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疗刮痧知识

中医理疗刮痧知识,第1张

中医理疗刮痧知识大全

 消暑、解热、排毒、去疲劳到底刮痧是什么呢该怎么刮呢又有什么人不能刮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刮痧的知识。欢迎阅读。

 刮痧原理

 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的部位

 人体可以刮痧的部位很多,常用的有第七颈椎上下左右四处,喉骨两旁,两臂弯,两腿弯,嵴椎两旁,前胸肋骨间,后背肋骨间,两足内外踝后的足跟肌腱处,左右肋下肝脾区,以及两肩胛岗上和岗下等处。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会出现青紫色出血点。

 最常刮的肩颈部位则是可以退烧、去暑、袪风寒的「颈三条」。这个部位居于头、颈交界之际,若是紧绷,会造成全身气脉不通,热气无法消散。

 如何正确刮痧呢

 刮痧的工具

 刮痧的工具多用有由水牛角制成的专门的刮痧板,形状为长方形,边缘钝圆。

 刮痧的适应症

 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刮痧的过程

 先将准备刮痧的部位擦净,用刮痧板的边缘蘸上刮痧油或按摩油,在确定部位进行刮痧。刮痧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合适,不要忽轻忽重。如有痧症,连刮两臂弯十几下,即出现暗紫色的条条痧痕。按上述刮痧部位,一般每处可刮20下。

 如患有头痛或喉痛,则取坐位;头晕眼花或胸腹疼,则取仰位;如肩背腰骶等处疼,则取俯卧位。

 一般是按照前面介绍的刮痧部位,如能依次刮完,病人立即感到轻松,可让病人休息几分钟,在前胸、后背肋间、颈椎上下,或两肩肿岗上岗下,再每处刮动十余下,再饮糖姜水或白开水,病人会异常舒畅。

 刮痧的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

 什么是“痧”

 当利用刮痧板向下施压时,会让微循环障碍部位瘀积的血液从毛细血管的间隙渗出,停留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就是我们看见的“痧”。

 中医认为,“痧”是一种瘀结,代表体内存在着不平衡状态,瘀有阻塞的意思,当体内受到阻塞,导致气血运行不通畅,就会进一步产生疼痛及种种病症。

 现代科学证明,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

 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为何要刮痧

 刮痧施术于皮部对机体的作用大至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预防保健作用,二是治疗作用。

 一、预防保健作用

 预防保健作用又包括保健预防与疾病防变两类。刮痧疗法作用部位是体表皮肤,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表浅部分,直接接触外界,且对外界气候等变化起适应与防卫作用。

 皮肤所以具有这些功能,主要依靠机体内卫气的作用。卫气出于上焦,由肺气推送,先循行于皮肤之中,卫气调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灵枢。本脏》)。

 健康人常做刮痧(如取背俞穴、足三里穴等)可增强卫气,卫气强则护表能力强,外邪不易侵表,机体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及时刮痧(如取肺俞、中府等)可将表邪及时祛除,以免表邪不祛,蔓延进入五脏六腑而生大病。

 二、治疗作用

 刮痧疗法的治病作用可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活血祛瘀

 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二)调整阴阳

 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进者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这说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

 (三)舒筋通络

 肌肉附着点和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受损伤的软组织,可发出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使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肌肉的收缩、紧张直到痉挛便是这一警觉状态的反映,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肢体活动,从而减轻疼痛,这是人体自然的保护反应。

 此时,若不及时治疗,或是治疗不彻底,损伤组织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疤痕化,以致不断地发出有害的冲动,加重疼痛、压痛和肌肉收缩紧张,继而又可在周围组织引起继发性疼痛病灶,形成新陈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

 临床经验得知,凡有疼痛则肌肉必紧张;凡有肌紧张又势必疼痛。

 它们常互为因果关系,刮痧治疗中我们看到,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紧张也就消除;如果使紧张的肌肉得以松弛,则疼痛和压迫症状也可以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有利于病灶修复。

 刮痧是消除疼痛和肌肉紧张、痉挛的有效方法,主要机理有:

 一是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

 二是在用刮痧板为工具配用多种手法直接刺激作用下,提高了局部组织的痛阈。

 三是紧张或痉经脉与十二皮部的关系:“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十二皮部的划分是以十二经循行分布为依据的,即十二经脉都各有分支之络,这些络脉浮行于体表,有各自的分布区域,因为经脉有十二,所以皮部也分为十二,手足六经相合则称为六经皮部。

 经脉的分支为络脉,皮部又可说是络脉的分区,故《素问。皮部论》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皮部之经络的关系对诊断、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

 《素问。皮部论》:“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舍于府藏也。”指出病邪由外入内,经皮呻络呻经呻腑挛的肌肉通过用刮痧板为工具配用多种手法作用下得以舒展,从而解除其紧张痉挛,以消除疼痛。

 (四)信息调整

 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器的固有频率及生物电等),当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化,而脏器信息的改变影响整个系统乃至全身的机能平衡。

 通过各种刺激或各种能量传递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这是刮痧治病和保健的`依据之一。

 如用刮法、点法、按法刺激内关穴,输入调整信息,可调整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延长左心室射血时间,使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改善冠心病心电图的s―T段和T波,增加冠脉流量和血氧供给等。

 如用刮法、点法、按法刺激足三里穴,输入调整信息,可对垂体、肾上腺髓质功能有良性调节作用,提高免疫能力和调整肠运动等作用。

 (五)排除毒素

 刮痧过程(用刮法使皮肤出痧)可使局部组织形成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血流及淋巴液增快,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组织细胞得到营养,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增加了全身抵抗力,可以减轻病势,促进康复。

 (六)行气活血

 气血的传输对人体起着濡养、温煦等作用。刮痧作用于肌表,使经络通畅,气血通达,则瘀血化散,凝滞固塞得以崩解消除,全身气血通达无碍,局部疼痛得以减轻或消失。

 现代医学认为,刮痧可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另外刮痧的刺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局部血液供应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

 刮痧出痧的过程是一种血管扩张渐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肤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现象,此等血凝块(出痧)不久即溃散,而起自体溶血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刺激素,能加强局部的新陈代谢,有消炎的作用。

 自家溶血是一个延缓的良性弱刺激过程,其不但可以刺激免疫机能,使其得到调整,还可以通过向心性神经作用于大脑皮质,继续起到调节大脑和内分泌系统的平衡。

 刮痧愈痛愈有效、愈黑愈有效

 很多人以为刮痧一定要刮到疼痛才有效,或是认为出痧的颜色愈深,代表刮痧的效果愈好,这些其实是错误的想法,刮痧并不是愈痛愈有效,也不必刮到又红又紫才停手。

 刮痧时感到疼痛代表气血运行不顺畅,有问题的部位刮痧疼痛度相对较高。出痧的颜色愈深、愈红、愈紫,表示症状较严重,通常症状严重者,体质通常较虚,刮痧时更不能强刮。

 此外,刮痧部位或力道掌握不当,用力过猛也会造成微血管破裂,非但达不到刮痧效果,还可能引起组织损伤。

 出痧后要多久才会恢复

 出痧后的皮肤看起来有很多小血点,更有人会刮出黑紫一片,看起来有点可怕,出痧颜色的深浅是疾病程度轻重的反映。

 程度较轻的,痧出得少,颜色较浅,恢复也较快;程度严重的,痧出得多,颜色较深,则需要长一点的时间来恢复。一般的情况下,退痧的时间快者2~3天,慢者可能需要两周的时候,多数会在5~7天内消退。

 任何部位都可以刮痧吗

 刮痧时遇到胸部乳头处,脸部、足部出现红血丝的部位应避开。

 要注意方向和顺序吗

 若不只一个部位需要进行刮拭,以头部、脸部为先,再往身体部位刮拭;身体部位先上后下,先背腰后胸腹,先躯干后四肢;脸部、肩部、胸部刮拭方向由内往外,四肢及背腹部刮拭方式由上往下(但若遇到肢体浮肿、静脉曲张、内脏下垂时,则要由下往上刮拭)。

 刮拭的长度要多长

 一般以穴位为中心来看,刮拭的总长度约在8~15 公分,大于穴位范围为原则,如果需要刮拭的经脉较长,则可以采用分段刮拭的方式进行。

 不宜刮痧的情况及族群

 1有出血倾向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凝血功能不正常、白血病患者以及严重贫血等病症患者。

 2肝肾功能不良、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期。

 3恶性肿瘤、不明原因肿块的部位、严重下肢静脉曲张部位禁止刮痧。

 4糖尿病患者皮肤有溃烂处、皮肤表面有伤口如春青痘,不宜在伤口处刮拭,以免伤口出现感染。

 5不明原因腹痛、内脏出血禁止刮痧。

 6韧带、肌腱部位的急性损伤、骨折、外科手术疤痕处,三个月内皆不宜进行刮痧。

 7妇女月经期间、怀孕期间、酒醉、饭前及饭后半小时不宜。

 8脑神经衰弱的患者避免睡前刮痧。

;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vasculitis(angiitis) of the CNS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第一医院 马琪林 MD S

中枢神经血管炎的分类(1) 1感染性:梅毒,细菌包括结核,真菌,病毒,钩端螺旋体 2原发性血管炎:主要累CNS,结节性动脉炎,过敏性肉芽肿,颞浅动脉炎,Takayasu 综合征,Wegener肉芽肿,淋巴细胞性动脉炎,过敏性动脉炎

中枢神经血管炎的分类(2)

3继发性血管炎: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与感染,药物,肿瘤相关的过敏性血管炎。

4不能分类的血管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Moya-Moya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Cogan 综合征,孤立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血管炎的病理生理改变

