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有一种世界上罕见的动物文昌鱼,它主要出产在翔安区的刘五店和厦门岛黄厝海域,生活在沙质的海滩里.

厦门有一种世界上罕见的动物文昌鱼,它主要出产在翔安区的刘五店和厦门岛黄厝海域,生活在沙质的海滩里.,第1张

A、动物进行分类,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的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文昌鱼体内没有脊柱、只有脊椎骨,因此文昌鱼分类地位处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故不符合题意;

B、虽然文昌鱼生活在水中,体内有一条脊索,有背鳍、臀鳍和尾鳍.生活在沿海泥沙中,吃浮游生物.文昌鱼说它是“鱼”,实际上并不是鱼.它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动物,而更趋向于脊椎动物.故符合题意;

C、文昌鱼体内有一条脊索,它和人类一样,分类地位应该属于脊索动物门,故不符合题意;

D、文昌鱼是珍稀名贵的海洋野生头索动物,列为中国二类重点保护对象.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同学,你这是也太混乱了吧,你到底是想知道什么呢,神经管叫背神经管,所以是在身体背面。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才具有的,是动物从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的。脊柱是由脊索进化来的更高级的形式。并不是与神经管愈合了,神经管依然存在。这个回答希望你满意,如果还有疑问,很乐意为你解答。

云南虫(Yunnanozoon)属于脊索动物门(也有人认为其属于半索动物门),也有可能是目前所找到最古老的脊索动物化石。生活在寒武纪前期的浅海中。最早在1991年被侯先光研究员发现于中国云南澄江县帽天山,并命名为云南虫。是澄江动物群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形态特征:

云南虫的身体侧扁,呈蠕形,一般长3至4厘米,大者可以长到6厘米,化石呈黑灰色薄膜状保存。云南虫的身体上长有一背中鳍和一对腹摺;脊索粗大,位于亚腹部,纵贯首尾。云南虫的脊索下方有13对生殖腺,每对生殖腺对应一个肌节,第1对生殖腺相对第6肌节,生殖腺的大小向后递减。

云南虫的消化器官包括口,咽喉,中肠和后肠等部分。口位于漏斗状前器之后端,咽喉位于鳃腔的后部;咽喉之前长有两对以上的齿状构造,这可能也属于消化器的一部分,后肠螺旋状,位于脊索的腹面。

云南虫的背部由22—24个骨骼化的肌节组成,肌节被近似平直的肌隔分开。云南虫的体内有一条贯穿前后的软管,作为肌肉的附着点。它的体内还有一对很小的侧折,后来演化成了哺乳类的四肢。云南虫身体的前端还有一个吸盘,它通过吸盘附在别的生物上来稳定自己的身形。

云南虫的鳃腔较大且很发达,发育有7对鳃弓和一中柱,鳃腔末端具一围鳃孔。鳃腔中发育了矿化的咽齿集合体构造,这些咽齿均呈很小而略弯的单锥形,长度最大的将近1毫米。云南虫也长有鳃丝,但其长度大大短于海口虫,而约等于鳃弓的宽度,向端部明显变尖。从保存上看,这些鳃丝很可能是指向鳃腔的,从而能更好地进行滤食行为。

生活方式:

云南虫的身体长有发达的肌肉,它的运动依靠肌肉收缩使身体产生的波浪弯曲来游泳。血液循环的方式为闭锁式循环,呼吸用鳃进行。云南虫营底表滤食生活,在口部经过初步筛选的小颗粒进入鳃腔,食物颗粒及氧气在鳃腔中流动而被鳃丝附着,并通过咽进入肠道,而水流进入围鳃腔并通过身体中部腹面的围鳃腔孔排出体外。这种薄片状的丝状构造可增大过滤及呼吸表面积,是原始滤食功能的表现。

云南虫的脊索:

云南虫原始的脊索是脊椎的前身,相当柔软,容易受到外力的伤害,似于如今脊髓中的软性物质,身体神经单元集中的脊索上,肢体的感觉可以通过脊索传到全身。

发现故事:

1991年,侯先光研究员首先在帽天山发现了云南虫。它的头部在化石上不易保存,开始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蠕虫。在这之后同属的“海口虫”又被发现了,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这个新种上,而那块代表着所有脊索动物始祖的云南虫化石就一直研究院的办公桌上躺了两三年。

