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明确这一点,对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官窑瓷器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鸟、犬、草虫,因而这一类的画面也出现得较多。又如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举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赐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此种赏瓶通身共有九层花纹)。使用这种纹饰的含义,据说是表示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为重,莲是廉(莲、廉同音)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莲登、百福、百寿、红蝠(洪福)齐天等,类似这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纹饰,在明、清瓷器上出现的很多,如能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掌握其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此外,如某些常用的瓷器纹饰在同时代的银器、漆器、铜器乃至织绣等方面得到有力旁证的事例也屡见不鲜。若能举一反三,互相印证,往往能发现时代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而对于历代瓷器纹饰中较为突出的时代特征尤其需要了如指掌。例如元瓷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芽,正德瓷的回文的行龙穿花,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画,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以及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在决疑辨伪中有重要作用。
总之,观察瓷器纹饰既要考虑到它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色到多彩的发展过程,也要留意其题材内容、笔法结构以及时代风格和所用材料,并且多参考其他旁证,方可得出初步认识,当然还不能执此一端即轻下结论,因为后世利用所谓复窑提彩、旧胎刻填加彩、加暗花等种种手法制成的仿品,往往足以乱真。必须进而结合其他方面的特征,作全面的分析研究。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更多请到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是1988年8月,山东省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兴建教学楼时发现的。此罐为泥质灰陶,口径14厘米,通高338厘米。敞口,平沿,方唇,短颈,广肩,圆腹,小平底。腹下部饰不规则的横竖绳纹,肩部刻“任城厨酒器容十斗,弟十,平”八字,字体为隶书,为民间书写体。这是一件盛酒用的器皿,而且有容纳十斗的容量,“弟十”同“第十”,“平”同“瓶”,为容器的编号。用量杯实测,测得陶罐容水19950毫升,《汉书 律历志》载,汉代“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容器,每升合约200毫升,与济宁市测得每升合1995毫升接近。所以说此陶罐为研究西汉量制提供了实物资料。
另外,此罐对多年有争议的西汉任城县地望有参考价值。东汉任城国城,即今城。根据《水经注》:“黄水又东迳亢父故城西,夏后氏之任国也”“汉章帝别为任城东北”。《通志》“任城国即今州城之四郭,各有土城遗址”。《魏书 地形志》“任城有任城”。指任城县有任城国城。似认为国、县城皆今城。《读方舆纪要》也认为即今城说,晋后“国废县存”。清乾隆《济宁直隶州志》认为:汉任城县城在今仲家浅,先名延龙亭,又称横枋村。《仲里志》亦有此说。此任城陶罐的出土,对西汉任城县在今城提供了实物依据。由此可见,任城陶罐具有很高的文物历史价值。
刻符黑陶罐上面的动物是老虎。
