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天空1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精准地诠释了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真谛。
曾在书上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一次,大文学家歌德外出散步,遇见了一位之前对他的作品提出过严厉批评的评论家。这位评论家盛气凌人地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本以为歌德会与之争吵一番,没想到他却平静地回答道:“而我正相反!”然后微笑着给对方让路。歌德的作为,展现出了博大的胸襟,既用机智幽默的语言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避免了一场没有必要的争吵。其实细细想一下,这个盛气凌人的评论家除了丢了面子,得到了什么,答案不言而喻!在这个故事中我懂得:与其咄咄逼人,不如学会善待!善待他人就等于善待自己。
提起三国时期的周瑜,想必大家都不感到陌生。诸葛亮巧用三计,使得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最后吐血而亡,当时只有三十六岁,不得不让人惋惜!周瑜之死,归根结底就是他心胸狭隘。倘若处处学会宽容,或许就不会早亡!
宽容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胸怀,宽容不仅仅是给与对方的宽恕,更是对自身的一种解脱。人生在世能几时,何苦被一些细枝末节影响了美好的未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宽容他人,因为这就等于善待了自己!
海阔天空2儿时,家里很贫困。那时,孩子们大多都上学,只有我,只能留在家里帮母亲干点家务活儿,砍些猪草喂猪,帮母亲编鸡笼卖在七岁之前,我和邻家小孩,兄弟姐妹常常在一起玩,到河边洗个澡,一起摸鱼。运气好时,能摸两三条,不好时什么也摸不到。即使摸不到,也可以逮几只蚂蚱炸了吃,好不快活!
七岁以后,什么都变了,家里越来越贫困,好朋友们都去上学了,只有我家没钱供我上学,昔日的好友开始嘲笑我不识字。那一天,我忍受不了他们对我的嘲笑,哭着跑回家了。我跑进我那简陋的小屋,使劲摔上门,这似乎早以成为我发泄的一种方法,母亲早以习以为常,便没有理会我,但那时的我是多么希望能得到一点母亲的安慰,可是,那可能只是妄想
自从那天起,我恨透了母亲。但我更恨去世的父亲,如果不是他的去世,我就不可能没钱上学,不会受人家的羞辱,和母亲的关系也不可能恶化。恨,恨,恨。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关心我的人,我恨透了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上的人,既然上地创造了我,为什么不给予我幸福?为什么!反尔给予我痛苦!我甚至在恨上帝对我的不公!
我是个刚强的女孩,但再刚强的人的心也有脆弱的一面。但我不知道,不止我是这样,母亲也是啊!
海阔天空3有一个暑假,我的表弟来我家玩。本来玩应该是高高兴兴的。可这玩,却让我俩玩出了不愉快。
弟弟在我家一共住了半个多月,最初几天,我们俩玩的还挺好的,可是再过几天,一场战争就在我家暴发了。
那一天,我在陪弟弟玩幼稚的过家家。刚开始玩不一会儿,弟弟家的东西就全被我给赢光了。他就开始‘偷’我家的东西,一开始一件一件的拿。后来,他得寸进尺,见什么就拿什么。终于,火山暴发了,我朝他大吼一声,说:“我不理你了!”就摔门进了屋。弟弟毕竟还是小孩子,他轻轻地推开门,也和我一样坐在床上,嘴里嘟囔着:“不理就不理!”虽然嘴上那么说,可眼泪总是往外流,我们就这样僵持了几分钟,谁也不理谁。终于,门铃声打破了当时的沉默,肯定是妈妈回来了。我们俩几乎是同时站起来的,我一看他站起来了,就坐下了。弟弟不理我,只是去给妈妈开门去了。
门开了,妈妈一进来,就看见了弟弟脸上的泪痕,就问他:“帅帅,你怎么哭了?”弟弟没有回答,他只是向我的房间里看了看。妈妈一看是我干的好事,就大步向我的房间走去,她重重地推开我的房门,大声说:“海锋,帅帅来咱们家一趟也不容易,你何必……”我打断妈妈的话,说:“可是我……”说到这儿,我的眼泪也不禁往外涌,妈妈一看我这样儿,心也软了下来,心平气和的对我说:“海锋,什么事不能光考虑自己,也得想想别人的感受,更何况弟弟是客人。”听了妈妈的话,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说:“妈妈,我这就去找弟弟道歉去。”
结果可想而知,我们俩和好了,不仅保留住了一份珍贵的友谊,还让我更深的懂得了:退一步,海阔天空!