显微镜下改变:血管壁的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壁坏死渗出和血栓形成,后期为纤维增生和动脉瘤形成。

损害的方式:炎症对周围组织的直接损害,动脉的狭窄,血栓形成,血管的破坏出血。累及到脑膜血管可有脑膜炎的病理变化。

CNS损害的部位:大脑(95%),桥脑和延髓(32%),小脑(18%),脊髓(16%)

血管炎的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有高度的可变性,起病形式从急性到慢性,病程进展性或波动性,症状和体征局限性或弥漫性。基本的症状为下列三联症:

1头痛:复杂性头痛,60~70%,可以为首发症状

2局灶性CNS害:TIA,stroke,hemiparesis(55%),cranial palsy,epilepsy(21%),spinal cord(18%),ataxia

3弥漫性脑损害症状:意识障碍(21%),智力障碍,认知改变(51%)

血管炎的辅助检查(1)

1血液检查

微生物感染:相关的血清学

自身免疫性:除了特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大多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仅10%ESR加快,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的测定对诊断有帮助

血管炎的辅助检查(2)

2CSF检查

微生物感染:涂片染色,培养,特异性抗原和抗体,常规生化自身免疫性:一般无特异性改变,可以有protein的轻度升高,以及lymphocyte反应或出现neutrophile,也可以出oligoclonal band,但无特异性(脑炎,脱髓鞘疾病)

血管炎的辅助检查(3)

3影响学检查:

脑血管造影60%异常(血管多发性交替性狭窄和扩张),是主要的诊断手段。50%出现碘标记的白细胞在脑部聚集。 CT,MRI:广泛的皮质和白质损害,软脑膜可以增强,孤立性脑内血管炎可有占位效应

4病理活检

感染性血管炎的临床

脑梗塞或出血可以为首发症状

可以缺乏也可以伴有脑膜脑炎的症状和体征

脑脊液和血液微生物的培养和血清学异常

常见微生物:TB,真菌(新型隐球菌和毛霉菌),梅毒,钩端螺旋体,链球菌,病毒(VZV,CMV,HV,RV,HTLV-1,SHV)

原发性血管炎的诊断标准 Nishikawa M,et alJ Neurosurg,1998,88:133

临床症状主要为头痛和多灶性神经系统损害,症状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或首发症状非常严重

血管造影发现多发的动脉节段性狭窄

除外系统性炎症或感染性疾病

软脑膜或脑实质活检证实为炎症,无微生物感染,动脉硬化和肿瘤的证据

无脉症(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disease, 主动脉弓综和征)

Concept: 累及主动脉(弓)及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

异性闭塞性炎症

aetiology: 可能是与链球菌,结核菌,病毒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pathology: 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伴圆形细胞浸润,累及大动脉的全层,病理上类似于肉芽肿性血管炎。管腔狭窄,血栓形成,动脉瘤,狭窄后扩张

Classification:I型(头臂动脉型),II型(主和肾动脉),III型(混合型),IV(肺动脉型)

无脉症的诊断 ,Diagnosis:青年女性,两臂血压不等或间歇性跛行,脑供血不足要考虑

Differntiation:1) 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 2) 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Buerger disease) ,4)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结节性多动脉炎 (polyarteritis nodosa,PAN)

concept: 多系统损害的坏死性血管炎, 多累及中小动脉,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40~50%有CNS的表现

pathology: 影响中小动脉,不影响主动脉及主要分支,病损为节段性; 急性期为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伴炎性细胞浸润; 慢性期为血管壁纤维增生和血栓形成中层损害较重,常形成小动脉瘤。国外有10--50%HbsAg(+)

皮疹(50%), 肾受累(70--80%),胃肠道(30--40%),外周神经(50--70%),主要以缺血性神经炎为主要病变,多发性神经炎多见,其中坐骨胫正中和尺神经最易受累,15%可有颅神经炎的表现(II,III,VII常见);脑病(30%),弥漫性或局灶性脑损害,可类似脑血管意外,也可有SAH; 也可表现脊髓和肌肉的损害;心脏和肺很少受累(与Churg-Strauss综合征不同)

结节性多动脉炎 的诊断 (美国诊断标准,1990)

1体重下降4kg

2网状青斑

3睾丸痛或压痛,非因感染,创伤或其他因素

4弥漫性肌痛(不包括肩部,臀部),或肌无力,或小腿肌肉压痛

5单神经病,多发性单神经病,或多发性神经病

6舒张压大于90mmHg

7BUN more than 40mg/dl, Cr over 15mg/dl,非因脱水或梗塞

8HBsAg(+),or HbsAb(+)

9Angiography: 内脏动脉多发性动脉瘤或闭塞病灶,除外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肉异常症,或其他非炎症因素

10 Autopsy: 血管壁粒细胞或单核细胞浸润

三项阳性可诊断

颞动脉炎(巨细胞颞动脉炎,giant cell temporalarteritis)

也称作颅外的肉芽肿性动脉炎,主要侵犯颞浅动脉和眼动脉,也可累及椎动脉和颈动脉。有遗传因素,与机体免疫异常有关。病理上,属于增生性肉芽肿反应,动脉各层均可受累,但中层和内膜最重。肌纤维坏死,纤维增生,细胞浸润,而巨细胞浸润是T-细胞介导的大血管炎的病理标志,病变为节段性分布。

临床三联症:头痛;颌关节运动异常;全身性症状

Autopsy: 50%为肉芽肿性巨细胞动脉炎,其余是淋巴和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全层动脉炎(70%可能为阴性,需双侧活检)

颞动脉炎的诊断

美国1990年诊断标准:

1 50岁以后发病

2 新近出现头痛

3 颞动脉有压痛,搏动减弱(非动脉硬化性)

4 ERS达50mm/h或以上

5 Autopsy: 血管炎以单核细胞为主的浸润,或肉芽肿性炎症,且常有多核巨细胞

三项阳性可诊断

颅内肉芽肿性动脉炎(granulomatous angitis)

神经系统的肉芽肿性血管炎(GANS),也称孤立性血管炎,或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rimary angiitis of the CNS),几乎绝对局限于CNS。这个综和征也可能是结节性脉管炎的征候群。腰穿初压高30% ,pleocytosis ( 65%),increased protein (80%),50% cerebral angiography and autopsy supporting the diagnosis

Differentiation: 其他结节性脉管炎,结核,fungus, SLE, MS,embolic stroke, sarcoidosis(类肉瘤病),Lyme disease, drug(吸毒),tumor, 淋巴瘤样肉芽肿。

局限于CNS 的结节性脉管炎

1Cogan’s syndrome(寇甘):前庭或和听觉机能障碍,伴急性间质性角膜炎,发作性巩膜炎,巩膜外层炎 可有CSF的异常

2Eale’s syndrome(伊儿):孤立的周围性的视网膜结节性脉管炎。

3脊髓动脉炎:是一排除诊断

变态反应性肉芽肿 (allergic granulomatosis,AG,Churg-Strauss syndrome ,CSS)

病理变化是坏死性脉管炎,血管壁及血管外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累及全身,特别是肺,心和皮肤。比PAN更少见

也称Churg-Strauss syndrome (CSS), 2/3有CNS的表现,如脑病,痫性发作和昏迷。几乎都有多处单神经炎,出血比PAN更常见。CSS有伴哮喘的肺部受累,有显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IgE升高

本病的三大特点:呼吸道过敏史;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全身性血管炎

变态反应性肉芽肿的诊断

美国1990年诊断标准:

1哮喘史

2血嗜酸性粒细胞大于10%(DBC)

3单神经病,多发性单神经病,多发性神经病

4游走性或一过性肺浸润(固定性不算)

5鼻窦病

6autopsy: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四项阳性可诊断

韦格纳氏肉芽肿 (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

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肉芽肿性炎症和坏死

三联症:局灶节段性肾小球肾炎;呼吸道肉芽肿或鼻炎和鼻窦炎;坏死性结节性脉管炎。无前者为二联症。可有眼球突出,巩膜炎,皮疹,皮肤溃疡,关节炎,垂体病,颅底脑膜炎,颅神经病。血C-ANCA阳性(80%)是特征。

韦格纳氏肉芽肿 的诊断

美国1990年诊断标准:

1鼻或口腔炎,痛或无痛性口腔溃疡,脓性或血性分泌物

2胸片示结节,固定性浸润或空洞

3显微镜血尿(大于5个RBC/HP),或RBC管型

4autopsy: 肉芽肿炎症(动脉壁或周围,或血管外部位)

两项阳性可诊断

超敏性脉管炎(hypersensitivity angitis)

又称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leucocytoclastic vasculitis),主要侵犯微静脉和动脉及毛细血管。血管壁有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白细胞破碎及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

包括皮下结节性,药物诱导性变应性结节性,感染后结节性,血清病性紫癜如Henoch-Schonlein, 低补体性结节性,冷球蛋白血症(cryglobulinemia),肿瘤性,结缔组织相关性和Zeek脉管炎

超敏性脉管炎的诊断

美国1990年诊断标准:

1 16岁以后发病

2 发病时在服药

3 隆起性紫癜,压之不退色,无血小板减少

4 斑丘疹

5 autopsy: 血管壁或外围有粒细胞浸润

三项阳性可诊断

SL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is)

我国的诊断标准:

1蝶形红斑或盘形红斑

2光过敏

3口腔溃疡

4非畸型性关节炎或关节痛

5浆膜炎(胸膜或心包炎)

6肾炎(蛋白尿或管型尿或血尿)

7神经系统症状(抽搐或精神症状)