在良渚博物馆内,有一个刻符黑陶罐,在这个黑陶罐的肩部及上腹部,刻有亦图亦文的12个符号。这些符号被辨识为“朱(yǎn)戋(jiān)石,网虎石封”。
“朱”,可能是族名或人名,意为红色的旗子;“戋”意为行、往;“石”是一个地名;“封”意为境地。连起来意思就是:朱去往石地,在石的境内用网捕捉老虎。
良渚文化陶器以泥质灰陶、夹细砂的灰黑陶、泥质灰胎黑皮陶和夹砂红褐陶等为主。早期以泥质灰陶居多,晚期则以泥质灰胎黑衣陶最为盛行。
良渚文化陶器发展概况:
良者文化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约公元前2750-公元前1890年,因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镇首次发现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钱塘江以北地区和太湖地区,在钱塘江以南的宁绍平原及舟山等地、南京宁镇地区、盐城、泰州也有发现。
良渚文化是在“马家浜文化一崧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各项手工业如制陶、制玉、纺织业等也跟着兴旺起来,良渚文化时期制陶手工业已形成专业性的手工业作坊。
从使用类型来看,良渚文化陶器包括炊具、盛贮用具、食具、酒具和水具等几大类。炊具有鼎、甑等,盛贮用具包括双鼻壶、贯耳壶、盆、盘、钵、罐、尊、簋、缸、瓮等,食具则主要指豆类,酒具和水具包括过滤器、鬻、杯、宽把带流罐形壶、杯形壶等。
良渚文化陶器除器表磨光外,纹饰有弦纹、划纹、篮纹、绳纹、波浪纹、锥刺纹、附加堆纹、镂孔等。镂孔较为常见,主要见于豆柄上面,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弧形、三角形等多种形式。
刻符黑陶罐上面的动物是老虎。
在良渚博物馆内,有一个刻符黑陶罐,在这个黑陶罐的肩部及上腹部,刻有亦图亦文的12个符号。这些符号被辨识为“朱(yǎn)戋(jiān)石,网虎石封”。“朱”,可能是族名或人名,意为红色的旗子;“戋”意为行、往;“石”是一个地名;“封”意为境地。连起来意思就是:朱去往石地,在石的境内用网捕捉老虎。
良渚文化时期日常用陶种类繁多、制作精细,反映了良渚社会的精致生活;以鼎、豆、壶(罐)为基本组合的丧葬用陶相对固定;良渚文化陶器的装饰一般有纹样、朱漆或彩绘,多出现在贵族使用的礼仪陶器上。
陶器制作流程:
1、取土。制作陶器需要选可塑性好的黏土,加水成为泥料,为减缓热量传递的速度,避免陶器在受热过程中发生爆裂,通常会在陶泥中加入砂粒。
2、拉坯成型。良渚先民制作陶器的三种工艺:捏塑法、泥条盘筑法、快轮制陶。
①捏塑法:即直接用手将陶泥捏塑成器物的方法。和其他的制陶方法相比,这个工艺出现时间较早。
②泥条盘筑法:把陶泥搓成条状,在一个慢速旋转的轮盘上,将泥条首尾相连,盘旋着向上绕,制成陶器的坯体。
③快轮制陶:利用轮盘高速旋转产生的惯性力,直接将陶泥拉坯成型。成品器形线条更加流畅,造型更加规整美观。这是良渚先民主要采用的方法。
3、阴干。陶坯做好后,坯体里还有一部分水分,需要逐渐阴干,以免烧制过程中水分迅速化成水蒸气,从陶器体内迸发而出,导致陶器开裂、破碎。
4、烧制。黑皮陶为良渚文化陶器中最富特色的品类。其特点是在烧制快结束时,利用窑室内产生的大量浓烟,让烟气中的碳分子慢慢渗透进陶坯,让器物表面形成黑色光亮的薄层。
1 求描写戏剧动作的片段描写
每当想到京剧,脑海中总浮现一些无法串连的片断:演出结束后昏黄的灯光、寂寞的妆镜、如血的胭脂、凌乱的妆台、兰花般的玉指、黛青的眼眉、巧笑的美人、震天的锣鼓、如泣的胡琴、登台又下场的古人……这似乎有点戏梦人生的幻觉,我便陷入这种幻觉中不能自拔。
总觉得京剧有一种魔力,既能让人惊艳于极奢华的妆饰,又能让人陶醉于极含蓄的内容,这方配得上“唯美”二字。尤其是在风流韵事的表演上更值得玩味,相比当今充斥着大量庸俗画面的**、电视剧来说,真有云泥之别。《武家坡》中的王宝钏眼波流转,娇羞地回身说一句:“随我来呀”,满台春意,无限遐想;《春闺梦》中的小夫妻俩在“南梆子”的曲调中,如花间双蝶一般,戏舞连连,最后水袖一搭,一切尽在不言中;《贵妃醉酒》中用醉态藏起幽幽闺怨的杨妃,一个卧鱼,便能讨下满场的好;《游湖》中“老成”的许仙对着西湖叹出一句:“真乃是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是赞美西湖还是赞美她身后同舟的白蛇?台下的我们早已心知肚明……
京剧就是这样,在任何地方都流露出精致的优雅。总觉得京剧与国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在文戏还是武戏中,演员每一次的亮相都能定格为一幅画,构图精巧、比例得当、浓淡相宜,让人不得不感叹:“美哉!”