海阔天空4暑假了每天中午我都要去奶奶家吃中午饭除了周末不用去奶奶家每天我必须做公共汽车去那。
天气真的是酷热一词都无法形容还算那个公交公司有良心有空调车加费小意思拉。一天真的是倒霉啊车到一半半突然空调坏了但是车子还是能开的我们不得不去开窗户。可是问题说来就来那个窗户跟我斗气啊我用尽吃奶的力气也开不了你说那下班时间加上烈日悬空我越来越急怎么也打不开就在这时我把窗户前后退我恨不得打破它突然我把它打开了。
小细节略有所思我想:“做人不也是这样的吗。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何必拥挤,每个人都有机会。”今天早上我去办月票,看着车水马龙的队伍,我硬着头皮我排了队,40分钟过后我才办好了,本来我还想去插队,但是我没有那么做,因为总会到我总是想一定会到我的。
争吵之中,也不过如此,问题不大,结果差异小,就不要去斤斤计较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心胸放开来,那些小事,要像我看到的那个细节一样,让一让,不要硬拉窗户,往后一退,放开钩子,那样才能吹到凉爽的风,让自己好好的享受一下,要不就会不愉快,搞得心情不好,这样何乐而不为呢?像这样,我们的朋友友谊也将越来越坚固,益处多。
一切的人生哲理发现于现实又回归于现实,在现实中我们才能心领神会,更能感到它所带来心情的舒畅,亲身让做给别人,遵守规律,让我们做好自己的偶像。
海阔天空5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鱼儿想游得更远,就必须游离禁锢它的鱼缸;鸟儿,想飞得高,就得飞出囚禁它的笼子;人,要翱翔于更高的天空,奔走于更广阔的大地,就得斩断羁绊心灵的绳索……
盛极一时的和坤,如果能看得远一些,不被金钱所迷惑,不被权势所诱惑,就不会身首异处。因为金钱与权势,和坤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贪官,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这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追求的是流芳百世,永垂不朽,可你看看和坤落了个怎样的下场
刘邦,一个知人善用的语王。你可了解他曾是个地方小混混可他却因胸怀壮志,把项羽打得落花流水,他创造了多少神话般的伟迹啊!这得益于刘邦心中的高远追求,他将暂时的成功与权势抛开,不允许它们成为绊脚石。他没有像项羽那般敛夺钱财,收集美女,沉论在美色之中。刘邦的成功,源自他心中的舞台。
回看古人,我们有无限的感触。而定看今朝,我们是否该从中明白些什么呢在这信息化、高度发展的21世纪,文化与物质竞争是何等的激烈。我们该如何去看待这世纪,又该做些什么
成绩优异的学子在哪所学校都有,可谁能笑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王者,胜利的笑容才是最令人自豪的。我们不能因为暂时的成功而迷失自己,也不能因为暂时的失败而一蹶不振。擦亮眼睛看看,刘邦与和坤,谁才是咱们学习的榜样。
只有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才能看到成功之路在为自己向前延伸,才能真正理解与感悟海阔天空的真谛。
只有高瞻,方才远瞩;心有多高,我们就能走得多远
海阔天空610月28日,重庆一辆公交车失去控制,冲出了大桥的护栏坠入江中,直接导致了15条生命瞬间消失……
令人痛心的惨剧背后,究其原因,并不是一起普通的交通意外。经过调查,事件的起因是一名刘姓女子到站时没有下车,错过了站台,与司机发生了争执,甚至殴打司机。而司机在自卫时没有控制好方向,结果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则新闻给我带来的不仅仅震惊和痛惜,更引起了我的思考……
这次事件中,刘某的错很多,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坐过站后一冲动就攻击了司机,应该是整个灾难的罪魁祸首。但司机就没有错吗?他要是不冲动,当场还击,而是把车停下再跟女子沟通,让她冷静冷静,这样也许就不会造成15条生命灰飞烟灭的惨剧,不会让15个家庭背负起失去亲人的痛楚了。
俗话说得好,冲动是魔鬼,一时的冲动换来的往往是惩罚和悲剧!现实生活中,因冲动引发的惨剧真是举不胜举。我又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则新闻,一名母亲,因为手机被孩子弄丢了,一怒之下就冲动地把孩子的手脚捆住,不停殴打,最终将自己的亲生骨肉打死了。
我想,所有人都应该学会从类似事件中反思,不能让类似的悲剧一次又一次重演了。美国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曾说过:暴风雨般的情绪往往不超过12秒,爆发时会摧毁一切。然而倘若控制好这12秒,排除负面情绪,换来的就是风平浪静。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必须做到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轻易发怒,理智不被冲动所战胜,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无妄之灾的发生。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海阔天空7“让”,这个字我们一年级就认识了,但做起来并不容易。
下课时我不经意地经过潘同学的身边,我的脚被谁踩了一下,我扭头一看,我身后只有他,肯定是他踩的我,而且我发现他桌上放着一张考试卷,上面不大不小地写着“61”。
“61分”,我故作惊讶地叫到:“怎么考这么低啊!哈哈哈……”我故意一直假笑下去,其实我并不想笑他,但我觉得好玩,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潘同学终于忍无可忍了,他冲上来,对我拳打脚踢,双眼散发出熊熊火焰,我也不甘示弱,发疯似的向同学扑去,我们两个人扭打在一团,谁也不让谁。
早有同学去报告老师,吴老师像消防员赶来救火似的飞奔过来,老师制止住我们,浑身上下都检查了一遍,幽幽的叹了口气:“还好身体并无大哎,你们不能就谦让一下吗?”
我的脸唰的一下红了,要是我当时不去笑他就好了,被踩了一下有什么关系呢?又不会少一块肉呢?心中充满了内疚!
面对着尴尬的局面,楼下传来一阵阵吆喝声,这声音像乌鸦叫一般,叫得我心烦,我狠狠地捂住耳朵,可“乌鸦叫”仍然透过指间的空隙,钻进我的耳朵,拍打着我的耳膜。
但我强忍着,在老师的批评教育下,我们俩互相道歉,很快的又和好如初!
让一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我如此想。
海阔天空8植满院繁华,奈何东风无力,落一地芳华,许一把沧桑,陪年头匆匆走过。———题记
我曾怀疑我走在沙漠中/从不结果/无论种什么梦/才张开翅膀/风却变沉寂/习惯伤痛/能不能算收获?