8血象异常(WBC<4×109/L或血小板<80×109/L或溶血性贫血)

9狼疮细胞或抗ss-DNA抗体(+)

10 抗Sm抗体(+)

11 ANA(+)

12 狼疮带试验阳性(表皮和真皮间有免疫复合物沉积)

13 补体(C3)降低

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

PNS:末梢性脱髓鞘性感觉神经病;不对称性感觉运动神经病;弥漫性结节性多肌炎(30%);残废性肌萎缩;灶性缺血性肌

CNS:引起脑血管的多动脉炎,结节性脉管炎罕见;可有局灶性缺血和出血损害,风湿性颈部疾病可伴脊髓病(如寰椎脱位,导致脊髓和血管的压迫)

类风湿关节炎

CNS的损害比较少见,但是最新的研究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动脉中膜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有脑脊膜的细胞浸润和脉管炎,可表现为头痛,精神症状,抽搐,颅神经麻痹。偏瘫少见

Behcet病

病因不明的血管炎。典型的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阴部溃疡;眼色素膜炎组成的口-眼-生殖器三联症。因是全身性疾病,除神经系统外也可累及皮肤,粘膜,眼,胃肠,关节,心血管,泌尿系统。

Behcet syndrome :具有三联症,又伴有导致这些疾病的基础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Reitar syndrome, 强直性脊柱炎,Stevens-Johnson syndrome

10~30%累及CNS,早期常为累及脑干为主的局灶性脑膜脑炎(缓解和复发交替,也可呈慢性进行性病程);结节性脉管炎伴发脑梗和周围神经病变;皮质下痴呆和假脑瘤也有报道

Behcet病的鉴别

1Reitar syndrome: 共同点,有三联症,可有胃肠,皮肤和关节的受累。区别点:1Behcet 与HLA-B51相关,而不与HLA-B27相关;2无家族聚集现象;3Behcet的基本病理是血管炎,而脊柱关节病是附着端炎;4Behcet并发骶髂关节炎的频率不高。Reiter syndrome 还有如下特点:1诊断依据为尿道炎,关节炎和结膜炎三大特征;2旋涡状龟头炎和溢脓性皮肤角化病是本病的特征;3皮肤针刺试验阴性;4不伴大血管血栓形成

2Stevens-Johnson syndrome: 1急起病,高热,多形性渗出性红斑(广泛大疱样红斑样皮疹);2广泛溃疡样口腔炎;3肛门生殖器溃疡;4结膜炎;5可有肺炎和关节痛;6好发于20岁以前及有服药史者;7病损主要局限于皮肤和粘膜而不涉及内脏,关节和肉眼

干燥综和征 (Sjogren syndrome,SS)

侵犯外分泌腺为主的,以口眼干燥为常见表现的一种系统性结缔组织病,西方90%为女性,中年以后发病

原发性:多有其他系统的损害

继发性:与另一种肯定的结缔组织病共存,如类风湿关节炎,SLE,硬皮病(系统性硬化)和皮肌炎。

1992年SS国际诊断标准

1口干持续3个月以上

2眼干持续3 个月以上

3Schivmer test (+), 滤纸浸湿长度(正常15mm/5min);角膜染色试验(+)

4唇活检:灶性淋巴细胞浸润4mm2

5唾液流量减低

6SS-A and SS-B antibody(+)

符合四项可诊断,须排除淋巴瘤,结节病,HIV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

CNS的损害可有stroke,TIA,seizure, motor disorder, leukopathy in brain and spinal cord similar to MS, meningitis(recurrent or chronic progressive), abnormal CSF

原发性aPL综合征有关的血管炎 angiitis related to primary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

aPL是一种IgM和IgA的异源性抗体家族,包括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质,假阳性的VDRL

血管的病理:纤维肌肉发育不良,纤维素性血栓,内膜纤维组织或肌性内皮细胞增生所致的广泛闭塞

原发性aPL综合征:反复发生的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流产,血小板减少,狼疮抗凝血物质和抗心磷脂阳性

Sneddon综合征:深兰红色的网状青斑和曼状青斑损害,多发性脑卒中

显微镜性多发性血管炎 microscopic polyangiitis

主要累及微动脉(小于700um)和静脉,与结节性多动脉炎有重叠

快速进展的肾小球炎是主要的临床特征

CN损害以周围神经病多见

pANCA阳性(50~90%)

血管炎的鉴别诊断

1.显性遗传性脑血管病伴皮质下痴呆和白质脑病

CADASIL(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是一种新确定病因的卒中和血管性痴呆,为中年人发病的遗传性动脉病(19号染色体Notch3基因突变),本病并非少见,但大多数为达到诊断。

2.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或Binswanger综合征

3.MS

4.CNS肿瘤

1急救处理颈部开放性损伤的主要危险为出血、休克、窒息截瘫及昏迷等。急救处理应执行创伤复苏的ABC原则,即首要注意气道(airway)出血(bleeding)和循环(circulation)状况,挽救生命,减轻病残。

(1)止血:颈部开放性损伤常伤及颈部大血管,出血快而多是颈部损伤最重要的致死原因

①指压止血法:用于颈总动脉紧急止血。以拇指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齐环状软骨平面,向第6颈椎横突施压,可闭合颈总动脉。亦可将手指伸入伤口内紧压出血血管。

②臂颈加压包扎止血法:用于单侧小血管出血。将健侧上肢举起贴于头侧。以举起的手臂为支柱将举起的手臂和颈一起加压包扎(图4)此法不致压迫呼吸道,有压迫止血作用。加压包扎止血时切不可单独将绷带围绕颈部加压包扎,以免压迫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难。小血管出血,亦可采用填塞止血法。

③加压包扎:颈部大静脉破损时,应立即加压包扎。因为颈部大静脉与筋膜密切相连,静脉破裂后,破口不能闭合反而张开。当吸气时胸腔负压可将空气吸入静脉破口中,发生空气栓塞。故伤后应立即加压包扎,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

注意:初步处理时,忌用止血钳盲目钳夹止血。特别是颈总和颈内动脉出血时,盲目钳夹会导致同侧大脑供血不足。此外,出血点不明时切勿盲目钳夹止血因易损伤颈部重要的血管、神经等造成不良后果。

④手术探查:初步处理无效,须立即手术进行气管插管术及颈部切开探查术止血。有作者认为,颈部大血管损伤的处理,可按颈部3区分别对待。

A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病情危急,无论损伤何区,均需即刻手术探查止血

B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可行选择性处理:Ⅰ区邻近胸腔,Ⅲ区邻近颅底,解剖复杂,处理较难,多需辅助检查(血管造影、内镜检查等)确定损伤部位和性质,决定手术进路和措施。Ⅱ区损伤,以往多采取立即手术探查血管,由于阴性率较高,近年主张亦行选择性处理,效果较好。

(2)抗休克:紧急止血是抗休克最重要的前提。

①出血虽已止住,但因失血过多,出现或即将出现休克时应立即测量血压。收缩压低于120kPa(90mmHg),脉搏高于100次/min应考虑休克的存在。应迅速双侧静脉输液。给予乳酸林格液2000ml,一般可使丢失10%~20%血容量的成年人恢复血容量。严重血容量降低、重症休克或婴幼儿休克及原有肝脏功能损害者,可改用碳酸氢钠林格液或碳酸氢钠与等渗盐水的混合液,或葡萄糖加碳酸氢钠溶液。

②严重血容量不足或中等血容量不足,而有继续出血者,必须加输全血,使血红蛋白达到100g/L以上,以维持正常血容量及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然后继续输入平衡电解质溶液。

③动脉输血能迅速恢复血压,对大量失血性休克者确为有效的方法。

④其他:如给予吸氧、镇痛、镇静、保暖和头低位等。

(3)解除呼吸困难:颈部开放性损伤时必须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呼吸困难时立即采取有效通畅措施。

①排除气道异物:用吸引器或注射器抽吸口腔、喉咽或喉气管破口内的血液和分泌物等。如发现异物,应立即取出。

②防止舌后坠:舌后坠者,应用舌钳将舌体牵出口外或托起下颌骨,或插入通气管,以解除呼吸困难。

③气管插管与断端缝合:喉气管破裂时,可经破口处暂时插入气管套管,或适宜的塑料管和橡皮管等如喉气管断离应立即将向下退缩的气管向上拉起并作暂时缝合固定,在断口内暂时置入适当的管子,以维持呼吸道通畅

④低位气管切开:待患者运抵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后,应立即进行低位气管切开术,以免伤口内长期置管,造成喉气管瘢痕性狭窄。

⑤环甲膜切开: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作环甲膜切开术,插入气管套管或塑料管橡皮管等以暂时解除患者呼吸困难。待情况稳定后,再行低位气管切开术。

此外,Mosher急救管,麻醉喉插管或气管镜,如能迅速插入,可有效解除呼吸困难,但有些颈部开放性损伤的喉腔黏膜或颈部软组织高度肿胀,或颈部有大血肿,无法仰头致不易插管,此时须立即施行紧急气管切开术或环甲膜切开术。

若呼吸道通畅后,仍有呼吸困难,应想到气胸或血胸的可能,需立即进行胸部检查及处理。

⑥急症喉部探查术:颈部开放性损伤波及喉部,应视情况行急症喉部探查术及低位气管切开术

A喉部探查术适应证:呼吸道阻塞和颈部皮下气肿进行性加重者;喉腔内可见大块粉碎撕裂的喉软骨片者;喉软骨塌陷或骨折致喉部严重变形;双侧喉返神经损伤者。

B气管切开的作用:解除呼吸困难,创造抢救和进一步诊断治疗的机会避免死亡;若发生突然窒息(如血液或血块进入呼吸道)时,易行紧急处理,减少上呼吸道无效腔;易于呼吸道分泌物经短路(气管套管)无阻碍地咳出,或经气管套管抽吸,减少颈部感染和气肿发生的几率;方便有效的给氧;减轻咳嗽时的气道内压力,减小伤口的缝合张力,促进伤口愈合,防止破裂;促进伤喉的休息和功能的恢复。

