。天祥缚浚,缢杀之。四月,入梅州,都统王福、钱汉英跋扈,斩以徇。五月,出江西,入会昌。六月,入兴国县。七月,遣参谋张汴、监军赵时赏、赵孟溁等盛兵薄赣城,邹洬以赣诸县兵捣永丰,其副黎贵达以吉诸县兵攻泰和。吉八县复其半,惟赣不下。临洪诸郡,皆送款。潭赵璠、张虎、张唐、熊桂、刘斗元、吴希奭、陈子全、王梦应起兵邵、永间,复数县,抚州何时等皆起兵应天祥。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皆遣人如军中受约束。
江西宣慰使李恒遣兵援赣州,而自将兵攻天祥于兴国。天祥不意恒兵猝至,乃引兵走,即邹洬于永丰。洬兵先溃,恒穷追天祥方石岭。巩信拒战,箭被体,死之。至空坑,军士皆溃,天祥妻妾子女皆见执。时赏坐肩舆,后兵问谓谁,时赏曰“我姓文”,众以为天祥,禽之而归,天祥以此得逸去。
孙�、彭震龙、张汴死于兵,缪朝宗自缢死。吴文炳、林栋、刘洙皆被执归隆兴。时赏奋骂不屈,有系累至者,辄麾去,云:“小小签厅官耳,执此何为?”由是得脱者甚众。临刑,洙颇自辩,时赏�七曰:“死耳,何必然?”于是栋、文炳、萧敬夫、萧焘夫皆不免。
天祥收残兵奔循州,驻南岭。黎贵达潜谋降,执而杀之。至元十五年三月,进屯丽江浦。六月,入船澳。益王殂,卫王继立。天祥上表自劾,乞入朝,不许。八月,加天祥少保、信国公。军中疫且起,兵士死者数百人。天祥惟一子,与其母皆死。十一月,进屯潮阳县。潮州盗陈懿、刘兴数叛附,为潮人害。天祥攻走懿,执兴诛之。十二月,趋南岭,邹洬、刘子俊又自江西起兵来,再攻懿党,懿乃潜道元帅张弘范兵济潮阳。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众不及战,皆顿首伏草莽。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天祥吞脑子,不死。邹洬自颈,众扶入南岭死。官属士卒得脱空坑者,至是刘子竣陈龙复、萧明哲、萧资皆死,杜浒被执,以忧死。惟赵孟溁遁,张唐、熊桂、吴希奭、陈子全兵败被获,俱死焉。唐,广汉张栻后也。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南人无如天祥者。”遂遣积翁谕旨,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积翁欲合宋官谢昌元等十人请释天祥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
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者。时盗新杀左丞相阿合马,命撤城苇,迁瀛国公及宋宗室开平,疑丞相者天祥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期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监泰州西溪盐税,迁大理寺丞,徙监楚州粮料院,母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寘府学。上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僭,慎选举,抚将帅,凡万余言。服除,以殊荐,为秘阁校理。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不远。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积负。”又言:“恩幸多以内降除官,非太平之政。”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太后崩,召为右司谏。言事者多暴太后时事,仲淹曰:“太后受遗先帝,调护陛下者十余年,宜掩其小故,以全后德。”帝为诏中外,毋辄论太后时事。初,太后遗诰以太妃杨氏为皇太后,参决军国事。仲淹曰:’太后,母号也,自古无因保育而代立者。今一太后崩,又立一太后,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无母后之助矣。”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侧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之,不能得。明日,将留百官揖宰相廷争,方至待漏院,有诏出知睦州。岁余,徙苏州。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募人兴作,未就,寻徙明州,转运使奏留仲淹以毕其役,许之。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曰:“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曰:“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之朝堂。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曰:“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太子中允尹洙自讼与仲淹师友,且尝荐己,愿从降黜。馆阁校勘欧阳修以高若讷在谏官,坐视而不言,移书责之。由是,三人者偕坐贬。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仲淹既去,士大夫为论荐者不已。仁宗谓宰相张士逊曰:“向贬仲淹,为其密请建立皇太弟故也。今朋党称荐如此,奈何?”再下诏戒敕。
仲淹在饶州岁余,徙润州,又徙越州。元昊反,召为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改陕西都转运使。会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进仲淹龙图阁直学士以副之。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先是,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时塞门、承平诸砦既废,用种世衡策,城青涧以据贼冲,大兴营田,且听民得互市,以通有无。又以民远输劳苦,请建鄜城为军,以河中、同、华中下户税租就输之。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籴十之三,他所减不与。诏以为康定军。