远方传来飘渺的雁鸣声,我仰望天空,想要收获感动,然而,良久却只能任悲伤溢出心头。用手遮住双眼,静静的,将一切放下,风在耳边缠绵,终还是要走。睁开眼,这世界多虚无,终归什么也留不下。染指岁月,我丢下的东西太多太多,斑驳的记忆里重复上演着流离,这一路跌跌撞撞,使我不由得改变,当我不再相信安徒生,我更想发出对人性的怀疑,我问我自己:我想得到什么,我能够付出什么?得到的答案却是:只想不劳而获。大概人便是这样吧,只想拥有,讨厌付出。
当付出的少了,得到的也少了,随之失去的却多了,我想奋力地奔跑,洋溢着青春的热情,可是,我不得不停留在原地寻找着,寻找一样我丢失的东西,人们称它为——自信。
冷漠的人/谢谢你们曾经看轻我/让我不低头/更精采的活
不知不觉中,感觉到这世界的冷漠,便将那颗热情的心藏起来。我张扬,只想证明自己比别人更闪耀;我浮夸,只想抵挡失败之后别人的嘲笑。不屑、满不在乎成为表情,内心却被怀疑占据,我开始慢慢怀疑自己的能力,任我表现的再怎么高傲,还是藏不住心中的不安。我默默的叹着:花种可曾怀疑自己不会开花?果树可会怀疑自己不能结果?可我为何如此不自信?大概是别人对我的怀疑使我也开始怀疑自己了吧。
看着万物的演变,时间告诉我:总会有新生的,总会有逝去的,这是规律。执着于过去,便是对未来的亵渎。当时间流尽,一切将如烟沙被风吹尽。人生如戏,永远都是直播,这出戏或好或坏,只能慢慢向前演着,当赞美消失,诋贬随之而来,我却谢谢那些看轻我的人,是他们让我知道我哪点被人所看轻,让我永远活在现实中。
海阔天空/狂风暴雨以后/转过头/对旧心酸一笑而过
管中尚可窥豹,峡谷中可能看见海阔天空?暴雨倾来,将满院黄花堆积,惹得人憔悴。任何辉煌必有没落,这是规律。人生几何,不必为不该纠结的事而纠结;浮生若梦,何不相信自己,将这场梦做到最尽头。
风水轮流转,没有人会一败到底,总有时来运转,我将一颗种子满在土壤中,等待下一季的繁华。
最懂我的人/谢谢一路默默地陪着我/让我拥有好故事可以说
一片花瓣落在手上,嗅满鼻清香,感动原来一直都在,被时间留住的、留不住的悲伤,就让风把它们统统吹走。我将陪着爱我的人一起去看——
看未来,一步步来了……
海阔天空9我常抬起头来看着满天星斗,反省着自己一天中的过错、争执,我常在想,每一次的争执到后来,为什么都闹得一发不可收拾?我常在想,当时的我若能退一步,岂不是能有个好的结果吗?我常在想,争执的双方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发现,那是因为彼此都少了退让的勇气。
某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听见的不是朗朗的书声,不是老师铿锵有力的训话声,而是此起彼落的吵闹声,仔细一听,似乎吵着的是班游的事情。当时的我与另一位同学时常意见分歧,偏偏两个又是班上的扛霸主,因此每个意见都有人支持,毕竟一山不容二虎,所以我们时常吵到连老师都束手无策,常常把事情搞到以失败收场,随后我们也就毕业了。
升上初中后,换了个心境,在班上,我只是个分析事情及提供意见的人,不再是所谓的扛霸主,许多人曾问我说:你上初中变了好多,你怎么了?,其实我只是想说与其浪费时间吵架到头来一场空,不如把整件事分析过,岂不是一举两得?而且小学班游的事情使我耿耿于怀,因为双方谁也不让谁,导致大家期待已久的班游就这样没了,这让我一直心存芥蒂,暑假有了深深的体悟,与其双方僵持不下,不如我自己退让一步创造双赢的局面!
人生中难免会有些争执产生,对的事情我们当然要极力争取,错的事情,我们是不是应该不要为了面子的问题而跟人家过不去?懂得退让很重要!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候一点点小小的退让,会让你看见不一样的全世界。
海阔天空10自古以来,中国人便是最好面子,把面子看得过于重要,这也正是所谓不争馒头争口气。
生活中矛盾常有,但有时冲突的起因也许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每个人都为了所谓的“面子”而寸步不让,生怕会让人将自己看轻,以至于将小小的意见不合或分歧最终演化成不可收拾的争执,在每个人的心中留下一道重重的划痕。这又是何必呢?
毕竟有些事情,争与不争对我们来说没有多大影响,何不如轻轻一放,将其忽略,化解那本不该有的争执,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上不留下一丝痕迹,正是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有些时候,矛盾与争端并不是自己挑起的,但却因为别人的话语,心中有气,便自起争端。我曾有所闻“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正是所谓轻放与不争思想了,一些小事,即便从某方面来说赢了,亦不过争得一些口舌之利罢了,何不大度一些,退上一步,为自己赢得一份肚量。
当然,所谓的轻放与不争并不是代表一味的忍让,有些小事是不值得争,而有些事情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当然,这句话并不是说一些事情只要尽力就好,而只是心处一份淡然,正是所谓宠辱偕忘,处之泰然。
轻放下一些自认为的骄傲与耻辱,一些自认为的对与错,便是发现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正是为宠辱不惊,云淡风轻,去留无意。轻轻放下,退后一步,如这些事情没有发生一样,便是充满释然,一颗平常心了。
海阔天空11略带一点浮尘与叶子的池水反射着耀眼的光芒,我们将要下去游泳。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旱鸭子,特别怕下水,只要是带水的活动我都直接拒绝。
而眼下,看起来很深的池水泛起了涟漪,就像一张充满挑衅的脸,在嘲笑我的胆小。周围的人像鱼一样,纷纷纵身一跃跳下了水,在水里畅游,连女生也纷纷用脚点着下了水,岸边,只剩我和寥寥几个人。
同伴们纷纷催促我“下来呀,可凉快了!”可我想着这出生以来最大的敌人,用脚点了点没到底,又缩了回去。
舍友们看我这么犹豫,不耐烦了,纷纷游开了,岸边只剩我,艰难地纠结着。
我小时候学游泳时好几次差点淹死,所以对水有很深的恐惧。可看他们那么开心,又有点心痒痒,禁不住想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
好朋友又游了回来,说:“你试一下,我扶着,行吧?”我就像得到了安全保险一样,小心地一跳,居然一下子就站住了。那水才到我腰那么高!朋友和我都笑了,笑里既有对自己刚才的不好意思,也有对水下世界的期待。
有了这个好头,我大胆多了,抓住他的手潜了下去,好一会儿才上来。等活动结束时,我能浮起来游几步了!