云南虫的化石标本带有一种相当奇妙的特质,甚至连它们保存在岩块中的方式也非常与众不同。它们总是以蓝灰色呈现,这些特征早就引起研究员陈均远的注意。他认为云南虫化石一定含有某种“玄机”,但必须有新的化石发现才可能揭示其中奥秘。尽管国外有科学家提出云南虫那条贯穿身体的管状构造是一条消化道,陈均远还是感觉到云南虫可留有泥沙或别的东西,而全部云南虫的索管中都没有任何充泥充物的情形。

苍天不负苦心人,在1992年夏季的野外作业中,陈均远终于发现两块完整的云南虫标本,上面都保存着一条贯穿身体的管状构造。在1993年冬,陈均远与来自波兰科学院的访问学者Dzik对云南虫标本开展进一步的观察和讨论,最后认为那一条贯穿身体的管状构造就是脊索,亦即云南虫就是脊索动物。由于证据不足,这一论点当时还处于酝酿阶段。

1994年冬季的野外作业,陈均远又发现了十余块完整的云南虫标本。经过研究他们发现云南虫有7对鳃弓,可以呼吸,并把食物留在口腔里,这是脊索动物的重要特点。这些标本的发现使他们更加确定云南虫就是脊索动物。那一次野外作业结束的前一天中午,陈均远与他初来乍到的合作者LRamskokd和CEdgecombe展开了极有成效的讨论,对云南虫属于脊索动物的结论也达成共识,而且相信已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这个观点。

于是在1995年,陈均远等人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提出云南虫和海口虫应该属脊索动物中的低等动物,即头索动物的论证。

在此之前,世界上最早的脊索动物一直被认为是发现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中寒武纪伯吉斯页岩动物群中的皮凯亚虫,距今约5.15亿年,而云南虫出现于距今5.3亿年前。云南虫的发现,使得脊索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历史又往前推进了1500万年。

脊索动物的发表燃起了探索脊椎动物起源的火把,国际上对这一发现很快做出了反响和评论,1995年《纽约时报》发表一篇名为《从云南虫到你之路》的文章,文中说:“如果云南虫夭折,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将永远得不到发展,地球将像遥远的月球一样永远寂寞冷清。”认为其打开了探索地球早期生命起源的一个窗户,在美国科学新闻周刊发表了题为“通向脊椎骨之路”的封面文章,逐步地把澄江动物群成果推向国际,成为科学界和公众关注的亮点。为此,一位科学家竟然诗兴大发,专门为云南虫写了一首英文诗:“那是一条漫漫长路,从云南虫到我们/那是唯一的阴阳路,从云南虫到人类/告别了鳃和鳍,迎来了秀发和肺/生命之路是多么遥远而艰辛啊,但是我们终于成为成功之辈……”

分类之争:

1995年4月,在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召开了一次颇有影响的“寒武纪大爆发国际学术讨论会”。会上对云南虫的属性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当时,对前者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它与脊索动物接近,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云南虫并没有形成真正的脊索和肌节构造,因而可能与更低等一些的半索动物相关。尽管存在上述分歧,但基于云南虫具有明显鳃弓构造的事实,他们都认同这种奇特的动物应属于后口动物范畴。

但是在1996年,舒德干和合作者重新研究了云南虫化石,认为云南虫是更原始的半索动物。他们在1996年4月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题为“将云南虫重新解读为已知最古老的半索动物”的论文,文中指出,半索动物是脊索动物和无脊索动物间的一个重要过渡类型,因而在进化生物学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陈均远与李家维在1997年提出了更多的证据,指明云南虫确实是脊索动物。海口虫和云南虫有很多相近的特征,它们大小相当、都有一条粗大的脊索、直条排列的肌节、和宽大的咽腔。但是海口虫有了明确的头、眼、脑、心、尾的分化,鳃弓上也密排了鳃丝,这些都是云南虫所没有的,也显示海口虫是演化自云南虫,在感觉及运动上都进步了许多。

而最近,这一理论又遭到质疑,2006年,舒德干及其合作者认为,云南虫的进化地位应与半索动物相当,或者是古虫动物门的姐妹类群。同年,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采集并研究了云南澄江小滥田距今53亿年的前寒武纪帽天山页岩中的云南虫化石标本,发现云南虫鳃盘上发育了清晰的鳃丝,从而进一步肯定了云南虫的分类学地位,证明了云南虫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脊椎动物,为该类动物的相互联系及脊椎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根据。

现在,仅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专门讨论云南虫生物学属性的论文便有6篇;其中3篇认为它们可能属于脊索动物、甚至脊椎动物(Chen et al, 1995,1999,Mallatt and Chen, 2003),另3篇则认为它们并不具备脊索动物的基本属性。尤其是对数以千计的海口虫个体的仔细观察表明,这种动物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具有脊椎动物的脑和对眼,因而更可能与半索动物门或更低等的古虫动物门相关(Shu et al,1996a,2003b,2003c;Shu, 2003, 2004)。