明年正月,诏诸路入讨,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况边备渐修,师出有纪,贼虽猖獗,固已慑其气矣。鄜、延密迩灵、夏,西羌必由之地也。第按兵不动,以观其衅,许臣稍以恩信招来之。不然,情意阻绝,臣恐偃兵无期矣。若臣策不效,当举兵先取绥、宥,据要害,屯兵营田,为持久计,则茶山、横山之民,必挈族来归矣。拓疆御寇,策之上也。”帝皆用其议。仲淹又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定堡障,通斥候,城十二砦,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
久之,元昊归陷将高延德,因与仲淹约和,仲淹为书戒喻之。会任福败于好水川,元昊答书语不逊,仲淹对来使焚之。大臣以为不当辄通书,又不当辄焚之,宋庠请斩仲淹,帝不听。降本曹员外郎、知耀州,徙庆州,迁左司郎中,为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而环庆酋长六百余人,约为乡道’事寻露。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若仇已和断,辄私报之及伤人者,罚羊百、马二,已杀者斩。负债争讼,听告官为理,辄质缚平人者,罚羊五十、马一。贼马入界,追集不赴随本族,每户罚羊二,质其首领。贼大入,老幼入保本砦,官为给食;即不入砦,本家罚羊二;全族不至,质其首领。”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矣。
改邠州观察使,仲淹表言:“观察使班待制下,臣守边数年,羌人颇亲爱臣,呼臣为‘龙图老子’。今退而与王兴、朱观为伍,第恐为贼轻矣。”辞不拜。庆之西北马铺砦,当后桥川口,在贼腹中。仲淹欲城之,度贼必争,密遣子纯佑与蕃将赵明先据其地,引兵随之。诸将不知所向,行至柔远,始号令之,版筑皆具,旬日而城成,即大顺城是也。贼觉,以骑三万来战,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有伏。大顺既城,而白豹、金汤皆不敢犯,环庆自此寇益少。
明珠、灭臧劲兵数万,仲淹闻泾原欲袭讨之,上言曰:“二族道险,不可攻,前日高继嵩已丧师。平时且怀反侧,今讨之,必与贼表里,南入原州,西扰镇戎,东侵环州,边患未艾也。若北取细腰、胡芦众泉为堡障,以断贼路,则二族安,而环州、镇戎径道通彻,可无忧矣。”其后,遂筑细腰、胡芦诸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时已命文彦博经略泾原,帝以泾原伤夷,欲对徙仲淹,遣王怀德喻之。仲淹谢曰:“泾原地重,第恐臣不足当此路。与韩琦同经略泾原,并驻泾州,琦兼秦凤、臣兼环庆。泾原有警,臣与韩琦合秦凤,环庆之兵,掎角而进;若秦凤、环庆有警,亦可率泾原之师为援。臣当与琦练兵选将,渐复横山,以断贼臂,不数年间,可期平定矣。愿诏庞籍兼领环庆,以成首尾之势。秦州委文彦博,庆州用滕宗谅总之。孙沔亦可办集。渭州,一武臣足矣。”帝采用其言,复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以仲淹、韩琦、庞籍分领之。仲淹与琦开府泾州,而徙彦博帅秦,宗谅帅庆,张亢帅渭。
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
如何一眼看穿男人效能力强弱
1、从眼睛来看效能力 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人老珠黄 到底是什么意思,大家可以看看。男人的效能力,来自于肝和肾,当然也离不开经络。而一个人的眼睛是不是有“神”,代表了他的肾气是否充足。大家可以看一下小孩的眼睛,一定是清澈透明的。而上了岁数的人,则是人老珠黄。 确切地说,当你看到一个男人的瞳孔非常明亮,看着特别有神,就一定说明他的“精”足。如果你是一个女孩,看到男人眼睛在“放电”,也一定代表精足。反之,如果一个男人的眼睛看起来无神,迷茫且朦胧,那一定代表他的“精”弱。你只要坐地铁,看看那些上班族的白领当中,眼睛有神的真是少之又少。
2、从耳朵来看效能力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如果一个男人的耳朵既大且饱满,那么就能断定他先天的肾气足。有一些人,虽然先天肾气足,但后天耗的非常厉害,耳朵会显得暗淡无光,像是上面蒙了一层灰,或者几天没洗过一样,这样的男人,效能力同样差。 效能力强的男人,不仅耳朵的外形饱满丰厚,而且能发出非常自然的光亮,也就是我们通常爱说的一个词“润”。看起来很舒服和漂亮。
3、从面容来看效能力 说完眼和耳,再来看看面色。中国人健康的脸色是微黄略带点红,并且显得很“润”,也就是有光泽。凡是发红、发黄、发白、发黑、发青的颜色,皆属于非正常色,都代表着身体状况不佳。
4、从身材来看效能力 健康的男人,身材一定是匀称的,体重是标准的。过胖的人,和过瘦的人,效能力都不行。 先来说过胖的人。如果这种人肚子大,最要命,基本上就是阳痿和早泄。为什么这样说呢?男人能不能挺,靠的是血液能不能送到肢体的末端。中间挺个大肚子,里面全是一堆垃圾,你想想,这血液能过的来吗?就像一座堰塞湖一样,上游心脏的血液,如何才能顶到下游去呢?所以,别看很多大老板,挺个大肚子,显得挺有派的,其实,搞不好,就是一个性无能。 再来说说瘦人。过瘦的人,不存在挺不起来的问题,而是阴虚。换言之,就是那种一小时都不 的那种。这种人消化大都不好,无法从食物中吸取营养物质,会造成效能力无法持久的问题。换言之,就是这种人岁数再大点,营养不补充不上,想挺起来也就难了。
5、从手掌来看效能力 你从前面的几点,对男人的身体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如果你再仔细看看他的手掌。基本上也就可以确定他的健康状况了。 健康的男人,十个手指肚应该是鼓的,摸起来,既不能硬,也不能软,颜色红润。如果指肚瘪了,就像一个充满了气的气球放完气后的那种样子,或者像我们在水里泡了很久后样子,那么可以断定这个人气虚。中医里,气为血之帅,气领着血走。如果气虚了,推不动血,你想想,能挺得起来吗?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虎口。如果一个男人这个地方的肌肉饱满、润,很少有乱纹,那一定效能力强。实际上,我在给前面那个网友做手诊的时候,根本没有见到人,就能通过照片看出他的效能力,这点是最为重要的。 总结:看男人的效能力,实际上就是看他的身体;看一个人的身体,就是看他能不能做点事;能不能做点事,就意味着他是否能有美满的婚姻,当然包括了性和财富。 当然,千万不要对号入座。我之所以没公布各种情况的照片出来,就是不想让大家去对号入座,去看看你的老公、男朋友、同事,以免造成不愉快,伤男人的自尊心。能不能看出来,就看你的悟性了。学什么,都要有悟性,中医也一样。 可以告诉大家的是,这套观人的方法,也基本适用于女人。当然,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所以,男女学了都有用;公司老板学了有用;搞人力资源的学了也有用。 记住,就像女人在意自己的胸是不是很大很挺一样,男人很在乎自己是不是“挺”好,尤其是在异性面前! 