(4)头部制动:如有颈椎疼痛、压痛、血肿或畸形应想到颈椎损伤(骨折和移位)的可能性。若患者高位截瘫,说明脊髓受到损伤。急救时切忌伸屈和扭转头颈;搬运时用双手托起肩部和头部;静卧时应去枕平卧或俯卧,头部两侧应置沙袋等

忌行气管切开术麻醉喉插管和内镜手术。必须时,应在不仰头的情况下施行。

(5)昏迷的处理:昏迷提示合并有颅脑损伤或失血过多应立即急救,并请神经外科及内科医生协助处理。

(6)异物的处理:在急救时一般可以不取出伤口内异物,除非异物造成呼吸障碍而且又容易取出还须注意取出异物是否会发生再度大出血如有出血可能可留待手术处理时再摘取异物。

(7)合并伤的急救:头面、胸腹、四肢损伤一并予以急救,并请外科医生协助。

急救场所的抢救设备有限,患者经初步处理即应迅速转送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以便更好地作进一步处理。为了避免血液、唾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难,在运送时,应将头部转向患侧,亦可采取俯卧位若患者昏迷或下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应行气管切开术后再转诊但颈椎骨折者,气管切开要特别慎重

2一般手术处理

(1)清创缝合术:未伤及颈部重要结构者,应行清创缝合术。

①清创止血:以无菌纱布塞住伤口,用无菌肥皂水及生理盐水洗涤伤口周围的皮肤(图6A)。更换手套和无菌布单后,经创缘外皮肤注射l%普鲁卡因溶液作浸润麻醉,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伤口并仔细检查伤口。已丧失活力的组织,可予切除(图6B)。但对重要结构组织的切除应慎重。仔细寻找出血点,尤其是潜在的出血点,予以结扎。以防休克纠正后,因血压恢复,或术后换药、咳嗽、血块感染等,再度诱发活动性出血,甚至大出血。

②取除异物:对创口内异物原则上应及时取除,这是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键。异物的存留,不仅增加了伤口的感染几率还会进一步损伤颈部的重要结构。取除异物需结合术前检查和术中所见,对其位置、大小和形状等,进行深入的检查和研究,拟定安全取出的方法和步骤后再行取除。

③创口缝合:

A污染不严重的伤口经仔细探查和修复,可以缝合关闭:充分清洗伤口,将肌肉断端拉拢,予以缝合;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在缝合创口的低处放入橡皮膜条或卷烟式引流条;术后配合应用抗生素。

B有明显感染的创口,必须敞开换药:去除伤口的脓性分泌物,清洗伤口后盖上凡士林纱布块及敷料结束手术。术后每日用呋喃西林液或抗生素换药,使创口肉芽由底部逐渐向外生长。待创口长平后植皮或任其上皮化,或予二期缝合。

(2)颈内重要结构损伤的处理:颈部大血管、重要神经、喉气管和咽食管等重要结构的损伤,常发生危险的并发症,使病死率增加因此必须及时予以恰当的处理。

①喉气管损伤的手术处理:诊断明确后及早在全麻下(必要时采用喉气管插管麻醉)进行清创缝合。

A软骨缝合:喉气管切割伤多系横切口,可采用吸收缝合线(4-0号铬制肠线)或Dexon缝线,将喉气管破口的外软骨膜缝合如软骨只有一处被横行切开,并无碎软骨片,则只需将外软骨膜间断缝合,软骨和黏膜即可对合复位,良好固定。若软骨切口较大,只缝好软骨膜不能很好地对合固定切断的软骨则可用极细不锈钢丝(28号),将软骨钻几个小孔,对准缝合固定。如软骨系粉碎性骨折,不可随便取出软骨碎片,必须很好地复位、缝合和固定

B放置喉扩张管:为了预防喉气管瘢痕性狭窄复位后要放置喉扩张管。

喉扩张管(喉模)可用刺激性较小硅橡胶管制成。术中根据需要修成一定的形状,通过气管切开口,送入气管和喉腔放在喉气管腔的适当位置然后将穿过喉扩张管下端的细不锈钢丝拴在气管套管上以固定之。

摘取喉扩张管时,先剪断拴在气管套管上的钢丝,然后在直接喉镜下,用钳子钳住喉扩张管抽出。

手术时也可将喉扩张管置于喉气管腔内适当的位置,再把软骨碎片很好地对合复位,以4-0号铬制肠线或Dexon缝线将外软骨膜缝合。如喉气管破口较大,管壁缺损较多,放置喉扩张管后,可以松松地把软组织缝拢一些,再用邻近可利用的肌肉组织或甲状腺覆盖,并用缝线固定。最后缝合断裂肌肉、皮下组织和皮肤置橡皮膜条或卷烟式引流于缝合伤口的最低处予以包敷,结束手术。

C严重污染化脓创口的处理:对于严重污染化脓的创口,修复喉气管破口后,可用肌肉或甲状腺盖在缝合破口处,并予以缝线固定。颈部伤口让其敞开,不予缝合,术后每天用呋喃西林液或敏感的抗生素换药待其逐渐愈合。

D会厌软骨被切断如有黏膜联系在一起,可用28号不锈钢丝缝合软骨l~2针,使之复位,并用4-0铬制肠线或Dexon缝线间断缝合黏膜如会厌软骨已被切断有根蒂相连,可间断缝合软骨及破损黏膜即可。

缝合软骨片时多使用三角针和28号不锈钢丝。一般青年人和中年人的软骨尚未钙化,可以用三角针缝合。老年人的软骨已钙化,须用05mm直钻头钻孔然后穿好钢丝用钳子钳住。待全部钢丝穿好以后再行打结。

E气管大缺损的处理:大缺损可用皮片或筋膜包在喉气管扩张管表面,置入缺损处,环状软骨前壁和气管前壁缺损过多,可用自体软骨片或带蒂方骨片进行移植修补。如气管完全切断退缩要将气管上、下端游离后拉拢,进行对端吻合。

F穿入伤手术:如系颈部穿入伤,喉气管损伤诊断一经确定,就应及早在局麻或气管插管麻醉下切开颈部查明损伤,予以修复。可采用颈中线纵行切口,或通过甲状软骨中点作一微弧形横切口,即沿皮纹切开,术后切口瘢痕不明显。无论采用何种切口可不切断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在游离皮下组织以后向两侧拉开,使手术野宽敞。缝合喉气管软骨和置放喉扩张管都很方便。

喉气管破口的修复很重要应该做到细致牢靠,使气体和分泌物不能外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使术后迅速痊愈

(2)咽食管损伤的手术处理:手术前放入鼻胃管不仅可以供给营养,且对辨认和查明咽食管破口很有帮助,若术前未能插入鼻胃管可在手术开始时或术中,插入鼻胃管

A咽食管破口的初期缝合:最好用细铬制肠线或Dexon缝线作黏膜外横行缝合以免术后形成狭窄。黏膜外缝合后,嘱患者作吞咽动作,吞咽时如缝合处漏气或唾液必须加缝几针,直至不漏为止。特别长的纵行食管破口,才可用纵形缝合。

B咽食管肌层的缝合:为了防止咽食管内容物漏入颈部伤口,对咽食管肌层也要予以仔细缝合,还可用邻近的结缔组织或其他肌肉或甲状腺盖在缝合破口处,并予以缝线固定,以加强破口修复的机会。咽食管损伤时间较长的,也要予以缝合,并引流伤口。

如咽食管破口很大,无法进行初期缝合时,可用细肠线松松地间断缝合几针将破口适当地拉拢。如能愈合最为理想;若不能愈合,也希望破口尽量变小,日后也较易修复。颈部伤口可让其敞开以便充分引流,有利于破口愈合。已感染化脓的伤口,也应修复咽食管破口,将颈部伤口敞开。如咽食管破口修复成功则颈部伤口也会慢慢地愈合。

C食管断离的处理:食管完全切断退缩者,必须将食管上、下端游离予以对端吻合。

D创口引流:咽食管损伤易并发颈部和纵隔感染,常由于手术修复不妥或颈部引流不畅等原因所致。所以,颈部伤口充分引流是修复成功的关键,否则,将造成颈部和纵隔严重感染,甚至死亡必要时,缝合切口的两端都要放置引流条,但须注意引流条不能放置在咽食管破口修复处,以免影响修复处的愈合。

(3)胸导管损伤的手术处理:颈部伤口有乳糜液漏出时,提示有胸导管损伤,须立即加压包扎。

①清创缝合:清创缝合时,需查明乳糜液漏出的破口或断离情况将胸导管破口处的远近两端,予以丝线结扎这是最可靠的处理。结扎胸导管后,不致发生后患,因其与右侧淋巴管间有许多交通支且有许多淋巴静脉通道如系颈部穿入伤,在颈部切开探查术时,也要仔细寻找乳糜液漏出的部位,予以同样处理。

如经上述处理乳糜漏复发者,需再度开放颈部伤口再行结扎止漏术前15min嘱患者进食含脂肪的饮食或适量脂溶性染料,术中即可见到涌出的乳白色液体和染料有助于胸导管破损处的辨认。