虽然云南虫类的地位目前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但学术界的主流思想已经明显支持“非脊索动物”观点。寒武纪大爆发研究的著名理论家J Valentine在他的总结性专著《动物门类的起源》中指出:云南虫类“不可能具有脊索构造……它们要么代表着脊索动物祖先类群中的非脊索动物,要么构成后口动物谱系中的一种基干类群”。

神经系统的基本特征是动物分类的主要标志之一。在现生动物中,脊索动物门的神经索位于背侧,而大多数无脊索动物门类的神经索位于腹侧;只有半索动物门兼有背、腹神经索,而云南虫类标本中同时清晰地保留着背、腹神经索。于是,这种既具有古虫类的基本躯体造型、又具有半索动物门特有神经系统构造的绝灭类群,为我们探索半索动物门的早期起源分支带来了希望。

目前,关于云南虫的分类位置仍存在分歧,有的研究者将它笼统归入后口动物(Shuetal,2003b),也有人将其定为分类位置不明的疑难类型(Houetal,2004)。

生物学意义:

云南虫是所有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祖先,是人类的始祖,也是地球上最早的脊索动物居民。

云南虫身体中有一条脊索,这在生命是上是第一次。脊索的出现提高了动物控制身体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云南虫的发现证明了在澄江动物群中蕴涵着脊椎动物的起源,这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大突破。

云南虫的发现不仅使脊索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历史往前推进了1500万年。同时解决了生物进化论上一个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即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别的演化关系。这也具有非凡的意义。

云南虫是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最典型的过渡型动物,在进化生物学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发现使科学家们在为脊椎动物溯本清源时有了进一步的线索。

这是一种海鞘。

海鞘是脊索动物门,尾索动物亚门,海鞘纲的代表动物,有许多种。成体一般固着在海底岩石或船底等物上。外形像椭圆形的囊袋,顶端有一个入水管孔,侧面较低处另有一出水管孔。水流带着食物和氧由入水管孔通入体内一个大形囊状的咽部,咽壁被许多鳃裂所洞穿。鳃裂不直接开口于体外,而开口于围鳃腔。水流汇集入围鳃腔,再经出水管孔排出体外。水中微小的食物被咽壁腹侧的内柱所分泌的粘液粘结成食物团。依靠鳃裂周围纤毛的摆动使水流作定向流动,食物团随水流向后输送,进入肠管。成体内部虽有鳃裂,但无脊索,也无背神经管。

这类动物很长时期一直把它归属于无脊椎动物。直至19世纪,科学家通过研究海鞘的胚胎发育,才正确地阐明其分类地位应属于和文昌鱼相近的低等脊索动物。海鞘的幼体是一种外形似蝌蚪、在水中自由游泳的动物。尾内有典型的脊索,有中空的背神经管,咽壁上有鳃裂,具备了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幼体的这种自由生活状态只能持续几小时乃至一天,即沉到水底,以前端的附着突固着在水中物体上,并开始逆行变态:脊索随同尾部的退缩而消失,神经管也退化为一个神经节;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大增加;消化管弯成U形管道,因而口孔与肛门均转向上方;体外生出具有保护作用的厚被囊,形成营固着生活的海鞘成体。

海鞘形状有的像茄子,有的似花朵,有的外形很像茶壶。若用手指触动海鞘,它就会从出水管孔射出一股强有力的水流,然后由原来的挺立状态而绵软倒伏,所以它是动物。 刚出生的海鞘很像小蝌蚪,有眼睛有脑泡,尾部很发达,中央有一条脊索,脊索背面有一条直达身体前端的神经管,咽部有成对的鳃裂,而且小海鞘还能在海里自由地游泳。

海鞘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海洋中,从潮汐到千米以下的深海都有它的足迹。以过滤浮游生物和有机物颗粒为生。一旦遇到刺激会通过收缩挤压身体里的水向外喷出,以达到退敌的目的。

海鞘属于雌雄同体,其繁殖方式有两种。其中一种是异体受精的繁殖方式。雌体排出卵子到水中,经过异体雄体排出精子受精后,发育为受精卵。受精卵孵化成幼体后能自由活动,一旦遇到附着物便会附着在上面,开始发育。另外,它们也可以出芽繁殖。

绝大多数海鞘不能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559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