人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为人处世方面的。在困难面前,唯有勇敢地跨出第一步,才能迎接之后的精彩。
在心里恐惧的东西面前,人们总是想往后退。殊不知,许多东西并不可怕,只要勇敢地尝试了,迈出第一步,眼前必是海阔天空。
海阔天空12清朝的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待郎都是安徽人。两家相并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这位宰相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让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就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张廷玉失去的是祖传的几分宅基地,换来的却是邻里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
看罢,感触很大。你可能听过看过,或自己有这样的经历:朋友之间因一句闲话争得面红耳赤;邻里之间因孩子打架导致大人拌嘴,老死不相往来;而夫妻之间因为家庭琐事同室操戈,劳燕分飞,如此等等。其实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些事情,总会觉得有点可笑甚至荒谬。既然退一步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又何乐而不为呢?会生活的人,并不会一味地争强好胜,在必要的时候,宁愿后退一步,做出必要的自我牺牲。要明白人生的路并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既需要穷追猛打,也需要退步自守,既应该争,也应该让。
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宽容也是一种美德。很多人认为宽容伤害自己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实我也觉得不容易,哈!但有本书说道:“心就是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时,仇恨就会被挤出去。”我们不要一味地,刻意地去消除仇恨,而是不断用爱来充满内心。既然这样,我们何不退一步,放下愤怒,来善待自己呢?
俗话说得好啊。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海阔天空1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都是有些矛盾、误会的,但只要大家都退让一步,就把这些误会、矛盾都会解开的,我就有过这种经历。
在刚开学时,老师让我们自己找座位坐,于是我就顺便找了个座位坐下了,可是我刚坐下不幸的事就发生了。由于我不小心把后面的那位同学的本子碰掉地下了,本来没什么事的,可是不巧那地下有水,当我刚想道歉时,但那位同学就把我桌子上的本子也仍在了水里。当时我非常生气,就用脚往他的本子上踩了几脚,他也生气了,就开始骂我。他骂我我当然也要骂他呀!于是我们俩就开始对骂了起来。可是我们俩都不愿意低头认输,就打了l起来。同学们看见我们俩在打架,就马上告诉老师,老师知道后,马上赶了过来把我们俩拦了下来。然后让我们给对方道歉,没办法我们俩都只好不情愿的对方道了歉,就因为这件事,从此我们俩见了面都跟了仇人似的。
这件事过去很久以后,有一次我在图书馆看了一本书,我才发现原来我一直都是错的,以前我总认为做什么事都要赢,不能输。可是我错了,正如上面这件事,如果我们都退让一步,那这件事就不会变成这样,也许我们俩会成为好朋友,可是我们俩个人都不愿意“退一步”而导致成现在这种情况。于是,我想明白了,我应该向他道歉,这件事错错在我,是我把他的本子碰掉水里的,如果当时我不与他吵架而是马上道歉,就不会把一件小事闹的这么大。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个道理。以后我决定改掉那些坏毛病,凡做什么事能忍则忍,想着退一步就没有事了。
我们在发生争执时,往往只要其中一个人,稍稍退一小步,大家都能有一份宽容,矛盾不就化解了吗?
海阔天空14一身素衣的诗人,纵身跳入水中,渐渐于江水融于一体。那是一个臣子报国无门的宣泄,那是一个心系祖国的赤子用生命刻写下的一个“忠”字,也许他是用死保持了自己的高洁和自尊。也许他的死有重于泰山,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但我认为他死的不值。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一直是一个以伟大爱国者的形像出现,我们称赞屈原是个伟大的政治家,是因为他对楚国的忠诚。他的死重于泰山,很多文人志士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已成为人们心中的楷模。他在《离骚》中说:“虽九死其犹未悔”。那他为什么还选择跳江自尽来结束生命?他这种结束生命的方式,是升华了自己的品格还是舍弃了理想的脆弱表现呢?
屈原选择死亡,很多人说他死的高尚,死得其所。但我认为不然,他的死只是让亲者痛、仇者快,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面对他的死,也许我们会谴责君王昏庸,不分清白,但我认为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屈原的愚忠。既然楚王不是明君,他就没有必要为昏君殉死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完全可以自己当伯乐去寻找可以统治天下的“明君”。
所以,我觉得他死的很遗憾,他用死显示自己的忠贞品格,却也是一种放弃自我的脆弱表现。用结束生命来证明自己的人格,对于国家,对于民族来说没有丝毫意义,我想与其用死来明志,不如活着去实现自己理想抱负。
“退一步,海阔天空”。珍爱生命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才是明智之举。
海阔天空15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或许有不少人不赞成这种说法,他们认为谁退一步谁就是懦夫,但其实退一步的人,也许才是真正的赢家!
