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时代之后是什么时代?

古生物时代之后是什么时代?,第1张

在生物演化史上称为“海洋藻类时代”和“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起始于距今6亿年,延续了约17亿年。

植物仍以海生藻类为主,但很难保存为完好的化石。由于植物进化速度远较动物缓慢,早古生代植物界一直停留在藻类阶段。藻类的大量繁育不仅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而且通过叶绿素光合作用,放出氧气,为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发展,准备了有利的生活环境。

继元古宙末期埃迪卡拉后生裸露动物群之后,于早期,出现了地史上最早具钙质硬壳的小壳动物群,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等。这与当时海水富含钙质有关。由于发生了矿化事件,使得寒武纪保存的化石突然增多。这一时期称为“非三叶虫时代”。进入三叶虫时代后,在中国云南发现了距今57亿年的澄江动物群,主要由水母、三叶虫、金臂虫、非三叶虫节肢动物、蠕形动物、海绵、无铰腕足类、软舌螺和藻类等组成,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早的软体的多门类动物群,这一动物群的发现还表明后生动物在寒武纪开始前已经历了一段分化、辐射的历史过程。随后,腔肠动物、古杯类、软体动物(双壳、腹足、头足)、棘皮动物、牙形刺、笔石等相继出现。其中以三叶虫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分布遍及全球整个海域,在动物界中占绝对优势,因而称寒武纪为“三叶虫时代”。古杯类是地史上最早的造礁动物,生活于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早期绝灭,是生物史上第一个完全绝灭的造礁动物门类。

是自然环境有利于海洋无脊椎动物继续发展的时代,层孔虫、苔藓虫等先后出现,笔石、腕足类、鹦鹉螺等显著分异。树形笔石继续发展,一部分固着在海底生活,而大部分远运洋漂浮生活,遍及全球海域。到早奥陶世中期,正笔石类兴起、演化迅速,是奥陶纪的重要分带化石。腕足类出现了分异的第一个高峰期,在数量上占重要地位。鹦鹉螺开始出现于晚寒武世,到奥陶纪分异明显,种类繁多,个体较大,是营游泳生活的凶猛食肉动物。珊瑚最早出现于寒武纪,至中、晚奥陶世大量繁育,同层孔虫、苔藓虫等一起,是温暖浅海的重要造礁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新类群的出现和多样化,加剧了浅海陆棚区的生存竞争。

延续时间较短,生物界来源于奥陶纪,但有新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生物事件是,三叶虫显著衰退,笔石向简化方向演变,单笔石兴起并大量发展。珊瑚以床板珊瑚和日射珊瑚为主,出现了特有的链珊瑚。腕足类出现了内部构造更为复杂的五房贝和展翼状外壳的石燕贝。鹦鹉螺显著减少但仍有代表。节肢动物中形体最大的板足鲎类最早出现于奥陶纪,到志留纪大量繁育,志留纪末,由于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海水逐渐退去。部分生物为了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由海洋向陆地生活转变。

向陆地生活转变和发展

沼泽野蜓化石

由于志留纪末期大规模海退,陆地面积逐渐扩大,从滨海浅滩绿藻植物演化而来的陆生裸蕨植物最早出现于晚志留世,到早泥盆世开始大量生活在滨海沼泽低地,中泥盆世后期出现根、茎和叶分化的原始石松类和有节类,到晚泥盆世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裸蕨迅速绝灭了。一般称志留纪末到中泥盆世为“裸蕨植物时代”。到石炭、二叠纪陆生植物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石松、节蕨、真蕨和原始裸子植物的种子蕨和科达类,这一时期被称为“蕨类植物时代”。从晚石炭世到二叠纪各类植物极度繁茂,由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逐渐形成明显的植物地理分区。

古生物是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

地质学专业术语,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古生物(三叶虫)、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

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

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自从多细胞生物出现以来,志留纪也许是最少地质的时代。既没有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也没有奥陶纪伽马射线爆发辐射导致的悲惨灭绝,更没有其后泥盆纪和石炭纪引人注目的巨型生物,持续时间2500万年也是古生代最短的(寒武纪5600万年;奥陶纪4100万年;泥盆纪6000万年;石炭纪6000万年;二叠纪4700万年)。然而,在这个看似平淡而“短暂”的时间里,地球和奥陶纪大灭绝后幸存的生命正在悄然复苏,为实现石炭纪参天大森林的巨变做准备。

奥陶纪末期,大规模灭绝以带走85%的海洋生物物种而告终,只留下几近崩溃的生态系统和少数挣扎求生的幸存者。于是,空旷的地球跌跌撞撞地进入了一个被称为志留纪的地质时代。

在整个志留纪期间,地球试图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系统。最后,在志留纪末期,经过2500万年的长期恢复,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主要以科和属的数量计)与奥陶纪的最高水平持平。

在浅海底部的松软沙土中,大量底栖生物尽情生长。作为底栖生物的主体,腕足类种群在奥陶纪灭绝后迅速恢复和发展,其代表如五芳北等像牡蛎一样成簇生长;还有复原的珊瑚、海百合、笔石,像一簇簇的“链”(链珊瑚)和“枝”(即笔石为自己建造的房屋)。

链珊瑚——志留纪特有的珊瑚类型。每一个珊瑚都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圆柱形的“管道”,并聚集在一起形成一条链

在这些水下居民的头上,一大群白色水母像浮云一样缓缓游动,三叶虫和甲壳类也在海洋中游动,扮演着初级消费者的角色。

而衰弱的三叶虫和奥陶纪占统治地位的海洋直壳鹦鹉螺却一直没有恢复到以前的繁荣,不得不给日益繁荣的甲壳类节肢动物以越来越多的生态位,其中代表就是马蹄蟹,它其实是马蹄蟹的远亲。它有着像桨一样的巨大附属物,不仅可以在海底爬行,还可以在水中游泳。无疑是志留纪新一代海洋霸主。当然,鲐鱼的荣耀也让节肢动物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爬到地球生态系统的顶端。

属横板珊瑚,由近于平行排列的扁圆管状个体连成链状,每个个体直径约15~25mm,纵面上横板平而密集。主产湖北、黔南、川北及甘南等地,多见于早志留世的石灰岩地层中。具观赏价值者见于湖北下志留统灰绿色至暗棕色含泥质灰岩及泥灰岩中,珊瑚块体在横断面上呈多圈的链状环。有趣的是,有时在南京所产的雨花石中也能找到,这类雨花石大概是通过长江的水流从上游如宜昌等地搬运到下游来的。人们将这种含有链珊瑚化石的雨花石称为“珍珠项链”,形象颇为逼真可爱,为收藏家所瞩目,身价自然就高了(图927)。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2340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