②乳糜胸处理:发生乳糜胸时需进行胸腔穿刺抽液,必要时作闭式胸腔引流无论是颈部乳糜瘘或是乳糜胸可发生长时间多量乳糜液漏出,患者常有严重脱水和消瘦,应积极处理,每天给予足量静脉输液补充电解质蛋白质及脂肪。如患者能够进食,应给予高脂肪、高蛋白饮食。

(4)甲状腺损伤的手术处理:甲状腺破损的主要问题是顽固性出血难以止住,有时可形成颈部大血肿,压迫呼吸道,引起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应立即止血,将破碎的甲状腺切除,予以贯穿结扎。如左右两叶甲状腺均有破损出血,可均予切除,将甲状腺峡留在原位,一般不致有甲状腺功能不足或黏液性水肿出现。如甲状腺破损严重,界限模糊不清,出血难以止住,切除破损甲状腺又无法进行,此时可以压住颈外动脉,减少出血,立即找到甲状腺上下动脉,予以结扎方能止血。虽结扎两侧上、下甲状腺动脉,亦不致发生甲状腺坏死。

(5)唾液腺损伤的手术处理:一般可进行缝合若破口内有明显腺管可见,则应结扎。如下颌下腺破损严重,难于修复,或修复后有造成唾液瘘的可能时,可将下颌下腺切除一般唾液瘘在3个月之内可自行封闭,如长久不愈则可考虑行瘘管切除术或修复术。伤及腮腺总管者较少见,如已断离,需用小塑料管自口腔内插入腮腺总管两断端内,然后再作对端吻合术。待连接处愈合后,即将小塑料管拔出。

(6)胸膜顶损伤的手术处理:胸膜顶损伤多并发气胸或血气胸。手术中发现胸膜顶破口,应予以结扎,如不能查明可用颈部结缔组织或肌肉填塞在胸膜顶损伤处,以阻止空气继续进入胸膜腔并可促使其愈合此外还应抽出胸膜腔内空气,如系张力性气胸,须立即进行闭式胸膜腔引流术。

胸膜腔积血一经发现须立即施行胸膜腔穿刺,抽出积血如血液不断进入胸膜腔内,则需作闭式胸膜腔引流,同时进行止血给予止血药,必要时输血。如胸膜腔内有大量血液凝固,心肺受压,则须进行开胸术取出其中血块。

(7)颈椎损伤的手术处理:如患者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或者椎管内有骨折片和弹片存在时,应进行颈部椎管切开探查术,由脊柱专科医师处理颈椎骨折移位或压迫脊髓时应采用颅骨牵引法使之复位和固定。

3颈部切开探查术

(1)适应证:疑有重要结构损伤者须扩大原有伤口,进一步探查。穿入伤系高速度枪弹所致,或有明显颈部重要结构损伤,则应作颈部切开探查术若为戳伤或系低速度枪弹所致,无明显的颈部重要结构损伤者,是否作颈部切开探查术,意见尚不一致。但已穿过颈阔肌的穿入伤,均应作颈部切开探查术。

如穿入伤位于颈后三角区,多无重要结构损伤,可观察6~10h如仍无深层结构受伤的证据,亦应继续观察。如在观察过程中出现大出血、流血不止、血肿形成、脉弱、两臂血压有差别、皮下气肿、纵隔气肿、气胸、血胸唾液漏出、气泡逸出、喉软骨骨折、气管移位唾液带血、咳痰带血、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声嘶、神经功能障碍偏瘫、四肢瘫痪、颈椎骨折脱位等,在急救处理的同时,应进行间接喉镜、纤维喉镜、气管镜、食管镜、颈或胸X线摄片及CT扫描等检查,必要时作颈部血管造影或其他检查,以便及时了解情况,然后进行颈部切开探查术。

如颈部切开探查术后,不久又出现颈内重要结构的损伤征象,应迅速采取有关的诊断措施,以查明损伤的情况还可以进行第2次颈部切开探查术。

(2)麻醉方法:多采用气管内插管乙醚吸入麻醉,便于手术中进行比较广泛的探查及扩大伤口。伴有颈椎损伤时,不宜进行气管插管可采用静脉麻醉法若颈部有大血肿,喉气管被挤压偏向一侧,不易插入气管插管应在麻醉插管前,作气管切开术。

(3)手术方法:

①插入鼻胃管:皮肤消毒前,先插入鼻胃管,以便抽吸胃内容物防止胃扩张,同时可探查食管有无损伤。

②切开探查:消毒皮肤后自胸骨切迹起,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到乳突尖处为止,切开皮下组织和颈阔肌,并切开胸锁乳突肌前缘筋膜,将胸锁乳突肌向外侧牵开,暴露颈动脉鞘内的颈动脉静脉和迷走神经。将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向中线牵拉。必要时,可切断以上两肌,亦可切断肩胛舌骨肌使手术野暴露更好。如需探查双侧颈部可以作领式横行切口,与甲状腺切除术的切口相似,但其位置较高较长。

锁骨上及锁骨后血管损伤时,若无胸腔内损伤的证据,不必作紧急处理。暴露锁骨下动脉损伤,可切除锁骨内半,作初期动脉损伤修复。

如右侧锁骨下动脉损伤靠近起源处,则须从第3或第4肋间进入胸腔暴露其近心端加以处理。右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及左颈总动脉损伤,则宜作胸骨正中劈开切口以控制出血,进行修复。

如颈部伤口严重出血,在紧急情况下,可用手指插入伤口内压迫血管暂时止血。然后从下向上劈开胸骨,在血管远近两端,用涤纶带或脐带线围绕迅速止血。当患者休克逐渐恢复后,可延长切口至颈部,然后处理血管及其他损伤。

如出血漏入胸膜腔,则应作胸侧切口,以手指压住出血处即用涤纶带或脐带线,控制出血的动脉远近两端。如系左侧开胸暂时阻断胸主动脉,有助于急救。然后可在胸锁乳突肌前缘或锁骨上,另作一切口,以处理颈部创伤。如创伤累及纵隔,上述两切口不能暴露,可再劈开胸骨全长,以利操作。

颈内静脉破口应立即压住或结扎,以免吸入空气,造成循环系统内空气栓塞。颈内静脉上端出血宜采用乳突凿开术,暴露乙状窦,用碘仿纱布条或凡士林纱布条填塞,压住乙状窦,可以止血。

在颈内重要结构修复妥善以后,仔细冲洗伤口,再进行详细检查。要查明手术伤口内有无异物存在。最后将胸锁乳突肌前缘筋膜缝合,然后再缝合切断的肌肉。将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肌腱与锁骨头肌腱合并在一起,缝合固定于胸骨上缘的骨膜上,然后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关闭伤口。伤口两头各置入橡皮膜条或卷烟式引流物。已开胸的还应缝合胸壁切口,并作胸腔闭式引流。

4手术后处理

(1)术后观察:术后应严密观察颈部伤口内腔和全身情况,注意其伤口有无红肿、压痛等感染现象,有无积液或血肿体征。

(2)伤口处理:伤口无感染或积液情况,可术后24h取除引流条;如有感染,需每12~24小时换引流条1次直到感染消退为止。如有明显化脓和积液或积血现象,应及时拆除全部或部分缝线,用止血钳开放伤口,置入引流条,以后每日换药数次。如系严重感染的未缝合伤口,应敞开伤口每天1次或多次用抗生素液纱条换药。脓液较多者,可用无刺激性的生理盐水、硼酸液或稀淡的抗生素溶液冲洗,然后用抗生素液纱条放在伤口内再予以包扎。待感染被控制,伤口长出健康肉芽时,可作第2次缝合或植皮。

(3)抗生素应用:除伤口的清洁、换药处理外,术后应给予有效抗生素直到炎症得到控制时为止。

(4)加强营养:颈部开放性损伤患者多用鼻胃管或输液维持其营养。鼻胃管留置时间,一侧1~2周,到期后换新管,从另一鼻孔插入。使用鼻胃管并不排斥输液可补充输入高渗葡萄糖、脂肪乳剂注射液、血浆、全血或其他营养液等同时可注入治疗药物。鼻胃管供食超过l~2月者,如病情需要可作胃造口或空肠造口术,插入橡皮管,注入饮食,以达到长期维持营养的目的。

(5)气管套管的拔除:视气道通畅情况和颈部开放性损伤愈合的情况而定如气道已恢复通畅,伤口又无后患之忧,应及时按常规拔管。

出砂是什么意思

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因其简、便、廉、效的特点,临床应用广泛,适合医疗及家庭保健。还可配合针灸、拔罐、刺络放血等疗法使用,加强活血化瘀、驱邪排毒的效果。

今晚是出沙是什么意思

就是去外省

身上有痧是什么意思,刮痧是起什么作用的

刮痧,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 现代科学证明,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 ,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溼,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刮痧原理: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 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工具、 :刮痧板由水牛角制成,形状为长方形,边缘钝圆。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会出现青紫色出血点。 适应症: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溼性关节炎等病症。 刮痧禁忌证: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 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3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4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 刮痧手法有十几种,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手拿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后一至二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 刮痧疗法对皮肤有一定的损伤,所以一次刮完后要等过一段时间,一般为五至七天左右,再进行第二次刮刮痧疗法具有活血化瘀、调整阴阳、舒筋通络,排除毒素等作用,操作方便,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刮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处理:刮痧疗法和针灸、 等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对人体的穴位进行 ,只不过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刮痧也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 (1)晕刮出现的症状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扑倒等。 (2)预防措施: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3)急救措施:迅速让患者平卧;让患者饮用1杯温糖开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会穴(重刮)、人中穴(棱角轻刮)、内关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涌泉穴(重刮)。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 “出痧”的皮肤红红的,看上去有点儿可怕。其实,不管怎么红,都不必担心,因为这对皮肤是没有损害的。红斑颜色的深浅通常是病症轻重的反映。较重的病,“痧”就出得多,颜色也深,如果病情较>>