不过,对于效能力低下的男人,大可不必背包袱。因为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学习BYB养生法调理过来的,快则三个月,慢则半年,不打针,不吃药,纯自然的疗法,保证让你换了一个人。经常 你的淋巴会有奇效 很多人都听说过 能治病,能减肥,但是,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这其中的原理是什么今天,我和就大家说说 与淋巴的关系 中医说起 来,大都会与经络联络在一起而对于现代医学而言,这里不能不提及人的淋巴系统下面这张图,就是人体淋巴系统分布示意图大家看看,是不是分布于人的全身呢对一定是这样的说起淋巴系统,它在身体里到底起什么作用呢 人体的淋巴分布示意图 淋巴系统的作用,大体分成这两大方面: 第一:过滤作用就像汽车的气滤、机滤、空滤的作用一样,淋巴系统最主要的作用是过滤人体血液内的垃圾,这些垃圾主要是人体的代谢物质就好比我们生产任何产品都会产生垃圾的道理一样,我们知道,细胞通过摄取营养及氧气来制造能量时,也会产生一定垃圾,这些物质,虽然最初会被吸纳到静脉中去,但是这个过程并不完全,因此,淋巴系统便会进一步地去吸纳这些额外的垃圾,代替静脉将其运走,在净化的同时,再一次回流至静脉,淋巴系统里流通的淋巴液,由血浆变成,但比血浆清,水分较多,能从微血管壁渗入组织空间。因此如上图所示,淋巴系统就好比一张网,对人体的血液进行有效的过滤 人体的淋巴系统 那淋巴系统工作的动力来自于哪呢它没有一个像心脏那样的泵来压送淋巴液。新的组织液流入细胞间的空隙中的液体挤入淋巴管。动脉和肌肉的张缩也对淋巴液施加向前的压力。呼吸作用则在胸导管内造成负压,使淋巴液向上流而回到血液中去。因此,很多因车祸而摘掉脾脏的人,免疫功能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 如果淋巴系统出了问题,将会出两个问题,第一,人体会变胖,第二,是人体的免疫功能会降低之所以人体会变胖,从中医讲,是溼重而现代医学则认为是水滞留,导致人浮肿俗话说,流水不腐如果这些垃圾不及时的清运走,就会在相应的组织器官进行破坏活动,出现疲惫和酸胀的感觉,甚至发生肿瘤 造成淋巴系统功能失调的原因很多,包括了垃圾食品,其中新增剂的危害最大,还有储如三聚氰胺之类的东西;空调和寒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造成体液执行变慢 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一定知道,中医有一个三焦经这个经络大家的争议最多,其实,有一种提法就是,中医里提到的三焦经,就是现代医学里的淋巴系统所以,当中医师告诉你三焦不通的时候,实际上你就应该知道,他在说你的淋巴系统有问题淋巴系统实际上也是静脉血液系统的一个补充或者起辅助系统的作用 的作用,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是 和挤压淋巴液的回流我在秘不传人
3大功法让你更男人一文中,曾经着重让大家去 腹股沟,这个位置,就是人体很重要的淋巴结集中的部位当我们最初 此处的时候,由于长年累月的堆积,这个地方按下去会很痛,说明此处的淋巴系统不通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这个道理但如果我们经常的 此处,就会感觉这里的疙疙瘩瘩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有一种空的感觉,而且也不再感觉很痛了这时我们会惊讶的发现,我们的大腿变细了,肚子也变平了这就是 淋巴的作用 如果你真的理解了本文的意思,你就知道了 刮痧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在帮助你的淋巴系统正常的运转和工作,当它运转正常了,我们的人就健康了,大道至简
目录: 第一章:男人伸手吐舌也能暴露效能力 第二章:六个日常“好习惯”增强男人效能力 第三章:中年男人保持效能力方法 编者按:效能力对男人而言至关重要,效能力的强弱影响到男人的自信等,你知道男人如何判断效能力吗我教你几招,教你从身体上看出效能力强弱! 男人伸手吐舌也能暴露效能力 1、从手指看效能力 从手指看效能力,古已有之。手是人体全息的区域性缩影,集中了与体内所有器官均有关系的穴位。疾病的讯号会通过神经、血管和经络反映到指掌的不同部位,所以通过手常能发现身体的异常。 中指垂直平分线下焦区上方的左右两侧,纹路过多、凹陷过重,很容易出现勃起、早泄问题。小指细小且短,易出现肾气、肾阳不足,即元气不足。元气不足临床表现为腰膝酸软,性功能不行。 2、从掌纹看效能力 在感情线(起点是从小指侧,往上走,呈抛物线状到食指和中指的交界下方)和小指之间有两三条横纹线,这叫做性线,反映生殖功能的强弱,一般粗长为壮,细小为弱;只有一条或没有的人,多见少精症、无精症等。 还有些人的手掌软细,薄而无力,血色较白,说明气血不足,身体瘦弱,效能力自然不好。
男人伸手吐舌也能暴露效能力 1、从手指看效能力 从手指看效能力,古已有之。手是人体全息的区域性缩影,集中了与体内所有器官均有关系的穴位。疾病的讯号会通过神经、血管和经络反映到指掌的不同部位,所以通过手常能发现身体的异常。 中指垂直平分线下焦区上方的左右两侧,纹路过多、凹陷过重,很容易出现勃起、早泄问题。小指细小且短,易出现肾气、肾阳不足,即元气不足。元气不足临床表现为腰膝酸软,性功能不行。 2、从掌纹看效能力 在感情线(起点是从小指侧,往上走,呈抛物线状到食指和中指的交界下方)和小指之间有两三条横纹线,这叫做性线,反映生殖功能的强弱,一般粗长为壮,细小为弱;只有一条或没有的人,多见少精症、无精症等。 还有些人的手掌软细,薄而无力,血色较白,说明气血不足,身体瘦弱,效能力自然不好。
如何看女人效能力强弱
1、身材。一般身材较胖女人比骨瘦如柴的女人 强;一般臀部较大的女人 较强; 大小似乎与 强弱无关,但如果 小是因为太瘦,则 一般较低;个子高矮似乎与 无关。
2、雀斑。一般脸上有轻微雀斑的女人 较强,尤其是鼻子两侧和眼睛下方。古代称之为“面带桃花”,多怀疑其为 。
3、面部表情。一般 较强的女人眼神不定,飘忽游移。比如她看着你的脸,很快又微笑着将目光移向远处,这样的女人 较强。一般爱笑和爱哭的女人 较强。
4、活动。文艺体育方面比较活跃的女人一般 较强,一般少言寡语的女人 较弱。
4、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感情和感觉。女人的 变化很大。一个女人的 最大的决定因素是她对床上的这个男人的感情或感觉。如果她真的喜欢这个男人,她的 可以有极大的提高。男人的 一般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常见到“性冷淡”的女人换了另一个男人忽然变得 旺盛。
