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的古装剧中经常能够看到一个很高级的官位:一字并肩王,拥有这个称号的甚至连见到皇帝之后都能不用下跪。而其他的大臣哪怕是丞相见到了一字并肩王都要鞠身行礼,那么“一字并肩王”到底是一个多大的官呢?
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学而优则仕”,也就是通过科考的方式来受到朝廷甚至皇帝的赏识,从而步入到仕途之中。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从官爵上封为一品到九品,官大一品压死人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潮。
而相对应的,除了官职的品阶之外,还有爵位制度。从男爵到、子爵、伯爵、公爵、侯爵以及最后的王爵,每一个爵位更是天差地别。而其中王爵便是最后的爵位了,其地位仅次于皇帝,连每年的俸禄都要比寻常的大臣高的多。
不过说起来,王爷的爵位虽然高,甚至于可以说高于寻常的内阁宰相。可是宰相一般只有一个两个,可是王爷却有不少,大家在现代古装剧中的什么楚王、吴王、或者是陈留王等等。看到这里很多细心的读者就能够发现了。有些王爵是一个字的,而有着王爵却是两个字的,其中有什么特殊的差别吗?
自然是有的,两者之间的身份甚至可以用天地悬殊来形容,因为两个字的王爵,比如说什么楚王还有魏王之类的,大多数都是封给皇帝的兄弟或者是子孙,这些人都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地位自然是高一等。
一字王有不少,那么在历史上是否有一字并却存在很大的争议。为什么这位说呢?因为在历史上“一字并肩王”大多数都出现在一些野史和演义中,比如说在《隋唐演义》中,薛仁贵便是一字并肩王。
薛仁贵出生于公元614年,原是一个很贫穷的农户人家,自入伍之后便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天赋。曾创下了“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脱帽退万敌”。等傲人的战绩,在《薛仁贵东征》中薛仁贵被封为了“一字并肩王”。
虽然在现代影视剧,还有很多古代流传的经典小说和演义中经常能够看见“一字并肩王”的称号,但是在正史中,并没有关于一字并肩王的记载,而薛仁贵在历史上确实战功赫赫,但是却只是被封为了平阳郡公,是一个公爵。
要知道王爵的存在便经常威胁到皇帝的地位,很多叛乱都是自王爵起的,所以要让皇帝再安插一个“一字并肩王”的官职,可以说是在自找没趣了,自古以来便只有削藩。所以“一字并肩王”是不存在的。
如果说一定要找一个相对应的说法,便是指这个藩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被额外的尊敬吧。相当于现代的“荣誉教授”还有“荣耀市民”之类的。实际上只是多了一个美誉,一种表彰而已,并没有实质上的变化。
历史上并没有一字并肩王这一称号。一字并肩王只是小说和野史中杜撰出来的。一字并肩王,顾名思义就是有与皇帝一样地位的人,试问历史上那个皇帝愿意让别有等同于自己的权力,因此一字并肩王纯属虚构。
我们对于一字并肩王的这个称呼,更多的是来源于《薛仁贵传奇》这部影视剧,在影视剧中薛仁贵以其功绩之高,被李世民封为一字并肩王,但是历史确实不同的。因为影视剧中的编造导致我们认为唐朝有一字并肩王,但其实历史上薛仁贵被封的职位中并没有一字并肩王,甚至薛仁贵一生都没有封王,试想一生都未封王的薛仁贵又怎么可能成为一字并肩王,因此在历史上没有一字并肩王这个称谓。
那么皇帝对于功臣的最高奖赏就是封王,但是这种封王与一字并肩王还是不同的,一字并肩王是与皇帝有着一样的地位,但是普通的封王,被封者地位依旧低于皇帝。古代能被封王者都是功绩极高的人,例如韩信,但是韩信第一个王爵是自己逼着刘邦立的齐王,第二个楚王则是刘邦忌惮韩信为安抚韩信主动立的。两个王爵称呼证明了韩信的功绩,也证明了刘邦对韩信的忌惮,一个地位低于自己的王爵都会被皇帝忌惮,别说如皇帝同等地位的一字并肩王,因此古代绝对不会出现一字并肩王这样的称号。
一字并肩王称号的出现,可能更多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功臣良将的赞扬,渐渐产生的一种只出现在话本野史中的称呼。
一眼看名字就能看出地位的高低了,一般两个字的王就是一字王,三个字的王就是二字王,一字王的地位是最高的。历史上其实没有一字并肩王,一字并肩王就是一字王,算是地位最高的王,但是地位再高也不可能和皇帝并肩。
一字并肩王,按字面意思即拥有与皇帝比肩的地位的一字王。属于王爵的最高一种。皇帝的儿子封王也可以算是一字并肩王。
所谓“一字并肩王”只存在于小说中,真实的历史中根本不存在。仔细想想,和皇帝并肩,找死啊。
就拿电视剧《薛仁贵》来说,里面大放厥词,说薛被封为“一字并肩王”。查查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真实的薛仁贵连侯被没被封过,还王呐~~
自西汉以来,异姓从来不会被封王,被封王只有两种可能:大功臣死后追封,另一种就是篡位前的必要步骤。
“一字并肩王”仅仅是小说家的意*,并没有存在于历史上。所以没法用历史的角度去解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