有个故事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想必大部分人都听过,它就是管鲍之交的故事。但在这里,我们的主人公并不是管仲亦或鲍叔,而是故事里鲜有人知的真正的赢家,他就是春秋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大家都知道,管仲和鲍叔曾是至交好友,后来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王位。一次,管仲带兵阻止小白回国,用箭射中小白的衣带钩,小白不得以之下咬舌吐血装死逃脱,对管仲怀恨在心。后来小白即位成了齐桓公,打算重用鲍叔,处死管仲。但在鲍叔看来,管仲的才能在自己之上,于是向桓公举荐了管仲。桓公甚是不解,后在鲍叔一番劝说下,他向后退了一步,摒弃了与管仲之间的仇恨,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最终也因此成了诸侯霸主。
这是一个多么有深意的故事,其中不仅有管鲍的友情,鲍叔的深明大义,最重要的还是桓公那决定成败的后退的一步。齐桓公以他那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的态度重用了管仲,终成一方霸主。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这足以体现出管仲对齐桓公的重要,也能看出桓公退后一步所带来的巨大胜利。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当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不要与他人争锋相对,我们可以避其锋芒,大度地向后退一步,不要担心太多,赢家往往都是退一步的那个。看似向后退,但其实是向胜利迈开了好几步。因为退一步可以让我们更加冷静地思考,能够以最好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愤怒充斥着大脑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一步,只要一步,往后,便是海阔天空。
导语:《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历代正统派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大致说来,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只是经过孔子传述《周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刺。
无可否认的,《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同时又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因此,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研,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
《易经》与三易
通常我们提到《易经》,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这本书。因为中国文化,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以后,冠以《周易》一书,统称“六经”。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称《周易》等书为六经,便是说明经过孔子所整理过的这六部书,它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际”所有学问的大原理、大法则。
自秦、汉以后,研究易学的,对于《易经》一书命名的内涵问题,就有“三易”之说的异同出现了。
第一:属于秦、汉以后正统儒家学派的理论,根据《易纬·乾凿度》这本书的观念,认为“易”的内涵,包括三个意义:
(一)易。就是简易、平易的意思。因为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那样简朴而平易的。
(二)变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随时在交互变化之中,永无休止。但是这种变化的法则,却有其必然的准则可循,并非乱变。
(三)不易。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虽然随时随地都在错综复杂、互为因果的变化之中,但所变化者是其现象。而能变化的,却本自不易,至为简易。
第二:属于秦、汉以后儒、道两家学者通用的观念,根据《周礼·大卜》篇对于三易的涵义,是指上古以来直到周代初期之间的《易经》学术思想,约分为三个系统:(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
据说,伏羲时代的易学,是《连山易》。首先以“艮卦”开始,象徵“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黄帝时代的易学,是《归藏易》。首先以“坤卦”开始,象徵“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意思是指人类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
周代人文文化的开始,便以现在留传的《周易》为宝典,首先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入之际”的学问。
但东汉的大儒郑玄,认为夏代的易学是《连山》。殷代的易学是《归藏》。当然,周代的易学便是《周易》了。
又另有一说:认为上古的神农氏世系名“连山氏”,又名“列山氏”。所谓“连山”,便是“列山”的音别。黄帝的世系又名“归藏氏”。
因此两说,又有异同的问题存在其间,如果认为夏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连山易》。殷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归藏易》。到了周代,经过文王的整理,才构成为《周易》体系的易学。那么关于这两个分歧的意见,也就没有太大的出入了。