如何从外表看男人效能力强弱图文章概要:近来,坊间有很多根据外表判断男人性功能强弱的说法,比如说鼻子大小、是否秃顶、身材胖瘦、体毛茂盛与否、喉结大小、手相如何等。男人效能力真的能“以貌取”吗?专家点评说有的有理可循,但是更多的则属于无稽之谈,男人性功能是需要内分泌、神经、血管等多系统协调作战而体现的,而且与个人性经验、 有关;效能力一定程度能在外貌上体现出来,不过应综合来判断,而不能只看单一区域性。 揭秘如何从外貌看男人效能力,近来,坊间有很多根据外表判断男人性功能强弱的说法,比如说鼻子大小、是否秃顶、身材胖瘦、体毛茂盛与否、喉结大小、手相如何等。男人效能力真的能“以貌取”吗?专家点评说有的有理可循,但是更多的则属于无稽之谈,男人性功能是需要内分泌、神经、血管等多系统协调作战而体现的,而且与个人性经验、 有关;效能力一定程度能在外貌上体现出来,不过应综合来判断,而不能只看单一区域性。 体型:男人太胖太瘦都影响性发挥 相比之下,太多瘦弱或太胖(尤其是虚胖)的男人效能力可能就没有那么强悍了。特别是胖人,一般认为脂肪的沉积与身体内的雌性激素相对较高有一定关系。而且由于勃起时海绵体需要充血,胖人相对而言,血脂高、动脉容易出现硬化,这些会影响血管的供血能力。此外胖人缺乏运动,耐力不足,效能力上也会因此打上折扣。特别是有些太过“大腹便便”的人,可能外生殖器暴露都有一定困难,那肯定对性生活的质量会有影响。 喉结:无喉结皮光柔滑可能有疾病 可靠度: 在一些女性心中,喉结突出的男人显得尤其性感。喉结确实也是男性的第二性征之一,除遗传因素之外,一定程度能反映雄激素的分泌状况。不过在门诊中,有另一类就诊男性,他们身材较高但单薄,手臂很长,喉结不明显,几乎没有胡须,用民间的说法,就是有点“太监相”,他们往往因为不育而来就诊,其实他们的生殖器也较小, 稀疏甚至没有,性功能也很差。 这类病人可能患有“克氏综合征”,又叫“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症”,他们的染色体比普通男性多了一个“X”,他们往往需要服用药物,来帮助他们更有“男人味”。 头发:秃顶男人效能力可能走极端 可靠度: 有的女人就是偏好中年秃顶男。那秃顶的男人算不算体毛少?周少虎解释,脱发的成因很多,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男人脱发是与“肾亏”有一定关系,从中医的角度讲,“肾”除了主生殖,也主毛发,脱发的男人可能是由于肾气亏损导致。这类男性的性功能也可能较弱。另一类脱发者,是由于雄性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油脂分泌旺盛,而堵塞了毛囊,而导致头发脱落。这样说来,秃顶的男人效能力或强,或弱,肯定不是“平庸之辈”。体毛:络腮胡胸毛多雄激素可能高 可靠度: 有“男人味”的男人对女性尤其有吸引力。从外表上看,“男人味”与体毛多、喉结大、声音粗相关,特别是长有络腮胡子,或胸毛茂盛的男人更常被认为有男子气概,性功能也随之提升。 体毛多少与遗传因素更为密切,不过也是雄性激素分泌高低大的一个反映。虽然雄激素也能影响性功能,但是并非成正比关系。就如此前说的,男人性功能是需要内分泌、神经、血管等多系统协调作战而体现的,不能只凭雄性激素这一个指标定英雄。鼻子手相:纯属笑谈没有科学依据 可靠度:无 坊间说法,鼻子大的男人生殖器也大,也有充沛的精力遍施甘霖,效能力超人一等!而且鼻子高而直的男性尤其受到推崇。他们甚至找出依据是,相学上鼻子又称作土星,土地又滋养万物,因此便代表生殖功能。通过手相手型判断效能力也广为流传,曾有网路红人在她的“围脖”上征集男粉丝的手部照片,据此对他的生殖器大小、性功能一一进行点评。 这类说法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以鼻子为例,鼻子的形状更多是和种族、遗传有关,如果说鼻子高且直就效能力强,那么白种人不个个都很强了吗,那么也就不会有“伟哥”在西方发现了。如果一定要看,那也要看从印堂到鼻尖部分的饱满程度、光泽如何以及血色,综合判断这个的人的血液回圈如何,是否血气充沛,这个倒可能会对他的性功能有所反映。
怎样提高效能力 如何看女人效能力强弱现在是什么状态?根据病情可以吃些补的中药,不要乱吃免得补反了更虚,如果题不严重增加锻炼就可以了。女性效能力强弱自己试试就知道。做完了你再继续爱抚,弱的会不想要,做出拒绝的动作和语言,而强的相反
席书(1461~1527),明代贤相,字文同,号元山,遂宁吉祥乡(今属蓬溪县)人。1489年中进士,历任工部尚书、左副都御史、礼部尚书等职,死后赠太傅,谥文襄。他为官颇有建树,在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兴办教育、平定叛乱等方面政绩显著。力主改革,上表献新政十二事,嘉靖帝颇为赞许,诏令逐条执行,深得皇帝的器重,被“倚为重臣”。
张鹏翮(1649~1725),清代名臣,字运清,号宽宇,遂宁黑柏沟(今蓬溪县翰林村)人。从22岁中进士起,为官50余年,历任总督、三部(刑、户、礼)尚书等,几乎从事过清王朝从统一走向鼎盛时期内政、外交的各种重要工作。他是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胆识过人的外交家、政治家。1688年,他奉命随使团出使俄国,抱以“愿效张骞,以身许国”的决心,终不辱使命,使这次出使为第二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创造了条件。他还是治理河道的专家,提出“开海口、塞六坝”等治河主张,经过近十年努力,在黄淮水系上修建了一系列工程,使狂野不羁的黄淮和运河顺轨安澜数十年,黄淮灾区呈现出连年丰收的景象。他将治河经验写成《治河书》十卷,《中国水利史》对此列专章介绍,给予高度评价。康熙帝将其树为名臣楷模。生前康熙评价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死后雍正帝赞誉他是“卓然一代完人”。
张问安(1757—1815),字悦祖,号亥白,祖籍蓬溪县金桥乡两河口,张鹏翮玄孙、张船山之兄。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例授教职不就,遂遍游名山胜水。后家居奉母,以图史自娱。曾主讲华阳、温江书院,多所成就。亥白与弟船山,皆一时之杰,以诗名世,号称“二难”。清诗人王学浩评亥白诗云:“读之但觉其语淡而味腴,节短而韵长,盖将韦孟之外,另辟一径,以与唐人争席也”。著有《亥白诗草》8卷,存诗840余首。胡传淮选注的《张问安诗选》、编著的《清诗人张问安年谱》,对研读张问安有重要作用。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清代名相张鹏翮玄孙。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五十五年(1790)三甲第55名进士。五十八年(1793),任翰林院检讨;嘉庆五年(1800),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年(1805),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巡视南城;十四年(1809),擢吏部郎中;十五年(1810),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十七年(1812),称病辞官;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病逝于苏州,归葬蜀中故里蓬溪县金桥乡两河口。张船山一生致力于诗书画创作,著有《船山诗草》及《补遗》,共26卷。张船山是清代乾嘉诗坛大家,不单是清代蜀中诗冠,也是清代第一流的诗人和著名诗学理论家,为性灵派后期的主将和代表人物。胡传淮所著《张问陶年谱》对了解张问陶的生平事迹可资借鉴。