2 有趣的课本剧表演作文我们表演的是《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的片段,我的角色是旁白。
上个星期五,我就把我幸幸苦苦的“道具”都给了每个演员,有帽子、有演员牌,大家都很开心,每下课就排练一次,今天的班队课,我们终于可以表演了—— 等到十一小组表演完,就到我们了。我们紧张的陆续上台,我清了清嗓子,大声地说:“大家好,我们是第一和第二小组,我们先要表演的是《渑池之会》!”在老师的录像机开了后,表演开始了。
我大声的朗读着:“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着。
”
然后饰演大臣的谭浩宏就先“闪亮登场”了,他把双手缩在长袖外套里,头上的大臣帽子的两根鞭子甩来甩去,他大方的说出了自己唯一的台词,然后就下场了。我接着读着旁白,这时,主角简泳铟饰演的蔺相如要出场了,还有秦王。
同学们津津有味的听着,我的心也慢慢平静了下来,这时,我们的搞笑动作出现了——饰演车夫的麦皓钧把椅子用双脚划来划去,“蔺相如”坐在后面,麦皓钧还把校卡当马鞭嘴里喊着“架、架、架、架”,令全场顿时发笑。然后,王颖琦演的廉颇出场了,高头大马的动作她用的《江南staly》的动作,大家立刻笑成一团。
我也忍不住了,和大家一起笑。这时我要下场了,罗雪莹来当第二个故事《负荆请罪》。
我站在一边,心还在砰砰的跳。 罗雪莹开始读第二个故事了,大家临时创作的动作很搞笑。
“蔺相如”把台词弄错了,让廉颇请起的时候说成了老师平时的口头弹:“没关系,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全场一阵大笑,“蔺相如”和“廉颇”也不好意思的笑了。 我们的表演结束了,十分的兴奋。
下午,老师宣布了成绩——我们两个小组得了全班第二名,在领奖的时候,我们一齐欢呼起来! 第一次课本剧表演,真是太有趣了。
3 作文 排练寒假的前几天,我的休息时间真是太少了,因为我们椰娃艺术团的舞蹈《美食海南》要上海南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所以每天都在排练这个舞蹈。
本来这是一个跳起来很轻松的舞蹈,我们实验二班跳过这个舞蹈的同学都很庆幸没有跳《冲2008》,因为这个舞蹈的动作难度很小,而《冲2008》的动作却很难,而且也费体力。不过,这次想要排练好《美食海南》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舞蹈需要50个演员,外带6个唱琼剧的,总共56人,排练起来就太费事儿了。况且那么多的人,总会有一大部分错动作,那我们就得全部重头来!
这个舞蹈还得由王团长来指导,我们都知道王团长很严格,一看到谁做的动作不恰当,就会立刻将动作换一个。这样就拖累了所有人,大家都得和那个人一起练改过后的动作。
上个星期的星期三,我们所有排练的同学都被老师训得很糟糕。刚开始,我们表现得还不错,可是后来,因为庹筱妍做错了一个动作,好多人就跟着她做错了。这下,老师都发火了,我们各个被训得面红耳赤,连后来做动作时也是用望而生畏的眼神看着老师。而且,每次排练的时间也很长,一般都是三个小时,所以,我们都会在上课时偷偷地看一下钟表,再在手里盘算着什么时候下课。(都想赶快回家,谁不想早点下课?)
这个排练什么时候结束啊?我真想在家里好好放松呀!
4 求一篇文章:把排练课本剧《陶罐和铁罐》的过程写下来陶罐和铁罐 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挺着胸膛问) “不敢,铁罐兄弟”谦虚的陶罐回答说(温柔的样子,头要稍微低点)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摆出一副轻蔑的神气(憋陶罐一眼)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不能叫做懦弱”陶罐不卑不亢地说,“我们的任务是盛东西,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在完成我们的本职任务方面,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头抬了起来,有点生气地说) “住嘴!”铁罐愤怒地喝道,“你怎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完蛋了!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害怕”(对陶管指手画脚的,或者用手指着他)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好,吵什么呢!”(装出很无辜,让人同情的样子)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你要变成碎片的!” (生气地说,把手甩到一边) 陶罐不再理会 时间不断地向前推移,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只罐子被遗落在废墟里历史在它们的上面积满了渣滓和尘土,一个世纪连着一个世纪 也不知过了多少年月终于有一天,人们来到这里,掘开厚厚的堆积,发现了那只陶罐 “哟,这里头有一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 “真的,一只陶罐!”其他的人也跟着高兴得叫起来 大家把陶罐捧起,把它身上的泥土刷掉,擦洗干净,和当年在御厨的时候完全一样:朴素、美观、釉黑锃亮 “一只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千万别把它弄破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的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装出既兴奋又虚弱的样子) 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一点铁罐的影子也没有——它,不知在什么年代便氧化了人们只发现几块锈蚀不堪的铁片,而且不能断定那是否是铁罐的残余 ——用自己的强点去比人家的弱点是不应该的,人家也会有比你强的地。