身体随便一个地方一挠就出沙什么意思

该好好洗洗澡了

消砂出煞什么意思

消砂,即是消峰,峰与砂是没有区别的,但是称龙虎砂,却不会称龙虎峰,似乎砂比峰要低小一些,消砂,就是消纳峰砂,也是审理峰砂的意思。

首先把消砂的概念弄明白了,所谓消砂是消纳明堂内目力所能及的朝应砂。

什么是朝应砂呢?朝应砂就是客砂,是外气砂,来龙的峰砂是主砂,是内气的峰砂。这就是有宾和主的区别,在明堂内目力所及的峰砂,其中也有许多是来龙的分支,是不是属于主砂呢?这个问题绝大多数的地理术者恐怕也弄不清楚,凡是说“左边的是青龙,右边的是白虎”的人,就是分不清宾主砂。

要分清宾主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水流明堂内,凡是穴场有水流隔开的峰砂,都是宾砂。凡与来龙共入首而没有水流隔开的峰砂,都是主砂。当然,都是属于内气,即是龙气。

说到这里,青龙白虎就可以识别了,《葬书》说:龙虎所以卫区穴,因此,龙虎是保卫穴场的,是下象棋的士相,是司令官的警卫员。必须是穴位的亲近。是共一类的生气。是共一条随龙水。凡属有水流与穴位隔开来,不共随龙水的峰砂,都是属于朝应砂。青龙白虎,就是入首龙的分支,而没有水流与穴位隔开,左边的就称为青龙,右边的就叫做白虎。

朝应砂,就是郭杨曾古法地理术消峰的对象,《玉尺经逐吉赋》就是消峰的理论指导,长生十二宫是消峰的标准尺,缝针双山就是消峰的方位。从《逐吉赋》可以看出,消砂是使用缝针双山的天干,而没有指地支,而纳水对缝针双山是天干地支没有区别 ,是有他一定的道理,这是杨筠松从地理术实践中,取得的心得,可以意想到,消砂纳水,是堂气,是外界自然环境,对外界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太阳光线,消砂在地球表面的高柱比水流要高得多,水流在地球表面的高柱是最低的,万物首先得太阳光照的就是峰砂,缝针双山的方位,就是日照方位,因此消砂纳水用缝针,就是这个道理,而缝针双山,天干比地支先得到光照,也就是说天干的生气是同宫生气的初气到旺气,地支是同宫生气的衰气到终气,就是说天干生气比地支生气要旺。而水流高柱最低,受日照远远地后于峰砂,因而郭杨曾古法地理术对水流的方位,仅取双山同宫,而不分天干与地支了。

郭杨曾古法地理术消峰,都是对称的,如火龙艮丙交峰,水龙的坤壬交峰,金龙的巽庚交峰,木龙的干甲交峰,火龙的乙巽,水龙的辛乾,金龙的丁坤,木龙的癸艮荐元宫贵二峰都是左右对称。

郭杨曾古法地理术的消砂和纳水一样,以长生十二宫的长生、临宫、帝旺三宫为三吉。以胎、养、长生、冠带、临宫、帝旺、六宫为六秀。三吉六秀是因龙气,方位而辩证。

拔罐出的砂是什么形成的

瘀气瘀血。身体内没排出去的废气废物。阴阳正气形成的是正能量。阴阳负气形成的是负能量。瘀症疾病。刮痧可以释放这些垃圾。使身体变得轻松。愉快。健康。

什么是PCB 出砂孔

出砂孔:就是过孔在信号参考层,与信号参考层的距离,通常叫Anti-pad, 就是一种跟过孔的耦合参数,对信号的眼图影响较大

油井出砂的原因

油井出砂

是油田开发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油井出砂的主要原因是油藏储层为疏松胶结砂岩。另外,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由于长期注水或注气开采也会极大的破坏储层骨架,造成油井出砂。油井出砂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砂埋产层,造成油井减产或停产;

二、高速的砂粒,造成地面及井下设备加剧磨蚀;

三、出砂导致地层亏空并坍塌,造成套管损坏使油井报废等。油井出砂,造成油井产量大减,作业成本激增,经济损失严重。为了解决油井出砂保证正常生产,各油田广泛开展了包括化学防砂在内的各种防砂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目前,油田常用的油井防砂方法一般分为三类:

一、机械防砂;

二、化学防砂;

三、砂拱防砂。

化学防砂的最大优点是在井筒内不留下任何机械装备,防砂一旦失败,容易进行补偿性作业措施。常用的化学防砂技术主要有树脂防砂剂及涂膜砂防砂剂等。它适用于砂岩或砂砾岩地层。经过多年发展,化学防砂也从只宜处理较短井段发展为可处理较长井段。它的缺点是化学剂胶固地层后,渗透率损失较大,化学剂在油层条件下老化较快,故有效期较短也是其缺点之一。

  刮痧疗法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适应病种非常广泛的自然疗法。早在明代医学家张凤逵的《伤暑全书》中,对于痧症这个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都有具体的描述。他认为,毒邪由皮毛而入的话,就可以阻塞人体的脉络,阻塞气血,使气血流通不畅;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时候,就阻塞络脉,使络脉的气血不通。这些毒邪越深,郁积的越厉害,那么它就越剧烈,象发急如燎原之势,对于这种情况,就必须采取急救的措施,也就是必须用刮痧放血的办法来治疗。运用刮痧疗法,将刮痧器皿在表皮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治,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结成象米粒样的红点为止,通过发汗使汗孔张开,痧毒(也就是病毒)随即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1、循经走穴刮痧的作用途径。 2、循经走穴刮痧健康法的治病理。 3、循经走穴刮痧治疗的临床观察。刮痧治疗原则:是根据疾病发展变化的性质决定的,疾病的性质,虽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不外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 因此在临床刮痧时,根据中医基本理论,运用望、闻、问、切四诊配合平诊方法,确立八纲。

  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症,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之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之痧,用食盐以手擦之。 淬痧法——在头额和胸胁出现小出血点或小充血点,用纸捻或大个的灯草蘸上少量香油点燃, 然后用火头直接粹到痧点上,火头爆出一声响即熄灭, 再点燃去粹烧其他痧点。 放痧法——在委中穴或在十指尖放血,就是“放痧法”,也叫刺血疗法或放血疗法。 搓痧法——用手指撮拧、拿捏、提拉患者的皮肉,使局部充血或现出血点,此法若用于治疗痧症,则叫撮痧法。 民间刮痧法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选取刮拭部位,基本上采取哪疼刮哪的“阿是”穴取穴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中暑、急性胃肠炎、其它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初起,肩、背、臂肘、腿膝疼痛等一类症证。刮痧法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外治法,以其有立竿见影的疗效,既在民间流传不衰,也被医家广泛重视。 刮痧疗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还可以起保健作用。只要皮肤没有什么疾病,尤其是出血性疾病,沿着经络适当刮一刮对身体还是比较有益的。刮痧的保健作用主要应用于疏通经络方面。常见有些患有肩周炎的50岁左右的人,采用刮痧的疗法疗效比较好,但是一般不是一次能完成,大概要二、三次左右。 刮痧疗法对皮肤有一定的损伤,所以一次刮完后要等过一段时间,一般为五至七天左右,再进行第二次刮刮痧疗法具有活血化瘀、调整阴阳、舒筋通络,排除毒素等作用,操作方便,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刮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处理:刮痧疗法和针灸、按摩等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对人体的穴位进行刺激,只不过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刮痧也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 (1)晕刮出现的症状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扑倒等。 (2)预防措施: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3)急救措施:迅速让患者平卧;让患者饮用1杯温糖开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会穴(重刮)、人中穴(棱角轻刮)、内关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涌泉穴(重刮)。

  头部刮痧

  刮痧是传统的中医物理疗法,现在的头部刮痧治疗方法是用有活血润养功效的天然牛角做成的刮痧板,根据顾客的情况,刺激头部相关穴位,疏通头部经络。如刺激风池穴有利于疏通脑部神经,减少疲劳;刺激头窍阴穴可起到淋巴排毒功效;刺激玉枕穴有利于给大脑补充氧分,减轻压力等。 头部是一个全息器官,对五脏六腑有调节功能。经常作头部刮痧可以促进头部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消除头疼、改善大脑供血,因此很多老人都以梳头的方法来达到保健的效果。长期做头部刮痧还有利于改善头发干燥、脱发的现象。 提醒:如果有出血性疾病,比如血小板减小症者无论头部还是其他部位都不能刮痧。如果有神经衰弱,最好选择在白天进行头部刮痧。