张问彤(1768—1832),字受之,号饮杜,与张问安、问陶为从兄弟。少负隽才,工古文词,兼冥心理学。乾隆五十七年(1792)举乡试第一。嘉庆元年(1796)荐孝廉方正,补什邡教谕,日以讲学为事。晚授山西和顺县知县,山西巡抚欲留其在省垣以备顾问,以知州升用,未果,病卒。问彤精音韵学,又工诗,与问安、问陶时有唱酬,然独主少陵,故名其诗集曰《饮杜诗集》。
程孟宗《蓬溪县志•孝行•古迹》、《四川通志•节孝》、《蜀梼杌》等文献均记载:程崇,又名程崇雅,字孟宗,五代后蜀蓬溪县人,性纯孝。母老病笃,冬忽思笋,崇雅无计可得,乃往林中抱竹哭泣。须臾地裂,出笋数茎,亟待归以进。母食毕,即愈。蜀主孟昶于广政二十年(957)十二月旌其门,于冬笋沟筑“孝义台”以彰。
冯楫(1075—1152),字济川,号不动居士,宋代遂宁府蓬溪县人。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历官秘书省正字,蜀州教授,尚书司勋员外郎、巴州知州、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剑州知州、涪州知州。绍兴八年(1138)任国信计议副使;绍兴九年正月,任宗正少卿权尚书礼部侍郎;绍兴十三年九月,任泸南沿边安抚使知泸州,成为宋朝的边陲大员。绍兴十九年,升为敷文阁直学士(从三品)。绍兴二十二年六月卒。撰有《时议录》《谏议录》等著作。今存《中兴永安桥记》《净严和尚塔记》《密印寺钟楼记》《大中祥符院大悲像并阁记》《南禅寺记》等文。
张令问,自号天国山人。唐末蓬溪人。博学善诗,不屑仕进,以隐居闲适为乐。尝赠杜光庭诗云:“试问朝中为宰相,何如林下作神仙?一壶美酒一炉药,饱听松风白昼眠”。可见其志趣。《全唐诗》录其诗一首。《四川通志》《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载其事迹。
谢金,字子真,宋代蓬溪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司马池(司马光之父)知小溪县,重其人而与之订交。尝居五龙山(今天福镇五龙盘),以诗自娱。其诗平淡,有韦(应物)柳(宗元)之遗风。著有《五龙山居诗》2卷,今佚。《四川通志》《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有传。
张赞(1415—1489),字邦翊,号靖翁,明代遂宁黑柏沟(今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人,清代名相张鹏翮系其昆孙。明景泰五年(1454),张赞中三甲第167名进士,历官礼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因其志行深纯,明习典故,智略可任边事,遂于天顺八年(1464)出任云南省姚安府知府。张赞到任后安辑地方,拊循人民,躬节俭以励其俗,登诗书以施其教,威德并行,吏民服从其化,使姚安府民安耕凿,士知礼义,惠政卓著,吏民称颂。《云南通志》《姚安县志》,载其事迹。
席春(1472—1535),字仁同,号虚山,席书仲弟。明代正德十二年(1517)三甲第161名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河南道监察御史、云贵巡抚、翰林院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诗文雄深,著有《虚山文集》。
席彖(1476—1521),字材同,号梅山,席书三弟。明正德九年(1514)三甲第52名进士,官户科给事中。正德十四年(1519),武宗欲幸金陵,席彖劝阻,被贬谪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判官。十五年(1520)秋,席书任湖广巡抚,席春出按云贵,俱相继取道还家,与席彖联床故庐。十五年(1520)冬,席彖赴夷陵,席书、席春送至潼南大佛寺而别,各作诗记之。世宗继位,复席彖原职,而席彖已卒,赠光禄少卿。
张庠,明代蓬溪人。正德甲戌(1514)年,三甲第133名进士。嘉靖十年(1531)官至贵州兵备副使。因都匀苗民反叛,张庠上任,整饬兵马,直捣其巢,执首领,释放协从者,苗人畏服。十一年(1532),杨恒又倡乱,庠率兵剿破,声名大震,去任之时,士民卧辙攀留。《贵州通志》有载。
谭缵,字元孝,明代蓬溪人。正德丁丑(1517)年,三甲第180名进士。初授行人,外升江西道监察御史,议大礼,引帝怒,杖于廷。又参劾权贵强夺民田事,几致奇祸。继而又弹劾翰林院学士、吏部尚书汪钅宏,先以揭贴呈堂,汪读之,面发红,云:“吾亦至此乎”?谭缵怒而对曰:“御史无状,据以闻,丝毫不敢隐”。闻者吐舌,暗称好一个铁面御史。嘉靖十一年(1532)升河南副使,抚治信阳兵备,致仕卒。著有《宝梵寺修造记》。
谭訚,明正德辛巳(1521)年,三甲第105名进士,历官陕西副使,兵备固原,始议修边墙以御外患,因边有铁铸泉,番人数饮马于此,谭分兵驻守,番民不敢近境。边境安宁,大建边功,闻于朝,受上赏。
谭维,明嘉靖十七年(1538),二甲第53名进士。官主簿、户部主事。人称至孝,居乡耻逢迎。谭缵、谭訚、谭维是三兄弟,他们是蓬溪历史上,继宋代赵溥、赵炳、赵球“一门父子三进士”之后,又出现的一个“一门兄弟三进士”。县人曾在学宫侧为他们建立“兄弟进士坊”,以资表彰。
王庭,明代蓬溪人。隆庆辛未(1571)年,三甲第20名进士。性至孝,中进士后,不就铨选,回乡归养三亲。躬耕数亩,出入闾巷,布袍草鞋, 不乘车马,与樵夫野老为伍。著有《陈情乞归养表》《重修学宫记》。
杨作楫,明末蓬溪人。万历丁未(1607)年三甲第181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升编修。万历三十七至三十九年(1609—1611)外任山西闻喜县知县,以政绩卓异,升山西提督学政,转调任河南布政使。万历四十三年(1615)任江西布政使。崇祯初年,擢河南巡抚。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势如破竹之际,杨作楫督兵剿捕,使起义军大受挫折。崇祯末年,卸任归里,家无余资,田舍仍旧,唯存书史而已。著有《修建石鱼山书院记》《重修明月寺碑记》《重修学宫记》等诗文。