5 小话剧演出作文500字7月14日星期四是我们夏令营的最后一天,今天我们将举行文艺晚会。
每个营的同学都非常认真的准备节目,我们营的节目是舞蹈和话剧“狼和小山羊”。我们营有个是学民族舞蹈的同学,她的舞跳得特别棒,她那优雅的舞姿把大家的吸引住了,最后几个高难动作赢得了一阵阵的喝彩和掌声。
我们的话剧也演得趣味横生。每一个营的节目都很有特色也非常精彩,一个小女孩唱了一首“酸酸甜甜就是我”真是有模有样,一副明星的样子。
节目很丰富其实我最喜欢的是相声这个节目,有两个女孩模仿了一出相声,瞧!她们演得像极了,不论是表情还是动作语言都十分逼真,真是惟妙惟肖,逗得我们捧腹大笑……“同一首歌”把晚会推向了 ,但这时候我们转喜为悲,因为明天我们的夏令营就结束了,短短的三天我们结下了深刻的感情,我们都不知道何时何月才能见面,很多同学都难过得流下了眼泪,都希望时间就此停下来,变瞬间为永恒。这次夏令营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让我了解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小朋友,他们个个多才多艺,高手如云,也激励我今后要更加努力。
6 演话剧我得到了锻炼作文我得到了锻炼 在人生这条漫长的路上,我们要经历许多次的锻炼、磨练与考验,世间万物,只有不断的尝试,才能取得成功。
正是这一次次的锻炼,让我从牙牙学语走向成熟,让我这朵小小的花儿在风雨的磨练与考验中茁壮成长,让我明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道理。锻炼使我变得更加优秀,把我训练大胆,变成一个阳光自信的女孩。
以前我是一个性格内向、胆小的女孩,害怕与人交流,害怕在人多的场合,看到别人在一起有说有笑,我总是会默默地待在一旁看书。其实我也很想跟她们一起玩,可是我不敢开口,羞答答的地站在一旁,不知所措。
记得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要选同学担任队干部,许多同学都特别兴奋,唯独我坐在一旁,呆呆地看着窗外。“王小丫—担任我们班的中队长。”
当我听到老师的推荐人选时,感到不可思议,可我也不好推辞,只好应付下来。 记得第一次我走上讲台,是第一节班队课。
当时老师让我们几个班委准备队会资料,分好工之后,大家都回到家埋头苦练。当我整理好资料后,并没有向其他班委那样在家认认真真地练,我想:练演讲稿什么的多没劲呀,到时候不看同学,只看演讲稿不就行了?谁知到了那天,老师对我们几个班委说:“你们几个要多注意演讲开头的动作,先敬队礼,然后在进行演讲,时不时还要看着同学,这次还要来几个老师听队会,面带微笑。”
当我听到这番话时,心里不由地打起了“退堂鼓”,我恨不得让时间倒流,哪怕再练几分钟也不迟啊!看着前面几个班委已经站上了讲台,演讲的那么精彩,那笑容,那么灿烂,听队会的老师也是赞不绝口,我有些胆怯了。当轮到我时,我站在讲台上望着大家,看着同学们那渴望的目光,我紧张得心“砰砰”直跳,好似揣了只活蹦乱跳的小兔。
这时老师向我投来了鼓励的目光,我为自己鼓足了勇气,开始了自己的演讲。我放大自己的声音,表现越来越出色,同学们用惊讶的目光望着我,是的,同学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我,而我正站在成功的彼岸一次新的“战斗”。
当我那自信与快乐的双眸继续望着同学们时,我看到了阳光的彩虹,我听到了掌声,同学们一张张笑脸给我以自信,阳光和勇气。当我昂首挺胸,嘴角弯出漂亮的弧度时,现在的我已经在讲台上站了三年了,我的“班长生涯”里有了一张张诚恳的脸——那就是同学们给我的鼓励。
当我尽心尽力为全班同学服务时,我的语言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与日俱增。现在我是老师的小助手,同学们的好朋友。
当班长,看起来很艰巨,但是它给了我磨练,给了我锻炼,让我的能力巨大的提升。我不再是那个怯生生的女孩了,我勇敢地展示自我。
班长这个职位,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让我在人生道路上添下自信、美好的一笔!中间一块供你参考,人名可以换成你自己的真实姓名。
7 描写排练时的辛苦的作文,300字,不要太老套,谢谢,快快,在线等今天上午,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到东风广场校区进行体育节演出的排练。到了东风广场校区,太阳公公已经在那热情地迎接我们了。整个校区热火朝天,每个班的同学都穿戴整齐,队列一致,整体感觉非常不错。
排练的时候,我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头抬得高高的,身挺得直直的,每个动作都做得有力又标准。我排在队伍的最前面,因为前头是最醒目的,所以我要做好示范带头的作用,这个过程非常艰辛,头顶着热辣辣的太阳,还要保持动作的协调。虽然我满脸都是汗,背后的痱子给汗水腌得赤疼赤疼的,可是我还是坚持做得最好。
我觉得我是最棒的!希望在真正表演的那天,我发挥得更好!