但以考据学者的观点来看《易纬·乾凿度》和《周礼·大卜》篇这两种文献资料,应该都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历来考据学家们,认为《易纬·乾凿度》等书,纯出汉末或魏、晋人的伪作,假托是上古的传承。这种观念,并非完全无理,也的确值得研究、考虑。
可是两汉以后的学者,硬性舍弃《周礼·大卜》的观念而不采信,偏要采用更有问题的《易纬·乾凿度》之说,认为“简易、变易、不易”为天经地义的易学内涵,这便是后世以儒理说易的根据。那是不顾考据,只取所谓三易原理的内义,用之说明易学的大要而已。
此外,关于“连山、归藏、周易”的三易之说,在汉、魏以后道家的学术思想中,便又发生了两种观念。
(一)认为《连山》、《归藏》这两个系统的易学,早已失传。
(二)认为汉、魏以后的象、数易学,便是《连山》、《归藏》的遗留,颇为合理。而且《连山》、《归藏》易学的精义,确已成为秦、汉以后道家学术思想的主干。如十二辟卦之说,便是以“归藏”的“坤”卦为主。卦气起“中孚”之说,便是以“民卦”的半象为用。
易名的定义
后世有人从《易经》内容所举例的动物,如龙啊!马啊!象啊!彖啊!鹿啊!等等着眼,并且采用《系辞传》所说,我们的老祖宗伏羲开始画卦时有“远取诸物”,的说明,认为原始的“易”字,便是取其象形飞鸟的观念。不过,此说并未引起重视。
到了近代,有人认为“易”便是蜥蜴的简化,蜥蜴这种生物,它的本身颜色随时随地变化多端,当它依附在某种物体时,它的颜色,便会变成与某种物体的色相相同。《易经》是说明天地间事物的必然变化之理,所以便取蜥蜴作象徵,犹如经书中的龙、象等一样。但总不能叫它是“蜴经”,因此便取名为“易”。主张此说的,以日本的学者中最为强调。这等于在第二次大战前,说“尧”是香炉、“舜”为蜡烛台、“禹”是爬虫,同样的都含有轻薄的恶意诬蔑,不值得有识者的一笑,不足道也。
那么《易经》的“易”字,究竟是什么意义呢根据道家易学者的传统,经东汉魏伯阳著《参同契》所标出,认为易”字,便是上日下月“日月之谓易”的定义,最为合理。“的象形。《易经》学术思想的内涵,也便是说明这个天地之间,日月系统以内人生与事物变化的大法则。
并且从近世甲骨文的研究的确有象形上日下月的“易”字。因此更足以证明道家传统和魏伯阳之说“日月之谓易”的定义之准确性。目前《易经》的学术思想,在西方欧、美各国,逐渐大加流行,我们自己对国家民族祖先文化准确的定名和解释,绝对不能跟着人云亦云,含糊混淆,自损文化道统的尊严。
《易经》的作者
“易更三圣”。这是秦、汉以后的作者,对于上古形成易学传统者公认的定说。也是我们现在开始研究易学者必须先得了解的问题。
秦、汉以后,儒家学者的共同认定,开始画八卦的,是我们的老祖宗伏羲氏。演绎八卦的,当然是周文王。发扬易学精义的,便是孔子。因此说“易更三圣”就是指画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传述者孔子。事实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辞”,他的儿子周公又祖述文王的思想而发扬扩充之,便著了《爻辞》,为什么三圣之中却不提到周公呢据汉儒的解说,根据古代宗法的观念,父子相从,因此三圣之中便不另外提到周公了。关于这个问题,如此结案,是否公允而有理,还是很难认定。
开始画卦的,当然是伏羲,这是毫无疑问的事。经过文王演卦、周公祖述、孔子发扬以后,硬要赖掉周公在文化学术上的功劳,恐怕孔子梦对周公时,于心难安。同时,又轻易地溜掉“更三圣”的这个“更”字,也不应该。古文“更”字又有“曾经”的意思,所谓“易更三圣”者,是指易学经过三位圣人学者的整理,才得发扬光大。
由伏羲画八卦开始,到了商、周之际,再经过文王、周公、孔子三圣的研究和著述,才建立了《周易》学术思想的系统。因此可知“易更三圣”一语,严格地说,应该是对《周易》一书而言。如果说对所有的易学系统来说,硬拉下伏羲来凑合三圣,似乎有点牵强。连带这个问题而来的,便是“文王演易”和重复演绎为六十四卦的问题了。
伏羲画卦,这是古今公认的事实。由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却有四种说法:
(一)认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
(二)有的认为六十四卦也是文王的演绎。
(三)认为由八卦重复排演成六十四卦的,是神农氏。
(四)认为重复演卦的人是夏禹。
主张第一说的,以王弼(辅嗣)等为最有力。主张第二说的是司马迁等。主张第三说的是郑玄等。主张第四说的是孙盛等。
要把这四种说法加以考据确定,实在不容易,而且几乎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至于认定重复卦象的人是周文王,大概是从“文王演易”这个“演”字的观念来推定。其实,这个“演”字,不能硬说就是演绎六十四卦的涵义,只能说是对《周易》一书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周易》书中对卦爻辞的演义而言。这是无可否认的,都是文王的杰作。至于伏羲画出的卦象,它的原来次序程式究竟是如何排演的为什么《连山》易的排列以“艮卦”为首,为什么《归藏》易的排列以“坤卦”为首等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王辅嗣的主张,认为重复排演六十四卦者,仍是伏羲的创作,这是最为有理的。
“十翼”的作者及其他
研究易学,都须知道有汉儒郑玄所提出的“十翼”之说。“翼”,当然是羽翼的意思。《周易》一书的内容,有十种论著,都是辅翼易学、发扬而光大之主要著作。这便是:
(一)上经的彖辞。(二)下经的彖辞。(三)上经的象辞。(四)下经的象辞。(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八)说卦传。(九)序卦传。(十)杂卦传。
这是郑氏对于《周易》内容所作的分类范围,凡欲研究易学者,应当先加了解。
至于有关“十翼”的作者问题,大致说来,又有三种异同的见解。
一般的认定,“十翼”都出于孔子的手笔。这是传统的观念,完全从尊孔的意识出发。
其次,认为文王作《卦辞》,当然没有问题。但是《象辞》也是周公的著作,并且根据《左传》中“韩宣子适鲁,见易象”说:“吾乃知周公之德”的话,更为有力的佐证。汉末的学者马融、陆绩等,都同意主张此说。
事实上,《象辞》与《彖辞》对卦象的论断,有许多地方,彼此互有出入,实在难以确认同是一人的观点。复次,除了《象辞》、《彖辞》以外,关于《系传》以及《序卦》、《说卦》等篇,不但它的文辞、思想,处处有先后异同的论调,严格说来,绝对不能认为都是孔子的手笔。其中有许多观念,可能都是孔子以后后人的著作。或者可以说是孔门弟子们的著作,统统归并于夫子的名下,那也是古代著述中常有的事。