杨艹仰 ,号竹泉,明末蓬溪人。崇祯诸生,以诗名于时,《明蜀诗》载有其诗。
杨廷极,杨艹仰,之子,字青石,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有诗集,今佚。《剑阁芳华集》载有其诗。
蒲拱辰,字居北。清代蓬溪县鸣凤镇大儒沟人。幼家贫,研读经史不废。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自甘淡泊,以教授生徒自娱。执教善诱,从学者众。杨兆龙、王许、梁再灏等名士皆出其门下。蓬溪本荒僻之地,清代振兴文教者,实自拱辰始。《四川通志》有传。
张懋诚(1667—1737),字孟一,号存庵,张鹏翮长子、张船山曾祖。性忠直,有气节。读书时即不趋奉豪贵。惟事诸大家书籍,手口诵作不辍。康熙二十六年(1687)中举人,出任安徽怀宁知县十年,抑豪强,处衙蠹,救穷民,爱寒士,开运河,护城池,作养斯文,文教大兴;治怀实政,民深感戴。任期内,张懋诚续修《怀宁县志》并作序,今存。他还重修大观亭,今已成为古城安庆的一大景观。康熙五十四至五十八年(1715—1719)任奉天辽阳知州,处死妖恶。特放科道,疏流民,纠保举。巡东城,称铁面御史。后升通政使司通政使,不避宰相私人,行必参奏。署工部右侍郎,一清积案,官吏肃然,有古良吏风。著有《通政诗集》一卷。
张勤望(1694—1757),字孚嘉,号后斋,又号莲洲,张懋诚子、张船山祖父。天资敏悟,约已嗜学。康熙五十二年(1713)以恩荫,补顺天粮马通判。后随祖父张鹏翮治黄河,实心办事,京察一等,升户部员外郎、郎中,命往江南署安徽宁国府知府。会有徽宦与民讼争坟山,案积二十余年,上官以其贤能,专委勘谳。张勤望至徽,按册清查,而界址立分,悉以地归诸民,旁观数千人赞云:“不愧天下清官张相国之孙,二十年尘案,片言决矣!”乾隆十一年(1746),先署山东莱州府篆,旋署登莱青道,题补登州府知府。至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劝课农桑,奖善惩恶,作育英才,政声远播。乾隆十三年(1748),张勤望对登州莲洲书院重修,改名为瀛洲书院,今为山东蓬莱市城区历史名胜,遗址在蓬莱一中大门附近。其墓位于今四川省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今存,素碑无饰雕。
张顾鉴(1721—1797),字镜千,号耐舫、冰亭,张勤望子、张船山之父。乾隆六年(1741)中顺天乡试副榜,得教习,考满,分发河南,署遂平知县。后补安阳知县,除奸剔弊,积习一空,蔡以台修撰赞美云:“西门豹、梁彦光之风,其复见于今日乎?”乾隆十七年(1752),调任嵩县知县,兴建伊川书院。二十二年(1757),丁父忧。服除,改补山东馆陶县知县,兼署冠县知县,承办郯子花园行宫。升湖北均州知州,调任荆门知州,还署黄州通判,升汉阳同知,再升云南省开化府知府。以荆门州失出案,被议离任。工诗善书,著有《撷芳集》《晓窗集》《近花集》行世。卒葬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
杨兆龙,清代蓬溪县赤城镇葫芦坝人。康熙十一年(1672)解元,授涪州学正。为官廉洁持正,不为毁誉所动。出王士祯门下,其诗颇为王士祯赞赏,著有《杨兆龙诗集》行世。《四川通志》《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有传。
奚继徽(1741—1821),字慎典,号琴轩,清代蓬溪县人。少家贫,洁身自强,出则勤耕,入则勤读。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人,授直隶曲周县令。为官十余年,除积弊,轻徭役,明决善断,惠民为先。去官日,士民绘“攀辕图”以送。年七十八卒于家。著有《琴轩诗草》《鹤鸣草堂文集》行世。
蒲心豫,字则立,号有亭。清代蓬溪人,乾隆甲子(1744)年四川乡试解元;乙丑(1745)年,三甲第112名进士。幼聪颖绝人,凡书史之文,过目则能背诵。中进士后,出任山东观城县知县。二十一至二十四年(1756—1759),任湖南麻阳县知县,廉洁自守,所至卓有循声。任满归里,囊无余钱,行李萧然,人皆叹仰。著有《归林诗集》行世。
王旭龄,字东升,号书山。清代蓬溪人,乾隆甲子年(1744)举人,辛末(1751)年,三甲第123名进士。乾隆十七至二十年(1752—1755),任湖北房县知县。二十五至二十七年(1760—1762),任郧阳县知县。有惠政,廉洁自持,卒于官,贫不能治丧事,士民感其德,集资抚榇归里,闻者皆叹其有清德。
蒲文甲,字震东,清代蓬溪县人,嘉庆戊午(1798)年举人,辛酉(1801)年,三甲第76名进士,授内阁中书,历充方略馆协修、大清实录馆分校、文渊阁检阅官、稽察六部事务,后为军机处行走,俱能称职。性倜傥不羁,工诗,凡所阅历之事,必以诗记之。时云、贵、川三省白莲教起义,蒲文甲深感时局动乱,政局不稳,遂离任而归,不久病逝,年仅38岁,世人尤感可惜。著有《清平诗集》。
奚大壮(1775—1829),字安止,号雨谷。清代蓬溪县人,清嘉庆戊午年(1798)举人,乙丑(1805)年,二甲第89名进士。丙寅(1806)年授湖北应城县知县,卓有政声,尤以拿获天主教匪徒,名震湖广,被皇上垂询接见。己巳(1809)年亲往云南办铜,所历山川风物,民习社风,皆行于诗。第二年回应城县时,“从前父老攀留处,又见儿童竹马迎”。甲戌(1814)年应城遇奇旱,县境大饥,流民塞道,迁徙他方。奚大壮亲奏,请缓征税,上悯其为事诚,百姓苦,准于减免。次年,再遇饥荒,倡议官绅、胥吏出俸赈济灾民,州境内流民安养,各图生计,得以民情稳定。二十二年(1817)升兴国州知州,四充湖北、云南乡试同考官,所拔多知名人士,民仰之如神。道光元年(1821)春得其父家书,言身染重病,奚大壮即请终养,离任回籍。后应聘掌教成都墨池书院。道光九年(1829)病逝,年54岁。奚大壮为清代蜀中诗人,著作有《雨谷诗集》《雨谷文集》《应城县志》《纪行草》《办铜管见》《重修常乐寺记》等。清《国朝全蜀诗钞》录其诗10首。
杜思柔,字容谷,更名宇昕,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官温江、昭化教谕,擢河南封邱县知县。有《试院煎茶》等诗留于后世。
陈鸿翥,字羽仪,号逵亭,清代蓬溪县隆盛场(今大英县隆盛镇)人。嘉庆年间庠生,历任什邡、夹江、珙县教谕。振德行于庠序,资单寒以膏火。晚致仕归,喜印《文昌孝经图注》以赠人。工书,遗迹今有存。有什邡《游慧剑寺》等诗留存后世。
陈鼐,字南村。清代蓬溪诗人。曾任江西峡江知县,历官德化、瑞金、兴国、星子、新城、石城、都昌及义宁知州。工诗书,为官清正。著有《出塞吟》《南村诗集》等,清代顾也樵《诗缘正编》录有其诗。