  面部刮痧

  1、面部刮痧美容法是传统和现代结合,具一定中医理论依据;中医的基本理论是阴阳平衡,全身刮痧出痧瘢是排出阴毒,这是有形的,面部是阳经聚合地方,疏刮痧气是阳毒,这是无形的。现代医学里人体的五脏六腑在面部有全息反射区。经络之间是息息相联的,这种联结是内到五脏六腑,外到四肢百骸。当在面部进行刮拭刺激通过全息元传递经络穴位反射区至内脏双向调节,以外达内,以内养外,调节各个器官的生理活动,以求体魄的健康,肌肤的亮艳润泽。 2、面部刮痧美容对于面部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暗疮、色斑、皱纹、黑眼圈等,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良性的面部“刮痧”刺激,改善了面部血管的微循环,增加血液和淋巴液、体液的流量,使皮肤毛孔细胞得到充分增殖,维护纤维的弹性状态,激发肌体“潜能”,使信息反馈而重新分配能量,增加“固卫”作用。获得吐氧纳氧排毒养颜,舒缓皱纹,行气消斑,保健美肤的功效。 刮痧脸部的正确手法 手法1、刮痧板的提法:以刮痧板角45度,左手按压地仓穴,右手刮承浆穴,再刮至右侧地仓穴。 手法2、 同上方式由右侧开始 手法3、 左手按压地仓穴,由右往左侧唇上刮至人中穴到地仓穴,右手按压右侧,由左手往右侧唇上刮至人中穴到地仓穴。 按摩手法4、 双手握刮痧板,以侧边由下鄂滑至耳下(经大迎、颊车)。 按摩手法5、 双手握刮痧板,板尖处轻提下巴3秒{ 默上数1、2、3、}再轻放。 6、 再由承浆穴沿法令纹刮至迎香穴按压。 7、 在迎香穴两侧轻压3秒,{ 默上数1、2、3、}再轻放。 8、 轻提下巴。 9、 沿法令纹刮至迎香穴按压。 10、双手握板倾斜45度,平滑双颊至耳门,轻按翳风穴。 11、由眼下(眼头处)刮至四白穴至承泣至太阳穴。 12、双手四指握刮痧板上,拇指握板下固定姿势。 13、由板尖角按压攒竹穴(眉头)。 14、以板刮滑(眉上)刮至丝竹空穴(眉尾)。 15、双手握板,左右交替在额头上刮6~10次[刺激额上及阳白穴] 16、双手握板由鼻侧上侧,平滑至鼻头。 17、双手握板以比板角尖处轻刮鼻翼6次,再按迎香穴。 18、刮痧板面按压经由下关至耳门,板轻提按下再按翳风穴。

  注意事项

  1、要了解病情,辩证施治,审病求因,确定刮拭的部位。 2、根据病人的虚实、寒热、表里、阴阳采取手法。 3、妇女怀孕者,腹、腰、骶部禁刮。 4、小儿臼门未合者禁刮。 5、皮肤有感染疮疗、溃疡、瘢痕或有肿瘤的部位禁刮。 6、下肢静脉曲张者,宜由下而上采取相应手法。 7、血本低下者(容易出血)、病危的人要谨慎刮试。 8、不要面向电风扇刮痧、尽量避风。 9、不要使用其他的代用品刮痧(如铜钱、塑料晶、瓷器、红花油,好得快)。 10、头部,面部不必抹油,保健刮可着衣刮拭,治病出痧。必须使用专门的刮痧油。 11、刮完在痧退后再刮痧,平时可以补刮,以加强退痧作用。 12、刮痧时,有一定量的毛细血管出血,渗到附迈组织,然后再行吸收,这是增加抵抗力的一种方法。 13、怕疼的人,可先泡热水澡或热敷再刮痧,以减少疼痛。 14、刮痧后,会使汗孔扩张,半小时内不要冲冷水澡,可洗热水澡,边洗边刮无妨。 15、刮痧后喝一杯热(温)开水,以补充体内消耗的津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作的排出。 16、根除顽症,除刮痧,排毒(服用清肠食品)外,还要针对性地调理(乐多寿系列,迪芬斯系列)。 17、刮痧不必强出痧。 18、保健刮痧,不必抹油,不必刮出痧来,从头到足每个部位,第条经脉,都刮拭8次,每天3-10分钟,自然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了。 工具、体位:刮痧板由水牛角制成,形状为长方形,边缘钝圆。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会出现青紫色出血点。 适应症: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刮痧禁忌证: 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3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4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 5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都不宜用这种疗法,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饱食、饥饿状态下也不宜刮痧。

  常见问题解答

  ★在刮痧的过程中和刮痧后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 ★“出痧”会损害皮肤吗?红红的皮肤何时能恢复正常? “出痧”的皮肤红红的,看上去有点儿可怕。其实,不管怎么红,都不必担心,因为这对皮肤是没有损害的。红斑颜色的深浅通常是病症轻重的反映。较重的病,“痧”就出得多,颜色也深,如果病情较轻,“痧”出得少些,颜色也较浅。 一般情况下,皮肤上的“瘀血”会在3-5天内逐渐消退,迟一些也不会超过1周就会恢复正常,不仅不会损害皮肤,而且由于这种方法活血化瘀,加强了局部的血液循环,会使皮肤变得比原来还要健康、美丽。 ★刮痧的工具有很多,使用哪一种最好呢? 如同刮痧法一样,刮痧的用具也十分简单、方便,只要是边缘比较圆滑的东西,如梳子、溏瓷杯盖子等,都可以用来刮痧。当然,如果长期使用或作为治疗,还是用正规一些的刮痧板比较好。 现在推荐两种刮痧板: 1、木鱼石刮痧板,木鱼石刮痧板是现今为止最好的刮痧板之一,其刮痧效果非常明显,风靡各大刮痧美容机构。 2、也可以选择天然水牛角为材料,对人体肌表无毒性刺激和化学不良反应。而且水牛角本身是一种中药,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和润养作用。 另外,刮痧之前,为了防止划破皮肤,还要在皮肤表面涂一层润滑剂,香油、色拉油都可以用。当然,有条件的话,最好采用专门的“刮痧活血剂”。它是一种采用天然植物油加十余种天然中药,经传统与现代高科技结合的方法提炼加工而成的刮痧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开泄毛孔、疏通经络、排毒驱邪、消炎止痛等作用。

临床表现

肺癌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症状和体征的有无、轻重以及出现的早晚,取决于肿瘤发生部位、病理类型、有无转移及有无并发症,以及患者的反应程度和耐受性的差异。肺癌早期症状常较轻微,甚至可无任何不适。中央型肺癌症状出现早且重,周围型肺癌症状出现晚且较轻,甚至无症状,常在体检时被发现。肺癌的症状大致分为:局部症状、全身症状、肺外症状、浸润和转移症状。

(一)局部症状

局部症状是指由肿瘤本身在局部生长时刺激、阻塞、浸润和压迫组织所引起的症状。

1咳嗽

咳嗽是最常见的症状,以咳嗽为首发症状者占35%~75%。肺癌所致的咳嗽可能与支气管黏液分泌的改变、阻塞性肺炎、胸膜侵犯、肺不张及其他胸内合并症有关。肿瘤生长于管径较大、对外来刺激落敏感的段以上支气管黏膜时,可产生类似异物样刺激引起的咳嗽,典型的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干咳,一般止咳药常不易控制。肿瘤生长在段以下较细小支气管黏膜时,咳嗽多不明显,甚至无咳嗽。对于吸烟或患慢支气管炎的病人,如咳嗽程度加重,次数变频,咳嗽性质改变如呈高音调金属音时,尤其在老年人,要高度警惕肺癌的可能性。

2痰中带血或咯血

痰中带血或咯血亦是肺癌的常见症状,以此为首发症状者约占30%。由于肿瘤组织血供丰富,质地脆,剧咳时血管破裂而致出血,咳血亦可能由肿瘤局部坏死或血管炎引起。肺癌咳血的特征为间断性或持续性、反复少量的痰中带血丝,或少量咯血,偶因较大血管破裂、大的空洞形成或肿瘤破溃入支气管与肺血管而导致难以控制的大咯血。

3胸痛

以胸痛为首发症状者约占25%。常表现为胸部不规则的隐痛或钝痛。大多数情况下,周围型肺癌侵犯壁层胸膜或胸壁,可引起尖锐而断续的胸膜性疼痛,若继续发展,则演变为恒定的钻痛。难以定位的轻度的胸部不适有时与中央型肺癌侵犯纵隔或累及血管、支气管周围神经有关,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有25%诉胸部钝痛。持续尖锐剧烈、不易为药物所控制的胸痛,则常提示已有广泛的胸膜或胸壁侵犯。肩部或胸背部持续性疼痛提示肺叶内侧近纵隔部位有肿瘤外侵可能。

4胸闷、气急

约有10%的患者以此为首发症状,多见于中央型肺癌,特别是肺功能较差的病人。引起呼吸困难的原因主要包括:①肺癌晚期,纵隔淋巴结广泛转移,压迫气管、隆突或主支气管时,可出现气急,甚至窒息症状。②大量胸腔积液时压迫肺组织并使纵隔严重移位,或有心包积液时,也可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但抽液后症状可缓解。③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和支气管播散性腺癌,使呼吸面积减少,气体弥散功能障碍,导致严重的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引起呼吸困难逐渐加重,常伴有发绀。④其他:包括阻塞性肺炎。肺不张、淋巴管炎性肺癌、肿瘤微栓塞、上气道阻塞、自发性气胸以及合并慢性肺疾病如COPD。

5声音嘶哑

有5%~18%的肺癌患者以声嘶为第一主诉,通常伴随有咳嗽。声嘶一般提示直接的纵隔侵犯或淋巴结长大累及同侧喉返神经而致左侧声带麻痹。声带麻痹亦可引起程度不同的上气道梗阻。

(二)全身症状

1发热

以此首发症状者占20%~30%。肺癌所致的发热原因有两种,一为炎性发热,中央型肺癌肿瘤生长时,常先阻塞段或支气管开口,引起相应的肺叶或肺段阻塞性肺炎或不张而出现发热,但多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抗生素治疗可能奏效,阴影可能吸收,但因分泌物引流不畅,常反复发作,约1/3的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反复在同一部位发生肺炎。周围型肺癌多在晚期因肿瘤压迫邻近肺组织引起炎症时而发热。二为癌性发热,多由肿瘤坏死组织被机体吸收所致,此种发热抗炎药物治疗无效,激素类或吲哚类药物有一定疗效。