易学的传承及其他
在中国文化的领域中,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之后,由他编著了六经,赞述《周易》以来,关于《周易》易学的传承,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范晔的《后汉书》中,都记载有孔子以下易学传承的系统。
但自唐、宋以后,我们所读的《周易》,关于“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实上,大多都是根据汉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两卦的文言,拿来放在本卦下面,同时把《系传》的中间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来颠倒安排。等于我们现在读的《大学》一书,那是经过宋儒的安排,并非原本的《大学》的次序。现在对于研究《周易》来讲,这点应当注意及之。
自孔子至战国末期的易学:孔子授商瞿,商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此其一。
又:孔子殁,子夏也讲易学于河西,但受到孔门同学们的驳斥,认为他对于易学的修养不够,所以子夏以后的传承,并无太准确的资料。唯后世留传有《子夏易传》一书,真伪难辨,但确具有古代“易学”思想上的价值。此其二。
西汉的易学:田何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梁)丁宽、(齐)服生。四人皆著《易传》数篇,但后世已散佚。
其次:自(东武)王同子中一系,再传(菑川)杨何,字元敬。元敬传京房,房传梁丘贺,贺传子临,临传王骏。
丁宽一系,又再传田王孙,王孙传施,传张禹,禹传彭宣。
以上都是著名专长易学学者的传承。至于阴阳、纳甲、卦气等易学,自田何到丁宽之后,又另有一系。
主阴阳、卦气之说的,由王孙传孟喜。喜再传焦赣,字延寿,著有《易林》一书,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径。又另一京房,承传焦延寿的易学,著有《京房易传》一书,开启象数易学的阴阳“纳甲”之门。
东汉与后汉的易学:西汉的易学,到了东汉时期,其间的`传承似乎已经散失不备,因此象数之学与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后汉的易学,传承的系统更不分明。此时的著名易学大家,便有马融、郑玄、荀爽、刘表、虞翻、陆绩,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
其中荀爽的易学,曾经有后人采集当时的九家易学合成一编的论述,故在后世研究易学中,经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词,就是对此而言。
郑玄的易学,开始是学京房的象数,后来才舍离京学,专学费直之说,以孔子《易传》来解说易学。汉末的易学,大概都跟着荀爽、虞翻的脚跟而转,愈来愈加没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来别走一途,专从老、庄玄学的思想而说“易”了。最为遗憾的,后世的易学,大体上又一直跟着王辅嗣的脚跟在转,不能上穷碧落,下极黄泉,直探羲皇之室。
两派十宗及其他
由秦、汉以后直到现在,大致综合易学发展的系统,我过去曾胪列它为两派六宗。所谓两派:
(一)即是以象数为主的汉易,经唐、宋以后,其间贯通今古的大家,应当以宋代邵康节的易学为其翘楚。又别称为道家易学系统的,这便是道家易学的一派。
(二)宋儒崛起,间接受到王辅嗣等易注的影响,专主以儒理来说易的,这便是儒家易学的一派。
所谓六宗:
(一)占卜。(二)灾祥。(三)谶纬。(四)老庄。(五)儒理。(六)史事。
“占卜”、“灾祥”、“谶纬”等三宗易学,其实都是不脱象数的范围。以“老庄”来说易的,开始于魏、晋之初,由阮籍、王弼等开其先声。继之而起,便有北魏以后的道教,套用东汉魏伯阳著《参同契》的观念,彼此挹注,杂相运用“易”与“老庄”的道理。“儒理”说易,大盛于南北宋时期,如司马光的《潜虚》、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程颐的《易传》,以至于朱熹的《易本义》等,大抵都属于这一范围。史事一系,也由宋儒开始,如杨万里的易学,便偏重于这一观点。
事实上,我以前所提出的六宗之说,还不能尽概两千馀年易学关连的内容。如果加上由象数易学的发展,包括术数的杂易等,应该可归纳为十宗,除了以上所说的六宗以外,另有四宗,便是:(七)医药。(八)丹道。(九)堪舆。(十)星相。
至于明末清初,佛教中的大师,如蕅益和尚所著的《周易禅解》、道盛和尚的《金刚大易衍义》等,都从唐末曹洞宗的爻象思想所开发,虽别有会心之处,但究竟不能列入易学的正宗。但上述四宗所涉及的易学,都以象数为主,比较偏向于固有的科学性质,素来不为寻章摘句、循行数墨的学者所能接受,因此在过去的学术专制时代中,便被打入江湖术士的方伎之流,无法有所增益与发明,颇为可惜。
事实上,《易经》学术思想的根源,如果离开象数,只是偏重儒理,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未免是很大的损失。古人所谓“象外无词”,也便是这个意思。如果潜心研究象数的易学,配合科学思想的方法,相信必有更新的发现,很可能会替中国文化的前途,开发更大的光茫。古人虽然也有这种企图,但始终不敢脱离前人的窠臼。例如焦延寿的《易林》、京房的《易传》、南宋以后邵康节的《皇极经世》、以及假托邵康节所著的《河洛理数》、明代术数家们所著的《太乙数统宗》等易书。虽然对于象数易学,别有心得,完全不采用《周易》的原意,大胆地创设卦爻辞例,但仍困于灾祥休咎的观念,只作人事吉凶的判断,并未扩充到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的境界。
清代的儒者,研究易学的风气颇盛,如王船山、惠栋、江永、焦循等,都有专著,唯仍多依违于汉、宋儒易的范围,为清代的经学生色不少,如近人杭辛斋、尚秉和颇得象数的效用,亦自成家。
易学的精神
唐、宋以后的易学研究,应该说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说。这个新的“三易”观念,也是说明秦、汉以后以至现代的易学内涵之范围。换言之,唐、宋以后所谓易学的内涵,它大要包括有“理、象、数”的三个要点。如果用现代的观念来说:
“理”,便是类似于哲学思想的范围。它是探讨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变、所变,与不变之原理。“象”,是从现实世界万有现象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数”,是由现象界中形下的数理,演绎推详它的变化过程,由此而知人事与万物的前因后果。反之,也可由数理的归纳方法,了解形而上的原始之本能。
再来综合这三种内涵的意义,便可知“易理”之学,是属于哲学性的。“象、数”之学,是属于科学性的。总而言之,完整的易学,它必须要由“象、数”科学的基础而到达哲学的最高境界。它并非属于纯粹的思想哲学,只凭心、意识的思维观念,便来类比推断一切事物的。
宇宙万象,变化莫测。人生际遇,动止纷纭。综罗易学“理、象、数”的内涵,无非教人知变与适变而已。知变是“理”智的结晶。适变是“象、数”的明辨。《礼记·经解》中,提到易学的宗旨,便说“絜静精微,易之教也。”所谓“絜静”的意义,是指易学的精神,是具有宗教哲学性的高度理智之修养。所谓“精微”的意义,是指易学“絜静”的内涵,同时具有科学性周密明辨的作用。但在明辨理性之间,倘使不从沉潜静定的涵养而进入易学的境界,稍一走向偏锋,便会流入歧途,自落魔障。故《经解》中,又说到易学的偏失,很可能会“使人也贼”。
从“理、象、数”的精华来看易学,由“乾”、“坤”两卦开台,错综重叠,旁通蔓衍,初从八卦而演变为六十四卦。循此再加演绎,层层推广,便多至无数,大至无穷,尽“精微”之至。
如果归纳卦爻内在的交互作用,便可了解六十四卦的内容,只有“乾、坤、剥、复、睽、家人、归妹、渐、姤、夬解、蹇、颐、大过、未济、既济”等十六卦象。在六十四卦的内在交互中,这十六卦象,每卦都出现四次。
再由此十六卦而求其内在交互的作用,便只有“乾、坤、既济、未济”四卦,每卦各出现四次。
复由此类推,就可了知在此天地之间,除了“乾、坤、坎、离”代表阴、阳的元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物理或人事,无论如何千变万化,它的吉凶观念价值的构成,唯有“既济、未济”两个对待的现象而已。
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了解一画未分以前,阴、阳未动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体认大易“絜静精微”的精神,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中的妙用了。
本书译事的经过
本书的完成,说来非常惭愧。远在三年前,有一天,程沧波先生对我说:商务印书馆要翻译《周易》为白话,这个工作,原来是由刘百闵先生担任。刘先生承诺以后,忽然作古,所以王云五先生与程先生谈起,想叫我来担任这个工作,我与百闵先生也认识,当时听了,便冲口而出承担了此事。在我的想法,如果没有别的打扰,每天翻译一卦,至多半年可以完成。谁知开始着手翻译时,才发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
一、译本的原文是《周易》,必须要尽量与原文原意不离谱。不可以随便说自己的易学见解,也不能独取某一家的易学见解为准。
二、上古的文字,一个字或两三个字便可代表一句话或几句话的语意。如果已经了解了古文的内涵,《周易》原文的本身,本来就是白话,用不着更加语译。现在既要用现代语来译出,既不能离经一字,又必须要加上解释字义、考证原意等工作。有时原文只用一个字,但我们需要用好多字来表达它,而且还不能作到尽善尽美。因此便要在“今译”以外,再加“今释”,才能了解。
三、历代学者对于“五经”的著述和研究,包括“四库”以后的著述,如《皇清经解》,《续皇清经解》等书以外,要算有关《易经》的著述为最多,而且各家都别有会心,甚至互相矛盾的也不少。
我们当然也不能忽略这些资料而不顾,究竟如何取裁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当时的立意,是以汉易为原则,尽量避开宋易的解释。因为易学的内涵,虽然以“理、象、数”为主,如果真能懂得了注重“象、数”的汉易,其理自然便在其中了。“象外无词”,原是研究易学的笃论。
有了这些问题横梗在前,所以开始翻译乾坤两卦时,便费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其馀每一个卦,原意计划用一个星期把它翻译出来,结果还是不能如愿以偿。
在这一段时间,除了手边原有收藏有关《易经》的书籍以外,还得王新衡先生的帮助,送我一套文海出版社《国学集要》第十种中有关《易经》这一全部的书籍,盛意可感,至今还欠上这笔情债。
跟着,我的俗事和课务纷至沓来,实在无法闲坐小窗翻《周易》了,所以一拖再拖,翻到“观”卦时,便搁笔迟延,一直没有继续工作。中间曾经写信向王岫老商量,希望另请高明完成此事,结果岫老又坚持不便改约。
去年春天,徐芹庭来看我,谈到《易经》译稿的事,他看我忙的可怜,便愿意替我完成其事。我当时也想叫他试试看。因为芹庭刚进师大的那一年,便认识我。除了欣赏他诚朴的气质以外,还有很多难能可贵的善行,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是一个孝子,每个星期都要赶回苗栗乡下,赤脚耘田,帮助父母去种地。所以我就叫他先从《来注易经》入手,希望他对《易经》下番工夫,结果他的硕士论文照着这个目的来完成,博士论文则研究汉易。他目前偏重“来易”和汉易。从我研究“象、数”方面的朱文光博士,又远在国外,不能和他互相切磋。
半年以后,芹庭送来全部译稿,他从“噬嗑卦”以后,一气呵成的成绩。我看过以后,便对他说:“很可惜”你仍未脱离“来易”及汉易的范围。但是,有了这样的成就,的确很不容易。
这样一搁又是一年。到了年底,程沧波先生又催我交卷。我也觉得实在说不过去了,再去信和岫老商量,希望能采用芹庭的译稿,而且由芹庭负起这本书的著作责任。结果得到岫老的勉强同意,但说必须注明是我和芹庭的合著。因此才有本书的问世。
但我仍以至诚,向商务印书馆和王云五先生以及读者,致无限的歉意。才力和精力有限,未能达成想像中的任务,希望将来能够好好地完成一部《易经》的研究,贡献给大家以作补偿。这是否能成为“既济卦”或“未济卦”的祝词,便很难预料了。
《易经》是周公写的他是为了辅助周文王的儿子写的
《易经》的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