钟瑞廷(1805—1884),字微垣,号梅花瘦人,清代蓬溪石板滩场(今大英县象山镇)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授中书科中书。由于时局动荡,遂决意不求仕进,著书自娱。曾主讲蓬莱、蓬山、象山、经义书院。著有《龙溪诗草》2卷。
杨树之,名希淦,字树之,号荷溪,清代蓬溪荷叶溪(今荷叶乡)人。道光甲午(1834)年举人,官四川仁寿县教谕、浙江石堰场盐大使。著有《味鸥山房诗集》4卷。
庞际超(1807—1861),字希元,清代蓬溪县赤城镇水磨嘴村人。清咸丰二年(1852)恩贡,喜为诗,著有《绿秀山房诗草》。
胥仁禧,号春生,清代蓬溪赤城镇周家店村胥家湾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官九姓土司训导、巴县教谕。有《寄庞际超四首》等诗留于后世。
王衮,字补之,清代蓬溪布衣诗人,誉为蓬溪“诗人之杰”,终身贫困,常绝食,不食嗟来之食,性高洁。著有《匏庵志异》2卷、《抱牍山房诗集》2卷。
张秉谦,号虚船,清代蓬溪县河边场(今大英县河边镇)人,同治六年(1867)岁贡生,著有《孽海慈航》《南宋忠义录》等。主讲蓬山书院,多所成就。及卒,四川按察使牛树梅为之作传,刻入《闻善录》中。
钟永定,号止安,清代蓬溪县石板滩(今大英县象山镇)人,钟瑞廷第三子。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曾任江苏按察使李鸿裔(中江人)幕僚,后回川主讲中江、三台、蓬溪诸书院,任广安州训导,皆精心育才。年八十八岁卒于家。著有《龙溪诗草后集》4卷、《龙溪骈文》1卷。
何兆熊(1845—1906),字云帆,清末蓬溪县旌忠乡人。同治十三年(1874)三甲第53名进士,历官礼部主事、总理各国衙门章京、掌印郎中、海关道道尹。端品立行,办事练达。光绪三十二年(1906)卒于任上,归葬蓬溪县旌忠乡。有诗《永圣祠题壁》等留存于世。
何中权,号秋坪,清代蓬溪增生。性聪敏,博通书史,长于词章之学。大竹江国霖,以探花及第,过县境,与江莘野先生叙宗族,盘桓有日,提倡词章之学。何中权从学于江氏,尤得奥秘。所著诗赋,俱足传诵。
杨应祥,清代蓬溪人。光绪七年(1884)岁贡生。著有《倚竹窗诗草》4卷。《巴蜀古诗选解》录有其诗。
梁仲舒(1845—1908),字虚谷,清代蓬溪县高坪镇樟树坡村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后任蓬溪县劝学所视学,调任资阳训导、南川县教谕。光绪三十四年(1908)卒于官,年六十四。著有《樨香馆诗草》《英灵集》。
庞仲瑶(1853— ?),名琼科,蓬溪县赤城镇禹城村大头沟人。清末秀才,民国时私塾教师。善诗、工书画。
曾世礼(1867—1928),字修五,蓬溪县石板滩(今大英县象山镇)人。工诗善文,光绪三十二年(1906)优贡,与射洪李雨生、邬建侯并称“涪江三名士”。曾任湖南湘乡知县。参加编辑有《蓬溪续志》《蓬溪近志》,著有《容园诗存》等。
廖嶷,字云泉,蓬溪县新胜乡人,善诗文,工书画,山水师王石谷,后拜清末著名书画僧竹禅为师,笔力雄浑,画虎尤为所长。民国二十五(1936),客成都,与李瑞峰、傅双无、岩沛友善。性嗜酒,郊行辄醉而归。1938年2月,新都宝光寺方丈贯一和尚题廖嶷山水画云:“远望烟云锁翠峦,虎溪笑意对谁谈?渔翁指顾云何渡,一篙春水过江南”。今新都宝光寺尚存其书画。
胡祖虞(1855—1915),字俊之,蓬溪县康家渡(今红江镇)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梁山中学教员。民国初年,袁世凯欲称帝,他写下了感时绝句:“闲来无事数鸣豚,冬日围炉懒出门。休怪先生无远志,满天风雨近黄昏”。可见其对国事的感伤。
李凡丞(1887—1953),名先干,四川蓬溪县新胜乡人。1905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学习国画,工花卉、翎毛,尤善绘鹰鹞,人称“李鹞子”。1928年后,先后在隆昌、遂宁、南充、蓬溪等地任中学国文和国画教员。建国后,选为蓬溪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段虚谷(1904—1977),四川蓬溪赤城镇人。1924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毕业后,执教于四川美专、蓬溪中学。1956年,调至西南师范学院,专攻山水画,人称“段山水”。其诗也富有雅趣。
席征庸(1905—1990),蓬溪县上东乡人。民国时期供职于国立编译馆,主编小学语文教材。抗日战争初期,著有《太行烈士》《抗战送粮歌》《死守宝山城》等诗文。建国后,任国家出版总署(今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
中医可真厉害,中医是如何从望诊得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
中医望诊,主要是对病人从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以及排出物观察,诊断病情的方法,尤其是望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望 神
中医认为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形神兼备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它通过目光神态、面部表情、形体动作、语言气息、反应能力等表现出来。望神要分清得神与失神、假神。
1得神:病人目光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晰、神志清楚、呼吸调均、肌肉润泽、大小便控制自如。说明病人脏腑功能不衰,即使有病也会预后良好。
2 失神:病人目光迟钝、无光彩、瞳仁呆滞、面色晦暗、呼吸异常、肌肉消损、反应迟钝、甚至神志昏迷、或突然昏倒。说明病人脏腑功能衰败,病情重,预后不良。
3 假神:病人突然精神转好,颧红、两眼突然有光,但眼球呆滞不灵活,食欲增加。这是垂危病人将要死亡的表现。
望面色
正常人的面色红润光泽,表现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旺盛。病人的面色由于疾病的原因可使皮肤发生异常变化,称为“病色”,病色一般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
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小儿惊风和肝病。表明经脉瘀阻、气血不通。