还有词语,诗句:
描写辛苦的: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真猗。
词语:汗流浃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发愤忘食、勤能补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风餐露宿、废寝忘食 、夜以继日、含辛茹苦 、
披星戴月 、千辛万苦、精疲力竭 、筋疲力竭、力困筋乏、努筋拔力 、力尽筋舒、历尽艰辛、坚苦卓绝 、备尝辛苦 、
眠乾睡湿 、不辞辛劳 、手不释卷、夜不能寐、夙兴夜寐、夙夜匪懈、韦编三绝、孜孜不倦、绝少分甘、苦心孤诣、卧薪尝胆、
8 初一作文《出演课本剧的感受》300字前两天,我们表演了课本剧《负荆请 罪》。
接到老师的通知,说每四人一 组,而且每个人都要表演,有的同学似 乎有些不愿意。我在课上就把每个角色 都仔仔细细地想了一遍,觉得韩勃这个 角色挺适合我的。
虽然韩勃的话多了 点,但他的情感最丰富,最容易演好, 分数也就会得的高。 我们组算是很顺利的,没有谁为角色 而争吵,接下来就是紧张的排练了,只 有一天时间。
我回到家里坐在床上背台 词,一边背还一边想这句话需要配什么 动作,应该用什么语气,揣摩了好久。 演出当天,我看了前面几组同学的表 演,觉得他们的韩勃都演得不错,心里 不免有些压力。
该我们上场了,“大人, 廉将军一再挡我们的道,太欺负人了, 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我气呼呼地说。 那时,我就把自己当成了韩勃,对着蔺 相如抱怨着廉颇。
我这次表现得不错, 没有笑场也没有忘台词。整个表演一气 呵成,我得了95分的高分。
通过这次表演,我们大家都感受到了 做演员的辛苦,我们只是排练了一个课 本剧,就已经很累了,做演员要背那么 多台词,不知道要累成什么样子呢!也 是这次表演,让我们胆子更大,舞台表 演能力又加强了。
第一件布纹陶罐是西周至秦代先民们装食物用的实用器,考古价值高,经济价值不大,其原因是出土量太大,艺术水平也不高。
第二件双系桥耳罐是东汉末年至隋代的陶罐,肩部塑s型雷云纹,是江南地区(浙江)特有的妆饰风格,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因此也高一些。古玩的经济价值取决于艺术水平。
中国古文明的陶罐上常见刻画龙、凤、狮子、虎和鹿等动物形象。
这些动物在文化中代表着权威、祥瑞、勇气和富贵等意义。而在南美洲古文明的陶器图案中,经常出现猴子、青蛙、鱼和蛇等动物形象,这些动物在当地文化中代表着生命、繁荣和神性等多重含义。
陶的解释:陶用黏土烧制的器物:陶俑。陶粒。陶瓷。陶管。陶器。制造陶器:陶冶。陶铸。 喻教育、培养:陶化。陶育。陶染。熏陶。快乐的样子,使快乐:陶然。陶醉。陶陶。古同“淘”,洗。姓。罐的解释:罐盛东西或汲水用的瓦器,亦泛指各种圆筒形的盛物。
任城陶罐
是1988年8月,山东省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兴建教学楼时发现的。此罐为泥质灰陶,口径14厘米,通高338厘米。敞口,平沿,方唇,短颈,广肩,圆腹,小平底。腹下部饰不规则的横竖绳纹,肩部刻“任城厨酒器容十斗,弟十,平”八字,字体为隶书,为民间书写体。
这是一件盛酒用的器皿,而且有容纳十斗的容量,“弟十”同“第十”,“平”同“瓶”,为容器的编号。用量杯实测,测得陶罐容水19950毫升,《汉书 律历志》载,汉代“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