2消瘦和恶病质

肺癌晚期由于感染、疼痛所致食欲减退,肿瘤生长和毒素引起消耗增加,以及体内TNF、Leptin等细胞因子水平增高,可引起严重的消瘦、贫血、恶病质。

(三)肺外症状

由于肺癌所产生的某些特殊活性物质(包括激素、抗原、酶等),患者可出现一种或多种肺外症状,常可出现在其他症状之前,并且可随肿瘤的消长而消退或出现,临床上以肺源性骨关节增生症较多见。

1肺源性骨关节增生症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柞状指(趾),长骨远端骨膜增生,新骨形成,受累关节肿胀、疼痛和触痛。长骨以胫排骨、肱骨和掌骨,关节以膝、踝、腕等大关节较多见。柞状指、趾发生率约29%,主要见于鳞癌;增生性骨关节病发生率1%~10%,主要见于腺癌,小细胞癌很少有此种表现。确切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雌激素、生长激素或神经功能有关,手术切除癌肿后可获缓解或消退,复发时又可出现。

2与肿瘤有关的异位激素分泌综合征

约10%患者可出现此类症状,可作为首发症状出现。另有一些患者虽无临床症状,但可检测出一种或几种血浆异位激素增高。此类症状多见于小细胞肺癌。

(1)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综合征 由于肿瘤分泌ACTH或类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活性物质,使血浆皮质醇增高。临床症状与柯兴氏综合征大致相似,可有进行性肌无力、周围性水肿、高血压、糖尿病、低钾性碱中毒等,其特点为病程进展快,可出现严重的精神障碍,伴有皮肤色素沉着,而向心性肥胖、多血质、紫纹多不明显。该综合征多见于肺腺癌及小细胞肺癌。

(2)异位促性腺激素分泌综合征 由于肿瘤自主性分泌LH及HCG而刺激性腺类固醇分泌所致。多表现为男性双侧或单侧乳腺发育,可发生于各种细胞类型的肺癌,以未分化癌和小细胞癌多见。偶可见阴茎异常勃起,除与激素异常分泌有关外,也可能因阴茎血管栓塞所致。

(3)异位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综合征 是由于肿瘤分泌甲状旁腺激素或一种溶骨物质(多肽)所致。临床上以高血钙、低血磷为特点,症状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烦渴、体重下降、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烦躁不安和精神错乱等。多见于鳞癌。

(4)异位胰岛素分泌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亚急性低血糖征候群,如精神错乱、幻觉、头痛等。其原因可能与肿瘤大量消耗葡萄糖、分泌类似胰岛素活性的体液物质或分泌胰岛素释放多肽等有关。

(5)类癌综合征 是由于肿瘤分泌5-羟色胺所致。表现为支气管痉挛性哮喘、皮肤潮红、阵发性心动过速和水样腹泻等。多见于腺癌和燕麦细胞癌。

(6)神经-肌肉综合征(Eaton-Lambert综合征) 是因肿瘤分泌箭毒性样物质所致。表现为随意肌力减退和极易疲劳。多见于小细胞未分化癌。其他尚有周围性神经病、脊根节细胞与神经退行性变、亚急性小脑变性、皮质变性、多发性肌炎等,可出现肢端疼痛无力、眩晕、眼球震颤、共济失调、步履困难及痴呆。

(7)异位生长激素综合征 表现为肥大性骨关节病 多见于腺癌和未分化癌。

(8)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是由于癌组织分泌大量的ADH或具有抗利尿作用的多肽物质所致。其主要临床特点为低钠血症,伴有血清和细胞外液低渗透压(<270 mOsm/L)、肾脏持续排纳、尿渗透压大于血浆渗透压(尿比重>1200)和水中毒。多见于小细胞肺癌。

3其他表现

(1)皮肤病变 黑棘皮病和皮肤炎多见于腺癌,皮肤色素沉着是由于肿瘤分泌黑色素细胞刺激素(MSH)所致,多见于小细胞癌。其他尚有硬皮病、掌跖皮肤过度角化症等。

(2)心血管系统 各种类型的肺癌均可凝血机制异常,出现游走性静脉栓塞、静脉炎和非细菌性栓塞性心内膜炎,可在肺癌确诊前数月出现。

(3)血液学系统 可有慢性贫血、紫癜、红细胞增多、类白血病样反应。可能为铁质吸收减少、红细胞生成障碍寿命缩短、毛细血管性渗血性贫血等原因所致。此外,各种细胞类型的肺癌均可出现DIC,可能与肿瘤释放促凝血因子有关。肺鳞癌患者可伴有紫癜。

(四)外侵和转移症状

1淋巴结转移

最常见的是纵隔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多在病灶同侧,少数可在对侧,多为较坚硬,单个或多个结节,有时可为首发的主诉而就诊。气管旁或隆突下淋巴结肿大可压迫气道,出现胸闷。气急甚至窒息。压迫食管可出现吞咽困难。

2胸膜受侵和/转移

胸膜是肺癌常见的侵犯和转移部位,包括直接侵犯和种植性转移。临床表现因有无胸腔积液及胸水的多寡而异,胸水的成因除直接侵犯和转移外,还包括淋巴结的阻塞以及伴发的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常见的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胸闷与胸痛等,亦可完全无任何症状;查体时可见肋间饱满、肋间增宽、呼吸音减低、语颤减低、叩诊实音、纵隔移位等,胸水可为浆液性、浆液血性或血性,多数为渗出液,恶性胸水的特点为增长速度快,多呈血性。极为罕见的肺癌可发生自发性气胸,其机制为胸膜的直接侵犯和阻塞性肺气肿破裂,多见于鳞癌,预后不良。

3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

肿瘤直接侵犯或纵隔淋巴结转移压迫上腔静脉,或腔内的栓塞,使其狭窄或闭塞,造成血液回流障碍,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如头痛、颜面部浮肿、颈胸部静脉曲张、压力增高、呼吸困难、咳嗽、胸痛以及吞咽困难,亦常有弯腰时晕厥或眩晕等。前胸部和上腹部静脉可代偿性曲张,反映上腔静脉阻塞的时间和阻塞的解剖位置。上腔静脉阻塞的症状和体征与其部位有关。若一侧无名静脉阻塞,头面、颈部的血流可通过对侧无名静脉回流心脏,临床症状较轻。若上腔静脉阻塞发生在奇静脉入口以下部位,除了上述静脉扩张,尚有腹部静脉怒张,血液以此途径流入下腔静脉。若阻塞发展迅速,可出现脑水肿而有头痛、嗜睡、激惹和意识状态的改变。

4肾脏转移

死于肺癌的患者约35%发现有肾脏转移,亦是肺癌手术切除后1月内死亡患者的最常见转移部位。大多数肾脏转移无临床症状,有时可表现为腰痛及肾功能不全。

5消化道转移

肝转移可表现为食欲减退、肝区疼痛,有时伴有恶心,血清γ-GT常呈阳性,AKP呈进行性增高,查体时可发现肝脏肿大,质硬、结节感。小细胞肺癌好发胰腺转移,可出现胰腺炎症状或阻塞性黄疸。各种细胞类型的肺癌都可转移到肝脏、胃肠道、肾上腺和腹膜后淋巴结,临床多无症状,常在查体时被发现。

6骨转移

肺癌骨转移的常见部位有肋骨、椎骨、髂骨、股骨等,但以同侧肋骨和椎骨较多见,表现为局部疼痛并有定点压痛、叩痛。脊柱转移可压迫椎管导致阻塞或压迫症状。关节受累可出现关节腔积液,穿刺可能查到癌细胞。

7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1)脑、脑膜和脊髓转移 发生率约10%,其症状可因转移部位不同而异。常见的症状为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以及精神状态的改变等,少见的症状有癫痫发作、脑神经受累、偏瘫、共济失调、失语和突然昏厥等。脑膜转移不如脑转移常见,常发生于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其症状与脑转移相似。

(2)脑病和小脑皮质变性 脑病的主要表现为痴呆、精神病和器质性病变,小脑皮质变性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肢体功能障碍,四肢行动困难、动作震颤、发音困难、眩晕等。有报道肿瘤切除后上述症状可获缓解。

8心脏受侵和转移

肺癌累及心脏并不少见,尤多见于中央型肺癌。肿瘤可通过直接蔓延侵及心脏,亦可以淋巴管逆行播散,阻塞心脏的引流淋巴管引起心包积液,发展较慢者可无症状,或仅有心前区、肋弓下或上腹部疼痛。发展较快者可呈典型的心包填塞症状,如心急、心悸、颈面部静脉怒张、心界扩大、心音低远、肝肿大、腹水等。

9周围神经系统症状

癌肿压迫或侵犯颈交感神经引起Horner氏综合征,其特点为病侧瞳孔缩小,上睑下垂、眼球内陷和颜面部无汗等。压迫或侵犯臂丛神经时引起臂丛神经压迫征,表现为同侧上肢烧灼样放射性疼痛、局部感觉异常和营养性萎缩。肿瘤侵犯膈神经时,可赞成膈肌麻痹,出现胸闷、气急,X线透视下可见有膈肌矛盾运动。压迫或侵犯喉返神经时,可致声带麻痹出现声音嘶哑。肺尖部肿瘤(肺上沟瘤)侵犯颈8和胸1神经、臂丛神经、交感神经节以及邻近的肋骨,引起剧烈肩臂疼痛、感觉异常,一侧臂轻瘫或无力、肌肉萎缩,即所谓Pancoast综合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546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