2红赤:主热证。是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的表现。当人体热盛时,血液运行加快,面红赤。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慢性病中出现两颧嫩红,常有低热、自己感觉发热则属虚热证。久病病人,面色苍白时红时消,属真寒假热危重证。
3**:主湿证、虚证。面色淡黄无光泽是脾胃气虚,气血不足所致。面色黄如桔皮,眼白发黄为湿证。面色黄而消瘦者,多见于胃病虚热;黄而色淡者属胃病虚寒。
4白色:主虚寒证、血虚证。虚寒证面色白而浮肿。血虚证面白而消瘦。这是由于气血不足不能养荣机体的表现。面色突然苍白、出汗量多、四肢冷是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的急症。面部白斑或白点常见于肠道寄生虫的病人。
5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瘀血证、水饮证。寒证、痛证、瘀血证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血行不畅,故面呈黑色。眼眶周围发黑为痰饮证。
望形态
形是形体,态是姿态。通过望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可知内脏、气血阴阳的盛衰,疾病的程度及预后。
1望形体
1)强:身体强壮,皮肤润泽、肌肉结实、身强力壮、胸廓宽厚、骨骼粗大等均为气血旺盛,抗病能力强不易生病,病则易愈。
2)弱:身体瘦弱,皮肤枯燥、肌肉瘦削,瘦弱无力,胸廓狭窄,骨胳细小等均为气血不足,抗病能力低,容易生病,病则难愈。
3)胖:肥胖并非健壮。体型特点为头圆形、颈短粗、肩宽平、胸宽短圆、腹大、身体偏矮,多后仰。胖而能食,形盛有余;胖而食少,肌肉松弛,精神不振,多为脾胃虚。胖人形肥气虚,水湿难以循行,所以湿多,若郁滞生痰,则易患中风证。
4)瘦:是消瘦,体形特点为头长颈细、肩窄、胸窄平坦、腹部瘦瘪、身体偏高、多前屈,由于消瘦者体瘦血少,阴虚则火亢易伤肺,瘦人多劳嗽。
2望姿态:望形体的动静姿态可判断疾病,从不同的动态可反映不同疾病。
1)行走姿态:行走时身体前倾,以手护腹多为腹痛;以手护腰、弯腰曲背,多为腰腿病;行时身体摇摆不定是筋骨受损;行时突然止步不前,以手护心为心痛。
2)坐姿:坐而仰首,为痰盛的肺实证;坐而俯首,气短懒言,多为肺虚或肾气不足,坐时常以手抱头为头痛。
3)卧姿:卧时身重不能转侧,喜加衣被者,多为虚证、寒证。坐卧不安烦躁,多为腹满胀痛。
4)站姿:站立不稳,多为眩晕,气血并走于上。不耐久站,属气血阴虚。站立时双手护心或腹,多为心、腹痛。
望 舌
望舌是通过察看舌质和舌态的形态、色泽、润燥等方面的变化测知病情变化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诊法,在中医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常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舌质(舌体)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
1)望舌质:从舌质外观,测知脏腑病变。一般以舌尖诊心肺的病变,中诊脾胃的病变,舌的两边诊肝胆病变,舌根诊肾的病变。
舌色:主要分淡红、淡白、红绛、青紫四种。
淡红舌:舌质颜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其形成是由于心血充足,阳气旺盛为健康人之舌色。
淡白舌:舌色较淡红舌质浅,红色较少而白色偏多。一般为气血亏损。
红绛舌:舌色较淡红舌质红。鲜红色者称为红舌;深红色者称为绛舌。多为热证。舌尖红者为心火太盛;舌边红者为肝胆火盛;舌中红者,为胃火太盛
青紫舌:全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舌的局部见青紫色斑块、瘀点为青紫舌。一是热毒太盛,二是阴寒内盛,气血不畅。多为热证、寒证、瘀血证。舌绛紫而深,干枯少津液,多为热毒太盛。舌淡紫而润,多为阴寒内盛。舌色暗紫,舌青紫为血瘀较重;局部舌紫斑、瘀点为血瘀较轻。
2)望舌形:舌形多指舌的形状。正常舌体大小适中。异常舌分为老舌、嫩舌、胖大舌、瘦薄舌、裂纹舌、芒刺舌、齿痕舌。
老舌:舌质纹理粗糙、为苍老舌,热盛主实证。
娇嫩舌:纹理细致,多为气血运行不畅,内有水湿,多为虚证。
胖大舌:舌体较正常舌大,舌肌松弛,称胖大舌。胖大舌是由于脾肾阳虚所致,主水肿、痰饮。
肿胀舌:舌体肿大,舌肌呈现胀大状,甚者不能闭口,不能缩回,称肿胀舌。多因心脾热盛,或酒毒上攻中毒。多为实证。鲜红肿胀,为心脾热盛,舌青紫而肿胀,为酒毒攻心。
瘦薄舌:舌体较正常舌小而瘦薄者,称瘦薄舌。多见阴血耗伤、脾虚精亏、舌肌萎缩、舌体瘦薄,主阴虚血亏虚证。
裂纹舌:舌面有明显的裂痕、可呈现人、一、川字等不同形状。由精血亏虚所致,主血虚证(先天裂纹舌者除外)。
芒刺舌:舌体上有红色颗粒突起像刺,摸时感觉刺手,主邪热太盛,舌边芒刺为肝胆热盛,舌中有芒刺主胃肠热盛。
齿痕舌:舌体边缘有压迫痕迹,为齿痕舌。舌体肿大,出现齿痕。主脾阳虚衰,水湿内停。
3)望舌态:正常舌,舌体活动灵敏,伸缩自如。病理舌态有强硬、震颤、歪斜等重病的变化。
强硬舌:舌质红而强硬,多见于中风先兆,多因外感邪热,内伤痰湿内阻心窍,肝风夹痰上扰神志。
震颤舌:舌体不停颤动。多为肝病,舌质淡白而颤动者为血虚,舌红绛而颤动者为热极生风。
歪斜舌:舌体不正,伸舌时偏斜于一侧。多为中风或中风先兆。
短缩舌:舌体紧缩不能伸长,甚则不能抵齿。(天生舌短者除外)舌红绛而短缩者,属热病,多为昏迷病人。
吐弄舌:舌体反复地伸出口外,其中伸出时间较长,慢慢收回的为吐舌,稍微伸出立即收回,上下左右舐弄者为弄舌。多为小儿智力发育不良。
4)望舌苔:主要观察舌苔的薄厚、润燥、腐腻、剥落苔等的变化。
薄厚苔:透过舌苔能见舌体为薄苔。透过舌苔不见舌体为厚苔。薄苔为疾病初起,厚苔为病情较重。
润燥苔:舌苔湿润适度为正常苔,苔干、粗糙为燥苔。苔的润燥程度表示体内津液的盈亏情况。若舌红绛而苔润为热盛,舌红而苔燥为湿阻遏制阳气。
腐腻苔: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边、舌中厚,刮之如豆腐渣样为腐苔。苔质细密颗粒细腻。观察苔的腐腻可知阳气与内湿的程度。腐苔多为食积胃肠或痰浊。腻苔因阳气被遏阻,多见于湿浊、或痰饮证。
剥落苔:舌面本有苔但部分剥落,胃气或胃阴受损。若舌苔骤然退去,光洁如镜者为光剥苔,是胃阴胃气俱损的危重现象。
5)苔色:苔的颜色分为白苔、黄苔、灰黑苔等的变化。
白苔:多主表证、寒证。苔薄白而干,舌尖红者为燥热肺火盛。厚白苔主痰湿。
黄苔:多为热证,从黄的程度辨别热的的轻重。
灰黑苔:苔色为浅黑色是灰苔,深者为黑苔。灰黑苔多为里热重证,越黑病情越重。如苔灰黑而润为阳虚寒、痰湿内阻,苔色灰黑而干为里热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